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現在對哪個國家傾銷商品

德國現在對哪個國家傾銷商品

發布時間:2023-03-16 14:03:36

① 拜登對18個國家及地區徵收反傾銷稅,包括中國台灣

據路透社3月3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商務部宣布,對18個國家及地區的普通鋁合金鋁板徵收反傾銷稅,其中對從德國進口的鋁板徵收高達242.8%的反傾銷稅,對從韓國進口的鋁板徵收最高5.04%的反傾銷稅,對從中國台灣地區進口的鋁板徵收最高17.5%的反傾銷稅。

報道稱,18個被徵收反傾銷稅的國家中,稅率范圍從49.4%-242.8%不等,德國為最高。同時,德國也是對美國出口鋁板最多的國家,2019年德國對美國的鋁板出口額達2.866億美元。

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發布的一份說明列出了被徵收反傾銷稅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巴西、克羅埃西亞、埃及、希臘、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阿曼、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南非、韓國、西班牙、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報道稱,此前特朗普政府根據《國家安全法》對大多數進口鋁徵收10%的關稅,而上述關稅是在此基礎上徵收的。

報道稱,就在羅得島州州長吉娜-雷蒙多當選美國商務部長後幾小時,徵收這些關稅的決定才被公布出來。美國參議院周二以84票對15票批准了雷蒙多的頃睜伍提名。雀或一些反對提名雷蒙多的共和黨人表示,他們擔心雷蒙多在中國貿易和 科技 問題上「不夠強硬」。在1月舉行的提名聽證會上,當時雷蒙多拒絕承諾繼續對可能向中國電信公司華為出口的產品實施某些限制,此舉遭到了一些共和黨人的批評。

報道稱,拜登上任後似乎並不急於取消特朗普2018年對美國進口鋼鋁施加的關稅。美國廣播公司(ABC)透露, 拜登已經承諾要改變特朗普「美國高於早碧一切」的貿易立場。拜登希望修補與歐盟和加拿大等美國關鍵盟友的關系,這些盟友對前總統特朗普的反復無常、激進的言行感到困惑和憤怒。然而,拜登政府沒有表現出在這個問題上迅速採取行動的傾向。相反,拜登把重點放在盡快疫苗接種工作,並向遭疫情打擊的經濟提供更多援助。

就在一個月前,拜登通過維持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的鋁徵收10%的關稅,從而推翻了特朗普在其任期最後一天結束徵收關稅的舉動。拜登當時說:「現有證據表明,從阿聯酋進口的石油仍可能取代國內生產,從而威脅到我們的國家安全。」

② 什麼是傾銷,反傾銷

傾銷自重商主義時代發生以來已有數百年歷史,反傾銷也已有百年歷史,且多次出現傾銷與反傾銷矛盾的激化。本文考察並分析重商主義時代至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傾銷與反傾銷發生、發展的原因和特點,尤其是探尋其中的根本原因,以史喻今。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Viner(1923)論及傾銷起源時指出:除去官方大量出口補貼引起的傾銷外,傾銷只是到工業革命帶來大規模生產並需要積極尋求更為廣闊的市場時才流行起來。重商主義時代的傾銷基本上是在出口補貼下出現並存在的。不過,對這一時期傾銷的考察,還應注意到當時傾銷的發源地歐洲,尤其西歐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這對理解傾銷的歷史起因是重要的。

亞當·斯密(1974,中譯本)論及英國獎勵出口政策時指出:商人和製造業者,賴於這種獎勵金,才能在外國市場上以與競爭者同樣低廉或更為低廉的價格出售他們的貨物,出口量因此增大,貿易差額變得對英國有利。亞當·斯密又指出,由於英國商人和製造業者在外國市場上不能像在國內那樣擁有獨占權,因而提供獎勵金推動出口是最好的辦法。出口獎勵金能使過剩的貨物運往外國,同時國內那部分貨物的售價得以提高,這正是商人與製造業者的利益所在。出口獎勵金就這樣往往被濫用來搞許多欺詐行為(亞當·斯密,1974,中譯本)。

這一時期英國商人和製造業者為獲取利益,有時還自行為出口提供獎勵。亞當·斯密說:「我知道,某些行業的經營者,都私下同意從自己的荷包里掏出錢來獎勵他們一定部分貨物的輸出。這種方策施行得很順利,雖然大大增加了國產商品,卻仍然能在國內市場上使他們貨物的價格提高一倍以上。」很顯然,在產量增加下,只有採取價格行為才能做到這一點,而這正是本義上的傾銷。

就這一時期出現傾銷的直接原因而言,首先是商人和製造業者在國內擁有一定程度的壟斷;行會組織和商人公會的歷史沿襲,也會提供一定程度壟斷的可能性;尤其地理大發現後相繼建立起來的商業公司,憑借從政府獲得的種種特權,壟斷著對外貿易。其次,當時的傾銷得到政府重商主義政策的保護,在國際市場分割狀態下,傾銷商不必擔心傾銷品的迴流,因而傾銷得以實現。

Wares(1977)在談到重商主義時代傾銷的目的時,認為在於獲得有利的貿易順差地位,而不是為了壟斷。這一判斷的前半部分應該說是正確的,後半部分卻不盡然。事實上,當時英國商人和製造業者通過傾銷打入並佔領許多國家(地區)市場,從西班牙、弗蘭德爾、南德意志、義大利等地市場上把當地的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排擠出去,形成了英國商品在這些市場上的壟斷地位。

