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
『貳』 德國教育理念:幼兒園就開始栽培,給孩子做投資,要從起跑線開始
德國一直作為在教育方面處於領先優勢的國家,有著世界上最棒的教育資源。
全世界的學術最高的成就獎項諾貝爾,有50%的獲獎者都是德國人,可是德國的人口很少,不到9000萬。
德國幾乎是培養各個學術領域頂尖人才的搖籃,為全世界培育了大批的精英,就連美國對於德國的教育,都是頗為認可的。德國的教育理念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德國教育理念:幼兒園就開始栽培,給孩子做投資,要從起跑線開始
讓孩子擁有創造力
德國人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在教育的路上吃過不少苦頭——在過去,他們也和我們中國家長一樣,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什麼都不懂,應該聽大人的話……」
但是隨著時代對職業的要求發生了變化,這種包辦式的教育已經適應不了當代 社會 的激烈競爭,這促使了德國人重新反思了教育理念——在上世紀90年代時。
德國由於剛剛實現統一,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暴增,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而上情下達、按部就班,按照規則辦事,已經不再是優秀人才的定義。
這股浪潮一直延伸到教育界,當時德國人們就在想: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而答案就是:「 創造力、懂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靈活地解決問題。 」
注重實踐技能
注重生活實際,就是體驗不同場景,讓孩子掌握家務勞動技能,增強生活實踐能力。
比如老師會帶孩子們去超市學習付錢買東西、去花圃學習分辨花草植物、去圖書館學習如何借書、還書;去坐有軌電車記住回家的路線;收獲的季節,還帶孩子一起摘櫻桃、做南瓜湯等等。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中國,父母們都會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但是在德國他們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動手能力的,他們會讓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手讓孩子去主動幹活。
今天的世界已經高度一體化了,為了讓我們的後代有機會在國際競爭中更能勝出,一方面必須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把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重點放在「做人」的通識與思辨訓練上;
另一方面要走出儒家名分等級秩序的文化制約,不能再把「順從聽話」機器人作為我們的楷模。
『叄』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肆』 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伍』 德國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的他們的教育方式可取嗎
抗壓能力,定義為:心理承受能力指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良好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抗壓能力從狹義上講,即生理心理學角度,它與神經特徵相關,是我們大腦神經系統耐受性的大小,強弱一集興奮和一隻之間的平衡不同導致的差異。
廣義上講,可以理解為個體對外界環境信息處理的理性程度,通過這個過程所做出的反應即為抗壓能力。
孩子慢慢有了處理事情的能力,自然就會有理性的判斷,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到抗壓能力的狹義與廣義的定義。
『陸』 德國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我特地為大家整理了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比如幼兒園時:
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等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對某類學科,比如音樂、藝術或體育感興趣,他們是有權利在一些學校或機構進行學習的,甚至有些是免費的。
在德國有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蓬頭彼得,以很多荒誕詼諧的故事,來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們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養,很多好習慣也是因為從小家庭教育的結果。
比如自理能力:
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比如規則意識:
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須先吃完飯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愛心:
很多家庭會在家中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讓孩子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懂得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比如堅強:
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gzlshzs
比如尊重:
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
比如禮貌:
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比如理財:
德國父母會非常嚴格的控制零用錢數量,會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以獲得零用錢,避免不勞而獲。
比如承擔後果:
有一個德國母親對自己總是起晚的兒子說「很遺憾,我不能開車送你去學校。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選擇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比如承擔責任:
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比如誠信:
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
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贊賞,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比如合作:
在德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會有意的去為孩子們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因為在德國有這么一句話叫做 「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來看看他們長大後的好習慣
看書:
德國人經常手裡拿著一本書,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少,看書的人多。在德國如果你留心能看到各種大小的書店,而書店裡永遠都有不少的讀者。紙質的書籍在這個電子社會當中,似乎在德國仍然流行。德國人有91%在過去一年中至少讀過一本書,23%年閱讀量在9到18本之間;25%年閱讀量超過18本。
禮貌和謙讓:
禮貌和謙讓其實是一種寬廣的心態。有一次在德國高速上遇到事故,兩排車並為一道,因為有急事,一個在我左方的車主動放慢讓我先過。如果你在人多的時候坐地鐵,你也會發現,站在門口的人會主動先下車,讓後面需要下車的人下車後在重新上車。
准時:
大多數德國人都能遵守規定好的時間,這里說的准時並不單單只德國人,還指德國的公共交通,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每輛地鐵、公交車都能按照時刻表的時間准時到達車站。
注重家庭:
德國人與注重工作相比更注重家庭,他們會在下班後回家與家庭團聚,很少因為應酬而不回家,在節假日更是會把時間花在自己家庭身上。
記事本:
幾乎每一個准時的德國人都會有一本記事本,這個記事本不一定是要與工作相關,但一定與自己的生活相關,比如記錄重要的事情或預約時間。
遵守交通規則:
德國人十分遵守交通規則(不是全部,當然也有闖紅燈的行人),尤其是司機,因為這關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德國開車基本都會打開日間行車燈,而他們在變道時不僅要看後視鏡,還要扭頭去看盲點區是否有車(考駕照時必學的)。
注重生活質量:
德國人絕對不是一個愛慕虛榮的民族,他們寧可把錢花在正在品質生活上去享受,盡管他們能造出世界頂級汽車。比如他們會花200歐去買一個保溫壺,而不是一個Gucci錢包,他們會花500歐去買一個廚房用具,而不是一個LV包,他們會花上千歐去維護自己的花園,而不是一件Burberry大衣。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是一個包或一件大衣。
注重環保:
德國人很少亂扔垃圾,因為他們知道環境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外國,他們也多數如此。我和一個德國人在中國爬山,由於沒找到垃圾箱,這個德國人拿著自己的冰糕棍一路走下山,找到了一個垃圾桶後才扔掉。
嚴謹:
他們的嚴謹源自對細節的考慮,比如在德國超市裡買到的每一個雞蛋,上面都會有一個標號,而你可以通過這個標號,了解到下這個雞蛋的母雞的生長環境。高質量生活知識,來源weixin號:gzlshzs
契約精神:
在我們看來很多德國人非常死板,甚至是不會變通,但這是因為文化和從小養成的一種「契約精神」造成的,他們輕易不作出承諾,但承諾過的事情一定會做到。有了保證,才有了德國品牌質量的承諾。
不屈不撓:
為什麼德國汽車比普通汽車貴出許多?為什麼德國的鍋比普通鍋貴出幾十甚至幾百倍?為什麼德國的米勒洗衣機要幾萬甚至幾十萬?為什麼MadeinGermany是高品質象徵?其實百年前的德國產品是被英國人嘲笑的疵品,但就是因為專注和堅持,才有了今天質量上的保證。
遵守社會秩序:
每一個德國人幾乎都會遵守社會秩序,比如排隊,無論是人在排隊,還是汽車堵車排隊,很少有過插隊現象。
公共道德:
如果你留心,你會發現大多數時候德國的公共場所(除了球賽期間)十分的安靜,幾乎大家都是竊竊私語的狀態,很少有大聲喧嘩的。(除了球迷和醉鬼)。
同情心:
多數德國人會主動幫助弱者、殘疾人或老人。老人摔倒這種事也會在德國發生,但一定會有人上來幫忙,而且不只一個。當遇到殘疾人時,也會有人主動上前幫忙。
尊重生命:
當遇到特殊車輛時(拉著警報的警車、救火車、救護車等),民用車會主動靠邊讓特殊車輛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