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揭秘:德國巨艦「俾斯麥號」是怎麼被擊沉的
歐根親王號
是重巡洋艦
沒有被嚴重損傷過
戰後在哥本哈根被英國接收
其後被美國拿走成為實驗品
俾斯麥被擊沉的主要原因是中了魚雷
開始是被打壞了鍋爐
後來則是受到航母的追殺
被打壞了舵
後被眾多英艦攻擊沉沒
在沉沒前,「俾斯麥」號抵擋住了90發左右英國戰列艦主炮炮彈和310發左右其它炮彈的直接命中(只有四發擊穿其主裝甲帶),同時承受了6-8枚各型魚雷的打擊。再加上自行打開通海閥兩小時後沉沒。其強大的威力和防護性能給英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丘吉爾譽為「造艦史上的傑作」。
官方很多都是這么寫的
『貳』 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如何被擊沉的揭秘胡德號沉沒細節
將英國著名戰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沉的罪魁禍首就是德國激薯拍的「脾斯麥」號戰列艦。脾斯麥號戰列艦曾是德國製造的最大型戰列艦,是第三帝國的驕傲。50000噸的滿載排水量和8門381毫米艦炮的強悍火力使的脾斯麥號戰列艦有著傲視群雄的能力。自從1939年脾斯麥號下水後,它就成為了歐洲各個海權強國的關注對象。1941年5月,「萊茵演習」行動開啟,脾斯麥號戰列艦帶領著歐根親王號重型巡洋艦突入的大西洋,壓制盟軍海上運輸。獲取情報之後,英軍便派出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與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進行圍追堵截。
5月24日的丹麥海峽,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組成的截擊艦隊與德軍編隊發生接觸,一場惡戰由此展開……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建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滿載排水量48000噸,配備8門381毫米主炮,是當時英國最好、世界最強大的戰艦之一。入役後,「胡德」號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象徵與驕傲,多年以來屢屢作為展示英國國威的禮儀艦巡遊世界各國。在英國海軍士兵的心目中,她有著一個驕傲的昵稱——「全能的胡德(TheMightyHood)」。在攔截德國艦隊的這次任務中,坐鎮「胡德」號的是英國海軍中將蘭斯洛特·霍蘭。此外,編隊中「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擁有44000噸排水量和10門356毫米主炮,整體而言略占上風。
最開始,「俾斯麥」號上的德軍指揮官君特·呂特晏斯海軍上將對英國分艦隊的存在一無所知,直到對方已經極為接近、戰斗一觸即發時,他才如夢方醒。德國人第一次察覺到敵艦隊的蹤跡是在5時25分,當時是「歐根親王」號的聲吶接收到了左舷方向傳來的螺旋槳雜訊,只比英國瞭望員看到德國艦隊早5分鍾。12分鍾以後,德國瞭望員看到一個桅頂,並認為它屬於一艘英國巡洋艦,幾分鍾後他們又看到距離第一個桅頂不遠的另一個桅頂。這兩艘船似乎在以與「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相近的速度航行,不過呂特晏斯艦隊的航向是220度,而敵艦的估計航向是240度。這些明羨新來的傢伙是巡洋艦嗎?還是更大的艦船?
在「胡德」號上,瞭望員們瞪大了眼睛辨認德國軍艦的細節。隨著距離逐漸縮短,地平線上呈現出的桅桿和上層建築的部分越來越多。不過和呂特晏斯不同的是,英國指揮官們毫不懷疑正在逼近的對方艦船的身份。
一發現德國艦隊,霍蘭就下令將航向從240度改為280度,讓他的艦手並隊直沖敵艦隊而去。這使英國艦隊的輪廓變得盡可能的小,從而增加敵人的命中難度。等到距離拉得足夠近,霍蘭將會讓他的艦隊轉向,使所有主炮都能開火。屆時英國軍艦將會作為更大的目標呈現在敵人面前,但另一方面,「胡德」號甲板裝甲薄弱的缺點在距離縮短後將會被很大程度掩蓋。此時,呂特晏斯想避免戰斗,因此將自己的航向從220度改成265度。
在這一階段,雙方都犯了錯誤。霍蘭以為德國分艦隊中的第一艘船才是最危險的敵人——「俾斯麥」號。不過,在「威爾士親王」號上,艦員們正確識別出兩艘德國軍艦的身份,但霍蘭還是把攻擊的矛頭指向「歐根親王」號。
德國人這邊還在為識別敵艦傷腦筋,因為以大角度接近的它們呈現出難以辨識的輪廓。例如,在「歐根親王」號的射擊控制中心,雅斯佩爾(Jasper)中校認為這兩艘敵艦都是巡洋艦。
主炮開火的時間正在快速逼近。此時,霍蘭的艦隊是在迎風航行,艦首激起的水沫不斷被海風吹到前部炮塔測距儀的鏡頭上。如此一來,所有的炮火都不得不依靠主射擊指揮儀上性能較差的測距儀來引導。這是一個令人惱火的情況,鑒於敵人的炮火可能會非常准確,這就更令人擔憂了。「威爾士親王」號艦炮的已知問題也帶來不確定性。製造商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民間技術人員不得不守在炮位附近,准備解決戰斗中可能發生的任何技術問題。
對英國軍艦而言,她們的接敵航線和陣型也很不利。因為霍蘭一心想盡快接近敵人,這就意味著從德方瞄準具中觀察,這兩艘船相互之間挨得比較近。因此德國人可以比較輕松地改換射擊目標,不必浪費太多時間就能測准距離和方向。
留在「胡德」號艦橋之上,信號員特德·布里格斯堅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任務上。「我的情緒混雜了期待、狂熱的興奮和恐懼,」他回憶說。「我相信船上沒有一個人不認為,『俾斯麥』和『歐根親王』根本對付不了我們強大的『胡德』。」
時間是5時53分,「胡德」號的速度是28節,司令艦橋樓下的水兵報告:雙方的距離已經接近到霍蘭打算發起戰斗的程度。艦隊司令再一次用他的望遠鏡看了看德國艦隊,然後說:執行!」
「開火,」克爾艦長下令。
一秒鍾以後,艦橋里響起第一槍炮長的口令:「放!」
「胡德」號的前主炮用一聲巨響發了言,線狀無煙火葯造成的巨大黑色煙雲掃過艦橋,4發各重800多千克的彈丸開始了飛向預定目標的23000米航程。
「胡德」號主炮開火,「威爾士親王」號的主炮幾乎是緊跟著射擊,德國人的所有疑慮都煙消雲散。炮口的巨大火光和超長的射擊距離足以說明問題。「真該死!」在「歐根親王」號上,意識到自己錯誤的雅斯佩爾大叫。「任何巡洋艦上都不會裝那種炮。它們是戰列艦。」
但是,呂特晏斯猶豫不決,「俾斯麥」號的艦炮保持著沉默。時間一秒一秒過去,那一刻彷彿永遠不會結束。艦橋里一片寂靜,只聽得到船頭劈波斬浪的嘩嘩水聲和桅桿與張線間或尖利、或低沉的風聲。「炮彈掠過我們頭頂時,」當時守在損管中心裡,通過一個進風口聽到炮彈呼嘯的輪機兵約瑟夫·施塔茨(JosefStatz)回憶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聲音就像鞭子一樣抽得我全身發抖。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聲音」。
落在「歐根親王」號周圍的炮彈激起的水柱清楚地證明,「胡德」號的炮火准頭不差。不久「威爾士親王」號的炮彈接踵而至,落點也離「俾斯麥」號很近。隨著水柱塌落,炮彈爆炸的聲音傳到了德國士兵們的耳朵里。
此時此刻,英國軍艦射擊時的轟鳴追上炮彈,響徹德國艦隊上空。在遠方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英國人的炮口又冒出新的火光。呂特晏斯還在猶豫。他曾經下過命令,要避免與敵主力軍艦的一切接觸。但此時他卻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場與兩艘英國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的戰斗。他該戰斗還是該逃跑呢?