從有關研究文獻看,當時未見反傾銷記載。這一方面與各國普遍奉行重商主義,對外國商品的進口設置高關稅有關,另一方面與傾銷市場的分布有關。當時,英國等國廉價商品的銷售市場主要是這些國家的殖民地,或者如西班牙、葡萄牙等通過殖民掠奪獲得大量金銀沒有實施重商主義的國家,以及貿易比較自由的義大利、南德意志等地。
二、18世紀下葉至19世紀70年代

這個時期以工業革命興起而著稱於史。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法國、美國、德國以及其他歐洲一些國家自19世紀30年代起先後發生工業革命;俄國和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後也開展了工業革命。作為先驅的英國工業在長達幾十年時間里一直處於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地位,這一地位直到19世紀後期,隨著法、德、美等國工業革命的完成才逐漸削弱。與上述變化相應地,國際傾銷與反傾銷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即該時期大部分時間里,英國幾乎是惟一的傾銷國(Wares,1977);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德等國也開始對外進行傾銷。

這一時期英國幾乎是惟一的傾銷國。這主要是由於當時提出的指控基本上都是針對英國。18世紀後期,獨立不久的美國就指責英國以出口補貼或由生產者聯盟提供的非官方補貼在美國進行傾銷,排擠當地的新興工業和競爭對手。A·漢密爾頓《關於製造業的報告》(1791年)就涉及英國帆蓬布和亞麻布的傾銷。英美《根特條約》簽訂不久,美國又指控英國製造商故意在美國傾銷商品,企圖摧毀美國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工業(Viner,1923)。在歐洲,拿破崙戰敗,大陸封鎖政策破產後,英國以傾銷價格將其工業產品拋售到大陸,使法、德等大陸國家的工業遇到極大的困難(豪斯赫爾,1987,中譯本)。此外,英國在印度、南美、東亞地區也繼續傾銷工業品。

這一時期以英國為代表的傾銷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除傳統產品外,新興工業的產品――鐵和棉織品等進入傾銷行列。例如,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向法國等大陸國家大量傾銷鐵,幾乎徹底毀滅了法國的鐵工廠(奇波拉,1988-1991)。又如19世紀初,英國棉布服裝制衣業主指責蘭開夏(Lancashire)紡紗業主對外廉價傾銷紗線,使之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Viner,1923)。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行業在英國是已經採用大規模生產技術,並且在國內市場上已擁有一定壟斷地位。

2.由於上述原因,傾銷已經作為壟斷定價的策略出現了。進入19世紀,歐美各國逐步減少公開的直接出口補貼,因此,比起重商主義時代,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越易反映各國工業的競爭實力,也為具有大規模生產優勢和一定壟斷地位的廠商或廠商聯盟提供壟斷定價的機會。壟斷定價下的傾銷,已不僅僅是為國家爭取有利的貿易地位,而是明顯帶有廠商排擠競爭對手,以便佔領或鞏固其銷售市場的動機。例如,19世紀初,法國毛織業主三次試圖用安哥拉羊毛生產毛織品都失敗了,因為產品在市場上一出現,英國紡織業主便降價20%~25%,使競爭成為不可能(Viner,1923)。這也是典型的「壟斷化」傾銷,使得後來的生產者無法進行規模生產,形成競爭。

3.這一時期總體上還是自由競爭時期,傾銷還不是廠商定價策略的一部分。從當時情況看,英國廠商由於工業革命的先行優勢,尚未遇到其他國家廠商的有力挑戰;規模生產優勢和價格優勢能夠支持英國廠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無須求助更低的出口價格(Viner,1923),傾銷還沒有成為國際競爭所需依賴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隨著英國19世紀中葉實行自由貿易,以及歐美其他國家製造業的大規模發展,國際上對英國傾銷的指責相對減少,轉而指向美、德等後起工業國的廠商。
來看這一時期反傾銷方面的情況。由前述可見,這一時期各主要工業國家的壟斷組織普遍進行持續傾銷,並且彼此為主要的傾銷市場。不過,卻未見有它們彼此間專門的反傾銷行動的記錄,至少這一時期還沒有一個主要工業國家進行反傾銷立法。這里的原因,可能首先在於:除英國外,工業革命在歐美幾乎同時興起,它們的工業化進程處在大致相當的水平上,彼此間吸收工業品的能力也基本上同步提高;同時,它們既擁有各自的優勢生產部門,也還存在較明顯的劣勢部門,而這些部門對於國民經濟和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來說又屬於基本部門,其產品往往是基本的投入品或消費品,它們在這些產品上彼此互有需求,單方面的行動可能導致對等報復,本國生產或消費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其次,當時各國的關稅水平都已很高,而且多次競相上浮,或者根據實際情況機動地運用從價稅、從量稅或附加稅,事實上也起到了徵收反傾銷稅的作用。

形成對照的是這些工業國家的附屬國的反應。主要工業國家在相互爭奪對方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其他國際市場,包括各自殖民地或附屬國市場上展開激烈爭奪。例如美、英、德在拉美,美、英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德、英、法在非洲、中歐和東歐,美、英、日在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市場的爭奪。這些附屬國仍然是工業國的原料和初級產品供應來源,同時也已開始發展自己獨立的經濟。工業國的傾銷顯然有損它們獨立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因而正是這些國家率先針對進口傾銷作出反應。這些附屬國的反傾銷行動也可能是由於受到宗主國某種程度的慫恿。1914年以前,世界上通過了反傾銷立法的只有4個國家,即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聯邦,它們當時都是英國的附屬國,即所謂的「自治領」。其中,加、澳、新三國的立法主要針對美國的傾銷,南非主要針對德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工業國的傾銷,涉及的產品主要有棉紡織品、機器和鋼鐵等。上述四國這些產品的本地生產當時並不能滿足需要。這一方面反映了美、德等國壟斷組織傾銷范圍之大;另一方面,如考慮英國對這4個國家的宗主國地位,也反映了英國與新興的美、德之間對國際市場的爭奪與反爭奪。

