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沃姆斯大教堂是什麼建築風格

德國沃姆斯大教堂是什麼建築風格

發布時間:2023-03-28 04:38:42

㈠ 羅馬式教堂的 代表有哪些啊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旁或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公元12世紀羅馬式建築樣式遍及全歐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又有其獨特的表現。在法國有各種地方學派;德國以形式質朴為特色;英國和西班悉啟拍牙都是接近法睜羨國羅馬式的;義大利的羅馬式發展對西歐建築樣式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㈡ 比薩大教堂屬於哥特式 還是 羅馬式

回樓上——
羅馬風建築:
1、 基本內容: (1) 西歐分裂成法、德、意、英等民族國家後社會文化背景對建築的影響。 (2) 建築分析:重點介紹教堂的演變,中世紀城市的形成及各國的羅馬風建築在各民族地區的差異。 (3) 主要實例:比薩教堂建築群,聖埃提安教堂、昂古萊姆教堂、沃姆斯大教堂。

第一道題亂談賣沒有明顯的哥特式,abc都是羅馬風式侍旁建築,d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文藝復興式各種流派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傑作,所嘩逗以勉強應該選d

第二題選d

㈢ 羅馬式建築有什麼基本特徵

在建築方面最接近於與《神曲》媲美的是中世紀盛期偉大的哥特式大教堂,因為它們也有寬闊的11世紀羅馬風格沃姆斯大教堂視野、細部精巧而非常對稱,高聳入雲,具有一種積極向上的高貴品質。不過在介紹哥特式建築風格之前,最好先介紹一下其中世紀盛期的前身即所謂羅馬式建築和藝術風格。羅馬式風格起源於10世紀,但在1l世紀和12世紀前半期教會改革運動導致許多新的隱修院和大教堂時完全形成。羅馬式風格主要是一握頌種建築風格:它旨在在教會建築中顯現出上帝的榮光,具體辦法是使所有建築細部都從屬於一個統一的體系。在這一方面羅馬式建築非常嚴肅: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建築方面一首不加潤飾段凳鄭的贊美詩。除著重強調建築的系統性外,羅馬式風格的基本特徵是圓形拱頂、厚實的石壁、粗大的角柱、窄小的窗戶以及普遍使用水平線條。建築內部的簡朴單調時而因色彩鮮艷的鑲嵌畫或壁畫而有所緩解;同時,基督教藝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創新,是在建築內外都以雕塑作為裝飾。全身的人類形象首次出現在建築物的表面。這些雕塑粗賣通常規模龐大,遠比自然的比例要長,但它們具有很大的共鳴力,是人類重新對人物雕塑產生興趣的最早的標志。

㈣ 羅馬式教堂有哪些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局銷堂等。公元12世紀羅馬式建築樣式遍及全歐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又有其獨特的表現。在法中基國有各種地方學派;德國以形式質朴為桐培游特色;英國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國羅馬式的;義大利的羅馬式發展對西歐建築樣式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㈤ 德國從古至今的歷史

