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以前德國還有什麼大事

以前德國還有什麼大事

發布時間:2023-03-30 02:26:23

『壹』 德國歷史上的五件大事

公元1066年 阿斯汀戰役

公元1099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佔領耶路撒冷

公元1180年 奧古斯特統治開始(1180-1223)

公元1187年 盧浮宮聖多瑪斯教堂的建造

公元1214年 布維內戰役

公元1226年 路易九世開始統治(1226-1270)

公元1348年 大鼠疫流行

公元1380年 查理五世逝世

公元1358年 巴黎大暴動

公元1453年 拜占庭的衰敗

公元1517年 宗教改革運動開始

公元1528年 盧浮宮的大塔樓遭到破壞

公元1546年 建築師勒思高改建盧浮宮

公元1572年 聖巴赫特雷米大屠殺

公元1594年 亨利四世進駐巴黎

公元1598年 南特赦令

公元1656年 羅馬內利為盧浮宮裝潢雕飾(1656-1658)

公元1661年 路易十四開始統治(1661-1715)

公元1665年 貝南的計劃

公元1685年 廢除南特赦令

公元1690年 法蘭西學院開始設於盧浮宮(1690-1699)

公元1699年 盧浮宮首次舉辦沙龍展

公元1711年 華譯完成《前往西戴島朝聖》

公元1715年 路易十五開始統治(1715-1774)

公元1751年 開始編纂網路全書(1751-1780)

公元1763年 城門大火

公元1768年 盧浮宮轉型成皇家博物館

公元1774年 路易十六開始統治(1774-1792)

公元1789年 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監獄

公元1792年 8月10日君主制結束

公元1793年 4月10日盧浮宮博物館開幕

公元1803年 盧浮宮拿破崙博物館成立

公元1826年 高博良埃及博物館成立

公元1827年 海軍博物館成立

公元1830年 七月革命

公元1848年 大革命

公元1849年 建築師杜邦重建盧浮宮

公元1852年 7月25日勒富偉負責新盧浮宮工程

公元1870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結束

公元1871年 巴黎公社成立

公元1871年 5月23日杜勒麗宮和皇家宮殿遭焚毀

公元1882年 杜勒麗宮被夷為平地

第二帝國
1852—1870: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統治下的第二帝國非常短暫。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從1914年到1918年,在巴爾干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地沖突不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兩大陣營為:同盟國(法國、葡萄牙、英國、英聯邦、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南斯拉夫、希臘、蘇聯、美國、中國和一些拉丁美洲的國家)和軸心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斯洛伐克等)。
第五共和國
在1958年當選總統的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de Gaulle )的提議下,第五共和國通過了一部新憲法。德布雷(Debré)擔任總理。在黑非洲,殖民地紛紛獨立

『貳』 德國在世界近代史到世界現當代史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關於德國歷史
首先要明白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目前史學界的說法有四種,但是基本上公認的是,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正式開始。這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的標志。而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在80年代末以來,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20世紀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另一種認為: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德國在世界近代史到世界現當代史之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有:
1、德國近代史以前的歷史簡介
日耳曼(German)這個民族的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乎,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1538年,漢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形成,則整合了所有的日耳曼商業城鎮。
公元1517年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發表論文向天主教會挑戰,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先驅,也間接引發了三十年戰爭。馬丁路德在文化上的貢獻,包括重新翻譯聖經,也造成了日耳曼方言的整合,標准高地德語(High German)就此誕生。
2、1618-1648年30年戰爭是日耳曼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大災難,導致人口銳減1/3以上,德國的大片地區田野荒蕪,人煙斷絕。1648年結束該戰爭的威思法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將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和瑞典,並確認瑞士和荷蘭退出帝國聯合。和約賦予帝國各階層在處理宗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權並允許它們與外國夥伴結盟。 將神聖羅馬帝國的選侯人數提高至300名,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威開始動搖。神聖羅馬帝國至此已有名無實,但仍繼續苟延殘喘150年,政治實權則掌握在林立的地方小君侯手中。
3、8世紀初,在明君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Great)的開明專制政權下,日耳曼諸邦中的普魯士王國(Prussia)興起,努力躋身歐洲強國之列。
4、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任命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為宰相。這位老練的政治家篤信鐵血哲學,作風強悍。他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日耳曼民族國家,而藉由發動對外戰爭,是有效提升內部團結的最好方法。俾斯麥先促使北德統一,再藉由對法戰爭,激勵北德各邦聯的統一,終於形成德意志民族國家。
5、1870年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德意志大獲全勝,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Emperor Napoleon III)被俘,威廉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6、公元1914年,奧地利王儲遇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德國和奧地利聯合,對抗法、俄、英的局面。德國戰敗,德國國王遜位,成立威瑪共和國。戰後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對德國訂立嚴苛的賠償,並削減德國軍武能力。
7、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加上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抓住機會,在歷史舞台上露角。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由總統興登堡(Hindenburg)任命為總理,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9、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
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
1935年希特勒開始施行種族純化法(Racial Purity Laws),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禁止「亞利安人(「Aryans」)」與猶太人通婚。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939年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
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0、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
德軍自北非戰場援助莫索里尼(Mussolini)失利後,便節節敗退。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3月,盟軍渡過萊茵河,4月俄軍苦戰之後攻下柏林,希特勒則在兵臨城下之際自戕。
11、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2、1945年7月,雅爾塔條約將德國分為東西佔領區,分別由蘇俄和英美託管,柏林則由二者共同管轄。但是戰後蘇俄與歐美各國關系漸趨緊綳,共管難度大增。
13、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
14、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
15、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16、1961年蘇俄更在冷戰高峰期興建柏林圍牆 (Berlin Wall),以遏止年輕勞動力持續流失,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17、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雙方同意原西德制定的「基本法」,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統一之後的德國稱號。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叄』 求德國歷史大事年表.謝謝

