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挪威士兵和德國士兵有什麼區別

挪威士兵和德國士兵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3-04-05 01:19:24

① 如何評價德國士兵

大家對士兵應該都不陌生,士兵的素質的高低可以決定一場戰役的輸贏,而士兵的品質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發展的如何。那麼大家除了對中國軍人還對哪國的士兵印象更加深刻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德國的士兵都怎麼樣吧。

這么多年過去了,德國的軍事水平還和當年一樣嗎?其實他們的作戰能力早就不盡人意了,現在的德國士兵,已經算得上是比較差的了,在二戰失敗後,他們的元氣大傷,失去了民族精神,也很難再振奮起來了,所以戰斗能力也隨之下降很多。尤其是在空軍方面,他們的戰斗機都是由各種零件東拼西湊出來的,海軍也是如此。德國士兵當年那麼威風,現在淪落到這樣的下場,也確實有些令人惋惜。

② 有誰能詳細介紹一下納粹的人種分類理論

納粹的人種理論宣揚的是一種沙文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納粹希特勒抓住德國人民在一戰中對協約國制裁德國的不滿,提出了"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有權利統治世界」的口號,將其他的民族貶低為劣等的民族其中以斯拉夫人,猶太人是最低層,納粹還主張消滅一切劣等的民族,將日耳曼人移民到被佔領國的土地上,禁止不同種族的人通婚,保持日耳曼人的純潔,對佔領區的人民進行節育手術等等.

納粹的人種理論包括雅利安人的凈化和種族滅絕.
(1)雅利安人的凈化
從1935年起,納粹德國開始推行罪惡的生命之源人種繁殖計劃,企圖通過此計劃實現人種凈化,最終達到雅利安人對世界的統治。 實現這一目標,納粹從1935年開始秘密實施「Lebensborn」計劃「Lebensborn」意為生命之源,根據字面可以理解為雅利安人軍團將像泉水一樣流淌不息。在希姆萊授意下,從這一年開始,那些所謂的黨衛軍精英便選擇與金發碧眼的婦女發生性關系,為「元首」創造優秀人種,目的是防止未來世界被納粹所稱的「劣等民族」主宰。
根據這一計劃,納粹建立了一些產房,一些符合若干種族標準的女性可以在此「生產」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未來精英。二戰爆發後,隨著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獲勝,這些基地開始在被佔領國領土上推廣。
從20世紀初開始,德國的出生率就一直在下降,黨衛軍頭子希姆萊希望斗晌扭轉這一勢頭。他內心很清楚,德國不久即將擁有更廣袤的疆土,德國需要更多的人口去佔領這些地方,而這些人必須是符合人種標準的戰士———健康、白種、非猶太人,最好是日耳曼人。1935年時,希姆萊創建了生命之源協會。兩年之後,該計劃第一家生命之源家園在巴伐利亞建成。在這里,女性尤其是單身女性可以享受到優質的產前服務,她們還可以選擇在產房或者家中進行分娩。