四、兩次大戰之間時期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21年間,世界經濟尤其是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經濟的發展歷盡波折。繼一戰結束初期的經濟混亂後,先後發生了1920~1921年、1929~1933年以及1937~1938年三次世界性經濟危機。除20世紀20年代兩次危機之間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期外,這一時期危機和蕭條年份居多,市場爭奪更為激烈,傾銷與反傾銷的矛盾也日久彌堅。

一戰剛結束時,各資本主義國家著手放寬戰時實行的對外貿易限制。但1920~1921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和國際貿易的下降,使各國又恢復或保持了貿易限制。這一時期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各國爭相提高關稅。1921年,英國實行《保護工業法》,對一些重要工業製成品(光學器械、各種化學品等)規定高額進口關稅;其他歐洲國家以及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也紛紛提高進口稅率。1922年,美國實行「競爭性關稅」,農產品和原料平均稅率達38.10%,其他商品為31.02%。20世紀30年代的危機與蕭條再次導致關稅戰升級。1930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法令,提高了890種商品的進口關稅,使上述兩大類產品的平均稅率分別升至48.92%和34.3%。這一行動立即受到其他國家抗議,共有45個國家先後提高了關稅,對美國進行報復;而美國在1931年底到1932年初,又先後頒布法令,對一些進口商品徵收10%~100%的關稅。在這種背景下,英國也終於放棄了自由貿易原則,從1931年起,在放棄金本位制的同時,轉而推行全面的高關稅保護政策。1930年,英國83%的進口商品仍然免稅,繳稅商品僅為17%;但到1934年,後一個比例達到75%(宋則行、樊亢,1994)。(2)除關稅外,對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也開始普遍流行,限制措施包括進口配額制、許可證制;禁止一些商品的進出口,以及外匯限制等等。自動出口限制(VERs)、有秩序銷售(OMAs)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在背景下,傾銷與反傾銷斗爭仍然激烈存在。但與前一時期相比,又有不同的特點,並且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也有所不同。就傾銷方面來看,這一時期的形式和性質比前一時期更為多樣化。戰後初期以及20年代,仍然以卡特爾傾銷為主。例如英國托拉斯委員會1919年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許多「生產者同盟」亦即卡特爾代表達成一項總體協議,相互維護利益,使各業卡特爾足以強大,從而控制和維持國內價格,同時即使有虧損也要通過低價出口來擴大產量(Viner,1923)。當時卡特爾的傾銷也帶有更為明顯的掠奪色彩。再如英國,鹼業同盟還在戰時就同南美進口商簽約,共同獨占和控制苛性蘇打的貿易業務,以便一旦戰時禁令取消,就能把美國公司從南美市場趕出去;英國的漆布辛迪加、亞麻油氈辛迪加在戰後初期也在土耳其大量傾銷,目的是把比利時和法國的商人排擠出土耳其市場。又如日本,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傾銷國之一,其商品到處廉價傾銷,猛烈沖擊了世界市場。尤其是紡織品,由於工資成本很低,是日本當時具有很強競爭力的行業,日本紡織業對美國、印度(英國最重要的紡織品出口市場)、中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大規模傾銷,排擠美、英以及當地的競爭對手。戰後初期,由於戰爭期間成長起來的生產能力未及時調整,積壓剩餘貨物,也由於消費能力還比較低下,因而美國以及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傾銷的相當一部分是積壓下來的商品。

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由於危機頻繁發生,蕭條持續存在,傾銷也更為頻繁地發生,在表現形式也有新的變化。除上述20年代的傾銷情形繼續存在外,還表現在:

1.比起前一時期,私人廠商或卡特爾的對外出口得到了國家更為積極的支持,採取的措施有國家擔保信貸、直接提供出口信貸(包括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給予直接的出口補貼,以及向出口商提供國內稅收方面的優惠等等。國家的這些鼓勵措施助長了卡特爾對外傾銷。例如德國,在政府補助下,1930年,外銷的煤炭比其國內價格低30%;向荷蘭傾銷的水泥價格只及國內的1/3;1931年,政府又給外銷的稞麥每50公斤補助4馬克,支持了傾銷(宋則行、樊亢,1994)。國家對卡特爾傾銷的支持,還表現在對本國出口傾銷的管理。例如1934年3月,日本政府修訂《出口商會法》,加強對傾銷的管理,主要目的在於防止出口商之間的競爭性傾銷。

2.20世紀30年代,主要工業國家,尤其以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為首,同各自的殖民地、附屬國組成貨幣和貿易集團,從後者那裡繼續獲取廉價的原料和初級產品,同時也使其成為自己商品銷售(包括傾銷)的市場。在這種集團化過程中,德國的做法又頗具「特色」。作為戰敗國,德國當時已失去了本來就不多的殖民地。為滿足對原料、初級產品的需求,同時又因缺少外匯,德國利用日益增強的實力地位(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工業和對外貿易在資本主義世界重又回升到第三位,30年代後期,又僅次於美國,重居第二位)以及傳統的市場聯系,從1937年起,先後與中東歐、中東和南美許多國家簽訂雙邊易貨貿易協定,實行「劃撥清算制度」,即非現金結算制度,獲取這些國家的戰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屬、鋁土、木材等)以及農產品,同時也借機大規模傾銷工業品,以低於國內價格進行結算,換取所需商品。