提問者你好,由於我打的字數超過了字數限制,所以請你告訴我你的郵箱,我會給你發過去的。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公元前一直是高寒針葉林地貌,居住者是高大強壯的、高鼻樑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平均壽命在40歲左右。偶爾會有凱爾特人出現,但是日耳曼人才是原住民。
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人開始進入南德和萊茵河流域,擴張的步伐止於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屋大維手下的將軍瓦倫斯率領四個精銳的羅馬軍團進入了易北河流域,在條頓森林中遭到伏擊,全軍覆沒。不久之後屋大維鬱郁而終,羅馬人退回了萊茵河左岸,沿河布防,在德國西部和南部留下了不少的羅馬式建築。公元5世紀,蠻族大舉入侵,分割佔領了西羅馬帝國的疆土,建立了蠻族王國,其中最強大的當屬法蘭克王國。他的疆域南至比利牛斯山脈,西接布列塔尼,北鄰丹麥,東至易北河。由於當時易北河以東是非日耳曼人的領土,所以當時的德國屬於法蘭克王國的管轄。
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分裂為三部分,東法蘭克王國便是今天德國的雛形。10世紀,日耳曼人大舉越過易北河,入侵了當時的波蘭。在這批征服者當中,條頓騎士團獲得了立窩尼亞(今天的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並不斷騷擾著諾夫哥羅德公國;普魯士則沿著波羅的海建立政權,阻斷了波蘭的出海口;還有一部分人從南德出發,進入了波希米亞(今捷克)和潘諾尼亞平原(今天的奧地利境內),為後來的哈布斯堡家族奠定了基礎。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正式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公元1155年,綽號「巴巴羅薩」的腓特烈一世在羅馬帝國的國號中又添加了「神聖」兩個字,意味著國號完整了,這個名字——神聖羅馬帝國——將會被永遠載入德國歷史。
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元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對德國的統治達到了頂峰:查理五世(又稱卡洛斯一世),是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年),尼德蘭君主(1506—1555年在位),西班牙國王(1516—1556年在位),德意志國王(1519—1556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6年在位),這個處於大航海時代和宗教改革運動啟動階段的帝王,統治的領域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名義上的整個德意志邦聯,還有非洲的突尼西亞、奧蘭等,加上美洲正在不斷擴大的、數倍於歐洲本土面積的殖民地。他的帝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比維多利亞的大英帝國早了三百多年。但與此同時,天主教帝國已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宗教危機。1517年,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德國修道士將「九十五條論綱」貼到維滕堡教堂的大門上,揭開了風起雲涌的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他就是新教的發起者馬丁·路德。此事件發生在卡洛斯「天主教帝國」的土地上,是對卡洛斯的巨大挑戰和考驗。卡洛斯決心還擊,他在1521年召集了沃姆斯宗教會議,把路德押出會場,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違法,但路德在同情新教的薩克森選侯庇護之下安然無恙。接著,投向新教的德意志諸侯組成了施馬爾卡登聯盟,忍無可忍的卡洛斯在1545年召開特倫特公會議,對新教諸侯宣戰,但先勝後敗,在1555年因斯布魯斯之戰中差點成為階下囚。對天主教無比虔誠的卡洛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新教之火在他的地盤上越燒越旺。經歷了因斯布魯斯之敗後,戎馬一生的卡洛斯終於心灰意冷,將德意志交給弟弟斐迪南,將西班牙和尼德蘭交給兒子菲利普二世之後,獨自回到尤斯特修道院履行與亡妻多年前的約定,安度完了生命最後的日子。
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對歐陸的控制逐漸衰弱,普魯士取代了維也納方面在德國的統治。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其子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即後來的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從此向德意志第二帝國過渡。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帝國建立(另有記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4月16日,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即:1871年憲法。憲法第五條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多數同意」。第十一條規定:「聯邦的主席職位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繫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名義宣戰,同外國締結同盟及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域已遭受攻擊……」。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因為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以帝國的名義對外宣戰,必須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皇帝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於憲法同時又賦予了皇帝極大的權力,如:規定帝國皇帝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任免官吏等權力,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皇帝有對宰相的任免權。十九世紀末,帝國權傾朝野,名重一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因為新繼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辭職,含淚引退,隱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直至去世。於是威廉二世開始圖謀建立大日耳曼帝國: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作風與俾斯麥的大陸政策完全不同。世界政策即是建立強大的軍隊和殖民帝國,此導致與英國關系惡化。1890年7月英德簽定赫爾果蘭—桑給巴爾條約,解決了英德殖民地之爭的問題,暫時改善兩國關系。威廉二世早在19世紀末積極擴軍,尤其是海軍,介入外國殖民地事務,引起了英國的關注。1895英國進攻德蘭士瓦,威廉二世作出抗議,最後英國行動失敗,威廉二世祝賀德蘭士瓦,結果英國派艦艇到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示威。1897年德國佔領中國山東半島。1898年英德簽定秘密協定,瓜分葡屬非洲,以防德國干預即將進行的第二次波耳戰爭,而德國亦答應不再支持波耳人。1899年乘美西戰爭的機會,出資購買關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然而當時德國的殖民地面積遠遠不及英法兩國,而且多是資源貧乏的土地,威廉二世不甘這些收獲,便與英法兩國直接競爭。德國決定建造一支僅次於英國的艦隊,這無疑會引起英國的不滿,威脅英國的海上霸權,使英德關系惡化。1903年得到巴格達鐵路建築權後,推出3B計劃,連接柏林和巴格達,中途經君士坦丁堡,以把德國勢力滲入鄂圖曼帝國。英國提出要德國把連接波斯灣沿岸鐵路最後一段建築權讓給英國,但德國拒絕。於是英印總督在英軍艦隊護航下,在波斯灣進行一次示威性航行,使英德關系越來越緊張。1905年在摩洛哥與法國發生爭執,引發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威廉二世出透摩洛哥並表示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最後摩洛哥獨立。1911年引發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德國派出艦艇往摩洛哥,英國介入,最後德國獲得部份剛果領土,並承認法國為摩洛哥的保護國。1914年6月28日發生薩拉熱窩事件,德國向奧國表示無條件支持,結果俄國向奧國宣戰,德國向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後,德國是以速戰速決方式擊敗法俄兩國,可是戰事持續,由於德國沒有作打長期戰爭的准備,1915年糧食出現短缺,主要是英國封鎖所造成,許多糧食無法入口至德國,在6月政府實施麵包配額管制。1916年至1917年情況更嚴重,麵包嚴重短缺,城裡出現搶糧、搶店、示威的情況,許多農家不再帶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搶去,約70萬人在大戰期間活活餓死,戰後營養不良現象普遍,許多年輕人因營養不足而被認為無法勝任工作。不單糧食出現短缺,軍需也一樣,所有彈葯在1914年10月用盡,工廠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補。1918年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建立了。

