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大西洋艦隊德國怎麼用艦載機

大西洋艦隊德國怎麼用艦載機

發布時間:2023-04-15 06:15:54

Ⅰ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如何被追殲的

德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於1941年2月駛入大西洋,進行破交活動。在2~3月中,它們擊沉多艘船隻,計2萬多噸。

後來,「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返回德國,其餘兩艦於3月末駛抵戰略要港布勒斯特。為了給英國大西洋的海上運輸以更沉重的打擊,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謀劃了大西洋戰區規模最大的一場海上破襲戰:將停泊在波羅的海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派往大西洋,同那裡的「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戰列艦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分艦隊;這支分艦隊將在德國潛艇的配合下,力求摧毀英國的海上運輸。為了給這場破襲戰做好准備,德國向大西洋的預定會面區派出2艘補給船、5艘油船和數艘其他船隻。此外,德國商船偽裝成中立國的船隻在護航運輸隊的航線上搜集情報。

「俾斯麥」號出擊

由於「沙恩霍斯特」號在上一次巡航作戰中遭受的損傷尚未及時修復,加之4月間「格奈森瑙」號又被英機發射的魚雷擊中,失去了戰鬥力,原定的4艦會合於大西洋的破交計劃無法立即實現。為了不耽誤己做了充分准備的海上破襲戰,雷德爾命令「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駛往挪威的卑爾根。在這里等待出現霧天後,再繞道冰島北面,突入大西洋。「沙恩霍斯特」號一經修復,將立即與「俾斯麥」號等艦會合。1941年5月18日,「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從波蘭港口格丁尼亞啟航,在通過卡特加特海峽時,被瑞典的一艘巡洋艦發現。瑞典立即通知了英國。5月21日,當「俾斯麥」號等艦駛近挪威的卑爾根時,很快就被英國的偵察機發現。英國海軍部正確地判斷出了德國的意圖,並制定了先發制敵的作戰計劃。

英國海軍部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動向一直派陸餘十分關注。因在1941年春,它是德國海軍現役艦艇中最強大的一艘戰列艦,排水量為4.5萬噸,時速為30節,艦上官兵2000餘人。該艦火力強,武備齊全悉肢,共有8門581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16門105毫米雙聯裝高射炮,28門小口徑高射火炮。艦上裝了主力艦所用的最優質的裝甲,各水密艙設計精密。通信設備完善。英國海軍部深知這樣一艘戰列艦一旦進入大西洋,它將給英國的海上運輸帶來莫大災難,何況當時英國已有11支運輸船隊正航行在大西洋上或即將起航。因此,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即使需要傾巢出動,也非將它擊沉不可。

當「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駛抵卑爾根時,挪威沿海的天氣一片陰霾。5月22日,英國一架飛機飛臨德艦附近進行偵察,確信上述兩艘艘艦已經離開了卑爾根。

於是,英國本土艦隊司令托維海軍上將立即採取措施,前去截擊。為了統一指揮,英國海軍部將所有可以調動的大型艦只都交由托維指揮。當時,在斯卡帕灣,托維擁有「英王喬治五世」號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以及一些驅逐艦;在英格蘭,有「勝利」號航空母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在直布羅陀,有薩默維爾海軍中將所指揮的「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和「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

另外,「羅德尼」號和「拉米伊」號戰列艦正在大西洋執行護航任務,「復仇」號戰列艦則位於哈利法克斯。所有這些軍艦都奉命參加對「俾斯麥」號的追殲戰。

為了進行嚴密封鎖,托維決定對「俾斯麥」號可能通過的所有航道都實行監視,並在每一條航道上部署一支強有力的攻擊力量。鑒於奧克尼群島與法羅群島之間的航道是德艦不大可能通過的航道,而在這里只使用飛機進行搜索。在法羅群島與冰島之間的航道上,托維部署了一支巡洋艦部隊,他自己則乘坐「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並率領「勝利」號和「反擊」號前往這一海域。在冰島與格陵蘭之間的丹麥海峽,則派出重巡洋艦「薩福克」號和「諾福克」號進行巡邏,並派出霍蘭海軍中將乘坐「胡德」號,率領「威爾士親王」號從斯卡帕灣出發,迅速前去支援。

5月22日,「俾斯麥」號和「歐根親王」號正從冰島東北向大西洋開進。5月23日傍晚,兩艘執行搜索任務的英巡洋艦「薩福克」號和「諾福克」號在丹麥海峽先後發現了「俾斯麥」號。「薩福克」號發現德艦後,立即隱蔽到一片霧靄中,並開始用雷達跟蹤,不斷向英塵滾艦發送敵情通報。托維在收到「發現德艦」的報告後,下達了「立即追擊」的命令。他率其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駛入丹麥海峽,並令「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調整航向,以便在24日晨攔截德艦,迫其交戰。與此同時,英國海軍部通知薩默維爾將軍率領二艦隊於24日晨離開直布羅陀,以對德艦形成包圍之勢。

5月24日5時35分,「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發現德艦,並立即前去迎戰。霍蘭將軍指揮這兩艘英艦進行機動,並從正面接敵。這樣一來,英艦無法使用艦尾炮,而德艦則集中火力向「胡德」號開火。為了擾亂對方火炮的瞄準,並發揮己方艦尾炮的作用,霍蘭將軍命令「胡德」號左轉20度。可是,「胡德」號還未來得及轉入新航向,「俾斯麥」號的1發炮彈於5時54分擊中了它的彈葯艙,艦體被炸毀。數分鍾後,「胡德」號沉沒。全艦1000多名宮兵除3人倖免外,其餘全部葬身大海。「威爾士親王」號繼續對德艦作戰。可是,這艘新艦在幾分鍾內就被擊中4發381毫米炮彈。艦橋被毀,上面的人員非死即傷,只好施放煙幕,撤離戰場。

在這次初戰中,「俄斯麥」號也損傷嚴重。它被擊中3發大口徑炮彈,其中2發擊毀艦中部的上層建築,另1發擊穿艦首的燃料艙。大量燃油不斷流出,並在艦後留下一條明顯的油跡,給英艦在濃霧中追蹤它提供了方便。

「胡德」號被擊沉後,英國海軍部立即調整作戰計劃,決心消滅「俾斯麥」號。在此之前,它已命令薩默維爾率領的二艦隊從直布羅陀出發,去參加圍殲德規的戰斗。這時,它又將戰列艦「羅德尼」號和「拉米伊」號從護航運輸隊召回,前去參加追擊。「復仇」號戰列艦也立即起航,以最快的速度由哈利法克斯前去參戰。

5月24日,「俾斯麥」號被「諾福克」號、「薩福克」號和「威爾士親王」號跟蹤了一整天。當天18時40分,「俾斯麥」號突然轉向「薩福克」號,並進行短暫的炮戰。「薩福克」號迅速拉大距離。原來,「俾斯麥」號進行這一機動的目的,是為了掩護「歐根親王」號撤離戰場。「歐根親王」號向南逃去,並於10天之後駛入布勒斯特港。英艦繼續對「俾斯麥」號進行海上跟蹤。這時,英艦駛入德國潛艇的活動區,所有艦只都在進行曲折航行。在一次曲折航行時,「薩福克」號與德艦失去了雷達接觸,使「俾斯麥」號擺脫了跟蹤。