3.貨幣信用危機發生後,各國貨幣紛紛貶值。私人廠商或卡特爾在國家支持下,利用本國貨幣貶值機會,進行傾銷(亦即外匯傾銷)。日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以棉織品為例,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日本棉織品出口額僅及英國的33%,1930年增為65%,1933年超過英國躍居世界首位,1935年竟超過英國40%(宋則行、樊亢,1994)。這里除了日本因工資低廉具有競爭力外,利用日元大幅度貶值擴張出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兩次大戰之間,傾銷作為私人廠商或卡特爾出口定價戰略組成部分的意義不那麼顯著了。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紊亂所致。即便如此,各國傾銷的仍然以其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為主。

再來看反傾銷方面的情況。如前所述,這一時期各工業國家極力擴張本國的出口(傾銷),同時又採取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保護本國市場或對別國的傾銷進行報復。作為貿易保護手段之一的反傾銷措施也起了重要作用。反傾銷行為既有來自卡特爾層次,也有來自國家層次(亦即本義上的反傾銷措施)。前者往往表現為卡特爾針對外國傾銷採取報復性行動。例如戰後初期,英國金屬業同盟建立了「斗爭基金」(fightingfund)對比利時在英國的傾銷進行報復性傾銷。國家採取的反傾銷措施,這一時期比較集中地發生在戰後初期和20世紀20年代。主要原因可能在於:(1)關稅戰的劇烈升級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2)前述各種非關稅限制措施也基本上都是1929年危機爆發後開始啟用的,這樣(1)和(2)已經相當有效地抑制了進口傾銷;(3)經濟的紊亂使得各國無法也無暇對外國傾銷進行必要的調查和裁決。

一戰前,僅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聯邦進行了反傾銷立法。戰後初期,特別是1920~1921年危機爆發後,為了抵制外國為出清積壓商品或壟斷市場進行的商品傾銷,僅1920~1922年,又有10多個國家先後出台了反傾銷法,其中包括美國和傳統實行自由貿易的英國。

這一時期,英、美等國之所以進行反傾銷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保護本國戰時成長起來的工業部門。在英國,戰爭使得汽車、電氣、有色金屬和化學等新興工業部門暫時逃脫了德國的競爭,得到了發展;戰後,這些工業又從戰敗的德國剝奪獲得了大量特許專利。盡管如此,英國仍然懼怕德國的競爭。反傾銷立法便像顆定心丸,以此保護上述新興工業。類似情況也發生在美國。戰前,美國面臨的進口競爭主要來自歐洲國家。戰爭期間,由於歐洲競爭的中斷,美國原先缺乏競爭力的一些製造業得到了發展。戰後初期,美國十分擔心歐洲國家恢復對美傾銷,重新佔領美國市場,摧毀這些工業。美國尤其擔心德國的傾銷,因為戰時成長起來的葯品、光學玻璃、刃具、精密手術器械,特別是(有機)化學等正是德國的優勢行業(產品)。即使戰後,美國這些行業相對於德國仍然無競爭優勢可言。以在工業和軍事上有重要用途的化學染料為例,戰前德國幾乎控制或能夠影響全世界的生產,美國自己生產的僅能滿足需求的10%,其餘基本上依賴於德國。美國染料業在戰時終於成長起來,戰爭結束時生產能力已能基本滿足和平時的需要。盡管如此,美國染料業依然擔心德國卷土重來,無法與之競爭。因此,1921年,美國先是推出了《1921年化學品控製法》,又於當年首次通過反傾銷法。染料業對美國反傾銷法的制定起了很大的作用(Wares,1977)。上述英、美保護的行業到二次大戰爆發時,都已成長為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並在這兩個國家工業體系中佔有比較重要地位的行業。例如,英國1926年合並成立的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已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幾家化工企業之一(夏炎德,1991)。這也說明,反傾銷措施雖然具有反競爭效應,但對於保護一國相對劣勢行業,使之免受外國優勢廠商的傾銷損害,無疑是一種有力的手段。

五、結束語

傾銷與反傾銷的歷史有著一條明顯的發生、發展軌跡:從傾銷國來看,傾銷隨工業化的先後由最初少數先行國家逐漸擴展到更多國家;從傾銷商品來看,某種產品起初只是少數國家的廠商傾銷,但逐漸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廠商參與進來,而且某些產品起初由工業先行國傾銷,但逐漸轉向以後行國家為主。這一軌跡與二戰以來傾銷、反傾銷的演變也十分吻合。壟斷、關稅壁壘、國家的出口鼓勵和進口限制政策對傾銷的發生、發展,乃至傾銷與反傾銷矛盾的激化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更一般地說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產品銷售市場競爭隨工業化的普及而日趨激烈,並且與優勢生產有著「天然」的聯系。反傾銷也僅是一種抵制性保護措施。如此看來,傾銷與反傾銷繼續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問題,應是毫不令人奇怪的。

③ 德國的糧食貿易的現狀,及對其他國家在糧食貿易上的態度,和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要有例子說明)

正好前幾天做演講時注意過。參考著看看吧!

