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德國沒有內澇

為什麼德國沒有內澇

發布時間:2023-03-18 04:28:18

Ⅰ 產生城市內澇的原因(除降水以外)有哪些有什麼防禦措施

原因:

1、是城市硬化面積過大。

2、是城市排水規劃的不合理。

3、規劃設計方面的不足。

4、排水和排洪體系不同步。

5、排水觀念的問題。

措施:

(1)整治河道: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網: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污分流問題。

(3)增加排澇設施:如建排澇擋潮閘、排澇泵站。

(4)增加調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調蓄湖等。

(5)增加滲透能力:如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

Ⅱ 德國全境遇暴雨,多地街道內澇嚴重,當地的排水系統情況如何

當地的排水系統非常不好,而且可以看得出來下水道的排水真的是有問題的。

Ⅲ 為什麼青島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承認德國人務實和先進就賣渣返這么難嗎?

薩沙說幾個重點:


第一,德國人花費多年時間,建立了中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膠澳租界條約》簽訂後,德國人開始建設青島。

當時青島還很落後,不存在排污設備,一旦下雨就積水。

同時,本地居民衛生意識也差,隨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衛生就極差,甚至導致青島傷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圍流行。

資料寫:污水混著雨水滲入水井,污染了飲用水源,導致腸炎和傷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國人中流行, 連總督葉世克也於1901年初死在了這場時疫中

德國開始在德國人居住地,花費多年時間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梁坦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於當時青島不大,人口僅有5萬,德國人居住地區更小,這80公里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事實證明,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個世紀內,這一區域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洪澇現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證。

今天中國大城市,基本都採用雨污分流。

不過,僅僅十多年前,中國很多城市還沒有實現這點。

沒有採用雨污分流的主要問題是,生活污水裡面可能會有雜物,會導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時間久了以後,污水管道逐步會被堵塞,會越來越窄,需要不斷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為污水不會有多少。

一旦出現大雨,污水管即便沒有堵塞,也難以承受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進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島沒有內澇的根本性原因。

這個設計,對於建國後青島的市政也有極大影響。

「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雨污分流』模式。」這大大領先全國。

需要說明的是,德國對於雨污分流在青島的實施,細致論證了好幾年才實現,體現了德國佬的嚴謹態度。




第三,德國佬建築物的質量和前瞻性。

青島極少數雨污合流的管道內部,對不起,全部貼有德國運來的瓷磚。

這是為了便於污水不會堵塞,以及清理時候比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約0.8米、寬約0.4米。一個成年人爬進去,絕對沒問題。自己當年的影子。


而市區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們看看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這個排水管距離著名景點棧橋只有幾百米,長3米,高2.5米,是長方形,普通 汽車 在裡面行駛沒問題。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還做過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進。

當時報道這么寫: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排入大海,會對海灘或者港口錨地造成污染。經過嚴謹考證,德國人終於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這里水深且有著強烈的海流,可以將污水和雜物沖走。

即便如此,德國人還設置了污水泵站,采中飢用機器加速水流動,避免海水淤積。

其實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

要知道,青島充其量只是德國的一個殖民地,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丟掉了,德國人灰溜溜的厲害。

即便如此,德國人對於建設青島是毫不含糊的,一個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極強,而且絕對保證質量。

要知道,很多東西不是沒有建設技術,而是沒有意識或者不願意花錢。

正常來說,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證大部分降雨時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則可以保證無論什麼下雨都不會堵。但0.8米的造價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於願不願意花這個錢。

德國人即便不能保證在青島的的殖民,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猶豫的花費巨資去建設。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遺跡,這些建築物的質量絕對是可靠的。

雖然過了一百年,由於城市擴大太多和設備老舊翻修,這些管道只剩下幾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設時候的先進性。

甚至可以這么說,直到90年代,我國很多城市建設者都沒有這種意識。

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

以做事嚴謹認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驚嘆於德國建設的下水道系統:「它們如此完美」!

