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德國有多少政黨

二戰德國有多少政黨

發布時間:2023-03-21 08:12:45

❶ 德國政治制度的政黨制度

《基本法》認識到,在議會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國家的政治意志,政黨是國家與人民之間不可或缺的「居間者」,公開承認政黨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黨憲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聯邦德國第一部試圖解決政黨政治的問題的法律——《政黨法》終於在聯邦議員獲得通過。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黨法,目的是貫徹《基本法》第21條對政黨規范的精神,對政黨的法律地位、組織結構、政黨使命以及黨員的義務作了規定,是所有政黨的行為准則。 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SPD)。主要政黨。社民黨是德國最大政黨之一,前身是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和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最初為純粹的工人階級政黨,後逐步發展成代表職工利益的全民黨。社民黨主張通過維護職工利益實現政治穩定和社會公正,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聯盟黨,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與其僅活躍於巴伐利亞州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該黨成立於1950年,黨員以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為主。聯盟黨是西方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保守政黨,經濟上傾向於維護企業主的利益,主張通過鼓勵企業主不斷擴大投資來推動經濟發展。聯盟黨自成立以來已數次執政。
聯盟90/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簡稱綠黨(Die Grünen)。1993年5月由德東部聯盟90/綠黨和德西部綠黨合並組成。綠黨成立於1980年。1993年,綠黨與東德民權運動團體聯盟90(Buendnis 90)合並,組成聯盟90/綠黨,合並後仍簡稱綠黨。保護環境、反對修建核電站和反戰是該黨的基本政治主張。綠黨曾於1998年至2005年與社民黨聯合執政。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FDP)。自由民主黨成立於1949年,黨員多為企業主、高薪階層和高級知識分子。自民黨旗幟鮮明地主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國家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其政治綱領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自民黨歷史上曾分別與聯盟黨和社民黨聯合執政。
左翼黨-民社黨(Demokratische Linke-PDS),簡稱左翼黨(Die Linke)。由前身為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左派黨和從社民黨左翼力量分裂出來的勞動與社會公平黨於2005年7月合並而成。左翼黨主張通過包括對大企業增稅在內的多種手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和採取最低工資制度。作為一個新興政黨,左翼黨沒有在聯邦執政的經驗,一直是反對黨。但自組建以來,左翼黨的支持率穩步上升,活動范圍也從傳統的東部向西部擴展。
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稱是「社會、愛國主義政黨」,政治上右傾激進,主要爭取工農選民,反對外來移民。1992年和1996年進入巴符州議會。
德國的選擇,2013年4月14日成立。該政黨以拋棄歐元為核心目標,主張有序地解散歐元區。領導人為漢堡經濟學家貝恩德·盧克 。 德國實行三級選舉制,即地方選舉、州議會選舉和聯邦議會選舉。按《基本法》39條規定,聯邦議院每四年選舉一次,一般在秋季舉行新的選舉最早在聯邦議院任期滿46個月之後,最遲滿48個月之後進行。發生聯邦議院被解散的情況時,新的選舉應在解散後60日內進行。選舉出新的聯邦議院後,最遲不得超過選舉後30日召集會議。
而《基本法》僅對選舉制度做了原則性的規定,而選舉原則、選舉程序和選舉機構等實施細則則由《聯邦選舉法》具體規定。 德國選舉國家代表機關或公職人員的具體規則和次序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劃分選區。實施選舉的區域單位,一般按地區或人口數劃分。把選區跨分為若干個投票區,是為了選民投票的方便,每個選舉區的選民人數原則上不超過2500人。
(二)、選民資格。指法律規定的參加選舉所要具備的條件。
(三)、選民登記。指選舉機構依法辦理公民參加選舉的程序。
(四)、候選人。德國通常由政黨提出議員、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的候選人。
(五)、競選。德國政黨競選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制定競選綱領、推舉候選人、確定政治議題和競選口號、動員、爭取選民。
(六)、投票制度,指選舉代表或議員的規則和方法。
(七)、選票。是選民或選舉人用以表示自己贊成或反對候選人的法定選舉文件。
(八)、當選計票制。德國於二戰後開始採用混合代表制,即在選舉中分別採用多數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兩種方法計票,需選民進行兩次投票。
(九)、預測選舉結果。