德國農業發達,是歐盟三大農產品主產國之一。目前德國共有耕地1190萬公頃,農場平均規模36公頃,德國農業從業人口占社會從業人口的2.1%,農業GDP佔全國GDP的0.77%。從20世紀60年代起,德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機械化發展,糧食單產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總量持續上升,從60年代初的1726萬噸提高到2006年的4347萬噸。從1990年開始,該國從一個糧食進口國轉變為歐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主要出口品種是小麥、大麥和黑麥,2005年糧食凈出口562萬噸。

德國糧食政策的基礎是歐共體共同農業政策。德國首先必須遵循歐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聯邦及各州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歐盟農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保證糧食安全,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買得到和買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韓國糧食政策旨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保證糧食穩定安全供應,努力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糧食結構調整。

德國採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額補貼,依靠補貼促進糧食生產,既有產量補貼又有農民收入補貼。同時,糧食安全由單純依靠國內市場轉為依靠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
德國儲備糧有兩種:一種是國家儲備糧,為發生自然災害、戰爭等時用;一種是歐盟干預糧,農民以干預價格出售給農業部儲備局。德國沒有大量的儲備糧,這是因為曾經存在大量的生產過剩,所以對糧食的供給滿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國糧食總供給量為6400萬噸,總消費量為4200萬噸。

德國對儲備糧採取招標形式進行。對於國家儲備糧,供應者和儲備者都是通過招標進行確定的;對於歐盟干預糧,農業部對儲備者進行公開招標,糧食所有權屬於歐盟,聯邦政府執行歐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由私營倉儲企業承擔保管責任,具體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營企業提出申請,政府對申請企業的財務狀況、設施條件、管理能力以及倉儲商對其設施的控制能力等進行審核並進行現場核查;其次,政府與獲得批準的私人企業簽訂倉儲合同,確定儲存費用補貼;第三,運用高科技手段對倉儲進行監控。穗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規則,促進管理手段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出入庫、質量檢驗檢疫、裝卸等業務環節的全過程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化,降低了監督的成本。

歐盟採用進口限制。高質量的小麥、玉米和高粱等,採用的進口關稅是干預價格的155%與進口價之間的差價;低質量的小麥、大麥和玉米等,採用的是配額管理,其中,小麥配額290萬噸,稅率每噸12歐元;大麥30萬噸,每噸16歐元;玉米,242萬噸,零關稅。

德國有關法律規定:消費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轉基因飼料喂養;蛋、奶、肉製品必須標明是否是(間接)轉基因食品。
德國允許進口大量轉基因食品,但是在德國允許種植的轉基因植物只有一種MON810玉米。全球轉基因植物的種類很多,目前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玉米、油菜籽、棉花和大豆。80%的轉基因產品不是直接上了消費者的餐桌,而是作為飼料喂養牲畜。因為自從歐盟禁止給牲畜喂屠宰廢料和肉骨粉之後,歐洲農民就用價格低廉的轉基因大豆作為飼料。消費者如果想避免食用轉基因食品,就要少吃葷食,如肉、蛋和奶製品。其餘20%的轉基因植物中大部分是棉花,用於生產T恤衫和牛仔褲。目前,在德國的超市買到轉基因的西紅柿或者土豆是不大可能的。

④ 德國主要向哪些國家出口哪些商品

德國比較暢銷的出口商品(商品偏向於技術型高端產品):

1:車輛及附件;2:航天器及其零件;3:鋼鐵製品;4:有機化學品;5:橡膠及其製品6:傢具類;7:珠寶首飾類貴金屬;8:木及木製品;9:玻璃及其製品;10:玩具、游戲或運動用品等。

德國主要向中國、東南亞等地區出口商品,主要得益於他的工藝水平的精湛

而對中國而言,進口德國的商品已是很多外貿朋友的選擇之一。

⑤ 信仰第一,幸福第二德國如何在160天內敗光默克爾16年的遺產

德國,一個一言難盡的國家。


1945年4月30日下午3時30分,在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的隆隆炮火中,希特勒與結婚僅一天的妻子愛娃·布勞恩在地下暗堡的寢室中雙雙服毒自殺,隨後希特勒的心腹戈培爾等人將希特勒夫婦的屍體抬到總理府花園的一個彈坑裡並澆上汽油焚毀,至此罪惡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壽終正寢。

希特勒自殺後,柏林防線很快土崩瓦解。1945年5月9日,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和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納粹德國正式投降,第二次大戰的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也兩度嘗遍了戰敗國的滋味,受到了空前嚴厲的懲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不僅面臨著巨額的戰爭賠款,其國土更是遭到了慘烈的肢解,除奧德河以東的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補償給了波蘭和蘇聯,其餘國土則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割佔領,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拉開序幕後,德國則成為兩大陣營針鋒相對的最前沿,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則成為兩大陣營的代表,承受了近半個世紀的撕裂。

然而即便如此,德國也依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躺平佛系,而是不待痊癒,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一輪的擴張時期。

雖然國土被撕裂,且美國駐軍星羅棋布,使德國難以重新武裝並東山再起,但德國卻開始了「曲線統一歐洲」的百年大計,並一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在靜夜史看來,德國之所以「永遠在路上」且永不言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德國特立獨行的 歷史 軌跡。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作為法蘭克帝國中最出色的後裔,一度在西歐大陸風生水起,但由於內部皇權與教權的長期對立,極大地虛耗了中央集權的努力,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長期邦國林立,而各邦國內部的矛盾也紛繁蕪雜。