此時,霍蘭為讓尾炮塔也能開火,已經左轉了20度,因此德國人更容易看清英國軍艦的輪廓了。煙囪和上層建築清晰可見,任何殘存的不確定性都被打消。德國人不再猶豫:那就是「胡德」號。很快,他們對另一艘戰列艦也進行了足以確定其身份的細致觀察。德國人相信她是「英王喬治五世」號,那艘外觀與「威爾士親王」號幾乎完全一致的姐妹艦。英軍的炮彈在艦隊周圍紛紛落下時,呂特晏斯還是拿不定主意。他的兩艘軍艦都比「威爾士親王」號快,但要甩掉「胡德」號就比較困難。如果他選擇逃跑,那麼「俾斯麥」號就只有四門主炮可以開火,而敵人卻能夠使用10門主炮,至少在「威爾士親王」號尚處於射程內時是如此。逃跑並不是特別有利。但另一種選擇就更好嗎?呂特晏斯有膽量對抗皇家海軍兩艘最強大的戰艦嗎?
「胡德」號的前主炮噴吐火舌,進行第六次齊射,呂特晏斯突然下定決心。「開火,」他對艦長林德曼說,隨後又命令將航向從265度改為200度。
在「胡德」號上,一等水兵蒂爾伯恩下士看見橙色的火光沖出「俾斯麥」號的前主炮。他自己操作的艦炮是在左舷,但他仍然能看到那艘德國戰列艦深色的身影,以及被炮風吹出的一團巨大黑色煙雲。英德兩國最大的戰艦終於正式開始交手了。
「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都朝著「胡德」號傾瀉火力,很快,那艘戰列巡洋艦就被近得令人不安的炮彈落點上騰起的白色水柱包圍了。
「我記得自己懷著恐懼與沉迷參半的心情目睹『俾斯麥』的炮口噴出四顆閃亮的星星,」特德·布里格斯寫道,「並意識到它們就是瞄準我們的炮彈。」
很快,校射平台上有人喊道:「我們打錯了船。『俾斯麥』號是右邊那條,不是左邊那條!」霍蘭克制住了自己,沒有因為這個消息而慌亂。「把火力轉移到右邊的目標,」他用平靜的語氣說道。但由於命令從指揮官傳遞到炮手需要經過很多環節,而「胡德」號不久就被擊中,這條命令沒有及時執行。在「威爾士親王」號上,起初的誤會已經被糾正,她正在對准「俾斯麥」號射擊。第六次齊射的落點覆蓋了目標,艦員判斷敵戰列艦至少被一發炮彈命中。
但是,最先遭受嚴重損傷的是「胡德」號。布里格斯感覺到「船抖了一下」,而遮蔽甲板上的蒂爾伯恩下士和另幾個炮手剛接到去滅火的命令,一些彈葯就開始爆炸。因此,這些炮手們不得不卧倒在甲板上躲避。緊接著,「胡德」號再度中彈,這次是「歐根親王」號發射的一發炮彈擊中前桅樓,但沒有爆炸。不過炮彈動能產生的沖擊波將許多水兵從桅桿震落到下面的甲板上。有些人在落地前就已經死了。已經卧倒的蒂爾伯恩感覺自己的腿遭到重重一擊,回頭一看才驚恐地發現,自己被一具殘缺不全的屍體砸中了。
另一具屍體落在羅經觀測台外面的露天甲板上。克爾中校命令候補少尉比爾·鄧達斯(BillDundas)看看那人是誰。鄧達斯透過窗戶瞄了一眼,面色頓時變得刷白。他搖了搖頭說:「我不知道,長官,是個尉官,但我看不出是誰。他沒有手,而且……沒有臉。」
此時是6時。在「胡德」號上,霍蘭下令:「全隊左轉20度。」雙方的距離已經接近到16000米左右。為避免艦尾的炮塔被上層建築遮擋無法開火,「胡德」號必須採用與德國艦隊平行的航向。在「威爾士親王」號上,信號士官注意到旗艦桁端升起兩面藍色信號旗,表明霍蘭已經下令向左轉向20度。艦長利奇上校和他的幕僚欣然接受這個命令。前炮塔中的一門主炮發生了故障,但只要完成這個轉向,後炮塔就能夠開火,為利奇的舷側齊射增加4門主炮。
「胡德」號開始轉向時,「俾斯麥」號第五次齊射的炮彈可能已經飛到了空中。也許不管有沒有這次轉向,其中的一發炮彈都能擊中這艘戰列巡洋艦,但是正因為「胡德」號做了轉向,一發炮彈擊穿了她的側面裝甲。
「我沒有聽到任何爆炸聲,」布里格斯回憶說,但他確實被沖擊波震倒在甲板上。他親眼看見艦橋兩側像焊炬一樣熾烈而壯觀的火焰直沖雲霄。
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這發致命的炮彈究竟命中了「胡德」號的什麼位置,但隨之而來的爆炸似乎引燃了艦尾102毫米副炮的發射葯庫。線狀無煙火葯開始爆燃時,幾乎立刻產生極高的氣壓,沖垮了附近的艙壁並湧入相鄰隔艙。火焰一路蔓延到輪機艙,順著通風系統轉頭向上,形成一條沖天而起的巨大火舌。同樣的火焰還向艦尾沖去,到達X炮塔下方存儲著近50噸發射葯的彈葯庫。這個彈葯庫被引爆時,側面裝甲被炸開一個15米寬的大洞,站在「威爾士親王」號上一門高射炮旁邊的舢板軍士弗倫奇(French)親眼看到「胡德」號的X炮塔被炸飛。一眨眼的功夫,火焰就蔓延到Y炮塔,從兩個艦尾炮塔到前輪機艙的一段70米長的艦體遭到嚴重破壞,導致整艘軍艦斷成兩截。
雖然有好幾千人參加了這場戰斗,但其中只有極少數人真正目睹了這場爆炸,而且他們的體驗各不相同。利奇上校形容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噴燈」。另一些觀察者則認為它是「一團紅白色的閃光,形狀像個漏斗」,「像一束紅色的亞洲大黃」或「一條由火焰組成的、長長的淡紅色舌頭」。
雖然爆炸的火焰縱穿全艦,瞬間殺死了所有擋在其行進路線上的人,但「胡德」號司令艦橋上的軍官們還是過了幾秒才意識到戰斗已經結束。「羅經發生故障,」值班軍官平靜地說道。
「操作機構失靈,長官,」舵手通過傳聲筒報告。
「切換到應急操舵裝置,」艦長下令。
就在此時,整艘軍艦開始向左側傾,起初只有10度,接著就是20度、30度,艦橋上的每個人都意識到她再也無法恢復平衡了。「胡德」號即將傾覆。
