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在德國很多作家寫浮士德

為什麼在德國很多作家寫浮士德

發布時間:2023-03-18 06:42:31

① 為什麼說《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二)

曠世傑作

《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該書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300年間文化發展的生動縮影,它與荷馬的史詩吵扮、但丁的《神曲》以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稱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也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浮士德》是歌德以畢生精力創造出的融詩的巨大力量與哲學思想的無限深度為一體的傑作。浮士德這個名字在歐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據說他是一個遊方學者,精通星象、算命術和點金術,德國民間有許多關於浮士德的傳說。這些傳說的核心是:浮士德同魔鬼訂了契約,藉助魔法追求各種知識和生活享樂,約期滿後,魔鬼把他的靈魂帶走。歌德從根本上改造了這個傳說,對這個素材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發揮,前後用了將近60年的時間,寫成了詩體悲劇《浮士德》。

《浮士德》是用多種詩體的韻文寫成的,共兩部。劇中的浮士德是整個人類的代表,是全人類的導師。他所追求的是人類發展的前景。浮士德所經歷的發展過程,主要可以分成五個階段的悲劇:第一部分寫知識悲劇和愛情悲劇;第二部分寫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

在第一部的「天上序幕」中,魔鬼靡菲斯特和天帝打賭:他認為浮士德無限追求,永不滿足,他可以引誘浮士德走上魔路。天帝認為人在努力追求的時候總是難免迷誤,但好人在黑暗中終會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賭:他認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這一賭賽,魔鬼終會失敗服輸。

悲劇一開始,年已半百的浮士德整天呆在書齋中研究學問。但他越來越認識到知識貧乏,他有了「撥開一切知識迷霧」的沖動,卻不知向何處尋求,因此痛苦異常,甚至想飲毒自殺。這就是所謂知識悲劇。魔鬼靡菲斯特乘虛而入,他與浮士德訂契約:他充任浮士德的僕人,盡其所能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滿足的一瞬間,奴役宴橋便解除,浮士德的靈魂便永遠為魔鬼所有。

靡菲斯特帶浮士德來到魔女的丹房,浮士德喝葯酒後返老還童。浮士德對少女甘淚卿一見鍾情,靡菲斯特幫助他獲得了愛情。結果使甘淚卿因用葯過量而毒死了母親,她的哥哥為了阻止他們幽會而死在浮士德劍下,甘淚卿神經錯亂殺死親子。這場愛情以悲劇告終。

第二部開始寫浮士德來到宮廷,想幫助皇帝改良社會。然而宮廷腐化,皇帝只求享樂,浮士德無法從根本上拯救這個王朝,改變這個社會。這就是「政治悲劇」。

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長魔術,就讓他召來希臘美女海倫。浮士德藉助魔法召來了海倫和帕里斯,並被海倫的美所打動、征服。然而海倫與帕里斯的愛戀使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術鑰匙觸到帕里斯身上,結果一陣轟鳴之後,一切都消失了,浮士德也暈倒在地。

靡菲斯特把浮士德背回書齋。浮士德從前的助教瓦格納製造出的人造人「霍蒙苦魯斯」看出浮士德對海倫的夢想,於是帶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找到了海倫。浮士德和海倫結婚,並生一子——歐福良。但歐福良一出生就不斷跳躍,無休止地向上發展,結果墜地而死。海倫作為古典美的象徵,浮士德與之結合並以失敗告終,這就是美的悲劇。

最後,浮士德藉助魔鬼的幫助得到一塊封地,浮士德開始改造自然的創造性事業。為了實現他建立烏托邦式人間樂園的決心,他吩咐靡菲斯特用各種方法招募工人。這時的浮士德已經100歲高齡,雙目失明。他聽到鐵鍬和鐵鏟的聲音,以為在開挖壕溝,實際上是魔鬼在為他掘墓。他在懷著「自由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的美好憧憬中找到了人類的未來和前途,感到了滿足。

於是浮士德倒地死亡,魔鬼靡菲斯特想收其靈魂。這時,天使下凡,帶走了浮士德的靈魂,說:「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全劇以「永恆之女性,帶領我們走」結束。在魔鬼的幫助下,浮士德經歷了一番對人生意義和宇宙奧秘的探尋過程,最終他認識到生命的根本意義和最高目的。《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熔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像、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升祥灶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庄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② 為什麼說《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有影響的作品之一(一)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德國1749年-1832年)