【德國大事年表】 西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岩衫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弊空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粗卜腔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肆』 19世紀以來德意志國家變遷的大事年表

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 1862年,俾斯麥出任扮亮首相,標志著德國統一的開始。 1871年,經過三次王朝戰爭的普魯士統一了德國,德意志帝國成立。 1918年,一戰中失敗的德意志帝國覆滅,德皇退位,建立魏瑪共和國飢伏。

1933年,希特勒與納粹黨利用飽受經濟危機摧殘的德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獲得選舉勝利,上台執政。 1945年5月,德國戰敗,納粹德國覆亡,美、英、法、蘇對德國實施分廳肢寬區佔領。 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兩德正式分裂。 1990年10月,德國實現統一。

『伍』 德國歷史發生過哪些重大事件

德國的前身基礎是普魯士王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幾大選帝侯之一
(神聖羅馬帝國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後來通過丹麥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後,普魯士王國正式變成德意志第二帝國
由於帝國主義分贓不均,加上德意志興起較晚,所以德國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王室逃亡,資本主義財團建立了共和國,又稱「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後期,陷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阿道夫希特勒,通過國民選舉,先後當上了總理和總統,集大權於一身,被稱為元首,建立法西斯獨裁,此時,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是二戰三大集團之首,也是二戰的歐洲策源地!被以英美為主的盟軍和蘇聯的蘇軍打得不要不要的!盟軍和蘇軍分區佔領德國。德國分裂!
到了二十世紀初,冷戰結束,德國重新統一!

『陸』 德國的歷史大事表,簡短些,謝謝。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柒』 概括德國歷史重大事件,哦多k!T^T求助哇

下面是按重要性排列的重大歷史事件(編輯了一下,粗略看看吧。詳細的你要讀德國史了)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西部鄰國最多的國萊茵河風光家。

NO1. 史前時期

keyword:條頓堡森林之戰 部落戰爭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NO2. 德意志立國時期

keyword: 查理曼帝國 分裂 東法蘭克王國 薩克森王朝 德意志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隱慧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NO3.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NO4. 魏瑪共和國

(1919–1933)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喊握,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NO5.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灶滲答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同盟條約,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轉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NO6. 冷戰時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冷戰達到了最高峰。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NO7.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NO8. 中世紀全盛時期