挪威曾是計劃核心區
德國佔領挪威期間,在那裡留下了大約1.2萬名孩子,他們的父親絕大多數是當時駐扎在挪威的德國士兵,其中有約8000人來自於設立在挪威的生命之源家園。挪威人非常接近納粹雅利安人種的標准,都是金發碧眼。因此希姆萊大力鼓勵德國人和挪威人進行混合「生產」孩子。挪威也成為納粹實施這一計劃的核心地區之一。在那裡,納粹建立了10個產婦家園。由於納粹德國將挪威人看成是和自己血脈相通的兄弟姐妹,德國在挪威的佔領軍比起其他地方要少得多。當時,挪威有300萬人口,但卻有40萬德軍駐扎在那裡。德國人和挪威人結合的例子非常多.
--------------------------------------------------------
(2)種族滅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分子在德國和其他被佔領國家建立了不少集中營,其中著名的有位於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和位於德國西南部的達豪集中營等。集中營也是死亡營,四周有通電的鐵空頌鋒絲網和壕溝環繞,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座高高的崗樓,上面設有探照燈和機關槍。黨衛軍日夜防守。只要警笛一響,崗樓里就會伸出探照燈的光臂,噴出機槍的火舌,全營區每個角落都難以逃脫燈光與火舌組成的雙重羅網。在集中營里關押的既有猶太人,也有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反法西斯戰士和戰俘。集中營內的猶太人不是因苦役而死,就是被送進毒氣室用毒氣熏死。毒氣室的外表看起來像個浴室櫻含,上面裝有像洗澡用的蓮蓬頭。囚犯們脫衣後由更衣室進入「浴室」,管理人員立即關閉房門,通過管道從蓮蓬頭將毒氣放入,幾分鍾後「浴室」里的人即全部中毒死亡。接著就是把屍體送入焚屍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殺害的約六百萬猶太人中有一大部分死於集中營。
主要的納粹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為鎮壓異己和推行種族主義,在國內和被佔領國建立了眾多集中營。集中營也稱「死亡營」,通常建有用於大規模屠殺和進行人體試驗的毒氣室、屍體解剖室和焚屍爐。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奪走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以下是納粹德國修建的主要集中營:
(1)
奧斯維辛集中營
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始建於1940年4月,是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里的奧斯維辛市附近大小40多個集中營的總稱。德國納粹在這里監禁過數百萬人,並屠殺了其中的110多萬人,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7000名倖存者獲得了新生。
(2)
達豪集中營
達豪集中營位於德國慕尼黑西北約80公里處,1933年建成,1938年擴建。它是德國納粹建造的第一座集中營,曾被作為培訓德國黨衛軍集中營軍官的教學基地。這里先後關押過21萬人,包括許多猶太平民和蘇聯戰俘,其中近3.2萬人被迫害致死或遭槍殺。1945年4月29日,集中營被解放,3萬多名在押人員重獲自由。
(3)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
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位於德國首都柏林附近,是二戰期間德國佔領區納粹集中營的指揮總部所在地。集中營佔地400公頃,整個布局呈三角形,是按照納粹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的要求設計建造的,被認為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中營。從1936年建立至1945年4月22日獲得解放,這里關押過20多萬來自歐洲各國的共產黨人、社民黨人、抵抗運動戰士、猶太人、吉卜賽人以及蘇聯戰俘,他們中的半數死於苦役、疾病或被槍殺和焚燒。
(4)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坐落在德國東部城市魏瑪附近,建於1937年。二戰期間,此處囚禁了大約25萬人,其中5.6萬人被納粹分子以各種方式殺害,其中包括德國共產黨主席台爾曼。

在集中營內,以德國共產黨人為首的一批反法西斯戰士一直堅持與納粹分子進行斗爭,他們秘密籌劃通過武裝起義贏得自由。1945年4月,他們發動武裝起義,並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控制了集中營,使近2.1萬人獲得自由。

③ 比較一下二戰中盟軍的MP40和德軍的STG44

MP40也是德國的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沖鋒槍,是不同於傳統槍械製造觀念具有現代沖鋒槍特點的方便批量生產而設計的第一種沖鋒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沖鋒槍。它曾經被稱為「施邁瑟沖鋒槍」,其實與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並無聯系,他並沒有參與該槍的設計。

研製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作戰,主要以陣地戰和碉堡作戰為主。攻擊的一方,首先以密集火炮最大程度的攻擊對方的堅固工事,戰壕和鐵絲網,大量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後他們以密集沖鋒的形式接近沖入對方的陣地,在激烈而短促的近戰中消滅敵人,奪取陣地。可是,隨著戰爭的展開,各國就感覺到了這種戰術的重大問題。由於軍事工事建造技術的發展,使得當時的戰壕的曲折復雜。即使在猛烈的炮火也不可能摧毀戰壕裡面的所有人。同時重機槍的發明,使得防守一方即使人數很少,也可以給予沖鋒的進攻者大量的殺傷。實際上,一戰爆發剛剛四個月,德法就分別傷亡了70萬和85萬人,而裝備差勁的俄國人在一年內更是傷亡250萬人。因此,防守武器的水平遠遠強於進攻武器,這種殘酷的現實就要求進攻武器在技術上的必須突破。具體來說,對於進攻一方來說,他們人數和地形上的劣勢,就要求他們有更猛烈的單兵武器。而當時的各國步槍,每分鍾射速不超過10發,大部分戰斗射速不過每分鍾5發,這樣的武器,根本無法有效攻破對方的陣地。加上一戰時期配著刺刀的步槍幾乎有1.5米長,這么長的武器也無法在狹窄的戰壕中使用。於是,一種由單兵手持,可以在近距離威力巨大的武器隨之產生。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手提機關槍」的沖鋒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鋒槍的扛鼑之做為德國的MP18,他由德國著名武器設計師施曼塞爾設計,伯格曼軍工廠生產。他雖然裝備部隊時期,一戰已經快要結束,德國敗局已經確定。但是仍然在實戰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戰結束以後,對德國沖鋒槍深有恐懼的英法勝利者,在戰後的條約中明確規定,德軍不可以裝備沖鋒槍,這也是對這種武器變相的肯定吧。

