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打蘇軍

德國人怎麼打蘇軍

發布時間:2023-04-12 19:40:18

『壹』 二戰的時候德國進攻蘇聯的路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分北、中、南三路進攻蘇聯:

1、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進抵列李閉寧格勒城下。

2、中部戰線,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由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

3、南方戰線,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

(1)德國人怎麼打蘇軍擴展閱讀

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國陸軍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坦信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哪信裂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貳』 二戰中德國怎樣才能打贏蘇聯

當時的德國准備並不充分,怎麼打都是輸。如果真的要問怎麼才能打贏蘇聯的話,我個人認為,德國要重視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德國應該奪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納粹的政權)然後南方集團軍奪取巴庫油田。同時在41年時期應該選在四五月份進攻,這樣有半年的時間天氣不是那麼惡劣的。希特勒並沒有重視天氣的問題!中央和北方集團軍以及仆從國應該分別奪取明斯克和基輔,並且打幾次大的殲滅戰。然後中央集團軍應該往回打和南方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會合。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同時積極招募在烏克蘭的仆從軍。北方集團軍應在莫斯科附近進行大縱深防禦以抵禦蘇聯的反擊。德軍應當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脈等作為戰略後方。之後德軍應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繼而和芬蘭聯手攻下列寧格勒,這時日本看蘇聯支撐不住應該會進攻西伯利亞。這是戰略層面。在戰術方面德軍在戰爭初期應該集中相當力量的機動化部隊和裝甲部隊運用鉗形攻勢分割包圍殲滅敵軍,並積極的將戰術勝利發展至戰役勝利,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獲取戰略資源為目的,以充分發揮閃電戰為手段迅速摧毀敵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對蘇戰爭必須在42年冬天來臨前結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內奪取蘇聯重要的大城市。否則拉鋸戰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失敗!
以上只是個人依據歷史做的一個沙盤模擬。即使德軍真如以上方案進攻蘇聯,也很難擊敗蘇聯。勝率渺茫到德軍甚至無法承受一個戰役的失利

『叄』 在基輔會戰中,有上百萬軍隊的蘇軍為何會慘被德軍吊打

因為簡單碉堡式防線沒有防住德國的坦克。

7月30日,德軍完全襲擊了基輔防線。面對大量德國步兵和突擊炮的突然襲擊,許多蘇軍選擇撤退,守衛城堡的蘇軍並未撤退。相反,他們使用了更密集的火力。掩護步兵撤退。保衛村的131機關槍掩體中的蘇聯駐軍連連擊退了德國人,所有駐軍都撤退了,但是131機關槍掩體中的蘇聯駐軍並未撤退,蘇聯的131掩體畢竟該地區的部隊被撤離,他們繼續站立3天,直到德國人炸毀了掩體,抵抗力量才得以終結,掩體中的所有蘇軍都被殺死。

『肆』 二戰德國想要贏得蘇聯戰爭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這里談一下戰爭發展的可能性吧。。畢竟我是一個決定論者,而不是非決定論者。其實,這種歷史問題往往最為復雜。

首先,我們知道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選擇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即「蘇德戰爭」。其結果以蘇聯在四年後的勝利而告終。以下是幾點使戰局可能變得有利於德軍的措施:

  1. 改變武器生產策略。德軍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點出在生產供應前線的問題上。德國軍工的設計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單項性能,比如機槍射速快,坦克裝甲厚,火炮優良。固然,這是很好的優勢,但關鍵在於這些優勢並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帶來的劣勢——生產效率和前線供給問題。精良的高級武器往往伴隨著不成熟的設計以及復雜的使用、維護過程以及苛刻的後勤補給要求。這一切在戰爭時期將難以保證,顯著降低了部隊的作戰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戰損率。(例子:各類重型坦克機動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對作戰環境要求高,適應性差)反觀蘇軍,裝備的武器並不是做工精細質量最好的,但卻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可靠、便於大量生產製造,能夠快速補足前線的需要,易於維修和使用。由此帶來的直觀優勢就是蘇軍在進攻或防守時,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也就是說,每一門德軍反坦克火炮在進行防禦時,必須要在蘇軍推進至防線這一兩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滅7~8輛蘇軍T-34型坦克或3~4輛KV型、IS(JS)型蘇聯坦克。若放過其中的任何一輛,就必須依賴步兵防禦。而德軍步兵又要以蘇軍步兵為目標,就會導致防線被攻破。同時,蘇軍擁有巨大的步兵人數優勢(過會兒會講德國怎麼辦),一旦攻入陣地,德軍必然慘敗於近距離的戰斗中。同樣,德軍為什麼攻不下蘇聯防線?天氣是次要原因,而數量劣勢才是主要原因。一輛德軍坦克在進攻時平均要對付2~3門蘇軍反坦克火炮和十幾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實際上炮手沒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後發起進攻的德軍坦克多半有去無回。況且,戰爭中期蘇軍同樣掌握這空軍數量3:1的優勢。一架德軍戰斗機在追擊一架蘇軍戰斗機時,背後還有一架蘇軍戰斗機,空中還有一架蘇軍對地攻擊機。德軍的損失將非常慘重且不可挽回。