人們通常以卡洛林王朝絕嗣,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的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過渡的開始。康拉德一世被視為第一位德意志國王(當時的正式稱號是「法蘭克國王」,後稱「羅馬國王」;11世紀開始帝國的稱號是「羅馬帝國」,13世紀後稱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時又附加「德意志民族」於前)。帝國是選舉制的君主國;國王由高級貴族選出,同時奉行「血統法」,即:新國王應同其前任有血緣關系。但是,該原則時遭夭折;重復選舉的情況屢見不鮮。中世紀時帝國不設都城,國王以巡遊為治。帝國無賦稅,國王收入主要來自託付他管理的「帝國財產」。他的權威並不理所應當地得到承認:只有靠軍事實力和巧妙的聯盟政策,他才能獲得部族中強大的公爵們的尊敬。康拉德的繼承者,薩克森公爵亨利希一世(919-936)做到了這一點,他的兒子奧托一世(936-973)更是青出於藍。奧托使自己成為帝國的實際統治者。962年他在羅馬加冕為皇帝一事就顯示了他的權勢之盛。

從此,德意志國王就有登基為帝的資格。觀念中的皇權是無所不包的,它賦予擁有者以統治整個西方世界的權力。然而,這種觀念從未完全在政治上成為現實。為了接受教皇加冕,國王非親自前往羅馬不可。這就開始了德意志國王的義大利政策。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統治維持了300年之久,從而在德國的大計上不能遇事親躬。奧托的繼承者們統治期間為此經受了嚴重的挫折。繼任的薩利爾王朝再次出現繁榮。亨利希三世時(1039-1056)德意志王室和帝位均達權力的最高峰;主要是堅決保持了它們對教皇的優先地位。亨利希四世(1056-1106)卻無法維持這一局面。在關於主教任命權的斗爭中(授職之爭),他雖然表面上對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取得了勝利,但是他赴卡諾薩的贖罪之行(1077)對皇位來說不啻是一次不可挽回的喪失聲望之舉。從此以後,皇帝和教皇就平起平坐了。

1138年開始了施陶芬王朝的百年統治。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洛薩(1152-1190)在同教皇、義大利北部諸城市以及同他在德國的主要對手-薩克森公爵雄獅亨利希的斗爭中重新振興了皇室。然而,在他統治期間,領土開始四分五裂,最後削弱了中央權力。巴巴洛薩的繼承人亨利希六世(1190-1197)和弗里德里希二世(1212-1250)時期盡管皇室權力強大,這一發展仍在繼續。宗教的和世俗諸侯成了擁有半主權的「邦君」。

隨著施陶芬王朝的衰亡(1268),西方的無所不包的皇權實際上已然終結。德國內部各種紛爭的力量使它無法成為民族國家,而當時這一過程卻正在西歐其他國家中進行。這是德國人成為「後起民族」的根源之一。

NO9. 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

哈布斯堡王室中第一個登上皇位的是魯道夫一世(1273-1291)。皇權的物質基礎如今不再是已失去的帝國財產,而是各王朝的王族財產;王族領地權政策成為每個皇帝的主要利益所在。

卡爾四世於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是一種帝國基本法,它賦予7位地位顯赫的侯爵(選帝侯)以選舉國王的特權以及其他大邦諸侯沒有的另外一些優先權。在那些小伯爵、領主和騎士逐漸失去作用的時候,城市的影響因其經濟力量而不斷擴大。城市同盟的締結使城市進一步強大。這些同盟中最重要的漢薩同盟成為14世紀時波羅的海地區舉足輕重的力量。

1438年開始,帝國雖然表面上仍為選舉制的君主國,而王權卻實際上由那時已成為最強大地區勢力的哈布斯堡王族掌握。15世紀時,要求帝國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第一個不經過教皇加冕而即位的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試圖實現這一改革,但無成效。由他創建或改組的帝國議會、帝國專區、帝國法院等機構雖然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1806),卻未能阻止其繼續分裂。出現了「皇帝與帝國」的二元制:一方面是帝國首腦,另一方面是選帝侯、各邦侯爵和諸城市。皇帝的權力由於他們在選舉時同各選帝侯達成的「屈從」協議而受到限制並越來越有名無實。各邦侯爵,尤其是大邦侯爵以削弱帝國權力來大張旗鼓地擴充自己的權力。然而帝國繼續存在:皇冠的光輝尚未消失,帝國的思想仍然生氣勃勃。帝國大聯合為中小各邦提供保護,使之免受強鄰的侵犯。

城市成為經濟力量的中心,它們首先從不斷發展的貿易中得到好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中出現了超越手工業者行會系統,和遠途貿易一樣帶有早期資本主義特色的經濟形式。與此同時,在思想方面發生了以文藝復興和和人文主義為標志的變化。這種新覺醒的批判精神的矛頭所向首先是教會的諸種弊端。

