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人信仰什麼宗教
德國人既有信仰新教的,也有信仰天主教的。德國人是德國境內的居民,2013年人口約8200萬,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族人。通用各類德語方言。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羅馬天主教。德語為通用語言。
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在德國中部和南部有蘇維匯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條頓人、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在西部有法蘭克人。
(1)德國人大多信奉什麼教擴展閱讀:
德國人的特點:
1、愛讀書
德國書業協會201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前12個月內購買過書籍,其中87%的人買書3本以上。另外,德國人2013年休閑時間最愛乾的事情中,讀書看報的排名高於逛街下館子。銷售最多的聖誕禮物排名第一的是圖書。德國有81%的家庭每天陪孩子閱讀。
2、愛啤酒
2011年,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一千三百家啤酒廠,生產的啤酒種類高達五千多種,而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升的啤酒!但是,德國人喝啤酒越來越少。
2012年,每個德國人平均喝下149升咖啡,而人均啤酒消耗量僅為107升,這一數字甚至遠低於德國人均礦泉水消費量的137升。
② 德國人信什麼宗教
德國主要信仰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
③ 德國人信仰什麼教
德國人主要信仰,基督教中的信義宗。
另外也有部分的基督教其他宗派,還有部分的天主教。
還有少量的佛教,雖然少量,但在歐洲國家中,德國的佛教徒還算是最多的。
④ 英法德美等西方國家分 別信仰什麼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法國全國總人口約6600萬,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居民中64%信奉天.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
德國總人口約8267萬,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國人(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語。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約3.30億人。非拉美裔白人約佔62.1%;拉美裔約佔17.4%,非洲裔約佔13.2%,亞裔約佔5.4%,混血約佔2.5%,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約佔1.2%,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島民約佔0.2%(少部分人在其他族群內被重復統計)。通用英語。人口.中約54.6%信.仰基.督教,23.9%信.仰天.主.教,1.7%信.仰猶.太.教,1.6%信.仰東正教,0.7%信.仰佛教,0.6%信.仰伊.斯.蘭教,1.2%信.仰其他宗.教,16.1%無宗.教信.仰(少部分人群屬於多宗.教信.仰被重復統計)。
⑤ 猶太人和德國人有什麼不同
1、祖先不同
對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克人。最先接受羅馬文化,發展較快,於5世紀末建立法蘭克王國,使原先處於分散山春狀態下的各個日耳曼部落第一次被置於統一的王權之下。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枝肢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2、分布不同
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在德國中部和南部有蘇維匯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條頓人、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
在西部有法蘭克人。21世紀,在德意志民族內部仍保存著明顯的地方性差異,根據方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特點,還可以區分出巴伐利亞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和黑森人等。
2017年全球猛唯世猶太人總數約在1400萬人左右,其中63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7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3、信仰不同
猶太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起源於猶太教的兩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
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德國人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羅馬天主教。
⑥ 哈德施林克《朗讀者》讀後感
導語:《朗讀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法律也會因為它所要要維護個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戰。這簡直就是個悖論。以下是我整理的《朗讀者》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朗讀者》是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小說,《朗讀者》讀後感。《朗讀者》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以及"世界報"文學獎。《朗讀者》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09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第一次接觸《朗讀者》是觀看由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電影《生死朗讀》。溫絲萊特的精彩表演,完美重現了小說《朗讀者》試圖帶給我們的強烈思想碰撞,讓我們跟隨著溫絲萊特的一舉一動重新思考二戰時德國納粹所犯下的罪行究竟誰來承擔?如何承擔?
作者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在人聲鼎沸的審判場,面對無數人對原集中營警衛安娜的怒斥辱罵,米高淚流滿面。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那就是,並不識字的漢娜即將承擔當時下命令之人的罪。而此時,同為警衛的其他幾人卻一口咬定下命令之人即簽字之人便是漢娜。漢娜憑借自己不識字的秘密,完全能夠推翻大家的指責,法官的指控。可是,漢娜並沒有這樣做。深知漢娜秘密的米高也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
身負納粹之罪的集中營警衛,他友遲唯們有罪嗎?他們說自己無罪,理由是:我們是士兵,長官下令,我們必須執行,所以我們無罪。這樣的辯護邏輯,也可以這樣認為:別人讓我殺人,若是人死了,那麼殺人犯便是那個教唆我殺人的人,而不是我,讀後感《《朗讀者》讀後感》。現實真的可以用如此強盜邏輯解釋嗎?
