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駁殼槍的簡介與歷史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鍾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簽約, 購買: 「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 連有木匣手把, 每桿連子彈五百粒, 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在天津碼頭交貨。 關稅在外。」 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 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 可能是最早見諸於公牘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將近廿年之後才會出現。 在美國, 因為握把的形狀, 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 Cannon)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 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 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錄號碼, 與毛瑟無關。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 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與Bolo一樣, 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 所謂的Bolo, 來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蘇聯共產黨及其黨員的別稱), 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的發明
盒子炮在傳說中, 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 為什麼會有爭議呢? 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 但是德國的專利法, 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 不像美國, 必須由發明人具名, 再將專利權轉移。 不過, 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駐扎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 不知吃錯了什麼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 從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槍、 毛瑟手槍, 都沒了出生證明, 大家只有用猜的。 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 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 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系的另一明證。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
一. 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 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 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 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 但整體而言, 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 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 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
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長: 288mm 全重: 1.16kg 槍管長(連彈膛): 132mm
口徑: 7.63mm 表尺射程: 1000m 來復線: 6條,右旋
來復線纏度: 200mm 瞄準基線長: 230mm 裝彈具式樣: 彈夾
二. 修械所、 廠、 隊生產: 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 在修槍之餘, 也製造一些軍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軍梁溝四所等。 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 有的修械所設備好, 材料供應好, 則產品較佳。 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 因為鋼材來源斷絕, 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動修槍、 造槍商販: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說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數人不等, 為地方豪強大戶、 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 按客戶的意思, 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質依人而異, 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 惟妙惟肖。 當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雲, 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 只是師傅教下來, 以訛傳訛。 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幾發是可以, 打多了就會出問題。 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 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 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 舶來品: 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 經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 陸軍部與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簽約, 購買: 「德國新式口徑七六三密理米突、 槍筒九六密理米突、 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槍─千七百桿, 連同空木柄及每桿子彈五百顆、 甲(註:假)子彈一個、 彈簧一個、 弓簧一個、 羅絲板一個, 每桿凈收價洋七十整, 共計價洋一十一萬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 槍管核算起來只有3.77寸, 相當特殊。