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政府提議將2021年9月26日定為大選日期,默克爾還會不會參選
在11月25號,德國政府發言人瑪蒂娜•菲茨表示,德國政府提議把2021年9月26號定為下屆大選日期,不過這個提議還需要德國聯邦總統的批准。據悉,這次大選將會選出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繼任者。
默克爾執政著十來年來說,她性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言語嚴謹,政績還是可以一說的,但是在接納難民問題上沒有思慮周全,導致現在德國的許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沒有恰當處理難民問題導致的,並且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德國疫情反反復復,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再加上她之前透露不會繼續參選,所以2021年的總理候選人應該不會有她了。
㈡ 希特勒什麼時候成為德國元首的
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是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的事情。當時希特勒把總統 、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於一身,廢止共和國,建立了 獨~裁政權,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
1933年大選,希特勒僅僅是總理
㈢ 急求1969年德國發什麼事件
1969年9月,西德進行大選。戰後長期執行的基督教聯盟失利,社會民主黨獲勝,同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社會民主黨人勃蘭特於10月21日出任西德總理。這是1930年以來社會民主黨人首次組閣。
㈣ 默克爾或將開啟第四任期嗎
9月24日消息,當地時間24日,德國大選將開始投票。由於其所領導的基民盟選情領先,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被認為沒有勢均力敵的對手,正「坐等」連任。如果成功連任,這將是她作為總理的第四個任期,追平前總理科爾創下的在任16年的紀錄。
資料圖: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女子足球聯賽的選手,並收獲簽名足球。
積極接觸青年文化的「鐵娘子」
2005年,51歲的默克爾第一次當選時,頂著「德國首位女總理」、「現代德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等頭銜上任。
12年過去了,西方大國領導人幾乎如走馬燈一般換了一遍。這12年間,經歷了三位美國總統、四位英國首相和四位法國總統,而默克爾仍巋然不動,甚至有望創下新的「紀錄」。
2017年的大選民調,默克爾依然支持率穩居前列。分析人士指出,默克爾是個非常成熟、有政治手腕的政客。她擅長吸收各派政策精髓而形成自己的主張,寬容和開放的態度能夠吸引左右兩派對她的支持。
雖然默克爾所在的基民盟成員平均年齡已經達到60歲,但默克爾從不忘與年輕一代拉近距離。在2015年及本次2017年的競選期間,她都主動接受年輕「網紅」的采訪,積極接觸青年文化。
此外,在歐洲各國遭受恐怖襲擊、難民危機之時,德國社會總體平穩,安全問題相對較好,經濟也蒸蒸日上。多數德國人認為在默克爾的穩步領導下,德國成為「幸福的孤島」,認准默克爾就是「最不會出錯的選擇」。
真不愧是鐵娘子啊!
㈤ 希特勒得以上台的根本原因是
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德國的法西斯黨建立於1920年,該年希特勒把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其影響一步步擴大,終於在1932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藉助該黨的力量,於1933年1月30日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開始在德國建立法西斯獨裁專政。德國持續了14年的民主政體結束了,德國歷史翻開了最黑暗的一頁。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希特勒上台的歷史根源。
雖然德國和英法等國都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它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過是通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所以封建殘余保留的較少,具有良好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因此盡管當時面臨經濟危機時法西斯主義也曾喧囂一時,但卻沒有能夠上台。
而德國則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事封建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盡管後來經過11月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統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並沒有徹底摧毀舊制度的根基,舊的國家機器幾乎被全部保留下來。所以舊官僚、舊軍官等繼續控制權利。
由於軍國主義傳統,軍隊在國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軍國主義者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由於長期的專制統治和專制文化的影響,在很多群眾思想中,對民主自由輕視,而對專制卻很渴望,盲目崇拜權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傳。
第二、經濟危機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觀條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德國。因為它的經濟沒有緩沖的餘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海外投資;除了龐大的國外債務,另外交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民處於飢寒交迫之中。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殺,這還不包括凍死和餓死的。