「大家始終沒有一點恐慌,」布里格斯回憶道。「沒有人命令我們棄艦。根本沒這個必要。」
他奮力走向通往右舷露天橋樓的門,看見航海長約翰·沃蘭德(JohnWarrand)中校擋住了自己的去路。沃蘭德向旁邊挪了一步,朝布里格斯和藹地一笑,讓他走了過去。這個笑容將永遠銘刻在布里格斯的記憶中。
在遮蔽甲板上,蒂爾伯恩下士感覺到軍艦在劇烈顫抖,看到艦橋和B炮塔之間燃起熊熊大火。他目睹自己的一個戰友仰天倒下,死了。蒂爾伯恩的目光掃過甲板時,又看到另一個被彈片劃開肚子的水兵正用懷疑的眼神注視著自己的腸子掉在甲板上。這幅場景實在令人無法接受,蒂爾伯恩不得不蹣跚地走向舷邊嘔吐。他扒住舷邊時,意識到海面不在他以往記憶中該在的位置。深色的浪濤正在快速向他接近。他好不容易在海浪湧上甲板之前丟掉自己的鋼盔。接著蒂爾伯恩就到了水面以下,他試圖往上游,卻發現一根天線的電線纏住了自己的腳,正在將他向下拖拽。憑著事後連自己都感到驚訝的鎮定,蒂爾伯恩拔出小刀割斷電線,不過在此過程中,他已經被拖到水下很深的地方了。
布里格斯在通往露天橋樓的門口猶豫了一會。他瞥了一眼艦橋,看到霍蘭坐在座椅里蜷縮成一團,順從地接受了降臨到所有人頭上的厄運。這位吃了敗仗的艦隊司令是布里格斯在船上看到的最後一個人,隨後他就被冰冷的海水包圍,扯向冒著氣泡的海洋深處。與此同時,比爾·鄧達斯踩著傾斜的甲板,掙扎著爬到左舷的一個舷窗前。他成功地打碎了玻璃,剛爬出半個身子,海水就涌進船艙將他淹沒。
在「威爾士親王」號上,軍官們快速發出一連串命令,以免與正在沉沒的旗艦相撞。先前「威爾士親王」號已經開始向左轉向,但此時不得不操縱舵機急速右轉。
在目睹「胡德」號毀滅的德國人眼裡,這幅景象既壯觀又恐怖。在海圖室里,諾伊恩多夫(Neuendorff)少校聽到施奈德高喊「夾中!」,就箭步沖到左舷的觀察窗前。有人嚷嚷說「胡德」號著火了,片刻之後就發生了令人眩目的爆炸。諾伊恩多夫的助手和他站在一起:
起初我們什麼都沒看到,但稍後我們看到的景象在最狂野的想像中都不可能出現。「胡德」號突然斷成兩截,成千上萬噸鋼鐵被拋向空中。一千多人死於非命。雖然距離還有18000米左右,但是「胡德」號上迸出的火球仍然像是觸手可及。因為感覺實在太近,我忍不住閉上雙眼,但是在一兩秒鍾之後,好奇心又促使我重新睜眼。我感覺就像身處颶風之中。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經都能感受到爆炸的氣浪。如果我能許一個願望,那我只願自己的孩子不會有這種體驗。
射擊指揮儀前的米倫海姆-雷希貝格在耳機里聽到說話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都無法聽清大家說出的單詞了。顯然是發生了什麼大事。他把監視任務交給一個部下,自己跑到左舷的觀察窗前。目睹的一切讓他深深震驚:
我還在[將射擊指揮儀]轉向「胡德」號時,聽到有人喊,「她爆炸了!」「她」——那隻可能是「胡德」號!接下來看到的景象是我永生難忘的。起初我根本看不到「胡德」號;她所在的位置只有一根直沖雲霄的黑色煙柱。漸漸地,在煙柱底部,我辨認出了這艘戰列巡洋艦的船頭,它向上翹起一定角度,這是這艘船已經斷成兩截的確鑿證明。接著我看到了令我難以置信的事:她的前主炮冒出一道橙色的火光!雖然「胡德」號的戰斗歷程已經結束,但她還是打出了最後一次齊射。那艘船上的人令我深感敬佩。
「胡德」號的這最後一次齊射或許並非艦員有意而為。看起來更有可能是電擊發系統發生某種短路,導致主炮進行了最後一次射擊。另一種可以自圓其說的解釋是:米倫海姆-雷希貝格看到的其實根本不是炮口閃光,而是「胡德」號前部彈葯庫爆炸造成的火光。爆炸產生的火焰水平沖向艦首。在裝甲甲板的約束下,它向前沖破一個又一個隔艙的艙壁,每一次都會被阻擋零點幾秒時間。由此造成的延時使後部和前部彈葯庫的爆炸稍微錯開了一點時間。這點時間足夠讓這位德國上尉挪到左舷的觀察窗前看到爆炸。
在漆黑的水下奮力求生的布里格斯耳邊回盪著金屬斷裂的刺耳雜訊、湧向海面的汩汩氣泡聲和心臟在胸腔中搏動的聲音。他試圖游泳,但是沉沒的「胡德」號造成的吸力將他不停地向下拽。他回憶道:
恐慌消失了。我意識到,這就是我的結局了。但我還不打算輕易放棄。我知道在我頭頂上是羅經觀測台的天花板,我必須設法繞開它。我成功地避免了被鋼質立柱砸昏,但是我在逃生之路上還沒有任何進展。吸力正在把我向下拉拽。每過一秒,我的耳鼓受到的壓力都在增加,而恐慌又以最嚴重的程度回來了。我要死了。我瘋狂地掙扎,想把自己弄到水面上去。但是我哪兒都沒去成。雖然當時的感覺像是永恆,但其實我在水下的時間充其量也就是一分鍾而已。我的肺感覺要爆炸了。我知道自己必須呼吸。我張開雙唇,結果吞了滿滿一口海水。我的舌頭都被頂到喉嚨口了。我到不了水面了。我要死了。隨著體力越來越弱,求生的意志也離我而去。掙扎又有什麼用呢?恐慌的情緒開始淡去。我以前聽人說過,淹死是種好死法。我不再努力向上遊了。海水就像一個安寧的搖籃。我在它的搖晃中逐漸入睡。我根本做不了什麼——晚安,媽媽。我現在就這么躺下了……我准備去見上帝了。就在我幸福地迎接死亡時,身下突然傳來一陣沖擊,把我像香檳酒瓶的軟木塞一樣彈射到水面上。我不會死了。我不會死了。我一邊踩水,一邊大口大口地呼吸著空氣。我還活著。我還活著。