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成功,大部分依賴於閃電戰。而閃電戰的核心就是裝甲部隊的使用。作為裝甲部隊來說,因為其的車載武器如火炮和機槍的使用,所以對於遠距離的目標都有巨大的殺傷力。但是,裝甲車輛在復雜的地形,經常遇到近距離的各種武器的襲擊。由於裝甲車輛自身的限制,它對於近距離的襲擊反應較慢。因此,很需要車載步兵保護其安全,這個距離一般是150米以內。那麼德國傳統的毛瑟步槍的火力和射速自然無法實現這個目的。於是,德國從30年代初期開始,就致力於發明一種可以供裝甲步兵和傘兵使用的沖鋒槍。

在戰前的十年內,德國陸續使用了MPl8/l、MP28/ll、MP34/l、MP35/l、厄爾瑪沖鋒槍,這些武器部分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在西班牙激烈的運動戰和陣地戰中,它們也發揮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德國專家的專業眼光來說,這些武器仍然保持一戰時期的水平,沒有太大的發展,所以德軍也並沒有大量裝備。

MP38

1938年,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為滿足德國裝甲兵和傘兵部隊對近距離突擊作戰的自動武器的需求,定型並生產了MP38沖鋒槍,列裝德軍。MP38式沖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疊式槍托和採用鋼材與塑料製成的沖鋒槍。隨即德軍在1939年波蘭戰役爆發前裝備了數千支該槍,基本全部由德國裝甲部隊使用。

在短促而激烈的波蘭戰役中,面對頑強的波蘭人的士兵的反抗,MP38成功的保護了防禦能力很脆弱的1型,2型,3型坦克和德式裝甲車,MP38猛烈火力使得手持集束手榴彈和燃燒瓶的波蘭反坦克士兵無所適從。MP38的火力和戰斗中可靠性深受各方的贊賞。不過其保險裝置的不穩定等問題也受到了批評。由於MP38的簡易保險不可靠,當槍機在後方待擊位置時,拉機柄掛在機匣拉機柄槽後端的保險缺口內,使之不能偶發,受到較大的震動時容易走火,針對保險機構進行改進,命名為MP38/40。可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機柄槽前端增設的保險缺口,使槍機不能拉動,增強了保險作用。

MP40

在戰爭期間製作精良的武器簡化生產工藝以及降低生產成本是軍方考慮的主要問題。波蘭戰役以後,為了進一步簡化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德國軍工企業根據實戰的經驗,在1940年再次進行改進,使它造價更低,工時更少,安全性更高。這個改進的型號就是大名鼎鼎的MP40沖鋒槍。MP40用大量沖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降低成本,標准化的零件在各工廠分頭生產,在總裝廠統一裝配,容易大批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分包生產零部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經濟性和零件互換性。在1940年至1945年間,共生產了1,037,400餘支MP40沖鋒槍。根據統計,二戰中間MP38和MP40一共生產了120萬支。

MP40沖鋒槍,及其原型槍MP38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手槍彈,直型的32發彈匣供彈。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均為塑料件。用鋼管製成的造型簡單的折疊式槍托,向前折疊到機匣下方,方便於攜帶。槍管座鉤狀形狀可由裝甲車的射孔向外射擊時鉤住車體,避免因後座力或者因車輛顛簸使槍管退回到車體內。該槍結構簡單設計精良,槍的分解與結合不需用專門工具,非常方便。

手持MP40的士兵,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人的象徵。實際上,最早的MP38/MP40沖鋒槍只是由裝甲兵和空降部隊使用,隨著生產量的加大,MP40已經普遍裝備基層部隊,成為受到作戰部隊歡迎的自動武器,不但裝備了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在步兵單位的裝備比例也不斷增加,總是優先配發給一線作戰部隊。但是事實上並不象人們印象中那樣廣泛使用。

客觀的說,MP40是一款劃時代的武器,但是並不是完美的武器。

MP40沖鋒槍,具有現代沖鋒武器的幾個最顯著的特點:

製造的簡單性和造價低廉。

MP40取消槍身上傳統的木製固定槍托、護木組件以及槍管護筒等粗大笨重的結構,主要部件都是鋼片壓製成,連唯一較費工時的木質槍托,也由鋼制折疊式槍托代替。全槍沒有復雜的工藝,鋼片壓制的槍身可在一般的工廠的流水線中隨意製造,一般的初級技術工人依靠工具即可製造;機匣的下半部則以重量很輕的鋁材製造。甚至對於槍的表面也沒有什麼磨光,總之,一切復雜的工藝全部取消。這樣的設計思路,使得MP40可以在德國各地的大小工廠中大量製造。

