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不脫離經濟

德國為什麼不脫離經濟

發布時間:2023-03-31 08:12:16

㈠ 歐盟經濟萎靡,為什麼德國卻還能傲然屹立

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幾個因素關鍵詞:德國經濟發展體制創新理論創新keywords:German,economicdevelopment,innovationinsystem,innovationinfundamentaltheory.內容提要:文章分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點,指出德國經濟發展的活力在於它根據自己的傳統和國情進行了經濟生產方面的體制創新和基礎理論方面的創新,所以能始終保持自己經濟方面的活力。Abstracts:,.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並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敗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對德國人始終能夠在經濟方面保持異乎尋常的活力,學者們普遍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德國人在基礎理論,重工業,化學,精密儀器,以及軍事武器製造方面的成就,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能夠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期內,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幾個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或許能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一,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不過,與英國相比,德國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犧牲其農業。一旦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其農產品開始威脅德國農業的基礎——穀物市場時,德國政府便使用關稅等方法對農業進行援助。雖然這種保護是由於物價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費用上漲才使用的,但它卻使德國的農業能夠在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從新的農業發展中獲益,並能穩步地發展。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穀物和馬鈴薯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一倍。產量的增加部分地來自耕地面積的增加,但主要還是其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結果。根據統計,1878-79年間的產量與1901-1910年間10年間的平均年產量進行比較,平均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1.35噸提高到1.86噸,黑麥從1.06噸提高到1.63噸,土豆從7.11噸提高到13.51噸。盡管農業部門在不斷地吸收新技術以利於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但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依然產生了。如同其他工業化社會一樣,農村生活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場離開土地的大逃亡開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這種變化的原因十分簡單:城市需要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自然嚮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環境。下表顯示了這種人口變化的趨勢:各部門就業人口變化表;年代188219071925193919501964就業人口百分比農業和林業42.233.930.325.024.611.4工業和手工業35.639.942.340.842.748.3商業、交通和服務業22.226.227.434.232.740.3當然,西方學者尚無法得出十分精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工業和農業已經交換了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地位——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而農業日益下降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中的小夥伴。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容克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財產並不斷地擴大,但他們不再將土地租給農民,而是僱傭自由勞動力做工,這使得很多新技術有可能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從1820年至1875年,小麥和黑麥的產量翻了一倍。同時,德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下表可以看出這種變化:德國經濟結構圖:1850-1913。各行業在國內生產所佔的份額(馬克)各行業所僱傭的從業人口1850/41870/41910/31849/581878/91910/13農業45.237.923.454.649.135.1工礦業21.431.744.625.229.137.9運輸0.72.16.41.12.03.6服務30.025.020.519.119.823.6住房2.93.35.1總計9.6百萬15.7百萬45.6百萬15.1百萬19.4百萬30.2百萬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二,以鐵路建設為龍頭的工業化進程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與英國相比,德國的經濟起步有十分明顯的不同,英國在農村中勞動力解放是與農業生產力的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同步發生的,並為工業化所需要的市場購買力作好了准備。但德國的農業由於技術落後,農業生產率沒有提高,因此農村群眾的購買力也沒有相應的增加。結果,在德國推動工業化的動力與英國相比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來自鐵路建設方面,也就是來自工業本身。由於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大多數地區聯合成了一個統一的銷售區,鼓舞了國家和私人企業主進行必要的投資,開發這一地區的交通並將其聯結起來,這樣才能使它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資本雄厚的經濟區。1841年,著名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反復強調一個好交通網對一個國家富強的意義以後又寫到:「關稅同盟和鐵路系統是聯體雙胎,同時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識,它們相互支持。」「價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貨運輸是把國民財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強大所杠桿之一。」同這位學者一樣,魯爾區的企業家哈爾科特也認為,鐵路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是一種為整體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團結精神的開路先鋒。鐵路建設確實是卓有成效的實行工業化的真正的發動機。1835年7月7日,德國開通了第一條客運鐵路,1850年,德國的鐵路已經有6000公里。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而英國僅為40000噸。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

㈡ 德 意 日專政治建立對外擴張為什麼能緩和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二戰的爆發有其社會根源,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經濟危機是二次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資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德、日法西斯上台,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對外侵略擴張。
義大利法西斯黨1922年10月上台後,為建立橫跨地中海、紅海和巴爾乾地區的「大義大利帝國」,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於1931年征服利比亞,1935年侵略衣索比亞,1936年夥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差枝敏德國元首希特勒是「國家社會主義」、反猶太主義、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虛枝Drittes Reich)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號,希特勒發動了啤酒館暴動,雖然是以失敗告終,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藉此寫成了《我的奮斗》這本書,宣揚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德國於1935年撕毀《凡爾賽和約》有關限制德國軍備的條款,增加軍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公開擴軍;1936年3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派兵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同年10月與義大利簽訂《德意軸心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德、意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先奪「滿蒙」,後取中國,進而征服亞洲、稱霸世界的總方針。1931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1933年3月退出國際聯盟。1936年3月標志日本法西斯政搭鏈權確立的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後,於8月在五相會議上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以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蘇、美、英等列為假想敵國。日本成為遠東戰爭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該協定,法西斯侵略集團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簽訂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見《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先後發動的局部戰爭,是它們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㈢ 如果希特勒不挑起戰爭,只發展經濟,德國會成為世界一流強國么

1929年,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後,希特勒正好獲得了上台的機會。在他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後,許下了一個歷史上著名的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意外的是,他這句承諾竟然不是虛言,因為在不久的將來,他真的實現了。不過,既然他這么有「能力」,為何不繼續帶領德國走上復甦經濟的道路,反而要逆流而上,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呢?