❷ 請問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同盟國"的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正義與邪惡最殘酷的一次較量。先後歷時10多年,傷亡人員5500萬左右。

詳細資料請查閱【http://iask.sina.com.cn(第二次世界大戰-愛問知識的人)】或者【http://info.datang.net(大唐資料庫-二次世界大戰)】

❸ 德國各階層和納粹黨在二戰中扮演什麼角色

德國納粹黨是戰爭的重要發起者和推手,是二戰爆發的最主要的要為此負責的組織。德國各階層則是支持納粹黨的,成為了有力的後盾。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簡稱納粹黨,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威瑪共和時代,前身是的德國工人黨,後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在德國議會大選中獲勝,擔任黨魁的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1933年6月22日,納粹黨成為德國唯一政黨。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1937年9月5日,最大一次納粹集會在紐倫堡舉行。1941年6月30日,納粹全面入侵俄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佔領後,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及宣布其為非法。
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的代表,而法西斯主義的本質就是挑動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發動侵略戰爭,破壞世界和平,所以德國納粹黨是戰爭的重要發起者和推手,是二戰爆發的最主要的要為此負責的組織。

❹ 德國戰後參政時間最長的是哪個黨

歐洲是近現代政黨制度的發源地,而西歐乃是「政黨之母」,當今歐洲主要國家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歷史,都與近代歐洲產業革命和工人運動密切相關。提起歐洲政黨制度,人們常常會聽到「左翼」、「右翼」、「中左」或「中右」政黨等稱謂,聽上去讓人頭暈,或許很多人也不大容易理解什麼叫執政黨「紅綠聯盟」或「黑紅聯盟」,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它們的政治主張和經濟政策有哪些特點,本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先生對此深入闡述。

德國大選帶出的政黨政治色彩

2009年9月27日,新一屆德國大選出了結果: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獲得33.8%的選票,社民黨獲得23.1%的選票,自民黨獲得14.7%的選票,綠黨獲得10.5%的選票,左翼黨獲得11.9%的選票。根據德國基本法,主要執政黨聯盟黨將與自民黨聯合組成新內閣,而另一個執政黨社民黨將淪為最大的在野黨。德國現在的執政黨結構由聯盟黨—社民黨「大聯合政府」,將回歸於傳統的聯盟黨—自民黨「中右政府」,「黑紅聯盟」也將易幟於「黑黃聯盟」。 德國傳統的組閣形式是「一大帶一小」輪流坐莊,即聯盟黨帶自民黨、社民黨帶自民黨(或帶綠黨)聯合執政。二戰以後,這種執政模式比較穩固:聯盟黨執政時期分三個階段,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其中,1966年至1969年,2005年至2009年屬聯盟黨與社民黨「大聯合政府」時期,其餘時期都是「一大帶一小」形式。在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屬兩大政黨。聯盟黨成立於1945年12月,代表的是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主張實行社會市場經濟;而社民黨全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它創建於19世紀70年代德國工^運動興起之時,代表的是德國廣大中下層人民的利益,主張公平分配利益,重視社會福利,保護弱勢群體。兩黨比較,聯盟黨更多地體現德國中上層的利益,社民黨則更多替中下層民眾著想。當令其它三個進入聯邦議會的小黨是自民黨、綠黨和左翼黨。自民黨全稱是德國自由民主黨,也是德國政壇上歷史悠久的一個政黨,它以自由主義為鮮明旗幟,以捍衛和擴大個人自由為己任,主張減少政府對民眾自由和私生活的干涉。綠黨創立於上世紀70年代末,它曾在1998年至2002年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其主要觀點是反對環境污染和核能的過分利用,推動社會公正。提倡男女平等。德國左翼黨是德國一個年輕的黨派,成立於2007年,主要由東部地區的德國民社黨(全稱民主社會主義黨,系東德共產黨演變而成)和西部地區的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系退出德國社民黨另組建的左翼政黨)聯合而成。左翼黨主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並實行最低工資標准,帶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