射擊的穩定性和精度

在二戰期間大量裝備的沖鋒武器中,MP40沖鋒槍具有較高的精度。由於後坐力很小,MP40在有效射程內的射擊非常精確,在持續射擊中的精度更是無人能比。一把連續射擊中的蘇聯波波沙和英國司登都是很難控制,而任何一個德國新兵都可以控制住猛烈射擊中的MP40。在較近距離作戰中提供密集的火力。

這主要還是來自於MP40的設計思路。它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復進簧裝在三節不同直徑套疊的導管內,導管前端為擊針。射擊時,槍機後坐帶動擊針運動,並壓縮導管內的復進簧,使復進簧平穩運動。另外,它使用9mm口徑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該槍射速較低也是其射擊精確的原因。

南斯拉夫影片《橋》在這部影片中,游擊隊員們人手一把MP40,其中包括少年和女游擊隊員。少年和女人雖然並沒有什麼戰斗經驗,臂力又較弱,但是他們也可以很好控制住持續射擊MP40,在實戰中消滅了許多德國士兵。

槍身短小

MP40的槍身折疊以後,僅長62厘米。比各國的固定槍托武器都要短20厘米以上。這非常適合於裝甲兵,傘兵和山地部隊的使用,尤其是在狹窄的車廂和飛機的機艙里。

對於傘兵來說,MP40短小精悍,火力猛烈,非常適合傘降使用。早期在西線一系列的空降作戰,包括空襲比利時的要塞,突襲荷蘭,大規模空降克里特島,MP40幫助德國的傘兵部隊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密集短促的火力往往可以壓制數量占絕對優勢的盟軍士兵。對於裝甲兵來說,短小的MP40可以折疊後放在狹小的車廂里。對於山地步兵來說,由於山地戰通常敵我雙方的距離都不會太遠。重量較輕和火力較好的沖鋒槍非常適合他們的需要。

MP40的主要缺點:

射速較低。

MP40的最大問題在於射速過低。其理論射速不過每分鍾500發,實際射速還要低很多而它的主要對手--蘇聯的波波莎沖鋒槍每分鍾射速高達900發,美國的湯普森沖鋒槍射速也高達700發,只有英國加工低劣的司登沖鋒槍射速和MP40大體一致。MP40的設計初衷,主要是針對訓練嚴格的德國士兵,他們使用這種持續射擊精確的沖鋒槍,可以在有效射程內,依靠准確射擊來殺傷大量的敵人。

在斯大林格勒的激烈城市戰中,到處都是火力點,到處都是障礙物,到處都是突然的近距離遭遇戰,敵人忽隱忽現,手持沖鋒槍的士兵們很難也不可能精確瞄準射擊。而大多數的時候,他們只是朝著敵人的大概方位掃射一通。在這樣的對決中,MP40的射速只是波波沙的一半左右,完全被蘇聯沖鋒槍火力所壓制,實際傷亡重大。

裝彈量較少

MP40的裝彈量有32發,這和盟國的其他沖鋒槍大致相當。但是,它在和有著71發大彈鼓的蘇聯波波莎沖鋒槍的對戰中,又處於絕對的下風。在近距離作戰中,沖鋒槍的用處就是在最短時間把最多的彈葯壓制到敵人的頭上。MP40的32發直彈夾,又只是波波沙的一半不到。在激烈的近戰中,德國士兵更換彈夾的次數要大大多於蘇聯士兵,在換彈葯的時候,火力必然要間斷或者停止。在戰斗火力的中斷就是死亡的前奏曲。對於這點,一線的德國士兵有著最快的認識。

很多德國士兵都拋棄自己的MP40,而是撿起一把有著71發彈鼓的波波莎沖鋒槍。在德國影片《斯大林格勒》有真實的反映。後來由於德軍士兵使用波波莎沖鋒槍的過多,德軍居然還專門研究了一個波波莎沖鋒槍的改進型號。武器也是商品,對於戰鬥武器來說,士兵就是客戶。顯然在和波波莎沖鋒槍的對決中,MP40佔了下風。

對MP40的總體評價

MP40無疑是容易控制的武器,它的後坐力相對較小,在掃射中可以准確的把密集的槍彈射向對方。在非極冷的氣候下,它的供彈可靠性很強,基本沒有卡殼的危險。相比起來,波波沙的射速過快,激烈射擊時槍身跳動的很厲害,新手很難控制。司登沖鋒槍雖然也比較容易控制,但是該槍造型獨特,射擊時候必須一手拖住槍托,一手在側面抓住彈夾,在槍身上下移動時候很費力,只適合水平掃射。而且司登的供彈可靠性太差,經常莫名其妙的卡殼,這在戰場中就是把性命交給了對手。而老美的湯普森沖鋒槍的子彈穿透能力太弱,對待較遠一些的半隱蔽目標殺傷性太差,只適合近距離掃射沒有防護的士兵。