NO10. 宗教分裂的時代

1517年以來,主要在馬丁·路德的活動影響下,郁積的對教會的不滿在迅速展開的宗教改革中爆發了,其後果遠遠超出了宗教的范圍。整個社會結構陷於動盪之中。1522/23年爆發帝國騎士起義,1525年發生的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第一次較大的革命運動。兩次起義都遭到失敗或血腥鎮壓。宗教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各邦侯爵。經過曲折的斗爭,他們在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中獲得決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利。新教被承認為同天主教平等的教會。德國的宗教分裂從此成為定局。斯時在位的皇帝是卡爾五世(1519-1556),他通過繼承成為卡爾大帝以來最大的世界帝國的君主。他殫思極慮謀求世界政治的利益,卻在德國難酬壯志。他退位後帝國分裂,德意志各侯國和西歐各民族國家構成了新的歐洲國家體系。
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時期,德國五分之四為新教勢力范圍,然而教會之爭並未就此結束。後來的幾十年中,天主教又奪回了許多地區(所謂的「反宗教改革」)。教派對立因而加劇,導致了宗教黨派的出現:新教聯盟(1608)和天主教同盟(1609)。波希米亞的一次地方性沖突竟至引起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來擴大為政治矛盾和宗教對立迎頭撞擊的全歐性爭斗。1618-1648年間,德國的大片地區田野荒蕪,人煙斷絕。

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將德國部分領土割讓給法國和瑞典,並確認瑞士和荷蘭退出帝國聯合。和約賦予帝國各階層在處理宗教和世俗事務方面的一切重大主權並允許它們與外國夥伴結盟。

參考網址:http://lishi.xooob.com/lszl/200911/395118.htm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發生的大事。