在德國文化領域中,沒有比歌德更真實、更偉大、更不朽的人了。別的民族和時代可能有過或將有更偉大的詩人,但歌行銷數德對於德國文化,好比太陽對於大地,盡管天狼星具有比太陽更多的光和熱,然而照熟大地上葡萄的是太陽,而不是天狼星。如果有什麼能稱為哲學史詩的話,那麼這一術語只能運用於歌德的《浮士德》。把哲學家的深謀遠慮同傑出詩人的才能聯結在一起的輝煌智慧,在這部史詩中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知識源泉。——德國文藝批評家弗朗茨·謝林歌德是一個巨人。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家,也是一個思想家,他在自然科學、藝術等眾多領域都有所造詣。他對於德國、甚至整個歐洲檔首的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斗禪梅林說:「現代的空氣里充滿了許多新生的萌芽,這都是他那仁慈的手大把大把撒出去的種子萌發出來的。許許多多的人也許連歌德的名字也不知道,可是卻感受到了他的精神氣息。這樣他就永垂不朽,在那個他肉眼從未見過的嶄新的世界裡他也將永遠活下去。」歌德是德國文學的巔峰,在德國文學史上,恐怕沒有人比他享有更高的榮譽了。而他的作品不僅在德語文學,而且在世界文學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③ 歌德《浮士德》的思想意義是什麼,以及浮士德是怎樣的形象

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岩旁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

歌德筆做棗簡下的浮士德,是個深居學術象牙塔中,終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對即將朽壞的身軀,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喪,他覺得他的人生彷佛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學問,卻對人生體驗品嚐太淺,卻對知識有說不出的厭倦。

(3)為什麼在德國很多作家寫浮士德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後,人們都嚮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

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純褲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

④ 《浮士德》這本書是德語文學巔峰之作,主要寫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歌德用64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詩劇,故事一開始,上清返明帝和魔鬼打賭。魔鬼認為人類很容易屈服於慾望,而上帝認為人類可以用理性戰勝慾望。於是,魔鬼找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浮士德,一個50多歲的老單身漢,他一生都在學習知識,卻從未體驗過人生,和浮士德打賭,他會滿足浮士德所有的慾望,只要浮士德說他世芹滿意,魔鬼就會帶走浮士德的靈魂。

浮士德再次投身政治,幫助國王平定了叛亂,並在海邊獲得了一塊封地,浮士德在這個時候有更高的追求。他開始填海造地,希望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讓每個人安居樂業。但是魔鬼阻止了,害了很多人。浮士德悲痛欲絕,雙目失明。這時,浮士德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魔鬼開始為他建造墳墓,浮士德聽到了鏟土的聲音,誤以為是人們自發開墾土地的聲音,最後表達了自己的情緒,說自己很滿意,魔鬼要帶走他的靈魂的時候,天使出現了,天使吧浮士德的靈魂帶到天堂,浮士德的故事結束了。

⑤ 為什麼說《浮士德》取材於中世紀德國的一個民間傳說

《浮士德》取材於中世紀德國的一個民間傳說。經考據,浮士德是1480年芹枝空前後生於小城尼特林根的天文學家,同時也是吹搭州牛大王和江湖醫生。他死後,民間流傳許多關於他的傳說。1587年德國出版了《約翰·浮士德的一生》,敘述了他與魔鬼立約、漫遊世界、享受人間的歡樂、最後慘死於魔鬼之手的故事。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馬洛(1564~1593)曾寫過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把浮士德寫成神權的反叛者,追求神奇認識能力和塵世最高權力的人物。萊辛(1728~1781)等啟蒙作家也相繼創作了嫌瞎同一題材的作品。

⑥ 淺述《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國國寶級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他花了將近六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作品。其實從十五世紀以來,在德國就流傳著魔術師浮士德將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1587年,德國作家約翰.施皮斯寫了《約翰.浮士德博士傳》,後來英國作家馬洛又寫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後來德國作家萊興也寫了悲劇《浮士德》。

當然所有寫浮士德的小說里,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最為出名的。

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個是書齋悲劇階段。最開始浮士德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博士,他整日在書齋之中,讀了大量的書籍,獲取了大量知識。但是到頭來他發現這些知識毫無用處,他感到很苦惱。決定自殺。是復活節的鍾聲把他自殺的念頭拉了回來。他走入洶涌的人群中,覺得人必須在投身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浮士德決定要去干一番事業。

