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柏林牆
(引自網路)
柏林牆
Berlin Wall/Berliner Mauer
環繞西柏林的一道圍牆。東德政府根據人民議院1961年8月12日通過的法令,於8月12~13日夜間修築。目的是制止東德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為鐵蒺藜圍成的路障,後改築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線的觀察塔樓上設置警衛。1970年,雖然東西德之間關系有所改善,東德政府還是把柏林牆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 1980年,圍牆、電網和堡壘總長達1369千米。除築牆外還嚴格限制西柏林與東德之間的人口流動。後根據東、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簽署的協議,限制略有放寬。1989年下半年,東歐各國政局劇變。民主德國在向德國西部移民浪潮的沖擊下,於同年 11 月9日,將存在28年零3個月的柏林牆推倒,促進了德國的統一。
在歐洲土地上,尚有過一道修築最為堅固但又最為短命的長城——這便是德國境內的「柏林牆」。柏林牆與朝鮮半島上的「三八」水泥牆一樣,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又都為水泥所築,可稱得上是歐亞大陸上的兩條「姊妹牆」。
柏林牆(Berliner Mauer),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是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的圍牆,目的是隔離西德(含東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之間市民的往來。柏林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志性建築。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兩德重歸統一。柏林牆的建立,是德國歷史上難以抹去的一道傷疤,這個民族那是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再次分裂。
背景
柏林牆一段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定在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聯邦德國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聯邦德國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規定是聯邦德國的領土,然而,美英法三國認為規定和現狀相抵觸而推遲實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領土,直至冷戰結束、兩德統一。
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但隨著冷戰緊張氣氛的提升,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歷史
柏林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一開始只是鐵絲網,後來被大量換成真正的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多數西方國家認為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不讓東德人逃入西柏林。
柏林牆有超過155公里長,約3~4米高,主要可分為:
第零層防線: 302座瞭望台
第一層防線: 約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牆,有的地方附鐵絲圍攔和警報器
第二層防線: 鋼制拒馬
第三層防線: 2米高的鐵絲圍攔
第四層防線: 音響警報纜
第五層防線: 鐵絲網(通電的)
第六層防線: 碉堡(共22個)
第七層防線: 用來引導(滑)警犬的纜線(共600隻警犬)
第八層防線: 6~15米寬的無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腳印,埋有地雷
第九層防線: 3~5米深的反車輛壕溝
第十層防線: 5米高的路燈
第十一層防線: 武裝警衛(共14000人)
第十二層防線: 2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附警報器
第十三層防線: 空地
第十四層防線: 第二道水泥牆,3.5~4.2米高、15厘米厚,可以抵擋裝甲車輛的撞擊
第十五層防線: 有些地方需要游過施普雷河(Spree)
1987年6月12日,羅納德·里根訪問西柏林時,在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前發表演說:「戈爾巴喬夫先生,請推倒這堵牆!」在該牆建立後,有人採用跳樓、挖地道、游泳等方式翻越柏林牆,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傷。