當時,英國海軍部根據「俾斯麥」號令海上漏油這一事實推測,該艦需要搶修,可能採用的航線不外以下3個:一是返回德國,二是駛往法國的某一港口,三是駛向海上某一會合點,與補給艦會合後轉移到另一海域進行活動。托維根據無線電信號斷定,「俾斯麥」號正駛向北海和德國方向。於是。他向北航行了數個小時,企圖進行攔截。

後來,正當托維和海軍部對「俾斯麥」號的去向開始產生懷疑時,「英王喬治五世」號上的測向儀測定,「俾斯麥」號很可能正駛向法國港口。此時,英國海軍部已在作戰國上標出了「俾斯麥」號的大體位置,即在以北緯55°15′、西徑32°00′為中心、半徑為50海里的區域內。據此,托維改變了主意,打算前往「俾斯麥」號可能駛向布勒斯特的航線上進行攔截。可是,這時他的巡洋艦和「勝利」號航空母艦由於缺乏燃油,已向本國基地返航,受傷的「威爾士親王」號已奉托維之命前往英格蘭。實際上,當時在英國艦隊中,只有薩默維爾所指揮的二艦隊能夠執行攔截任務。該艦隊包括「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以及其他一些護航艦。

5月25日夜晚,海上風力增強,二艦隊的航速從25節減至17節。「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大幅度地上下顛簸。盡管如此,5月26日8時35分,這艘航空母艦依然派出飛機進行海上搜索。然而,「俾斯麥」號仍杳無音信。

5月26日10時30分,英國皇家空軍岸防航空兵的一架執行邏巡任務的「卡塔利娜」式水上飛機報告;在布勒斯特以西約750海里處,即北緯49°33′、西經21°50′。發現「俾斯麥」號戰列艦,航向150、航速20節。可是,當時英艦隊距離「俾斯麥」號很遠,無法進行攔截。在英國大型艦只追上德艦之前,只有使用「皇家方舟」號的艦載機實施攻擊,才有希望減低德艦的航速。於是,「皇家方舟」號上的艦載機立即開始進行出擊的准備;與此同時,「謝菲爾德」號巡洋艦也以高速進行跟蹤。

5月26日19時,從「皇家方舟」號上起飛15架飛機,由「謝菲爾德」號指示目標,對「俾斯麥」號進行了攻擊。「俾斯麥」號至少中了兩條魚雷,舵機艙被魚雷擊中,操舵系統發生故障,該艦一時失去控制。5月26日深夜,維安海軍上校所率領的5艘驅逐艦趕了上來,並對「俾斯麥」號實施數次魚雷攻擊,但無一命中。

5月27日晨,英國的大型艦只趕到了交戰海域。8時47分,「羅德尼」號和「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在2.5萬碼的距離上同「俾斯麥」號開始交火。2艘英艦的炮彈先後命中「俾斯麥」號,擊毀它的主炮射擊指揮儀,從而使其炮火的准確性大大降低。在炮戰中,「羅德尼」號也被「俾斯麥」號的第3次齊射擊中。半小時後,「俾斯麥」號的主艦大部分被擊毀。

接著,艦中部起火,急劇向左傾斜。10時15分,「俾斯麥」號彈葯耗盡,艦上的火炮停止了射擊;艦橋被打掉,全艦籠罩在一片濃煙烈火之中。最後,「多塞特郡」號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3條魚雷。10時40分,「俾斯麥」號沉沒。約2000名官兵葬身大海,只有少數倖存者被英艦撈起或被德國潛艇救走。

「俾斯麥」號的被殲,結束了德國使用大型戰斗艦只在大西洋對英國護航運輸隊的襲擊。此後,德國在公海上襲擊護航運輸隊的任務便落到鄧尼茨的潛艇和少量偽裝成商船的襲擊艦身上了。

Ⅱ 聽說希特勒二戰時計劃建造一種搭載800毫米主炮,排水量為63萬噸的巨型戰列艦,它裝備幾門幾連裝主炮

如樓上所說,就是"興登堡」級,不過我身為哈德派,也只能說這個計劃太YY了,開始的這個級別只是技術含量很高,後來發展不說800mm主炮的設計,580mm主炮已經純屬為了希特勒喜好瞎設計了

"興登堡」級計劃建造六艘,代號分別為H、J、K、L、M、N。其中,H艦、M艦由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J艦、N艦由不來梅的威塞爾公司建造,K艦由基爾的德意志工廠建造,L艦由威廉港船廠建造。業已命名的有「興登堡」號(Hidenburg,H39)、「魯登道夫」號(Ludendorf,H40)、「毛奇」號(Moltke,H41)、「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derGross,H42)。

「興登堡」級的頭兩艘H39和H40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建造過程順利出奇。但戰局的變化卻左右著船塢中的戰列艦。當「俾斯麥」號於1940年下水時,歐洲戰局已不是它開工時的樣子了。德軍挾其強大的陸空軍力,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大半個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唯一能和德國做梗的就是孤懸在海上的英國了。可是讓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德海軍能和英國一較高下的巨型戰列艦群還在船塢里呢!

勝利來得太快、太突然了,甚至快到令德國海軍無法招架。德國海軍在准備不足的狀況下勉強參加了對挪威的入侵。雖然也得到了勝利,但是比起陸空軍的顯赫戰功,甚至是U艇的大顯神威,海軍的水面艦隊顯得顏面無光。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國陸軍因蘇德戰爭的巨大消耗而爆缺鋼材)及「俾斯麥」號被擊沉,希特勒受到極大刺激,對德國大型水面艦艇部隊失望到了頂點。他將原定的6艘「興登堡」級戰艦建造案統統取消(同時受害的還有3艘P級戰艦,它們也被取消建造)。德國海軍從此全力生產潛艇及少量的驅逐艦

「興登堡」級於1941年8月29日同時停工。當時四艘艦的艦體建造基本完成了,正准備建造上層部分。原來已生產完成的艦炮轉為岸防炮與要塞炮之用。到了1941年末,四艘「興登堡」級又被恢復建造,因為德國情報部門得到了美國新建戰列艦擁有406毫米主炮的消息,德國沒有相抗衡的戰列艦。但幾個月後,工程又停了下來,原因是希特勒下令將「興登堡」級需要的鋼材交給陸軍,而且當時美國海軍被日本海軍打得落花流水,希特勒認為美國海軍快被日本海軍消滅了,德國不需要新戰列艦去對付美國正在建造的戰列艦。平靜了兩年後,1943年希特勒又突然要求海軍在未完成的「興登堡」級艦體的基礎上安裝480毫米主炮(當時已開始拆卻「興登堡」級艦體,准備將拆下來的鋼用於潛艇建造),隨後又下令安裝31.5英寸(800毫米)主炮。這就是H42計劃。

安裝800毫米主炮的「興登堡」級包括H42、H43、H44三艘(其實後兩艘連設計都沒有開始)。被希特勒的要求嚇得幾乎昏過去的德國海軍建造局的戰列艦專家們,在海軍將領們的幫助下,幾次三番向希特勒進言,但根本無法使希特勒放棄這個不現實的想法。經過一系列評估,最終海軍專家們認為現有的艦體安裝800毫米主炮(也是雙聯裝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須建造新的艦體(即10萬噸的那種)。於是四艘沒完工的「興登堡」級被拆了個精光。到盟軍接收船廠時,除了巨大的、空盪盪的船塢還在外,「興登堡」級的半點殘渣都沒有剩下。

