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怎麼控制人流

德國怎麼控制人流

發布時間:2023-04-04 10:41:25

⑴ 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事實上,這種靠西德的理念和實力完成的統一,已經體現在當初統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時,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新思維和東歐鄰國的支持,民主德國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談到統一後面臨的問題時說,不是所有的人對未來都沒有煩惱。新的貨幣、新的經濟秩序和實行新的政治結構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在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後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國政府舉行告別儀式。10月3日上午11時,在柏林舉行了兩德統一日國家慶祝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聯邦參議院議長蒙佩爾以及前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議長貝格曼—波爾等講了話。德國總理科爾、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員、政界要人、教會代表,以及各國駐德外交使節等2000多人出席了慶祝儀式。同日,德國總理科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建立夥伴和緊密合作關系。他在這封信中說,德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是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德國將不對任何人提出領土要求。科爾說,德國將像謀求其自身統一那樣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爭取與其夥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任務,並向歐洲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的目標前進。他說,統一後的德國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聯盟之中。同時德國將推動這個聯盟發展,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新任務。科爾還在信中表示,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權利,並將把德國軍隊裁減到37萬人。科爾還表示統一後的德國軍隊准備參加聯合國維護與重建和平的行動。科爾的這番講話,為東德在半個世紀後真正進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嚴保障。

⑵ 為加強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控制和掠奪,德國採取了哪四類統治形式

為加強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控制和掠奪,德國法西斯根據其種族主義、地緣政治的原則和戰略方面的考慮,針對不同對象暫時採取以下4類統治形式:

第一類,並入德國版圖的合並區。1938年,德國首先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爾後將其劃分為幾個行政區。1939年10月8日,希特勒發布《關於東部地區行政區劃和管理辦法的公告》,將波蘭的大片領土並入德國。其中,在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之間設立但澤—西普魯士行政區和瓦爾塔蘭行政區,而將切哈努夫和蘇瓦烏基地區並入東普魯士省(蘇德戰爭爆發後,原波蘭東部的比亞韋斯托克地區也於1941年8月並入該省),上西里西亞地區並入西里西亞省。爾後,比利時的歐本和馬爾梅迪等地也被並入德國萊茵省;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分別並入新設的巴登—阿爾薩斯特行政區和威斯馬克行政區;盧森堡被並入新設的摩澤爾行政區;南斯拉夫的下施泰爾馬克和克雷因的一部也分別並入施泰爾馬克行政區和卡恩滕行政區。這樣,德國的版圖就向外擴展了許多。

第二類,由德國行政官員直接管轄的德國移民區。1939年3月16日,希特勒下令將德軍新近強占的捷克剩餘領土納入德意志國,但保留其有限自治,並改稱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其自治政府首腦必須是希特勒分子,政府成員須經德國的波希米亞一摩拉維亞保護官認可方能就職。德國保護官負責監督當地政府,又可直接頒布法令。根據10月12日希特勒的命令,在包括華沙、克拉科夫和盧布林在內的波蘭領土設立總督轄區,德國原司法統一部長漢斯·弗蘭克被任命為該區總督。1941年8月1日,東加利西亞地區也被並入總督轄區。德軍入侵蘇聯後,又先後組建東部地區專員轄區(主管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專員轄區,以管轄被佔領的蘇聯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開始向上述地區移民。

第三類,在德國行政官員監督下的仆從國。出於政治考慮,德國允許有不同數量日耳曼居民的丹麥、挪威、荷蘭等國暫時保持「獨立」,但要受德國全權代表或專員的嚴密監督。例如,德國曾將丹麥標榜為它的「模範保護國」。其國王和政府因同意德軍進占而被保留下來,原中央和地方政府表面照常工作,其軍隊未被解除武裝,甚至該國的非法西斯政黨也沒有解散,但該國的任何重大決定都必須得到德國全權代表同意。然而,1940年7月,丹麥政府被迫改組,親德的法西斯分子參加了政府,斯哈威利斯出任首相。從此,丹麥的內外政策發生逆轉,人民集會、言論等自由權利受到限制,政府採取了反猶太人措施,並於1941年9月25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德國在蘇德戰場上的失利和丹麥國內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德國乾脆撕下「模範保護國」的假面具,由過去的間接控制變為直接控制。全國處於戒嚴狀態,其國務活動受到德國黨衛隊和警察監視。同樣,其他幾國政府也是德國扶植的傀儡政權。

第四類,由德國武裝部隊直接控制的軍管區。根據爾後作戰形勢的需要,德軍對荷蘭的重要港口、比利時大部、法國北部與西部沿海地區、英屬海峽群島、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大部、希臘的塞薩洛尼基等地和部分島嶼,以及作為德軍後方的蘇聯部分領土實施軍管。

除對被佔領國家和地區實行分類統治外,德國還將它的仆從國納入其歐洲「新秩序」。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和保加利亞等被拉入德意日三國同盟,芬蘭和西班牙也被德國視為盟友。在歐洲「新秩序」中,上述國家名義上保持「獨立」,實際上也在德國的控制、壓迫和掠奪之下,並被綁上其侵略擴張的戰車。1940年8~9月,德國迫使羅馬尼亞將北特蘭西瓦尼亞和南多布羅加地區分別割讓給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爾後,又要求羅、匈、保三國為其提供軍事基地、大批糧食和原材料,並承擔德軍的佔領費。此外,匈、羅、斯、芬、西等國的士兵,還被分別驅上入侵南斯拉夫和蘇聯的戰場。

⑶ 德國納粹是怎麼控制群眾的德國真的懂得反思戰爭嗎

鄙人學學淺粗陋地認為納粹是這樣控制群眾的:

1、民族情緒,美好未來

眾所周知,阿道夫.希特勒是個有極高演講天賦,有很高個人魅力的戰爭惡魔。他的飛黃騰達,恰逢其時,一戰後的德國被戰勝國的巨頭們,壓的不能喘氣。尤其是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更讓普通的德國人,對那場天災人禍恨的牙癢癢。所以二戰前的德國就像一堆機易引燃的乾草。而阿道夫.希特勒的軍國主義言論,就成了點燃德國民眾所以負面情緒的火焰

至於戰後德國悔改,應該是真的,因為二戰後的德國,得到美帝支持,牽制蘇聯,它再也不是一戰後的“受氣小媳婦”。而是被人央求的“小祖宗”。故此富起來的德國,那還有心思去在聽納粹那一套啊!故此,倉廩實、知反思。

⑷ 求納粹德國時期的經濟制度。

納粹自1933年1月30日在德國取得政權以來的所作所為,正是其觀念與目的具體表現。納粹德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雖然也帶有偶然因素的痕跡,但在本質上正是納粹所期望的、用以實行他們政治綱領的結構。不獨如此,如果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則德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也將是納粹改組各被佔領國家時所要借鑒的政治藍圖。

一、納粹的25點綱領

國社黨上台以來在德國實行的一切措施都是依據其政治政綱,即所謂的「25點綱領」進行的。該綱領在1920年由國社黨創辦人德雷克斯勒(Anton Drexler)、該黨經濟綱領的提出者費德爾(Gottfried Feder)和希特勒三人共同草定,1926年希特勒宣布該綱領作為納粹運動的哲學與原理體系,是「永遠不變的」,1932年紐倫堡國社黨代表大會再度肯定了這個政綱的地位。

納粹的25點政綱明白地或隱示地包含了國社黨所有的基本觀念和政策。其中第4、5、6、24各點總述了納粹的民族觀及「主宰種族」觀念、反猶太人的偏見、以及對於所謂「積極的基督教」的不甘願的妥協;第1、2、3、8、19、22各點要求德國的統一團結、「生存空間」、帝國的擴張、凡爾賽條約的廢除、「職業軍隊」的建立、「德國法律」體系的創設;第7、9、10、20、23、25各點確定納粹的國家觀,以及國家對個人關系之觀念。在納粹黨看來,個人的責任是勞動,並為公共幸福服務;國家必須為其公民謀得工作與安定;報刊、文學與藝術必須與納粹的「美德」與民族理念等觀念符合一致;德意志帝國必須加以高度組織化,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25點綱領的其餘各點是關於經濟問題的主張。這些條款聲稱納粹反對「大資本主義」,並提出土地改革、廢除地產投機買賣、「建立一個健全的中等階級」、「大百貨公司的公有化」、鼓勵和扶植小型工商業、卡特爾和工業聯合體的國有化,以及廢除「利息奴役制」,第25點主張設立「職業會」(Professional Chambers)以執行帝國的法律,這些便是國社黨的經濟大綱。

至於1933年以來納粹的經濟政策究竟是否根據先前制定的計劃進行、進行到什麼程度、以及納粹的經濟政策是否足以代表經濟設計的一個類型,研究納粹德國的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結論並不一致。我的答案是:在納粹黨上台後的最初階段,其經濟政策與其說是推行25點綱領,倒不如說是為了謀求鞏固權力而在工人階級、中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三者之間左右逢源。納粹上台後的最初幾年中,黨內的思想極不一致,「左」「右」兩派間時起摩擦,這種黨內左右斗爭的焦點在於托拉斯收歸國有以及廢除「利息奴役制」等諸多問題,而這些斗爭使得納粹黨在制訂上台後的經濟政策方面困難多端。

納粹起初很少注意對經濟問題進行通盤計劃,這一點主要是受自由主義經濟學熏陶的經濟學家影響。後來因政治需要以及經濟壓力的影響,納粹開始考慮並實行計劃經濟,不過戈林所主持的幾個四年計劃,首要目的在於准備戰爭,所以,經濟建設在德國自始即是「軍國主義經濟」的一面。

從1933年至1939年間,納粹努力將德國社會經濟生活改造為一種新結構,以達成兩項目的:1、為鞏固國內統治建立經濟基礎;2、造成一種足以支持(納粹認為必不可免的)戰爭的經濟。雖然納粹建立的國家經濟結構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與「25點綱領」協調一致,但在其各種制度、組織和法律中,還是可以看出來當初25點綱領所貫徹的主要觀念的。

二、世襲的農民

人們通常把德國當作一個工業國家,在這個工業國家中,農業在經濟上只佔次要地位。這點固然不錯,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在德國的經濟中,農業亦自其重要性,因為農業生產足以供給約佔全國所需80%的食品,納粹因此自上台伊始即很注意他們的農業計劃。實行這個方案的機構比納粹體系的任何其他部門都發展得更為充分。

關於農業,納粹定下了幾個目標,最普遍的目標是與他們的種族理論有關聯的。在納粹運動發展的初期,他們宣布過農家或農民是德國民族之骨幹,是北歐血統的最健全來源。納粹農業政策的主要宣傳家台里(Walther Darre)和羅森堡都堅持認為「猶太人-馬克思-自由資本主義」的衰敗有一個主要原因,即是人口離開了田地,而集中於大都市區域。

但是納粹還有一些更實際更直接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以改進農業人口的生活為手段,在農村造成一個在政治上效忠於納粹的集團;第二個目標是要發展農業生產,使它在戰爭與封鎖時能使德國滿足生活必需品的自給自足;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目標是,納粹希望將忠誠的德國農民移往帝國四境的邊陲,以加強德國的軍事地位。納粹認為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是成立「世襲的農場」或自耕農地(freeholds)。這些世襲農場是依1933年9月29日的法令創立的,在法律的和社會的地位上類似封建時代的自耕地,一個世襲農場不得超過125公頃土地(約合300英畝)。它的所有者必須是農民,而該農民又必須是德國血統的德國公民,或與德國有血統關系的外國公民,且必須是「榮譽的」人,所謂「榮譽」指的是接受並擁護國家社會主義。