最令人心痛的是,1961年,一位東德青年在翻越柏林牆時,被東德軍隊殘忍打死,年僅十七歲!!!!他成為柏林牆下第一位罹難者也是最年輕的一位犧牲者!!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布柏林牆即將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此事件也成為「柏林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爾後被拆除。柏林牆的倒塌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東西方冷戰終結的開始,也是東西柏林和東西德統一的標志。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圍牆的遺跡以作為紀念和歷史見證,不斷吸引著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㈡ 避孕葯的發明人是誰
20世紀40年代,美國化學家Russel Marker認為合成性激素可以由植物的根部提取的甾體(類固醇)合成,他在墨西哥發現一種叫Dioscorea Mexicana的野生山芋可產生天然的孕激素。科學家的競爭促使第一個口服避孕葯的出現。到了1944年,德國科學家Bickenbach和Paulikovics研究使用孕激素抑制排卵的方法。 1950年,71歲的Margaret Sanger,美國計劃生育聯合會組建人,面見了生物學家Gregory Pincus,並拿出了5萬美元(也有說法是並非Margaret本人拿出的這筆巨額資助,而是另一個女性)資助他的研究工作。Pincus第一次研發測試了激素荷爾蒙避孕。世界在這個支點上開始慢慢移動了。1951年,Carl Djerassi教授,1923年出生的著名科學家,除去別的成績,他因為合成了可的松(糖皮質激素)而在避孕葯歷史上扮演了關鍵人物。1951年他合成了第一個合成孕激素炔諾酮—第一種口服避孕葯中的關鍵成分。1956年,Gregory Pincus與他的同事Min Chuh Chang博士、哈佛大學的婦科學家John Rock,在波多黎各和海地的6萬名女性中,進行了第一次長期臨床試驗,雌激素和孕激素這兩種性激素被製成小劑量葯片,顯然,它們能夠防止懷孕。 接著就到了另一個重要時期:20世紀60年代,那是避孕和女權爭取地位且廣泛推廣的熱情年代。60年代是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Beatles結束了貝多芬們的時代。「Make Love, Not War」這個口號在迷你裙中間流行。東德和美國都推出了第一種避孕葯片。歷史上第一次,大多數國家的女人們可以控制她們的生育,選擇何時當媽媽。以前,在窮人生活里,生孩子是憑運氣的,嬰兒的死亡率很高,但是在中產、富有人群中,關於生育的知識開始依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得到普及。所以,避孕葯的出現,是一次普及性的女性革命。 1960年,美國公司Searle推出了Enovid,是世界上最早一款獲得批准上市的避孕葯。在隨後的兩年中,美國女性發現她們可以不再擔心懷孕而享受性愛本身。這也必然引起了男性人群的注意。在14年中,1000萬美國女性服用避孕葯。關於婚外戀及性的爭論也就此開始引爆。 1961年,柏林牆將德國分為兩半。前蘇聯宇航員Yuri Gagarin在地球外盤旋。德國先靈公司在澳洲和德國上市Anovlar—歐洲第一款避孕葯誕生。40年後,200位著名歷史學家公認:避孕葯的影響力甚至大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原子彈。 避孕葯引起的爭議在歐洲還沒有熄火。醫生們只給已婚婦女開避孕葯方,為了「經期的問題」。在1968年6月,Konbret雜志刊登了一個清單,寫上了能夠給單身女性提供避孕服務的醫生名址,可謂沖出了層層包圍。避孕葯開始成為女性獨立的一個標志。「選擇自由」的觀點隨之誕生。到了20世紀70年代,避孕葯不再引起太大爭議了。全球超過5000萬女性服用避孕葯。
㈢ 布魯塞爾的旅遊
布魯塞爾是歐洲有名的旅遊城市,素有「小巴黎」之美譽。城中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博物館,城外有茂密的森林、波光瀲灧的小湖和碧草如茵的草地。其中給遊人印象最深的是布魯塞爾的「三大件」:第一公民小於廉、原子球塔和滑鐵盧古戰場。景觀:滑鐵盧古戰場,布魯塞爾原子塔,尿尿小童,布魯塞爾廣場,Victor Horta博物館。
坐落在市中心的大廣場,建於公元12世紀,整個廣場呈長方形,四周哥特式建築物形似燃燒的火焰,市政廳的尖塔高達85米,塔頂塑有一尊5米高的布魯塞爾城守護神的塑像,廳內天花板上繪制的圖案美妙絕倫,並藏有歷史名人的巨幅肖像畫以及著名畫家魯本斯的巨幅油畫。附近是購物街及餐廳,歐洲最古老的購物街Galeries St. Hubert也在此地。
在大廣場北面豎立著世界著名的「尿尿小童」的銅像,銅像高半米左右,是個光身叉腰撒尿的兒童,形象逼真。據說500多年前,這位名叫於連的小男孩一泡尿澆滅了進犯者的導火索,拯救了全市居民,故立此像來紀念他。廣場旁的國王之家(Maison Roi)收藏有數百件來自各地的尿尿小童的服裝,值得一看。
布魯塞爾公園是布魯塞爾市民最喜愛的休憩場所。市區的聖米歇爾教堂及王宮建築在布魯塞爾公園的附近,駐有皇家衛隊。另外,著名景點有位於布魯塞爾西北部的原子能博物館和南郊的滑鐵盧古戰場。