「興登堡」級全長277米,水線長266米,寬38米,吃水9.6米,滿載吃水11.2米(H44號設計尺寸為長330米,寬48米,吃水12米)。該級艦充分吸取「俾斯麥」級的成功經驗,繼續沿用了「俾斯麥」的艦體。此外依然廣泛採用焊接技術,焊接量佔90%~95%。焊接比鉚接節省了約15%左右的艦體重量,都被用於加強防護了。另外,德國鋼材在當時屬於世界一流,「興登堡」使用了比「俾斯麥」更好的高強度鋼,其抗打擊能力將「更上一層樓」。

該級艦的艦艏仍為大西洋艏,「俾斯麥」級證明,這種艦艏比較適合於北海和大西洋海域。由於艦艏易受到彈擊和水雷爆炸的損傷,因而採用了適度的外張和干舷,即使受到損傷,造成艏區進水,也能保持足夠的儲備浮力,並達到26節的航速。

對艦武器「興登堡」級一共擁有8門420毫米(16.53英寸)主炮,雙聯裝炮塔4座,A炮塔和B炮塔位於艦脆,C炮塔和D炮塔位於艦尾。每門炮備彈110發,共計880發,最大攜彈量約在1000發左右。主炮射速2~3發/分。該炮的炮管壽命為150~210發。

該炮的旋迴與俯仰都是通過液壓驅動的,可分別達到每秒2°和8°每40秒鍾可發射一個齊射。

主炮配用的炮彈主要有穿甲彈和高爆彈兩種,其中穿甲彈的威力比「俾斯麥」提高10%~15%。根據一些當年德國克虜伯公司參與火炮設計人員的戰後回憶,當時曾經對配備「興登堡」級的420毫米火炮進行過頻繁的火力測試,在各種戰列艦炮戰的距離上測試其火力,目標為垂直命中的均質鋼裝甲板。該火炮在10000米內垂直穿甲水平為550毫米,20000米為404毫米,35000米時也可以穿透215毫米,可以想一下,當時無論哪艘戰列艦都挨不過這一炮。

副炮為12座雙聯裝66倍口徑的150毫米炮,配置在上甲板兩舷,主要用於對付敵水面艦艇,緊急時刻也用於對空射擊。兩舷前部各有兩座,可直接向前方射擊,旋迴角為150°。兩舷後部也各有兩座,旋迴角為135°。其它副炮全部位於艦舷中部。全艦備彈2600發,該炮最大射速6發/分。

「興登堡」級最初是沒有魚雷發射管的,但在「俾斯麥」被擊沉後,加裝了2座6聯裝533毫米發射管。

防空火力因為德軍沒有航空母艦,戰艦大多是在沒有空中掩護之下作戰,因此特別注重防空火力,甚至連艦載的偵察機都裝備有20毫米機炮。「興登堡」級的對空防禦由重型、中型和輕型高炮組成。

重型高炮是16座雙聯105毫米SK-C/37型高炮,全部位於第一層上層建築甲板上,前後左右各裝4座。其中6座可以直接向前方空域射擊,另6座可直接向後方空域射擊,而對兩舷則各有8座可以直接對空射擊。

這型高炮比「俾斯麥」級裝備的105毫米SK-C/33有了很大提高,其最大射速達到15發/分,仰角80°時射高為12500米,迴旋角度為360°,迴旋速度8.5度/秒。

中型高炮為24座雙聯裝37毫米C83型炮,全部配置在上層建築上,可以迴旋360°,迴旋速度4度/秒。與「稗斯麥」級裝備的37毫米SK-C/30相比.前者實際射速提高到80發/分,後者理論上可以達到這個射速,事實上只有前者的一半。37毫米C83在仰角45°時最大射程為8500米,仰角85°時的射程為6800米。

輕型高炮是78座20毫米C65單聯裝炮,最大射速120發/分。其仰角45°時的射程是4900米,仰角85°時的射程是3700米,迴旋角度也是360°。

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興登堡」級的防空火力全部是機械自動化操作(這里的自動和現在說的自動化差了十萬八千里,事實上應該稱作半自動,同時保留手動操作能力),而「俾斯麥」的防空火炮全部是手動操作的。手動的優點是在戰艦動力系統受損的情況下可以保持戰鬥力,最大缺點是反應遲鈍。與同時期的盟軍戰艦防空炮相比,手動的105毫米炮的反應速度只有英國「喬治五世」級134毫米炮的二分之一,而37炮更過分,僅僅只有40炮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俾斯麥」的防空炮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只有盟軍的1/2。這也就是那些英國老掉牙的「劍魚」能在惡劣天氣輕輕鬆鬆施放魚雷的根本原因。

另外,在「俾斯麥」被擊沉後,德國水面艦艇特別是巡洋艦以上的大型水面艦艇防空火力猛增。排水量遠小於「興登堡」級的「提爾比茨」級將20毫米C65型單聯裝炮,從12座急增到78座。「興登堡」當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將37毫米炮增加到32座,同時把20毫米單聯裝防空炮換成98座4聯裝的!這意味著「興登堡」級至少擁有超過4艘「提爾比茨」號的近程防空能力。

艦載飛機方面,「興登堡」級備有6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飛機,用以偵察、校射和聯絡。其中2架放置在主桅桿下的一個機庫內,4架分別放置在煙囪兩側的2個待機機庫內。飛機由煙囪和主桅的2部彈射器發射。「興登堡」還載有多達28艘小艇。

裝甲防護德國軍艦的裝甲經常是以犧牲火力來換取的,因為火力、機動力與防禦力中很難三者兼顧。德艦採用「重裝甲主義」,在以寡擊眾時會比較有利。德國艦艇設計人員認為,多一門炮不一定打得到敵軍,多一寸裝甲可以同時讓機艘敵艦的炮彈被彈開。用我們中國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設計「興登堡」級時,德國人非常強調近程防護,不僅能抵禦敵艦炮轟,而且對魚雷也要有足夠的防護能力。

因此「興登堡」級戰列艦裝甲更是厚到了離譜的程度。上甲板用80毫米鋼裝甲加強,可防禦彈片和延緩炮彈下穿,使炮彈在穿透到裝甲板之前就爆炸,裝甲甲板保護著艦上的要害部位,厚度為120~160毫米,全長215米。兩舷的裝甲列板厚達200~400毫米,保護著機艙、鍋爐艙和彈葯艙等。指揮塔與火控部位均有厚裝甲保護,最厚處370毫米。對於易受攻擊的主炮炮塔,其正面厚度達420毫米,側面也達到了280毫米。副炮主裝甲也達到80毫米。「興登堡」級的舷側有極強的魚雷防護系統,據說設計時的標準是可以防住1枚450千克TNT裝葯的魚雷;命中2~3枚450千克裝葯魚雷仍可以繼續戰斗;命中4枚以上仍能長時間不沉。有關此種魚雷防護系統仍是個謎。許多戰列艦專家認為只是更多的水密隔倉更厚的隔倉裝甲板。但現在有最新資料披露,「興登堡」的艦舷內側與船體中心線還有縱隔壁,最重要的動力區與炮塔下部設了三重船底。

最初設計人員計劃為「興登堡」級配用大型商船上普及的電力推進動力系統。考慮到安全方面和節約燃料的因素,最後還是採用高壓渦輪蒸汽輪機。「興登堡」安裝了3台「俾斯麥」級的柯蒂斯輕型渦輪機,分別裝在3個橫向排列的水密艙內,每台驅動一部螺旋槳。發電裝置包括12台5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8台690千瓦渦輪發電機和2台460千瓦渦輪發電機,發電量一共為12440千瓦。它們分別安裝在4個艙內,首艙安裝渦輪發電機,尾艙則安裝柴油發電機。