㈥ 哥特式藝術和羅馬式藝術有哪些不同

三者相同點都是與宗教有關

拜占庭藝術。公元4世紀到15世紀的羅馬帝國美術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美術,即宗教美術和封建帝國美術。以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相結合為風格特點。在教堂建築、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都有較大的成果。後期風格因受教會束縛,傾向於公式化、概念化。對中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東正教國家的藝術有很大影響。

羅馬式藝術。歐洲9至12世紀流行的一種以建森賀帶築為主體的藝術形式。建築多為教堂和修道院,以厚重堅實的牆壁、高大雄偉的塔樓和半圓形拱穹結構為主要特徵。著名的建築有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提埃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大教堂等。出現在教堂外部牆壁上的雕拍亂刻多取材於《聖經》故事,並以非寫實性和框架法為特點。

哥特式藝術。歐洲12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的一種藝術。以大教堂建築為主,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式樣,以廣泛運用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為此蘆特徵。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時代觀念和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物質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英國的林肯教堂和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㈦ 教堂都是羅馬式建築嗎﹖

教堂的建築形式多樣,舉幾個例子:

1、羅馬式,早期教堂的樣畝旦式

——聖·索菲亞教堂 ,東正教教堂的主要樣式

㈧ 摩登、羅馬它們各是什麼風格的

羅馬風格:
9至12世紀,西歐興起「羅馬式」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建築、雕刻、繪畫及工藝美術等
方面。「羅馬式」(Romanesque)一詞意指「羅馬的影子」,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塵羨史學家
德熱維爾從語言學角度用來指使用羅馬語(即拉丁語)系的各國,如用義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的西南歐各國,但自1824年起被法國藝術史學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
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建築萌芽於加洛林王朝時期,主要為天主教的教堂和修院建築。這種羅馬式教堂
在主體設計上曾受到「巴西里卡」教堂形式的影響,即多用長方形會堂布局,但因其模
仿古羅馬凱旋門,城牆、古堡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券、拱等才有此名,從而
與「巴西里卡」式本質有別。羅馬式教堂的主要特徵為厚實的石牆、狹小的窗戶、半圓
形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上部飾以圓弧形拱環、交叉的拱頂結構,以
及層疊相重的連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築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券,而達派瞎拍到了一種
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滿、結構完整的美學效果。但教堂內部光線黯淡,容易給
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之例在西歐各地均有一些:在義大利有建於
1063年的比薩大教堂和建於1098年的米蘭聖安布羅斯教堂,在法國有建於1070年的卡昂
聖艾蒂安教堂和建於1080年的圖盧茲聖沙寧教堂,在德國有建於987年的美因茨大教堂和
建於1110年的沃姆斯大教堂,1133年建成的英國達拉姆大教堂也突出體現了12世紀羅馬
式建築的精華所在。
在羅馬式藝術時代,雕刻和繪畫都是服務於建築的,即為建築主體之延伸或其局部之點