屠殺猶太人,入侵蘇聯

『玖』 德國歷史簡介大全

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德國歷史簡介,歡迎閱讀。 德國歷史簡介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國早期歷史 日耳曼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年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因為缺乏文獻記載,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歷史,並不是太清楚。羅馬帝國最早開始記載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動,但這些日耳曼部落與今天的德意志民族並不相同。當時所謂的日耳曼部 落,是對所有居住於北歐及中歐,使用印度-日耳曼語系的各個部落的統稱。現代的民族學家對這個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約可信的是歐洲較早的居民凱爾特人(Kelten)先使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新移民。而凱撒(Julius Caesar)遠征高盧時,用「日耳曼族」這個名稱來稱呼當時居住在萊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的各個部落。其後,「日耳曼族」這個概念才逐漸介紹到羅馬人的世界裡。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於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包括丹麥)及其臨近地區的一些民族,他們的 文化 及宗教相當接近,所以成為一個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為北歐地區氣候轉壞,該地區的居民開始向南遷移。到西元前450年時,他們分布於萊茵河沿岸,南至阿爾卑斯山以北,東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維斯杜拉河Vistula)的地區之內。到了西元前2世紀,這些民族又開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動,而開始與羅馬世界有較多的接觸。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日耳曼部落雖是以語言、血統、生活習慣、文化及信仰為族群的指標,但因散居之故,個別差異可能相當大。所以西元4世紀起的大規模族群遷移時,並不是整個血緣民族集體行動,而是以較小的氏族組織為單位。歷史學家將這些移動的日耳曼部落約略分成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個大類別。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紀時居住在西起萊茵河,東至衛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達北海的這些族群。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民族大遷徙 376—568年,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以日耳曼人為主的諸「蠻族」部落大舉強行移居帝國境內,並各自建立國家的歷史過程 。民族大遷徙的原因是日耳曼人的原始公社制解體,部落顯貴 、軍事首領及親兵渴望向外掠奪新的土地和財富;人口自然增長對生產力形成壓力,為了發展畜牧經濟,一般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遷徙。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和帝國的衰落,無力抵禦外族入侵,因而使「蠻族」的武裝遷徙深入帝國腹地。 法蘭克人時期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Salian)、里普利安人(Ripuarian)和卡蒂人(Chatti, 或黑森人〔Hessian〕)。在428~480年間,薩利安法蘭克人佔領了羅亞爾河以北高盧的大部分地區。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仍然留在德意志和高盧東北部。薩利安人在他們的國王克洛維(Clovis)的統治(481/482~511)下信奉了天主教,克洛維把他的統治權擴大到其他法蘭克人身上,並征服了高盧的其他大部分地區。他的梅羅文加王朝(以他的祖父梅羅文加的名字命名)的繼任者們統治法蘭克人的土地,直至8世紀由加洛林家族代替時為止。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768~814年在位)與教宗(教皇)合作恢復了西羅馬帝國,並把天主教傳播到德意志中部和北部。他的帝國於9世紀中葉解體。 德意志立國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統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日耳曼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薩克森王朝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德國近現代歷史中的智慧 讀到德國近代歷史的時候,感覺到德國的歷史對於今天的中國有特別的借鑒意義。德國在其鐵血宰相俾斯麥執政期間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之後經歷了幾起幾落,也經歷了國家崛起、被瓜分、再崛起、再沉淪和三度崛起的大喜大悲,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在經歷了百年的崛起和毀滅的大循環後,變得更有智慧了,更加能參透國家民族在理性道路上謀求國家最大利益的哲學了。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外交和國家戰略的雙重奇跡,值得我們今天認認真真去研究和探討。