這條暗渠位於安徽路下面

是一處具有百年 歷史 的下水道

為德國佔領青島時所修建。

位於棧橋東側的排水口

下水道頂部距地面大約1.9米

人在裡面行走,不用彎腰

裡面的牆壁長期受海水的侵蝕留下歲月的痕跡

下水道里異常寬敞,的確可以跑開 汽車

排水人員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裡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蓋

下水道的盡頭就是棧橋海灘

段子是假的

規劃理念的確是最先進的

青島下水道示意圖

雖然油紙包的段子是假的,但當年德國霸佔青島,確實以19世紀末歐洲最先進的城市規劃理念來打造地下管網,以德國最先進工業技術修造城市排水系統。

這套排水系統有多強大?

首先是領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與生活污水排泄分開處理。

為此,專門修築十二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5464米,更有總長29點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點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強大排水系統,當年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就曾自豪斷言:亞洲第一!

而當時,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國人開始鋪設污水管道並修建排水泵站

在當時德國膠澳總督府的備忘錄里說,當時德國修這一套系統,是懷著大夢想的,要把青島打造成德國的療養勝地,一切工藝建造,清一色高標准嚴要求,修出這強大效果。

青島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實現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管道,糞便和生活污水從一個管道流出,經處理後流入近海,雨水從另一個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確保強降雨時污水排放不影響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確保雨水管道不會被污水雜質堵塞。」

「青島市後來新建、改建排水管網中,97%都採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島下水道施工現場(資料圖)

另外,德國人還給排水管道專門貼了瓷片。

青島市博物館講解員孫曉雯介紹,管道下端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夠快速流過,污水中的淤泥和雜質也能被一起沖走;而上端寬闊的設計則是為了水流較多時,能夠實現快速流過、迅速排水。

這套排水系統的工藝水平,的確強大得令當時國人咋舌,這種獨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貼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極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對於如何不污染膠州灣,德國人也考慮的很長遠。當時青島中心城區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會對海灘造成污染;排入後海,則會污染港口錨地。經過嚴謹考證,德國技術人員最終將排污點選在團島的最西端,緊靠膠州灣入口的海峽處選定了排污口,該地不僅水深,而且強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澱物沖走。

同時,德國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點設立污水泵站,用電力發動機驅動污水加速流動,避免淤積。

青島「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麼?

青島雨水下水道。(資料圖)

雖然德國人的排水系統非常先進,但要說青島「不怕淹」完全得益於這種排水系統也有失偏頗。據悉, 德佔時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還發揮作用的已經很少了。這對於如今龐大的城市來說,已經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設施了。

青島之所以不怕淹,一個重要原因是,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主城區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勢而建。40%以上地形為山地丘陵,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三面臨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勢而建,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匯入大海。

另外,是因為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式排水系統科學的設計理念,廣泛採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並大規模改造、提升舊有管道。

德國排水系統,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就是城市防汛的經驗理念。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樣,青島也在擴張,可與好些城市不一樣的是, 青島的城市擴容,每一個步驟,都是排水系統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鋪好了,其他才跟進。

拿一個官方數據,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這是什麼概念?這個數據拿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也絕對領先大半一線城市。 發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早已超過了三千公里。

有專家表示,德國人對青島的城市建設煞費苦心且著眼長遠。

在德國人看來,青島地下管網建設和污水處理,其實早就不是單純的市政建設,而是事關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國人為了把青島建設成為東亞樣板城市的標志之一。

這段地下排水設施,雖然在本質上,不是贈送,而是侵佔,是佔領,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島城市建設的高起點,無論是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讓青島「一出生便風華正茂」!