綴。從雕刻作品來看,它們主要為羅馬式教堂大門上的半圓形額板浮雕、柱頭和柱底雕
刻,柱身圓雕及聖壇或座椅上的裝飾雕刻。其額板浮雕一般以《聖經》中的「最後審判
」為題材,浮雕中心為審判世界的耶穌基督雕像,周圍則神睜乃比例較小的各種人物雕像。
這類作品中藝術價值較高的有法國南部莫伊薩克的聖皮埃爾修院教堂正門上的《最後審
判》浮雕。其中央是頭映橢圓形靈光環的基督,四周為福音書的象徵圖像,兩旁站立著
天使,下方為先知、長老、蒙福者和受罰者等眾多人物雕像。法國奧頓大教堂中的額板
浮雕《最後審判》則用誇張的人物造型刻畫出立於蚌形光環之中的基督,其右邊為輕歌
曼舞的天堂生活,左邊為懲罰罪惡的地獄判決,下方則由各種善善惡惡的靈魂群雕構成
橫貫門頂的水平浮雕飾帶。而法國圖盧茲聖沙寧教堂中的大理石浮雕《榮耀歸於寶座上
的基督》也是羅馬式雕刻之精品。教堂建築中的柱頭、柱底、柱身及其它裝飾雕刻大多
以天主教歷史事件、人物和《聖經》故事為題材。此外,在教堂浮雕、青銅門組雕、聖
物箱雕刻,石碑石棺雕刻,以及牙雕、骨雕,木雕等手工藝雕刻中,「耶穌誕生」、「
聖母與聖子」、「十字架上的耶穌」等也是羅馬式藝術作品的重要主題。
繪畫在羅馬式藝術中不太突出,主要為教堂內的彩色玻璃嵌畫、鑲嵌畫和濕壁畫,以及
當時流行的聖書手抄本中的細密畫插圖。彩色玻璃嵌畫以聖像和聖徒故事為主,用以裝
飾教堂窗戶。它開始於加洛林王朝,在哥特式藝術時代達到鼎盛,以法國夏特大教堂12
世紀的花玻璃組畫最為著名。鑲嵌畫主要受到東羅馬帝國拜占庭藝術風格的影響,以意
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中的宗教鑲嵌畫為典型代表,亦流行於托斯卡納、羅馬,西西里
等地。教堂濕壁畫因繪畫材料的限制而保存完好者甚少,比較著名的有西班牙塔忽爾聖
克萊門小教堂中的壁畫《主的威嚴》,表現基督作為世界救主而具有的神聖性。手抄本
《聖經》插圖常用裝飾性、圖案式方法來表現畫中人物的衣紋,給人一種衣紋緊貼肉身
、如同從水中走出的感覺,故有 「濕衣褶風格」之說,其典型作品為12世紀英國的《朗
貝斯聖經》和《布利聖經》插圖。

㈨ 羅馬式教堂的 代表有哪些啊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公元12世紀羅馬式建築樣式遍及全歐洲,但在不同民族和地區又有其獨特的表現。在法國有各種地方學派;德國以形式質朴為特色;英國和西班牙都是接近法國羅馬式的;義大利的羅馬式發展對西歐建築樣式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㈩ 蘇州養育巷的使徒堂屬於什麼建築風格啊

使徒堂原為美國中華基督教會(長老會)所屬教堂,本名思杜堂,為追思教堂創始人美籍傳教士杜步西夫婦之意。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蘇州歷史上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經1925年翻建,始成目前規模。1952年改今名,1959年稱耶穌堂。"文化大革命"期間為工廠占作倉庫,1980年至1982年收回修復,並恢復宗教活動。

該教堂佔地1330平方米,建築面積1016平方米。主體建築禮拜堂坐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為一磚木結構青磚青瓦兩層樓房,西南角樓梯間處再向上升起一層為方形鍾樓。底層是會議室、辦公室、小禮堂。樓層是大禮堂,可容納500人集會。在禮拜堂旁還建有門房、牧師樓等。建築立面朴實無華。堂內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立"杜步西先生紀念碑"。

20年代時教徒多數是在盤門種客田的江陰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蘇州地下黨組在店員中開展革命宣傳織曾在此設立"職業青年進修會",在店員中開展革命宣傳教育。

教堂一般分2種建築風格:羅馬式,哥特式.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 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和銀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消棚塵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拿禪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哥特式教堂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蘇州養育巷的使徒堂屬於:羅馬式.

閱讀全文

與德國沃姆斯大教堂是什麼建築風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