蒂爾伯恩下士和鄧達斯候補少尉也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彈射到水面上,根據事後的推測,那力量可能來自一台爆炸的鍋爐。他們在水面上掙扎時,看到「胡德」號的艏樓消失在水下,彷彿是池塘里的一件玩具。這艘戰列巡洋艦的另兩個部分——舯部和艉部——已經開始奔向海底。從沉沒的軍艦上發出的隆隆聲和嘶嘶聲逐漸淡去;火焰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瞬間熄滅。不久以後,「胡德」號曾在的位置就只剩下一團已經開始消散的黑雲和一大片混雜著殘骸碎片的黑色油污。
但是戰斗還沒有結束。「威爾士親王」號的第六次齊射夾中「俾斯麥」號時,利奇艦長注意到這艘德國戰列艦中彈了。他還有機會為英國扳回這一局。但是接下來,「俾斯麥」號瞄準「威爾士親王」號的第一次齊射就命中目標。一發炮彈撞進艦橋,然而利奇很走運,因為這是一發啞彈,它徑直穿透艦橋,從「威爾士親王」號的另一側穿出,然後一頭栽進水裡。但是,38厘米炮彈即使沒有爆炸,仍然能夠帶來浩劫。剛才利奇身邊還圍著一群盡職工作的下屬。轉瞬間,他就發現自己身處一片充滿煙霧、尖叫、鮮血和斷肢殘臂的屠場。這位暈頭轉向的上校掙扎著站穩腳跟時,看見只有信號軍士還站在自己身旁。其他所有人都倒在地上,除一人外全部身亡。
這還僅僅是開始。炮彈一發接一發地命中這艘英國戰列艦。雷達系統和光學儀器都被打壞,一些小艇和船艙也被摧毀。一架「海象」式飛機剛要起飛引導炮火,就被彈片打得千瘡百孔,機組成員不得不迅速棄機。「威爾士親王」號也進行還擊,但她的好幾門主炮都出了故障。雖然民間技術人員付出很大努力,但艦炮出問題的速度超過了他們的修理能力。最終利奇下達撤退的命令。如果這場不公平的對決繼續下去,結果顯然不會對他有利。此時更明智的做法是挽救他的軍艦。
交戰雙方的距離迅速拉大,最後在這片海域只剩下了殘骸、油污和三個人。其中兩個人是蒂爾伯恩和鄧達斯。第三個是特德·布里格斯。他在「胡德」號上服役的童年夢想變成了一場噩夢,並將在他的餘生中一直縈繞心頭。
『叄』 巨艦「提爾皮茨」號是怎樣沉沒的
1944年十一月十二日,英國空軍出動轟炸機攜帶專門設計用來對付大型軍艦的5.5噸的「高腳櫃」超空凱察級炸彈。兩枚「高腳櫃」直接命中「提爾皮茨」號的艦體,四枚近失彈在船體附近爆炸,左舷水下部分被一枚近失的「高腳櫃」撕開一個長度接近七十米的大口子孫物,艦體持續傾斜,C炮塔的彈葯庫發生爆炸,九時五十分左右終於翻沉在林根峽灣哈依島南斗茄側海域里,除去事後從船體內被營救出來水兵以外,一共有九百零二人死亡。至此,為了擊沉這艘納粹德國海軍的超級軍艦,英國人出動了超過六百架次的飛機以及袖珍潛艇。
『肆』 納粹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沉沒的原因是什麼
16時47分英軍「約克公爵」號戰列艦首先開炮,德國人完全被打懵了,他們的軍艦在排水量、火力和裝甲上均遜於英國人的戰列艦,唯一的生還希望便是利用速度優勢逃生。佔了先手的英國人成功地打啞了「沙恩」的兩座主炮塔,使其火力銳減了三分之二,然而「沙恩」的水下艦體和動力系統仍然完好無損,正在一點點地逃出英國人的火力范圍,英國人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然而忽然間德艦減速了,原來是「約克公爵」號最後一輪齊射中的一枚炮彈擊穿水平裝甲後在「沙」艦的鍋爐艙爆炸,導致蒸汽輪機減速,德艦上的輪機長馬上帶領手下投入了瘋狂的維修作業中去,他們知道他們的奮戰決定著整艘船的命運。而命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最終他們只用了30分鍾就完成了初步的緊急維修。然而命運女神最終還是沒有青睞他們,「沙」艦在最後一道柵欄前絆倒了。在德艦減速的這一段時間里,英國人的驅逐艦逼近了上來,發射了12枚魚雷,摧毀了「沙」艦的水下防禦系統,並使她開始右傾下沉,貝知道這艘戰艦大限已到,向總部發出訣別電報:「我艦將戰至最後一彈。『沙恩霍斯特』永遠向前!」隨後的結局不可避免,整整13艘英國軍艦團團包圍了她,將她送入了海底。
就算是終結時刻即將到來,德國人還是沒有放棄,在甲板上水兵們依舊在忘我地搬運炮彈(從前部彈葯艙運到後部彈葯艙)此情此景讓英軍指揮官也深為動容。直到最後一刻,仍有兩門火炮在開火。英軍指揮官弗雷澤後來對部下說到:「先生們,我們贏得了這場海戰的勝利。如有一天你們能夠指揮一艘軍艦,參加一場實力如此懸殊的戰斗,我希望在場諸君能像『沙恩霍斯特』那樣轟轟烈烈地作戰!」 這一戰不僅宣告了希特勒控制大西洋迷夢的破滅,也代表著德國水面艦艇部隊從此一蹶不振,此後他們不得不更多的依賴潛艇來執行破交作戰。從技術上來說,也宣告著大艦巨炮時代中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的滅亡和全面防護理論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戰列艦和重點防護理論。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2000多名德國水兵葬身冰海,這是一座沒有鮮花的墳墓。唯一留下的只有對榮譽和勇氣的贊美,但這是某種永恆的東西,一個傳奇,一個悲壯的傳奇!