這座城市,從開始建造那一天起,就運用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理念,最嚴謹先進的技術工藝,並一以貫之繼承了下來。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東西到今天還能用」這一最大事實,對我們當今的「中國製造,青島製造」,也是很大的一個啟示。

復制下方關鍵詞 並回復 獲取精彩內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島燒烤界女王 丨

丨青島人自提公積金攻略丨媽媽群售假後續丨

「德國製造」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讓青島下水道出名了。

青島在德佔時期,德國曾鋪設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於德國嗎?「德國製造」真的有那麼神奇?

一、青島下水島的前世今生,人們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國製造」,卻不知還有「中國力量」。

1、德佔時期

1989年,按照《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強借青島99年,後來是侵佔了17年。德國侵佔青島初期,由於青島強降雨,洪水對這個城市的破壞性太強大了。一個是為了避免水災,但同時,德國在青島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們想的是樹立德國在東亞的「國家形象」,也就是給自己的可恥行為樹一塊碑。因此,德國人把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都運到青島,來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國是引進了歐洲最先進的「雨污分流」。什麼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糞便與雨水分開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別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經處理後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國人在這方面倒很有耐心,單單從設想到論證就用了5年。不過後來,德國在歐人區的水下道採用的是「雨污分流」,在華人區卻用了「雨污合流」。當年,德人共鋪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總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國人還利用青島的地理形勢,建造了明溝、暗渠,目的是為了把雨水導流,這樣的排水系統確實就很完善。

現在我們來看下水管道的材質、構造及作用:

陶土燒制,長約1米,內徑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間介面處有螺旋,管道接通後,用瀝青、麻絲、沙土纏繞、塗密。其作用是堅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寬下窄,下狹窄處貼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減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間,設一個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澱泥沙。

2.日佔時期。

後來,日本佔領青島時期,一段時間,青島的排水系統曾受到破壞,於是,他們就抓來德國戰俘,讓他們來修復排水系統。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別強,他們在德國鋪設下水道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據日本人的統計,到1920年3月,他們鋪設的下水道長129.6公里。

3. 新中國成立後

1953年,青島對大港緯路明溝進行了大的改造。為什麼要改造呢?因為原來這可是一個臭水溝, 長600米,寬7米,把青島人熏了幾十年的臭水溝,搖身一變為街心花園,明溝改成了暗渠。 這可就是「德國製造」留下的後遺症啊!

青島真的是下大力氣在做好這件事,他們對下水道的的重視程度令人敬佩。我們來看一些數字:

上世紀90年代,青島鋪設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島市區已鋪設排水系統3000公里。

這是什麼概念啊!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強降雨時期,很多城市都羨慕青島的原因。

青島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裡面有德國的影子,對德佔時期、日佔時期,我們是深感痛恨。這也可能就是目前還留有2.66公里「德國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為了記住這段可恥的 歷史 !

二、青島之所以稱為「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網上所說的那麼神乎其神。

像什麼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內可以跑大卡車啊,等等,這些都把當年的「德國製造」說得太誇大其辭了。

青島的地下水道確實是出名的,因為它的排水系統好。下大雨的時候,一些地方的積水,工作人員去輔助的話,10分鍾就能搞掂,可一些積水深一點的,也得30分鍾。當然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青島在這方面確實可以驕傲。

青島下水道這么出色,真實原因是這樣:

1、青島獨特的地理位置。

青島是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而且是三面臨海,其下水道是依勢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學的鋪設管道,這樣的話,雨天的時候,這些積蓄的雨水就可以通過完善的排水系統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較低的地方,據說半個小時就能排完。

2、青島對排水系統的維護,以及相關的應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統,如果不去維護,久了也會遭到破壞。青島在新中國成立後,鋪設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啊,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青島日常對排水系統的維護,以及專業人員的看管,其效果就出來了。

同時,青島的防汛應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當然啦,青島的下水道這么成功,有沒有德國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佔時期,德國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過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僅有2.66公里是「德國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學路這段。影響大嗎? 還不到目前青島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但是, 青島在鋪設下水道吸收和繼承了當年「德國製造」排水系統的一些設計理念,也是廣泛採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當然啦,當年德國人的排水系統是把清潔留給了自己,把臭氣留給了青島人民。今天,青島的排水系統更加科學了。