德國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對外宣布停止賠款,對內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而且還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爆發出來。全德國都爆發了暴風雨般的罷工和失業者的示威遊行,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對魏瑪共和國已經徹底失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德國統治階級對面對危機無能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滿,他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這次經濟危機給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希特勒抓住了這一機遇,掀起了納粹運動的第二次高潮,納粹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從1929年開始,經過了緩慢發展階段的納粹黨進入了飛速發展和奪取政權階段。納粹運動之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利用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利用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是經濟危機為法西斯力量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紀初,德國盛行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德國《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鐵礦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資和殖民地,還有巨額的戰爭賠款。列寧稱之為搶劫一空、駭人聽聞。當時的德國外長因不敢簽字憤而辭職。和約不僅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奇災大難,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使德國從上到下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十月革命和德國11月革命的影響,下層群眾對社會主義的渴望也十分強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這種情緒,在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上大做文章。納粹黨的名字中二者都有,黨的綱領中也包含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容,它在宣傳上也是如此。他在宣傳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現,宣揚亞利安民族至高無上,高叫要復興德國;向工人許諾要實行民族社會主義,消除失業;向農民保證給予土地,向軍國主義者保證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納粹黨在宣傳上傾盡了全力,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組織了數千名宣傳員和大批學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到最基層進行大肆宣傳。在1932年的選舉中納彩的宣傳活動也達到了高潮,他們在大小城市張貼了100萬張彩色招貼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在各地舉行3000次大會。而且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電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傳車。希特勒還租了一架飛機在全國各地奔波講演,有時一天講演竟達49次。整個德國都被納粹黨攪動了。被危機推入絕境的下層民眾,感到終於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向納粹黨。
第四、在德國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德國,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會力量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革命群眾。作為德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德國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上台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同時也積極進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聯合的對象就是社會民主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黨,德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響之下。如果社共兩黨聯合,力量將超過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總統選舉中,德共建議與社會民主黨共同提候選人來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絕,社會民主黨自己也不提。這時共有4個候選人:興登堡(現任總統,軍國主義分子)、希特勒、台爾曼(共產黨)、杜施特堡(民族黨)。共產黨的選舉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社民黨的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打擊希特勒」,其根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結果興登堡當選,其後果被共產黨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黨呼籲立即舉行全國的總罷工,來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動,工人的罷工挽救了共和國),但社會民主黨以希特勒上台沒有違反憲法為理由給予拒絕。結果,由於他們一再拒絕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工人階級被分裂了,沒有力量打退反動派的進攻。德國的工人階級最終也沒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納粹黨在爭取下層群眾支持的同時,十分注意同統治階級勾結。由於納粹黨進行社會主義宣傳,壟斷資產階級一開始對它有所戒備。但希特勒積極努力,多次與經濟界的重要人物進行會談,他保證決不侵犯他們的利益,而且還要為他們開辟海外市場。壟斷資產階級開始在政治和經濟上對他進行大力支持。
鋼鐵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三天就給了300萬馬克的選舉活動費。不僅給納粹黨大量資金,而且還獻計獻策,進行幕後活動。1932年11月,一些德國著名的大壟斷資本家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等人聯名寫信給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就連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為止也給了希特勒200萬馬克,被廢的皇太子兩次上書興登堡,勸他讓希特勒上台組閣。納粹黨還得到了外國資本家的支持,如英國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等都資助過納粹黨。