『伍』 二戰揭秘:德國巨艦「俾斯麥號」是怎麼被擊沉的
俾斯麥號戰列艦(英文:KM Bismarck battleship[1] ),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的,以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
該艦始建於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逗褲彎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最強的戰艦。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再遭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空襲,被3枚魚雷擊中,其中1枚擊中艦尾,沉重的結構受到損壞後向下壓迫到舵機,導致俾斯麥號的舵角卡死在15度。這使俾斯麥號已無法迴避英純畢國艦隊的攻擊(在海流和風的影響下,俾斯麥只能向北北西方向前進,而這是英軍的包圍網中央),速度再度降低,而且很難控制航向。
1941年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戰列艦及巡洋艦、驅逐艦,用炮彈、魚雷輪番對操縱失靈的「俾斯麥」號進行輪番攻擊。於八點左右俾斯麥號進入戰列艦主炮射程,兩艦迅速接近,並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轟擊俾斯麥號。俾斯麥,前後火控站先後被擊破,甚至在前20分鍾內艦艏的兩門主炮就先後報廢。事實上,從戰斗開始,到戰斗結束,俾斯麥號一直只攻擊羅德尼號,但是14.96英寸炮無法貫穿「BIG SEVEN」中以驚世駭俗防護能力著稱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羅德尼號。俾斯麥號中彈26枚,加上至少1枚魚雷。最後的一枚16英寸炮彈是在極近的距離發射的(大約3,000碼)。但直到10時25分俾斯麥號仍然沒有沉沒,甚至引擎尚在運轉。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德國人試圖自沉軍艦以避免被俘獲。英國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隨後在近距離發射了3枚魚雷,全部命中。10時36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永不沉沒的戰艦」沉沒了,大西洋海成為它的水下墳墓 。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斗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斗,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山悶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陸』 俾斯麥號是怎麼沉的
一直以來,對俾斯麥號到底是如何沉沒的存在爭議。英國人認為,俾斯麥是被其重巡多特塞郡號發射的魚雷擊沉的;德國人則認為,軍艦是由於軍艦已經喪失戰鬥力,為了避免更多的炮擊和傷亡,由大副厄爾下令自行鑿沉的。在俾斯麥成立60周年之際,參戰雙方的部分老兵和科考隊重走當年俾斯麥的滅亡之路,來到當年的沉船地點對軍艦殘骸進行實地勘察。經過對殘骸的細致考察發現,當年魚雷炸開的艙壁很平整,鋼板並沒有凹,沒有被擊穿,也沒有裂開,看起來完整無缺,有油槽,水槽的艙壁就像緩沖區,擋備滾旅住了魚雷的沖擊。俾斯麥的裝甲艙壁用來抵擋魚雷,它也成功的辦到了。薄薄的槽壁裂開,不過裡面的艙壁很完整,軍艦的核心並沒有被擊穿。核心沒有進水,魚雷是無法在最後幾分鍾讓軍艦沉沒的。事實的鑒識證據支持了德國人的說法,也解釋了老兵們為什仿凳么能生還。當時的戰斗應該是這樣,托費中將不斷縮短距離,直到最後幾乎是發射平射炮。諷刺的是,平射炮使得炮彈幾乎不管用,因為彈道太平,炮彈在水面歪彈,或者無法深入擊穿俾斯麥的下層艦殼,炮彈把上層甲板打成馬蜂窩,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不過沒有擊穿裝甲核心,沒有擊沉它,只有擊傷它。備慧為了避免被炮擊而亡,船員自己鑿沉了軍艦,據倖存老兵卡爾、華特回憶,最後一戰中,大家都知道的棄船命令已下達。200人不斷推擠穿過左舷後甲板門,其中包括下令棄船的大副厄爾,可是一枚炮彈擊穿左舷裝甲在他們之間爆炸,幾乎炸死了所有人,考察人員也在左舷找到了老兵所說的那個炮彈打出彈孔,證實了這個說法。
『柒』 德國提爾比茨號戰列艦是怎麼被擊沉的
英國皇家空軍進行了三次行動攻擊提爾皮茨。第一次是「掃雷器」行動。1944年9月15日,皇家紅軍第617中隊和第9中隊的蘭卡斯特式飛機,每架攜帶5噸巴恩斯沃里斯型高腳櫃炸彈,以及5000磅實驗性「喬尼沃克」水下水雷,從蘇聯阿爾漢格斯附近的Yagodnik臨時空軍基地起飛襲擊提爾皮茨。轟炸時,盡管提爾皮茨被煙幕彈的煙幕保護,但仍然遭受了一發由第九中隊的投擲炸彈並使其喪失了出航的能力,北極航線暫時遠離了提爾皮茨的威脅。德國報告稱:「這(指『掃雷器』行動)最終讓海軍總司令確定提爾皮茨不可能再修復並出海行動。」但當時盟軍並不知道這個情況,並認為提爾皮茨仍可能修復,於是決定繼續進行攻擊行動。
到了10月,由於提爾皮茨不再認為是主力艦,她移動到更南部的Tromsø,作為浮動火炮陣地並等待盟軍進攻挪威。但與此同時,提爾皮茨也已經進入了駐扎蘇格蘭的皇家空軍的航程以內。
10月28日,「掃除」行動展開。蘭卡斯特式飛機群由蘇格蘭Lossiemouth起飛,攜帶高腳櫃炸彈襲擊提爾皮茨。當轟炸機群到達預定位置後,烏雲掩蓋了提爾皮茨,這次轟炸僅有一發炸彈炸中了提爾皮茨的傳動軸旁邊的海上,其他炸彈全部脫靶。
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軍第617中隊以及第九中隊的蘭卡斯特式轟炸機攜帶高腳櫃炸彈,由蘇格蘭起飛,開始他們的第三次行動——「問答集行動」,這一次德軍沒有使用煙幕彈,並且提爾皮茨在這次行動中沉沒,徹底終結了她的戰艦生涯。戰斗中三發高腳櫃炸彈命中提爾皮茨,一發擦炮塔防盾而過,沒有造成致命傷,但另外兩枚炸彈洞穿提爾皮茨的裝甲並造成了一個兩百英寸的大洞。隨後炸彈爆炸引發在艦內大火引爆了彈葯庫並炸斷了C號炮塔。提爾皮茨在遭受這三發炸彈攻擊後迅速傾覆,船上的1700人當中有接近1000人陣亡。
納粹空軍沒能及時截擊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分報道稱一架轟炸機被德國空軍擊落,但英國資料則稱飛機是被防空炮火擊落)轟炸所用的蘭卡斯特B.1特別型轟炸機撤除了部分裝甲和一門航炮,使得其更容易被戰斗機擊落。在轟炸機起飛前,英國飛行員得到指示可能會遭受截擊,同時在提爾皮茨向空軍求救時,納粹空軍回應「飛機已經全部起飛」,提爾皮茨所在地的防空系統不夠充分,當地的德國飛行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以操控新式的福克·沃夫 190(focke-wulf 190)飛機。提爾皮茨所在地的空軍指揮長官海因里希·艾勒在戰艦沉沒後被送到軍事法院,指控其應該為提爾皮茨的沉沒負主要責任。最後德國軍事法院判決艾勒三年有期徒刑並解除指揮職。