結論:青島下水道為什麼那麼出名?起因於「德國製造」,其實是誇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們目前的排水系統幾乎是很多城市羨慕妒忌恨,因為青島不怕淹,或者是青島極少會發生內澇。

多年來國內流傳這個個說法,就是山東青島的地下排水設施是1898-1914年德佔殖民地時期修建的,因為設計科學,工程質量好,直到100多年後的今天還在正常使用,比後來國內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統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於這套設施,青島也是很少發生市內積水的現象,聽起來有些神奇。

首先證實一點,青島市南區西部、市北區西南部,目前確實還沿用著德國殖民時期的下水設施,至今已經有超過100年的 歷史 ,運轉狀況良好。青島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個建設完備的大城市,嚴格的說,那時候青島不是一個城市,是數個沿海的並且不相連的小村落,倒是周邊的即墨和膠州比較發達,有悠久的 歷史 。青島作為城市是德國開始佔領之後才真正開始高速發展的,這其中包括鐵路、銀行、工廠,自然也包括了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下水設施。德國人當時是把青島按照德國一個小鎮的標准來精心打造的,施工質量頗高。由於德國是近代工業強國,他們設計的排水系統也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水平,水準自然是領先於當時中國內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設計歸設計,負責施工建造下水設施這些重體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國勞工,德國人可不需要自己動手鋪埋下水管,從這個角度講,要說青島的下水系統全是德國人建造的,不夠准確。

第二點,現在的青島不是百年前的規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區域,只是現在青島主城區的西南方位,大約住著100多萬人口,而1992年往後青島的主城區已經向東移動和擴大了,21世紀之後又向北擴張,並且跨過膠州灣開發了黃島區,城市面積已經遠遠不止於德式下水設施所覆蓋的區域了。這些後來新開發的區域,自然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下水設施,和德國人沒啥關系了。因此說現在青島仍然用德國的下水道不假,運轉狀況也良好,但是僅限於主城區的一部分區域而已,更廣闊的面積用的是現代化的下水設施,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說100年前的工藝比現在還好,就有些誇張了。

最後得做一個必要的說明,那就是青島的排水狀況和下水設施之間的關系。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島的確較少發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個城市本身的排水壓力不大,並不完全是下水設施優良的原因。這個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國有句古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後是要並入大海的,而青島是個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處北方降水畢竟有限,所以水患壓力不大。德國設施是經久耐用,現在也確實還在發揮作用,但也不要誇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島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擔心,照樣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青島排水系統是非常強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統讓青島人民面臨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為青島的排水系統完全可以扛住這些暴雨的猛烈攻勢。比如說之前的一篇媒體報道,青島在經歷過21小時的暴雨後,有一個路段有點積水,當排水工人開啟了他們的應急排水閥後,奇跡發生了,不一會兒積水就沒有了,十分厲害。

青島的排水系統,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區見效,但是後來新中國成立後,這里的排水系統得到大力的改造,並且學習了他人的先進理念——雨污分流,取長補短,如今總長已超過3000多公里,排水系統的標准也高於國家標准。龐大優質的排水管道網再加上青島的丘陵地形不易積水,使得青島在狂風暴雨下仍然能立於不敗之地。

歷史 上德國曾在青島修建過排水系統,但是總長不過80公里左右,如今僅剩2.66公里,並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而且當時的德國排水系統只是服務於他們自己,他們將污水排到了華人區,導致華人區幾乎臭氣熏天,不少人飽受折磨。

如今青島的排水系統如此雄霸一方,雖有一部分因素是因為他們雨污分流的先進設計理念,但是更應該歸功於新中國成立後用心打造青島排水系統的人們,他們的努力促使青島的排水系統強大到不僅青島人驕傲,外地人也十分羨慕。

1897年山東發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簽訂條約把青島給了德國100年,到1914年德國一戰戰敗,青島又歸還了中國,這17年間,德國把青島當做自己的城市建設,很多青島古建築是德國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總督府,教堂,八大關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當時建造的現在還用的很好,他們建的下水道工程標准高,空間大,泄洪能力強

青島的下水道真的有那麼神?「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島嗎?青島的下水道寬敞到可以跑卡車?