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經理李耀煌向蔣介石報告: (九)手槍: 「奉委員長電, 渝, 訂買廿響駁殼手槍五千枝, 經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種, 西班牙仿裝兩種(註:Astra、 Super Azul, 另外還有Royal), 價格以西班牙之恩斯達牌(註: Astra)低過德槍一元七角國幣。 德槍結構雖屬較為堅固, 惟槍桿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訂貨時要德槍加長槍桿如西班牙式, 則射程當為一致。 又, 委員長曾電喻查捷克手槍, 經遵查得捷克各廠無此種駁殼出售, 合並陳明。」 1936年國民政府財政部, 開支列表中, 有「購廿響駁殼手槍二萬枝附子彈二千萬發」一項, 共280萬法幣。
又如蔣介石致中國駐德商務參贊譚伯羽電報: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 中國大使館譚伯羽先生:密。 請即商訂德國八生一迫擊炮300門, 每門配炮彈3,000發, 如有現貨更好。 又購20響卜殼手槍2萬枝, 每枝配彈2,000發, 如無現貨, 則購買其他式手槍亦可。 總愈快愈好, 其價請速詳報。 中正。」 許多經商業管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 在彈倉的左側, 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 20響盒子炮, 中國外銷的並裝槍, 九公釐口徑 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 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6發、 10發、 20發都有, 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 後者多為插入式。 20發固定彈匣也有, 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 抗戰前到抗戰初, 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 買來當然是配到了中央軍去了。 所以, 說中央軍主要配發10響毛瑟手槍, 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毛瑟在生產盒子炮的四十年歷史中, 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是原始設計幾盡完美, 沒什麼可改進了。 一般常有1912型、 1920型之類的稱呼, 事實上毛瑟廠從來沒有用過這些型號, 大多是收藏家後來才賦予的名稱。 因為原始記錄喪失, 目前收藏家用來除了用序號大小來決定生產年代外, 另外也根據盒子炮的零組件的特徵來區分, 其項目有: 一. 擊錘形狀和擊錘上圓孔大小。 最早的擊錘有圓錐狀的突起, 後來改成大圓孔, 最後改為小圓孔, 速射型又與其他小圓孔不同, 一共有六種。 二. 槍身表面的紋路。 最早有車出的凹痕, 後來生產了平滑表面的型號, 最後又回到車紋的表面, 至少有十二種不同的表面。 三. 握把。 紅九(Red 9)自成一系, 有兩種, 其他至少還有十五種不同的握把。 四. 1930年後, 包括速射型, 換裝通用保險片。 在上保險時, 扣下扳機, 擊錘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觸及撞針。 在此之前, 有三種不同的保險片設計。 五. 撞針。 早期用鎖片固定, 後來用單榫, 最後改成雙榫, 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六. 退殼鉤, 有大小兩種。 另外還有不同的槍管、 照門、 刻字等。 以這兩種方式, 大致可以決定一把毛瑟手槍是何時生產的。 但有時又會產生沖突, 因為毛瑟廠有時會採用舊零件生產一批手槍, 因此這種辨別法只能大概指出製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採用短後座力(Short Recoil)式作用原理。 見圖。 閉鎖榫(Locking Lug)套在滑套下方, 前方卡入閉鎖機組(Locking Mechanism Frame), 上方嵌入槍機(Bolt)下的兩個凹槽。 在擊發時, 後座力使得槍管兼滑套(Barrel Extension)及槍機向後運動, 此時槍膛仍然是在閉鎖狀態。 由於閉鎖榫前方是鉤在主彈簧上, 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 由於閉鎖機組上方的凹槽, 迫使得閉鎖榫向後運動時, 只能順時針向下傾斜, 因此脫出了槍機凹槽。 見圖。 此時槍管兼滑套(圖中省略)因為閉鎖榫仍套在其下, 後退停止。 槍機則因為閉鎖榫脫出, 得以自由行動, 繼續進行扣下擊鐵、 拋殼的動作, 最後因力量用盡, 復進簧將槍機推回、 上彈, 回復到待擊狀態。 在這整個過程中, 閉鎖榫以前端為圓心, 作順時針及反時針的弧形運動。 後世的P-38, Beretta 92等, 與此相同, 均稱為起落式閉鎖槍機(Falling Block Locking Breech)。 速射型的作用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動作業原理前, 首先比較一下速射型與普通盒子炮零組件不同的地方。 見圖。 一. 擊鐵的後下方, 速射型有幾個刻角。 二. 閉鎖機組的後側, 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 供給捕獲鉤(Catching Hook)運動用。 三. 槍管兼滑套後方左側, 凹槽明顯的長些。 四. 固定彈匣相對於插入式。 可以全自動發射的速射型, 在槍的左側有一個選擇鈕, 當該鈕在半自動狀態時, 一切作業與普通盒子炮相同。 在該被旋到全自動時,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機簧(Sear)被該鈕抵住, 因此只要扣住扳機, 機簧不會滑開, 而是始終保持在受壓的狀況。 換言之, 失去了捕捉擊鐵的能力。 同時, 捕獲鉤桿(Catching Hook Bar, 以紅色線條示意), 被選擇鈕推到後方, 推入作業位置。 圖示僅為擊鐵在作業時與捕獲鉤互相作用的情形。 一. 捕獲鉤已經推入自動, 擊鐵在擊發的位置。 第一次拉槍機時, 仍是由機簧控制擊鐵。 二. 當扳機扣下擊發, 槍機後退, 擊鐵下壓時, 捕獲鉤扣住擊鐵, 槍機因復進簧的作用, 正在回位。 三. 槍機回到定位後, 將滑套推回, 推動捕獲鉤, 擊鐵松開, 再度擊發。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保證槍膛閉鎖, 方才擊發。 如此周而復始, 只要扣住扳機, 會不斷擊發, 直到彈匣子彈用罄。 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業機構, 量產後的第一千把就是賣到中國, 序號是100001a至101000a。 在此之前, 西班牙已經制出了自動作業的盒子炮。 但是有些西班牙生產的自動手槍, 沒有上述的捕獲鉤的設計, 只是擊鐵隨槍機復位擊發, 因此有槍膛不完全閉鎖即擊發的可能。