布魯塞爾地處北部佛蘭芒語區和南部法語區交接地帶,市區街道和公共廣告均使用這兩種文字,社交以法語為主。布魯塞爾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的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擁有全歐洲最精美的建築和博物館,摩天大樓和中世紀古建築相得益彰。整座城市以皇宮為中,沿「小環」(PetitRing)而建,游覽以步行為佳。 布魯塞爾的建築物,從帶有濃郁中世紀風格的大廣場到充滿後現代藝術意味的歐盟建築群,包含了多種元素和文化符號。
布魯塞爾最著名的建築包括布魯塞爾大廣場及在廣場中心的布魯塞爾市政廳(198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以巨大的玻璃溫室著稱的拉肯皇家城堡等。布魯塞爾的另一個地標性建築就是布魯塞爾王宮。
原子球塔位於海塞爾公園內,是布魯塞爾舉辦1958年世界博覽會時建造的一座金屬結構的紀念性建築物。這座建築物是由9個直徑18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各球之間由空心鋼管連接,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原子球塔旁邊是迷你歐洲公園,其集中了歐洲著名建築物的1/25的縮微復製品。
布魯塞爾另一個標志性景觀,就是小於廉尿童雕像,被譽為「布魯塞爾第一公民」塑像,這座銅像是遊客的必游之地。
布魯塞爾的其它著名景點還包括紀念比利時獨立50周年的五十周年紀念公園,聖心聖殿,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布魯塞爾司法宮以及為歐盟組織建造的一系列建築物。
布魯塞爾的文化設施包括布魯塞爾劇院、有著悠久歷史的皇家鑄幣局劇院(La Monnaie)等。此外也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包括收藏有大量魯本斯作品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皇家武裝力量與軍事史博物館和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等。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的凱旋門
布魯塞爾的城市中心的建築風格以佛拉芒特色為主,另外新藝術運動的代表建築師維克多·奧塔設計的建築也是城市的特色之一。作為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布魯塞爾的許多建築帶有新藝術風格,其中Schaerbeek、Etterbeek、Ixelles和Saint-Gilles等區的建築尤其值得一看。新藝術風格的另一典型代表就是建築師約瑟夫·霍夫曼設計的斯托克雷特宮。
布魯塞爾也是許多偉大藝術家活躍的舞台。著名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尼·馬格利特就曾在這里求學。這座城市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連載漫畫作品,例如《丁丁歷險記》、《幸運的路克》、《Gaston》、《Cubitus》和《Marsupilami》等。城市建築的外牆和地鐵站內有很多畫滿了漫畫中的人物。而集中了眾多漫畫藝術的比利時漫畫博物館本身就是維克多·霍塔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建築。
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的博杜安國王體育場是比利時最大的體育場,可以用來舉辦體育競賽和演唱會等。此前該球場名為「海塞爾體育場」,但在1985年的海塞爾慘案之後,該體育場進入了一段低谷期。隨後球場被改建和更名為體育場。
小於廉撒尿雕像
全球最著名的可愛小孩之一——尿尿小童是來到布魯塞爾的遊客必定要拜訪的人物。他的塑像以青銅製成,高60厘米,建於1619年,樹立於布魯塞爾市中心區恆溫街(Rudel』Etuve)及橡樹街(RuedeChene)轉角處。
有關這座塑像的傳說有多個版本,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於廉的小男孩,他的頑皮舉動熄滅了要引爆整個市政廳的炸彈。另一個傳說,尿尿小童本是古德弗雷德三世公爵(DuckGodfreyⅢ)的化身。1142年,他還是幾個月大的嬰兒,就被帶到蘭斯貝克(Ransebeke)戰場,搖籃就掛於樹枝上,以激勵因他父親之死而沮喪的軍隊。在軍隊正准備撤退時,小公爵突然從搖籃中站立起來,並做出後來噴泉塑像的姿勢,而這姿勢正激發了當時的士氣,轉敗為勝。
由於受歡迎,各方都喜歡送這個小男孩衣服,第一件來自法王路易十五。各國元首出訪比利時送他一套本國傳統服裝已經成為一種慣例。至今他已擁有700多套風格各異的衣服,其中有來自中國的一套解放軍軍裝和一套中式對襟衣褲。這些衣服都在國王大廈(MaisonDuRoi)展出,在某些特別的紀念日他也會穿上應景的服裝慶祝一下。
皇家藝術博物館
著名的皇家藝術博物館位於大廣場區的北方,展出比利時從古到今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如RoberCampin,RogervanderWeyden,PeterBreugheltheElder等。
