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Ⅱ 再問二戰德國軍事工業
德國在二戰期間的原材料供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本國籌措;二是佔領國掠奪;三是盟國支援。
二戰中德國士兵只不過800多萬,也沒有幾千萬的呀,而戰前德國人口7000多萬的,和8個人裡面就有1個士兵,平當時德國的國力養活這些士兵是寬寬有餘的,並且被佔領國的資源也全部維持著德國的龐大機器的,士兵的生活是不成問題的。
戰前德國也比較重視農業的,有一套完整的農業政策,在二戰中他們的糧食也能保持全國人口80%的生活保障,戰前糧食是需要進口一部分的,在戰爭中則省去了這樣的麻煩的,在被佔領國對當地農民進行掠奪就行了。所以糧食也是不成問題的。
二戰中德國的軍工生產是非常活躍的,他們的工人除本國公民外,還有被佔領國的人民和戰俘猶太人等,這些人都是光幹活不給錢的工人,所以說他們的勞動力也是不成問題的,支撐德國軍工更不成問題了。
二戰德國在戰前的經濟實力是不容忽視的 緊接著美國後 德國完成工業革命 成為世界上工業第一 經濟第二的國家 但是由於1933年經濟危機 被巴黎和約折磨的德國在希特勒納粹黨的鼓動下 走上了納粹軍國主義道路 大力發展重工業 軍事工業 軍事實力空前強大 而且希特勒利用了英法的綏靖政策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 德國因此新增人口300萬 並將兩國5萬部隊收歸 在成功吞並後 德國揮師動進 閃擊波蘭 由於波蘭奉行投靠英法 抵制蘇聯的政策 所以戰時蘇聯雖前期並為插手 但由於過度信任英法 並為做出足夠的抵抗和反應 德軍迅速插入內部圍殲波軍 波蘭覆滅 德軍隨後北進橫掃北歐 建立起了東可抵蘇 西可據英的基地 隨後德軍投入130多個師西掃法國 吞並法國後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http://www.wpcj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65&id=51614
Ⅲ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Ⅳ 曾經威震全球的德國軍隊,為什麼現在卻徹底淪為廢菜
1864年,普丹戰爭爆發,這是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第一步。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奧地利戰敗,被迫放棄在德意志的領導權,由普魯士王國主導的北德意志邦聯成立,加速了德意志統一的進程。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1871年,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之後,德國快速崛起。一戰前夕,德國已是歐陸第一強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工業實力已經超過了英國,僅次於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海軍,擁有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和世界頂尖的軍事工業。一戰二戰,雖然德國最終是戰敗國,不過依靠強大的軍事、經濟力量,打敗了不少歐洲國家。可以說,從1864年到1945年,這81年裡,在軍事上,德國都是所向披靡的,雖並不是戰無不勝,但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的改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戰前,在納粹黨領導下,德國經濟起死回生,並創造了奇跡,德國民眾身陷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之中。納粹黨利用德國民眾,將德國捲入了戰爭深淵,民眾苦不堪言。
二戰後,面臨國力嚴重衰弱,經濟體系的崩潰,以及遭受的嚴厲制裁,德國民不聊生。雖然,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德國經濟上獲得了巨大發展,不過,美國不是慈善家,幫助德國是有條件的。德國並不樂意美國的這樣的援助和控制。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德國民眾在為納粹瘋狂行為買單。只有經歷過才知沉重,戰後的德國民眾也不想再被推入到無盡的戰火中去,期待真正和平,極力反對軍事擴展和戰爭。
如果德國不順應民意,極力發展軍事,到那時面對的不僅僅是四周的圍攻,還有德國內部的民怨和反抗。幾番考量,德國最好的崛起方式是通過和平手段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實現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
在內外壓力之下,德國選擇了拋棄軍事力量,聯手法國,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通過不斷發展,吸納更多歐洲的加入,最終形成了包括經濟、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盟。從目前來看,德國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他成為了歐盟的領導者,影響力和話語權相應的提升。
不過,歐盟畢竟是一個分散的組織。在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之下,德國也終將失去美國的保護。那麼,到那時,德國還有那個能耐繼續做歐盟領導者嗎?
