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引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雙方都是非正義的。但是我們又總是認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這是矛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確實處於一種上升的勢頭,但這與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兩個問題——處於上升勢頭的國家不一定是發動戰爭的國家,我們卻往往把這兩個事情混淆。說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對的;說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可以討論的。
我在一位博士生剛出版的新書序言提到,翻開任何一本大學教科書,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都會說法國想干什麼,俄國想干什麼,英國想干什麼,他們都是有想法的,並非是守成的態度。盡管他們在發展速度和世界地位上面臨來自德國的挑戰。但是我們在講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沒有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德國處於崛起的過程與它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二者是存在差別的,但好多人沒意識到這一點。
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認識,應該說,跟凡爾賽體系的締造者背後的話語權是有關系的。因為凡爾賽體系強調戰爭責任,而當時世界的話語權又在戰勝國手中,於是,自然地認為戰敗國負有更多的戰爭責任。
另外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進行戰後世界安排。
B.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超過了英法兩國,尋求國際貿易的優惠,所以與英法產生了予盾。為重新瓜分世界(也就是瓜分經濟市場),而爆發的霸權地位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大蕭條,國內社會階級矛盾加深,無法正常實施的生產活動,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
C.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
因為德國想「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 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利用軍事武力強行奪取國外市場,以便自己國內經濟體制能跟得上世界經濟的大方向。
世界大戰是指對立的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全球性戰爭,為帝國主義的產物,因此它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以來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
在帝國主義時代初期,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分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們都是由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導致的。交戰雙方為了達成各自的戰爭目的,傾注國力,以武裝斗爭為主,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外交等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大搏鬥,戰爭規模、消耗與危害,都是史無前例的,給世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D. 為什麼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
一戰和二戰中德國都是主要參戰國,但是參戰原因還是有不小的區別的。
德國在19世紀中期才完成了統一,開始迅速崛起,但是此時世界基本已經被各大列強瓜分,英法等國獲得了大量的殖民地以及利益,而德國僅能在非洲、亞洲等獲取一些殘羹剩飯,這自然讓德國很是不滿現行的國際秩序和規則。
而在後來,德國實力越來越強,包括人口、工業生產等方面,已經和英法持平甚至開始超越,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奪取這些國家利益的野心越來越大,開始謀求武力途徑滿足自己的慾望。威廉二世一直較為激進,上台後就舍棄了俾斯麥的外交政策,謀求擴張,開始擴軍備戰,導致樹敵無數。最終隨著各種原因,一切矛盾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後爆發,不過德國很快遭到封鎖,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後德國戰敗。
而二戰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復仇,當時德國要賠償巨額賠款,軍工等多個方面受到了嚴格限制,部分領土還被敵軍控制,又遭遇了1929年經濟危機,德國社會普遍十分不滿,所以希特勒及其納粹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憑借復仇等主張迅速崛起並獲得政權。
同時,納粹也主張擴張,奪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間,征服其他國家(比如在東方的蘇聯建立德意志千年帝國),這也得到了德國民眾的歡迎和支持,最終德國再次發動了戰爭。
E. 人類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這兩次世界大戰都起源於德國
在人類歷史上目前為止發生過的養次世界大戰,而這個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都是德國,為什麼德國這個世界上最不聽話的孩子會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其中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要知道這兩次世界大戰當中德國都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如果說第1次是因為機緣巧合的話,那麼第二是德國為什麼還是沒有接受教訓呢?今天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這裡面究竟有著怎樣不為外人知的事情。
機緣巧合無論你相信與否,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事情,只能用機緣巧合去形容第1次世界大戰中的德皇,是因為機緣巧合沒有辦法被捲入和吱聲戰爭,而第2次世界大戰中的希特勒也是因為機緣巧合,其實他只是沒有辦法去實現他向德國民眾許下的諾言。
所以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戰爭去滿足德國民眾的那種心中的幻想,所以由於各種的巧合,由於各種事態發展根本超出了德國當時的想像也就出現了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
F. 為什麼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一.德國完成了國家統一,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國家實力顯著增強。
二.德國的資本主義是不純粹的,因為德國的政治是不純粹的,是帶有濃厚的專制君主色彩的。
三.德國地處歐洲大陸中心腹地,處於四戰之地,歷來就是歐洲的主戰場,使德國有了尚武的民族傳統。
四,種族原因
G.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發起的,兩次目的有何不同
因為當時德國想要打破原有的舊有秩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當時也拉上了自己的表兄弟奧匈帝國才發起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也就是德國想要進行的一次毀滅行動,所以才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德國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由於當時《凡爾賽和約》過分的壓迫,再加上當時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也開始爆發了。所以當時的德國開始處於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而德國也為了想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所以想要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H. 為什麼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呢