而同時上帝和魔鬼靡菲斯特打賭。上帝認為,人雖然會犯錯誤,但是終究會走向正途。而魔鬼靡菲斯特認為,像浮士德這樣的人一定會走向歧途。於是他兩打賭,由魔鬼靡菲斯特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墮落。

就在這個時候,魔鬼靡菲斯特來到了浮士德身邊。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打賭,浮士德的條件是:"假如有那麼一剎那,我對它說:「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那時候我就輸了「。而靡菲斯特的條件是他將為浮士德服務,如果浮士德在滿足中死去,那麼靈魂就將去地獄。但是浮士德堅信自己永遠不會得到滿足。

所以他和靡菲斯特走出了書齋,投身於社會的洪流。首先大門去了地下大學城,一群大學生在吃喝玩樂,浮士德對這種生活感到非常厭惡。要真正的干一番事業,必須回到年輕的時候,一個年過半百德老頭也不好撒開膀子開始干。於是靡菲斯特和他一起偷了巫女的葯湯,這樣浮士德一下子就年輕了三十歲。浮士德得到了新生,從精神到肉體。

第二個是愛情悲劇階段。年輕的浮士德和靡菲斯特來到了一個小鎮。在這里他遇見一個美麗的女子叫瑪格麗特,對她一見鍾情。立即要求靡菲斯特當天就幫他搞到那個女孩子。最後瑪格麗特未婚先孕。她的哥哥反對她和浮士德在一起,最後死於浮士德的劍下。瑪格麗特未婚生下了孩子。遭到了輿論壓力,她溺死了自己的孩子,被判處死刑。與此同時浮士德正和另外幾個女人玩得正歡。當他趕到監獄去救被判處死刑的瑪格麗特遲棚局時,瑪格麗特拒絕越獄。浮士德認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救不能沉迷兒女私情。要克服「小我」走向「大我」於是他離開。從這里可以看出浮士德是典型的渣男。

第三個是政治悲劇階段。靡菲斯特把浮士德帶到一個小國。這個小國一片混亂。浮士德決定大幹一場,在魔鬼靡菲斯特的幫助下,他解決了這個國家的財政危機。但是這個國家的國王整日只知道尋歡作樂,還提出要見古希臘美女海倫的荒唐要求。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只好弄來了海倫的幻影。但是當浮士德看見海倫和帕里森調情時,妒火中燒,拿起鑰匙打帕里森,結果引發爆炸,幻境也沒了。浮士德自己也昏倒在地。不知道很多人看到這里時,是不是覺得情節有些滑稽可笑。

第四個是藝術悲劇階段。被魔鬼靡菲斯特背回來的浮士德,深情恍惚。他的學生瓦格納看出浮士德是對希臘美女海倫念念不忘。於是幫助浮士德去了古希臘。浮士德和海倫結合了,他們還生了一個孩子,叫歐福良碼讓。這個兒子呢?和浮士德一樣有著那種永不滿足的性格,最後在一次獨立戰爭中因為跳得太高被天火所擊。海倫悲痛欲絕,在浮士德的懷里消失了。浮士德也重新回到了現實中。

第五個是事業悲劇階段。從虛幻世界回來後的浮士德,因為幫助皇帝評定叛亂而獲得了一份海邊封地。浮士德想移山造海,創造一個人間樂園。但這是浮士德已經年過半百,而且雙目失明。當魔鬼帶著一群小弟來給浮士德挖掘墳墓的時候,浮士德聽見那挖土聲以為是人們來移山造海來了。他滿足的說道:「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按照打賭條件,浮士德輸了。他的靈和滾魂將去地獄。但是光明女神卻將他的靈魂帶去了天堂。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這部書被稱為歐洲四大名著之一。固然它有著它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影響。

⑦ 《浮士德》的編寫背景是怎樣的

浮士德又稱浮士塔斯、浮士德博士,是德國中世紀民間傳說中的人物。

據說浮士德冒充學者、魔術師、星相家和算命者到處漫遊,自誇精通煉金術。他曾把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換取知識和權力,晚年生活貧困。