  2. 要改變政治對軍事的過度干預。希特勒自從兵敗莫斯科城下以後就親自指揮戰斗。然而,遠在後方的他對於前線的局勢分析判斷僅僅依靠一張插滿小旗子的地圖和幾名高級參謀軍官。他很少全權交付大局給一名德國軍官,因為似乎自從遇到失敗過後他就覺得那並不可靠。一面代表著一個德國集團軍下轄的一個師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國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裝備。不能對戰局有著直觀的看法,也就只能下達一連串不切實際的命令了。反觀蘇軍,在最危急的時刻,斯大林將部隊全權託付朱可夫元帥處理。甚至本人在戰事激烈的時候睡覺休息去了,可見斯大林對蘇軍將領的信任。再來蘇軍將領都是大清洗過來的,對斯大林又忠誠又畏懼,自然拚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軍將領們犯下的過錯;而斯大林允許蘇軍將領們犯錯,但是要求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使得將來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頂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見則是:你不服就證明給我看你是對的。而希特勒根本不會給他的將軍們這個機會。與其意見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罷免,隆美爾更是慘遭毒手。

  3. 關於德國徵兵制度:盡早大量訓練更多部隊,消除」超人理論「中的」少量精銳部隊無敵論「。建立蘇聯一樣的徵召制度和軍事訓練計劃。應建立龐大規模的預備役部隊,並盡早進行精銳軍事化訓練。徵召女兵進入後勤部隊和醫療部隊以及軍工企業。二戰末期,為了應對兵力不足等困難,納粹德國緊急從佔領區徵召了許多補充兵和從本土徵召了准軍事人員。他們將組成部隊接替損失慘重的精銳部隊進行戰斗。然而,這些部隊缺乏良好的訓練,甚至武器裝備都無法達到標准。這註定了他們只能用「對元首的無限忠誠」和「對德意志民族的滿腔熱血」來抵擋排山倒海的蘇軍部隊。然而,這還不算最糟的。德國的老少民兵組織——"人民沖鋒隊「和」希特勒青年團「完完全全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武裝。甚至沒有統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夠的訓練以及後勤補給,面對蘇軍只有當炮灰的份。反觀蘇軍,一個多億的蘇聯人凡是身體健壯的均為士兵。蘇聯軍事院校和後方軍工企業高效率的運行使得每個月有數以萬計的生力軍部隊被組建起來,滿編的軍團裝備了全新改良升級換代後的武器,時時刻刻填補著前線的空缺。而德軍的精銳部隊和武器裝備一旦遭受損失,戰鬥力也就直線下降了。

  4. 軍工部門的覺醒:100%完全動員。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德國的工業完全就沒有真正100%動員起來,前納粹德國工業部長施佩爾心知肚明。德國的生產無時無刻地保障著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國的許多家庭仍然有新鮮的肉類供應。這也是納粹當權時所承諾的,所謂「賄賂人民」一說。德國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強制性措施來提高人民對戰爭的積極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應來「收買」人民對戰爭的支持。而蘇聯則完全不同。成千上萬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親人朋友,斯大林和蘇聯高官們也失去了自己的長子。對於絕大多數士兵來說,無需內務部隊的監督也能拚命地戰斗。全國上下都發自內心痛恨著萬惡的法西斯侵略者並願為戰爭勝利奉獻一切。婦女和兒童紛紛進入工廠車間和農莊田地,「一切支援前線」的口號被掛了出來,任何資源都將優先供應前線,然後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國,未經訓練的16歲德國男孩「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朝著遠處的蘇軍胡亂開槍,浪費著寶貴的彈葯;在蘇聯,技術爐火純青的12歲蘇聯小女孩取代了資歷豐富的老工人,一天生產了幾千發機槍彈鏈供應前線。

最後,就我看來,德國至少要做到這四點,局勢才可能扭轉。論資源,德國控制著大半個歐洲:論技術,德國絕不弱於蘇聯。不過要我這個決定論者來說的話,這也不是那個納粹德國了。因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會同意改變,他們還要去維護「人種理論」,所以他們不能完全投入戰爭。納粹還要花心思「高效」屠殺猶太人,還要搞納粹畸形的恐怖實驗,還要開發一些不切實際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鐵道炮、「復仇者」系列("V")飛彈火箭等等),為了一個愛因斯坦賭氣放棄原子彈(說是「猶太人物理學」而將其作用貶低)。也就是說,他們自身的納粹理論奠定了他們戰爭失敗的根基。面對戰爭殘酷的現實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話那樣神奇的幻想般的發展,他們不得不修改其理論以自圓其說(如為了接納日本人作為軸心盟友,賜予其「榮譽日耳曼人」稱號;而先前納粹曾宣稱黃種人和黑種人與猶太人共為底層的「劣等人種」,後來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黃種人「為中國人;並讓蓋世太保逮捕了幾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國柏林、漢堡等城市街頭的華人進入集中營,戰後生還者寥寥無幾)。而他們無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論上為現實需要讓步了。因為他們過去向德國人民撒了太多的謊言。

