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
1、一戰
新 式 武 器 裝 備
輕 武 器
⊙沖鋒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誕生[圖]
機 槍
⊙機槍從誕生到一戰發揮巨大作用的歷程[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馬克沁機槍[圖]
坦 克
⊙坦克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鋼甲鐵馬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上]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下]
飛 機
⊙空戰的出現: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的問世
⊙一戰中的戰斗機[圖]
⊙ 一戰飛機的速度和載彈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武器趣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軍事應用[圖]
潛 艇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上][圖]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下][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上][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下][圖]
⊙一戰前潛艇成為實用性武器
⊙潛艇一戰初顯身手不凡[圖]
⊙「水下幽靈」 ——潛水艇
化 學 武 器
⊙一戰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戰
⊙化學武器簡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yizhan/yizhan.html
2、二戰
二戰中的經典武器
http://..com/question/9551135.html?si=1
回答1, 1914年開戰時,英國現役戰艦包括:無畏艦20,戰列巡洋艦9,前無畏艦(也應該算為戰列艦)40,裝甲巡洋艦34,輕巡洋艦63,驅逐艦/魚雷艇250。
回答2,庫爾貝」級兩艘
「普羅旺斯」級三艘
「黎塞留」級一艘(在建一艘)
戰列巡洋艦:
「敦克爾克」級兩艘
重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一艘
「迪凱.斯納」級兩艘
「絮弗倫」級四艘
輕巡洋艦:
「迪蓋.特魯因」級三艘
「聖女貞德」級一艘(訓練用)
「埃米爾.波廷」級一艘
「拉加利索尼耶」級七艘
布雷巡洋艦:
「普魯東」級一艘
回答3, 找了半個小時,實在找不到
回答4,
56-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8年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已退役。
該炮炮身由線膛身管、錐形擴大葯室、調孔環、炮閂座、炮閂、擊發機構組成,炮閂為斷隔螺閉鎖結構;炮架為可折疊三腳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結合,必要時可不用炮架,實施肩扛炮身射擊。
口徑:75毫米
戰斗狀態全重:52千克
炮身重:34千克
炮架重:16千克
炮身長:2124毫米
火線高:425-720毫米
全彈重:
破甲彈:6.58千克
榴彈:8.8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150毫米/30度
180毫米/0度
彈葯基數:30發
初速:
破甲彈:285米/秒
殺傷爆破榴彈:310米/秒
射速:6-8發/分
最大射程:
榴彈:6500米
直射距離:
破甲彈:340米
高低射界:-5度-30度
方向射界:360度
炮班人數:7人
回答5,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射擊角度: +53 度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回答5,
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回答6,http://hi..com/%C7%D8%CF%C8%C9%FA/blog/item/09987409f5da51ae2fddd402.html裡面有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成為真正的「多面手」。一戰結束後,各國海軍均毫無例外地認為,驅逐艦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驅逐艦能夠佈雷、掃雷,能夠為運輸船隊和艦隊提供反潛支援,能夠搜索敵潛艇,能夠攻擊敵海上運輸線,能夠炮擊敵地面目標,而且驅逐艦還有魚雷攻擊能力,是艦隊作戰中不可缺少的防護力量。
驅逐艦的排水量進一步增大。英國海軍最早的「江河」級只有550噸左右,而後來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義大利的驅逐艦都增加到800-850噸。戰爭實踐表明,驅逐艦的艦體需要增大,武備要加強,航程也要提高。
沙皇俄國海軍吸取了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痛教訓,在驅逐艦革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1911年下水的「諾維克」號航速可達38節,裝有4門4英寸口徑火炮和8具魚雷發射管。爾後的改進型的魚雷發射管增加到12具。至戰爭結束時,英國建造的W級排水量已達1500噸,有4門火炮和6具魚雷發射管;而德國的S-113級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000噸,艦上裝有4門5.9英寸口徑大炮,其武備強度和排水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某些巡洋艦。
