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巴教授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德國巴教授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發布時間:2023-03-29 03:40:15

Ⅰ 有腦干膠質瘤的患者成功治癒的例子嗎

這個問題很尷尬。首先,客觀的說,腦干膠質瘤、膠質瘤、腦瘤、癌症,沒有老百姓世俗意義的完全治癒,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目前世界范圍內不可能治療完後達到終老的目的。但是根據治療難度的不同,以及治療技術、質量的不同,做到盡量延長生存期,而且在有限的生存期裡面生活質量最高,痛苦最小。腦干膠質瘤,難就難在「腦干」二字,腦干是一個位置,在頭顱的正中央位置,手術刀難以進入,如果強行進入,手術入路的正常的腦組織、神經、血管很有可能被損傷,輕則損失相對應的功能,例如吞咽、語言、四肢功能,重則下不了手術台。

Ⅱ 懂歷史的進來~第一個把小提琴引進中國的人是誰

小提琴藝術是如何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轉載)
作者:李德倫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它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小提琴在我國也如此。我國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在國際上令人矚目,我們的教學方法也被國外所公認,這條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這就要我們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音樂大師們認真思考並整理研究了。我後悔多年來不關心這方面的事,總以為這是許多人親身經歷過事,沒想到轉瞬間許多人都過世了,想問也不可能了。因此,有必要將我知道的、聽說過的事記下一些,由於記憶模糊,傳說或許有誤,錯誤在所難免,僅供參考。
清末「西學東漸」後袁世凱在小站練兵起,西洋樂器逐漸在我國傳播,從清朝的宮室到民初的大總統府、北京警察廳、北洋軍閥的軍隊等都有吹奏樂隊,其中也有以小提琴為主的小型管弦樂隊。

在我剛記事的時候,(約在1920),曾在北京的一個大宦家的婚禮上見過大總統府的管弦樂隊,那一套大小不同弦樂器(特別是大貝司)給我很深的印象。我曾聽過這個樂隊隊長(叫王漢卿、字庭選)拉琴,除了他拉的一些京劇曲調外,對他拉的那許多強烈的和弦和雙音,我感到吃驚。

那個時期,演奏員的訓練都是請外國教習,從貧兒院選或召集一些貧苦少年開班訓練,像訓練新兵一樣,文化課、樂理課很少管,缺乏全面的訓練,人們都叫他們軍樂兵。我記得大軍閥張宗昌就曾在山東搞了這樣一個管弦樂隊,是請白俄教習來訓練的,後來張宗昌垮台,國民黨政府接管後搬到南京,改名「南京市政府樂隊」,那個白俄教習不見了,樂隊弄得支離破碎。

民國初,學堂音樂教育興起,人民對外國音樂發生興趣。20年代至30年代,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也先後來我國演出。如:1923年克萊斯勒來華多次舉行了獨奏音樂會,節目有貝多芬《克萊采爾奏鳴曲》,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後來又有海菲茲、蒂博、戈爾德貝格、津巴利斯特和西蓋蒂等陸續來華演出。這個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馬思聰在全國的巡迴演出,1936年他來北平的第一場音樂會就是在北京飯店舉行,擔任伴奏的是清華大學的古普卡教授,那時北平的音樂愛好者們都以我們中國人有這樣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而感到自豪。抗戰前最後一個來華的是愛爾曼,我記得愛爾曼來北平演出正值「西安事變」,之後,抗日統一戰線大發展,在團結抗日的熱潮中,呂驥同志到北平組成「北平歌聯」,掀起了熾熱的抗日歌詠高潮。愛爾曼開獨奏會的那一天,我和呂驥都去了,還遇見好幾位「民先」和「學聯」的同志們。愛爾曼一上台拉出像小號一樣光輝洪亮的號角聲,使我震動而興奮,那就是莫扎特D大調第四小提琴協奏曲開始的D大調分解和弦。

從1923至1937年這亂亮謹十餘年中,有這么多為全世界矚目的小提琴大師在我國演出,鼓舞了許多熱愛音樂的青年學習小提琴。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設立了音樂科;1922,北京大學附設了音樂傳習所,以後全國許多高等院校設立了音樂科系;後來又創立了上海音專、廣州音專、福建音專等,這就要求有高水平的教員來培養專業的小提琴演奏人材。這時,由於歐洲大戰及俄國革命的動盪局勢,許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來華工作。在北京的有:托諾夫(他是奧爾的學生,在華工作近40年,他的學生遍及全國,如劉天華、冼星海、趙年魁等)、普若洛夫斯基(在華工作40年,早期的學生有黎國荃、蔣鳳之等)、歐羅譜(他也是奧爾的學生,在華工作20餘年,他的學生很多,著名京胡大師楊寶忠就跟他學習小提琴)等,在上海的有:富華(上海音專教授,工部嘩基局樂隊首席兼指揮,在華工作31年,「音專」早期的畢業生多出自他的門下,如陳又新、戴輝倫等)、普杜什卡(在華工作約30年,來自沙皇時的庫斯維斯基樂團,晚年授課於國立音樂院常州幼年班,直至建國後,中央鍵塵樂團許多老隊員都出自他的門下)、阿德勒(原是維也納歌劇院首席,受納粹迫害來上海,任「音專」教授、工部局樂隊副首席。在華十餘年,他也曾在國立音樂院常州幼年班教學,現中央樂團的許多骨幹隊員多出自他門下)、黎扶雪(來自聖彼得堡樂隊,曾為蘇聯無指揮樂隊成員,來華工作近30年,曾任上海音專教授,工部局樂隊二提琴首席,他的學生中有重要影響者頗多,如司徒興城、華緘兄弟、竇立勛等)。在哈爾濱的有:特拉赫田伯格(曾任中東路樂團首席,他的學生很多,如後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的M·斯特恩也出自他的門下,特赫田伯格曾在北京教學,在華工作約30年)、西德洛夫(是朝鮮著名小提琴家白高山之師)等。