『捌』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怎樣被擊沉的
根據已知資料顯示, 英軍的強大山碧炮火並不能使「俾斯麥」號致命, 很可能是德國水兵不願意將艦艇交給英國人, 以至於自己鑿沉了「俾斯麥」號。消息一經公布,立刻遭到了英國歷史學 家們的強烈反對。但從「俾斯麥」號來看, 除艦宴兆身和上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外,殘骸保 存之完好大大超出了先前的預料。其實英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提出 了「俾斯麥自沉說」。最新解密的英軍情 報顯示,當時英軍就認為,德軍自爆「俾 斯麥」號就算沒有直接使該艦沉沒,也最 起碼大大加速了 「俾斯麥」號沉沒的速度。 只是英國人的愛國主義才使這種說法塵封 了半個多世紀。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的,以前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該艦始建於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首相」。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剔除奧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麥號戰列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
俾斯麥號的戰績是在建成後第一次出海作戰中於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海戰中於開戰後6分鍾內擊中了英國海軍的精神象徵,一戰時服役到現在的胡德號的彈葯庫,導致其殉爆沉沒。
英國皇家海軍因此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號,3日後,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勝利號」、「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首的60餘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各型軍艦及數型飛機圍攻後,因抗損性差,開晌唯租戰15分鍾後主炮塔被擊毀兩座,30分鍾後炮塔全部啞火。英國軍艦對其進行了幾小時炮轟後,俾斯麥號帶著德國海軍的希望沉沒於大西洋底。
『玖』 二戰期間,戰艦俾斯麥號是怎麼沉沒的
二戰期間,德國戰艦俾斯麥號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海上死神,也是最安全的「永不沉沒」號。然而它在正式服役不到兩個星期後即沉入海中,關於它的沉沒原因以及那場激烈的海戰至今還吸引著很多人的好奇心。在俾斯麥號戰艦沉入大西洋後的第61個年頭,曾拍攝《泰坦尼克號》電影的詹姆斯·卡麥隆導演將使用先進的深海探測儀器,重新探訪俾斯麥號,並最終解開它沉沒的謎團。
那是1941年,正值二戰,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戰艦俾斯麥號——大多數軍事專家都這么認為——從挪威的卑爾根港駛向遠海時暴露了目標。英國當時最大的戰艦胡德號加入了追擊的行列,但卻在隨後發生的戰斗中被俾斯麥號擊沉。英國決意報復,派遣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隨同100艘其它艦船向俾斯麥號進發。近2,000英里的追擊後,艦隊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00英里處趕上了它。俾斯麥號在強大的炮火攻擊下沉入海底,只有一百名海員獲救。「我希望戰爭永遠消失,」一位在英軍的炮火中倖存下來的德國老兵曾經感慨地說,「對我來講,俾斯麥號就是死神的象徵。」61年後,幾位倖存下來的二戰老兵又聚在一起。是時間,使他們化敵為友。提起當年的那段往事,這些髦耋老人唏噓不已。
「俾斯麥號是當時最先進的船。第一次登上俾斯麥號的時候,我想,這艘船絕對安全。沒有人相信它會沉沒。」俾斯麥號在德國漢堡秘密建成,於1939年下水。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它的身長達830英尺(約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而且還要寬出30英尺(約9米)。它的裝甲極厚,重量幾乎是泰坦尼克號的兩倍。盡管塊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的推動下,俾斯麥號的航速可達32節(時速59.2公里)。每個炮管口徑15英寸,重25萬磅,能摧毀15英里以外的船隻。側面裝甲厚13英寸(約33厘米),可以抵禦魚雷和最大口徑炮彈的襲擊。當時德國海軍賦予俾斯麥號的任務是,搜尋並摧毀向英國運送食物和補給的北大西洋護航艦隊,以迫使英國投降。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進行還擊。胡德號的彈葯庫中彈,船尾被炸開並因此沉沒。船上1415人中只有3人倖存。隨後威爾士親王號也受到重創而被迫撤退。「小時候我們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說英國人是我們的敵人。雖然我沒見過他們。胡德號沉沒的時候,我們的船上歡聲雷動。看著那些飄在大洋中的海員,不知他們有多少人能倖存下來。但是我們中不少人都意識到,他們像我們一樣,也是人。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就成了我們的敵人。」
那個早上,俾斯麥號上的卡爾和沃爾特和其他德國海軍士兵感到了勝利的喜悅。他們炸沉了強大的胡德號,重創了威爾士親王號。他們是祖國的英雄,俾斯麥號是不可戰勝的。胡德號沉沒的消息在英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胡德號幾乎就是友愛之船,它是皇家海軍的象徵。這象徵輕而易舉就被摧毀,無疑在關鍵時刻對英國人的士氣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首相邱吉爾深思熟慮之後,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准備將它摧毀。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遇到了風暴。它在狂暴的海洋中穿行,目標是法國海岸的安全地點。但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5架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方向舵,俾斯麥號兜起了圈子。英軍艦隊圍攏過來,准備實施摧毀。「我當時在無線電室,聽說許多戰艦開過來,我們陷入了包圍之中。」1941年5月27日清晨,俾斯麥號上的德國水兵准備迎戰。