上屆德國大選,之所以組成「大聯合政府」,主要是因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得票35.2%,執政的社民黨得票34.3%,其餘三黨自民黨得票為9.8%,左翼黨得票為8.7%,綠黨得票為8.1%。無論紅綠聯盟(社民黨與綠黨)還是黑黃聯盟(聯盟黨與自民黨)都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故兩大競選對手不得不暫時「聯姻」,組成黑紅大聯盟。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民黨這三個傳統的主要執政黨,其代表色恰好對應了德國國旗黑、紅、黃三色,故人們常把它們分別用不同色彩來作比喻,當然也暗含不同的政治主張傾向。如聯盟黨的「黑色」來源於教士的黑色教士服,意指保守主義政黨;社民黨的「紅色」代表左傾或革命;自民黨則用「黃色」代表自由主義;綠黨採用「綠色」代表該黨的環保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政治主張;左翼黨採用「粉色」,而粉色在德語中表示有些左傾、有些激進。

從本次大選結果來看,聯盟黨和社民黨都只能算「輸家」,它們的得票率分別比上屆下降了1.5%和10.8%,後者更是「損失慘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黑紅聯盟」執政4年,德國經濟並未走出困境,社會問題成堆,兩黨愈加貌合神離、爭執不休。相比而論,德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一些良策,化解了一些危機,這就為默克爾繼續「連庄」打下了基礎,相反,社民黨在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中失去了自己傳統的政治特點和色彩,加之黨內矛盾突出,出現分離傾向,導致大量選民流失,最終自釀苦果。大黨被削弱,而小黨崛起,標志著聯盟黨和社民黨主宰德國政壇的時代已經結束。

德國大選折射出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特點

作為歐洲政治中的核心力量,西歐政黨的主要功能包括參加選舉和平進入議會,執掌國家和地方政權,將自己的施政綱領付諸實施;控制議會成為多數,通過立法實現其政綱;而作為在野黨,也可在議會監督執政黨及其權力機構。西歐政黨從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來看,可將其劃分為左翼政黨、右翼政黨、中間政黨、極左或極右翼政黨,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左翼、右翼和中間政黨。

左翼政黨誕生於19世紀末期,是歐洲國際工運發展的結晶,它以歐洲工人階級為主體,主要包括社會黨、共產黨和綠黨。歐洲社會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謂:法國叫社會黨,德國叫社會民主黨,英國稱工黨,義大利稱左翼民主黨,西班牙稱工人社會黨,荷蘭叫勞動黨,等等。剛開始,這些政黨從事過許多工人運動,後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社會黨基本演變成為奉行「左翼改良主義」的「新中產階級政黨」,即強調社會公平與公正、重視社會保障與改革。在此基礎上,1974年創立了歐洲社會黨聯盟,試圖通過「同性相吸」的形式擴大其在歐洲政壇的影響力。然而社會黨聯盟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對各成員黨沒有約束力。冷戰結束後,隨著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西歐社會黨開始了從左翼黨向中左政黨(即中間偏左)的轉變。英國前任首相、工黨領袖布萊爾曾為社會黨聯盟提出「第三條道路」理論,強調它是超越左與右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條新道路。德國前任總理、社民黨領袖施羅德也提出「新中間派政策」,實質上是英國工黨「第三條道路」的德國版本,其最大特點就是實用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淡化左右之爭。法國社會黨領袖、前總理若斯潘也提出具有明顯左翼色彩的「現代社會主義」新理論,肯定國家在就業、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中的職責,推行所謂「現代社會主義」。