此外,特別值得提起的是曾在華工作過的外國小提琴家們,他們是:金茲伯格(20年代曾在哈爾濱、上海等地工作過,後任美國費城樂隊首席,朱利亞音樂學院脘長)、威廷伯格(約希姆的學生,柏林「斯特恩音院」的著名教授,30年代,被納粹趕出德國來到上海,我國許多已成名的小提琴家們紛紛到他門下就學,他在華工作13年,1952年卒於上海),我國老一代小提琴家、教育家大都出自這些老師門下,這些老師將他們的後半生獻給了我國早期的小提琴教學事業,其中多數將他們的骸骨埋葬在我國的土地上。

我國早期的小提琴家還有不少是留學外國回來的,如馬思聰,是大家所熟悉的,還有司徒夢岩,他1915年回國,是造船專家,他精於小提琴,也從事演奏和教學工作,他最早將小提琴用於廣東音樂,並把廣東戲的二胡發展為高胡,他又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製造家。直到抗日戰爭以前,我國的小提琴演奏者還很少,技術還很不成熱,像馬思聰這樣的獨奏家還只是個別的,在大專院校教琴的大都是上述外國教師,也有劉天華(在北京女師文理學院音樂科、北京藝專任教,主要教國樂,也兼教小提琴)、馬思聰(在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任教)等少數中國人。當時音樂會的演出都是業余的,曲目多是綜合性的(包括聲樂和其他),還沒有以拉小提琴為生的提琴家。專業樂隊除全部是外國人的上海工部局樂隊外,從清宮,北洋政府到國民黨政府的南京市府樂隊都是只以軍樂為主的儀仗樂隊,配有極少數弦樂,待遇極低,音樂家們組織了一些業余樂隊,但只維持很短時間,還要自己出錢,小提琴家們只能靠收私人學生或謀其他職業維持生活。

在這一時期,曾經出版過豐子愷、襲夢痕編寫的(小提琴演奏法》及張洪島翻譯的俾托維斯基所住的《小提琴演奏法》這兩本書,他們曾給那些遠離大城市又找不到老師的小提琴愛好者以很大幫助。在20——30年代,我國還出現了小提琴製造家,除上述的司徒夢岩(他製做的琴至今還保存在他的子女手上)外,還有王玫、李信征、譚抒真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風起雲涌的抗日歌詠運動在全國城鄉展開,器樂活動的規模也相對地擴大,因此,小提琴也被介紹到大後方和根據地。在音樂院校,中國的小提琴教師擔負了全部教學任務,一些院校則創辦了幼年班,為迎接新的時代培養人材。在大後方,出現了規模不大的管弦樂隊——中華交響樂團,小提琴也逐漸地為根據地乃至敵後到處都有的宣傳隊、文工團所用,到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成立了中央管弦樂團,東北有魯藝音工團,而在各解放區的文工團里,小提琴也被大量應用。

應當說小提琴真正深入廣泛地發展是在建國以後,原來全國只有三個音樂學院。建國後,又陸續建立了七個音樂院校,各省還設立了藝術學院、師范學院音樂科、系。中央音樂學院還請來了蘇聯專家米希強斯基、馬卡連珂、別列金這些經驗豐富的小提琴教師。原有的教師在與蘇聯專家共同交流切磋的過程中得到了明顯地提高,學院建立了新的教學方法、大綱,制度和體系,改變了過去那些缺乏系統、散漫的教學方法。此外,我國還派了一些留學生去蘇聯、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學習,這批留學生回國後,充實了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學質量:原有上海交響樂團充實擴大一倍以上,成為完整的交響樂團:在北京建立了規模宏大的中央樂團,請了德國專家及蘇聯專家幫助工作:在西安、廣州也陸續建立了樂團,全國各省、市的歌舞團也都有了各種規模的管弦樂隊,這比在建國前只有一個小型的中華交響樂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飛躍。

建國後的50到60年代初,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師陸續來到我國演出的有:大衛·奧依斯特拉赫、柯崗,巴麗諾娃,克里莫夫、皮凱金、施赫莫爾佐耶娃,薩圖列斯基、沃依庫、蘇克等。從 1969年起,斯特恩、梅紐因,賽維爾斯特恩、依達·亨德爾、嘉祉、莫耶、泰來福森、特里齊亞柯夫等人師又相繼來華演出,表演遍及全國,不僅開獨奏會,還和各地樂隊合作,演出協奏曲,規模、范圍、影響之大,遠非20—30年代小型演出可比。

我們的小提琴藝術家們終於踏上了國際樂壇,並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賽(如伊薩依、卡爾弗萊什、帕格尼尼、柴科夫斯基等命名的比賽)中獲獎。記得1985年,我在巴黎觀看梅紐因小提琴比賽,聽到我國選手趙茜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時,幾個評委眯起眼睛說:「真美、真迷人」,噴噴聲稱贊不已。我國青年小提琴家呂思清及留蘇學生羅小峰在加拿大、蘇聯演出此曲時,也有同樣反映,這不僅說明我們的演奏技術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而且還具有自己的演奏風格、特色,這些成績的取得有力地說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摸索、積累,我們終於走上了與世界許多國家高水平的小提琴家們並肩前進的道路,也逐漸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教學體系。