博物館分為古典美術館和現代藝術美術館。前者展出公元18世紀以前的古典畫作,以顏色為分區。藍區為15-16世紀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PeterBreughel的「theFallofIcarus」;棕色區則展出17-18世紀的作品。後者一樣以顏色分區。黃區有從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到象徵主義的名作;綠區是以現代美術及雕塑為主,如野獸派、立體派、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之「聖安東尼的誘惑」和法蘭西斯之「培根的梟與教皇」可為代表。聖米歇爾及聖古都勒大教堂
教堂的歷史始於1047年,是在原有的聖米歇爾小教堂基礎上建成。1226年開始對教堂進行規模宏大的擴建,一直持續了兩個半世紀才完成,從而使大教堂結合了從羅馬藝術到哥特藝術興盛時期多種建築風格。大教堂內部長110米,寬50米,高26米,宏偉壯觀。中殿立柱上裝飾著耶穌12門徒的雕像。 漫畫博物館位於一條不起眼的巷子里。GrandMagasinWaucquez為VictorHorta設計的建築物,本來只是一般的公寓,改裝成漫畫博物館,收集了許多歐洲著名漫畫家的畫冊和動畫作品。博物館入口處站著比利時的著名小記者「丁丁」和他那條可愛的小狗。漫畫博物館共有3層。第一層向參觀者介紹了漫畫是如何產生的。第二層介紹的是從上個世紀初到上個世紀60年代比利時最活躍的漫畫家。第三層的名稱是「比利時現代漫畫博物館」,上百件展品概括了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比利時漫畫的發展情況。
布魯塞爾市政廳
在布魯塞爾大廣場眾多建築物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市政廳,這座歌德式建築物是布魯塞爾的城市地標。建築物分兩期建造,規模較大的左半部建於1402年,1455年建造右半部時,由PhilipeleBon主持建造了塔樓和96米高的尖塔。塔尖有一座5米高的風向標,是布魯塞爾守護神聖米歇爾的雕像。傳說布魯塞爾的領主曾因聖米歇爾相救而倖免於難,領主為此授予聖米歇爾布魯塞爾守護神的稱號。市政廳的走廊內布滿了壁畫。在眾多的肖像畫中有比利時的君主,有曾經統治過布魯塞爾的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的國王,還有拿破崙。 大廣場是古代布魯塞爾市的中心,大文豪雨果稱其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廣場呈長方形,長110米,寬68米,地面全用花崗岩鋪砌而成。大廣場上最醒目的建築是布魯塞爾市政廳,它是比利時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整個建築建於三個不同時期,經一再擴建增修,才達到今天這個規模。市政廳對面曾是法國路易十四的行宮,現為國家博物館。市政廳左側門上有個天鵝雕像的是天鵝咖啡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共同草擬《共產黨宣言》。
環繞廣場的其他建築物多分屬各種行會組織,如船夫、裁縫、粉刷匠等等,每個行會建築的門上的雕塑是本行會的崇敬人物或象徵性動物的雕塑。由於修建時期的不同,這些大廈體現出哥特式、巴洛克式、路易十四式等等多種多樣的建築風格。其中正面裝飾有19尊歷代布拉班特公爵半身雕像的布拉班特公爵大廈最為威嚴而壯觀,這組由六座大廈組成的建築群建於1698年,是磨房主、木匠等行會所在地,而這里已成為可可和巧克力博物館。
大廣場的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是布魯塞爾第一個貿易市場,第一批木製建築幾乎全部由當時的行會修建,常有菜農、工匠、屠夫及魚販光顧。13世紀,第一批室內市場出現,廣場開始顯現出雛形。15世紀時,在勃艮第公爵的統治下,廣場地面經過鋪砌,興建了新的行會大廈和市政廳,廣場變得煥然一新。1695年,路易十四的炮火幾乎摧毀整個廣場,但經過五年的重建,廣場看起來更加壯麗,集合了歌德式、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的建築精粹。大廣場是比利時許多重大革命事件的歷史見證,1830年革命爆發,就是在這個廣場發生的。從1971年開始,每隔兩年,在8月15日前後的周末,布魯塞爾廣場都會有一項盛大的慶典:鋪設花毯。花毯精選根特地區種植的秋海棠,每次以不同主題設計,花卉用量高達80萬株。 滑鐵盧古戰場,位於布魯塞爾以南18公里索瓦尼森林盡頭的滑鐵盧小鎮附近,1815年6月18日傍晚,威靈頓公爵指揮的英荷聯軍及普魯士軍隊就是在這里圍困並最終擊敗拿破崙,從而結束了這位傳奇人物縱橫歐洲的歷史。
1826年,人們在盟軍奧倫治的威廉王子受傷的地點堆成一座小丘,山頂上安放一頭長4.5米、高4.45米、重28噸的鐵質巨獅,相傳此獅是用拿破崙軍隊丟棄在戰場上的槍炮鑄成的。沿226級陡峭的石階來到山頂,當年滑鐵盧古戰場可一覽無余,布魯塞爾市也歷歷在目。距滑鐵盧紀念碑不遠處有一座拿破崙的銅質雕像。為保護歷史遺跡,古戰場周圍禁止耕作,很多農戶因而將農舍布置成各種紀念館供遊人參觀,比較值得一看的有當年拿破崙的司令部所在地卡佑農庄、全景畫館和蠟人博物館等。雖然拿破崙是滑鐵盧大戰的失敗者,但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絕對是比勝利者更偉大的英雄,很多的紀念館都是以拿破崙為主角,而對威靈頓公爵只是輕描淡寫。每隔5年,當年的戰爭場面就會在古戰場重現一次,2000餘名當地人參與演出。 「小歐洲」是布魯塞爾的歐洲各國著名景觀微縮公園的簡稱,又稱「迷你歐洲」,位於布魯塞爾西北部風景如畫的布魯塞爾公園內。它的南面是著名的「原子球」,北面是為紀念比利時獨立100周年所建的著名的「百年宮」,這三大景觀呈鼎足之勢,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令世界各國旅遊者神往。「小歐洲」佔地25萬平方米,裡面薈萃了歐洲聞名世界的宮殿、教堂、修道院、古堡、神廟、廣場、港口、高塔和名人的故居等300多個名勝古跡,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歐洲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表達了歐洲各國要求加強歐洲聯合的願望。