世襲農場是不可讓渡的,也是不能抵押的。農民將這種耕地遺留給子孫時必須依照限定繼承人產業的法律、以及長子繼承法所規定之權利,不得將地產平分給數子。長子之外的繼承人只能分得對經營這世襲農地無重要影響的財產,他們可以用這筆財產獲得教育或職業訓練。如果這些繼承人不是由於自己的過錯而陷於貧困,他們有權回到世襲農場並在那裡生活。農民在遺囑上不能違背法律的規定改變其農場之處置。如果他沒有自然的繼承人,國家可以指定一個繼承人。任何人不得擁有一個以上的世襲農場。

為了處理在這條法律下引起的訴訟,納粹政府設立了特定的農業法庭,由各地地方法院的法官與兩個農民組成。凡有普通上訴法庭的地方設有高級法院,還有一個最高法院以審理一切有關自耕農場的案件。這些法院都有相當大的權利。如果有一個業民不能經營其農場使其生利、或是他的行為「不榮譽」時,法院有權剝奪他領有世襲農場的資格。

到1936年,德國約有100萬所農場依照該法律變成了世襲農場,其中包括一些大地產,其原來的主人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替他們的地產取得了世襲農場的法律地位,以此逃避債務,避免其農場被債權人沒收。

三、農業自治團

納粹提出的許多觀念中,有一個觀點主張人口應該按照其各自的生產活動內容分成許多自治「團」,這個觀念首先施用於農業,結果成立了農業團,並發展成為對德國農民的一切生產、定價與銷售活動進行嚴密管制的體系。

農業自治團不僅包括一切地主佃戶、耕種者與農業工人,還包括所有的農產品與糧食批發商和零售商,以及一切食品製造者如麵粉廠主,釀酒廠主,制糧商(這些人被強制勒令參加),以及一切農業合作社和其他銷售組織。農業自治團是一種自治團體,其大部分開支均由會員的強制捐款中籌付。農業自治團由「德意志帝國農民領袖」台里親自主持,他是直接由希特勒任命的,而且完全對希特勒負責。台里同時又是「糧食與農場部部長」。

農業自治團分為兩大部門,即參議部與行政部。參議部又分為七組,分管經濟與社會政策,宣傳,及國際問題。行政部分三大組,即人員,農場,市場。另有第四組管理人事與財政。人員組主管僱主與工人關系、精神的與道德的福利、農民傳統的保存、土地的重新墾殖等事。它還負責宣傳納粹對於農民社會地位與作用之觀念。農場組主管土壤改革,農場管理賦稅,農業展覽會及其有關問題。市場組的職務在集中各合作社及其他銷售組織工作。

農業自治團有20個區域協會,區域協會下有520個縣鎮協會。各縣鎮協會又分為無數地方協會。每個區域協會有其行政組織,略同柏林的中央政權機構一樣。每個地方農場協會的領袖,通常都有當地的國社黨領袖兼任。此外還有兩個全國性咨詢機關;其儀節職務與宣傳職務大過其行政職務。一個是農民顧問委員會,有委員100人。是由農業自治團的各職業部門中挑選出的,另一個是德國農場委員會。會員1000名,由德國農民領袖從各區域及縣鎮農場的領袖中選拔其有聲望者充之。農場委員會准備並主持每年的農場代表大會,而這大會是歡宴的節期以及納粹向整個農業自治團打氣的機會。

政府為德國的每個農場都備有一張農場經營證(卡片),在這上面載明關於地畝、收獲、牲畜以及農場操作的一切事項,以供中央與地方當局對農場實行監督和管制。理論上農民可以自由種植他想種植的東西,但在實際上政府將每一農民必須生產的各種商品規定一個基本定額,比如說全德國約有200萬個種植做麵包用的裸麥的農民,政府對於他們分別規定生產定額,規定的數量在每年種植季節終了時宣布,並由政府按規定價格收購。照類似方法,政府每年向麵粉廠主分配定額,而麵粉的價格由各縣鎮分別規定。

農民除了參加農業自治團的地方及縣鎮分區協會以外又需加入一個銷售協會,這些協會是依照商品或商品組而分別組織的。德國共有10個中央協會或銷售聯合會,負責各種農產品(如裸麥,牛和牛奶,土豆,雞蛋,糖等)的銷售事宜。每個中央協會都是自治的法團,受農業自治團的管轄。第三帝國農民領袖為每一個中央協會委派了全國性專員。中央協會同時受糧食農業部之管轄。如中央協會各自主辦其商品生產與銷售。它們規定生產成本,價格,利潤率,確定標准及產品分等的規定,並在某種程度內規定農產品之實際生產。

四、農村定居與農場勞工

分裂大地產、將它們分配給小農,這個方案成為德國政治上的重大爭端已非一日。納粹綱領第17點主張「制定一項法律,允許政府將有關公益的土地無償沒收」,並主張廢除土地抵押制度。但是納粹雖發出了這些諾言,在這方面卻並無什麼有意義的改革。

農村調整方案因德國必須增加農業生產而大受影響。德國絕大部分的大地產集中在勃蘭登堡與東普魯士,而這兩地的土壤和氣候利於廣耕,不利於深耕。這個事實頗足以妨礙政府大規模徵收大地主或「容克」們的地產。至於容克地主們在政治上及軍隊中的勢力足以阻止這種政策就更不用說了。況且大多數這種新式農場必須有足夠大的面積,否則不能做有效的耕種。