歐洲共產黨包括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共產黨,其稱謂基本一致。它們是20世紀上半期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的左翼組織,二戰後曾經一度迅速壯大。但從60年代以後,歐洲社會中產階級力量增強,歐洲政治進一步向右傾斜,西歐共產黨被迫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及「暴力革命」等傳統提法,為求生存而嬗變。至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後,西歐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義大利共產黨改名為義大利左翼民主黨,曾經在90年代中期一度成為執政聯盟的中堅力量。法共也曾在1997年參加社會黨若斯潘政府。但總體看來,西歐共產黨在當今歐洲政壇的影響力很有限。

歐洲綠黨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典、芬蘭和比利時等國綠黨,它們堅持綠色政治的基本宗旨,強調環境責任、個人自由、民主多元、社會正義、男女平等、可持續發展等。2004年,歐洲綠黨聯盟更名為歐洲綠黨,所有國家綠黨在競選中都採用共同綱領,其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

歐洲右翼政黨也有著悠久歷史,主要包括德國聯盟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英國保守黨、義大利力量黨、西班牙人民黨等。其政黨基礎以資本家、高級管理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及社會保守人士為主,其政治主張都集中體現出維護這些階層的利益。如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系2002年由保衛共和聯盟、法國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大部分合並而成,目前是法國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現任主席是法國總統薩科齊。當今歐洲右翼政黨在台上執政的主要有德國聯盟黨和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等,英國保守黨有可能在2010年大選中重新上台。歐洲右翼政黨也有其聯盟——歐洲人民黨,它成立於1976年,實際上是歐洲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的聯盟。之所以自稱人民黨,是想表明自己並非代表某些特定階級或集團的特殊利益,而代表不同階級或集團的利益。2009年6月,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屬於中右翼的人民黨黨團在歐洲議會736個議席中占據了267席,成為歐洲議會的最大黨團。這預示著歐洲右翼或中右翼政黨影響力正在「復甦」。

歐洲中間政黨則系介於左翼和右翼之間的政黨,主要包括英國自由黨、德國自民黨、比利時自由黨、挪威中央黨和芬蘭中間黨等,其更多代表自由職業者、中層管理人員、公務員、農場主、農民及小企業主的利益,主張改良資本主義,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中間政黨也同綠黨一樣,是歐洲政壇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常常扮演「黑馬」角色,德國自民黨最具代表性。同樣,歐洲中間政黨也有其聯盟組織——歐洲自由民主改良黨。

此外,歐洲政壇還存在極右和極左兩種政黨,雖然其政治力量不強,但其政治殺傷力有時也很大。所謂「極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極端,為獲取經濟利益上無差別的公正而取消絕大部分公正。法國今年出現了一個新的極左政黨,叫「新反資本主義黨」,它提出要對整個社會進行結構調整,對主要的行業實行國有化,關閉證券交易所,禁止公司解僱工人。所謂「極右」,往往表現為權貴資本主義與寡頭專政,德國統一後出現的新納粹黨——德國國家民主黨,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其極端主張都屬此列。2002年法國上屆總統選舉,極右翼候選人、國民陣線主席勒龐曾在首輪角逐中出人意料地獲得17.02%的選票,擊敗了呼聲很高的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使法國政壇為之震驚。

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經濟政策透視

在中西傳統政治文化中,右翼指朝庭中靠右邊坐的官僚,左翼則相反。由於靠右邊者比靠左邊者的權力大,所以「右翼」意指主導和控制傳統社會的政治力量,它們是傳統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故政治主張固守舊制,屬保守主義;「左翼」處於權力下層,是利益被壓制者,故主張變革和改良,是社會「革命」的主要力量。二戰後一段時期,西歐政壇多為德國聯盟黨、英國保守黨等傳統右翼執政,它們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維護中上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德國前總理艾哈德提出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強調自由和社會平衡原則,個人對社會負責和中庸原則,對50至60年代德國經濟的騰飛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樣,80年代英國保守黨奉行的「撒切爾主義」,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撒切爾政府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改革,旨在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趨勢做一個根本性糾正,的確對當時英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90年代布萊爾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也曾造就了英國經濟的繁榮。然而,當今歐洲大國的執政黨鮮有過去「艾哈德主義」或「撒切爾主義」明確的理論和政黨特有的政治主張,相反,倒是越來越在意識形態上「同流合污」或黨派政治立場「中間化」,左右翼區分逐漸失去原意。