當時德國領土上雖然生活著古老的日爾曼民族,但卻遠遠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因為**小小的城邦國家散布在德意志的疆界內,沒有一個統一國家的概念,德國人的船隻航行在公海上沒有自己的國旗,也沒有一個政府可以有效地保護他們。德意志領土也常常是歐洲列強的游戲場,法國、丹麥和西班牙可以隨意地在德國領土上發動戰爭,四分五裂的德國成為歐洲主要大國角逐的棋盤。當時有兩個德意志民族國家,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普魯士,有實力統一德國。 我們學**世界歷史的時候對俾斯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被稱為鐵血宰相,俾斯麥用戰爭和武力統一德國的歷史在中國大家也是耳熟能詳。鮮為人知的是,俾斯麥是一個傑出的外交家和謀略家,其手段之高明、眼界之開闊和思想之深遠,可以說是德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普魯士統一德國是通過三場戰爭來完成的,剝離掉戰爭及其瑣碎復雜的細節後,我們可以立即發現這三場戰爭有一些不同常的特點,特別值得今天的我們去解讀。這三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分別是丹麥、奧匈帝國和法國這三個國家是當時歐洲大陸上的強國,也是德國邁向統一路上的三頭攔路虎。在每一場戰爭中,普魯士的對手或潛在的敵人都分別為中立國甚至是普魯士的同盟國。在一場戰爭結束後的下場戰爭中與普魯士曾經交戰的敵國卻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普魯士的鐵桿同盟國。不僅如此,當時歐洲其他列強如英國和俄國都沒有強力干涉普魯士的統一過程,這就更加令人驚奇了。我們知道,歐洲國家在民族國家競爭的歷史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是非常錯綜復雜和微妙的。盡管當時帝國列強在全世界爭奪殖民打得熱火朝天,許多國家已經積怨很深,都巴望削弱對方,但是各國在阻撓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意見倒是一致的。畢竟主要大國都不願意看到在中部歐洲崛起一個新興的大國和強國,有誰願意看到憑空誕生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呢?所以為什麼當時各國沒有干涉德國統一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里我們再次可以看到有遠見的政治家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力。俾斯麥在一旦確定了普魯士的國家總目標是肩負起把德意志民族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歷史使命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俾斯麥善用謀略,有狐狸一般的狡猾;他機敏巧妙運用一切外交手段,體現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他善於審時度勢,能准確把握稍縱即逝的戰略機會,卻從來不貪功冒進,深刻參透了過猶不及的道理。俾斯麥在每場戰爭前都作了扎實細致的外交工作,甚至不惜犧牲部分利益來穩住有可能讓德國統一進程逆轉的歐洲主要大國英國、俄國和法國,甚至不惜放**段表現出媚英和媚俄的舉動,對英國降低了關稅,對俄國鎮壓波蘭革命沒有加以干涉,同俄國簽訂了友好條約。對於法國昏聵的拿破崙三世,俾斯麥則看透了他**喜功、優柔寡斷和鼠目寸光的特點,向他承諾普魯士不幹涉法國兼並比利時、盧森堡和德國西部的魯爾區等。俾斯麥所作的一切都是要在每場戰爭中最大限度地爭取其他大國的中立立場和不幹涉,最大限度的孤立敵國,讓敵國在歐洲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場德國對奧匈帝國的戰爭中,普魯士向當時的國際社會宣揚的信息是普魯士只想捍衛自己的疆界、無意攻進奧匈帝國境內,更沒有展示出要統一德國全境的企圖,普魯士的煙幕彈讓毫無防備的拿破崙三世深信這是一場慘烈的持久戰,他甚至把寶押到奧匈帝國身上,認為奧匈帝國能贏,因此法國就樂得看逍遙了,傻呵呵地觀看兩虎相鬥。當普魯士做好一切環節的准備後,戰爭一打開普軍就勢如破竹,迅速攻進奧境內,接連取得軍事大捷。就在普魯士的軍隊離維也納僅有6公里的時候,俾斯麥卻表現出一個軍事家的宏偉視野和高度的戰略節制,當時普魯士的將軍和國王威廉都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摩拳擦掌地准備下令普軍一舉盪平維也納,並乘勝追擊力求滅亡整個奧匈帝國的時候,俾斯麥卻力排眾議要求和奧匈帝國簽訂和約,要求奧方放棄北德的荷爾斯泰因和放棄干涉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在這些要求得到滿足後普軍撤出了奧匈帝國。俾斯麥的自我節制的舉動具有深遠的戰略含義:俾斯麥深知普軍戰線拉得太長,軍心因為過於興奮而鬆懈,大勝的背後蘊藏著大敗的可能;俾斯麥也非常清楚奧匈帝國是個大國,普軍滅掉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帝國短期內條件不成熟,反而會貪心不足蛇吞象,普軍占這么大的地盤不僅不能消化,反而可能會「撐死」;普軍繼續進攻 奧匈帝國必然會賦予其他歐洲大國以普魯士好戰和侵略成性的印象,短期內獲得這么大的地盤讓歐洲列強極為恐慌,歐洲列強定會聯合起來干預普魯士的進攻,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奧匈帝國的地盤拿不到,連剛剛取得的成果和土地都可能付之東流,德國統一大業徹底泡湯;俾斯麥清楚明白自己的目的和普魯士的歷史使命,因而懂得見好就收,他知道奧匈帝國無統一德意志民族的意願,也清楚德國統一大業上一山不容二虎,因此果斷乾脆地將奧地利排除在德國統一進程之外;俾斯麥的戰略節制帶來巨大的「後發收益」,奧匈帝國在普法戰爭-這場德國統一最關鍵的戰爭上站在了普魯士的一邊,而不是與法國夾擊普魯士,這是普魯士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俾斯麥昨日作的一件「好事」轉變成奧地利善意的回報,得到了最大的戰略收獲。 在第三場普法戰爭中俾斯麥再次表現了卓越的外交能力,他穩住了俄國,並通過大量的外交工作讓英國確信是拿破崙三世在挑戰英國在歐洲的國家利益,拿破崙三世對英國人表現出的輕蔑態度讓英國最終決心保持中立。最後普魯士在色當取得大捷,俘虜了十萬法兵和剛愎自用的拿破崙三世。