⑵ 二戰時德國弄出過多少種型號的戰斗機
二戰德國所有的殲擊機和截擊機:
Ar 64,戰斗機 (雙翼)
Ar 65,戰斗機/教練機 (雙翼 - Ar 64更換引擎)
Ar 67,戰斗機 (雙翼) (原型機)
Ar 68,戰斗機 (雙翼)
Ar 76,戰斗機 (雙翼) + 教練機
Ar 80,戰斗機 (原型機)
Ar 197,naval 戰斗機 (雙翼 - 衍生自Ar 68)
Ar 240,重型戰斗機 + 攻擊機
Ar 440,重型戰斗機 + 攻擊
Bv 40,滑翔機攔截機
Bv 155,高空攔截機 (舊編號Me 155)
Ba 349 (毒蛇),攔截機 (火箭引擎)
Do 10,(Do C1) 戰斗機 (原型機),1931
Do 29,原型機 重型戰斗機
Do 335 (箭式),戰斗轟炸機 (前後共置雙引擎配置)
Do 435
Do 635
Fi 98,雙翼戰斗機,1936年出廠
Fw 57,重型戰斗機轟炸機(原型機)
Ta 152,戰斗機 (衍生自Fw 190)
Ta 154 (蚊子),夜間戰斗機
Fw 159,戰斗機 (原型機 only)
Ta 183,噴射引擎戰斗機 (原型機)
Fw 187 Falke (Falcon),重型戰斗機
Fw 190 Würger (butcher-bird),戰斗機
He 37,戰斗機 (雙翼)
He 38,戰斗機 (雙翼)
He 43,戰斗機 (雙翼)
He 49,戰斗機 (雙翼)
He 51,戰斗機 + 密接支援(雙翼)
He 100,戰斗機
He 112,戰斗機
He 113,(alternative propaganda designation for He 100)
He 162 Volksjäger (People's 戰斗機),戰斗機 (噴射引擎)
He 219 Uhu (Eagle-Owl),夜間戰斗機
He 280,戰斗機 (噴射引擎)
Hs 121,戰斗機 + 教練機 (原型機)
Hs 124,重型戰斗轟炸機 (原型機)
Hs 125,戰斗機 + 教練機 (原型機)
Ho 229,戰斗機 (飛翼)
Ju 248,Me 263重新設計之後的編號
Bf 109,戰斗機
Bf 110,重型戰斗機 + 夜間戰斗機
Me 163 (彗星),攔截機 (火箭引擎)
Me 209,戰斗機 + 競速機(原型機)
Me 209-II,戰斗機 (原型機 - 與Me 209無關)
Me 210,重型戰斗機 + 偵察機
Me 262 Schwalbe (Swallow),戰斗機 + 攻擊機 (噴射引擎)
Me 263,攔截機 (火箭引擎)
Me 265,重型戰斗機 原型機
Me 309,戰斗機 (原型機)
Me 328,pulsejet 戰斗機/攻擊機(原型機)
Me 329,重型戰斗機 原型機
Me 410 Hornisse (Hornet),重型戰斗機 + 偵查機
Me 609 重型戰斗轟炸機
⑶ 二十響駁殼槍保養
二十響的分解還真不太清楚,毛瑟自來得的分解是從彈倉下邊的分解銷開始,用彈丸頂一下分解銷,取出彈倉底板和彈簧,從槍身後邊抽出槍機和槍管節套,然後再分解下來阻鐵什麼的就可以了。
然後將分解件用溶劑浸泡,一般就是煤油,然後用小鋼絲刷刷凈頑固污漬,再次清洗,用回絲擦乾,塗上黃油,然後重新組合。
⑷ 駁殼槍的歷史
分類: 資源共享
解析:
駁殼槍,中國又稱盒子炮,其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有一種全自動型的,稱做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在我國很多小說里經常能看到「快慢機」這個詞,筆者幼時最喜歡的鐵道游擊隊中的王強就是一人拎著兩支「快慢機」打得鬼子屁滾尿流。而駁殼槍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最早的駁殼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1896年,毛瑟兵工廠希望能為德國軍隊生產駁殼槍。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駁殼槍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駁殼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在這幾十年裡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它價格太高,而且該槍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而做為步槍又威力太小了,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做為手槍的駁殼槍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
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准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⑸ 雪豹 里的。德國造二十響。這種駁殼槍和普通的駁殼槍有啥區別彈夾容量更大還是
一、彈匣的區別:
普通的毛瑟手槍是十發固定彈倉,從上面用橋夾往槍里壓彈,彈倉容量為十發,而這種二十發子彈的是可拆卸式的,彈匣更長。
二、射速的區別
普通的毛瑟手槍都是單發半自動的,而這種二十發子彈的有可調節射速的快慢機,可單發也可連發,連發時相當於一支微型沖鋒槍!射程遠、穿透力強、火力強大!
三、材質質量的區別:
普通的毛瑟手槍質量比較差,容易卡殼,包括西班牙仿製的和晉綏造,而德國造的毛瑟手槍代表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水平,穩定性好,精度高。
(5)德國快慢機一共出了多少擴展閱讀:
德國造二十響駁殼槍的名字有很多別名,比如快慢機、大鏡面、二十響、駁殼槍等等。
德國造二十響駁殼槍適合當時的中國,在建制部隊中,他作為手槍太大太重,所以軍官是不願意用他的,作為步槍威力又太小,所以士兵也不適合用。但是到了中國,游擊戰時,他的射程,火力比一般手槍大,而且可以連發。他又比步槍小很多,易於隱藏和攜帶。
德國造二十響駁殼槍更適合中國的游擊戰,在中國他也得到了發展的原因一是一般不會再使用它的盒子(槍托),二是中國人發明了新的橫向射擊方法,解決了連發時的跑偏。
⑹ 盒子炮一個彈匣有幾發子彈(軍事)
盒子炮一個彈匣有6發、 10發、 20發幾種。
盒子炮即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許多經商業管道進口的德國盒子炮, 在彈倉的左側, 印有中文的『德國制』三字。 20響盒子炮, 中國外銷的並裝槍, 九公釐口徑 有的人以為盒子炮就是10發, 這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6發、 10發、 20發都有, 前兩者用的是固定彈匣, 後者多為插入式。 20發固定彈匣也有, 但是極為罕見。 由以上的文件看來, 抗戰前到抗戰初, 中國買的都指定是要20發, 都配到了中央軍去了。
⑺ 德國造的駁殼槍和槍拖是怎麼支撐的
用槍的外面木盒底部的卡扣和槍把上的卡槽連在一起,抵在肩部射擊,就變成了一枝沖鋒槍,可以提高射擊的精度(連接效果如下圖)。
駁殼槍,是中國人對德國造毛瑟沖鋒手槍的稱呼,駁殼槍有個木製槍套(接在槍手柄上就是槍托,可以抵肩精度射擊),像個盒子,盒子英文叫Box,被中國人一念就成了「駁殼」,或者意譯為盒子槍;稱其為「盒子炮」。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