在蘇聯波波莎沖鋒槍出現之前,MP40仍然是世界最頂尖的沖鋒槍。由於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國家使用它。

性能數據:

口徑:9mm

彈葯: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自動方式:自由槍機式

發射方式:連發

槍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論射速:500發/min

供彈方式:彈匣

彈匣容量:32發

全槍長:槍托打開833mm;槍托折疊630mm

槍管長:251mm

膛線:6條,右旋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槍質量(含彈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實彈匣質量:670g

瞄準裝置:片狀準星;U型缺口式照門

MP44(即STG44)是現代步兵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MP44是德國黑內爾公司與毛瑟公司和埃爾瑪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始大量生產的突擊步槍,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中間型槍彈的突擊步槍。用了中間型威力槍彈。

1938年德國開始先後生產出了MP38/40系列沖鋒槍,就當時的技術而言,MP38/40可謂是沖鋒槍的登峰造極之作。但是,德國陸軍技術部認為MP38/40沖鋒槍的槍管較短,在300米距離上的命中率不佳,因此該局設想研製一種可象機槍那樣連發的步槍。經過集思廣益,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將沖鋒槍的特點結合到步槍上,這樣可保持步槍輕便的特點,且成本比機槍低得多。

當時德軍步兵普遍使用7.92毫米M1898Kar式毛瑟步槍(簡稱98K),如果新槍要改變口徑,就必須更新原來的生產線。因此最後決定新槍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徑,但彈葯長度縮短三分之一,這樣一來生產線就無需作較大的改動。1938年,黑內爾公司著手研製發射7.92mm槍彈的步槍的工作。

1942年6月和7月參與研製新槍的卡爾-沃爾特公司和黑內爾公司分別將自己研製的50支樣槍MKb42(W)和MKb42(H)交付德軍進行嚴格地測試,最後黑內爾公司的樣槍MKb42(H)步槍被選中,隨即進入試生產階段。到11月份共小批量生產了10000支,並於1943年春運送到東線的黨衛隊「維京」第5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

MKb42(H)採取導氣式工作原理,環形活塞位於槍管上方,槍機通過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機頭抵在機匣頂部的閉鎖支撐面上,藉以實現可靠閉鎖。槍機後上端有一朝前的鉤,機框下方則有一朝後的鉤。當火葯氣體壓力推動活塞—機框後坐時,這兩個鉤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槍機尾端上抬,然後槍機隨機框一起後坐。由於MKb42(H)沒有氣體調節器,所以擦拭簡便,結構也堅固可靠。該槍靠30發弧形彈匣供彈,與當時的機槍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於7.92毫米大威力步槍彈,但它仍擁有兇猛的火力。點射和連射時,由於使用了中間型槍彈,該槍易於控制。在較遠距離上有相當好的射擊精度,並能隨時地充當應急的機槍使用。MKb42(H)在技術上可謂頗具特色,在工藝方面,MKb42(H)的部件多採用塑料沖壓而成,這在當時的槍械製造工藝中極為罕見,其優點是便於大批量生產。從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門位於彈夾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槍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動或全自動射擊時都採用槍機偏轉閉鎖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擊精度。為了作戰需要,MKb42(H)還預留了安裝固定式槍榴彈反射裝置和槍刺位置。

然而德國元首卻對MKb42(H)提不起絲毫興趣。一戰中當過下士的他使用過毛瑟式步槍,其深信槍的射程是越大越好,而MKb42(H)的有效射程相比較而言不是很大。另外,MKb42(H)必須使用7.92毫米中間型槍彈,而德軍的彈葯庫內7.92毫米標准彈庫存較多。陸軍技術部的人員深知希特勒反復無常的脾氣,他們借用了沖鋒槍的名稱來繼續生產MKb42(H)的改型MP43型「沖鋒槍」。這是因為沖鋒槍是希特勒懷有好感的一種武器。

與MKb42(H)相比,MP43進行了一些改進以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首先取消了刺刀的安裝位置,槍榴彈的反射裝置也可以拆卸。另外,活塞筒變短,槍機把手形狀也有一些小變化。MP43還有一種改型——MP43-I型,該槍的槍榴彈發射器變為彈簧式固定,因此槍的準星位置向後移動了一段距離,其它於MP43相同。