編制人數2100名,戰時作為旗艦最多2400人。全體艦員編成12個分隊,每個分隊180~260名不等。第1~4分隊是主、副炮分隊,第5、6分隊操縱高炮,第7分隊由廚師、皮匠等生活保障人員組成,第8分隊為軍械人員,第9分隊包括信號兵、報務員等,第10~12分隊為機械人員。

關於「興登堡」級配備何種艦載雷達的資料相當少,只知道設計人員當時預計到雷達必將取代傳統的觀測裝備,為此准備替「興登堡」級安裝對空和對海雷達各一座,因此在建造「興登堡」級時,曾經在其上層建築前後端各設雷達檣桿一座。但由於德軍艦用雷達性能比較差,還是裝備了8座大型探照燈,准備在雷達失效時與敵艦大打夜戰.2.興登堡H44級戰列艦興登堡級的頭兩艘H39和H40,分別於1939年7月15日和8月15日開工,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以及德國大型水面軍艦在大西洋上的不佳表現,均於1941年8月29日停工。該級艦最初准備安裝SKC34型15.9英寸主炮(403mm),後來陸軍下士心血來潮,要求更換為16.53英寸(420mm)主炮,以對抗美國海軍的新型戰列艦。。到了1941年,更是福至心靈,竟然打算安裝31.5英寸(800mm)主炮!!!在海軍軍械局的開導下,希特勒放棄了這個不現實的想法。但是到了1943年,他又要求海軍在興登堡級艦體的基礎上,設計出安裝18.9英寸(480mm)主炮的戰列艦(H42計劃和H43計劃),

H44型(估計)

設計排水量109246噸,最大排水量141500噸。

全長345.1米,寬48米,吃水11.6米,滿載吃水為12.2米。

航程:16000海里/19節(估計)

主炮:8門530mm/L52(4座雙聯裝火炮);

副炮:12門150mm/L60(6座雙聯裝火炮);

高炮:16門105mm/L65、16門37mm/L83、24門20mm/L65;

船舷裝甲:8.7-14.9英寸(220-380mm);

甲板裝甲:上甲板1.96-3.15英寸(50-80mm),裝甲甲板3.9-7.1英寸(180-100mm);

主炮裝甲:前部20英寸(508mm),側面9.5英寸(240mm);

副炮裝甲:4英寸;

艦橋裝甲:20英寸(508mm)。

艦載機數:艦上空間可搭載6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飛機(Ar196)。2台彈射器。

乘員平日2100人/戰時最多2400人。

電子設備和興登堡H39基本相同

說白了,這級就是俾斯麥放大型,有點不負責任的放大,從上面可以看出,這個完全超越二戰世界海軍水平了,應該說,德軍在二戰時海軍水面艦艇實力是很薄弱的,俾斯麥的設計從防護來看是落後於時代的(因為多年不研製的原因),這個真的不太靠譜

63萬噸真是瞎掰了,簡單算算,按當時的技術63萬噸需要多少輪機?輪機艙至少就要300米長,全艦長度大概要600米以上,而且這個長度也只是等比擴大輪機艙船員休息區的基礎上,相當於船員70%是輪機艙工人,這船的功能快成維修船了,而且600m是朝最小估計,這樣這艘船有一半海峽過不了,近岸地區很多地方沒法通行(為了躲避礁石,船體越大躲避礁石越困難),出港進港航道限制超級多,到了岸邊也沒有足夠大的泊位和船塢,泊位相對還好處理,船塢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且這么大的船下水前修建時沒有水的浮力受力太大,很可能下不了水就被自己的重力弄折了

Ⅲ 請問美國航母的艦載機是如何配置的

看看.都有介紹.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鷹」號母港設在海外的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其餘11艘的母港均在美國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艦基地。

美海軍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周期為18個月,並各佔1/3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2艘航空母艦,有1/3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3進行海上訓練,另有1/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周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仔碰可仔檔能會集結6-8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目前部署如下:

CV63「小鷹」號常現動力航母該艦為小鷹級首艦,1961年4月服役,常駐西太平洋執勤;標准排水量60100噸,艦長323.6米;飛行甲板長318.8米、寬76.8米;動力裝置為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28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20節;可搭載各型飛機80-90架;編制5480人;當時造價為2.652億美元,設計使用壽命30年。該艦原是作為重型攻擊航空母艦設計建造的,1973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87年至199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服役期延長15年,滿載排水量增至83960噸。「小鷹」號服役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長期以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參加過越戰,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海灣執勤,1998年7月接替退役的「獨立」號航母部署至日本橫須賀、常駐西太平洋。目前,該艦由美海軍第7艦隊第5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5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包括F-14戰斗機14架、F/A-18戰斗/攻擊機36架、EA-6B電子戰機和E-2C預警機各4架、S-3B反潛機8架、SH-60F反潛直升機6架、HH-60H救援直升機和ES-3電子偵察機各2架,計劃於2008年退役。

CV64「星座」號為小鷹級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性能與「小鷹」號一樣。該艦服役後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1964年8月4日美軍挑起「北部灣」事件後,「星座」號航母便於次日出動艦載機轟炸北越,是美軍發動全面侵越戰爭後第一艘參戰的攻擊航母。此後,「星座」號於1975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90年至1993年完成了延長服役期的改裝,並計劃於2003年退役。該艦目前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艦上搭載第2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通常由2艘導彈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導彈護衛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補給艦擔負護航。

CV67「肯尼迪」號這是小鷹級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F·肯尼迪命名,母港設在美國東海岸佛羅里達州的海波特海軍基地。該艦於1964年至1967年建造,1968年9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與前3艘同級艦相比,「肯尼迪」號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布置有改進,斜角飛行甲板由傾斜11度20分改為11度,機庫由長225米、寬30米改為長210米、寬32米,結構更趨合理,滿載排水量減至80940噸。該艦曾參加了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並於1990年9月14日至199年3月12日連續6個月部署在波斯灣,是參加海灣戰爭時間念戚亂最長的美國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進行了延長服役期改裝,之後轉入海軍後備隊,擔任訓練航母,2000年又回到大西洋艦隊轉為現役航母,現在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訓練航母,主要用於訓練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同時電可以進行現役部署,執行作戰任務,計劃2018年退役,屆時將有50年的服役史。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該艦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全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至。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市裡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治,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開創了航空母艦發展的新紀元。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CVN68「尼米茲」寫這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命名,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歷時3年的大修,計劃2002年完成。該艦標准排水量74042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總長333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由2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2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里,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制艦員5930人。「尼米茲」導採用了功率更大、結構更完善、壽命更長的A4W型核反應堆,並裝備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海麻雀」艦空導彈,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該艦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從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出發。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熱的波斯灣執勤3個月,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然後又穿越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達美國東海岸的梅波特海軍基地,在175天內環球航行一周。

CVN69「艾森豪威爾」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以美國第34任總統命名,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黑戰爭空襲波黑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該艦目前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0架。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得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該艦曾多次在海灣執勤,參加過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目前由第3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11艦載航空聯隊,裝奮各型飛機78架。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以美國第26任總統命名,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該艦曾參加海灣戰爭,1999年又參加了科索沃戰爭,在同級艦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目前搭載第8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0架.並由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支援艦擔負護航。