中國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有機會沉冤昭雪,為何卻拋之不顧?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理解。這就涉及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區別的一個關鍵點--"罪"的理解。德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不管是旦胡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美國新教,盡管具體教義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處,那便是對"罪"的理解。人在出生之初便有罪了,也就是"原罪"。
《朗讀者》是一部非常沉重的小說,埋藏著極強的宗教意味。我在這里試圖從西方宗教的角度來解釋漢娜不合中國人常理的行為。在西方基督教看來,人是有罪的,人在世間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贖罪。人對自己罪的忽視,便是對上帝的褻瀆,是遠離上帝的行為。納粹之罪,是人類之罪,是人在出生之時便帶來的人性之罪。面對千夫所指,人往往千方百計為自己辯護,不為其他,只為苟且偷生。這便是人性的缺陷。在西方基督教看來,因為人遠離上帝太久了,人墮落了,貪婪、偽善等罪惡便顯現出來。
《朗讀者》中的集中營警衛中除了漢娜,所有人都忽視了罪性的自我。所有人都在逃避,只有漢娜一人敢於面對罪性的自我。
西方基督教中對"罪"的闡述,為我們解決對納粹罪人罪行的評判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意義。參與納粹行動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是罪的程度應當有所區別。從士兵都長官,罪的程度應當逐步遞增。而漢娜給我們的啟示便是:我亦有罪。誰能像漢娜一樣面對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時坦然接受呢?
漢娜的罪毫無疑問是一種個體的罪,但在接受審判的語境中,好培她的罪已經成為了整個納粹的所犯罪行的象徵物,她所承受的是整體納粹的審判。其次,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體制中的一份子,無疑在接受審判時已經被先驗地定罪了,審判只不過是一種形式和過場。也許在審判的過程中,公眾通過這種治罪的形式可以轉移或者轉嫁出去自我的心理創傷,達到遺忘過去的傷痛,可以心安理得地繼續自己的生活。假若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逃避者的行列,美麗的伊甸園還會開滿智慧之果嗎?
看了曹文軒教授對《朗讀者》的推薦,於是,迅速找來了這本書。
拿到這本書,就想一口氣讀完,正如書的結尾所說,「每個讀者都會一夜把它讀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讀完的。
《朗讀者》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讓我或者讓我們匪夷所思的故事。15歲的中學生米夏偶然認識了36歲的漢娜,他們成了一對很特別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約會,每天他們都會沐浴、朗讀。他們一起騎車出去郊遊,住旅館的時候以母子的名義登記。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他們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後,漢娜不辭而別了。兩人再度重逢時,米夏已是大學生了,在法庭當實習生,漢娜作為曾經的納粹戰犯成為被告。漢娜在被審的時候,為了隱瞞自己不識字這個秘密,從而接受了其他戰犯的「污衊」,從而被判終身監禁。米夏知道真相後,想替漢娜說明真相,但是經過艱難的抉擇,最終選擇了緘默。米夏在離婚後,他繼續為漢娜朗讀,寄去了錄音帶。漢娜在獄中通過錄音帶艱難地學習文字,並給米夏寫了一些小紙條,但是從未回信。當漢娜即將被釋放,米夏接到典獄長的電話,他不得不去看望漢娜,並為漢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當米夏去接漢娜出獄時,漢娜已經自殺了。
正如曹文軒教授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的'語言非常嚴謹,非常嚴肅,但是讀之卻不覺得沉悶。讀過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了三個詞——自尊,經歷和朗讀。
可以這樣說,漢娜的一生都在捍衛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門子公司的職員,當她要被提升的時候,她為了掩飾自己不識字,從而選擇了去當兵在集中營做守衛。人說,一步錯,步步錯,正因漢娜這一個錯誤的決定,才造成了她悲劇的一生。納粹時代結束後,她就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為自己曾經的錯誤層層「隱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換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愛米夏,但是,她始終未將自己全部交給米夏。在米夏的心裡,她是個謎一樣的女人。
一個36歲的女人,沒有家,沒有親人,不敢愛,不能愛,她只能到處漂泊,過著不穩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為了隱藏她當納粹看守的歷史,也是為了掩飾她不識字的秘密。
漢娜將自己不識字當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恥辱,為此她願意付出所有的代價,哪怕是愛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辭而別,不僅是因為他們之間的矛盾,更是為了保守住這個秘密。漢娜被其他被告污衊是她「主謀」,是她執筆寫了當時的決策的時候,她為了不在法庭讓眾人知道她是個不會讀寫的文盲,她承擔了所有的罪責,雖然她知道承認了罪責的後果。
漢娜選擇了「隱瞞」和「藏匿」來捍衛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衛自己的自尊是沒有錯的,但是,漢娜選擇了錯的方式。在她年輕的時候,在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後,都有無數次的機會可以讓她學會讀寫,但是她沒有好好把握。
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都是極力捍衛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漢娜的身上得到某種啟示。因為我們也總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捍衛自己的自尊,只是我們沒有漢娜那麼偏激,也沒有造成那麼嚴重的後果。但是,我們和漢娜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為了維護自己看得非常重要的自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從而失去了人生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其實,捍衛自尊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這樣不用自己費心地維護也有了尊嚴。
其次,我還有一點小感悟,那就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影響巨大的。米夏因為在那個夏天認識了一位成熟的女人,並相愛,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米夏從此變得漠然,麻木,不再相信感情。但是,15歲的米夏是何等的活力四射充滿幻想啊!他會在難得的假期里為了見漢娜在凌晨4點起床去搭電車;他會為了攢夠遠足的路費而賣掉心愛的郵票;他會放棄和父母旅遊的機會,只是為了每天和漢娜見面;他會為了漢娜而努力學習,補上落下的功課……當我看著那一幕幕細節描寫的時候,我往往會忘了漢娜和米夏之間的年齡差異,甚至會忘了米夏還是個懵懂的少年,我只是為他們之間的感情而感動。