以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由黨為參照對象,我們可以看出西歐大國執政黨黨派意識形態日趨「中間化」,其政治和經濟政策主張更加包容或相似。當今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概念已不再能確切地表示它們之間的差別,三黨都維護議會制民主,都注重國家干預的作用。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由於中間階層日益壯大成為社會主體階層,還由於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致使西歐各種黨派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盡力爭取社會中間階層的支持,因此,都更多地強調實現公平正義這類不帶意識形態色彩的價值目標,傳統的左、中、右資產階級政黨格局逐漸向中左、中右的態勢演變。今天的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充其量可稱之為德國中右、中左政黨,因為無論它們怎樣標榜,「中間階層」已是「大頭」,它們根本無法堅持傳統而獨善其身,忽視中間階層的利益。

於是我們發現,德國兩大傳統執政黨的施政綱領或經濟政策,沒有太多的區別,分歧只是體現在較為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上。兩黨均主張建立社會福利國家,重視幫助弱勢群體,但在方法上存在分歧。聯盟黨認為發展經濟的關鍵是讓企業主賺取合理的利潤以鼓勵他們擴大投資。社民黨則認為只有維護職工利益,實現社會公正,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聯盟黨反對實行法定最低工資制,而社民黨則主張實施最低工資制。德國新一屆政府有意在2010年削減公司稅,支持向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將推動德國在未來4年內減稅150億歐元,以刺激經濟復甦。為減少政府財政赤字,德國新政府有可能傾向於出售德國鐵路的部分資產。盡管德國新政府將重啟「自由市場經濟」之門,實施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但面對金融危機給德國經濟復甦帶來的負面影響,默克爾新政府也未必能迅速走出陰影。

英國工黨近年來執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飆升,布朗政府重點關注教育、住房和醫療保險等民生問題,還公布了「憲政改革綠皮書」,提出限制政府權利、讓政府更具責任心的主張。法國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則立志經濟改革,在2007年通過一攬子減稅法,提高企業競爭力,收緊移民政策,改革特殊退休制度。義大利貝魯斯科尼政府則對勞動市場進行改革,解決婦女和青年的就業問題。總之,當今西歐大國執政黨都在積極進行變革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扎堆」的西歐,社會福利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人口老齡化現象、沉重稅收制度等難題也成堆,無論何黨何派上台,無論何種政治色彩,它們都將面對這些棘手問題,都不可能開出輕而易舉的經濟社會良方。

❺ 德國的執政黨和反對黨分別是哪些啊

德國目前的執政黨為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國目前各黨派共有如下:

◆ 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社民黨。主要政黨。1875年由德國工運中的拉薩爾派「全德工人聯盟」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派「德國社會民主工人黨」合並而成。納粹時期被取締,1945年10月重建。

◆ 聯盟90/綠黨(Buendnis 90/Die Gruenen)。1993年5月由德東部聯盟90/綠黨和德西部綠黨合並組成。

◆ 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簡稱基民盟。最大的政黨。1945年12月成立。1947年以來與基社盟結成姐妹黨。1949~1969年,1982~1998年執政。

◆ 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簡稱基社盟。1945年10月成立,只在巴伐利亞州設有組織。

◆ 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簡稱自民黨。1948年12月正式建黨。

◆ 民主社會主義黨(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簡稱民社黨。前身是民德統一社會黨。1990年2月改為現名。

◆ 德國的共產黨(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身為1956年被禁止的德國共產黨。

◆ 共和黨(Die Republikaner),1983年成立。自稱是「社會、愛國主義政黨」,政治上右傾激進,主要爭取工農選民,反對外來移民。1992年和1996年進入巴符州議會