我們看到,壟斷資產階級是納粹黨的後台,沒有他們的直接支持和積極扶植,納粹黨別說上台執政,就連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六十年,但我們永遠忘不了人類歷史上這最為殘酷的一幕。希特勒上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歷史往往有驚人相似 一幕,其實就在今天我們也常常會發現適合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土壤。貧困,兩極分化,極端民族主義的喧囂,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么?但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㈥ 希特勒是怎麼上台的為什麼當時的德國人忠於希特勒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希特勒的上台是合法的。他取得權力都是按照法律步驟取得的。但是,要說是當時的全部德國人都忠於希特勒,那就太過分了。
有人對理性的德國人會選擇希特勒當德國的領導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從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解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等到興登堡一死,希特勒馬上就利用他手中的權力,修改了法律。總理和總統的職務合二為一,總統的職銜取消。希特勒接管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他的頭銜是元首兼國家總理。他命令,軍隊全體官兵不再向憲法效忠,而是向他個人效忠。
這樣,希特勒成為德國的獨裁者。可是,他成為獨裁者的道路都是合乎德國憲法的。他雖然只擁有37%的支持率,但是,他的對手四分五裂,他的上司興登堡年老昏聵無能,使得他最終掌握了德國的國家權力。
㈦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_
德國總統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那德國的總統是怎麼選舉出來的?是什麼時候才選舉?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
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周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國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
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
對聯邦總統故意違反德國《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請求。聯邦憲法法院經確認可宣告聯邦總統喪失職權。
聯邦總統在無法行使其職權或提前卸任時,其職權由聯邦參議院議長行使。
德國聯邦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行使以下職權:
對內對外代表德國(參加國家、社會和文化活動,訪問各聯邦州和城市,在外國進行國事訪問,接待外國國家客人); 在國際法意義上代表德國人民,以聯邦的名義同外國締結條約,但調整聯邦政治關系或涉及聯邦立法事項的條約應以聯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聯邦立法機構的同意; 簽發國書和派遣德國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國書並接待外國駐德國使節。 聯邦總統還行使以下職權:
提出聯邦總理的人選,交由聯邦議院選舉; 任命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聯邦總理; 任命聯邦總理提名的聯邦政府各部部長; 發生聯邦總理不信任案時,根據聯邦議院的請求罷免聯邦總理,或根據聯邦總理的提議解散聯邦議院; 任免聯邦法官、聯邦公務員、軍官和下級軍官; 簽署並頒布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 代表聯邦行使赦免權。
德國歷任都有哪些總統
德意志國聯邦(魏瑪共和國)大總統
1、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9年2月11日—1925年2月28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代總統 漢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2月28日—1925年3月12日 無黨籍
代總統 沃爾特·西蒙斯(Walter Simons)1925年3月12日—1925年5月12日 無黨籍
2、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925年5月12日—1934年8月2日 無黨籍
德國總統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納粹德國)
1、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4年8月2日—1945年4月30日 納粹黨
2、卡爾·鄧尼茨(Karl Dönitz)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 納粹黨
德國總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元首(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49年10月7日—1949年10月11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1、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1949年10月11日—1960年9月7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60年9月7日—1960年9月12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1、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960年9月12日—1973年8月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主席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73年8月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2、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3、埃里希·昂納克(Erich Honecker)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0月1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4、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1989年10月18日—1989年12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5、曼弗雷德·格拉赫(Manfred Gerlach)1989年12月3日—1990年4月5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議會主席
1、薩賓娜·伯格曼-普爾(Sabine Bergmann-Pohl)1990年4月5日—1990年10月2日 東德__民主聯盟
德國總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卡爾·阿諾德(Karl Arnold)1949年9月7日—1949年9月13日
德國前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