我們要很好地分析總結這半個多世紀的路是怎樣走過來的,要搜集整理這六、七十年的歷史資料,找出它的得失的事實和原因,總結出具有我們自己特點的一整套教學體系和方法。

參考資料 http://www.yyjy.com/yyjy/xy/jx/200409/4513.html

Ⅲ 現代足球哪一年傳入中國

1860年-1870年間傳入中國香港,1873年傳入中國內地。
19世紀60年代以後,現代足球傳入野卜顫中國

1840年鴉片戰爭後頌敗,香港淪為英殖民地。19世紀60年代,英國本土足球運動的不斷開展,香港的英國人足球活動也日趨活躍。當時中國人只是在場外作壁上觀,並沒有投身足球運動的條件。
19世紀80年代,香港快樂村兩所官辦小學「育才小學」與「王東寧小學」,因為毗鄰英國人的足球場,孩子們逐漸對足球產生濃厚興趣,開始效弊豎仿英國人踢起了足球。
足球傳入香港之後,通過外國傳教士進入廣東內地的教會學校,率先教授足球運動。1947年《五華縣志》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德國巴色教會開辦了元坑中書館(中學),首次將足球運動作為體育課程傳授,使中國人第一次成為了踢足球的主角。
1881年北洋水師學堂的體育課開始設有足球項目。
1895年聖約翰書院成立了上海第一支足球隊,人稱「約翰辮子軍」。
1898年2月,英國傳教士山雅各在廈門鼓浪嶼創辦英華書院,初期雖未設體育課程,但課外活動以足球為最盛,還成立了英華足球隊。
由此來看,現代足球於1873年傳入梅州五華縣,確定了足球在中國內地的發祥。

Ⅳ 出國治療聽神經瘤最好的醫院

聽神經瘤是常見顱內腫瘤之一,大多數聽神經瘤的生長比較緩慢,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不會轉移也很少惡變。但是顱內的空間是一個骨性的局限的空間,腫瘤逐漸增大就會影響其它的腦結構而引起相應的症狀,隨著腫瘤的逐漸長大,腫瘤會壓迫旁邊的聽神經(醫學上稱為耳蝸神經),而引起耳鳴和聽力下降。這種症狀有時不太明顯,因而患者往往會忽視掉,等症狀非常明顯,聽神經瘤已經非常大了,手術難度很大,一般手術後可能會導致耳聾、面癱。

但是,面神經和聽神經(如果有可能保存聽力)的監測是每個病人所期望的,所以一個好的醫院、一個好的醫生是很重要的。由於國內神經外科起步較晚,一般也沒有專門的大型神經外科醫院,往往患者想要更好的治療結果就得看向國外。那麼,國外治療聽神經瘤比較好的醫院排行前列的醫院有哪些呢?

國外治療聽神經瘤比較好的醫院

聽神經瘤一般都是首選手術來進行切除,手術治療是根治性的治療方式,絕大多數腫瘤可以完全切除且不再復發。手術主要分為開顱手術和微創手術,在聽神經瘤開顱手術方面,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和德國漢諾威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INI)是走在世界前沿的,而聽神經瘤微創手術方面,則是法國Lariboisiere醫院比較前沿。除了醫院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什麼樣的醫生來操刀是尤其重要的,只有技術非常高超,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一般才能在保留聽力的情況下成功切除聽神經瘤。

德國:德國(INI)和其世界公認的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巴特朗菲教授


微創技術已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史,隨著 1987 年全球上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功完成,揭開了微創技術發展的新篇章。隨之涌現出了大量先進的手術器械, 推動了微創技術的發展進程並慢慢走向成熟。其中神經內鏡手術是近幾年非常出名的微創手術,不用開顱即可成功切除腦腫瘤,是不想做開顱手術患者的首選。而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在神經內鏡手術方面深有研究,獨有的天才發明「筷子手法」完美的解決了神經內鏡手術需要兩人配合的弊端,讓他一人就能切除聽神經瘤,提高了手術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手術的風險。

而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所在的拉里博西埃醫院(Lariboisiere),建立於1875年,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是全世界古老神經外科醫院之一,其在法國與整個歐洲佔有重要地位。

11月中旬,INC兩大國際顱底腫瘤手術大師將來國內主刀手術,高端腦瘤患者新選擇

2019年11月9日,由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主辦的第二屆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年度峰會即將盛大開幕!藉此難得之機,INC法國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德國巴特朗菲教授還將為國內追求完美手術質量、意向尋求國際主席級別神經外科大師親自診療的腦瘤患者主刀手術,地點為國內神經外科專業級三甲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除此之外,包括德國巴特朗菲教授、法國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在內的INC 14位全球主席級別神經外科專家還將開放面向國內患者的現場咨詢。

Ⅳ 哥德巴赫的猜想與陳景潤的證明是什麼

姓名:陳景潤 (1933—1996)
國家或地區:中國
身份:數學家
發明創造: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簡介:
陳景潤(1933~1996)數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身高1.71米。 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