近些年,每當有城市因汛期內澇變成「看海勝地」時,青島都會因「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標簽飽受贊譽。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

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匯入大海。

原因二:氣候條件的顯著優勢

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降雨時空分布相對均衡,極少出現台風、連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

原因三:排水系統完善

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方面投資很大,排水管網建設標准和密度在國內處於較高水平。

總結:

青島下水道的 歷史 和今日現實說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體內的血管,既要通暢,也要維護,兩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隨時隨地去維護,可能平時民眾不怎麼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關重大,希望國內的其他城市能夠向青島學習。

其實這是中國人迷信德國貨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說是清朝末年,青島是德國的租界,那時候的青島還不是一個城市,還只是一個村落,德國人非常用心的經營的這個租界,於是就按照當時城市的標准設計了青島的下水道,然後又冒出一個傳說,說是在青島下水道的關鍵部件處旁邊都有一包油紙包的備件,隨時供青島下水道的更換。

就客觀來說,德國修建的下水道在當時確實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島市從來不內澇,得益於是這個德國的下水道,其實大可不必。

現在青島市的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面積,新修建的城區肯定是中國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實並不能滿足於現在的城市需求,因為現在城市的下水道網路裡面還要鋪設管網,100年前可是沒有光纖電信設施的。

青島不內澇,其實主要還在於它是一個海濱城市,其實我們看很多海濱城市都不會內澇,比如香港深圳,我們就很少聽說他城市發生內澇。

其實個人認為,如果消費者願意付出與德國貨同樣的價格,其實中國人造的產品可能比德國的人還要好。但是因為德國貨先入為主的觀念,所以中國的產品不得不在性價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來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國這么高。

青島的下水道系統確實是非常出色的。

我們反對神化德國人的技藝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轉到抹殺當年人家的先進性的地步。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青島老城區的規劃和建設都與德國人密不可分。

青島的舊稱是膠州。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而出兵青島,並將其佔領。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將膠澳等地區租借給德國,時間長達99年。但隨著德國在一戰的戰敗,民國政府成功於1922年收回青島。

青島被德國人掌控的時間,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間,德國人對青島進行了全面的設計與規劃,將青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的德式風格的現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建築風貌。

對於下水道系統的建設,也是由德國開始的。

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當時的德國人在設計青島下水道系統的時候,採取了「雨污分流」的先進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壓力被大大地緩解。因此,青島確實很少出現水漫街道的情況。暴雨天氣,積水能夠通過排水系統,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確實是德國人的先進之處。但是,青島下水道系統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國專有之功。

在這近一百年來,原有的排水系統也要經過改造。目前,德國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顯然已經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

總而言之,承認德國人當時的先進,與拒絕神化德國人的工藝,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個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問題,德國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統,當時是先進的,當今 社會 它落伍了,不先進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無大內澇。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設計是一個原因,我覺得青島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島是丘陵地帶,2離海很近,就在海邊上。市區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窯溝鐵路的橋門洞和河北路的橋門洞子,離海都很近。以上兩個是青島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這是任何城市都沒有的大自然的饋贈!