CVN72「林肯」號以美國最受擁戴的林肯總統命名。性能進一步改進,裝載2900噸航空彈葯和350萬加侖航空汽油後,滿載排水量達102000噸,是世界上第一艘超過10萬噸的航空母艦。該艦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0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由諾福克移至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載第14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配屬2艘導彈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和3艘後勤艦,正在波斯灣執勤,每天出動艦載機對伊拉克進行空中監觀和封鎖。

CVN73「華盛頓」號以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命名,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隸屬於第2巡洋艦驅逐艦大隊,搭載第1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正在地中海執勤,由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護衛艦「辛普森」號、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斗支援艦「供應」號擔負護航。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註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該艦加入現役後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8年8月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聖迭戈海至基地。2000年上半年,該艦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各型飛機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灣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外執勤。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該艦以美國第33任總統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該艦正在中大西洋進行作戰部署前的最後一次海上訓練,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的飛機74架。

保持12艘大型航母編隊,是美國國防部為「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戰區戰爭」而確定的最低標准。在21世紀初,美海軍將繼續維持這一計劃,到2008年,等10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將接替「小鷹」號;而在研的CVNX級將於2006年開始建造,2013年接替「企業」號;第2艘CVNX級航母將於5年後取代「肯尼迪」號,屆時,美海軍航母將全部核動力化。

Ⅳ 《無盡的拉格朗日》艦載機怎麼用

點擊機載導彈發射器就可以裝。
1、首先點擊戰機。
2、點擊選擇艦載機,點擊機載導彈發射器,可安裝導彈。
3、脊鏈局改艦載機主要用來接戰用,也就是要和敵方正面對決的艦隊,所以要求能抗能打。
無盡的拉格朗日禮包碼2022最新:wjdlglr2021、vip888、vip777、vip666、
禮包碼輸入位置:
1、登入游戲,找到主頁面左上角的【設置】入口,點擊進入。
2、設置頁面櫻臘孫中,選擇「戶服務」,即可發現「禮包碼兌換」位置。