❻ 2009年德國執政黨和在野黨是誰

1 執政黨。聯盟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和德國社會民主黨聯合執政。

2 在野黨。綠黨`德國國家民主黨`德國統一社會黨`德國共產黨`左黨等等。


德國部分政黨簡介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簡寫為CDU,簡稱基民盟,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最大的政黨之一,黨員成分主要是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傳統上是一個天主教、男性的政黨。基民盟1947年與基社盟結成姐妹黨,1949年至1969年,1982年10月至1998年,2005年10月至現在為執政黨。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即屬於該黨。

基督教社會聯盟
CSU – 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 ,簡稱基社盟,是德國拜恩州的一個基督教保守主義政黨。在聯邦層面該黨和其姐妹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在聯邦議會共同組成一個黨團,代表顏色與基民盟相同,為黑色。 黨的宗旨為:為人民謀幸福,給社會各種人從事政治的機會,創造良好的國家財政、福利、勞動崗位,注重家庭和教育、藝術和文化、環保、農業保護和消費者利益,以及全民的安全。 黨史和執政史:該黨以基督教社會主義為指導,在二戰後1945年由昔日的反法西斯人士成立,1957年擊敗州內對手巴伐利亞黨並執政延續至今,將近50年,創造了德國國內政黨的執政紀錄。 黨的指導思想:該黨奉行基督教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保守」此處指:保留基督教價值觀,保留傳統、自然的事物。

德國社會民主黨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寫為SPD;簡稱社民黨。是德國現存的最古老政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黨之一。始建於1863年,是德國兩大社會政黨之一。社民黨來源於工人運動, 起初更加明確社會主義性質 (現在依然是社會黨國際的成員黨)。黨內35歲以下成員組織到社會民主黨青年團。 基本政見:在歷史上的整和,曾受到德國哲學家馬克思的協助,SPD至今仍奉馬克思為精神領袖,以馬克思的思想主張作為政黨政策的藍本。 黨員結構:如今,SPD擁有556185名黨員(2007年2月28日),從而超過CDU和CSU聯盟成為德國最大社會黨派。 凡14歲以上的德國人,在外國長期旅居的德國人,在德國生活的外國人,只要持相同政見,都可以加入SPD。 43%的社民黨黨員都在60歲以上,8%為35歲以下的青年,三分之二的黨員為男性;將近一半的黨員是工人或者公司雇員,12%為家庭婦女(或居家男性),11%為公務員。 歷史:
社民黨創立於1863年5月23日,命名為全體德國工人協會(ADAV)。1869年, 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愛森納赫派)創立德國社會民主工黨(SDAP),並在1875年5月兩黨在馬克思的調和下,合並拉薩爾派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合(ADAV),完成整合成為今天的社民黨。

德國綠黨
Bündnis 90/Die Grünen,縮寫:GRÜNE,中文常簡稱為德國綠黨。是德國的一個政黨,其前身是1970年代末期興起的新社會運動的一部分。1980年,綠黨(Die Grünen)正式在西德成立。這是當今世界上成立最早、同時也是最為成功的綠黨組織。 創立:1970年代末期,環境保護主義者和和平主義者組建了名為「綠色」(Die Grünen)的政治組織,中文稱之為綠黨其政治綱領是反對環境污染、核能的過分利用、北約的戰略以及其他各種過度的工業化行為。

左黨
左黨(德語:Die Linke)成立於2007年6月16日,由原左翼黨和勞動社會公平黨合並而成。該黨自認為比國會中其他政黨更左傾,謀求實現民主社會主義。

❼ 德國現在幾黨專政,以及有多少個黨派

德國不是專政,沒有這種說法。左派又派上台都有可能,民主國家不存在某些國家搞專門政治限制自由的事情。以下是主要(過去或者現在)的政黨,你自己看看吧
德國社會民主黨(SPD)
基民盟/基社盟(聯盟黨/基督教民主黨,CDU/CSU)
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
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
聯盟90/綠黨
左派黨(已和勞動和社會公平黨合並成左黨)
勞動和社會公平黨(已和左翼黨合並成左黨)
德國自由民主黨
德國國家民主黨
德國統一社會黨(從前東德的執政黨)
德國共黨(1990年重新成立的共黨)
左黨
一般都由兩大政黨之一與其他三個政黨之一黨共同合組執政聯盟
還有很多洲的會議政黨,不能參選的
以及沒有議會席位的政黨n個