『伍』 德國侵略蘇聯

這個問題好大~~你需要詳細的還是簡略的??
簡單說下,1941年夏天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妄圖以閃電戰迅速擊破蘇聯,戰爭初期由於蘇軍沒准備而節節敗退,接連丟失了西部方向大片領土白俄羅,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基本淪陷,列寧格勒被包圍,莫斯科受到嚴重威脅。
德軍在迅速擴大的戰果前信心滿滿,十分驕橫。然而在1941年9月到42年4月之間的莫斯科戰役,讓驕橫的德軍第一次遭到巨大失敗。隨後在42年4月開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以重大犧牲再次在斯大林格勒重創德軍,截至43年2月全殲該地區德軍33萬,並俘虜德軍司令官鮑盧斯元帥。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被蘇聯掌握,勝利的天平開始向蘇聯傾斜。希特勒的納粹德國不甘心失敗,企圖重奪戰爭主動權,經過數月准備,1943年7月德軍發動「堡壘」行動,准備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殲滅蘇軍,結果戰至8月23日,蘇軍解放哈爾科夫,取得了庫爾斯克會戰的最後勝利,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共擊潰德軍30個精銳師,內7個坦克師。德軍損失官兵50餘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700餘架、火炮3000門,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蘇德戰場主動權。
1943年8~11月 ,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敵人,解放頓巴斯;在烏克蘭,解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 ,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 ,蘇軍連續發動10次重大的戰略性戰役,歷史上稱為斯大林式的10次打擊。解放了本國的全部領土,進入波、羅、保 、南等國作戰 ,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蘇軍的戰略目標是:消滅波、捷、匈境內的德軍,並在西方盟軍的協同配合下,兩面夾擊,在德國本土上消滅敵人,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希望採納~~

『陸』 二戰德國怎麽殺了蘇聯這麽多人

德國一開始是為了滅絕猶太人,德國人的野性不比日本人小~蘇聯在和德國交戰也是中段,小鬍子(希特勒)的野心是很大的,他的種族歧視是相當強的,他堅信種族有高低貴賤之分高等民族有權利剝奪低等民族,每天屠殺6000名猶太人,

他更日本是一樣的,甚至比日本屠殺規模還要大,德國周邊國家基本都受德國的侵略,拿猶太人做試驗,有焚屍爐,活體實驗室,等這些稱為死亡工廠,人的頭發做毛毯,衣物,人皮做燈罩,錢包,皮衣,皮鞋,焚燒後的屍體做肥皂,人骨做肥料

蘇聯和德國戰爭維持較長,斯大林的兒子也被俘虜,有去無回,因為沒把蘇聯領略下來是因為小鬍子沒做好策略,在搭蘇聯的時候因為氣候的影響下蘇聯抵擋住了德軍的領略步伐,德軍都是穿的單薄的衣服在零下20多度坦克等戰爭工具都無法正常運作而蘇聯的部隊都是大棉襖輕武器所以後來德國保住了家園。

我說的都是我以前看過有關這方面的書還有聽老人們講述的,也許的地方不對,只做參考就行,反正德國和日本還有義大利這3個法西斯都是殘忍的,義大利第一個投降的然後日本,德國

法西斯從小就灌輸軍人對待XXX比如:(猶太人)就稱呼為垃圾,那麼對待垃圾就要用對待垃圾的方法對待,德國軍人說過這么一句話:"殺他們比殺豬過癮多了!"都是殘忍的都是萬惡的,沒有可比性南京大屠殺還有猶太人面領種族滅絕不是殺的人多少的問題,是政治和民族的問題,都是無法原諒的(個人意見)

『柒』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7)德國人怎麼打蘇軍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捌』 二戰德國完全有能力單線作戰對抗蘇聯