所以,希特勒在發廳空動戰爭的時候,已經做好了孤注一擲的准備,只是他把結果想得過於美好。不過,到底是經濟問題迫使希特勒發動戰爭,還是希特勒為了發動戰爭而改造經濟,我們卻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希特勒在經濟問題上,絕對是一個盲目的門外漢。

㈣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㈤ 不碰房地產,不碰金融業,德國是怎樣變成一流經濟強國的

德國把製造業當成經濟支柱。

果失去工業,德國的經濟將直線下降。因為德國的工業太發達了,而且它賺了太多的利潤,所以德國人甚至不必為發展房地產經濟而煩惱,因為絕對不需要這樣做。強迫發展房地產經濟將付出更多。至於不發展金融業,這主要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每個人也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痛苦歷史。作為一個被打敗的國家,德國必須支付大量賠償金,這使當時的德國政府印製了大量鈔票,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德國和整個國家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因此他們現在在金融領域非常保守,寧願賺錢少於發展金融業,因為德國擔心金融問題會一度再次銷毀他們。

㈥ 德國為何能變好,不要戰爭,而去發展經濟

首先,戰後對兩國法西斯的清段悶算程度不同。
戰後初期,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實行分滑磨區佔領。為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四大國採取了嚴厲的制裁措施:召開紐倫堡審判,對納粹戰犯進行嚴懲;大規模清洗納粹分子,取締納粹領導機構和秘密警察、黨衛隊等特務機構;重新劃分德國疆界;信燃斗強制德國償付巨額戰爭賠款。
而日本則是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有條件投降的。控制日本的美國雖然主持了對法西斯分子的審判和制裁,但並不徹底,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天皇根本沒被起訴,許多重要戰犯因「罪證不足」被釋放。
再次,兩國所處的地緣環境不同。
在歐洲,受德國侵略的周邊國家如英、法、蘇、波、比等在戰後經濟發展很快,且占據世界輿論要津,從實力和聲勢上對德國形成了巨大威懾。德國要謀求發展,就必須改善與周圍國家的關系,要想實現這種和解,就要求它必須和以前的納粹勢力一刀兩斷,對以前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謝罪,樹立嶄新的國家形象。
而在遠東地區,受到日本侵略的大都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本身國內問題紛雜,經濟實力不強,故對日本的監督和威懾相對較弱。
所以,在現代,德國會真誠的懺悔,可日本卻依舊是狼子野心。

㈦ 二戰前德國如何擺脫經濟危機而飆升成第三帝國的

德國人為什麼擁戴希特勒

您現在的位置: 中華復興網 >> 文章中心 >> 歷史人文 >> 文章正文 德國人為什麼擁戴希特勒

點擊數:215 更新時間:2006-4-8

復興網消息:
文摘周報:現代德國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訴諸理性。但在上世紀30-40年代,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捲入了納粹的戰爭,導致了德國和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
「以追求強國為起點,以落得虛弱兼分裂的國家而終結」,再一次地證明了這樣一個真理:一個大國如果任由民族主義情緒泛濫,一味地激發民族仇恨心理,卻又缺乏民主和保護自由抗爭的機制,這一定會導致本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並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後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民眾的心,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
■希特勒的「三把火」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國人忘了,希特勒雖然不喜歡在個人生活上揮霍納稅人的錢財,但他從來不怕多流納稅人的血。在《我的奮斗》一書,希特勒早就透露過他的長遠擴張計劃,引導德國走向戰爭是他必然的選擇。而後的事態發展證明,那是一條德國的通往毀滅之路。
中華復興網 http://www.1840cn.com

㈧ 為何德國在簽訂《廣場協定》之後仍能保持經濟平穩發展

可以說是因為兩種民族的性格來決定的!廣場協定的結果是日元和德國馬克對美元的升值。說白了就是降低兩國的貿易順差,增加兩國的貿易逆差。先說德國的做法。當時德國很不高興的在協約上簽字,後就以德國馬克升值帶來的效應大力購買美國先進設備,還有一點是89年德國開始償還二戰賠償款。所以德國的貨幣政策一直都是嚴謹的!
而日本在日元升值之後,發現自己貌似買什麼都很便宜,於是類似於中國炒房行為出現了。將資金大肆的購買房地產等生活用品,在本國不夠還跑去美國買。而自己的生產力卻沒有多大的發展。當美國地產崩盤後,日本銀行為了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大把的壞賬!然後就是十年的經濟低迷!

㈨ 為什麼德國法西斯能幫助德國迅速擺脫經濟危機

1929年的經濟危機席捲世界,德國還承擔著一戰賠款,更是雪上加霜。納者坦
希特勒利用嫌皮人民的復仇心理,許下虛假的美好諾言,卻大力發展軍工業,建設軍用設施。大量的工程使人民有飯吃,有錢掙,再加 上歐美等國 的援助,德國迅速擺脫經濟危機洞桐!

㈩ 為什麼德國不像美國那樣干涉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因為德國只是野歲經濟厲害,軍事是被閹割頌穗睜的。如同小族棗日本一樣的。
而美國,本來就是當今的世界霸主和世界警察。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不脫離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