在德國民間故事《浮士德博士的一生》(1587年)中,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浮士德與魔鬼靡非斯特之間的聯盟。可是,直到德國詩人歌德的詩劇《浮士德》出版後,浮士德的形象才為世界所熟知。據說作者於襪念1770年開始創作這部詩劇,最後在1832年才完成,前後耗中好者費了62年的光陰。當歌德完成《浮士德》後不久便去世了,所以這一部作品可視為歌德的最後巨作,事實上也是歌德最著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馬克思、思格斯、列寧等人都對這部偉大的作品給予非常高的評價。這部作品也因此跟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稱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賣薯名著。

⑧ 為什麼說《浮士德》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有影響的作品之一(四)

「人」的主題

《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會現實只是一個方面,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內容即「人」的主題。浮士德不斷追求的動因不是來自社會矛盾的召喚,也不是有些文章認為的來自魔鬼的誘惑,而是來自浮士德內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內心痛苦促使他不斷追求。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對外界與物質的不滿足,而是源自他對自身狀況的不滿足,他想改變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種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為理想與健全的人格。只有從「人」的主題看《浮士德》,才能還《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從「人」的主題入手,才是找到了打開《浮士德》的鑰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為他不是為了尋求社會矛盾的解決,而是追求一種健全而完美的人格。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個階段,最後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狀態的生存方式。「人」的主題,是18世紀德國美學所探討的主題,也體現了歌德本人的美學思想。如果說現實的內容在《乎皮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麼「人」的主題則是一貫的、整體性的,這才是《浮士德》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所在。它也極符合歌德本人的創作思想。歌德曾指出,「藝術家應該通過整體向世界說話」,而這一整體「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靈的產物」。根據這段話,我們認為浮士德的活動可以被劃分,現實可以被分割和組合,但歌德要表達的思想應該是統一的,浮士德形象應該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出現的。這是符合歌德對人的看法的。他曾說:「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多方面的內在聯系著的能力的統一體。藝術作品必須向人的這個整體說話,必須適應人的這種豐富的統一體,這種單一的雜多。歲扮差」如果我們仍然說,浮士德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應該說,這只說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徵意義。其本來意義,即對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的追求,如果回到《浮士德》本文的話,將會更為清晰地展示出來。

浮士德出場時是一位老博士,他已精通了當時的哲學、法學、醫學和神學四大學科。學識淵博,聲望在所有的博士、碩士、法律家和教士之上,可謂功成名就,老博士應當心滿意足。可事實恰恰相反,浮士德出場,時值深夜,他中宵倚案、煩惱齊天。他不是對家庭不幸和自然災禍的煩惱,他的煩惱是他靈魂痛苦的外顯。精神勞動這一生存方式的種種缺憾造成了學人理性發達,而感性生活貧乏,使學人遭受了全面人性被片面化的痛苦。浮士德的諸多痛苦是從事精神勞動的人與生俱來的,是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不能超脫的深層苦難。浮士德的痛苦與追求,常有精神勞動者的普遍特徵,甚至擴展為即使對全人類也具有普遍意義。難怪郭沫若先生慧眼獨具,稱《浮士德》是一部關於人類靈魂的歷史。(易曉明)

歌德代表著德國資產階級古典文學的高峰,是公認的世界文學巨匠之一,也是力圖像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知名人物那樣爭取成為多面手的最後一個歐洲人。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影響了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德語詩歌,同時他在小說、戲劇、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很有成就。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國文學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並獲得了不朽的世界性聲譽。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他的父親是一位熱愛藝術、學識淵博的人,擔任皇家參議。他的母親精明活潑、富於幻想,歌德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很早就學習英語、法語以及希臘、拉丁等古代語言。

1765年,歌德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並開始早期的詩歌和戲劇創作。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求學,期間認識了狂飆突進運動綱領的制定者赫爾德爾,受其影響投入到狂飆突進運動中。1771年,他回到法蘭克福任律師。這個時期,他寫了歷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1773年)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並開始創作《浮士德》。1775年深秋,歌德作為一位詩人受魏瑪公爵的邀請來到魏瑪做客,後來充任樞密院顧問、大臣、首相,一住就是50年。魏瑪是一個小國,只有6萬人口。歌德在魏瑪受到了極大的尊重,享有豐厚的待遇,住房、別墅、高薪。後來,歌德的一些朋友也來到魏瑪,劇作家席勒在魏瑪當了教授,很快魏瑪就成為文藝家的樂園,對德國、歐洲影響巨大,在當時,魏瑪成了德國的精神文化中心。今天,魏瑪已是德意志民缺瞎族的文化聖地。沒有歌德也可以說就沒有以後的魏瑪。當時歌德肩負重任,十分辛苦,樞密院只有4個人,他管軍政、外交、財政,也管修路、水利,還管采礦,為民做了不少實事。他的哲學、自然科學思想不少來自於他的實踐,他後來的作品《浮士德》如此豐富的內容也與這些實踐有關,實踐也給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由於實際工作,歌德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研究自然。