打仗靠的是國力,看看這個吧!
一、戰前:
在1941年前,整個世界對於俄國的印象就是這是一個大旁談國,但還說不上是個世界強國。戰前俄國的空軍連中程轟炸能力都沒有,僅僅能實行近程攻擊,他的戰機也談不上優秀,當然除了一些特別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軍缺乏基礎設施和好的訓練,而且對於某些關鍵技術,生產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鋁和雷達,那時候的蘇聯還沒有掌握(1942春丘吉爾莫斯科之行後,英國向蘇聯提供了這些關鍵技術),到蘇聯考察後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飛越大西洋的英雄)向華府報告說:「俄國的空軍不值一提,不僅是飛機質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術設施」。他的陸軍龐大而遲緩,缺乏為之配套的鐵路和補給站等基礎施捨,最可怕的是蘇聯缺乏強力的鋼鐵廠,僅有幾家如列寧格勒鋼鐵廠能夠生產用於製造坦克的裝甲鋼,他的海軍那個時候簡直不止一提。
當一九三九年,蘇聯不得不面對德國的時候,他的全部軍隊只有九十三個非滿編師,對於要簽訂的英法俄三國條約,我相信斯大林從內心上是反感的,他不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為了對付德意志帝國而付出的犧牲,整整八百萬人死亡,而最後卻在凡爾賽和約上失去了波蘭、芬蘭和西烏克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能為法國戰場第一階段就提供200萬軍隊,而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只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現在希特勒德國更加強大,誰能保證英法會在西線為他發動攻勢以減輕他的壓力(實際上甘莫林說過法國是不可能發動進攻的)。一個想改變現行歐洲秩序的凡爾賽和約的受害者為什麼要為了維護這個秩序而與另外一個受害者廝殺呢?更何況,即使蘇聯付出巨大犧牲後,英法可以給蘇聯讓出波蘭嗎,可以允許他佔領波羅的海嗎?答案是不會,但是希特勒會。
對於斯大林這種冷血的策士來說與希特勒合作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獲得波羅的海的大片港口,收復西烏克蘭,甚至可以在德軍失利的時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里賓特洛普說的斯大林與英法的談判只是為了逼迫德國付出更多的代價以換取蘇聯的中立罷了。

當希特勒粉碎法國抵抗時,斯大林的軍隊在芬蘭進行了一場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樣看待這場戰爭的呢?透過赫魯曉夫的回憶錄,我們可以窺其端倪:「他憤怒的將伏羅西洛夫(國防部長)的烤乳豬摔在地上,大吼,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如此失控過。」「的確,我們的軍隊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果我們連裝備落後人數少的芬蘭軍隊都對付不了,我們怎麼應付武裝到牙齒可怕的德國人,要知道,這個物判國家上次大戰中一隻手壓得整個西方世界喘不過氣來,另一隻手卻將東歐所有的國家打得跪地求饒。」
為了應付潛在威脅,斯大林從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進行了軍隊的大擴張,軍隊從九十三個師擴編到五〇〇多個,但是,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俄國絕對沒有像英國一家小報所謠傳的那樣,准備發動一場對德的戰爭,因為這五百個師在戰前,都是半編狀態,雖然部署在西部,但他們很多都沒有配備武裝,如波羅的海方面軍在德國進攻之後不得不去尋找武器庫。如果俄國進攻,英美的態度會是怎樣,美國還沒有參戰,他們一向像敵視希特勒一樣敵視蘇俄(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部長向華盛頓報告要求美軍佔領俄國太平洋諸海岸)斯大林這么精明的人絕對不會在這種不明朗的情況下發動一場消耗自己只會對英美有利的戰爭。
二、希特勒的東方政策和雙方力量對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戰措施:
希特勒這個人,由於戰敗對於他的性格特徵以及軍事政治戰略能力往往被後世歪曲,戰後盟軍佔領條例嚴禁為希特勒辯護的書出版,其中描寫希特勒的才略的書刊也在禁止之列。當然世上只有大聲貶低他的書才能存在。 貶低阿道夫軍事才幹最甚的莫過於曼斯坦因將軍,當然曼帥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忠誠軍人,但他和古德里安一樣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無上的知遇之恩,戰罩啟改前他們和隆美爾都是德軍中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古德里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級叱喝說他的裝甲練兵計劃只能用來拉麵粉,而希特勒對他說:「你有什麼要求我都可以滿足你,你有什麼本領我都可以讓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黃色計劃卻不被上級採納,是希特勒對他賞識有加,將他一越提為大將,採納了他的計劃,讓他成就大名。
為什麼這些軍官們戰後如此貶低他們曾忠誠過的人呢,我想可能由於戰爭中他們所受的委屈有關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勝利》隨處可見一些不負責任的話,比如「盡管法國戰役勝利了,但是我們的空軍不如英國,我們的陸軍比不上俄國」(實際上德國空軍當時是英國空軍的四倍,俄國的一倍半)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有些話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於沒有一絲人性。」(曼《失去的勝利》)「對於新任的總理(阿道夫),原來不是個想像中粗暴的人,財政部長的評價是這是個思維極為敏銳、能很快抓住問題關鍵解決問題並能迅速實施的人。」(古德里安《前進,坦克》)「他(阿道夫)不知為什麼記性出奇的好,部長們說上次匯報的數字他竟然記得絲毫不差,他總是說:『對不起,部長先生,您上次說的好像不是這樣的』緊接著他就把上次匯報的相關內容一字不差的說了出來。以至於部長們不敢有半點欺瞞。」(古《前進,坦克》)對於希特勒,古德里安將軍的評價就是「比於前人(皮斯邁,佛雷德里希大帝)他也許更慧智,但他缺乏克制自己野心和利用這種智慧的能力。」
要知道當發動法國戰役的時候,德國的一些將軍們竟然畏戰到要刺殺希特勒然後與英國議和的地步,他們沒有看到英國的虛弱和法國戰爭准備的倉促,但希特勒很明顯就看出其中的關鍵:「英國連11個師都徵集不齊就倉促應戰,而我們能迅速出動179個師的大軍,你們不感覺我們現在完全應該毫不猶豫地進攻嗎!」
對於蘇聯,他要求要將其變為德國的殖民地。其實這種政策怎麼說,如果要從德國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無奈的,也是正確的。「德國為什麼會在蘇聯失敗,就如同他為什麼進攻俄國一樣。雖然1941年前的德國控制了整個歐洲,支配了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工業(整個歐洲的工業),並擁有一支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軍隊,似乎無懈可擊,但是他卻缺乏維持這個強大力量有效運行的幾乎一切資源,如同日爾曼神話里的屠龍勇士奇菲格勒一樣,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而這個弱點足以毀滅他的所有輝煌。」(李德哈特語最負盛名的軍事歷史學家)希特勒曾試圖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國,獲取這些資源,但很快就被英國人趕走了,因為英國擁有強大的海軍,這就註定了德國不能像英國那樣試圖建立龐大的海上帝國。維持帝國的生存。
僅僅將希特勒這個冷酷領袖的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歸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意識形態是不對的。他進攻蘇聯是因為蘇聯能夠為他的國家千年發展提供足夠的資源;是因為他認為當時蘇聯的國力遠不如他。下面我們看一下兩國戰前實力對比。

