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要和義大利和奧匈帝國聯盟
樓上的你白痴啊,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蘇聯嗎?那陣還叫沙俄,一戰後期,爆發十月革命,誕生了蘇聯,蘇聯政府才宣布退出戰爭。 你說的都是哪跟哪啊,還社會主義陣營?別誤人子弟了!
普魯士(原為德國一個邦)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神旅磨國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游斗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鎮談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⑵ 德國統治者為什麼趁機鼓動奧匈帝國
奧國和德國同為德意志國家,奧國境內雖然民族眾多,但奧地利的主體是德意志人,講德語.兩國為同一民族同一血緣.而且當時的奧國疆域遼闊(對歐洲而言),包括了今天的奧、匈、捷、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羅馬尼亞一部、義大利一部,所轄人口亦有數千萬,地理位置重要,地處歐洲中部。還有戰前奧國和法國,即德國的主要敵人有仇。所以拉攏奧國很具有現實意義由於在1848年奧地利革命時俄國曾經出兵相助,而奧地利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支持英法攻打俄國,導致俄奧矛盾。同時一戰開始是因為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奧地利向塞爾維亞開戰,俄國又是塞爾維亞的傳統保護國。所以也可以說俄奧矛盾是引起一戰的主要矛盾之一。如果德國不和奧地利結盟,就不一定會德俄開戰,俄國和普魯士有傳統友誼,而且當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還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侄女,兩家是「親戚」,更沒有理由交戰。
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為什麼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而放棄了俄國呢
因為俄國較強豎滲寬大,是德國的威脅,所以德國把它南部比較強大的奧匈帝國拉為盟友,余亮是為了壯大勢力「加盟」還是為了威脅喊肆俄國。
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為什麼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
因為奧匈帝國和德國都有同樣的利害關系。日再加上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民族性質比較相同。所以嘛德國菜全走奧匈帝國為盟友。
⑸ 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它當初為什麼會解體呢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一戰結束後,龐大的奧匈帝國解體,分裂成多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啥會解體?奧匈帝國現在歸哪個國家了?
不過,就現在而言,這些國家還是不錯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賓士汽車的組裝,很多就在奧地利,而不是德國本土,這就是關系好的表現,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呢?我覺得關系好,當然要相互照顧一下,你說是不是?要不然,咱倆好,你把別人帶起來了,就不帶我玩,我們不就不是好朋友了嗎?
你覺得奧匈帝國里的國家,哪個更厲害一些呢?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慫恿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的么所以德國才是真正的發起者
不是。。。。奧匈當時國內問題嚴重。早在一戰前幾年奧匈就和塞爾維亞差點開戰。。但是當時因為俄國還在舔日俄戰爭的傷口,沒有做好戰爭准備,所以俄國讓塞爾維亞向奧匈屈服。。戰爭才沒爆發。。但是到了1914年,當時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軍費開支基本悶纖已經快到了極限。。如果不停止軍備競賽。。自身的國民經濟就會首先垮掉,而英法都是殖民大國,可以轉嫁成本。比德奧更加耐力持久。。
當時奧匈決定對則罩磨塞爾維亞開戰。而德國則保證如果沙俄干涉,德國會保護奧匈
接著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沙俄對奧匈宣戰。德國對沙俄宣戰。。法國隊德奧宣戰,英國接著也參戰孫斗。。一次大戰正式爆發。。。
可以說當時已經到了一個零界點。。無論是否有薩拉熱窩事件。。1914 或1915年必然爆發世界大戰。。
⑺ 一戰時,為什麼說德國給奧匈開了一張空頭支票
當斐迪南被刺殺的消息傳到維也納的時候,毀橡早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震驚了。一系列的家庭慘劇不斷發生在這位皇帝身上,1889年,他的兒子、帝國的王儲魯道夫自殺身亡;1896年,他的弟弟,也就是斐迪南的父親路德維希在朝聖的路上因飲水不當而生病致死;1898,他曾經深愛的皇後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被一個義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刺殺;現在,他的侄子,帝國的當然繼承人又被刺殺了。對於這個侄子,約瑟夫算是很疼愛的。在斐迪南堅持娶索菲婭的時候,他答應了;在如賣斐迪南和索菲婭公共生活而煩心的時候,又是他一再破例,授予索菲婭公爵夫人、殿下的稱號;甚至當他們被刺殺後,也是約瑟夫破例,二人才得以同葬。也許你會覺得他做得不夠,但對於一個已經有接近一千年歷史的古老皇室的主人,你又能要求他打破多少常規呢?
7月5日,約瑟夫皇帝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寫了親筆信,表示這次刺殺行動完全是針對奧匈帝國而來,新的巴爾干同盟已經開始形成,奧匈帝國決定要跟塞爾維亞清算舊賬,希望能得到德國強有力的支持。
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德國皇帝回了電報,稱「約瑟夫皇帝可以確信,德國皇帝將忠實的站在奧匈帝國一邊,就像他們的聯盟和傳統友誼所要求的那樣。」
據說是從丘吉爾開始,人們把這個承諾稱之為「空白支票」,也有人稱之為是「空頭支票」。但從英文材料來看,似乎稱「空白支票」更合適,英文材料中寫作「the blank check」。當然,認為是「空頭支票」還是「空白支票」的爭論,其實還是取決於德國對於戰爭的態度。如果認為德國早已蠢蠢欲動、決意打仗的人,當然會認為這是一張「空白支票」,任由奧地利人添了。如果認為德國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只是出於條約約束,做出了假大空的承諾,當然會認為是「空頭支票」,奧地利人有些被糊弄的意思。但從結果來看,這是「空白支票」而不是「空頭支票」,因為當奧匈帝國挑起戰爭之後,德國人照單全收了。
奧匈帝國得到德國的承諾之後,立即抓緊審判刺客以纖雀獲得證據,著手准備對塞爾維亞進行一次總清算。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遞交了一份最後通牒。在歷數了塞爾維亞容忍鼓動破壞奧匈帝國統一的行為之後,提出了包括取締鼓吹破壞奧匈帝國統一的出版物、解散「黑手組織」、懲治參與刺殺活動的官員和軍官、打擊軍火走私等10項要求。其中,有些要求侵犯了塞爾維亞的主權。面對苛刻的這些要求,塞爾維亞政府竟然用稍顯模糊的外交辭令答應下來了,但提出為公平起見,將這些爭議和要求交由海牙國際法庭裁決,或者召開一個歐洲有關大國參加的會議解決問題。
皮球踢回給了奧匈帝國。但奧匈帝國並不願意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那似乎有失他們的帝國身份。約瑟夫急需要向人們證明,哈布斯堡王室雖然古老,但依然強大。1914年7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一個月之後,奧匈帝國以塞爾維亞的答復無法讓人滿意,為保護帝國的和平為借口,向塞爾維亞正式宣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個火苗被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