進入公園進「小歐洲」參觀是要買門票的,但若持有歐盟、北約或比利時的記者證,不僅可免費入內參觀,還可以免費索取有關「小歐洲」好幾種語言的各種資料。一進「小歐洲」的大門,便可看到一幢「x」型的獨特的高大建築模型,這就是位於布魯塞爾舒曼廣場附近的歐盟委員會辦公大樓的模型。大樓前面有歐盟15國的國旗在迎風飄揚,給你的第一印象是明顯的,即歐洲已經開始聯合了。再往裡走就是歐洲各國的名勝古跡的模型了,每個模型都被道路、河流、綠化植被、山、湖泊等模型隔離開。因為我記不清順序,更記不住全部300多名勝古跡的名稱,在此只能列出一些國家一些古跡的名稱。其中有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凱旋門、聖心教堂、英國倫敦的大本鍾和西敏寺,德國柏林的勃蘭登堡門和波恩的貝多芬故居,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和威尼斯的聖馬丁廣場,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大廣場和根特大教堂,西班牙馬德里的埃斯科略修道院、鬥牛場和聖馬丁、皮納里奧大教堂,荷蘭的風車和鹿特丹港,希臘雅典的衛城和神廟等,還有歐洲國家聯合研製的阿麗亞娜火箭「空中客車」飛機和歐洲高速火車等,其造型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真令人嘆為觀止。
公園內的真實景物「小歐洲」內的景物只是真實景物的1/25,除埃菲爾鐵塔和一些高大建築比人略高一些外,其中絕大部分景物都比人矮。著名的荷蘭風車像一個伸出雙臂的歷史巨人站立在河邊,而在這里卻在孩子的胯下;比薩斜塔是一座9層樓高的世界名塔,而在「小歐洲」里只有兩米多高;飛機、火車、巨輪和大卡車在這里就像是商店裡賣的兒童玩具、人和小汽車比人的小姆頭還小。小歸小,但卻和真景實物一模一樣,無論從整體上看,還是從局部上看,都完全一模一樣,不僅形似,而且也神似,令人贊嘆不已。
為了使一些景觀具有真實感並增加它的娛樂性,設計者們在修建小歐洲時還運用了當代科技中的電子、聲、光技術,特地請比利時一些游樂場的專家們參加這些影觀的設計和施工。整體來看,其效果非常好,因為它不僅使「小歐洲」有了「靜中有動」的特點,而且還使參觀者興致盎然,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只要你按動有關電鈕,就會出現以下活動的景面:在西班牙的鬥牛場上,一頭被激怒的、剽悍公牛會沖向手揮紅布的鬥牛士,觀眾歡聲雷動:在火箭發射場,阿里亞娜火箭已進入倒記時,突然,火箭尾部噴射出火焰,轟然升空;在貨物雲集的鹿特丹港,吊車正在忙著裝卸貨物;在愛爾蘭綠草如茵的牧場上,羊群正在低頭吃草,突然,一頭牧羊犬便沖著你「汪、汪、汪」狂吠;在法國戴高樂機場,「空中客車」正在跑道上滑行;在英國泰晤士河上,一艘豪華遊艇在游弋;在德國柏林牆邊,大吊車正在吊著一塊水泥牆板;在波恩貝多芬故居,裡面傳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的樂聲。特別是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小歐洲」內裝在各個微型建築上的幾千盞燈齊亮,園內一片輝煌,景色極為壯觀。
原子球
為比利時1958年在此地的展覽中心舉辦的布魯塞爾博覽會所設計的標志建築。設計者希望通過這一巨大的建築表達微小的原子概念,並顯示人類和平利用原子的前景。構思來源於原子結構圖,九個巨大的金屬圓球由粗大的鋼管連接構成一正方體圖案。正方體的大小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果。八個圓球位於正方體的八個角,另一個圓球位於正方體的中心。圓球直徑18米,連接各個球間的鋼管每根長26米,直徑3米。總重2200噸,高102米。可乘電梯到達離地100米高的頂端圓球觀賞布魯塞爾的風景。其他圓球中為各種主題的科技展覽廳。分別陳列有太陽能、和平利用原子能、航天技術、天文等方面的展品,以及有關比利時氣象事業的發展史、衛星氣象、氣象雷達、氣象通訊方面的圖表。
拉肯城堡溫室花園
由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主持修建,它有一個非常美好的藍圖,他請了他的御用比利時建築師阿方斯·巴拉特一起來謀劃,要建一座比凡爾賽宮的花園還要漂亮的溫室花園。這個溫室花園全部由玻璃和金屬建成,有著明顯的古典風格,處處彰顯王家的莊重和氣派,甚至被譽為歐洲最美的溫室花園,據說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他傾注不少心血,屋頂王冠就是由他親自設計。19世紀歐洲的房屋大多比較陰暗,冬季的照明主要依靠蠟燭,人們嚮往在冬季也能夠享受充足的陽光,為了實現國王夢想的花園,建築師巴拉特動足了腦筋,工業革命是大批量生產玻璃和鋼鐵成為可能,故其放棄傳統的建築方法,採用玻璃和金屬。再加上燈光及自然光的運用,是溫室每一個角落,展現的一覽無余。至今保留的植物跟利奧波德二世種植的幾乎一模一樣。當然還有其最鍾愛的山茶花,有100多種,並且都是最大最古老的那種。
㈣ 大型犬的品種名字加圖片,謝謝!!