Ⅳ 城市內澇形成的原因

問題一:產生城市內澇的原因(除降水以外)有哪些?有什麼防禦措施? 40分 城市內澇的成因?
(1)極端超標暴雨頻發:
集中的超標暴雨是導致內澇的主要因素。「城市熱島效應「城市雨島效應」;
(2)城市盲目擴張早嘩扮, 水面率下降,地表徑流不斷增大:
城市建設的擴張, 使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調洪錯峰功能的窪地、山塘、湖泊、水庫等被人為地填築破壞或填為它用, 降低了雨水的調蓄分流功能。而且比表匯流時間變短,峰現時刻提前,峰值變大。
(3)城市排水管網的問題:
城市規劃趕不上城市化步伐,城市雨水污水管道錯接蘆輪嚴重,設計標准偏低,而且水利部門排澇標准和市政部門排水標准不匹配。
(4)潮水頂托:
城市河道過度追求大水面、高水位, 閘壩增加, 內水外排不暢。河道和城市排水系統的高程銜接問題突出。
(5)市民不文明的習慣:
市民不文明的習慣也會導致周圍排水管道堵塞, 這主要是指一些人為圖方便,將垃圾或者工地廢渣土倒排水管網, 造成管網的人為堵塞。
(6)城市建設及管理的缺陷
*** 普遍重地上,輕地下,正因為如此, 這些重要的民生設施往往會被各級 *** 忽視。
如何防治城市內澇?
(一)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採取挖、擴、分等綜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網:如適當擴大管徑,解決雨、污分流問題;
3.增加排澇設施:如建排澇擋潮閘、排澇泵站;
4.增加調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調蓄湖等;
5.增加滲透能力:如鋪設透水路面,下凹式綠地等;
(二)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內澇風險評估:陸灶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來建立模型來評估風險;
2.適當增大設計參數:應增大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減災政策與法規建設:約束和制裁不利於防洪減災的經濟社會活動,以實現防洪減災的目標;
4.建立城市排澇工程管理機制:合理調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結構,建立渠道暢通、管理嚴格的資金投入機制;
5.借鑒國外防治內澇經驗:如日本,德國都是治理內澇和雨水利用技術十分先進的國家,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及技術。

問題二:城市內澇的分布,形成,原因,如何解決 你說的哪座城?

問題三:城市內澇產生的原因和措施,城市內澇會帶來哪些災害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問題四:造成近年來各大城市出現內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
客觀上,氣候突變,各種氣象災害頻頻發生。有些城市地勢低窪容易積水
主觀上城市建設沒有處理好城市排水

問題五:造成近年來各大城市出現內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施工有問題,管理不到位。