主要成果: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未經證明的數學猜想「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 1+1」。這一猜想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中國人運用新的方法,打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奧秘之門,摘取了此項桂冠,為世人所矚目。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個人——陳景潤。

生平:
陳景潤,1933年生,福建省閩侯人。家境貧寒,學習刻苦,高中沒畢業就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他在中、小學讀書時,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一有時間就演算習題,在學校里成了個「小數學迷」。他不善言辭,為人真誠和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畢生經歷都獻給了數旅頃學事業。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沒有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皇後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如肆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了,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終於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之謎,這一世界數學「懸案」終於被陳景潤所破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終於被陳景潤所摘取。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渣鎮轎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上第一位數學聖人。
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成家、有沒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除攻克這一難題外,又把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明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釀成意外的重傷。雪上加霜,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傷。他從醫院里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郁的青灰色,不久,終於誘發了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因病長期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終年63歲。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他是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著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

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叔叔是我國有名的數學家。他不愛玩公園,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叔叔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叔叔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叔叔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叔叔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叔叔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叔叔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叔叔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叔叔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叔叔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叔叔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叔叔,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俏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叔叔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叔叔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叔叔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來。

Ⅵ 關於「兩彈一星」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的真相——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蠢乎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鏡頭一:著學生裝的楊振寧和鄧稼先先後登上輪船來到美利堅留學。

鏡頭二:西裝革履的鄧稼先在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上(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踏上歸國的旅途。

鏡頭三:西裝革履,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振寧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鏡頭四: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數年後羅布泊蘑菇雲升起,整個世界震驚,紛紛猜測中國得到了蘇或美專家的幫助,數十年後考可死報告再次堅稱中國偷竊W88彈頭技術雲雲)。

鏡頭五:楊振寧訪問中國,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了兩彈研製(尚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稼先只是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

鏡頭六: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特寫:政要滿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鄧稼先的紙條(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第幾次痛哭?)

鏡頭七:大量楊振寧與李政道交惡的新聞報腔逗道(特寫:時間跨度達四十年)的鏡頭切換,其中數分鍾楊振寧對台灣某傳記作家細數當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自己如何將靈感告訴李政道雲雲。

鏡頭八: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後未爆炸,眾人面面相噓,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然後隻身走進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

鏡頭九: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數年,兩彈解密,中央始大張旗鼓宣傳,鄧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鏡頭十:楊振寧寫悼文追念鄧稼先,大家恍然:原來兩人是校友。

鏡頭十一:應母校多次邀請,楊振寧毅然決定回清華園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辦理中國綠卡,入住裝修一新的帶電梯的兩層別墅,開始教授本科物理。

鏡頭十三:楊振寧通過親友向媒體透露要和28歲的翁MM訂婚(讓我的老靈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鄧稼先有一次開會在西湖,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稼先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楊振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楊振寧先生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毅然加入美國籍,父親勸說也無效,不肯歸國效力。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國籍,為此事楊的父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是為不孝。

不仁:在祖國富強時,又在與某名牌大學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國頤養天年,自從回國以來,東走走、西逛逛,忙著走伍檔賣穴炒作,不願踏踏實實做工作.

不義:竊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諾貝爾獎,還倚老賣老的將名字寫在李政道的前邊,並出書醜化李政道;杜夫人剛剛過世,大一的基礎物理剛開課不到半個學期,就一心想著上帝的最後一個禮物...

想想學位畢業7天,不顧美國阻撓毅然回國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核工業嘔心瀝血,年僅52雖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想想剛剛過世的陳省身先生,生活儉朴、出錢出力、培養弟子、嘔心瀝血,一心祖國科學事業,真泰山北斗。身為科學家,應當規范言行,樹學人之楷模;

從一些以往的傳記回憶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數解放初回國的科學家。理由:從年齡上看,李比楊年輕而同時獲獎,可以推知李更有創造力,而楊此後卻經常糾纏於論文署名的事情,從中國社會傳統可以知道,大概楊年長處於領導地位,而具體的事情大部分由李來完成(很難想像李不幹什麼事卻去搶年長又干許多事的楊的功勞),奧本海默也調和不了。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祥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干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而楊呢,只看到他在到處演講,唯恐人們不知道他除了第一個華人諾將外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到處與各地官員會面(好像與現今搞「學術政治」的科學家有某種相似),也沒聽說捐助什麼項目,不管是物理的還是人道的,倒是很會節約他自己的錢財,80年代經楊推薦到美國學習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個居然人格分裂殺了好幾個同學,真是「慧眼識英才」。50年代沒回來現在回來定居,領取「上帝最後的恩賜」,名利雙收,果然是學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輝煌的名字:

兩彈一星元勛: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泰斗錢學森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家彭桓武

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一個名字,美國人楊振寧,他為自己的國家(美國)又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獎.