德國小農的生計本不容易,而各地公有土地變為自耕農場之風流行甚盛,更予小農以沉重打擊。這些公有土地常常是小農唯一可以畜養牛羊之草地,也是農民唯一取給燃料的來源。現在,政府既推行變公有土地為自耕農場之政策,結果是常逼得小農非放棄其自己田地不可。在德國西部某些區域內,政府以分給他們東部土地的諾言,將小而貧的農戶及佃戶們驅離其原來的土地;然後將他們的農場合並成更大的農場,給予納粹認為可靠的人。

自從1934年納粹發動「生產戰」以來,農業勞工的缺乏愈來愈成為德國農業的嚴重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納粹採用了種種方法,輕則用各種利益勸誘人民做農業工人,重則使用強力手段強迫人們做農業工人。納粹所用的一個主要辦法是強迫城市工人到農村去做幫工。這種辦法可以採取幾種方式,1934年5月15日的法令規定凡曾經在農村做過3年工作的工人不準在城市尋找工作,政府對違反此禁令者嚴厲處罰。1935年5月以後,政府又規定所有青年必須參加「勞動服務」,以做服兵役前的准備訓練。納粹廣泛利用勞動以輔助農業工作。尤其當收割的時節更甚。此外政府得派凡在勞動服務中有農作經驗的青年,到農場去做「助手」、「幫工」。如果這些青年不遵令前往,便被開除勞動服務界,而他們的「工作薄」則被吊銷。

1938年2月,納粹規定凡年齡在25以下的德國女子必須參加農業的勞動服務或者家務僱工的勞動服務,為期至少一年,否則她們以後便不得擔任工業或者商業工作。1939年2月13日,政府頒布一道命令,規定農業勞動者不得隨意改變工作,即使該工作仍屬於農業和林業范疇。兒童小學畢業後,政府就送他們去做一年農業勞動,父母如企圖妨礙該法令的執行,便要受監禁的處罰。

雖然有這些限制辦法,納粹仍然未能防止「逃避農村」的趨勢。自從1933年以來,有成千上萬的農業工人企圖在城市裡和其他行業中尋求工作,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成功地獲得了工作。農業助手的工資很低,他們的工作條件又比工業工人的更為惡劣,而且自1933年9月後,農場與森林勞動者不能享受失業保險的權利,農戶對這班助手還可以「工作遲鈍」或「懶惰」為由加以懲罰或罰金,因此農場工人的社會生活和地位排在城市工人之下。後來納粹曾經採取若干補救措施,如鼓勵人們建築農場工人住宅,改良他們的工作環境,給他們以工作訓練,並促進其娛樂和健康活動。但德國重整軍備的種種需要,及1939年9月後世界大戰的爆發,又妨礙了這方面的進展。

自1938年以來,尤其是二戰開始以來,納粹越來越靠外國勞工(特別是波蘭和義大利工人)和俘虜去擔任農場工作,於是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納粹被時事所驅,不得不利用外國的「血統」來耕種德國的土地,同時德國人的血都當作肥料灑在了外國的土地上。

五、工商自治團

納粹自1933年以來建立的工業體系以一個觀念為基礎,即民族經濟應該是服從國社黨的政治目的和國家的意志。納粹摒棄自由主義派所謂的「自由經濟」的一切觀念,將政治置於經濟之上。經濟政策必須取決於民族利益,而民族利益是什麼則由領袖們去解釋。

納粹德國的工業政策時又受其軍事考慮的影響。納粹從一開始上台便明白確切地以毀滅凡爾賽條約為目標,這樣一來最後肯定不免於一戰,因此在納粹規劃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具體措施上都將戰爭這一可能性計算到了裡面。1935年以後,尤其是1936年秋季以後,納粹開始提高統制國家經濟的趨勢,並將其納入備戰方案的一部分。

納粹最初曾努力盡量採用舊有的經濟方式。1933年以前德國工業已經高度組織化,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政府管理。那時德國工業各種同業公會擁有的經濟控制力遠超過其美國同行。卡特爾這一工業聯合組織在德國已經是控制生產銷售與定價一個重要因素。納粹上台後,採用了包括卡特爾在內的舊有的經濟組織方式,而將它們加以改變以適合於自己的新規則,這確是納粹善於運用社會心理的地方。

納粹在工業方面的機會主義精神上還有更甚於此者。納粹最初即是受「大工商者」的支持,並與工商各集團達成妥協。納粹只是漸進地推行工商業改革,這種妥協態度與他們對勞工和農民採取的嚴厲手段相映成趣。1934年2月27日,國民經濟部長施密特博士頒布了德國經濟組織改造准備工作法,這是納粹改組德國工業的第一步。該法律是個一般性法令。它授權經濟部承認各工業同業公會的經理,委派及罷斥其領袖,並得強迫各僱主和公司加入工會。改組的過程當時並未完成,1938年1月,沙赫特博士卸職,由納粹黨員豐克(Funk)博士擔任經濟部長,此時德國工業改組方才完成。

從1933年至1939年,納粹所完成的經濟結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職業與區域組織體系,其中心為工商業自治團和手工業自治團,這兩個自治團將除農業外的一切工業性商業性的金融活動系統化了,並加以領導。

工商業自治團採用了強制、領袖與自管三大原則,一切德國經濟事業必須一律加入組織,任何企業如不參加,則它或它的負責人必遭受巨額罰金、以及其他責罰或取締。在這個自治團內,每一行業(部門)都有一個領袖,他由更高一級的領袖委派,最高級的自治團領袖由德國經濟部長指派。德國境內一切工商業企業都按其經營的經濟活動種類被派定參加自治團的某一分組,每個企業同時又必須參加所在地的地域性組織。如果一個企業在若乾地區內各有一所工廠或分店,則其廠長或經理都需參加當地的地域組織。行業與地域的單位共同組成第三帝國經濟會議,由經濟部長直接主持。