人力上:蘇聯當時擁有3150萬20歲~39歲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羅斯人也只有1500萬20歲~39歲的人。同狀態德意志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國已經有了175萬外國工人和127萬戰俘來作為勞動力。 而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

在工業上,德國煤和鋼優勢顯著,德國直接統治區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而蘇聯只有1億5千萬噸煤、1790萬噸鋼。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蘇聯480億度),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58.4萬台),德國的機器製造工人超過蘇聯兩倍。同時整個西歐也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76個兵工廠,僅法國每年就提供1300輛載重汽車和100萬發炮彈。

但是,德國缺乏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
截至1944年2月底德國在佔領區收入的佔領費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也是巨大的經濟收入。
我們看到當時德國的力量無疑是遠超過蘇聯的,如果可以毀滅蘇聯這個潛在對手,並獲得資源,解決困惑德意志民族千年的難題,對於希特勒來說,那為什麼不呢?
斯大林真是一個和希特勒一樣敲詐和欺騙的高手,雖然沒有對手那麼富有才華、手段和魅力,但他卻清楚地看到自己應該如何做,他絕不指望英美會在蘇聯處於困境時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絕不會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證。
在這種力量不如別人的情況下,維護自己的利益是極為困難又必須小心的。特別是英國在希臘被德國擊敗,希特勒征服巴爾干後,他更加小心了,他盡力向德國保持友好的姿態,卻又快速加強自己的力量。下面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國,雖然也許有些失顏面,但是相對於國家利益來講,也是必要的。
1941年4月13馮•德•舒倫堡大使向柏林拍發了一封耐人尋味的電報,敘述日本外務相松岡洋右在那天晚上從莫斯科動身的時候,斯大林不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國人表示了「一種異常友好的態度」。在火車站上[舒倫堡的電報說]斯大林公開地尋找我,用手臂摟著我的肩膀說:「我們必須繼續交朋友,你現在必須千方百計維持我們的友誼!」不一會兒,斯大林轉向德國代理武官克萊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個德國人以後對他說:「我們將繼續同你們做朋友一一患難與共!」而後者顯然大吃一驚。
德國駐莫斯科代辦提伯爾斯克希曾經通知柏林說,克里姆林宮在進行了幾個月的討價還價以後已經「無條件地」接受了德國關於解決兩國之間從伊戈爾卡河到波羅的海的邊界的建議。
蘇聯政府向被封鎖的德國供應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負責同莫斯科進行貿易談判的施努爾高興地向他的納粹主子報告說,俄國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貨,由於「政治關系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後,「在3月份已經飛躍增加,特別是在穀物、石油、錳礦、非鐵金屬和貴重金屬方面」。[他又說〕通過西伯利亞進行的過境運輸正在像往常一樣順利地進行著。由於我們的要求,蘇聯政府甚至在滿洲邊界撥出一列運輸橡膠的貨車供我們支配。6個星期以後,在5月15日,施努爾報告說,有求必應的俄國人撥出了幾列運貨專車,以便4000噸迫切需要的生膠可以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往德國。俄國人正在按時依照合同所規定的數量運交原料,雖然這使他們負擔很重??我的印象是,我們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過1月10日條約的范圍的經濟要求,以使德國獲得超過目前合同的范圍的糧食和原料。施努爾說,德國沒有按照計劃如期向俄國送交機器。但是看來他並不介意,如果俄國人不介意的話。
4月22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於它所說的納粹飛機從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邊界80次提出抗議,並且詳細敘述了每一次侵犯邊界的情況。它說,有一次,4月15日在羅夫諾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國偵察機中發現了一架照相機,幾卷曝光膠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蘇聯西部地區地形圖,「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這架飛機的人員的目的是什麼」。俄國人甚至在抗議時態度也是和解的。照會說,他們正向邊防軍發出「命令,不得射擊在蘇聯領土上空飛行的德國飛機,只要這種飛行不是經常發生的」。
斯大林在5月初進一步採取了和解的行動。為了討好希特勒,他驅逐了比利時、挪威、希臘、甚至南斯拉夫駐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國佔領前與莫斯科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的外交代表,關閉了它們的公使館。他承認了伊拉克的親納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這個政府反對英國,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偽政權)。他極其嚴格地約束蘇聯的報紙,以免惹怒德國。
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親自擔任人民委員會主席即總理的職務,莫洛托夫繼續擔任外交人民委員。這是大權獨攬的總書記第一次接管政府職務。全世界的反應普遍認為,這意味著局勢對蘇聯來說已經變得非常嚴重,特別是在它同納粹德國的關系方面,因此只有斯大林擔任名義上的和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才能應付這種局勢。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但是還有另一個道理不是那麼明顯,而德國駐莫斯科的大使馬上向柏林指出了這個道理。他報告說,斯大林對於德蘇關系的惡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責任歸咎於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倫堡)說我認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為自己規定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外交目標。他希望以他個人的努力來達到這個目標。我堅信,在斯大林認為是嚴重的國際局勢中,他為自己規定的目標是不使蘇聯與德國發生沖突。
但是,這些措施背後斯大林是怎樣想的呢,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寫到:「他比以前明顯閉塞了,很少接見人,不錯,德國的威脅就在眼前,和希特勒這樣精明可怕的人做鄰居的確累人。」「他很少跟我講迫在眉睫的戰爭,只有一次他過問了一下關於基普鋼鐵廠的情況,要求我們提高鋼鐵冶煉質量,強調了我們在裝甲鋼上的低產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無論斯大林怎樣想怎樣做,希特勒的決心不會改變。
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點半,即在德國預定開始進攻以前的9小時,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宮的辦公室接見了德國大使,表現了他的「最後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國飛機進一步侵犯邊界的行動,他說,他已經指示蘇聯駐柏林大使提請里賓特洛甫注意這些行動。在這以後,他轉而談到另一個問題,舒倫堡在當天晚上向外交部發出的急電中敘述了這個問題:莫洛托夫對他說有若干跡象表明,德國政府對蘇聯政府不滿。甚至有謠言說,德蘇之間即將發生戰爭?蘇聯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國不滿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訴他造成德蘇關系目前的情況的原
因,他將很感激。