1786年,歌德到義大利旅行了一年零九個月。在羅馬,他結識了一些德國藝術家、考古學家和作家,並陶醉於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世界中。義大利讓歌德恢復了創作活力,他寫了詩體劇《伊菲革涅亞在陶洛斯》和悲劇《哀格蒙特》。

1788年6月,歌德應召從義大利回到魏瑪。他辭去了許多宮廷職務,而只限於領導魏瑪劇院並兼管礦業。這時期他的思想矛盾更加尖銳、突出。由於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理解,他寫了一些劇本諷刺法國大革命,如《市民將軍》(1793年)、《激動的人們》(1794年)。

1794年,歌德與席勒訂交,開始了兩位偉大作家攜手合作的光輝的10年。歌德曾不無自豪地說:「德國擁有這樣兩個人,應該感到滿足了。」他們共同主辦了魏瑪的劇院,主編文藝雜志,合寫了一批詩歌和謠曲。在此期間,歌德還完成了他的幾部重要作品,如《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年-1796年)、《赫爾竇綠苔》(1797年)、《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等。

進入19世紀以後,年過半百的歌德面對時代的巨變顯示出了虛懷若谷和自強不息的可貴精神。他對新興科學和諸如開鑿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宏偉工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對聖西門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對當時大量傳入歐洲的東方文化,包括中國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的著名預見。

1805年席勒逝世後,歌德的主要著作《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和《浮士德》第二部都未能繼續下去。歌德創作了長篇小說《親和力》(1809年),並寫了自傳《詩與真》的前三卷(1811年-1814年,最後一卷於1831年完成)。

19世紀初期的歐洲動盪不安。拿破崙被打垮,歐洲建立了封建的神聖同盟;而資本主義在英、法兩國進一步發展,這加劇了它們國內的階級矛盾。歌德密切注視著時代的變化,思考人類的現狀與未來。同時,他還非常注意科學技術的發展,並加緊了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1819年歌德出版了他晚年詩歌中最豐富的收獲——《西東合集》,除此之外他還寫了《義大利游記》(1829年)和《出征法國記》等作品。從1824年開始,歌德主要致力於兩部作品的寫作:《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1829年)和《浮士德》第二部(1831年脫稿)。

1832年3月22日歌德逝世,享年83歲。從其開始創作之時起,他一直都是歐洲文壇的風雲人物,可以這么說,自從有了歌德,有了他的作品,整個德語文學才真正開始有了同世界文學抗爭的底氣。這位全歐最有智慧、最德高望重的偉人將與他的作品一起永遠光耀後人。

歌德是德國最著名的詩人,最早而且長期使歌德享有國際聲譽的是一部不滿150頁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2年5月至9月,歌德在韋茨拉爾帝國高等法學院實習,在一次舞會上與友人克斯特納的未婚妻夏洛蒂·布甫相遇,對她產生了沒有結果的愛情。這促使歌德寫下了傑作《少年維特之煩惱》。維特是一個熱愛自然,追求個性和情感的自由,反對封建習俗的束縛,憎惡官僚貴族的青年。但他無法改變現實對個性發展的壓抑,在生活中處處碰壁,最終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境地。維特的死就是他對他所處的社會的反抗。整部小說情感細膩、凄婉,語言真切動人,因此被稱為「抒情的散文詩式的小說」。

「狂飆突進運動」發生在德國18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葉,是德國資產階級的第一次帶有全德性質的文學運動,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在狂飆運動衰竭之後,德國文學進入了古典時期。德國的兩位傑出的文學家歌德和席勒在青年時代都經歷了狂飆突進運動,之後又一起成為古典時期的代表人物。

席勒是德國著名的詩人、劇作家。他創作於狂飆突進期間的代表作《陰謀與愛情》是一部具有反封建的現實意義的經典劇作。劇本通過一個無辜的平民少女路易絲和貴族青年菲迪南的愛情悲劇,深刻揭露了德國宮廷的黑暗和丑惡,猛烈抨擊了封建貴族的荒淫無恥、專橫殘暴以及他們對權勢的爭奪,同時熱情地贊揚和歌頌了市民階層的道德和尊嚴。恩格斯曾將這部劇作稱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性的戲劇」。