8點47分,英軍海軍上將約翰·托維命令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三艘戰艦也加入了戰斗。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海員中穿過。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2,876發炮彈。俾斯麥號上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卻依然在海面上掙扎。托維命令多塞特郡號巡洋艦發射魚雷。他們共發射了3顆,5分鍾後即上午10點40分,俾斯麥號墜入了深淵。
61年後的2002年5月27號上午10點40分,科學探險小隊乘坐凱爾迪什號俄羅斯海洋研究船來到了沉船地點。詹姆斯·柯麥隆率領的這支小隊共有32人,由科學家、歷史學家以及俾斯麥號倖存者組成。凱爾迪什號攜帶了兩個深潛器:「和平1號」和「和平2號」,它們都可以潛入兩萬英尺(約6100米)的深水。
在來到德國基爾之前,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一年的准備。5天前,和當年的俾斯麥號一樣,探險隊乘坐研究船,沿基爾運河航行。5月28日凌晨5點45分,探險小隊的兩架載人探測器開始向著3英里深的海底自由下落。下降過程需要花上3個小時,自由下落16,000英尺,才能抵達海底。當年,同樣的旅程,俾斯麥號只花了10分鍾。在浮力和水壓的作用下,俾斯麥號船尾斷裂脫落,船體俯沖而下,像一顆35,000噸重的鋼鐵炮彈,徑直沖向海洋深處。
俾斯麥號在海底撞出一個大坑,殘渣碎屑四處紛飛,形成了巨大的煙雲。它撞上了海底火山的側面,並沿著山體下滑,在海底的濕泥中拖出一道深槽。船體推擠著前方的海床,以排山倒海之勢一頭扎入海泥之中,沿斜坡下滑了三分之二英里。強大的海流撕落了這艘旗艦的船橋。在船體的猛推下它翻了個身,倒立起來,就像一幢4層樓高的建築從天而降。
詹姆斯小組根據建造設計圖製作了俾斯麥號每處甲板的詳細圖表。德國老兵卡爾的崗位在秘密通信室:「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對來自外面的任何通信和情報進行分析,書寫海軍總部和總指揮之間的基本通信。副官的艙室在隔壁,他會口述命令和其它信息讓我處理。比如希特勒5月15日登船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希特勒將在何時、何處登船。下面的事情我們一點都不知道。我們都很天真,從來不問,他們也從來不告訴我們。」
俾斯麥號上裝備了4座口徑15英寸的巨炮,由於它們完全靠重力固定,因此當戰艦傾覆的時候它們沉入了海底。每座炮的長度都超過了100英尺,重量約為1,900噸。如今,艦炮沉默了,炮管成了海葵的家,防空炮仍然直指天空。
潛水器來到了位於船尾的機庫。俾斯麥號上有4架阿拉朵-196型水上飛機,可以藉助彈射器起飛。但打開機庫的門,裡面只剩飛機殘骸。在大海戰的前一天晚上,艦長曾想把盡可能多的情況和報告通過水上飛機送回基地,船上的人也都把便條或信件交給飛行員,希望帶給自己所愛的人。可是起飛彈射器出現了無法解決的故障。所以最後飛行員也沒有離開。海戰中,機庫被直接擊中。
潛水小組也看到了位於艦尾最末端的巨炮。在俾斯麥號的最後時刻,卡爾、沃爾特和海因茨就曾躲在它的後面。潛水小組看到英國戰艦發出的炮彈大多數擊在左舷,所以這一側的上層甲板受損嚴重,火焰剝掉了漆面。探測器發現了一個好像是炮彈炸出來的洞。有一種穿甲彈重達一噸,飛行速度是音速的2.5倍。擊中目標後,彈頭刺穿裝甲拋擲出致命的霰彈,並以亞音速拋出被稱為「車輪」的裝甲碎片。霰彈和碎片會進一步穿透內層的牆壁,釋放出更為致命的霰彈。在約百分之一秒後,彈頭在船體內部爆炸,有巨大的殺傷力。德軍和英軍在當時都使用了同一類型的穿甲彈。但真的是英國人的炮火將它擊沉的嗎?據倖存的德國海員說,俾斯麥號是根據上面的命令自己炸沉的。他們更願意相信,即使在最後的關頭,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戰艦無法再移動,我們將戰斗到最後,元首萬歲。」這突然的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艦長林德曼的話也像宣布了死刑。船員們已准備好在黎明前做最後一戰。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分析戰斗痕跡,解開歷時60多年的謎題。他們將對俾斯麥號進行徹底的損傷檢查。在船首,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彈頭被發現了。最初胡德號被俾斯麥號擊沉時,威爾士親王號也遭受重創,但在絕望的反擊中,炮手給了俾斯麥號關鍵性的一擊。炮彈從左至右穿透艦首,留下一個六英尺寬的豁口。雖然被擊中的位置高於吃水線,可洶涌的風暴向俾斯麥號內部灌入了大量海水。另一發炮彈擊中了側舷裝甲的下方,海水灌入一個鍋爐室,使船體向左傾斜了9度。這樣的損傷使得當時的艦長林德曼無法再全速前進,這最終決定了俾斯麥號的命運。
在尾舵的機房裡,他們又找到了一個扭轉歷史的魚雷彈洞。當時的英國飛行員中有很多之前並沒有開過旗魚飛機,也沒有戰斗經驗。當時天很黑,天氣也非常惡劣,他們用了兩個小時才找到俾斯麥號,隨即從左右兩舷展開攻擊。他們駕著又舊又慢的飛機在俾斯麥號上空飛行,對抗著防空炮火織成的密集的火力網,竭盡全力組織進攻。一次次貼著海面逼近,緊挨著甲板拉起來,穿過防空火力網,升入雲層。他們盡一切可能使魚雷攻擊船體的側面,如此無畏的攻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罕見。
俾斯麥號成功地躲了無數的魚雷,只有一枚除外。這唯一的一枚魚雷居然命中了右舷的方向舵,使俾斯麥號只能在原地打轉。這是致命的一擊。船員盡最大努力想進行修復,可咆哮的海水一涌而入,把他們推了回來,甚至根本無法了解損傷情況。俾斯麥號的指揮官盧金斯當即拍發了一封簡短的電報給德國海軍指揮部:「戰艦無法再移動,我們將戰斗到最後,元首萬歲。」這突然的消息震驚了船員和船上的無線電通訊員。電報內容在船員間迅速傳播。凌晨,艦長林德曼宣布船員可以到儲備庫里隨意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他的話就像宣布了死刑。船員們在黎明前已准備好最後一戰。
破曉後,英國海軍上將托維首先命令在27,000碼外向俾斯麥號開火。然後他不斷靠近,直到把距離拉近到3,000碼。在這樣的距離炮彈幾乎是平射的。它們洞穿了炮塔,鑿開了上層結構的裝甲。顯然他們要報復德國人對胡德號所做的一切。托維下令讓喬治五世號盡可能靠近俾斯麥號,這樣他就可以透過望遠鏡看到巨大的戰艦遭受炮火轟擊的場面。
英國炮手的主攻目標是船橋,他們想摧毀戰艦的大腦。炮火指揮官施奈德曾在指揮塔內對四門主炮發號施令。但上午9點02分,羅德尼號一發16英寸的炮彈直接命中指揮塔,撕開了甲板,炸開了14英寸厚的裝甲防護門。施奈德和其他指揮官立即喪命,俾斯麥號上的火炮就此失控。在英國艦隊向俾斯麥號發射的2,876枚炮彈中,有七百多發是可以穿透裝甲的14或16英寸炮彈。下潛小組驚訝地發現,在戰艦的裝甲帶上只有4個穿透孔。這意味著七百發炮彈中只有4發穿透。如果是這樣,沉船應該另有原因。多塞特郡號上的英國船員聲稱,在俾斯麥號沉沒前幾分鍾,他們有3發魚雷擊中目標。會是魚雷嗎?