三、戰爭中雙方統帥的得失

相比於斯大林、丘吉爾和墨索里尼,希特勒其實在軍事上犯的錯誤是很少的,他不會像墨索里尼一樣進攻希臘,因為這個國家糧食都不能自給;也不會像丘吉爾那樣倉促參與在巴爾乾的戰爭;更不會像斯大林常常處於無根據的樂觀或悲觀中,也許有人會說他一個又一個錯誤,其實,在這個規模巨大的戰爭中,想不犯錯誤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身處其間的困惑是我們這些事後諸葛很難體會的,拿破崙說過最偉大的將軍是犯錯最少的將軍,當今天的人們議論斯大林格勒由於希特勒嚴令堅守而使德國保盧斯軍隊的慘敗時,誰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給養的情況下,放棄堅固防禦工事疲憊以極的軍隊能夠逃脫敵人的殲滅嗎。就像馮 布勒所說,「希特勒是一個冷酷的戰略家,如果殺一萬人的好處多於害處,他就會毫不猶豫的做。」

如果讓我這個事後諸葛講的話:希特勒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對斯拉夫人殘酷壓迫可能導致的可怕後果。在東線,希特勒其實可以擁有更多的盟友。烏克蘭長久以來被俄羅斯所支配,淪為莫斯科的糧倉,而斯大林的農場合作制(一種糧食掠奪性制度,下次在關於斯大林的評述中將詳細介紹)在整個蘇聯農民中引起了廣泛的抵觸情緒,而在烏克蘭這種情緒簡直可以用仇恨來形容,而且由於歷史原因,烏克蘭對於德意志是極為崇敬。當納粹的軍隊進入烏克蘭時,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強烈歡迎。而在白俄羅斯、高加索和南俄對於布爾什維克的不滿者到處都有,黨內對於斯大林的專橫反對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夠利用這些仇恨和矛盾,無疑將是大大有利於實現巴巴羅薩計劃的。
然而由於高估自己的實力、盲目的驕傲和不能舍棄的意識偏見,使德軍不能很好的利用對手的弱點。希特勒下令允許他的黨衛軍殘酷掠奪烏克蘭人的財富,將烏克蘭人推向了他的反對面,本來這些都能成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隨意殺死布爾什維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統治下的蘇軍不得不拚死抵抗(曾經有蘇聯政委黨員投降德軍,但被無情地殺死)。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東線所遇到的抵抗極為堅決,盡管蘇聯的損失也非常慘重。