Ⅳ 英國法國德國,現在為什麼不發展軍事
1、鐵血被閹割。
英國、法國、德國的鐵血立國,其實來源於其祖宗之地,發源地東好悶如普魯士。但是,東普魯士現在是永遠的失去了,已經成為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也就是說,德國的鐵血被閹割了,最核心的精神家園沒了,而且還絲毫沒有辦法。
2、軍事的無意義
二戰後歐洲集體衰罩姿弱,美國、蘇聯成世界超級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再怎麼發展軍事力量,都是徒勞無友啟功。
在歐洲無法超越英國、法國,在世界跟蘇聯、美國差的太遠。而且,當時冷戰下,歐洲的防衛,那是美國負責,在蘇聯的威懾下,還考慮到東德的回歸問題。因此整個德國都開始淡化武力,接受美國大規模駐軍,國防發展,以最低限度的國家安全保護為主,放棄了,鐵血的本質。
3、現實的教訓
兩次世界大戰,英國、法國、德國都企圖用武力改變世界勢力范圍,企圖徹底打破這一格局。但是,最終自己成為受害者,因此,戰後德國百姓的反戰情緒很高。
戰後德國全力發展經濟,節省的軍事費用也投入經濟發展,使得其迅速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Ⅵ 德國的農業生產有什麼特點
1、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發達
德國農業大部分採用機器生產,提高了效率。
2、農業種類多、范圍大
德國農業涵蓋生態農業、農林、漁業三大部分。2017年共有農業用地1668.7萬公頃,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1177.2萬公頃。
3、農業覆蓋率達
2017年擁有農業企業26.8萬家,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企業為主,平均佔有土地61.4公頃,其中生態農業企業19900家。2017年農林漁業就業人口6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39%。2017年農林漁業產值208.3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0.64%。
(6)德國為什麼不發展軍工而是農業呢擴展閱讀:
農業分類
根據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農業可分為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近代農業指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由勞動者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轉變、由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
現代農業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現代生產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
農業的根本特點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德國的工業情況:
德國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空客公司的三個客機總裝中心之一)、斯圖加特(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2017年工業企業(不含建築業)總產值7550億歐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1%。2017年工業就業人數(不含建築業)8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4429萬)的18.5%。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網路-德國
Ⅶ 為什麼德國能夠在二戰時期橫掃歐洲實力怎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擁有橫掃歐洲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雄厚,另一方面是由於德國採用了先進的作戰方式。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之後,德國的總體工業實力領先於歐洲的其他老牌工業強國,僅次於同時期的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但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仍然十分的強大,這也是德國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Ⅷ 從一戰戰敗到發動二戰,短短時間里德國哪來那麼多錢發展軍工
一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根據1919年簽訂的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條約,德國所需賠付的戰爭賠款高達2260億馬克,並且只能以黃金交付,這筆賠款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一戰後德國不僅丟掉了其海外的全部殖民地,國內的煤炭,鋼鐵行業也遭受重創。令人震驚的是,短短20年之後,德國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的呢?德國哪來這么多錢發展軍工呢?除了沙赫特製定的經濟發展策略外,納粹德國為了發展軍工,還通過掠奪猶太人,限制國內消費領域的投入(把原來要投入消費領域的錢全部投到軍工領域)等方法來籌措軍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
Ⅸ 二戰德國與蘇聯工業,哪個強,那德國擴建工業和軍工,能達到蘇聯水準嗎
二戰,德國的工業遠遠鄭老穗強於蘇聯,做工,質量,遠遠好於蘇聯。打個簡單等我比喻,德國的75mm炮,相當於蘇聯85mm炮。但是,蘇聯的工業規模比德國大,這就導致了蘇聯以量壓德國的質。如果,有可能的話,把德國的量提高到蘇聯的喊卜水平含慶,征服蘇聯,指日可待!
Ⅹ 德國的農業發展以什麼為主,德國的農業特點
德國的農業發展主要以中小家庭農場為主,其中畜牧業是大部分家庭農場的重要收入來源,90%的農戶主要經營飼養業以及普通種植業,10%的農業主種植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以及煙草。在德國若想從事農業,必須進行要接受農業教育,拿到相關的證件後才能上崗。
一、德國的農業發展以什麼為主
1、德國的農業發展主要以中小家庭農場為主,90%的農戶經營飼養業以及普通種植業,10%的農業主種植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以及煙草。其中畜牧業是德國大部分家庭農場的重要收入來源,每戶農民年均收入約31.5萬元。
2、德國的秸稈通常不焚燒,因為德國人認為秸稈是自然價值鏈的一部分,因此農場中1/4的秸稈用於飼料,3/4的秸稈用來鋪設牛圈,秸稈會與牛糞混在一起,從而成為農場的肥料,可使土壤更加的肥沃。
3、在德國若想從事農業,必須進行要接受農業教育,拿到相關的證件後才能上崗。
4、德國的北部主要以發展乳畜業為主,因為該地氣候溫和濕潤適合牧草的生長,而且城市水平高,乳畜產品的市場需求大。
二、德國的農業特點
1、農業發達且機械化程度高
德國農業大部分都採用機器生產,效率高。
2、農業種類多且范圍大
德國的農業種類多,主要涵蓋了農業、農林和漁業三大部分,2017年德國共有農業用地面積為1668.7萬公頃,約佔了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中農田面積為1177.2萬公頃,范圍廣。
3、農業覆蓋率高
(1)2017年,德國擁有農業企業26.8萬家,平均佔有土地61.4公頃,其中生態農業企業有19900家。
(2)2017年德國農林漁業就業人口為61.7萬,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1.39%,該年農林漁業的產值為208.3億歐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