Ⅳ 二戰德國遠東潛艇艦隊詳情

1943年5月31日,鄧尼茲前往柏林晉見希特勒,向元首匯報了潛艇戰極其不利的局面,由於盟軍空中力量的急劇增強和新式定位儀器的大量使用,潛艇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希望能在技術條件解決後再恢復在大西洋的破交戰,但希特勒認為絕不允許放棄潛艇戰,因為即使進行戰略防禦,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動也要比在歐洲沿岸進行被動防禦要好,而且潛艇戰牽制了盟國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棄潛艇戰,盟軍用於護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轉用於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將是難以想像的。因此鄧尼茲決定不惜巨大犧牲,繼續進行潛艇戰,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下令潛艇主要在盟國防禦比較薄弱的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海域活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返北大西洋。
這一決定給了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總司令英格索爾上將指揮的反潛艦隊一展身手的大好時機,以「博格」、「卡德」、「科爾」、「桑提」等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艦隊,充分展示了航母及艦載機的威力,沉重打擊了德軍潛艇。
而6月在北大西洋,沒有一支船隊遭到攻擊。
6月3日,「博格」號首開記錄,在為GUS—7A船隊護航時,一舉擊沉U—217號潛艇和U—118號補給潛艇。
6月9日,為了繼續實施潛艇戰,牽制盟軍的護航力量,鄧尼茲挑選了9艘戰斗潛艇和2艘補給潛艇,組成艇群前往同盟國護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這些潛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與日軍潛艇並肩作戰,總共擊沉了57艘運輸船,合計33.7萬噸,成為德軍潛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後的又一亮點,但印度洋上的海上運輸相對於大西洋而言,無論數量,還是戰略地位,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7月德軍潛艇開始裝備代號為「鸕鶿」的音響自導魚雷,這是德軍潛艇的殺手鐧,能自動追蹤船隻發動機的聲音進行攻擊,可惜由於產量較少,出擊的潛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備4條。德軍專門將其用於攻擊盟軍船隊中的護航軍艦,然後利用船隊警戒圈因護航軍艦被擊沉擊傷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魚雷攻擊運輸船。而美軍艦載機也開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首次投入實戰就創造了驕人的戰績,一舉擊沉潛艇4艘!
7月是德軍潛艇損失最慘重的月份,不僅是在比斯開灣空潛戰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美軍航母艦載機竟連續擊沉7艘潛艇。至8月,美軍反潛艦隊總共擊沉潛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補給潛艇,擊沉1艘補給潛艇的意義要遠遠大於擊沉1艘戰斗潛艇,因為1艘補給潛艇能夠延長戰斗潛艇的作戰時間,對於遠離基地的中大西洋,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所以非常有效打擊了德軍潛艇對中大西洋海上運輸的破交作戰,並大大降低了德軍潛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戰果。在中大西洋上,建立殊勛的王牌戰艦是美軍的「卡德」號護航航母,該艦的艦載機大隊共擊沉4艘潛艇,其中2艘補給潛艇。
同時1943年的7月,美國不斷增長的造船能力已經使同盟國新建造船隻噸位超過了被擊沉船隻的噸位,鄧尼茲噸位戰的如意算盤已經化為泡影。
6月至8月,德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運輸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軍損失潛艇79艘,其中被飛機擊沉的58艘,佔73.4%。
8月起德軍潛艇陸續開始裝備「哈格努克」雷達接受裝置、音響自導魚雷、氣泡誘餌發生器和高炮,其中鄧尼茲還加緊了新潛艇建造,採取艇體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潛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還對戰爭態勢和潛艇戰術進行了研究分析,決定繼續實施對同盟國海上運輸線的破交作戰,以牽制盟軍大量的兵力兵器,並及時了解盟軍反潛裝備和戰術手段的變化。他將潛艇戰轉敗為勝的希望寄予新型潛艇的建造和實戰使用。
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使得鄧尼茲覺得有了重返大西洋的底氣,遂於8月底逐漸放寬了禁止進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後有兩批各13艘潛艇,分別從德國、法國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從比斯開灣出發的潛艇除了充電外,一直都是沿著西班牙海岸潛航,以避免盟軍的打擊。
9月16日,由16艘潛艇組成的「拉頓」艇群在北大西洋展開,准備投入破交作戰。
9月18日,從英國開往美國的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駛近「拉頓」艇群所在海域,英國海軍部對此已經有所察覺,因此命令這兩個船隊航線稍向西北改變,企圖規避德軍潛艇的截殺。
9月19日,鄧尼茲下令潛艇再次進入大西洋。當天從冰島起飛的盟軍「解放者」反潛飛機為ONS—18船隊提供了可靠的保護,並擊沉了U—341號潛艇。入夜後有2艘潛艇對該船隊進行了攻擊,1艘英軍驅逐艦因所發射的「刺蝟彈」過早爆炸而遭到重創。同時加拿大海軍派出了2艘驅逐艦和4艘護衛艦前來加強船隊的護航。
9月20日,德軍潛艇發現了ON—202船隊,U—270號隨即實施了攻擊,用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了「拉根」號護衛艦,U—238乘機突破船隊的警戒圈,一連擊沉2艘運輸船。U—338號潛艇正想投入攻擊,卻被擔負空中掩護的「解放者」飛機發現,當即發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將其擊沉。當晚,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會合,但由於反潛飛機因燃料耗盡而相繼離開,給了德軍潛艇以可乘之機,使用音響自導魚雷接連擊沉2艘護航軍艦。
9月22日,晴朗的天氣正是空中巡邏的反潛飛機大展身手的有利條件,「解放者」飛機發現並重創2艘德軍潛艇,伴隨ON—18船隊的「麥卡爾平」號護航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也不時起飛,為船隊提供空中掩護,雖然沒有取得擊沉擊傷潛艇的戰績,卻一再迫使潛艇下潛,無法實施攻擊。但德軍潛艇仍如幽靈般的頑強追蹤著船隊,保持了與船隊的接觸,企圖尋找戰機實施攻擊。
9月23日凌晨,終於有數艘潛艇突破了船隊的警戒圈,先後擊沉1艘護衛艦和4艘運輸船。天亮後,盟軍加強了空中掩護,岸基反潛飛機和護航航母艦載機密切協同,有效壓制了德軍潛艇,終於迫使所有潛艇長時間下潛,從而使船隊得以徹底擺脫潛艇的追蹤。
此次破交作戰,是德軍潛艇重返大西洋後的第一仗,盟軍共損失6艘運輸船(計3.6萬噸)和3艘護航軍艦,同盟國損失的運輸船都是在夜間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被擊沉的,而損失的護航軍艦都是被德軍新型武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的。德軍潛艇則被擊沉3艘,擊傷3艘。
針對德軍潛艇的音響自導魚雷,盟軍迅速採取措施,緊急裝備了「福克瑟」噪音發生器,這種裝置是用繩索拖在船隻後面,能夠發出很大的聲音,吸引音響自導魚雷,使軍艦免受損失。
由於德軍潛艇在上報9月戰果中有些誇大,令鄧尼茲信心倍增,特別是對音響自導魚雷寄予了很大希望,進入10月後再次調集潛艇於北大西洋,准備依靠音響自導魚雷重新奪回破交戰的主動。
1943年秋季,美國巨大的造船工業能力逐漸開始顯示出來,標准萬噸級的運輸船被冠以「自由輪」和「勝利輪」的美名,開始成批生產,尤其是凱澤造船廠採用預製件生產線技術進行流水線生產,船廠的總裝車間里,數以千計的鉚工不分晝夜輪班工作,將預制生產出的船隻部件鉚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國造船工人」奇跡般努力下,萬噸輪建造速度從年初的六個月,逐步縮短到5月的不到三個月,再到9月的四個星期,直到10月間「羅伯特•皮爾里」號萬噸輪僅僅四天零十五小時就建成下水,下水時甚至連船身的油漆都沒干,創造了造船工業的神話!這一造船記錄直至今日從未被打破!就這樣,鄧尼茲擊沉運輸船的噸位大於同盟國新建運輸船的噸位來決定戰爭勝利的企圖終於成為泡影。
10月初盟軍兩支護航船隊先後改變航線,避開了潛艇的巡邏線。第三個船隊擁有強大的空中掩護,德軍潛艇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損失了U—279號和U—389號潛艇。第四個船隊是SC—143船隊,該船隊編有30艘運輸船,由包括1艘護航航母在內的10艘軍艦護航,船隊附近還有4艘驅逐艦可隨時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軍遠程偵察機發現該船隊,鄧尼茲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動的「羅斯巴赫」艇群前往截擊。
10月7日,U—448號潛艇發現船隊,當晚就有8艘潛艇先後趕到,與船隊保持接觸,但遭到護航軍艦有效壓制,沒能突破船隊警戒圈。