再加上神聖羅馬帝國地處西歐大陸腹地,也就是「十字路口」,與周邊所有勢力幾乎都尖銳對立,所以宗教改革推動「三十年戰爭」等曠日持久的戰爭洗禮,配合拿破崙戰爭等「助力」,神聖羅馬帝國最終分崩離析,成為徒有虛名的地理概念。

所以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才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然而,就在神聖羅馬帝國越來越徒有虛名時,普魯士公國和奧地利公國則異軍突起,尤其是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姻和金錢賄賂,長期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長達400年之久。

但 歷史 最終選擇了普魯士,1862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後,開始著手策劃德意志的統一大業,並立志實現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統一。為實現統一,普魯士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先後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最終在1871年實現了德意志的統一,號「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國的統一,迅速打破了各地的壁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全國大市場。隨後未完成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方興未艾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德國面貌煥然一新。

由於普魯士帶有濃厚軍事封建性質的軍國主義傳統注入了德國的基因,於是德國軍工業迅速勃興,容克貴族和壟斷資產階級組成聯盟,德國的壟斷迅速成型,並最終形成了卡特爾帝國主義。

在這一框架下,德國對外推行保護主義措施,對內高度壟斷專制,再加上法國50億法郎的巨額戰爭賠款,德國的崛起一日千里,綜合國力在一戰前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


由於保護主義對國內民眾的野蠻掠奪,以及容克資產階級的瘋狂壓榨,德國國內消費市場長期低迷。再加上德國工業的發展需要更大的原料產地,於是德國對殖民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德國與英國水火不容並爆發一戰的根本因素。

而一戰的結局,是德國的一敗塗地,並受到了協約國的殘酷懲罰,尤其是法國一再表示要將德國從地圖上抹去。但英國出於歐洲大陸均衡的考慮,以及美國制衡英法和蘇聯的心理,德國最終成為美國的自留地,再加上英國對德國無產階級政黨的警惕,於是希特勒勢力趁機崛起並建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國」,並再度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慘敗,德國終於輸得「家徒四壁」,甚至連「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都成為蘇聯和波蘭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德國依舊沒有放棄「稱王稱霸」的努力,武力不行就推行「非暴力」。

由於二戰再度讓歐洲大陸滿目瘡痍,美國則一躍成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大哥大,於是西歐各國只能接受被美國「安排」的結局。而美國為了打擊西歐的無產階級勢力,對抗蘇聯的步步緊逼,更為了消化二戰期間的「爆兵」庫存,在1947年推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各國經濟復興,於是與有榮焉的聯邦德國迅速翻身。


但對於西歐各國而言,雖然面臨著身處美蘇之間卻被邊緣化的尷尬命運,但作為「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國際政治舞台中心,西歐各國內心深處依然有「老子當年」的自命不凡。於是為了避免「吃美國嘴軟,拿美國手短」地淪為美國殖民地,西歐各國決心抱團取暖,重新回到世界之巔,這是歐洲一體化的最初動機。

而聯邦德國就是歐洲一體化的堅定推動者,在接受了「馬歇爾計劃」的支持且藉助朝鮮戰爭重新武裝後,聯邦德國積極推動法德和解,西歐一體化率先起步。

在美蘇針鋒相對的冷戰時期,西歐一體化是對美國的明顯忤逆,但為了避免西歐被蘇聯挖牆腳,美國還是默許了西歐一體化的不斷成長,這是聯邦德國勁頭十足的重要原因。

對於聯邦德國而言,雖然國土被撕裂成好幾瓣,但普魯士的精神還在流傳,因此在軍事手段難有作為的情況下,經濟上的聯盟無疑是最有力的手段。

因此,為了歐洲一體化的不斷壯大,聯邦德國充分發揮經濟層面的大哥大作用,力壓法國推動英國加盟,將西歐一體化不斷推向高峰。


即便是在東西德國統一前夜,英國拉著法國義大利等國搞串聯,德國也依然不忘初心,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繼續擴大和歐盟的最終誕生。

應該說,作為歐洲的經濟霸主,德國的「建群」確實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畢竟從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80%以上的德國產品就是銷往歐洲大陸,可以說歐洲就是德國的經濟腹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盟越大對德國越有利,即便是英國這樣的刺頭,因為經濟實力不如德國,勢必難以抗拒德國的影響力,因此德國領導的西歐一體化日新月異,並成為其他國際組織趨之若鶩的成功集體。

然而,時至1991年蘇聯解體,國際格局風雲突變,因為蘇聯勢力的煙消雲散,歐盟再也不是美國的小可愛,反而成為美國的新公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始了對歐盟的一系列打擊,比如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2015年的難民危機和2016年的英國脫歐危機等,確保了歐盟的自顧不暇、疲於奔命。


然而在默克爾的堅強領導下,德國依然在風雨飄搖的危機中堅持下來,並極大地提升了歐盟的凝聚力以及德國在歐盟內部的號召力。畢竟德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意味著給歐盟帶來更多紅利。

然而,當歐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歐盟東擴」,德國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因為蘇聯解體使東歐產生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因此面對這樣一大片商品傾銷市場、原料產地以及勞動力富集區,德國早已按捺不住欣喜。

但問題是,擴大歐盟沒錯,但德國面積和人口的比例隨著歐盟擴充不斷縮水,嚴重影響了德國在歐盟內部的號召力;