工商自治團包括6個全國性部門:工業,動力,銀行,保險,貿易和手工業(另有交通部門,受別的法令規定)。這六個部門中工業部門最重要,它本身又分為七個主要組:采礦和冶金組、機器製造和改造組、鐵和五金器具組.、建築與建築材料組、化學紙張與印刷組、皮革、紡織和服裝組、食品與飲料組。這7個主要組再分為32個貿易組,例如采礦和冶金組分為采礦鐵生產、鑄造等等,機器製造分為制鐵、制鋼、交通工具、飛機生產等等。這32個組又再分若干專門組和專門小組。例如機器製造下有紡織機器專門組,該專門組下面又有紡紗機器專門小組。每工廠或商店按照其主要生產品的種類加入各專門小組,上述各級分組在一切的業務必要地點均設有辦事處。

除工商部門外,其餘五個全國性部門下面沒有設主要組,而是直接劃分為貿易組(經濟組)、各專門組和專門小組。例如動力組分為兩個貿易組,即發電貿易組、煤氣與水貿易組。六個全國性部門及交通事業部門共分為55個貿易組,而這些貿易組又分為400餘個專門及專門小組。

一般說來,各貿易組是工商自治團中最重要的職業性分組。每一貿易組向它的會員徵收會捐,並為它的各專門組及專門小組制定預算。每一貿易組的領袖有權對它的會員處以罰金,但不得超過1000馬克。被罰者可向全國性各組的領袖上訴,以他們的判決為最後的裁判。各組與分組之領袖在某種程度上受會員的控制,會員們可以不時對他們的領袖通過信任票或不信任票,不過,上級的領袖對於這種不信任票可以加以否決。每組在領袖之外還設有一個委任的顧問會,凡制定預算時,或向會員攤派款項時,事先必須征尋顧問團的意見。顧問會審核本組的賬目。凡關於開銷費用,購置地產,委派經理,及發市或修正現行法規的事件,必須先聽取顧問會的意見,方能做決定。一切組織或組至少每年必須召開會員大會一次,並向大會報告本組的活動與財政情形。在這時候,會員也可以對其領袖通過信任票。

納粹起初並不想用這個復雜的機構去計劃德國的經濟,不過是想利用它做一種工具,在必要時能夠籍以有效的控制經濟生活的一個方面。工商業自治團被限定不得干預一切有關管制價格及規定銷售之事。納粹不願意工商業自治團變成一種對國民有壟斷權利的巨大托拉斯或卡特爾。所以他們將規定價格與市場之權交給了別的權力機關和組織,工資問題同樣也劃歸其他方面主管。

工商業自治團各貿易組所擔任的大多是技術性、經歷性的工作。各貿易組必須經常供給其會員以下列各種情報:關於新的技術方面和工業材料;某宗特殊產品的市場情形;改進成本會計的方法;以及改良店廠管理的方法;運輸費率,與捐稅,貿易政策與外匯;防空保護,商業法律問題等。各貿易組推動各僱主合作訓練新的工人,幫助他們組織商業展覽與集會;並致力於關系工商業的經濟福利之其它問題。

在德國國內的14個工業區里,各全國性組與各貿易組合組成14個地區組,下轄分組、地方小組。比較其餘的全國性各組來,全國性貿易組的地方組織更為廣大。在若乾地區,專門小組可以比專門組本身更龐大,有的地區(如魯爾、西里西亞、安哈爾特)因為工業集中,在這些地方,某個專門組織下轄的一個區域辦事處可以比柏林的總處還更重要。

工商自治團還保有一個廣大的地方性組織,其基本單位是工商會,又稱商會。全德國約有100個以上的商會,每個工廠或商店都必須加入一個商會。這些商會是公共的公司法團,並為一定地方或區域內工商企業的代表法團。商會之職責包括處理一切對其會員有共同影響之舉,並向他們提供意見。他們管轄的問題與貿易組所管的相同,例如捐稅與外匯、鼓勵出口、職業教育學徒訓練、、商業仲裁、政府承包的生產或供應之分配。商會組織也以領袖主義為原則,其領袖或主席由經濟部長委派與撤換,各主席有一個顧問委員會協助工作,顧問委員會也是由經濟部長委派的。這百餘個地方商會共組成一個全國商會總會,其總部設在柏林,其領袖和副領袖由國民經濟部長委派,他們須對部長負責。全國商會總會首先是各地商會的中央清算局,其次是各地方商會與政府之間的代言人。各商會發揮重要作用,將地方工商業團結起來,並將他們與中央經濟和政治當局打成一片。

手工業部門的組織與此略異。它並無貿易組,而是分為52個全國性協會。它也有地方性結構,包括60個地方的手工業商會,而這60個分會又合組成一個總會。全國性手工業組的最高長官是「德國手工業領袖」,他兼任德國手工業組主任以及手工業商會主席。

工商業自治團的最高機關是德國經濟會。它是由構成工商業自治團的各組織之代表組成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個代表性的團體,但德國經濟會又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受經濟部長的管轄。它的總部設在柏林,即原來的德國商業總會大樓。

六、卡特爾

除了「工商業自治團」以外,納粹政府還通過卡特爾來統治德國的工業。卡特爾在德國的地位猶如托拉斯在美國,卡特爾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影響生產、價格與銷售。