還有一些小黨派

州議會有議席的政黨
自由民主黨(FDP) - 海盜黨 - 德國國家民主黨 - 南石勒蘇益格選民聯盟 - 自由選民 - 憤怒公民黨 - 德國新選項黨

小黨派
無政府主義朋克黨 - 巴伐利亞黨 - 民權運動團結黨 - 德國中間黨 - 基督教中間黨- 德國共黨 (羅特·摩根) - 德國共黨 (1990) -生態民主黨 - 德國家庭黨 - 女權主義黨 - 自由 - 弗里森黨 - 德國共黨- 德國社會聯盟 - 人類環境動物保護 - 馬黨 - Die PARTEI- 基督徒聖經永久黨 - 理由黨 - 親德公民運動 - 共和主義者黨- 革旻社會主義聯盟 - 社會平等黨 - 斯塔特黨 - 德國中央黨(Zentrum)

❽ 請問二戰時期各主要國的執政黨什麼

日本沒有政黨。軍國主義封建道路,軍隊統制一切。天皇是最高元首。
德國是納粹黨(社會主義工人黨) 元首是誰我就不用說了吧?
美國當時是民主黨人 羅斯福和杜魯門 (這一點樓上說錯了)
英國是工黨 丘吉爾
中華民國是國民黨 蔣中正公
義大利是國家法西斯黨 墨索里尼
法國政府流亡英國時是戰鬥法蘭西黨,44年打回法國改為人民共和黨 戴高樂