兩彈元勛——鄧稼先

http://www.cnjack.net/article_show.asp?newsid=910.htm

Ⅶ 德國教授攜新型病毒抑制劑奔赴中國,這個人什麼來頭

德國的教授攜帶了新型病毒抑制劑來到了中國。這位教授是德國呂貝克大學的主任,對於病毒學很有研究,以前在非典的時候,他也來過中國。

在非典結束了以後,希爾根菲爾德教授一直都把重心放在關於病毒還有流行病毒的研究上。這一次武漢爆發進行冠狀病毒,希爾根菲爾德教授很有可能就帶了抑制病毒的物資,而且希爾根菲爾德教授還表示,這一次的武漢病毒裡面的結構和SARS病毒大致相同。在呂貝克大學的官方網站上,也表示希爾根菲爾德教授攜帶著對武漢病毒有幫助的物資。在德國除了希爾根菲爾德教授以外,還有其他的教授也在研究關於此方面病毒研究的抑制劑。

Ⅷ 巴甫洛夫的資料

甫洛夫
伊凡·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1849—1936)。俄國生理學家。他的科學貢獻大致分三個時期,屬於三個領域,即心臟模寬斗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級神經活動生理。早年發現溫血動物心臟有特殊的營養性神經,能使心跳增強或減弱,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創造了多種外科手術,改進了實驗方法,以慢性實驗代替了急性實驗,從而能夠長期地觀察整體動物的正常生理過程。在研究消化生理的過程中,形成了條件反射的概念,從而開辟了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研究。
從1903年起,連續三十餘年,致力於這個新領域的發展。晚年轉入精神病學的研究,並提出了兩個信號系統學說。他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對於醫學、心理學以至於哲學等方面都有影響。1904年獲諾貝生理或醫學獎。主要著作有《消化腺機能講義》、《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二十年經驗》及《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等。

生理學無冕之王——巴甫洛夫

--------------------------------------------------------------------------------

1890年10月的一天,在彼得堡軍醫學院里,一群大學生邊走邊議論著:
「今天是巴甫洛夫教授給我們上消化生理課,到時我們一定要請教一下,『條件反
射』!」一個學生興奮地說道。「當然!巴甫洛夫是我們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可以說是生理
學方面的權威。」另一個學生應和道。
這群大學生來到教室後,見整個教室坐滿了人。大家濟濟一堂,靜等著巴甫洛夫教授的
到來。
一陣鈴聲響過,從門口走進一位精壯的中年教授。大家不約而同地喊出:「巴旦磨甫洛夫教
授!」
巴甫洛夫微笑著環視了一下教室,然後登上講台,向大家鞠了一躬,接著便翻開教案,
認真地上起課來。
這時,一個學生舉手起立,朗聲說道:「請問巴甫洛夫教授,什麼是條件反射?」
話音剛落,同學們一下子把眼光都集中在這個發問的學生身上,弄得他十分不好意思,
遲疑地坐了下來。緊接著,大家又把眼光轉向巴甫洛夫教授,等待著他能回答這個問題。巴
甫洛夫輕輕笑了一下,愉快地說道:「好吧!下邊我給大家講個故事……」他稍微停頓了一
下,接著便講了起來:從前,在俄國中部的梁贊城裡,有戶人家養了一條狗,主人怕這條狗
亂跑,就用一根很粗的鎖鏈把它鎖了起來。從此,這條狗一見人就「汪汪」亂吠,並且呲牙
咧嘴,表現非常凶惡。
一天,一群孩子走過這戶人家,那條狗拚命的沖著他們狂吠,孩子們遠遠地躲了起來,
誰也不敢接近它。
這時,一個腦袋很大的孩子向狗走去,他不但沒躲,反而愈來愈靠近那條狗。
同伴們一齊驚訝地喊道:「不要靠近它!這畜生要咬人呢!」
「我去把鎖鏈打開,它就不會再叫了!」這個孩子很坦然地說道。
「別打開!別打開!」小同伴們一面喊,一面嚇得四散而逃。
孩子真的把鎖鏈打開了。奇怪的是,它不僅不咬他,反而溫順地搖著尾巴,接受孩子的
撫摸,從此,這條狗再也不凶惡地狂吠啦。
巴甫洛夫停了一下,看著一個個瞪大眼睛的學生問道:「大家知道這是因為什麼嗎?」
學生們搖搖頭,仍然瞪著眼睛,靜等教授的下文。
「其實,當時我也不知道原因,只是通過研究發現:套上鎖鏈,對那條狗來說是一種刺
激,也就是一種條件。這種條件引起了它保護自己的反射,因此這條狗變得異常凶惡。而一
旦打開鎖鏈,消除了這種條件,便不再引起它保護自己的反射,因此它變得溫順起來了。」
同學們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紛紛議論起來:
「原來那個孩子就是巴甫洛夫教授,真了不起!」
「噢!這就是條件反射,原來竟是這么簡單!」
其實,他們哪裡知道,巴甫洛夫為研究動物的消化生理付出了多少代價。
1849年,巴甫洛夫出生於梁贊城的一個貧苦的家庭,父親是個傳教士。1870
年,21歲的巴甫洛夫帶著一張「貧困證明書」,進入了彼得堡大學攻讀生理學。他刻苦學
習,閱讀大量的書籍,大學畢業時,獲得了金質獎章。後來,又轉到巧拍軍醫學院深造,並在這
所學院中度過了40多個年頭。
在這期間,巴甫洛夫選擇了研究消化系統的生理狀況這個課題,開始長時間觀察動物體
內的消化活動。
他首先把狗的食道經過手術切斷,把切斷的食道兩端縫在狗脖子的皮膚上,然後讓狗餓
上一段時間。
一天以後,巴甫洛夫把這只飢餓的狗拉到了實驗室,在狗的面前放一盤鮮肉。狗一見鮮
肉,便貪饞地吞了起來。然後咀嚼了幾下就咽下去了。可是,不一會兒,咽下去的肉又掉到
了食盤里。這是因為狗的食道已被切斷,肉根本進不了胃裡。
狗依然貪婪地吃著,盤子里的肉始終是那麼多。
這只狗徒勞地吃了四五分鍾後,奇怪的現象出現了,在通向狗胃的一根像皮管里流出了
大量的胃液。
胃液不斷分泌,是狗的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的沖動引起的。巴甫洛夫對這只狗的
迷走神經也動過手術,已在上面引出一根絲線。現在,只要他稍微提動一下絲線,就切斷了
腦與胃之間的聯系。結果,狗盡管還是在不斷地吞咽鮮肉,但胃液卻停止分泌了。
這就是著名的「假飼」實驗,它可以使人們觀察到狗的消化腺的分泌情況。
從20世紀初,巴甫洛夫又開始研究高級神經活動,第一次發現了大腦皮層機能的活動
規律。
他又給一條狗動了手術,在狗的腮幫子上開個小孔,用一根細細的導管安在它的一個唾
液腺上。當狗吃東西流唾液的時候,一部分唾液就通過導管流到了外面。
巴甫洛夫通過實驗發現,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它就會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濕的,
分泌的唾液就少些,食物是乾的,分泌的就多些。這種反射活動是狗和其它一切動物生來就
有的,巴甫洛夫稱它為非條件反射。
但後來的實驗中,他又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除了食物刺激口腔會引起狗的唾液分
泌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聲音等的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為了通俗、形象地說明這種現象,在一次實驗時,巴甫洛夫舉起一隻檸檬,對觀看實驗
的學者說:
「諸位都知道這是檸檬,我不準備把它送到你們口中,只是讓大家看一看……」
說到這里,所有在場的人的口中都流出了口水,許多人不自覺地咽了一下,並且笑出聲
來。
巴甫洛夫接著說:「諸位並沒有吃到檸檬,卻流出了口水。但諸位又是吃過檸檬的,知
道它很酸,所以一見到它就流出了口水。這種流口水的反射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們稱它為條
件反射。」
從「非條件反射」到「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經歷了漫長而又艱苦的實驗過程,這是消
化生理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發現,為人類在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此,在
1904年,諾貝爾獎基金會該年度的生理學和醫學獎金,授予了巴甫洛夫教授。要知道,
巴甫洛夫是世界生理學家中第一個享有這種榮譽的科學家。
1935年,巴甫洛夫以86歲的高齡,主持了在蘇聯召開的第15屆國際生理學大
會,在這次大會上,巴甫洛夫被授予「全世界生物學界元老」的稱號。次年2月,這位被人
們贊頌為「生理學無冕之王」的科學家去世。