10月8日凌晨,U—378號潛艇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波蘭驅逐艦「奧坎」號。天亮後,與船隊同行的「拉帕納」號護航航母起飛「劍魚」反潛飛機和從冰島起飛的「解放者」反潛飛機協同作戰,擊沉了2艘潛艇,擊傷1艘潛艇,並徹底粉碎了德軍潛艇攻擊船隊的企圖。下午德軍派出了BV—222水上飛機以引導潛艇攻擊,但仍毫無收獲。黃昏時分,「桑德蘭」岸基反潛飛機又擊沉了U—610號潛艇。入夜後,盟軍首次在夜間出動裝備利式探照燈的「解放者」反潛飛機為橫渡大西洋的船隊提供空中掩護,使船隊在夜間得到了有效保護,可惜由於受續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軍U—645號潛艇乘機利用拂曉前空中掩護短暫中斷的時候發起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隨後德軍潛艇便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擊沉驅逐艦、運輸船各1艘,卻付出了3艘潛艇被擊沉,1艘被擊傷的巨大代價。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國使用在亞速爾群島的兩個機場。10月19日首批岸基遠程反潛飛機就轉場到來,原先空中護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開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護。從此以後,同盟國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護遍及整個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護進一步鞏固完善。
10月15日,德軍「施利芬」艇群的U—84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護航船隊,該船隊是從英國開往美國的,編有65艘運輸船,由2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護航,並在必要時還能得到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的支援。
10月16日,U—96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船隊附近的ONS—20護航船隊,該船隊編有52艘運輸船,由5艘驅逐艦保護。
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對這兩支船隊實施集群攻擊,鄧尼茲命令附近的所有潛艇必須迅速、果斷接近船隊,為了迅速加入戰斗,鄧尼茲特別指示必須以水面航行趕赴戰場,如果遭遇飛機則用甲板上的高射炮進行抗擊。結果在潛艇接近船隊時,多艘潛艇與盟軍反潛飛機發生了激戰,3艘潛艇被擊沉,盟軍被擊落、擊傷「解放者」飛機各1架。只有U—426號潛艇於傍晚前後趕到了ONS—20船隊所在海域,並實施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鑒於ONS—20船隊所面臨的巨大威脅,原來為ON—206船隊提供支援的B7護航大隊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隊,在這批護航軍艦趕赴ONS—20船隊途中,發現並擊沉了德軍U—631號潛艇。當晚在ONS—20船隊附近的6艘德軍潛艇均被護航軍艦驅走,失去了與船隊的接觸,因此船隊在夜間未受損失。
10月17日,U—309號潛艇再次發現ONS—20船隊,根據U—309號的報告,鄧尼茲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潛艇繼續對船隊實施攻擊,但在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下,先後有9艘潛艇遭到反潛飛機攻擊,被擊沉1艘,擊傷2艘,盟軍僅損失1架「桑德蘭」飛機。不久護航軍艦採取英國海軍上校威卡發明的新戰術,即兩艦協同攻擊,兩艦排成縱列,二號艦用聲納確定潛艇准確位置和速度,然後引導一號艦到達潛艇垂直上方,實施深彈攻擊。這種戰術能避免單艘艦在對潛攻擊時聲納探測的盲區,從而大大提高深彈攻擊的准確率。——新戰術果然一舉奏效,擊沉了U—841號潛艇。德軍這才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攻擊了兩支護航船隊,僅擊沉了1艘運輸船,卻被擊沉6艘潛艇。
由於護航軍艦反潛新戰術的推廣,德軍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擊傷的數量大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潛艇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後增至31艘),先後對橫渡大西洋的盟軍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隊進行了攻擊,但盟軍空中掩護力量的日益增強,以及水面艦艇和飛機協同逐漸密切默契,德軍潛艇不但未獲巨大戰果,僅擊沉2艘運輸船和2艘軍艦,擊落2架反潛飛機,反而損失慘重,先後有9艘潛艇被擊沉,這些都毫無疑問地說明,德軍潛艇的「狼群作戰」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羅陀航線上的德軍由8艘潛艇組成的「席爾」艇群,接到德軍FW—200偵察機發現船隊的情報,這是由兩支護航船隊合並而成的開往英國龐大船隊,共編有60艘運輸船,由7艘護航軍艦掩護。「席爾」艇群迅速前往截擊,31日U—262號潛艇擊沉了1艘運輸船,但U—306號潛艇被擊沉,U—441號被擊傷。從盟軍空中掩護的密度和強度,鄧尼茲准確判斷出盟軍已開始使用亞速爾群島的機場,這樣盟軍船隊將會得到強大的空中掩護,鄧尼茲只得命令停止攻擊。
10月間德軍兩艘補給潛艇U—422號和U—220號先後被美軍護航航母「卡德」號和「希洛克島」號擊沉,這樣德軍只剩下U—488號一艘補給潛艇來為游弋在廣闊海域的戰斗潛艇提供海上補給。鄧尼茲不願再損失這艘寶貴的補給潛艇,特意將其從比較危險的海域調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
9月和10月,同盟國64支橫渡大西洋的護航船隊2468艘運輸船中總共只損失了9艘運輸船。
鄧尼茲鑒於集群作戰損失太大,被迫於10月下旬,決定徹底放棄艇群作戰,改為單艇作戰。此時鄧尼茲所要考慮的不再是如何擊沉同盟國運輸船,而是潛艇的生存。此時盟軍強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潛飛機數量已達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軍潛艇將要對抗二三十架飛機,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島、愛爾蘭、紐芬蘭、百慕大群島、格陵蘭島和亞速爾群島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網,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空中掩護幾乎覆蓋整個大西洋航線,再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和水面艦艇所組成的攻擊性反潛特混艦隊,以及在比斯開灣的封鎖,有效挫敗了德軍的「狼群戰術」,同盟國的船隊終於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軍潛艇總共只擊沉13艘運輸船,計7.1萬噸,而損失的潛艇則高達16艘。這一戰績與1943年3月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潛戰關鍵性的轉折之年,從年初德軍潛艇的輝煌勝利,到年底德軍潛艇的日落西山,對於同盟國而言,黎明前最黑暗的艱苦時期已經過去,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全年,同盟國損失運輸船466艘,約220.3萬噸,尚不及1942年的一半!德軍損失潛艇則高達237艘。而且德軍被迫放棄了潛艇集群攻擊戰術,使同盟國能夠從下半年起,比較安全地將大量的人員、裝備和物資橫渡大西洋,運到英國。這些人員、裝備和物資,正是為1944年6月盟軍實施開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要是無法保障橫渡大西洋的運輸船隊航行安全,諾曼底戰役的准備就無法及時完成,而諾曼底戰役如果推遲發動,德國就會利用這一喘息之機,加強防禦准備,那時這一決定戰爭命運的登陸戰役勝負就難以預料。可以說,大西洋航線護航戰的勝負,對於戰爭的勝負,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進入1944年,德軍潛艇的作戰越來越困難。
1月中旬,鄧尼茲在北起蘇格蘭以西費洛斯群島,南至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端的布勒斯特廣闊海域上部署了20餘艘潛艇,以50千米間隔形成巡邏線。但由於盟軍反潛飛機的巨大威脅,這些潛艇只能長時間潛航,發現船隊的任務就只能交給空軍的偵察機了,可惜空軍飛行員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蹤監視的專項訓練,幾次發現了船隊,卻不能進行有效的監視,因此潛艇的攻擊效率大為降低。
1月26日和27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多次發現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隊,鄧尼茲集中了20艘潛艇,躊躇滿志地准備大幹一場。
1月28日,盟軍對德軍潛艇的集結有所察覺,為了保障船隊安全,命令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隊在第八十九大隊的配合下全力對兩支船隊航線附近海域實施大規模反潛作戰,反潛飛機攻擊了多艘潛艇並擊沉了U—271號和U—571號2艘潛艇。
鑒於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力量,鄧尼茲被迫於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對船隊攻擊,將這些潛艇召回法國,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戰斗。
1月底,盟軍派出由2艘護航航母和5艘護衛艦編成的英軍第二支援大隊,前去支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國船隊。
1月31日,該大隊就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擊沉U—592號潛艇。
2月3日,德軍在愛爾蘭以西海域共集結了28艘潛艇。
2月6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發現了合並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隊,該船隊由1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和1艘武裝反潛拖網漁船護航。
2月8日,1艘護衛艦發現了U—762號潛艇,隨即與其他兩艘護衛艦實施協同攻擊,將其一舉擊沉。
2月9日,德軍U—238號和U—734號潛艇在接近船隊過程中被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