俗話說,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都是德國,也都是有著必然原因。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德國,一直都處在分裂的狀態之中。當時,盤踞在德國土地上是三百多個封建邦國,這些邦國各自為政,使得德國都是一片渙散,無法與歐洲的老派強國英國與法國爭高下。
由於戰敗使德國飽受了戰爭的創傷,可是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給德國沖擊更加巨大,卻也為希特勒上台製造了機會。希特勒上台之後,也了解德國民眾對德國戰敗之後《凡爾賽條約》的壓抑情緒,於是藉此發動戰爭來重新獲得德國在一戰之前在世界佔有的利益。
再加上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希特勒也只能採取「以戰養戰」,大力發展軍備擴大就業,藉此推動德國經濟的復甦與發展。當德國擴充軍備製造的軍事武器如果不在戰場上,也是無用武之地,於是德國只能閃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I. 簡答題兩次世界戰爭都是德國發起的,是為什麼呢
歐洲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源頭,原因如下。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歐洲有統一的現實需要。用武力統一歐洲的做法是有一定市場的!歐洲的政治環境制約了歐洲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歐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嚴重沖突,從而導致了歐洲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德國成為二戰發起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作為一個歐洲大陸國家,德國對歐洲統一的願望最為迫切。 歐洲的安全架構出了問題,這使納粹德國看到了用武力吞並歐洲小國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過於強大,不希望歐洲統一。它想盡一切辦法破壞歐洲大陸的統一,想盡一切辦法挑起歐洲大陸內部的對抗,使歐洲大陸四分五裂。這也為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創造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當時,西方世界太強大了,歐洲的外部力量無法制約歐洲大陸,這使得歐洲的極端分子肆無忌憚,橫行無忌!總而言之,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一方面是德國人的野心太大造成的;另一方面,歐洲的發展造成了統一歐洲的現實需要。此外,當時的國際社會缺乏對歐洲國家的約束能力。德國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向英國和法國發起挑戰,希望從它們廣闊的殖民地獲得更多的利益。
新航線開通後,西方國家開始崛起,首先受益的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然後是英國和法國。說德語的日耳曼民族並沒有分享到西方崛起的早期成果。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普魯士作為德國的一個重要大國,在其鐵血首相俾斯麥的推動下開始迅速崛起。它先後打敗了北方的丹麥、南方的奧地利和西方的法國,趕走了這些外國勢力,德國終於實現了統一。
J. 揭秘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發動的
說到世界大戰其實還是真的是很有故事可言的,話說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個兩次世界大戰啊,其實都是德國發動的,那麼我就想問了,這到底是為啥呢?下面我們就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該和約包括一項條款,即明確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德國及其盟國的侵略」引起的。該條款引起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各國的普通民眾都願意相信自己的政府是無辜的,而敵國則是有罪的。在這種情緒的渲染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充分利用德國民眾反對《凡爾賽和約》的心理,煽動民族進行復仇,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二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戰的後遺症和延續。所以對一戰的充分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及為何均由德國挑起的。
德國為後起之秀,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之巔,在於德意志的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有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即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當時德意志各邦就如何統一意見不一,周邊有奧地利的阻撓,法國的可能幹涉等等不利因素,在議員們無休止的吵鬧仍毫無結果之時,俾斯麥發表了著名的講話:「德意志需要靠普魯士的強權,當前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而是靠鐵與血。」俾斯麥靈活的外交手腕另人驚嘆,他曾任普魯士駐俄大使,並於1863年幫助沙俄鎮壓了波蘭人的起義,鞏固了普俄關系。他派往巴黎期間准確的把握住拿破崙三世的性格,並暗示法國不幹涉德意志的統一可以得到「報酬」。在一系列內政、外交後,俾斯麥以三次戰爭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首先是對丹麥的戰爭奪取了德意志西北部的兩個公國。然後對奧地利的戰爭將其從德意志踢了出去。最後於1870年9月2日的色當大戰中打敗法國,並無情的強加於法國1871條約,強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及1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
普法戰爭後,德國不僅完成了統一,通過戰爭賠款,統一國內市場,恰逢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870年德國的工業產量連英國的一半都不到,但到了1914年,德國的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成為了舉世矚目的世界強國。在那個時代,歐洲的列強都在竭力的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海外市場。統一後的德國發現殖民地已瓜分殆盡,所以更加積極的參與殖民地的爭奪,首先瞄準葡萄牙、荷蘭等先「富裕起來的」小國。然後發現他們所在地區處處受到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的阻擾,加劇了新興權貴德國和這些國家的矛盾。此時德國的掌舵人是威廉二世,同樣的熱衷權力,頌揚軍國主義,但外交手腕明顯不如俾斯麥。俾斯麥在外交事務中游刃有餘,拉攏打壓玩的爐火純青,並能冷靜的判斷和處理復雜多變的國際爭端。威廉二世卻鋒芒畢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即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時,他竟然大呼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暗中支持奧地利有意的計劃向塞爾維亞開戰(7月28日),並於8月1日向進行全國總動員的俄國宣戰。當時的強國為了避免受到攻擊而互相結盟,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盟國即使對爭端國持懷疑態度也不得不參與爭端,因為擔心同盟瓦解從而陷入孤立被別過攻擊。這就擴大的危機,很多即使不願意參與進來的成員國也被捲入其中。這樣,歐洲各列強開始了認為是場短暫的爭端,卻演變為殘酷的、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