MP43在蘇德戰場上顯示了威力,許多部隊紛紛要求增加該槍的配備量。庫爾斯克戰役後,一些將領從前線回來向希特勒匯報戰況時,贊揚了己方MP43的出色表現,並再三要求增加產量。此時,希特勒強令終止MP43的生產。在將領們的強烈要求下,希特勒也了解到該槍的性能確實是非常出色,最終還是恢復了該槍的批量生產,而且還要求更多的公司參與生產,並親自將MP43命名為「突擊步槍」。

1944年,MP43易名MP44,後又改稱StG44型,也就德國通常所說的44型突擊步槍(stg44突擊步槍)。後來根據戰場的需要,設計人員又為其設計了一些附屬備件。其中用於瞄準裝置的有ZF-4型光學瞄準鏡和ZG-1229型紅外夜視裝置,ZG-1229紅外夜視裝置於1943年研製,到二戰結束時共生產了約310套裝備部隊。有意思的是,設計人員還為StG44專門研製了兩種弧形附加槍管,一種弧度為30度,另外一種弧度為90度。前者是方便士兵從建築物後發射子彈,後者是為方便乘坐在坦克裝甲車輛內的士兵在車內掃射逼近的敵人。雖然沒有明確的記錄來證實這兩種弧形附加槍管的真實效果。

從1943年到1945年,德國總共生產了40餘萬支MP43/44/StG44型突擊步槍,主要裝備東、西兩線的德軍精銳部隊。看到MP44獲得成功,一些德國公司便開始了後續槍的研製工作,並主要推出了兩種:一種是06H[StG45(M)],該槍由於德國的投降而未能投產;另一種是VG1-5,該槍在MP44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用於裝備國民突擊隊。從外形上乍看,VG1-5好像是具備自動和半自動射擊功能,但實際上其射擊方式只有半自動一種。該槍的設計思想只要求「子彈能從槍口中飛出去就行」,其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編輯本段]結構特點

MP43/44式7.92mm突擊步槍與發射大威力槍彈的步槍相比,該槍質量減小,攜彈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內實施有效的連發射擊。

MKb42(H)式步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環形活塞,活塞筒位於槍管上方。槍機通過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機頭抵在機匣頂部的閉鎖支撐面上,藉以實現可靠閉鎖。槍機後上端有一朝前的鉤,機框下方則有一朝後的鉤。當火葯氣體壓力推動活塞-機框後坐時,這兩個鉤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槍機尾端上抬,然後槍機隨機框一起後坐。該槍沒有氣體調節器,擦拭簡便,結構也比較結實可靠。

MP43/44式與MKb42(H)式步槍的結構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是:MKb42(H)式步槍採用較長的普通活塞,活塞裝在槍管上方的活塞筒內,槍管與活塞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上有機柄導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槍的活塞筒全部置於前托之中,而且沒有機柄導槽和刺刀座。

該槍擊針為楔形,沒有擊針簧。發射機構配有單發桿,可進行單發和連發射擊。

瞄準裝置

該槍採用機械瞄準具。準星為球形,帶護圈;表尺為弧形,有缺口照門。

彈葯

該槍採用7.92mm槍彈,彈頭質量7.97g,發射葯質量1.6g。

[編輯本段]性能數據

MKb42(H)式MKb42(W)式MP43/44式

口徑7.92mm7.92mm7.92mm

初速640m/s500m/s500m/s

有效射程500m500m500m

槍口動能1666J1627J1666J

理論射速500發/min600發/min500發/min

自動方式導氣式導氣式導氣式

閉鎖方式槍機偏轉式槍機偏轉式槍機偏轉式

發射方式單發、連發單發、連發單發、連發

供彈方式彈匣彈匣彈匣

容彈量30發30發30發

全槍長940mm931mm940mm

槍管長364mm406mm419mm

膛線4條,右旋,纏距254mm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4.9kg4.4kg5.1kg

瞄準裝置

準星球形,帶護圈球形,帶護圈球形,帶護圈

照門缺口式缺口式覘孔式

配用彈種7.92DangerCode;33,mm槍彈

MP44的缺點:

連發射擊時後坐力還是太強,除第一發子彈打得准之外,其餘的都打不準,所以當時德軍士兵喜歡點發,以提高精度。

④ 二戰的歐美盟軍能和德軍比嗎

那不過是你自己的無知而已,即便是德國官兵回顧二戰都不會有這種錯覺。不說後期德國人是被美國和蘇聯蹂躪,即便是初期德國人也經常碰壁。入侵挪威,自認為很簡單的事情,結果陸地遭到抵抗不說,自己寶貴的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居然被挪威岸炮擊沉,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奇跡」,這種奇恥大辱也算素養高?自己去看看沉船吧。兩艘戰列巡洋艦對一艘英國破爛反擊號戰列巡洋艦,非檔春但沒有任何優勢,反而被擊退。在納爾維克更是在優勢兵力下被英國人勇猛的驅逐艦差點完爆。這還是在入侵挪威一個戰役中的事情,武器,兵力都是德國優勢,你告我戰術素裂友養高哪兒了?更不說德國空軍絕對優勢兵力在不列顛戰役中敗退,此後就不斷被英國空軍戰略轟炸本土,戰斗機性能,數量都是德國優勢,你告我素養高哪裡了?還要我繼續舉例么?笑話。蘇聯人自己也行源耐不否認自己粗獷的作風,談什麼素養?就是勇猛的消耗活活耗死德國人。

⑤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外籍士兵有很多甚至是志願加入的

德國二戰的外籍軍團主要來自四方面:(一)分散在歐洲各地的德意志族人,德意志在中世紀是一個地域概念,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數次十字軍東征使得德意志族人遍布中歐、東歐以及巴爾乾地區,以捷克的蘇台德地區為例,該地區有70%的人口都是德意志人,東歐地區如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義大利、波羅的海三國都有數量不等的德意志族人,這些外籍德意志族人不符合德國國防軍的從軍規定,但在黨衛軍日耳曼人種族優越論的號召下可以加入黨衛軍,也是是後來SS13武裝黨衛軍「聖刀」師(巴爾乾地區)以及SS39武裝黨衛軍「義大利第一」師(義大利地區)成立的根本原因;(二)接受納粹意識形態而志願加入西歐、北歐地區的志願者,這些外籍士兵是真正意義上的志願兵,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20世紀20年代,國家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曾一度風靡歐洲,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公眾總是推崇強者的——法國、英國、北歐、西歐國內的民眾都看到了廢墟中的德國在一個奧地利小鬍子的領導下只用了不到20年就實現了國家復興,可以說在20-30世紀,國家社會主義、希特勒在歐洲各國普遍受到關注,法國、英國的民眾情緒可以說是偏右翼的。第二種類型的外籍兵團主要有SS5武裝黨衛軍「維京」師(北歐)、「查理曼大帝」師(法國)、「尼德蘭」師(荷蘭)、以及丹麥人、挪威人、英國人組成的「特別旅」;(三)意識形態、反殖民獨立原因,本著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敵人的敵人更是朋友的態度,二戰時期德國收編了很多謀求獨立的原英屬殖民地國家的志願兵,如印度,代表為黨衛軍的「印度軍團」;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因為還沒有獨立),如伊拉克、敘利亞、阿拉伯等出於反「猶太人」的共同目的加入德軍;(四)收編:斯大林的高壓政策以及不正當的民族政策造成了蘇聯境內一些少數民族,如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族,哥薩克族或反對派有很強的離心力,再加上德軍在戰爭早期抓獲了大量的俘虜,通過策反與收編使得上述民族或反對派加入了德軍,代表有「俄羅斯解放軍」之稱的卡明斯基旅等,這些部隊主要作為後方反游的保安部隊

⑥ 二戰中,哪個國家士兵作戰能力最強

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加的慘烈,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武器更新換代,人類開始利用威力更大的武器互相攻擊,只能夠說戰爭真的會讓所有人都瘋狂。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約1.3億人受傷,而二戰傷亡最多的五個國家分別是:蘇聯、中國、德國、波蘭與日本。相比於一戰的帝國主義戰爭,二戰則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抗,同盟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軸心國勢力,而在軸心國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就是德國,不僅如此,德國士兵的半兵作戰能力也被譽為“二戰最強”,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德國人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謹,尤其是二戰德軍將細節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他們民族的性格。二戰中德國將領進本都出生在容克貴族軍事家庭,很多人的祖輩也都是在普魯士時代就選在當兵,這就使得在德軍內部集體榮譽感非常重要,他們用父輩多的榮耀作為自己的行為准則,所以德國士兵遵守紀律並且服從命令,這也是優秀的士兵必須具備的特質。除了性格原因,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德國士兵普遍較為強壯,這也與他們的基因與飲食習慣有關,而強壯的身體對於殘酷的戰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為了德軍有了這些條件的支持,所以才會成為二戰時期士兵作戰能力最強的國家。