1.藏獒
藏獒(英語:Tibetan Mastiff),又名西藏獒犬,屬獒犬類,是一種體型較大性格兇猛的犬。其毛色多為鐵包金、黃色、黑色(黑色並不是純黑,而是在胸部、四肢略有白毛)等,原產於青藏高原。
它氣質剛強,尊貴而高傲,力量強大,動作敏捷矯健,耐力較差,幼犬在成年以前記憶力較差。本品種的典型特徵是警覺性高,領地意識極強,對主人極為忠誠,在領地內對陌生人有強烈敵意,善於保護主人及其財物。
藏獒有忠心護主的天性,不僅是游牧民族的最佳保護犬,同時也被認定是國王、部落首長的最佳護衛犬。
(4)迷你世界如何製作德國柏林牆擴展閱讀
大型犬
按照狗的身高和體重來分類,可以分為超大型犬、大型犬、中型犬和小型犬。大型犬通常指體高在61厘米以上,體重30公斤以上的犬類。
常見品種有:大白熊犬、聖伯納犬、古英國牧羊犬、蘇格蘭牧羊犬、金毛尋回犬、拉布拉多獵犬和阿拉斯加雪橇犬 西伯利亞雪橇犬 美國鬥牛犬等。作為戶外的大型犬它們具備有力、專注、充滿魅力、強壯、和精力充沛的特質,而且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
(4)迷你世界如何製作德國柏林牆擴展閱讀:網路——大型犬
㈤ 柏林牆是什麼
柏林牆的正式名稱叫"反法西斯防衛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方冷戰關系的產物。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戰敗的德國不僅喪失了戰前和戰爭期間吞並的別國領土,而且根據1945年美、英、蘇三國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和奧得--尼斯河以東的約11.4萬平方公里的德國領土分別割讓給了蘇聯和波蘭,其餘的德國領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則由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建立4個佔領區,並由4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的最高權力。
盡管在戰後關於德國的國際文書中,有關各國都表示要保持德國的統一,使德國在清除納粹和軍國主義之後成為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但是,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不同,目的和利益迥異,對各項協議都作有利於自已的解釋。於是圍繞著實施波茨坦協定、恢復德國統一以及西柏林問題,4大國及其佔領區內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尖銳復雜的斗爭。
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變為競爭對手,蘇聯佔領區和西方佔領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德國的分裂也一步步成為現實。
1947年至1949年期間,美、英、法先後將其在德國西部的佔領區合並,召開西佔區立憲議會,制定臨時憲法,實行貨幣改革,用西馬克取代原來的帝國馬克。1949年5月10日,西佔區立憲議會決定以波恩為首都建立聯邦國家,5月23日通過《基本法》,即臨時憲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在蘇聯佔領下的德國東部5個州,1946年4月舉行了鄉鎮、區州的選舉,建立了相應的各級議會和政府,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並而成的德國統一社會黨在各級政權機構中居主導地位。
1949年10月7日,蘇占區的德國人民委員會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至此,在德國土地上形成了兩個德意志國家。
分裂後的德國,處在東西方政治、軍事較量的漩渦之中,成為在歐洲相互對峙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前沿。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翌年該協定生效,西德結束被佔領狀態,成為主權國家並加入了北約。幾天之後,5月14日,以蘇聯為盟主、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東方軍事集團--華沙條約組織也宣告成立。在此後的長時期中,德國的分裂被視為戰後歐洲秩序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此情況下,原德國首都柏林的東半部蘇占區和西半部美英法佔區形成了兩套體制:兩個市政府,兩套警察體系,兩種貨幣。1948年12月又出現了兩個市議會。美、英、法管制下的西柏林得到馬歇爾計劃中的巨額援款,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被建成西方世界的「櫥窗」。但它地處東德的腹地,象個孤島。
1945年到1961年間,每年約有數十萬民主德國公民通過柏林逃往聯邦德國,使民德蒙受巨大損失。