要找到魚雷彈孔,下潛小組必須檢查更下層的船體,但遺憾地是,下層船體出現了很長的裂縫,推測是在降落到海底時受沖擊而迸裂的。魚雷的痕跡已經無從辨別。經過嚴密的考察和取證,下潛小組發現的所有證據都支持了德國人的說法。雖然英國海軍上將托維不斷要求拉近和俾斯麥號的距離,直到火炮能夠成零角度平射,但由於彈道過平,無法形成致命傷,炮彈也由於水的阻力而無法擊中下層船體。炮彈炸毀了船橋,殺死了船員,但沒有破壞船體的核心,並未使它沉沒,只是在不斷的折磨它。為了拯救自己逃出狂轟濫炸,船員們鑿沉了自己的船。
當時俾斯麥號的水手卡爾、沃爾特和海因茨知道,他們必須棄船。人們慌張地擁擠著,來到左舷的甲板上。「我跑到左舷甲板上的時候,到處都是火焰和受傷的人。」海因茨在這里遇到他的一個朋友,腿被炸飛了。那個人跟他要最後一支煙,他遞過去了,這是他最難忘的一幕。海因茨繼續向船尾跑去,和其他20幾個倖存者一起穿上救生衣,然後他喊了最後一句口號:德國人民和祖國萬歲,隨後他們就從甲板上滑進了水裡。最初大家都圍在他的身邊,然後就各自散開了。就像海面上起起伏伏的木塞子。一千多人在冰冷的海水中喪生。
「在英國戰艦多塞特郡號上,我們明白了,他們也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我們得到了最好的待遇,那是你對待朋友,而不是敵人的方式。我們再次向那些失去生命的,那些永遠無法回家的人們致敬。60多年來,他們的靈魂沉積在深深的海底,在這里的寧靜中安息。戰友們,你們沒有被忘卻,我們會記住你們,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偉大的戰艦逝去了,更可怕的武器取代了它們。俾斯麥號現在成為了海洋動物的家園,靜靜地守衛著海底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曾經發生的瘋狂,它將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忘記。
『拾』 一代名艦「俾斯麥」號戰列艦隕落揭秘
說起二戰時的海戰,德國海軍是非常的強大的,有水下著名的「狼群」U型潛艇作戰群之外還有水上的戰列艦戰斗單位。在二戰各大海戰中,屬最有名的就是匹斯麥號戰列艦。在作戰中盟軍戰艦宣洩了2000多發炮彈,匹斯麥身中400多發炮彈後隕落。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俾斯麥面對數量優勢的盟軍艦隊群不早早離開,而是戰斗到最後一刻,那麼我們就來揭秘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隕落。
1941年5月18日,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戰列艦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一同出航,在北大西洋進行交戰。5月24日,兩艘戰艦在丹麥海峽遭遇了由「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組成的艦隊,「胡德」號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也是全世界最大、最出色的戰列巡洋艦。在五輪齊射後,「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繼承了「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隨後重創「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該艦退出戰斗。然而,「俾斯麥」搏旅伏號戰列艦也被英艦的三發炮彈命中,其中一發來自「威爾士親王」號的炮彈造成俾斯麥左舷一鍋爐被毀,2號發電機艙被水淹沒,艦體前傾3度、左傾9度,右側螺旋槳尖露出水面,航速下降至26節。「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機動性大大下降。
「胡德」號的沉沒使大英帝國為之震怒,從悲痛中恢復後,皇家海軍迅速地確定了下一場作戰的目標——擊沉「俾斯麥」號戰列艦。「歐根親王」號繼續在大西洋進行作戰,而「俾斯麥」號轉向前往法國進行修復。1941年5月27日,「喬治五世」號戰列艦、「羅德尼」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追上了「俾斯麥」號戰列艦,長達數小時的戰斗中,「俾斯麥」號戰列艦被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命中400餘發各種口徑的炮彈和多枚魚雷,所有主炮均被命中,喪失了還擊的能力。最終,呂特晏斯將軍下令打開通海閥、棄艦自沉,「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艦員只有一百餘人得以倖存。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號戰列艦消失在數千米深的海水中。在「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後,希特勒嚴令禁止德國海軍的大型戰艦出海,從此德國海軍徹底淪為「存在艦隊」鎮橡。
事實上,「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整個德國海軍的悲慘命運早在30年代就埋下了伏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海軍的全部軍備被《凡爾賽和約》限制在6艘10160噸,裝備280毫米主炮的非無基攜畏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和12艘魚雷艇。同時德國海軍不得製造及擁有潛艇,這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無限制潛艇戰」所造成的破壞的考量。1935年,德國與英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規定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總噸位不得超過英聯邦各國海軍水面艦艇總噸位的35%,而在水下力量,這一比例為45%,本來這一協定是基於英德兩國在1935年較為友好的關系制訂的,對於德國來說,在維持對英友好關系的前提下,這樣的海軍力量已經足以保證德國的安全,但納粹黨挑戰世界秩序的目標意味著德國海軍未來必將與英國皇家海軍兵戎相見。德國海軍不得不尋求在《英德海軍協定》限制的總噸位內發揮最大的戰鬥力,但德國海軍在艦船設計上並沒有多少最新的經驗,只能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結的原則、經驗和新技術的發展來「閉門造車」。「俾斯麥」級戰列艦、「沙恩霍斯特」級袖珍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德意志」級重巡洋艦等十分「經典」的戰艦都是這種情況的產物,這也導致了德國海軍戰艦設計的畸形。
以「俾斯麥」級戰列艦為例,它的裝甲防護在1941年是全世界范圍內的一流水平,但火力十分貧乏——主炮為8門380毫米艦炮,而英國皇家海軍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10門14英寸(356毫米)主炮,盡管在口徑上略遜於「俾斯麥」級戰列艦的380毫米主炮,但在火控系統和觀瞄系統上優於後者,而且穿甲威力在同等口徑的火炮中位居前列,也勝過「俾斯麥」級戰列艦,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戰列艦的數量和使用上佔有絕對的優勢,能夠從容地用絕對優勢數量的戰列艦組成的大艦隊擊敗德國海軍。
「後繼無人」的德國戰爭海軍在「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後就停止了大型水面艦艇主動出擊的戰斗行動,德國戰爭海軍的大多數戰列艦也因此停泊在港口裡,通過其存在,而非艦炮的怒吼,對英國皇家海軍形成威脅,但在英國皇家海軍占據絕對優勢,再加上美國海軍在1942年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戰爭的前提下,這反倒變成了作繭自縛,德國戰爭海軍的主力艦把自己困死在港口中,輕型艦艇和潛艇也遭遇越來越沉重的損失。從1942年起,美國的「自由輪」就獲得了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和反潛機的護航,隨著美國造船力量的動員,美國的護航航母也出現在大西洋,水下、水面和空中三位一體的護航力量打斷了德國潛艇部隊的脊樑,英國皇家海軍本就明顯的優勢更加被美國海軍的加入擴大了。最終,在1944年和1945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一系列空中打擊和海上行動中,德國戰爭海軍最後的戰艦和基地也被消滅,德國挑戰世界海洋霸主的第二次努力終告失敗,其後果是,直到70餘年後的今天,德國海軍都只是一支守衛近海和內河的水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