卡特爾在德國是歷史悠久的老制度,它起源於19世紀的後半期,1933年以前的卡特爾是私人的商業組織,其目的在於限制產量、規定價格和分配市場為手段來維持利潤。德國工業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已經高度卡特爾化了,和美國的態度正相反,工業部門的高度集中化在德國並不被認為是弊病。

納粹奪取政權的時期曾經公開激烈地反對德國的卡特爾,認為它們都是「民主財閥」的資本主義代表。他們向小生產者和地方工商界允諾,一旦他們奪取政權,必定解散卡特爾。但是納粹獲取政權以後發現卡特爾是一種便利的工具,可以籍以建立對德國經濟的深遠統治,於是對卡特爾採取了新的路線。

1935年7月15日,納粹黨通過了「強制卡特爾法」。依照這項法律,經濟部長有權管制現有的工業聯合公司,可以強迫工業商企業加入現存的卡特爾組織,可以禁止新企業之建立及舊場業的擴充,並得決定現有場業必須利用之程度。納粹最初盡量避免應用卡特爾強製法,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恐其攪亂價格結構。1933年至1934年,納粹最主要的願望是增加生產和減少失業,要達到這個目的,物價和工資必須保持穩定。全體工人的總數工資必須由更多的工人或的工作而增加。但是,事實證明,卡特爾之不變趨勢是增加物價。強制性卡特爾發出公布後,工業界似乎覺得他們的機會到了,便表示要將產品價格迅速提高並超過50%。納粹政府立刻起而干涉,然而在1933年至1934年的時期內,卡特爾產品價格指數仍有相當大的增高。

納粹所以遲遲實行新的卡特爾法令還有一個理由,即怕小工業和企業主不滿。一般來說,小企業深怕卡特爾的影響,因為他們相信卡特爾會成為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的工具。第三個理由是新卡特爾法的通過和根據此法而採取的各種辦法大大刺激了各工業部門去自動卡特爾化,並成立各種的企業協定,因此國民經濟部長不用強制實行新法。據1936年11月的估計,德國有1700個卡特爾,各卡特爾在強制卡特爾法下變成了全新的組織,不再是為私人利益服務的私人組織,而為國家的利益服務。

納粹統治之下的卡特爾需要處理許多問題:防止工業的生產過剩;設法使某一工業容易從事新的生產,以適應消費者時尚的改變以及其他市場波動;設法使各工業適應新的原料;調解季節的波動;改進家務型工業工人之環境;維持某一工業部中大中小企業間的均衡;保障某一工業生產方式(製造過程)之獨立性不為別的公司侵犯;將若干種國民福利所必需的任務交付大企業;防止過度機械化,以維持高度熟練工匠的利益;維持類似企業之間的分工,以免浪費勞動力和生產資源。

工商業自治團從一開始便對卡特爾的若干功用有越俎代庖的趨勢,並企圖控制卡特爾,結果彼此間發生摩擦,以至德國政府越來越覺得非規定工商業自治團對卡特爾有行使某種監督之權不可。1936年10月12日國民經濟部長頒布一道法令,將這個局面合法化了。這法令授權工商業自治團之全國性各組,得收集歸於卡特爾的一切情報,將所有卡特爾及一切市場的協定予以登記,並代表公眾利益,參加一切組織卡特爾的設判。這種權力是賦予工業與貿易兩個全國性組,及地域經濟商會。

1936年11月12日的命令將卡特爾置於政府控制之下,或如《德國評論》所說,將卡特爾歸入民族經濟之內。由於工業部門的設立或擴充必須先得到政府批准,所以政府能夠依照需求以控制供應。因為政府可以將個別企業需求的規定變為對整個工業都有拘束力,於是也保證了生產條件的一律性。

自1938年以來,各卡特爾便這樣與工商業自治團合作,並在其監督之下執行政府賦予他們的工作。為使工商業自治團的全國性各組對卡特爾之監督能切實有效,雙方的人員必須不同。換言之,凡與卡特爾有密切關系的人不能同時作工商業自治團全國性各組或貿易組之職員。自治團的全國性各組與貿易組須代表公眾利益而行動,而政府對各組中被認為「不受私人利益影響」之人予以充分支持。這樣一來,卡特爾失去不少從前的勢力,而變成納粹政府控制國內工商業或兼並國外工業的工具。

七、價格的規定

納粹政府於1933年上台時,急欲抑制德國的物價停止上漲,因為他們認為要使德國經濟復興,必須維持價格和工資的穩定。他們以這個觀念為出發點,最終發展成了一個復雜而包羅萬象的定價制度。納粹稱價格規定為「價格構成」。