柏林牆的建立
1961年8月13日凌晨2時,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燈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東西分隔的開始。星期天,當柏林人一覺醒來時,發現一道40公里長的帶刺鐵絲網沿著蘇聯佔領區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發布命令,用鐵絲網封鎖西柏林,後改為混凝土牆,建成舉世矚目的"柏林牆",切斷了東西柏林間的自由往來。
柏林牆於1964年建成。1975年對柏林牆的最後一次工程竣工。柏林牆全長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牆104.5公里、水泥牆10公里、鐵絲網55公里。牆高約3.6米。沿牆修建了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270個警犬樁、108公里長的防汽車和坦克的壕溝。此外,還有一接觸使會發出信號的鐵柵欄119.5公里和供邊防軍士兵巡邏用的巡邏道119.5公里。柏林牆設有7個過境站,供牆兩邊的人員來往之用。
總共有5千人越過柏林牆逃出,至少255人在越境時死亡,其中的171人是在試圖越過市中心的混凝土牆時喪生的。
柏林及其混凝土屏障也成了冷戰及東西德間諜戰的最前沿。克格勃和中央情報局在兩邊分別設有大規模的諜報機構相互對敵,蘇聯就在連接波茨坦與西柏林的格利尼克橋(Glienicke)上與西方交換被俘間諜。
1961年10月27到28日間,美蘇兩軍就美方進入蘇占區權力一事發生爭執,雙方坦克在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查利檢查哨正面對峙了16小時之久,這可能是東西方關系中最敏感危險的一幕。
柏林牆的推倒
柏林牆自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受到西方的強烈反對和指責,邊境事件層出不窮。西方常以「違反人權」為由,要求拆除柏林牆。民主德國領導人昂納克就此指出,他不反對拆除,但這必須是在導致建牆的因素消失之後。進入80年代後,隨著東西方關系的緩和及兩德關系的改善,柏林牆一帶的緊張氣氛大為緩解,埋在兩德邊界上的自動射擊裝置和地雷被拆除,往來人員明顯增多。
1989年,波蘭和匈牙利颳起了"改革"和"自由化"的旋風, 民主德國的萊比錫等地也爆發了要求"自由化"的群眾遊行。民德執政的統一社會黨內部斗爭激烈,昂納克被迫辭職。在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影響下,新上任的民德領導人克倫茨作出了突破性的決定—開放柏林牆關卡。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牆的那個晚上,約10萬人象潮水一般從柏林牆的東邊湧向西邊,所有的護欄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為阻隔就這樣消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開始拆除全部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以德國分裂為基礎、蘇美分治為特徵的「雅爾塔格局」徹底完結。
㈥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猛犬是哪些
1.屋脊雲顛 猛犬霸主 中國藏獒
名副其實的神犬,感覺有種霸道,神秘的氣質,獨自咬斃幾只狼已經不算新聞,搏殺豹子的故事也廣泛流傳,因為它是世界上唯一敢與猛獸搏殺,所以成了世界上公認的猛犬之王。只是現在脫離了青藏,真正的藏獒已經越來越少,國寶,需要保護啊。(藏獒,傳說天狗吃月中天狗的化身。是世界上唯一敢與猛獸拼搏的犬類,本人前幾年在重慶就看過很多關於藏獒的新聞,一重慶富商被歹徒綁架,就是自己養了10年的藏獒追凶數十里將其救出,當時震驚中國,也震驚了我呢。一隻藏獒可以咬死幾只狼,趕走三隻獵豹。聽說,純種藏獒是世界上最笨的狗,從睜眼的時候起,一輩子就認一個主人,確實笨的很兇殘,笨的很可愛.
2 俄羅斯高加索
高加索犬有一雙深凹的黑眼睛,視力卻極好,黑鼻子凸起,鼻孔很開闊,被毛特別厚密,強健的前肢又直又長,大腳腳趾間有毛,起到隔離和保護腳趾的作用,強健的腳爪可以使其在不平的地面上站穩,臀部稍高於背部,尾巴被又多又長的毛覆蓋。這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猛犬,比臧獒還大一個量級,中國有一隻叫伊多拉的高加索,體重高達150公斤。原產地:俄羅斯,高加索共和國。起源時期:中世紀。起初用途:家畜看護犬。現在用途:家畜看護犬,保安。壽命:9-11年。體高范圍:64-72厘米。體重范圍:45-70千克。
3 義大利紐波利頓
紐伯利頓是一種表情嚴肅、強壯有力、外觀漂亮的猛犬。它肌肉飽滿的身體幾乎呈直角型,它有著碩大的頭顱、滿是褶皺的臉,面部的皺紋一直延伸到下巴繼而垂到脖子形成非常明顯的嗉袋。頭蓋骨寬且平坦,鼻子大。牙齒為剪狀或水平咬合。耳朵一般依據打鬥的傳統都要裁掉,尾巴也要斷掉1/3,但是有時候也不用裁耳。