2月10日,由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五大隊掩護的ON—223護航船隊遭遇德軍潛艇,德軍U—283號和U—545號潛艇以艇上的高射炮與英軍飛機對抗,雖然擊落兩架「惠靈頓」反潛飛機,但都被英軍飛機和水面艦艇擊沉。
2月12日,德軍7架亨克爾—177轟炸機和3艘潛艇攻擊了OS—67和KMS—41船隊,伴隨船隊航行的「追蹤者」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全力迎戰,擊落德軍2架飛機,並擊退了德軍潛艇,使船隊無一損失。
2月13日,鄧尼茲為了避免潛艇的損失,下令轉移到更遠的西方海域活動。
2月14日至16日,德軍多架偵察機發現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國多支船隊,憑借岸基航空兵的強大掩護,船隊安全通過了德軍代號「刺蝟」艇群組成的潛艇巡邏線。
2月17日,為確保船隊安全,盟軍出動第二、第十支援大隊和B7護航大隊加強在北海航行的船隊護航力量。當天黃昏,鄧尼茲根據偵察機的報告,將附近海域活動的21艘潛艇組成代號為「鯊魚」的艇群,准備投入攻擊。但盟軍通過無線電偵聽和破譯,察覺了德軍潛艇的活動,隨即通知船隊改變航向,以規避德軍潛艇新的巡邏線。但德軍無線電偵聽同樣也發現了船隊的規避行動,先後出動10架偵察機進行大面積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軍戰斗機擊落,但終於有3架發現了船隊。
2月18日,接到偵察機報告後德軍潛艇全速趕來,重新調整巡邏線部署。當晚,船隊闖入潛艇巡邏線,護航軍艦與德軍潛艇發生激戰,有3艘潛艇向護航軍艦發射了音響自導魚雷,只擊傷了1艘護衛艦,該艦後在拖回基地途中沉沒。而盟軍護航軍艦則擊沉了3艘潛艇,其中U—264號潛艇是德軍第一艘裝有通氣管的潛艇。
為潛艇裝備通氣管實際上是一種過渡措施,鄧尼茲正在全力組織建造代號為「瓦爾特」的Z1型潛艇,這種潛艇排水量達1600噸,採用瓦爾特教授發明的新型發動機,並採取流線型艇體使水下航速更是達到創記錄的14節,而且蓄電池能量比現有潛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長時間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水下超越船隊,在船隊航線前方實施攻擊,並能依靠優異的水下安靜性能擺脫護航軍艦和飛機的打擊。盡管這種新型潛艇的研製生產工作從1943年下半年就已開始,但由於盟軍戰略航空兵對研製單位和潛艇建造廠的猛烈轟炸,新潛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極大的阻礙,批量投產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實現,為了在這種新潛艇投產服役之前還能有效進行潛艇戰,鄧尼茲只好採取折衷方案,為潛艇裝上通氣管,所謂通氣管實際是個進氣管,通過這一管道使潛艇在下潛狀態仍可補充新鮮空氣,從而使潛艇即使是在潛航狀態柴油主機仍能正常工作,這徹底改變了以往潛艇在潛航時只能由電動機提供動力的情況,由於使用電動機時蓄電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電池充電又必須由柴油機提供動力,潛艇就勢必要浮出海面進行充電。使用通氣管後就可以大大減少上浮充電的時間,使之能最大限度潛在水下,躲避盟軍飛機的打擊。如此一來,潛艇的損失是下降了,但由於長時間在水下航行,潛艇也就難以發現船隊,更談不上擊沉運輸船。為解決這一難題,鄧尼茲於2月26日晉見希特勒,要求增加偵察機,並加緊Z1型潛艇的生產。
鄧尼茲還下令潛艇轉移至距離海岸1300千米的縱深海域,採取分散攻擊戰術實施破交作戰。
2月下旬,鄧尼茲將在北大西洋上活動的潛艇重新進行調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潛艇組成代號為「普羅森」艇群,在愛爾蘭以南部署3艘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部署1艘潛艇,另以3艘潛艇負責預報大西洋的天氣情況。
2月24日,SC—135船隊的護航軍艦擊沉了返航的U—257號潛艇。
2月25日,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盟軍第一支援大隊6艘驅逐艦,積極開展搜潛、反潛行動,與正在該海域的德軍潛艇展開了戰斗,先後擊沉U—91和U—358號潛艇,而U—358號在被擊沉前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1艘驅逐艦。
3月1日,以「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為核心的美軍反潛特混艦隊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擊沉兩艘潛艇。
3月2日,德軍U—744號潛艇在比斯開灣以西擊沉了盟軍1艘坦克登陸艦。但隨後就被盟軍水面艦艇擊沉。
3月初,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普羅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潛艇,並於3月9日先後攻擊了兩支船隊,擊沉驅逐艦和護衛艦各1艘。
3月10日,U—845號潛艇剛報告發現一支護航船隊,就被船隊的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數艘潛艇聞訊趕往攻擊,U—741號遭到了負責空中掩護的加拿大空軍「桑德蘭」反潛飛機連續三十小時的攻擊,德軍潛艇部隊曾經引以為豪的高昂士氣已經一去不返,U—741號的艇員竟自動放棄潛艇逃生。德軍另兩艘潛艇則密切配合,頑強抗擊盟軍飛機攻擊,擊落了1架盟軍「惠靈頓」飛機。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護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隊,U—311號擊落了1架英軍反潛飛機,但U—575號潛艇則遭到了英軍「惠靈頓」反潛飛機和美軍以「博格」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特混艦隊的協同攻擊,雖然U—575奮力抗擊,擊落了1架航母「復仇者」艦載機後仍避免不了被擊沉的厄運。
3月14日,盟軍第二支援大隊的護衛艦在「文德克斯」護航航母艦載機協同下,擊沉U—653號潛艇。
3月17日,盟軍CU—17船隊遭到德軍潛艇的攻擊,護航軍艦擊傷1艘潛艇,但船隊中1艘油船被德軍潛艇擊沉。
此後,鄧尼茲意識到在大西洋上繼續實施集群攻擊,只能遭到更大損失,於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羅森」艇群,進行單艇游獵作戰。
1944年的最初三個月中,盟軍橫渡大西洋的105支船隊3360艘運輸船,只有3艘被潛艇擊沉,而德軍則付出了36艘潛艇被擊沉的慘重損失。鄧尼茲因此下令取消了對橫渡大西洋船隊的攻擊。
4月,由於盟軍為即將開始的諾曼底登陸創造條件,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欺騙和佯動,德軍統帥部為盟軍這一系列戰略欺騙和佯動所迷惑,命令潛艇部隊全力投入反登陸,鄧尼茲因此以40艘潛艇組成一個艇群在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沿岸展開,企圖阻止盟軍的登陸。
盡管4月中,德軍潛艇集中精力於反登陸,未能全力投入於破交作戰,仍有6艘潛艇被擊沉,其中2艘是被美軍「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擊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動的德軍潛艇只有區區5艘,不久其中的2艘也遭到擊沉的命運。
5月16日至31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對德軍從挪威進入大西洋的潛艇發動了空中反潛戰。英軍投入了「卡塔林那」、「桑德蘭」和「解放者」等多種型號的反潛飛機,先後發現德軍潛艇22艘次,攻擊13次,擊沉4艘潛艇,迫使2艘潛艇折返出發基地。
此外,U—476號在與英機的對抗中擊落了1架「桑德蘭」飛機,但潛艇也遭到重創,後終因傷勢太重而由U—990號潛艇擊沉。而U—990號潛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軍飛機擊沉。
在第十八大隊進行空中反潛戰的期間,德軍只有8艘潛艇進入大西洋。
5月底,德軍在美國海岸只部署了2艘潛艇,在非洲沿海也不過2艘,潛艇數量已經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為生存而奮斗,根本談不上取得什麼戰績。鄧尼茲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潛艇,而且都只是負責報告天氣預報,在比斯開灣各港口集結了約70艘潛艇,准備用於抗擊盟軍即將在法國的登陸。
5月29日,美軍「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二十二反潛艦隊第一大隊與德軍U—549號潛艇遭遇,U—549號搶先對「布洛克島」號航母實施攻擊,航母被3條魚雷命中,很快傾覆沉沒,還有1艘驅逐艦也被潛艇發射的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但隨後U—549號潛艇就被另2艘驅逐艦擊沉。
由於「布洛克島」號航母被擊沉,第一大隊奉命返航,其原先的反潛使命由以「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接替。
6月1日,鄧尼茲下令不準沒有裝備通氣管的潛艇進入大西洋活動,以減少越來越多的潛艇損失。
6月3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繼5月發動針對挪威海域德軍潛艇的首次空中戰役後,再度發起空中反潛戰役,目的是盡可能阻止德軍潛艇從挪威海域進入英吉利海峽,參戰兵力有英國空軍第八十六中隊、第二零六中隊、第二一零中隊、第三三三中隊和加拿大空軍第一六二中隊,機型有「卡塔林那」、「解放者」、「英俊戰士」等,至7月先後擊沉德軍潛艇10艘,擊傷7艘,有力配合了諾曼底登陸。
6月4日,第三大隊的「查特林」號驅逐艦聲納發現了德軍U—505號潛艇,第三大隊司令加勒裏海軍上校立即命令2艘驅逐艦前去支援,而「瓜達爾卡納爾」號航母則轉向西行,2架「野貓」戰斗機緊急起飛。「野貓」戰斗機趕到發現潛艇海域,很快清楚看到潛艇在水中的輪廓,戰斗機立即向潛艇射擊以便為驅逐艦指示目標,「查特林」號沖過來,一口氣投下12顆淺定深深彈,水柱沖天而起,海水劇烈翻騰,近在咫尺的猛烈爆炸使潛艇遭到嚴重損傷,艇長蘭格上尉只得下令上浮,就在深彈攻擊六分鍾多後,潛艇在距離「查特林」號驅逐艦約640米處浮出水面,潛艇指揮塔台和艇首出入艙口打開,艇員蜂擁而出爭相逃命,「查特林」號和剛趕到的另2艘驅逐艦不等命令,就紛紛開火,空中的「野貓」戰斗機也開始射擊,密集的炮火

閱讀全文

與大西洋艦隊德國怎麼用艦載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