如果還有國家要問可以發信息給我留言

❾ 二戰時德國除了納粹黨還有哪些黨派

納粹黨利用《授權法》取締了所有非納粹政黨。
所以二戰時期除了納粹,德國沒有合法政黨。

❿ 德國戰後參加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是什麼政黨

自1990年舉行的第一次全德選舉以來,德意志聯邦議院中共有6個政黨。它們是: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民主黨、自由民主黨、基督教社會聯盟、民主社會主義黨以及聯盟90/綠黨。 (一)基督教民主聯盟 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是戰後建立的政黨。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下半年,在美、英、法佔領的德國西部地區開始允許政黨活動,各地方組織紛紛產生。1950年12月12-2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基民盟組織在戈拉斯召開聯合代表大會,會上宣布成立全國統一的黨組織——基督教民主聯盟。第一任主席是康拉德.阿登納。基民盟在戰後的第一次議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基民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德意志黨的多黨聯合政府。此後基民盟執政長達20年之久,1969年在聯邦議會選舉中失禮,曲居反對黨地位,至1982年東山再起,重新成為執政黨,與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科爾出任總理,直到1998年9月。基民盟是一個政治上保守的黨,其黨員主要是基督教徒。基民盟與基社盟是姐妹黨,這兩個基督教政黨主要面向的是基督教教派的選民。基民盟在巴伐利亞不設州組織,而基社盟只存在於巴伐利亞。兩黨經常聯合組成基督教聯盟參加競選。 (二)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建於1875年,二戰中被希特勒取締而轉入地下,戰後重建。1966-1969年,社民黨與基督教聯盟黨聯合執政。1969-1982年,社民黨又與自民黨聯合執政,是歐洲執政時間最長的社會黨之一。1990年9月,原西德社會民主黨與原民德社會民主黨合並,在同年12月的聯邦議會選舉中得票率達33.5%,成為聯邦議院的最大反對黨。1998年9月,社民黨人施羅德擊敗科爾,出任聯邦總理,使社民黨在16年之後,重新執政。在全德16州中,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下薩克森州、薩爾州、勃蘭登堡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為社民黨單獨執政,其他除巴伐利亞州外的10個州都是社民黨與其他政黨聯合執政。社民黨的黨員主要來自工人和職員。 (三)自由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為戰後建立的政黨。1948年12月,在美、英、法佔領的德國西部佔領區的各自由黨組織決定合並成統一的政黨,並定名為德國自由民主黨。1948年6月,在不萊梅召開了聯合成立大會,建立了自由民主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兩德統一前夕,原民德的三個自由黨加入到自民黨中。該黨自成立以來,多次參與執政,但都不是執政黨。1949-1956年、1961-1966年與基督教聯盟聯合執政,1969-1982年與社會民主黨聯合執政,1982-1998年又與基督教聯盟聯合執政。 幾十年來,自民黨在德國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它在基督教聯盟與社民黨這兩大政黨之間起著「平衡器」的作用,決定著兩黨誰主政,而且由於它與這兩黨的政見分歧常使聯合政府破裂。 自民黨主要代表著中產階級的利益,其黨員主要是中小企業主、自由職業者和一些官員。由於其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較少考慮工人群眾和其他貧困階層的利益,所以它的支持率不高。在德國16個州中,自民黨參與執政和保住議席的只有5個州。 (四)基督教社會聯盟 基督教社會聯盟簡稱基社盟,始建於1946年1月8日,是巴伐利亞州的執政黨,而且活動范圍只限於巴伐利亞。它與其姐妹黨基民盟訂有協議,基民盟不得在巴伐利亞建立其組織並進行活動,而基社盟的活動范圍也僅限於巴州,兩黨聯合進行選舉,提出共同的總理候選人,在聯邦議院中聯合進行各種活動。 基社盟的黨員70%-80%是基督教徒,並且大部分為大企業主和中高級職員。它代表著一些大財團、大銀行、大企業的利益,如西門子股份公司、梅塞斯米特—伯爾科—布洛姆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巴伐利亞聯合銀行等。這些大財團、大銀行是基社盟的後台和經濟後盾,反之基社盟又是他們的政治、經濟的代理人和發言人。基社盟在巴伐利亞州建有嚴密的組織,除其最高權利機構——巴伐利亞基社盟代表大會外,在地方上建有七個行政專區,如上巴伐利亞、下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上弗蘭肯、中弗蘭肯、下弗蘭肯、施瓦本及慕尼黑、奧格斯堡兩個城市區組織。它還擁有一系列附屬組織,如巴伐利亞青年聯盟、婦女聯盟、基督教社會工會委員會、經濟工作委員會、中小企業協會、被驅出者聯盟、州住房建設城市生活委員會等。它還辦有該黨機關報《巴伐利亞信使報》。 (五)民主社會主義黨 民主社會主義黨簡稱民社黨,是由原民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演變而來的。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2月9日,民主德國的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德國統一社會黨—民主社會主義黨;1990年2月4日,又更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在德國統一後的第一次議會選舉中,它只得到4.4%的選票,但因為它在柏林有4個直選席位而得以進入議會,並根據實際得到的有效選票分到了30個議席。在1995年10月22日的柏林市議會選舉中,民社黨在柏林東部獲得了36%的有效選票,成為柏林東部地區的第一大黨,越來越多的德國東部人把民社黨看作是自己的政黨。民社黨的黨員主要是工人、職員、教師、少量的官員和自由職業者。 (六)聯盟90/綠黨 綠黨原是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的聯合組織,始建於1980年1月。成立後它進入了幾個州的議會,並在983年的聯邦議會大選中獲得了5.6%的選票,從而首次進入聯邦議院,並獲得23個議席。在1990年12月德國統一後的首次議會選舉中,德西部綠黨因反對統一和內部爭吵,只得了4.7%的選票,未能進入議會。而與綠黨聯合在一張名單上的東部地區聯盟90卻獲得了6%的選票,進入了聯邦議院,並獲8個席位。90聯盟源出於公民權運動。1993年5月14日,德國西部綠黨與東部聯盟90舉行聯合代表大會,正式合並為聯盟90/綠黨。它們在1994年10月的聯邦議院選舉中獲得7.3%的選票,成為僅次於基督教聯盟黨和社會民主黨的議會第三大政黨。綠黨的黨員主要是環境保護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反核能者。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德國有多少政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3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6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7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9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5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9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3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6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4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