我們試將1933年以來納粹用以控制價格的各種努力做一簡要敘述,以更明白他們這個定價制度的基本內容。1934年時,納粹政府頒布若干

⑸ 在德國怎麼去醫院人流,要什麼證明么

我在一本留德的書上看到過,給MM找來了,希望有所幫助哈!( S9 b9 _1 O" q6 N) J N- t) g0 F' - P! R" M, h. b( N+ a9 [" d4 a- x首先,德國的法律是允許墮胎的,只是墮胎的手續有點麻煩,所以男生女生大可不必考慮大費周章到荷蘭去墮胎。但是德國不允許葯物墮胎,所以女生都只好去享受一下德國醫院的良好服務咯。在德國墮胎,絕對沒有中國描寫得那麼恐怖,疼得死去活來,只覺得血肉橫飛。醫生還嘴裡不三不四地進行著遲到的性教育。德國的手術不但很人性化,而且安全系數比中國高很多。筆者曾經聽說過一個德國女人一年之內墮胎三次,但是一樣輕松過關,沒有後遺症。# o4 F3 f; q% , m9 Z, F$ t( E* N1 F( L) s- m5 t% B; p 在德國墮胎,首先要具備以下條件: & `# e8 H g( : E3 Q8 l$ h4 P% P) t* @) r0 W1 n g5 e 第一、女方需要接受一次心理咨詢。這種咨詢由婦女咨詢機構或者教會提供。各個城市的名稱可能不同,具體情況,可以咨詢婦科醫生。這種咨詢機構經常爆滿,所以需要提前預約。在國際婦女中心,甚至可以找到說母語的工作人員。心理輔導的工作人員是用談心的方式和你展開對話,但是絕對不會和你談人生、談理想、談道德。教會人員會用溫文爾雅的方式問及你和你Partner生活上的困難,是不是由於經濟上的窘迫所以才要墮胎。關於墮胎的理由,你大可誠實回答,雙方在心理上還沒有準備,或者你們確實的理由,工作人員絕對沒有透窺你家經濟狀況的閑心。 , A8 S0 g0 p2 |8 T& B9 e% G ~$ g6 t6 }% o! B. R3 v 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會交待女生一些墮胎前後的注意事項,並且提供具備實施墮胎手術的診所明晰列表。進行心理咨詢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減低女生實施手術後可能發生的心理不平衡的狀況。如果在實施手術前、後仍然有需要咨詢或者有心理無法解決的問題,仍然可以去咨詢中心進行免費咨詢。如果經過咨詢,女方已經解開了心理上的疙瘩,那就可以在這位工作人員那裡拿到一張經過簽名、蓋章的證明。證明你已經接受過心理輔導。 1 a z- |) J* I7 t8 ]+ k$ z; l 第二、你們兩個人必需去一家國家的保險公司,申請手術費用。即使是語言生也可以申請到這筆手術費用,所以男生女生們大可不必為了這昂貴的手術費用開始省吃儉用。申請的手續也不復雜,首先拿著心理咨詢的證明,到AOK或者TK去,然後告訴工作人員,你懷孕了,想做墮胎手術,需要他們開具一張證明。工作人員會詢問一下你的資金狀況,你銀行賬戶裡面還有多少錢,你上學的資金是以怎樣的方式保證等等。只要照實說就可以。大概兩三分鍾,填一張表格,工作人員給蓋個章,你就又過了一關。連同上面的咨詢,大概只需要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可以搞定。下面就可以進入第三關了。/ Y% N8 P+ ]4 r ~" `! H5 ` . j `. J3 x; a: H4 A: o4 `* W 第三、你在手術之前還必須得到另外一個醫生的證明,證明你確實懷孕了。雖然我覺得這一條簡直是無稽之談,但是為了不違反德國的法律,你還得照樣做。這時候,你就可以去你心儀的那家診所或者醫院(保險起見,大多數人選擇醫院)。接受檢查並且告訴醫生你要實行墮胎手術。 : ^5 J! x7 `7 V2 ?& B" [7 }6 y0 S* X+ a% Y. e: a 一進醫院,就宛如踏進了一個巨大的等待室,到處都要排隊,到處都要等待。我的建議是,可以帶筆記本去玩游戲,可以帶幾本小說去讀讀。最好男生一起去,這樣比較不會無聊。一般有一個登記室,進了醫院,找到正確的科室之後,要先去登記,如果是第一次去的話,登記的手續比較麻煩。要填寫關於保險資料的一系列資料,然後您就可以接著等待了。然後你就會見到一個醫生,你要向醫生說明情況,然後醫生會打發你去做檢查。# j0 c% H( |' B7 g/ H! q * O0 D* X2 p: B z- c0 b0 [6 A" I 醫院大多採用的是用內視鏡的方式檢查。女生接受這種檢查的時候,必須分開雙腿,讓醫生把一個大約20多厘米的東西伸進下面,這樣在屏幕中就可以看到嬰兒(或者受精卵)的具體狀況了。通過這種方式,你和嬰兒的情況會被監控起來。剛開始,看到的嬰兒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細胞,但是過不了幾周就會有心跳了。" t6 z; o) l" G# z , e E0 A/ [; m! w5 p0 g: j. f 接受了檢查之後,你就可以預約手術時間了。等待時間的長短因為醫院不同而不同。醫生通知你去醫院的當天,一定要帶好所有住院要用的衣物、牙具等等,免得措手不及。通知住院當天要驗血,所以早上起來不能吃東西。一般在住院第二天接受手術。1 W( ?5 h6 H1 |2 b; A! q6 s1 E4 I ; ~) f; X" v/ K! j I 住院也需要等很久,才能看到你的住院醫生。然後就開始另外一系列的檢查。首先是要問一些問題:是否抽煙,是否酗酒,是否長期服用那些葯物,是否有慢性病,是否在什麼時間進行過包括拔牙之類的其他手術等等。這些問題要詳細理解並且認真回答醫生,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向醫生或者護士問明白。然後就要驗血了。一般會被抽三管血(具體是檢查什麼,不太清楚),然後檢查就算完成了,你就可以換上病號服躺著去了。期間可能還會問到一些手術中的你不願意做的事情,比如說你可以要求無論失血多少,我都不接受輸血等等。還會問及你飲食的習慣,比如素食或者不吃豬肉等等。 . X# K- Z+ ~7 o% Y1 @ 9 K2 ^, a/ R. a 等一下醫生會再次通知你接受內視鏡檢查,以確認嬰兒的狀況、大小和位置。這時候,醫生會關閉你頭上的屏幕,防止你看到BB長大了而難過。 % i6 ]- g, `( L- }, h. W" n, H- i' T% r$ e0 H 夜裡睡覺前,你會得到一粒鎮靜劑,和一雙很奇怪的襪子(要在手術之前穿上,防止麻醉後靜脈曲張)。然後護士會交待你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淋浴,並且要在手術前出恭等等注意事項。 ; F% r5 Y* G6 _! J* x, k' / t 第二天早晨,按照護士交待的注意事項起床,出恭、淋浴,穿上長筒襪和手術服,你就可以躺在床上等護士來把你推進手術室了。但是,在吃護士給的那一顆麻醉葯之前,你一定要把身上的貴重首飾都摘下來妥善保管。4 {9 L" [4 |* Q: _ 1 a! b# F, ? e! j4 R7 Z* N" t 接近手術時間,護士會進來看你是不是准備停當,並且開始吃麻醉葯。葯效作用非常明顯,當你看到你被推進手術室,無影燈咔嚓一下亮起來之後,你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手術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況下進行,所以你完全不會有什麼感覺。醒來以後,已經被推到了監護室裡面。你會被換上一條醫用的一次性內褲和一條類似衛生巾的東西。全身上下基本上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已經和嬰兒分離了(可能只是受精卵)。 ! p: z8 x3 h! |/ `3 D0 ~( z6 L" U % X, s# v; l4 g4 D 醒來之後,你又被推進病房休息,稍候,你會再次接受內視鏡檢查,確定手術的狀況。到這個時候,理論上你就可以出院了,但是你也可以要求留院觀察一天。7 m/ P0 Y. n: _8 V4 [ / `. y$ C6 ~* z( L c 小貼士:如果感覺身體虛弱,頭暈,可以要求護士陪你上廁所,也可以要求護士用輪椅推你去檢查。如果感覺什麼異樣,可以按鈴叫護士。醫院的提供的食品不是太好吃,醫生不反對你自己帶。 & R$ n! t: o& 4 R/ a$ E: E- W % Y" _( Z& j% h( }1 u& i' h7 S 德國的手術非常人性化,基本上不會給女生帶來什麼痛苦。但是手術之後必須立刻實行避孕措施,以免再次陷入困境。 , Y* H+ u& t' L/ ]9 T+ v4 d4 J/ w4 ]( E+ M( N: r8 t 無論如何,自己的身體一定自己保護阿,人流還是很傷身體的,所以術後一定好好休息啊~MM多考慮考慮吧,如果真的不要孩子的話,早點去醫院啊,12周內是可以的,超過時間了就不允許人流了在德國。