__民主聯盟
1、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1949年9月13日—1959年9月12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2、卡爾·海因里希·呂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1959年9月13日—196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3、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1969年7月1日—1974年6月30日 社會民主黨
4、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7月1日—1979年6月30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5、卡爾·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1979年7月1日—198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6、里夏德·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1984年7月1日—199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7、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1994年7月1日—199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8、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1999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9、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2004年7月1日—2010年5月31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延斯·伯恩森(Jens Böhrnsen)2010年5月31日—2010年7月1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10、克里斯蒂安·武爾夫(Christian Wulff)2010年7月2日—2012年2月17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霍斯特·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2012年2月17日—2012年3月18日 __民主聯盟
11、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2012年3月18日—2017年3月22日 無黨派
12、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2017年3月22日—今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總統選舉的新政制度
組織形式
德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權和行政權交給議會,議會又把其中的行政權交給以聯邦總理為首的內閣政府。而行政權主要由聯邦政府、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來擔負。
聯邦政府的存在以聯邦與聯邦議院的信任為條件,對聯邦總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聯邦議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德國政治制度國家元首
德國的國家元首為總統,總統不是聯邦政府成員,地位相當於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只擁有形式上的權力,不直接領導內閣(政府),不負行政責任。
德國政治制度政府首腦
德國的首腦是總理,總理擁有組閣權,挑選各部部長和政府主要官員,提出對聯邦總統有約束力的任免名單;決定聯邦政府的內外方針政策,並對此項聯邦議院負責;決定聯邦政府的建制;戰時直接取代國防部長,擔任三軍統帥,指揮聯邦軍隊;必要時有權要求聯邦議院提前召集聯邦議院全體議會,提請聯邦總統解散聯邦議院,舉行全國大選等大權。
德國政治制度決策形式
內閣會議是聯邦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會議由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參加,總理(缺席時由副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實行集體決議,集體負責原則,會議必須有半數部長出席時才能作出決議。依基本法規定,在由聯邦總理制定的政治方針范圍內,聯邦各部部長可獨立地負責領導各自主管的部門。聯邦各部部長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不是由聯邦總理一人說的算,而是要由聯邦政府裁決。這就是聯邦政府決策的三原則:總理原則、部門原則和集體原則。
猜你喜歡:
1. 中國希望誰當美國總統
2. 2016美國大選票數結果
3. 美國總統大選每隔幾年一次
4. 2017美國總統大選時間
5. 2016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間表
6. 英國提前舉行大選原因
㈧ 德大選默克爾無懸念勝出
德國大選當地時間9月24日落下帷幕。初步結果顯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32.9%的得票率位列第一,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得票20.8%排名第二,成為最大反對黨。默克爾有望追平此前德國總理科爾的記錄,第四次當選德國聯邦總理並組閣。
專家表示:在默克爾的帶領下,德國在歐洲的地位持續上升,在歐盟內部的領導作用也越來越凸顯。
㈨ 科爾的生平經歷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1930-),1930年4月3日生於路維希港一個軍官家庭。1982年10月1日至1998年10月27日任德國總理。1973年至1998年任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主席。科爾早在青年時代就投身於政治生涯。1947年科爾上中學時加入基民盟,曾任弗里森海姆青年聯賣春悉盟主席。1950年起先後在法蘭克福和海德堡大學學習歷史、法律和政治學,195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9年當選為萊法州議員,1964年當選為基民盟聯邦執委會委員,1965年任萊法州基民盟主席,1969年出任萊法州州長並當選為聯邦基民盟副主席,1973年當選為基民盟主席。1982年10月11日,科爾通過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戰勝對手赫爾穆特·施密特出任聯邦總理,這是戰後唯一的一個通過這種方式上台的德國總理。翌年3月以及1987年1月和1990年2月的大選中獲勝連任。