⑨ 《浮士德》的作者是誰寫於幾幾年為何要寫

《浮士德》的作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寫作年份 :
初稿浮士德(Urfaust)1768-1775年
浮士德片段(Fragment)1788-1790年
浮士德悲劇第一部(Faust Ⅰ) 1773-1808年
浮士德悲劇第二部(Faust Ⅱ) 1825-1832年
由於《浮士德》要概括的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代,作品不能不藉助許多象徵性或譬喻性的形象。例如絕代美女海倫象徵著古希臘藝術之美,浮士德追求這種古典美的失敗,意味著他想通過藝術實現改造社會的理想的失敗。又如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的無限追求象徵著浪漫主義文學,作者通過歐福良的早逝,以紀念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又如笑中,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是脫離實際的、只會啃書本的經院式的知識分子,這個形象體現了封建的、中世紀的意識形態的陳腐。
《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他自己的生活體驗。作者認為,人的思想鄭升衫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他說,蛇是經常通過蛻皮成長的。人也是通過不斷的毀滅獲得不斷的新生。因此有了他筆下主人公的無數次失敗。歌德認為,一個人不經歷官喊腔能的享受,他的精神發展是不完全的。因此有了浮士德跟葛麗卿之間的愛情,並讓他們發生肉體關系。但他只給了浮士德一個夜晚的歡情。因為作者認為,家庭是事業的障礙,所以他不讓主人公跟任何人成婚。

⑩ 簡析《浮士德》

人為什麼活著?這是個千百年來無數人深究的問題。浮士德同樣也曾困於這道難題,但他的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

  《浮士德》是德國劇作家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主人公浮士德是個博士,也是煉金術士。他博覽無數,卻對人生意義感到迷茫,遂與魔鬼梅菲斯特簽訂了契約。魔鬼在他這一生中將為他服務,展現人世間一切慾望享樂來誘惑浮士德。而如若浮士德接受誘惑,安於現狀,或對某一個瞬間有所留戀,說:停留一下呀,你多麼美呀!從而放棄追求,放棄上進。那麼他的靈魂將屬於魔鬼,來世為魔鬼服務。浮士德基於對自己的能力與思想的深度,答應了這個看似近於死亡之約的協定,開始了他新的一生。梅菲斯特帶他來到女巫的居所,給他服下了一種葯水。他變得年輕,可以好好活一次了。

浮士德的一生,追求了愛情,追求了配畝檔政治,追求了純粹的美,追求了事業。在這幾次追求中,梅菲斯特都不斷在誘惑他,但他從未安於現狀,每一次的追求所引發的悲劇性的結局,使浮士德不斷得到領悟。而浮士德的人格向更高品格的每一次升級,他人性中的善發揮的最強烈的部分,是在他追求愛情,純粹的美,和事業這幾部分之中。

  一、追求愛情

浮士德在開始所追求的愛情,是慾望的支配。格蕾琴是個小市民,但內心純潔,容貌美麗。浮士德耐舉看見從教堂出來的格蕾琴,心生愛慕,便想得到她。梅菲斯特促成了他們。但格蕾琴懷了孕,她的哥哥為了她與浮士德決斗,被梅菲斯特害死。此時的浮士德早已意識到自己對格蕾琴的行為是多麼可恥,他縱由了他的慾望,使格蕾琴變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女,她淹死了剛出生的嬰兒,被關進了監獄。當浮士德見到她的最後一面時,她痛悔自己的所為,在監獄中虔誠的懺悔,拒絕與浮士德一同逃離。

盡管浮士德使格蕾琴落得這樣的下場,但他對她的愛是發自內心的。並非都源於梅菲斯特所勾起的慾望。他對格蕾琴的追求更多是發自愛情,發自內心。但格蕾琴在獄中已是心灰意冷,她的廉恥心不允許跟隨浮士德逃離。

對於浮士德的痛心疾首,梅菲斯特作為魔鬼,他並不覺得浮士德的愛有任何真實性。他認為浮士德只是在裝腔作勢,與格蕾琴之間毫無真心。人類的善與魔鬼的丑惡在這時形成了強烈對比。