Ⅸ 有誰能說說關於巴甫洛夫的知識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國生理學家,對血液循環、消化生理、大腦和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多有研究。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創造了多種外科手術,改進了實驗方法,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如唾液瘺、食道瘺、胃瘺、胰腺瘺等),以代替傳統的活體解剖的急性實驗法,從而可能觀察健康動物體內特異消化腺的正常活動情況。由於在消化生理的特殊貢獻他獲得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7年他當選為純返俄國科學院院士;後又被英、美、法、德等22個國家的科學院選為院士。他是28個國家(包括中國)生理學會的名譽會員和11個國家的名譽教授。

巴甫洛夫的經歷

巴甫洛夫出身於一個教士世家,他起初所受的教育也是要使他很好地繼承這種家庭傳統。然而,在神學院上學時,他讀到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如好,覺得他應該獻身的是自然科學而非宗教事業。於是在1870年離開神學院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在門捷列夫和布特列洛夫指導下學習。1883年他在聖彼得堡軍事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884年到1886年去德國進修做橡飢。回到軍事醫學院後,他開始研究消化生理,探索出控制消化腺分泌,特別是胃液分泌的神經機制。1889年他進行了著名的實驗,把一隻狗的食道切斷,使其上段通到頸部的一個開口,狗可以餵食,但食物從食道切口落到外面,達不到胃裡。可是這時胃液仍會流出。這在巴甫洛夫看來是很明白的:口內的神經受到刺激,將信息傳至腦,腦又通過其他神經刺激胃液分泌。他的實驗最後表明:切斷適當的神經,狗雖然照舊吃得很香,但無胃液流出。 1890年,巴甫洛夫因此項研究工作而獲得該學院教授職位。由於他的研究在確定自主神經系統的重要性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並且揭示了消化生理的詳細情況,因而獲得1904年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說來也怪,他之得獎是在他的工作的核心問題已由於貝利斯的研究而顯得有點陳舊之後。貝利斯證實化學刺激的重要性在神經刺激之上,巴甫洛夫在自己的實驗室中肯定了這一點。隨著他的關於神經刺激的工作降到次要地位時,這位俄國生理學家對消化失去了興趣,轉而研究其他問題。後來表明,這些是比他為之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更為重要得多的事情。食物刺激口內的神經誘致胃中的反應,這種方式稱為無條件反射。這是由機體與生俱來的神經網結構所進行的。巴甫洛夫開始研究能否在這種先天反射上加進新的形式。譬如,狗見到食物就要流涎,這是無條件反射。倘若每當給狗看到食物時就使一個鈴響起來,那麼最後鈴聲一響狗就流涎,雖然這是並沒給他看到食物。狗已經把鈴聲同食物的出現聯系起來,所以對鈴聲象的對食物一樣起反應。這是條件反射。(巴甫洛夫對條件反射的研究,標志著韋伯創始於德國的側重生理的心理學達到了早期的高峰。在巴甫洛夫的時期,威廉·詹姆斯及霍爾這些人曾把這種「新心理學」介紹到美國。)對條件反射的研究導致了這種理論:行為的發展和知識,大部分都是在生命過程中無意中得來的各種各樣的條件反射的結果。這種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學說(在美國由沃森所推廣),是與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的學說相反對的,他們偏重於認為精神是本身獨立之物。巴甫洛夫心理學今日在蘇聯較之別處有更大的影響。十月革命後巴甫洛夫仍留在俄國,他雖然是個直言不諱的反共產主義者,蘇聯政府明智地不去干涉他,寬容他的反對,1935年還給他建立一所實驗室。