短、粗的體毛密實平滑。大多數毛色為藍色,黑色為第二種常見的顏色。巧克力的顏色非常罕見。毛色一般為全色或斑紋。(此犬相當執著,只要陷入撕咬狀態就會不死不休。直到自己死去或對手死去。喜歡吃被自己咬死的對手,包括人。我不喜歡這狗,因為在重慶的時候聽一些老人說,那時候國民party經常會放這種狗咬Communistparty的地下工作人員。)
4 巴西非勒
巴西非勒,是珍惜的巴西追蹤犬,這一強壯有力的獒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獒及大獵犬培育而來,用於看守家畜和比賽。巴西非勒結實魁偉,有令人害怕的外表,是一個兇猛的品種,與它的主人親密,但對陌生人很警覺。它的大獵犬的血統很明顯地體現在它地長長地口鼻,下垂的皮膚,超強的追蹤能力。當它發現獵物時,不是攻擊,而是困住獵物直到獵人趕到。
5 法國波爾多(跟一個世界著名的酒店同名,搞不懂)
別名法國獒犬(French Mastiff)、波爾多牛頭犬(Bordeaux Bulldog)。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獒犬的後代,也有人認為是西班牙某種獒犬的子孫。法國獒犬是身材短小、矮胖的獒犬,力氣非常大的犬種。它的巨大而沉重的腦袋(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犬類中最大的頭),寬闊的額頭,布滿皺褶的臉,是判別這一犬種的重要特徵。下顎突出,非常有力。上唇懸垂兩側包裹下顎。鼻孔張開。吻部長度約占頭長的三分之一,呈黑色或紅色。頸部的皮膚鬆弛,形成明顯的喉部的垂肉。耳朵長在頭後方垂下。身體厚實短小,背部較平,腹部略收。前腿粗壯筆直,後肢非常有力。尾巴根部粗,尾尖較細。皮很厚,皮毛短而柔軟,顏色不同程度的褐色(紅褐色到淺黃色),臉上有紅色或黑色斑塊。白色斑紋有時出現在足部、胸部,但其他部位出現白色被認為是缺點。
6.阿根廷杜高
杜高是在南美培育的少數犬品種之一,20世紀20年代,一個阿根廷的育種者,安東尼奧.瑞斯.馬丁那茲博士,為了狩獵美洲豹和美洲獅的獵犬育成了該品種。起初培育這一兇猛且給人印象深刻的品種是為了成群的狩獵。馬丁那茲博士用西班牙鬥犬,西班牙獒,大丹犬,一種古老的公牛梗犬,牛頭犬和拳師犬育成了強壯有力的杜高。杜高有非常強的耐力,其白色的被毛反射而不是吸收熱量。
鬥犬活動仍然流行於南美的許多地方和世界各地,對於鬥犬的組織者和愛好者,杜高非常有吸引力。(此犬雖然體型不大,但是獨自可以獵殺一頭野豬,5隻就可以獵殺黑熊。黑熊我們都知道, 是世界上的猛獸之一。所以,短小精悍形容杜高犬再貼切不過了)
7.中亞牧羊犬.
中亞牧羊犬可能是亞洲獒的後代。這種勇猛無畏的牧羊犬幾百年或是幾千年來一直被用作羊群的守衛犬。它是現在普及的大型的高加索牧羊犬的近親。中亞的通常都是剪耳的,在它們的發源地需要斷尾,這是因為它們要保護當地人的家畜,為此,它們經常要和其他的掠食動物打鬥。沒有剪耳的耳朵或是未斷尾的尾巴很可能會被撕裂,甚至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經過裁剪的耳朵可以防止失血,從而保住性命。狗在耳朵上至少會有一條很粗的靜脈血管,一隻被撕裂的耳朵對狗的生命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大量血。
8.西班牙迦納利犬.
迦納利犬是一種由鬥犬發展而來的犬種。它的祖先可能包括當地瀕臨滅絕的巴迪諾馬傑咯犬,以及引進的英國獒的後代。到20世紀60年代為止,這一品種瀕臨滅絕,但後來被美國獸醫大學卡歐斯莫塞克(CarlSemencic)博士挽救。精力充沛,具備典型的猛犬特徵。興奮度高,容易激動。態度積極,有忠誠之心。看上去平靜,注意力集中,尤其是當進行護衛和驅趕牛群時。神經平衡,有足夠的自製力。叫聲嚴肅深沉。在家裡舉止優雅有紳士風度,對主人非常忠心,對生人懷疑。表情自信、高貴而有些冷漠。發現可疑情況時,表情堅定而專注。
迦納利犬可以適合城市生活,耐炎熱,被毛不用經常梳理,不能和其它犬和睦相處,且不容易被訓練
9.怪異殺手牛頭梗.
牛頭梗,英文名BullTerrier,體高:48-56厘米,體重:18-22公斤左右.原產地英國,起源於十九世紀。此犬因體型不同分為標准型和迷你型兩種.是人們用鬥牛犬與老式英國梗犬交配、混血而培育成的戰鬥犬。牛頭梗具有圓而有力的身體,厚實的胸頸,背部短直,頭部比例略長沒有明顯鼻樑,吻部強壯有力,耳朵小呈尖型,眼睛呈三角形眼球為黑色或棕色。
牛頭梗性情急躁,具有強烈的爭斗性,在犬類中從不讓步,甚至傷害其它犬類。但牛頭梗相對人來說性格還是比較溫順、聰明聽話,對主人忠心而且服從性強,對兒童特別和善友好,親切耐心,如照顧得當,可成為忠實的家庭守衛犬。
10.無聲鬥犬日本土佐
日本土佐是日本的原始打鬥犬種,它是於本世紀初在四國島上高知縣的土佐地區發展起來的。這一品種融合了日本國本地犬、聖伯那、馬士提夫、大丹、尋血、英國指示犬、德國指示犬和英國鬥牛犬、牛頭更的血統。在其發源地日本,土佐是用來打鬥的犬種,甚至直到今天,日本還有土佐的打鬥錦標賽。這些土佐的打鬥比賽是經過嚴格的草案審議的,與日本的傳統搏擊項目---相撲非常相似。安靜,即使在生氣和打鬥時也不愛吠叫。以有耐心、鎮靜和勇敢著稱。還很聰明,好乾凈。對家人和孩子很柔順,也能與客人友好相處。但骨子裡有強悍本性,是天生的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