問題六:鑭系收縮跟鑭系元素倒數第二個電子層的電子數有關系嗎 5分 有啊 正因為是f電子,所以雖然是填的電子數很多,但是又是滿殼層,又是鑽穿效應很大才導致半徑增加卻很小的.而沒有收縮的上一周期的同族元素半徑增加值要大,而且超過了電子層數增加對半徑增大的效應,所以出現了收縮
下面是復制資料的,你看看,再按斯托克公式算算就行了
鑭系收縮是指從鑭到鑥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它們的原子半徑、離子半徑均逐漸減小的現象。
鑭系收縮是由鑭系原子和離子的特殊電子結構引起的。從鈧到鑭,原子序數增加很多,即核電荷增加很多,核外電子也增加很多,而且電子層數也逐一增加。Sc有4層電子,最外層為4s2。Y有5層電子,最外層為5s2。而鑭有6層電子,最外層為6s2。因此,它們的原子半徑、離子半徑必然依次增大。例如Sc、Y、La的原子半徑分別是164.1皮米[1]、180.3皮米和187.7皮米,RE3+離子半徑分別為68皮米、88皮米和106皮米。
然而對於鑭系元素,從鑭到鑥隨著原子序數的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離子半徑卻逐漸減小
La是57號元素,原子核內含有57個核電荷(57個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核外的57個電子分別填充在6個電子層上。當形成+3價離子時,失去了2個6s2電子和一個5d1電子,最外層變成5s25p6穩定結構,Ce是58號元素,核電荷數比La多1,核外電子也比La(或Ce3+比La3+)多1,但是Ce(或Ce3+)多出的這個電子不是排布在最外層軌道上(5s25p6已充滿),而是填充在4f軌道上成為4f1(La或La3+是4f0)。每增加1個4f電子,就相應地在原子核內增加1個核電荷,雖然4f電子是處於第4電子層,即處於5s25p6層的裡面,但由於4f電子雲比較發散(不集中),故對於外層的5s25p6電子的影響來說,核外增加的這個電子不能完全屏蔽掉核內增加的這個核電荷,對於Lu3+離子來說,大約只能屏蔽掉1個單位核電荷的85%。結果,Ce3+比La3+就凈增加了0.15單位的正電荷,Ce原子或Ce3+離子吸引外層電子的力量就相應比La或La3+強些。因此鈰的原子半徑或離子半徑隨之縮小了一些。依據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明Pr3+比Ce3+小,Nd3+比Pr3+小等的原因。因此,除銪和鐿(電子結構達到穩定的半滿、全滿狀態4f76s2、4f146s2)以外,金屬原子半徑從鑭(187.7皮米)到鑥(173.4皮米)略有縮小(共14.3皮米),而Ln3+離子半徑卻有明顯縮小,從La3+(106皮米)到Lu3+(84.8皮米)共縮小了21.2皮米。 由於鑭系收縮,Y3+離子半徑就落在Er3+之下,而使釔成為重稀土元素組的成員,這也是Y通常同鑭系元素在自然界共生的原因(我們還記得正是從「釔土」中分離出好幾種重稀土元素)。由於鑭系收縮,使得ⅣB族中的鋯(Zr,鑭系之前)和鉿(Hf,鑭系之後),ⅤB族中的鈮(Nb,鑭系之前)和鉭(Ta,鉿之後),ⅥB族中的鉬(Mo,鑭系之前)和鎢(W,鉭之後)以及ⅦB族中的鍀Tc(鑭系之前)和錸(Re,鎢之後)的原子半徑和離子半徑很相近,Zr和Hf,Nb和Ta在自然界礦物 *** 生,且彼此難於分離。

問題七:為什麼中國的城市會發生內澇 1、中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容易發生極端暴雨天氣。
2、城市化建設進程過快,在追求速度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
3、城市下水管道開發建設缺乏長期規劃,且排水能力過低。
4、市民不文明的習慣也會導致周圍排水管道堵塞,由於後期維護不到位,排水系統喪失應有的排水能力。
5、城市防洪防澇應急預案體系粗放、預測預警機制不全、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程度不夠

問題八:城市內澇與積澇有什麼區別? 積澇即在盆地低窪地帶,進水量大於出水量,就會產生積澇。
城市內澇是指由於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降雨強度比較大、時間比較長也有可能形成積水。
首先,城市內澇在中國比較普遍。從發生的區域來看,以前主要發生在一些沿海地勢比較低的地區,內陸城市也經常發生。過去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小,可選擇的區域比較大,一般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區建設,而,現在城市用地十分緊張,可選擇的餘地少。
其次,城市的某些特定地點的發生率較高,例如立交橋。隨著現代城市的建設排水內澇方面也出現許多新問題。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橋下,降雨後會積水。過街的地下通道、鐵路橋、公路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而立交橋等在農耕社會是不存在的。

問題九:造成近年來各大城市出現內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
客觀上,氣候突變,各種氣象災害頻頻發生。有些城市地勢低窪容易積水
主觀上城市建設沒有處理好城市排水

Ⅳ 青島真的因為當年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從而暴雨不澇嗎

第一,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國貨質量的擔憂和質疑所致,特別是常常爆出的“豆腐渣工程”,使得人們產生了強烈的焦慮心理。

第二,是有些人在質量自卑心理的驅使下,產生了“外國空氣也香甜”的幻覺,對德國一貫嚴謹的刻板印象,使這些人產生了“暈輪效應”,認為但凡德國出品,必屬精品,甚至可以上升為神話。