巴甫洛夫的健身長壽之道

巴甫洛夫是前蘇聯偉大的生理學家,他創立了著名的「條件反射」學說,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金的人。他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至今對醫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巴甫洛夫生於l 849年9月14日,逝世於1936年2月27日,其中有60多年是在實驗室中從事各種緊張的科學實驗活動。其間還經歷了俄國十月革命。能在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下獲取卓絕的成就與貢獻,並且享有87歲的高壽,他的健身長壽之道,有什麼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地方呢?

巴甫洛夫小時候就是個閑不住的人,經常與孩子們做游戲,互相追逐,跑得渾身是汗。平時,他常在菜園或果園里幫助父親幹活,幫助母親洗碗碟,給弟弟洗澡;稍大些後,他還學過木匠、鐵匠。在他86歲高齡時,仍愛好勞動,如在花園里掃地、種花、挖土、施肥、澆水、捉蟲。他曾愉快地說:「勞動後,雖然肌肉會感到疲勞和酸痛,但這會給人增添精神上爽快的健康感覺。」他還說:「在大地上勞動,使我終生保持精力充沛,我想,這是我長壽的主要基礎。」

巴甫洛夫在青年時代就喜愛體育運動,並堅持了很多年,他曾被選為體操愛好者和自行車旅遊醫師協會的主席。他每星期四都去練體操,並把這一天戲稱「肌肉興奮日」。據他的一位學生回憶;「這一天,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生理學家身穿白色襯衣,系著黑色『蝴蝶』領結,興致勃勃、情緒激昂地在雙杠、吊環和其他器械上翻飛騰挪……」巴甫洛夫還愛好游泳、劃船、滑雪、跑步、玩擊木游戲,直到老年,興趣猶濃。他經常對人說:「如果不鍛煉身體,大腦就不能很好地工作。科學需要我們具有強烈的熱情並要付出繁重的勞動,沒有一個健壯的身體怎麼能行呢?」70歲時,他還騎自行車進行幾十公里路的旅行。70歲以後,他主要鍛煉快步走,80歲後還時常進行負重鍛煉,即肩上背著包裹長時間散步。長年不斷的體育鍛煉,使他身體強壯,冬天根本不用穿皮褲,更不用圍圍巾。8旬高齡還以充沛的精力著書立說,從事科研工作,直至臨終前6天,他還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

巴甫洛夫很注意飲食的合理與營養,他平時常吃多種蔬菜,諸如土豆、大蔥、甜菜、西紅柿、洋白菜等,在肉食上,他吃瘦牛肉、烤雛雞、清蒸多種活魚。主食以大麥粥、黑麵包、牛奶為每天必食之物,並按時定量進餐。此外,他從不抽煙、喝酒。

巴甫洛夫生活工作井然有序,通常清晨7時左右便起床,然後做早操,8時進早餐,9時便進實驗室開始他的科研工作,12時左右進午餐,飯後休息片刻,閉目養神,下午1時半左右又開始工作,晚6時進餐,然後休息並從事體育活動或勞動;睡前翻閱報刊、信件等,10時半左右就寢。他遵循著這樣一套嚴格的作息時間,並恪守了近50年,由此他極少有失眠或食慾不振現象,從而保證了精力的充沛。有過這樣一件趣事:一次,實驗室里的十多名同事正為誰的手錶時間准確進行爭辯,後來一位同事說「大家不必爭了,我有個辦法,等巴甫洛夫教授登上實驗室門檻的時刻,便是下午l點50分。」話音剛落,巴甫洛夫便走進實驗室,大家趕快一齊對表,後來經過報時台驗證,果然准確。大家都說,巴甫洛夫教授的生活規律如同鍾表一樣准確。

當有人向巴甫洛夫問起長壽秘訣時,他回答說:「一是節制煙酒,因抽煙喝酒會損傷人們的內臟;二是生活有規律;三是多勞動多鍛煉。」他還留下一句名言:「一切頑固的憂郁和焦慮,足以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

巴甫洛夫很忙———談對生命的珍視

「巴甫洛夫很忙……」這話不是別人說的,是巴甫洛夫對別人說的。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巴甫洛夫在一直密切注視著越來越糟糕的身體狀況,不斷地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生命衰變的感覺,他要為一生摯愛的科學事業留下更多的感性材料。對於人們的關心、探望,他只好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絕:「巴甫洛夫很忙……」