根據戰爭實踐的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這些裝備。尤其是當驅逐艦裝備了深水炸彈或水下聽音器(美軍稱為「聲納」)後,就具備了極為有力的反潛手段。一些海軍武器設計師認識到,在反潛作戰中,驅逐艦的高速並不能佔到很大優勢。於是,他們就對擔任護航任務的驅逐艦進行了優化改造,稍稍降低了航速,但卻極大的增加了航程,更適於執行遠洋長途護航任務。
兩次大戰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只有義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美國海軍將其戰時建造的「平板」驅逐艦轉為預備役,而美國國會又不肯撥款建造新的驅逐艦。因此,除義大利和日本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
1927年,日本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使驅逐艦的性能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度。該艦裝有6門(3座雙聯裝)5英寸口徑主炮,與當時驅逐艦慣用的單管、開放式主炮炮塔形成鮮明對比。而且該艦主炮仰角可達75度,能十分有效地實施對空射擊。艦上裝有9具魚雷發射管,火力十分強大。動力系統使用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達38節,即使是15年後,仍可保持34節航速。
當時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德國海軍普遍使用直徑21英寸的魚雷,而日本海軍已開始裝備直徑24英寸的強力魚雷。日本方面一直對此守口如瓶,視為國家機密。1933年,日軍裝備了93式遠程氣動魚雷,航速為49節,最大航程達22000碼,為當時美國魚雷的3倍多。
在歐洲,由於受到20世紀20、30年代簽訂的海軍限制條約的影響,驅逐艦的建造走向兩個極端。法國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系列的「超級驅逐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5.5英寸口徑大炮(4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該艦的火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巡洋艦。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經常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巡洋艦。
當時訂立的海軍軍控條約對600噸以下的艦艇並未做出限制,義大利首先利用這一漏洞,開始建造6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爾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追隨。二戰中的實戰表明,這種「增大版」的魚雷艇通常都有過載的弊病,很容易在氣象復雜的海面上傾覆,而且作戰效能也遠遠不如真正的驅逐艦。義大利的海軍武器設計師積極發揮其創造才智,想盡各種辦法減輕艦上武備的重量,比如將魚雷直徑縮小到17.7英寸。
美國的「平甲板」式驅逐艦已全部過時,但新型的驅逐艦直到3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將驅逐艦的排水量限制為1500噸,美國當時新問世的驅逐艦緊守這一規定,不敢有絲毫越軌。直到有關條款將上限放寬為3000噸後,美國驅逐艦的排水量才開始增加。
美國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比較強調航程遠,主要是為了准備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作戰。美軍在二戰前建造的驅逐艦裝有5門5英寸口徑主炮,魚雷發射管的數量逐漸從8具增加到16具。從1939年開始,美國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基本配置沒有什麼變化,只是魚雷發射管減少至10具。
② 一戰有哪些武器
戰爭是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最快的一個時期,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都對武器裝備的研發進步產生了極大地影響。一戰時期陣地戰仍然是戰場的主流,交戰雙方士兵最主要的裝備就是步槍。士兵們在遠距離使用步槍進行射擊,近距離則使用步槍進行白刃戰。除了步槍之外,一戰時期重機槍的表現也非常亮眼,重機槍的射程比步槍更遠,持續射擊能力強,是一戰時期陣地戰中的防禦利器。
一戰時期發明的對二戰影響最大的武器,就是我們熟悉的坦克。坦克在一戰時期被英國人發明,早期的坦克故障率非常高,轉移作戰過程中報廢掉的坦克,比敵人摧毀的坦克還要多。雖然一戰時期坦克的故障率很高,但是坦克的發明仍然沖擊了一戰時期傳統的作戰方式。二戰爆發後,德國率先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大規模裝甲部隊作戰的出現,最終取代陣地戰成為了二戰的主流。
③ 一戰德國為什麼戰敗
分類: 社會/文化 >> 歷史話題
問拆橋題描述:
到戰敗的時候,德國還佔領著法國北部很多領土呢??感覺很奇怪啊,是經濟崩潰無力再戰??