Ⅵ 德國造的下水道真有那麼神嗎

沒有,只是因為他們的地利好而已,我們中國同意也有能力製作出這種的下水道,但是因為我們中國沒有這樣好的地利,所以自然就放棄了。中國的排水系統與德國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國排水系統採用地下管網,而德國大多採用 地下走廊排水設施,前者在地下淺埋一根直徑約 1米的排信纖配豎和水管,而後者通常埋在地下幾十米深,寬幾米。

根據情況建造地下排水管道,這種地形特徵使水能夠快速排入大海,並且在雨後半小時基本上可以在地勢低窪的地方排水,這不容易形成內澇。地下廊式排水設施在德國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在許多歐洲國家都有使用。尤其是巴黎,倫敦,羅馬等城市的排水設施可以說是地下走廊的典範。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滑指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Ⅶ 中國哪個城市沒有內澇洪災

青島,因為德國在殖民時期給青島留下了良好的城市排水系統,但這也不全是德國人的功勞,這也與青島自身地理優勢有關。「青島是一個沿海的丘陵地形,這種地形使 得雨水比較容易收集。」 所以青島幾乎沒有出現內澇!

Ⅷ 德國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內澇嚴重,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德國全境遭10年不遇暴雨,多地內澇嚴重,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急措施?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澇的根本措施。對於丘陵漫崗區要通過大量的修建水庫、谷坊、塘壩、截流溝等水利工程,並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

1、管理設施不配套。

2、管理人員、生產人員均未按規范要求進行配備,多數由地方或農場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兼管,並且人員偏少,難以保證管理質量,應根據規范要求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人員及設施重新進行配備,完善澇區工程管理。

Ⅸ 青島不淹水真的是因為德國人下水系統建的好嗎

不少網民認為,青島號稱“中國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於上世紀初德國人佔領青島期間修建的排水系統。很多網帖的依據,應該是源於南方某媒體2010年刊發的報道《青島古力:一百年前的遠見》。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勇認為,德國建設排水系統的理念對青島確有影響,但“青島不怕淹靠德國下水道”這種歸因太簡單、不夠客觀。

青島市市政公用建設中心副主任黃緒達說,德佔時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網因為超期服役和城市規劃等原因,已陸續被翻建整修,只有位於安徽路和大學路的約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線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島市內三區排水管網總長約3000公里,德佔時期修的管網佔比不到千分之一,對整個青島排水系統影響已經非常小了。

Ⅹ 排水系統關繫到一個城市的發展,那麼哪一個朝代修建的排水系統最好

中國排水系統好的城市有兩個,一個是山東青島,是清末德國人修建的。另一個是江西贛州,號稱「福壽溝」,是宋朝時期客家人的智慧結晶。

不過,德國當年建造的的排水管線已經被大量改造,僅占青島排水管線的3%。所以青島沒有遭受什麼洪澇之災,完全是因為國人的功勞,加上丘陵地形使得積水來的快,去的也快。

福壽溝的主要特點是溝渠尺寸夠大,主幹寬可達1米,最高處有1.6米,可供一人行走。如此大的管道尺寸保證了其排水的暢通性。





排水系統排水方式:

1、進水口接泄水管直接下排方式:

該種排水方式是較為簡單的高架橋橋面排水方式,適用於橋下無車輛通行的情況。橋面雨水通過橋面橫縱坡匯集到雨水口,雨水口接橫向排水管道(空心板時)或豎向排水管道(連續梁時)將雨水直接沖淋到橋下。

2、進水口接排水管和落水管沿橋墩下排方式:

該種排水方式是在進水口接泄水管直接下排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的排水管和落水管,橋面雨水通過排水管道排至橋下排水溝或排水口內,適用於橋下有車輛通行的情況。

3、防撞欄桿外加排水槽的排水方式:

對於橋下有車輛通行的情況,為保證排水系統的維護和清通工作的便利,常在高架橋防撞牆外現澆一條排水槽,斷面尺寸一般取30cmx SOcm。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德國沒有內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5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