1871年威廉在凡爾賽宣布成立德意志君主國,分裂了1000多年的德國奇跡般地統一了,這是當時所有歐洲國家都無法預見到的重要歷史事件。然而,這時候被民族主義沖昏頭腦的德國陸軍已經無法節制了,德國要求法國賠款50億法郎,陸軍將軍不顧俾斯麥的堅決反對割佔了法國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為德國製造了一個永遠的敵人-法國。在德國舉國狂歡慶祝、民族主義如脫韁野馬不可控制的時候只有俾斯麥持清醒的頭腦,他甚至憂心忡忡地告誡國人:德國危險了!他認為,德國地處歐洲大陸中部的心臟地區,其地緣形式暗藏著極大的危機,因為其東部面臨強俄,南部是奧匈帝國,西部已經有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法國,隔海相望就是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敵國。法國只有東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俄國只有西部邊界可能遭到攻擊,而德國卻可能三條戰線遭到攻擊。法國是遲早要復仇的,如果德國處理不善,就可能面臨同時三面作戰的危險和被合圍的境地,德意志民族就會面臨亡國的可怕局面。俾斯麥認為,德國應當善於守成,好好消化統一進程中取得的大片國土,迅速發展德國的工業化和技術水平,德國如果走向全面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的話,那必然會把德意志民族置於可怕的險境而無法挽回,那將把所有的功績和成就化為灰燼。 然而,勝利者的自大和自得決定了他們是難以聽進任何逆耳忠言的,俾斯麥晚年鬱郁不得志,和德皇意見不合,最後黯然離開政壇,而歷史真的就像俾斯麥所預言的那樣發展下去了。俾斯麥的地區守成政策迅速地被全球爭霸的政策所代替,俾斯麥圓滑和高明的外交被粗暴和野蠻的外交所代替,俾斯麥的戰略節制和和平發展的國策被野心勃勃的軍事擴張政策所取代。德國崛起了,也要求在全世界有陽光的地盤下爭取屬於自己的地盤了,德意志變得越來越有擴張性了,開始覺得上天不公、給德意志的生存空間太少了。當德國咄咄人地與俄國競逐巴爾乾的時候,當德國在巴格達退了英國的勢力的時候,當德國在北非摩洛哥威脅法國的時候,俾斯麥所有的外交成果都被逐一斷喪。驕傲自大的德國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四面樹敵,地緣包圍的陰影在一步一步靠近:英國先是和世仇法國簽訂和約,因為英國覺得英德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接著英國又和俄國簽訂和約,再加上法俄和約,俾斯麥的預言完全被言中了。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被三面夾擊(東俄,西英法美,南義大利),德國戰敗被列強肢解。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利用泛德意志主義和民族擴張主義全面走向軍國主義道路,最後又兩面被夾擊(東蘇俄,西英法美),歷史在以驚人的相似重復著。只是二戰失敗後德國更慘,國土被美英法蘇軍事戰領,國土被人為地分裂成兩個國家,國權也慘遭剝奪。軍事擴張的德國完全放棄了外交和國家戰略的制定,盲目迷信武力和暴力,最終嘗到苦果。 筆者在德國 留學 其間,認識了一位德國老先生,他對中國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去他家作客的時候,他總會講述很多過去的 故事 。有一次,他給筆者看了四幅德國不同時期的地圖,第一幅是一張特別陳舊、發黃的德國地圖,時間居然是1871年,那是俾斯麥才統一德國時候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界跟今天略有出入,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第二幅是1940年納粹德國時期繪制的地圖,那時候德國的疆域象吹了氣的氣球一樣,**膨脹起來,1940年的納粹已經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德國」版圖大得驚人。如果地圖再晚繪制一年,「德國」地圖大概要延伸到蘇聯莫斯科了(1941年納粹制定巴巴羅沙計劃進攻蘇聯)。第三幅是1945年德國的地圖,德國戰敗,版圖**縮小,納粹的軍事佔領的土地被迫全部交了出來,當時德國的版圖變成德國歷史上最小的,而西德的版圖就更小了,德國在俾斯麥以後擴張了那麼久終於一無所獲,還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四幅是德國1990年重新統一後的地圖,德國戰後走和平發展、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羨慕的經濟奇跡,最後東德主動要求和聯邦德國合並。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輪回,德國的疆界又幾乎恢復如初。 老人笑著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可以從普魯士以來的德國歷史學到很多東西」。是啊,老人的話總是充滿智慧:德國全力去爭的時候,最後卻什麼也沒爭到;德國不去(靠軍事暴力)爭的時候,國家版圖卻得以復原。這樣看來,爭卻是沒爭,沒爭卻是在爭,這難道不是德國的教訓和德國的智慧嗎?這難道不值得今天生活在中國崛起時代的國人深思嗎?猜你感興趣: 1. 德國的歷史簡介 2. 德國歷史文化簡介 3. 德國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4. 德國歷史知識 5. 德國歷史大事年表

『拾』 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都發生了哪些大事時代背景是怎麼樣的謝謝!

大事:1、德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後來還被捲入經濟大危機。
2、1924年,戰勝國開始對德實施「道威斯計劃」。
3、1925年,德國與英、法、意、比、捷、波六國代表簽訂《洛迦諾公約》。
4、1929年,德國成為凱洛格——白里安非戰公約的簽約國。
時代背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仍在發展;西方各國加緊對殖民地的掠奪;社會主義蘇聯開始加緊恢復生產建設;殖民地反抗運動愈演愈烈。

閱讀全文

與以前德國還有什麼大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