⑹ 德國是如何和平統一的

1989年大批逃亡潮及街頭上的群眾示威運動為東德領導層帶來了巨大壓力。11月初,東德政府火速制定一項有限度開放旅遊的法規。1989年11月9日傍晚,中央政治局委員沙波夫斯基提早宣布了這項准許立即出國旅遊的規定,並錯誤解讀了這項新法規。他說:「我們今天決議通過一項法規,准許所有東德人民出境旅遊。」 當天夜裡,在無一槍一炮的情況下,柏林牆邊的東德邊界關卡就被蜂擁而至的老百姓沖垮。統一社會黨權力中心內,每天都上演著戲劇性變化的戲碼。中央委員會成員——老共產黨員寬特,要求處決黨領導層中導致東德崩潰的犯罪團伙。柏林牆倒塌,是受到波蘭「團結運動」、匈牙利改革以及戈爾巴喬夫改革開放的鼓舞而走上街頭的萊比錫、柏林和德累斯頓民眾意想不到的勝利。柏林牆的倒塌為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沒有了柏林牆支撐的東德,也就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組建另一個獨立但民主化東德的構想被淹沒在街頭群眾高呼統一的聲浪下。在東德基民盟領導下,主張盡快並入聯邦德國的「德國聯盟黨」贏得了東德首次舉行的人民自由選舉。西部基民盟黨籍的聯邦總理科爾,早就看出統一的時機已告成熟。 在朝野政黨支持下,他與東德新政府及二戰戰勝國同盟同時展開了制定重新統一德國有關協議的談判。科爾向其歐洲鄰國及全世界保證說:「德國已從歷史中獲得教訓。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自由的民族。我們再也不會輕易將民主、自由葬送在反對和平者的手中。對我們來說,熱愛祖國和愛好自由,與良好的睦鄰關系密不可分。」德國與二戰中的美、英、法、蘇四個戰勝國簽署協定,根據國際法精神規劃兩德統一的合約條文,從而使德國重新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前提條件之一是,正式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德國與波蘭的領土分界線。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聯邦德國,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同年10月3日,全德人民一同歡慶了國家的重新統一。當時的聯邦總統魏茨澤克發表了感性講話:「我們能在沒有政府合約協定,沒有憲法約束及議會決議的情況下,溫馨完成統一大業,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它如實體現了良好的國民素質。」

⑺ 德國統一的模式是什麼

伴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德國分裂是二戰的產物。在德國問題上,二戰勝利國都有自己的權益。然而兩種制度造成了東西德發展不平衡。東德大批移民湧入西德,尋求富裕生活。柏林牆的開放沒有減緩東德人自東向西的移民運動。1990年,每天都有2000名東德人遷往西德,西德的接收能力已達極限。「引進西德馬克,我們就留下來;不引進西德馬克,我們就找它去!」東德人在街上高聲喊道。在波恩的政治家十分清楚,阻止東部人流向西德的唯一方法,就是盡快用西德模式同化東德。但也就在7月,德國統一的最後障礙也被掃除。兩個德國與四個同盟國經過數月「2+4」會談達成了協議。赫爾穆特·科爾成功安撫了英法兩國對一個重新崛起的德國的恐懼,並以承擔蘇聯紅軍撤軍費用的方式,換得了內外交困的戈爾巴喬夫對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的首肯。東德人和西德政府實現了願望。1990年10月3日零時,聯邦德國國旗在柏林國會大廈上冉冉升起,國會大廈周圍的街道與廣場上,百萬民眾在歡慶。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怎麼控制人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