  二、追求純粹的美

在浮士德追求政治時,梅菲斯特將其化裝成一個魔術師。他自己害死了弄臣,頂替了弄臣的位置。浮士德向皇帝表演魔術,而皇帝要求他召喚海倫(古希臘的美女)和帕里斯的幽靈。培亂海倫和帕里斯都出現了。浮士德為海倫的美而著迷,在他的眼裡,海倫不僅僅是一個美女,她象徵著女性的美。在全書中,海倫也是一個象徵。她是古典文化的象徵。

但在海倫被帕里斯拐走後,浮士德十分惱火,忘記了不能觸碰幽靈幻影的禁忌。他陷入了夢境,海倫和帕里斯的幻影也回到了冥界。梅菲斯特救了他,並帶他去到了古希臘。浮士德向冥後請求釋放海倫到陽間,被釋放的海倫在梅菲斯特的促進下與浮士德結合。浮士德與海倫之結合,象徵著北方文化與古典文化的結合。他們一個是來自北方,另一個是古希臘聞名的美女。並且海倫是從冥間返陽。他們的孩子名歐福里翁。在一次玩耍中墜崖而死。海倫也隨之幻滅。這又是一悲劇性的結局。浮士德失去了海倫,但此時他對美的認識得到了提高,也就是品格的提高。這段劇本的名字為「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多少是虛幻與真實的之間。瓦爾普吉斯之夜原指魔鬼和女巫的狂歡節,在此處應是指浮士德與梅菲斯特在古希臘的歷程。梅菲斯特追尋他所嚮往的丑,而浮士德追求的是純粹的美。二者形成對比。這時,浮士德人性中的善受到美的激發,上升到了一定高度。但他仍沒有滿足於此,此時他有了新的追求——事業。

  三、追求事業

  梅菲斯特與浮士德回到了本國,浮士德想要為人民作些事情,修建大堤,造福人民。梅菲斯特在皇帝與爭奪皇位者的一場戰斗中,巧妙的使浮士德立了功,皇帝便封給了浮士德靠海的土地。而此時的浮士德,已經100歲了。

  梅菲斯特在海上偷竊船隻,如海盜般搶劫,為浮士德賺取大筆財富。而浮士德對財富不感興趣,急於建功立業。在他的領土附近有一對老夫妻,住在一間茅屋裡。浮士德覺得這對老夫妻居住於此使他的領土並不完美,使那塊土地不屬於他,便讓梅菲斯特催促他們搬走。梅菲斯特燒死了他們,浮士德對此非常愧疚。因為他沒有告訴梅菲斯特怎麼讓他們搬走。他更強烈的憎惡梅菲斯特,更多的是憎惡梅菲斯特的惡。不久浮士德被憂愁(一個幽靈)吹瞎了眼,他把惡鬼們開墾墓道的聲音誤以為是人民在修築大堤的聲音,喜悅至想像到在大堤修築好後給人民帶來的幸福場面。他十分激動,下意識說出了「停留一下呀,你多麼美呀!」這句話。契約生效,浮士德倒地而死。

  但浮士德並沒有被梅菲斯特帶走。天主讓天使們引他飛升,入了天國。

這就是浮士德的一生。讀完之後,我不禁思考,又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要活著?浮士德的一生,在現實里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情 ,所以這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但並不妨礙我們在現實中去比較和思考。他毫不後悔地與魔鬼簽契約,過了十分精彩的一生。在人世間的種種,能夠使大多數人沉迷其中的他都體驗了一遍。其中伴隨著魔鬼的不斷誘惑:愛情,政治(權力),事業。而純粹的美,是個意外的追求。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過這一點,所以謂之高品格的精神追求。而在文化與藝術中所存的獨特的魅力,就是那股純粹的美,給人帶來美好感受而不能佔有之美,如同劉禹錫所說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認知與追求,這種真正而純粹的美,令人沉溺。在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中,浮士德認識到了,付諸行動追求了,雖然最終沒有逃過悲劇的結局,但他就此理解了美。也就是他的高品格。由此,人性中的善因為理解了美,也上升了。

善也不僅是善良,人類居於萬物中,在肉體上看不出什麼特別。我們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就在於,動物的一生只為了生存,從未思考,從無思想。而人類是不同的。思想好比我們的靈魂,一個人因有思想而活的有意義。思想便是人的特別之處,是人性中善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活著?

  因為追求善與美。

在人生道路上斬破層層荊棘,到最後,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是你一生所追求的,想要活成的樣子。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在德國很多作家寫浮士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