第二嚴重的錯誤在於過於藐視對手從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國完成第一波進攻成功時,白俄羅斯已經被佔領,西方面軍的殘部以及充分調動起來的民兵大約70多萬人的烏合之眾在莫斯科周圍部署,此時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毫無疑問可以輕易撕碎蘇聯首都的防線,古德里安和博克在給希特勒的報告中說:「我們可以非常容易的佔領這個國家的首都。」然而在烏克蘭的西南方面軍(當時蘇聯最大的方面軍),其編制仍然很完整,超過100萬的蘇聯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這片蘇聯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脅著德軍的側翼。由於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以羅馬尼亞軍隊為主)很弱小,無法消滅這支部隊,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調動中央集團軍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團軍群合圍烏克蘭,戰役勝利了,殲敵100多萬,並佔領了烏克蘭,使德軍獲得充足的糧食。然而,歷來對這場戰役批評很多,認為正是由於這場戰役,使德軍錯過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我想,在1941時,德國700多萬軍隊只有330萬(巴巴羅薩計劃中的550萬軍隊中只有330萬德軍)戰斗在東線,超過400萬其他的軍隊都被部署在意義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東線投放200萬兵力,主力攻擊方向就沒有莫斯科和烏克蘭之爭了,兩個地方可以同時解決。那時東線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結束。

四、德軍失敗的根本所在
但是,如果德國擁有足夠的資源以開動他在歐洲龐大的工業體系,如果擁有足夠的石油為他的車隊提供動力,那麼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忽略的。當戰爭進行到1942年時候,德國的石油儲備就接近枯竭了(這就是希特勒急於奪取巴庫油田的原因),而他只有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兩個小油田能夠為他提供石油,為了節省資源,「他們竟然用馬車和人力緩慢地來為他們消耗可怕的前線提供補給,難道這樣都行嗎,於是,我們游擊隊們的騎兵發揮了作用,他們像狼一樣奔波於德國人的後方,用輕武器輕松追捕他們的補給隊,射殺,獵獲。」(赫魯曉夫回憶錄)這不能不說是德國的悲劇。工業上,德國生產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所說:「由於不列顛的封鎖,我們的國家極度缺乏石油、鎢、鉻和橡膠等資源,嚴重限制了我們國家工業的生產。」1945年2月,德軍最後的石油產地匈牙利被蘇軍封鎖,而德國的石油儲備庫被盟軍無情的摧毀,「停留在港口的船,機場的飛機,坦克由於沒有石油無法開動,1944年我們全力生產出來的好幾十萬件武器就這樣被摧毀,真是太可悲了。」(斯佩爾語)

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一戰中德國能夠與世界聯盟周旋那麼久不是由於德國一戰強於二戰,而是二戰軍隊對發動機石油等資源的依賴遠遠高於一戰,所以德國由於封鎖而缺乏這些資源所給他帶來的危機遠遠超過損失幾支軍隊的錯誤所帶來的。而這就是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你知道當德軍推進到巴庫時,裝甲部隊竟然因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拋錨放棄這些坦克嗎;你知道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失敗致命原因是由於補給,而補給問題的由來是由於被曼斯坦因元帥詛咒為「世界上最落後的運輸隊」帶來的嗎?

蘇德戰爭德國失敗的根本教訓就是:一定要保證自己的資源,這是一場戰爭所必須的,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論你的軍隊在聲勢、裝備、人員和訓練以及組織領導上多麼好;不論你消滅了多少敵軍;不論你自認為多麼英明,如果你缺乏資源,那麼所有的優勢都可能因為這個而被中和。二戰是世界上第一場對於資源如此重要的戰爭,如果德國領導人由於沒有前例借鑒而忽視了這點最後失敗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我希望我們不要。

有時候想想希特勒還真是有遠見:現在的德國由於缺乏資源只是一個依附於強國身上的附庸,而俄國由於擁有巨大的資源即使人口再少,經濟貧弱,卻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德國如果找不到足夠供養他的資源,即使擁有整個歐洲,將來也只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語)

在法國,希特勒是勸說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寬宏大量的勝利者,一位主動讓法國分享團結和繁榮的法西斯歐洲的果實的勝利者——法西斯歐洲,在這場運動中,他首先採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隊當解放者,不當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國的行為像第一次大戰後法國士兵在萊茵蘭的行為一樣!」他對霍夫曼說,誰要是搶劫,就當場槍斃。「我要與法國達成真正的諒解。」

人們對於他軍事戰略上的貶低主要由於是曼斯坦因元帥的回憶錄,其實,曼帥因為主張議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罷免,對於希特勒的貶低很可能是出於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責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帥只需看好他的戰場就可以了,但是作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個歐洲局勢,所以兩人難免沖突。但是艾森豪威爾和朱可夫對於納粹元首的戰略眼光可從來沒有貶低過,你在他們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到。
二戰的時候,德國面臨了三個前所未有的強人(羅斯福(號稱「蜘蛛」)、丘吉爾(「百年才一個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鋼人」)領導的三大強國的圍攻,這三個領導人,非常精明狡猾,絕對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亞歷山大二世可以比擬的,而他們的國家力量也遠遠強於拿破崙時代的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希特勒的戰敗很可能是一種命運的詛咒,沒有丘吉爾的堅定和不惜一切的犧牲精神,英帝國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亞的勸說下與德國議和投降了;沒有斯大林冷酷無情的鋼鐵手腕,俄國不可能成為一個工業大國,更不可能驅使萬千生命不顧一切的拚死抵抗;沒有羅斯福的深遠見識,和主動引導,美國強大無比的孤立主義絕對會把美國引向中立。 而這三個國家任何一個出現了上述情況,那麼都會導致這場戰爭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結局。