米夏的沖動與熱情在在漢娜的不辭而別之後發生了改變。米夏從此變了,甚至發展他對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無法正確把握。正如大火餘生的那個女作家所說的那樣,他肯定有過短暫的婚姻,有一個寄宿制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女作家的話告訴我們,其實某種經歷已經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
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孟母三遷》,為了孩子的成長,孟母三次搬家,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其實這也為了讓孩子經歷該經歷的,遠離不該經歷的。
雖說,經歷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有些經歷卻是不經歷為好。如果米夏在15歲的時候,並沒有生病,並不缺少親人對他心靈無微不至的關照的話,也許,他不會結識漢娜,不會有以後的生活,雖說他的人生中少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是也許會幸福許多。
前幾天,聽說我曾經的一個學生,今年只有18歲,但是已經結婚生子,現在正在談論離婚事宜。這又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子。她自己曾經也是被母親拋棄,由父親帶大的孩子。她自己的悲劇又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經歷註定什麼樣的人生,這也許就是宿命。我想,我們做父母的還是應該給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他們該經歷的,享受屬於他們的美好的未來。
朗讀,在書中被描寫得很美,甚至有極致的美。電影《朗讀者》中的朗讀細節也拍攝得很美。在他們約會的時候,他們唯一的思想交流就是朗讀,我認為其實他們沒有其他的交流。
但是,朗讀讓他們倆都發生了改變。米夏的朗讀讓漢娜為之贊嘆,米夏就在肯定和贊賞中獲得了信心,他從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成了優秀生。漢娜從朗讀中也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她變得柔和而安靜,這是一個成熟女人最吸引人的魅力。
漢娜入獄了,但是米夏並沒有忘記漢娜,雖然他為愛過漢娜而慚愧而自責,雖然他不敢見漢娜,雖然他希望漢娜從此遠離他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為漢娜繼續朗讀。他的錄音帶給漢娜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給她的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漢娜藉助錄音帶學會了基本的讀寫。米夏為漢娜讀了很多很多的名著,送去了一摞摞的錄音帶。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夏並不是為漢娜而讀,他也是為自己而讀。在朗讀的時候,能忘卻世間的紛擾煩雜,忘卻人生的悲苦凄涼,忘卻心靈煩惱憂傷,能讓人沉浸在一種美好純凈的氛圍里,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祥和,甚至朗讀「超越了喧囂,超越了生死」。一個終日懺悔和糾結的米夏只能依靠朗讀來讓自己獲得平和和安生。
我想,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學會朗讀,朗讀不僅僅是為了解讀文本,不僅僅是為了表演,不僅僅是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將朗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朗讀去體會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快樂,通過朗讀去豐盈自己的人生去獲得更幸福的人生。朗讀,不再是形式,而是作為人的一種需要!
《朗讀者》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⑦ 德國人信仰的什麼宗教
德國人主要宗教信仰:
1.福音新教教會(EKD)。
是由24個基本上獨立的路德教派、聯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會組成的聯盟。州教會教區的界線與聯邦州的界線相交叉。其最高立法機構是教會代表會議,最高領導機構是德國福音新教教會理事會。設在漢諾威的教會辦事處是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門。福音新教教會屬世界基督教教會理事會(世界教會理事會),它與羅馬天主教會保持密切合作。
2.天主教會。
經過德國統一後的改組,目前有27個主教區(7個大主教區)。總共70多位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每年參加春季和秋季的德國主教會議全體大會,就一些共同的問題進行協商。大會秘書處設在波恩。
3.其他宗教團體。
除福音新教和天主教兩大教會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宗教團體,主要包括德國的東正教、老天主教會和福音新教自由教會。「猶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種族的名稱。今天生活在德國猶太區的猶太人將近70000人。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是最近幾年內從原蘇聯各國遷移來的。最大的柏林猶太教區有10000多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教區(教徒6500名)和慕尼黑(教徒6000多名)。猶太教區的最高組織是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
⑧ 德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啊
大多數德國人是基督教徒,而德國是典型的「信仰分歧」的國家:基督徒的一半是新教徒,另一半是天主教徒。
教會承擔了許多社會任務。幼兒園、社會救濟咨詢和吸毒者咨詢只是他們為人民服務的內容中的一部分。信教者中第三大的團體是穆斯林,約有三百萬人信仰安拉。最近一段時期里,德國的猶太人急速增多,猶太社團的生活又重新繁榮起來。不同的宗教能夠和平共處,沖突只是通過口頭方式和理智的形式表達出來。
⑨ 德國信奉的教派
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國大約有5500多萬人信奉兩個教派中的一個, 其中約2760萬人信福音新教,275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屬於其他的基督教團體。
⑩ 給某人科普一下,德國是不是新教國家
截至2015年,德國總人口8110萬[1] ,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如返行國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主要是德國人(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語。[5] 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渣嘩世姿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2011年底數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
居民中29.2%(2389.6萬人)信奉新教,30.2%(2465.1萬人)信奉羅馬天主教(2012年底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