解析: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數絕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旅畢猛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
⑤ 一戰後的德國是怎麼樣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千門大炮、2萬5千挺機槍、3千門迫擊炮、1千7百架飛機、5千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千輛卡車。六小時後停火生效。《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14—1918年發生的一次國際沖突,使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俄國、美國、中東和其他地區捲入戰爭。交戰雙方為同盟國(主要為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與協約國(主要為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日本,1917年起還有美國)。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至1910年,歐洲主要國家結成兩個潛在的敵對聯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法國、英國和俄國為另一方。1914年6月18日,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隨即發生了一系列威脅、最後通碟和軍事動員,8月中旬終於在兩個聯盟間爆發了全面戰爭。
德國長期以來准備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陸地戰,即西線反對法國,東線反對俄國。在西線,其軍隊迂迴繞過法國主要防禦部隊,向西穿過比利時南下,從而使英國由於烙守條約義務而參戰。德軍向南直撲巴黎。法國得到英國遠征軍增援,到11月才沿埃納河穩住防線,雖使巴黎倖免被佔領,但卻使這一戰爭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由於現代大炮和機槍的巨大大力,戰爭迅速轉為消耗戰,西線出現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與凡爾登的多次戰役以及1918年初德國的大規模反攻均未能打破這一局面。
在東線,1914年俄國早期的反攻深入東普魯士、德屬波蘭和加利西亞,但至年底,俄軍被德奧部隊截祝1915年5月在德軍一次驚人的反擊中俄軍被趕回本國領土。雖然俄軍又發動幾次反攻,死傷慘重,卻無法突破德方防線或佔領德國領土。
其他戰場雖在主戰場邊緣,卻也戰斗劇烈。其中包括加利波利和達達尼爾;高加索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里雅斯特西北的伊松佐河谷。
在海上,只有德國和英國擁有實力強大的艦隊。英國試圖封鎖德國,切斷它從海夕、運輸糧食與物資的海上通道。為了報復,德國使用它的最新武器——潛艇,以阻斷英倫三島的海上供應線。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最後促使美國於1917年參加對德戰爭。最主要的海上交鋒亦即世界海戰史上最大一次海戰,是1916年5月英德兩國艦隊間的日德蘭戰斗,但未分勝負。
俄國作戰不力,傷亡慘重,引起國內廣泛:不滿,導致俄帝國於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間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得勝利。在列寧的命令下,俄國於11月26日單方面停戰。個月後同德國簽汀正式和約,退出戰爭。德、軍從東線撤往西線,企圖打破僵局,但因美軍、抵達法國,將其力量抵銷。
1918年秋,同盟國境況迅速惡化,奧匈帝國因軍事失利以及俄國革命所激發的民族起義的震撼,10月間實際上已解體。德國對西線的大反攻遭到失敗。協約國軍隊到1918年10月收復了德軍佔領的法國領土及比利時部分地區。德國軍隊士無鬥志,民心渙散,在廣泛的政治騷亂中,德皇威廉二世於11月9日退位。11月 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8月開始的。1918年11月結束。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
⑥ 一戰中德國的損失是多少
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它的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承諾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台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此前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以及其他被奪去的海外資產,德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傾家盪產。
⑦ 一戰結束後歐洲國家對外傾銷武器
仗打完了,原有的武器成了累贅,只能拋售出去,回一點本
尤其是收繳了大批德國武器後,更要想辦法找下家
但段啟是當時世界總體太平,對中國又在實行軍火禁運,所以真正握判如賣出去的軍火並不多,主要是輕武器
各國只能沖敏講大量武器封存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單兵裝備怎麼
平均水準
德國士兵裝備一隻毛瑟98步槍,隨身攜帶80發子彈和4枚手榴彈,沒有像老美那樣配備手槍
總體上和其他列強差不多,但德國士兵的訓練比較好。但弱於早期的英國軍隊
在機槍配置比率上,德國比法國和英國高
後期,為了打破塹壕戰,德國人搞出了滲透戰術,組成了專門的突擊隊,突擊隊裝備就好了
一般有MP18沖鋒槍、MG15機槍、毛瑟自動手槍和特別改進彈匣的盧格手槍
此外還有繳獲的劉易斯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
⑨ 一戰時德國武器
大貝爾塔重型火炮
馬克1型(早期的坦克之一)
福克1型2型
德國還是最早用生化武器的
還有牛X的巴黎大炮...
感謝1L
差點忘了A7V....
鋼盔...不算吧
步槍
毛瑟經典
MP44
MG42
G43狙
⑩ 一戰和二戰中各場戰役的武器是什麼,要完整名字和型號
一戰的武器啊,主要是火炮,步槍,機關槍,大炮,毒氣, 後面出了英國坦克。
較有名的有德國大貝爾塔重型火炮,毒氣,英國馬克1型坦克。
伊普雷戰役中德國首次用了毒氣氯氣
索姆河戰役中英國使用了馬克1型坦克
至於火炮 機槍 步槍 那些是基本配備,毒氣後面也沒再使用。
二戰德國使用的是閃電戰術,初期德軍多用的是pzkpfw 3型,到後期又發展出4,5,6等型號,3,4型一般稱為 3號坦克,「四號坦克」,5,6型就是大名鼎鼎的豹式和虎式
飛機定點打擊 坦克+摩托機動化快速推進
飛機型號 很多 要的再給
至於主要對手蘇聯 坦克:虎王飛機:ME262 海軍:U艇
英國法國;主要是海上的優勢 主要是潛艇 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