有時想想事後諸葛真是有意思,他們總是把一種失敗歸結於總總原因,卻不能深入當時環境看問題,對於蘇德戰爭,二戰前沒有一個頭腦清晰的政治家認為蘇聯能夠打敗德國,因為只要沖工業上看,德國的工業就遠遠超過蘇聯,他的機床數量是蘇聯的好幾倍,製造機器人也是蘇聯的兩倍多,當他征服西歐的時候,世界工業評價委員會就確認德國的製造能力(我說的是能力,不是生產多少,生產能力只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產環境下才能充分體現)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蘇聯的工業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結構卻不完善,"這種鋼連犁鐵都做不了",斯大林憤怒的叱喝他的鋼鐵企業負責人。(赫魯曉夫回憶錄),人們總是說蘇聯的某某武器先進,我從來不否認蘇聯的進步,但是,在這個只有二十年工業化的國家,他的武器並不全面,他的技術也有很多缺陷,這點你們可以參看我們國家當前的情況就可以明白了。

『玖』 關於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的路線 當時德國一路進攻北高加索地區,一路進攻斯大林格勒,還有一路進攻哪

1941年9月30日,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斯大林格勒會戰,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前蘇聯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最終迎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舉世矚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會戰,這次戰役歷時160天左右,蘇德雙方投入戰斗的兵力達200萬以上。戰役以德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斯大林格勒(現名伏爾加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歐洲部分的東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陸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和石油轉運站。
1942年7月17日,德軍在頓河河曲發動攻勢,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了。德軍發起連續性的猛攻,力圖突破頓河防線,而蘇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8月23日,德軍付出慘重代價後才突破頓河防線,渡過頓河河曲,開始直接攻擊斯大林格勒。在這緊急關頭,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該城守軍採取一切措施守住陣地,消滅逼近伏爾加河的敵人。
在蘇聯軍民的英勇阻擊下,德軍的銳氣受到嚴重挫傷。到9月13日,德軍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雙方開始了更為激烈的城區爭奪戰。德軍為了侵佔這座名城,又從高加索調來大量軍隊、飛機進行強攻和輪番轟炸。然而,英雄的蘇聯軍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近兩個月的斯大林格勒爭奪戰中,蘇軍擊退德軍700多次沖鋒,使德軍始終無法攻佔全城。
戰爭進行到11月中旬,德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蘇軍的積極防禦戰術,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計劃,並為蘇軍全面反攻贏得了時間。由於德軍傷亡過重,蘇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開始超過德軍。在這種形勢下,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組織力量進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曉,蘇軍開始大反攻,向德軍陣地發起攻擊。22日夜間,蘇軍強渡頓河成功。23日,幾支蘇軍在卡拉奇會師,形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城下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
1943年1月10日,蘇軍以50門大炮向包圍圈內的敵人猛轟。德軍開始全線崩潰。蘇軍指揮部命令被圍德軍投降,但遭拒絕。1月22日,蘇軍再次發動全線進攻。德軍第六集團司令鮑盧斯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請求希特勒投降,未獲同意。希特勒為給鮑盧斯打氣,於30日下令授予鮑盧斯元帥軍銜,給第六集團軍的117名軍官以各晉升一級等獎勵。但是,無論希特勒怎樣封官晉爵,也無法挽救德軍的敗局。2月2日,蘇軍生俘德軍9萬人以上,被圍的33萬德軍全部殲滅。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至此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占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對蘇德戰場,乃至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

『拾』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

二戰時德國那麼強大,為何打不過蘇聯呢?



翻開二戰的歷史就能夠看出,蘇德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的德國號稱世界頭等軍事強國,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德國不僅是軍事強國,更是工業強國,雖然當時的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事實上,德國早就為蘇德戰爭做好了准備,甚至可以用勢在必得來形容,為此,他們早就策劃了巴巴羅薩行動,據了解,這個行動計劃最初是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德國還將自己的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也牽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於蘇聯的大部分領土靠近北極區域,每年冬季的氣溫極其嚴寒,而德國軍隊當時根本無法應對這種極端嚴寒,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為蘇聯方面爭取到了時間,這樣一來,等到蘇軍手中的武器裝備和兵員得到了極大補充之後,就開始對德軍展開了全面的反擊,而由於德國的戰略縱深較小,很快,蘇軍就攻打到了德國的首都柏林,並最終戰勝了德國。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打蘇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