科爾在德國統一問題上一貫堅持東西德是「一個民族」,「互不為外國」,主張在歐洲統一的前提下通過自決的方式實現德國統一。1989年末,東歐形勢劇變,尤其是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開放以後,每天數十萬東德人湧向西德和西柏林,這一新的局勢首先把西德國內關於統一問題的談論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熱潮。在解決德國統一的外部環境問題上,科爾於1990年2月9日訪問蘇聯,勸說蘇聯改變對德國統一問題上的「頑固立場」,取得蘇聯在德國統一的方式、時森圓間、速度和條件等問題應由德國人自己決定的承諾,最終說服戈爾巴喬夫「最終打開了通向德國統一的道路」。
在1990年3月18日民德大選的過程中,科爾首先於3月1日宣布成立由其擔任主席的「德國統一內閣委員會」,隨後又成立了由各黨議會黨團領袖組成的「議會統一委員會」,以利聽取各方意見,實際是要對民德全面開展統一攻勢。更為突出的是,從1990年2月初到3月中旬民德大選,科爾曾六次進入民德發表講話,支持民德的「德國聯盟」在大選中獲勝,最終科爾如願以償。從此,民德新政府按照科爾政府的意圖把統一作為它存在的唯一目標,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
1990年7月15日至16日,科爾訪問蘇聯,雙方就德國統一後的軍事、政治地位、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限額以及不把北約的軍事結構擴展到民德等一系列問題,達成了很大程度的相互諒解等八點協議。至此實現德國統中的最大外部障礙—統一後的德國的聯盟歸屬問題已基本消除。
這樣經過第一個國家條約和第二個國家條約,以及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統一條約,德國於1990年10月3日實現了統一。在1990年12月2日,德國舉行10月3日完成統一後的首次全德大選。科爾所屬的基民盟大獲全勝,並於1991年1月17日組成全德大選後的第一屆內閣,科爾出任總理,成為統一的德國的第一任總理,並獲得「統一總理」的美名。
1992年9月30日,科爾在其1982年10月1日擔任總理職務10周年發表的聲明中表示,這一期間的艱巨任務是統一。他說道:「我堅持為德國統一作出貢獻的義務,即我們將在德國和歐洲問題上取得進展。完成德國內部統一是我在任時期的一項艱巨任務。我覺中乎得能夠為這個目標努力是一種幸福。」1998年,德國社民黨在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10月27日,科爾在選舉中敗北,總理職位由德國社會民主黨(SPD)黨魁格哈德·施羅德接任。科爾是俾斯麥之後任職時間最長的德國總理。
㈩ 德國2005年大選的實際情況總結
新華網柏林11月22日電(記者劉向)德國基民盟主席默克爾22日在德國聯邦議院總理選舉中當選新一屆聯邦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宣布,在當天上午進行的不記名投票表決中,在總共611張有效選票中,默克爾獲得了397張贊成票,超過了需要的法定多數票,從而當選為新一屆政府總理。
默克爾隨後將前往柏林夏洛滕堡宮,接受總統克勒頒發的委任書,然後在聯邦議院宣誓就職。
------------------------------------------
新華網柏林11月22日電 德國基民盟主席默克爾22日在德國聯邦議院總理選舉中以明顯多數票當選新一屆聯邦總理,同時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在當天上午進行的不記名投票表決中,默克爾在總共611張有效選票中贏得397張贊成票,超過了法定多數,從而當選為新一屆政府總理。有202名議員對默克爾投了反對票,12名議員棄權。
選舉結束後,上屆政府總理施羅德第一個向默克爾表示祝賀。此前,施羅德表示自己將投贊成票。
盡管在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的執政聯盟中有大約50名議員沒有投贊成票,聯盟黨和社民黨高層對選舉結果仍表示滿意,認為這一結果為大聯合政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1日剛剛當選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的前基民盟秘書長考德爾說:「我們獲得了一個出色的結果。」同一天當選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的上屆政府國防部長施特魯克表示,這一結果「並不意外」。
當天中午,默克爾在柏林夏洛滕堡宮接受了總統克勒頒發的委任書。
默克爾隨後將在聯邦議院宣誓就職,然後攜內閣部長再次前往夏洛藤堡宮。內閣部長將分別接受克勒的委任書,隨後回到聯邦議院宣誓就職。
當天晚些時候,默克爾將與前總理施羅德在總理府舉行交接儀式。默克爾當晚還將召開新內閣的首次會議。
默克爾現年51歲,是首位來自德國東部地區的聯邦政府總理。默克爾1990年12月當選為聯邦議院議員。1991年至1998年,默克爾先後在科爾政府中擔任婦女及青年部長、環境部長,並於2000年4月當選基民盟主席,成為該黨歷史上第一位女黨魁。 (記者劉向)
新聞人物:德國首位女總理默克爾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 德國基民盟主席默克爾22日在德國聯邦議院總理選舉中當選新一屆聯邦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安格拉·默克爾1954年7月17日出生於聯邦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的一個牧師家庭。出生後不久,她的父親帶領全家遷往民主德國。默克
爾從小就顯露出在科學方面的天賦。1973年,她以優異成績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1986年,她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她曾在原東德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
1989年,默克爾加入「民主覺醒」運動,開始其政治生涯。1990年兩德統一後,她隨該黨加入基督教民主聯盟。1990年12月,默克爾當選為聯邦議院議員。從1991年起,在時任基民盟領袖、德國總理科爾的提攜下,她先後擔任德國婦女及青年部長、環境部長、基民盟秘書長和副主席等職。
2000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獻金丑聞,默克爾被推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德國戰後第一位女性大黨領袖。2002年9月起,她還出任由基民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今年9月20日,默克爾在新一屆聯盟黨議會黨團會議上以高票連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
今年5月總理施羅德宣布將原定於明年的大選提前到今年秋季舉行後,默克爾於5月30日被正式提名為反對黨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她因此也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候選人。
在9月18日舉行的第16屆聯邦議院選舉中,默克爾為首的聯盟黨得票率為35.2%,比總理施羅德領導的社民黨高出0.9個百分點,成為下屆德國議會第一大黨。10月2日,基民盟又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一個選區補選中贏得一個直選議席,使得聯盟黨在德國下屆聯邦議院中所擁有的議席增至226席。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因此,她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默克爾經歷過兩次婚姻。1998年,她與現任丈夫、55歲的化學教授約阿希姆·紹爾結為伉儷。(記者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