巴甫洛夫在生與死的較量中所表現出來的勤奮、豁達、超然、鎮靜、無私、無畏令人深深折服。與巴甫洛夫比照,在我們周圍有多少生命力旺盛的人在踐踏青春,踐踏生命。前不久曝光的武威市某地區中小學接連發生了6名學生喝鼠葯和農葯自殺事件令人震驚,令人心寒。據《揚子晚報》報道:今夏南京長江大橋就發生了12起跳橋輕生事件,在跳橋人群中,青年人要佔到一半。《揚子晚報》還以《小女生驚曝「割腕游戲」》為題對初中的小女生、小男孩們自殘情況作了報道。前不久炒得沸沸揚揚的被老師罵「當坐台小姐也沒人敢要」的那個女生從樓上跳下的血淋淋的一幕又印上心頭。如今的人們生活在美好的時代,尤其是青年人,更沒有理由踐踏青春和生命。究其原因,南大桑志芹教授認為:一是社會競爭愈發激烈,人的心理負擔愈加沉重,一部分人容易走極端。為此桑教授呼籲,我們的社會應該盡快建立健全社會危機干預機制。面對孩子們的自殘現象叢中博士認為:除了要密切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外,還要經常與孩子交流,還孩子自由的空間,要採用疏導方式早作防範。二是平時的高壓教育、家長制教育導致疏導政策的缺乏;三是青少年缺乏生存教育,他們對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認識不清,產生錯位。

誰都渴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相伴快樂永存,然而沒有痛苦經歷,誰能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在生命的長河中,一個人如果從未經歷過人生的不幸,那他就不會格外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據新華社9月19日報道:一名年僅4歲的小女孩在飛機失事時被燒傷,卻還勇敢地從飛機殘骸中救出妹妹,使她們成為18日飛機失事中僅有的兩名倖存者。兩姐妹的父親托比·皮爾遜說:「失去親人的悲痛無法衡量。同時,孩子奇跡般地活下來也令人驚喜。格雷斯(長女)讓我有所依靠,她讓我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我明白還要繼續生活下去。」這是生者對死者的紀念,更是生者對生者的激發。為什麼當一切都失去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它的可貴呢?說一句難聽話: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小學生進行野外生存訓練以強化生命意識。

「巴甫洛夫很忙……」假如我們有了巴甫洛夫對生命的熱愛,我們會更加珍惜青春,珍愛生命。

Ⅹ 請介紹中國的一些數學大師

中國當代著名數學家介紹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 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友襲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大洞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好仿兄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931年,入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回國後先後任教於重慶大學,四川大學。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至今。在這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領域涉及數論、組合數學與代數學。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領域獲眾多優秀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36年許寶騄考取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在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932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復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導學生用表示論和有限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著名的Brauer第39問題、第40問題。在代數李群研究方面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學應用於國防科研和國防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畢業於南開大學,1927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學數學的名額,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留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長期擔任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並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曾兼任理學院代理院長。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13.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建者 田方增
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第一年讀機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轉入算學系。1940年秋受聘為清華大學算學系助教,1947年秋考選為中法公費留學生,1948年轉巴黎大學,回國後被中國科學院聘為數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籌建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的數學研究所,幾十年來田方增為數學研究所的建設以及中國數學學科特別是泛函分析這一分支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一些重大的數學活動。他被聘為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組成員,參與了1956年制訂的十二年遠景規劃的有關項目,1978年、1983年接連兩屆被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在理事會任期內受託為泛函分析學科組負責人,致力於泛函分析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是在中國建立中子遷移數學理論研究組的主要學者之一。為發展我國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14,陳景潤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 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 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 1978 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並於 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 80 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 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 70 余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家:
趙爽是中國古代對數學定理和公式進行證明與推導的最早的數學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經》書中補充的「勾股圓方圖及注」和「日高圖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數學文獻。在「勾股圓方圖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圖證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個公式;在「日高圖及注」中,他用圖形面積證明漢代普遍應用的重差公式,趙爽的工作是帶有開創性的,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劉徽約與趙爽同時,他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張對一些數學名詞特別是重要的數學概念給以嚴格的定義,認為對數學知識必須進行「析理」,才能使數學著作簡明嚴密,利於讀者。他的《九章算術》注不僅是對《九章算術》的方法、公式和定理進行一般的解釋和推導,而且在論述的過程中有很大的發展。劉徽創造割圓術,利用極限的思想證明圓的面積公式,並首次用理論的方法算得圓周率為157/50和3927/1250。

劉徽用無窮分割的方法證明了直角方錐與直角四面體的體積比恆為2:1,解決了一般立體體積的關鍵問題。在證明方錐、圓柱、圓錐、圓台的體積時,劉徽為徹底解決球的體積提出了正確途徑。

東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戰爭和南北分裂的狀態。祖沖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經濟文化南移以後,南方數學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們在劉徽注《九章算術》的基礎上,把傳統數學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的數學工作主要有: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提出祖(日恆)原理;提出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據推測,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算出圓內接正6144邊形和正12288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這個結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圓周率兩個分數值,即約率22/7和密率355/113。祖沖之這一工作,使中國在圓周率計算方面,比西方領先約一千年之久。

祖沖之之子祖(日恆)總結了劉徽的有關工作,提出「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的兩立體,若其任意高處的水平截面積相等,則這兩立體體積相等,這就是著名的祖(日恆)公理。祖(日恆)應用這個公理,解決了劉徽尚未解決的球體積公式。

唐初王孝通的《緝古算經》,主要討論土木工程中計算土方、工程分工、驗收以及倉庫和地窖的計算問題,反映了這個時期數學的情況。王孝通在不用數學符號的情況下,立出數字三次方程,不僅解決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也為後來天元術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外,對傳統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數字三次方程解決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巴教授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1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6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