與此同時,「歐盟東擴」雖然不同於「北約東擴」,但德國作為北約成員國,推動東擴無疑會強烈刺激俄羅斯,為德國引來新的危機;

另外,東歐窮國的加入分走了西歐富國的資源和紅利,因此內部的東西對抗正在讓東擴後的歐盟疲於奔命;


最後,歐盟各國雖然在經濟上與德國稱兄道弟,但畢竟深受蘇聯影響,很多國家甚至極度仇俄,而在歐盟難堪大任的情況下,投靠美國當然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德國驚奇地發現,新加入的東歐成員只是將自己當成了提款機,兼任美國安插在歐盟內部的卧底。

所以,歐盟越壯大,尤其是東擴,德國的境遇就越尷尬。

然而,就如同二戰前的希特勒一旦開始擴張就根本停不下來一樣,無論德國的內部凝聚力還是外部號召力,都需要通過不停的擴張來維持,一旦停止,不僅歐盟危矣,德國更會萬劫不復。

畢竟德國位於歐洲十字路口的區位,可謂自古缺乏凝聚力,因此擴大版圖增加縱深自古以來就是德國為之奮斗的不竭動力。同時,某種程度上說,戰後被拔掉利齒的德國需要在美國的控制和自身對資源和市場的需求中找到微妙的平衡,既不能忤逆美國又不能失去獨立性。


應該說,默克爾基本完成了尋找平衡點的重任,於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德國充分利用歐盟的團結與美國抗衡,同時與俄羅斯達成能源的合作共贏。而能源的緊密合作也推動了德國在東歐問題上的成功,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也一度緩和。同時藉助俄德友好,德國叫板美國也更有底氣。

但問題是,國際形勢時刻在變,尤其是美國對俄羅斯的圍堵不僅陰魂不散而且變本加厲,俄羅斯只能奮起還擊。而俄羅斯的抗爭必然殃及池魚,令近在咫尺的歐盟尤其是德國深受沖擊。

再加上德國在默克爾之後的領導人朔爾茨沒有經天緯地之能,甚至缺乏蕭隨曹規的決心,於是德國的墮落也就在意料之中。

今天的德國,不僅160天敗光默克爾16年苦心孤詣的政治遺產,更走上了擁抱美國堅決反俄的路線。


誠然,因為英國的遠走高飛,德國為防止美英聯手興風作浪,選擇委曲求全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不足為奇。但像德國這樣跪得這么徹底,而且還妄圖通過自殘甚至自宮,也就是能源來恐嚇俄羅斯的,確實令人無語凝噎。

要知道,意識形態的對抗固然重要,但要因此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德國的賭注未免太過慘烈,畢竟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本質上已經回到了資本主義的家庭,德國的操作本質上是和過去的自己糾纏不清。

但問題是,二戰後的德國,雖然內心深處依然有軍國主義傳統,然而卻只能埋藏心中,沉醉於過去只能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深坑。

所以,如果繼續「劍走偏鋒」,德國本就不太美好的明天,必將更加遍布陰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⑥ 德國汽車出口國家有哪些

德國是世界著名的汽車生產和出口大國,其主要的汽車出口市場集中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地。以下是德國主要的汽車出口國家:

1. 歐洲市場:德國向歐洲各國出口汽車數量巨大,尤其是向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荷蘭等歐洲國家。

2. 北美市場:德國向北美市場出口較多的汽車品牌包括寶馬、賓士、奧迪、保時捷等。其中,美國洞哪是德國重要的汽虛升車出口市場之一。

3. 亞洲市場: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和日本市場也有廣泛的銷售和認可。此外,德國也向印度、韓國和東南亞等亞洲國家出口汽車。

4. 其他市場:德國還向澳大利亞、南非和中東等地區出口汽車。

總之,德國作為全球重要的汽車製造和出口大國,其汽車產品涉及的出口市場較廣,不僅覆蓋了納譽碼歐洲、北美和亞洲等傳統市場,同時也在探索更多新興市場。

⑦ 中國和德國之間都有什麼貿易往來

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包含,德國主要從中國進口電腦、紡織品等商品,中國從德國的進口則主要集中在機械領域。機械設備進口是中德貿易的重中之重。

在進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進口來源國按金額計算前三位分別為中國(1062億歐元)、荷蘭(982億歐元)和法國(652億歐元)。

在出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出口目的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1135億歐元)、法國(1053億歐元)和中國(931億歐元)。

在貿易順差方面,德國2018年對美國的順差最高,達489億歐元;其次為對英國的順差,達450億歐元;對法國的順差則為402億歐元。

(7)德國現在對哪個國家傾銷商品擴展閱讀: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整理的歷史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逐步減少,其中2017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45億歐元。2018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進一步降至130億歐元。

發展中德貿易是保持和發展兩國關系的一個基礎。長期、持續和較快的發展中德貿易,有利條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經濟和貿易的互補性;此外兩國對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

⑧ 為何二戰義大利經常拖後腿,德國卻一直對其不離不棄

歷史 上的義大利在羅馬帝國時達到了自己的輝煌,雖然在日耳曼人入侵和中世紀以後逐漸沒落,但是憑借祖上的庇蔭以及在地中海中獨特的戰略位置。義大利還是在近代搭上了列強的末班車,不過作為歐美列強中最弱的一環,義大利並沒有多少實力,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猛刷存在感。