⑦ 德國與挪威之間的戰況如何

1940年5時50分,德軍在挪威沿岸的各主要港口實施登陸,同時出動800架作戰飛機和250架運輸機,從空中壓向挪威。挪威軍隊還沒充分動員,倉猝抵抗。在納爾維克,當10艘德國驅逐艦向迫近港灣時,港內2艘挪威古老的裝甲艦「艾得斯伏爾德」和「挪奇」號向德艦發出信號,要他們說明身份。德軍派人乘汽艇向挪艦招降,但挪艦表示堅決抵抗。德艦於是發起攻擊,2艘挪艦先後被魚雷擊沉,300名挪威水兵全部陣亡。到上午8時,納爾維克被德軍佔領。在特隆赫姆,守衛該港的挪威第5師師長遵從吉斯林的號令,未作任何抵抗便交出了這個良港。在挪威第二大港口卑爾根,海岸炮台向逼進的德艦開炮,重創德輕巡洋艦「葛尼斯堡」號和1艘輔助艦。但其它德艦上的士兵卻登陸,在午前佔領了該港。「葛尼斯堡」號當晚被英國轟炸機炸沉。西南海岸的斯塔萬格和附近的蘇拉機場也於中午落入了德軍之手,德軍由此獲得了在挪威的前線空軍基地,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權。南部海岸的克里斯丁海岸炮台兩次擊退了由德輕巡洋艦「卡爾斯盧合」號率領的德國艦隊的進攻。但這些炮台很快就被德國空軍炸毀,港口於下午3時左右陷落。但「卡爾斯盧合」號在當晚離開港口的時候,被英國潛艇用魚雷擊中,損傷嚴重,最終沉沒。

但是,德軍在進攻挪威首都奧斯陸時遇到了意外困難。在4月8日寒冷的夜裡,德國艦隊原計劃當夜抵達奧斯陸,德國大使館派人在碼頭上徹夜等候迎接,然而德國艦隊一直沒有到達。他們在50英里長的奧斯陸峽灣入口的地方遭到了挪威布雷艦「奧拉夫·特里格佛遜」號的攔截,1艘德國魚雷艇被擊沉,輕巡洋艦「埃姆登」號被擊傷。接著在奧斯陸以南約15英里的地方,又遭岸炮轟擊和魚雷攻擊,德國艦隊旗艦——嶄新的「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中彈起火,引爆艦上彈葯,船身碎裂,終於沉沒,損失1600名官兵,艦隊司令奧斯卡·孔末茨海軍少將落水後被俘。德國艦隊遭此重創,被迫暫時撤退。奧斯陸是被德國空降兵征服的,4月9日中午,約5個連的德國空降兵在奧斯陸附近的福納步機場著陸,在吉斯林的「第五縱隊」配合下佔領了奧斯陸。挪威王室、政府和議會議員帶著20輛載著挪威銀行的黃金和3輛外交部秘密文件的卡車,撤到奧斯陸以北80英里的哈馬爾。德國空軍上尉斯比勒率領2個連的德國傘兵進行追擊,遭到頑強抵抗,比勒也身受重傷,只好退回奧斯陸。

就在德軍登陸的同一天,即4月9日午後,英國主力艦隊出現在卑爾根附近,德軍迅速出動大批轟炸機,炸沉英軍1艘驅逐艦,傷1艘戰列艦和2艘重巡洋艦。英國艦隊初戰受挫,撤到設得蘭群島地區。此後,由於德軍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權,英軍統帥部決定在挪威海南部水域只使用潛艇和飛機。當日晚24架英國轟炸機襲擊卑爾根,將已受重傷的德輕巡洋艦「葛尼斯堡」號炸沉。在挪威北部納爾維克,受飛機作戰半徑限制,德國艦隊和登陸部隊得不到空中支援,遭到英國飛機的嚴重打擊。4月10日和13日,英國出動大批轟炸機襲擊納爾維克,炸沉10艘德國驅逐艦。4月14日和16日,英法聯軍在挪威北部納爾維克和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登陸。中部登陸的英法聯軍於4月19日向特隆赫姆發起進攻,但因得不到空中支援,在德國飛機的狂轟爛炸下遭到慘重損失,到5月2日即退出挪威。在納爾維克的爭奪戰中,英法聯軍得到艦隊和空軍的支援,佔有巨大的優勢。然而,這一地區的德國登陸部隊雖得不到空中和海上的支援,對英法聯軍的阻擊戰卻進行得相當頑強,擊退了英法聯軍的多次進攻。戰斗進行到5月28日,德軍放棄納爾維克,沿鐵路向瑞典邊界退卻。5月10日,德軍在西線發起大規模攻勢,6月初法國已危在旦夕,英法自顧不暇,於6月7日前從挪威撤出了自己的全部軍隊,挪威國王和政府也流亡倫敦,德軍於6月10日佔領挪威全境。在德軍的保護下,吉斯林組成了傀儡政府。

閱讀全文

與挪威士兵和德國士兵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