義大利在一戰之前一直是德國的堅實盟友,但因為在阿爾卑斯和德國小兄弟奧匈帝國鬧翻以及懼怕法國,讓他們在戰前突然加入協約國聯盟,著實蛇鼠兩端。而在二戰中在墨首相的帶領下他們倒是真的加入了軸心國的陣容中。

但所謂 「狗中哈士奇,國中義大利」 ,二戰中的義大利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先是在東非讓土著武裝胖揍,在其後的入侵巴爾乾和北非的作戰中又讓英軍狙擊,而且不僅打仗不好使,在日常的作戰中還經常犯一些中二錯誤,什麼 「沒有撬棍不開炮,防空兵炮打元帥……」 之類雲雲,著實坐實了「軸心國」卧底這個稱號。

不過就是這位一直拖著自己後腿的小兄弟,德國卻還是不遺餘力地對他進行援助,不僅讓隆美爾帶領非洲軍團協助其控制北非,更是直接派軍駐扎在義大利防止盟軍登陸其本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德國這么熱衷於幫助自己的小老弟義大利呢?

近代的德國和義大利很像,和英法這種老牌殖民帝國相比,德意都是在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快速崛起,雙方在列強的鄙視鏈中都是後來擠進來的暴發戶,在列強中一直被人孤立,英國人要的是一個分裂的普魯士而非強盛的德國,法國就更不用說了,普法一直是死敵。因而同病相憐的兩個國家就合作在一起了。事實上如果不是義大利因為和奧匈爭奪阿爾卑斯,義大利還真的有可能在一戰加入德國。

而在一戰結束後義大利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一戰期間高昂的軍費讓其國力甚至不如一戰前,國內的矛盾讓墨首相快速上台,而墨首相激進的言論給了隔壁同樣戰敗的德國注入了新的思想,甚至成為德國一戰後重新崛起的指路人和明燈。

德國人在20-30年代甚至組團去義大利學習,30年代的德國就有很濃厚的義大利影子,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英法壟斷了海外市場,從德國和義大利生產的商品可以相互傾銷,在30年代以後,德國一直是義大利最大的進口國,兩國的關系密不可分。

又回到之前說的話,在二戰之前德國在歐洲實際上是被孤立的存在,英法忌憚他,不斷消減其國防實力,在經濟上也對其進行制裁,放眼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敢和德國走得很近,只有義大利在墨首相上台後,無條件倒向德國,甚至在30年代末期還和日本一起組成「軸心國聯盟」,一起推薦德國為老大,這讓德國打心裡將當義大利是自己人。

故而,這樣一位德國崛起的「明燈」,又在歐洲同病相憐的小老弟,德國無論是處於國際形象還是 歷史 根源上,都是要幫助這個盟友。

軍隊戰力強: 和一戰後被狠狠打壓的德國不同,義大利作為戰勝國的好處還是很多的,首先他們擁有歐洲前四的陸軍,和世界第五的海軍,其戰爭潛力雖然不如其他幾個大國,但也能作為一個有力的幫手協助德國進行作戰。而且別看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拉胯,但是作為防守方式有很強大的作戰能力,40-41年義大利非洲軍團在隆美爾的帶領下也打了幾場漂亮的翻身仗,壓的英國人在埃及不敢冒頭。

而且在軍隊的協調作戰上都是德國人占據主導,有的義大利軍隊還是頗具戰鬥力,比如義大利的公羊裝甲師在不滿員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跟英國的精銳裝甲22師打的有來有回。

地理位置優越: 義大利的整體實力雖然不如英美,但其戰略位置確實很重要,義大利從地圖上就像是嵌入地中海的一枚釘子,德國和義大利結盟,他們可以通過義大利為基地,向北非進軍,從義大利南部出發可以就近登陸突尼西亞-埃及。正升從而拿下自己夢寐以求的中東油田等地。同樣在地中海的義大利的海軍可作為德國海軍補給基地和即戰力,威脅北非的英軍航線,隔離英國本土與非洲和中東的聯系。

除了進攻方面,義大利還是德國的後花園,義大利(特別是北部)對於德軍來說至關重要,事實上德國人在控制義大利後,很好的在這里狙擊盟軍,特別是名將凱瑟琳依靠古斯塔夫防線等地的防禦層層狙擊了盟軍的進攻讓盟軍在義大利南部取得部分勝利,但是在北部的義大利山地盟軍依然舉步維艱,想依靠義大利直接進攻法國南部和德國後方的戰略企圖卻被阿爾卑斯山很有效的擋住。

因為在義大利軍事行動的失敗,讓盟軍不得不在法國西部等地開辟第二戰跡液場舉州老。

二戰中德軍不惜冒著分兵的危險幫助義大利,除了是兩國之間 歷史 上的友好同盟以及墨首相這個「明燈」人物之外。更是看中義大利一旦倒戈偏向盟軍的話,德國的整體戰略部署會處於被動地位,因此雖然知道義大利人的戰鬥力不行,但德軍還是義無反顧的增援義大利,甚至在戰爭後期義大利突然反水的時候快速佔領義大利北部,阻止盟軍的進攻,可見德國是很看中義大利這個地方。

當然德國人幫助義大利也有自己的惡趣味,當時的義大利和日本都是「國聯」的創始國,和這些國家的結盟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而且沒有什麼是比有兩個國聯創始國當小弟是最能顯擺的事情,而且和這兩個國家結盟可以讓德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曝光度更高,不怕被英法孤立。

閱讀全文

與德國現在對哪個國家傾銷商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