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到德國當兵回來會怎麼樣

到德國當兵回來會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4-15 11:34:39

『壹』 怎樣才能在德國當兵要有什麼條件

德語水平過四級 且有那邊的外籍國籍

『貳』 在德國當兵18年退役後可領多少薪水

在德國當兵18年退役後可領多少薪水?目前政策,退休以後的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老金組成(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參加工作的,還有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方法如下一一
一、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註: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二、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因為,目前不知道退休時當地上一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額和你的平均繳費指數以及養老金個人帳戶上的儲存額,所以無法准確計算退休時能拿多少養老金。

『叄』 德國兵役制度是怎麼樣的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禦轉向危機處置和預防;推動建立歐洲自主的防衛力量,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夥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積極參與防區外作戰行動並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本土防禦能力。

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

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願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於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願兵役組成。——軍事理論。

『肆』 徵兵制度的關於德國徵兵

德國在二戰歷史上創造很多堪稱奇跡的事例,用地不大物不博之力攪動了整個世界,包括戰術、科技、工業、精神、耐力、以及承受的打擊等等,都是一般的民族所無法理解的。
而人口數量並不多的德國,在戰爭初期竟然打敗了人口幾十倍於它的眾多對手,並在整個戰爭期間擠出了1000萬軍隊,真是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這也是一個動員上的奇跡。
到拿破崙時代為止,歐洲各國均以傭兵為常備兵來執行作戰。然而法國大革命之後基於民主國家的原則,法國軍隊不再是「國王的軍隊」而成為「國民的軍隊」,也因此產生國民必須強制服兵役的「徵兵制」,這個制度使得法國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歐洲其它各國也紛紛開始採用徵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相對於法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即使採用徵兵制能集結的兵力仍然少於法國。為了彌補這個先天的缺陷,普魯士王國另外又把退伍軍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鄉土防衛隊(Landwehr)」,以作為正規軍的輔助部隊。這項制度後來就成為世界各國「戰時動員令」的原型。
所謂的「戰時動員」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為「預備役」,必要時可以重新徵召;而相對於這些預備役,正在服兵役者當然就是「常備兵」了。有了這個制度,平承時期只要維持一小隻常備部隊,國家有必要時即可在短時間內組成大規模的兵力,當然這個制度也立刻被歐洲其它各國模仿,到一次大戰時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這個制度最大的缺點在於:預備役軍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適應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況他們已經嘗過當兵的「苦頭」,也比較知道怎麼在軍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這種由後備軍人所組成之部隊,其戰力一定不如現役部隊。法國因此只把這類部隊放在第二線從事一般勤務,根本沒考慮過要把後備軍人投入第一線。只是一次大戰由於第一線正規部隊的損耗過於驚人,才不得不把後備軍人送到前線去。至於德國由於一開始就以法國俄國為假想敵,先天上即使采徵兵制所能集結的兵力就居於劣勢,加上普魯士有「鄉土防衛隊」的傳統,所以並沒有把後備軍人放在第二線,而是視同現役部隊一樣投入最前線去!!然而後備軍人戰力不如現役軍人的缺點仍然存在。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德國並沒有如法國單獨成立後備軍人部隊,而是採用普魯士時代以來的做法:將後備軍人與現役軍人混合編組!!也就是說平承時期一個師並沒有滿編,戰時徵召後備軍人添補缺員後才達到一個師應有的兵力。這樣的部隊雖然無法達到100%由現役軍人所組成的戰力,但好處是每一支部隊都可視同一線部隊調動!!! 一次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再度走向軍事大國,凡爾賽公約不只解散了德國的參謀本部,並且在重型機槍、戰車、戰機等軍事細節都加以詳細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項是,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現役部隊,而且現役軍人役期必須長達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兩年的話,德國在兩年後就可以有10萬後備軍人,並且從此每隔兩年就可增加10萬;但是役期是12年的話,要等到12年後才有10萬後備軍人,想要湊到20萬後備軍人則要花24年。因此德國在1935年重新武裝時,國內只有10萬現役軍人及10萬後備軍人,除此之外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或軍事經歷的只剩那些曾參加過一次大戰上了年紀的老兵了!!那麼納粹?德國陸軍是如何在這么嚴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每個防衛區下面又分兩到三個徵兵區,每個徵兵區下轄數個分區負責該徵兵分區內的徵兵及新訓任務。德國在1938年並吞捷克後將波希米亞(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衛區,之後在並吞波蘭之後又在波蘭但澤Danzig(波蘭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蘭名Poznan)兩地成立另一個防衛區,之後被賦予20,21(XX,XXI)兩個防衛區番號。波蘭其它地區則合並成立一個「政府直轄防衛區」,於是整個德國管轄地里防衛區總數因而達到19個。
當然,由這些防衛區所徵召的士兵並不是只撥給陸軍,德國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的兵源均來自這里,只是配屬陸軍的佔了三分之二。
除了義務役之外當然還有志願役,志願役則須年滿17歲,入伍後和一般士兵受一樣的訓練下部隊,但是表現優秀者會被提報升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漢諾瓦(Hannover,或譯成漢諾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以軍官任用。 上述制度所組成的部隊,在作戰中對於兵員折損也有一套遞補作戰人員的系統。直接擔任徵兵、召集、訓練任務的是由一直留在防衛區各駐地的「新訓營」在負責,也就是說防衛區並沒有把所有徵召來的士兵都送往前線部隊,而是會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負責訓練新兵,這些「新訓營」和前線部隊擁有相同的部隊番號,只負責訓練送往自己聯隊的士兵。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在前線作戰的步兵第一團下面有個「新訓營」一直待在國內原本的駐地負責本團所要補充的士兵,而德軍所有連隊均有這樣一對一的補兵單位留在家鄉!!這主要是也是因為德軍非常重視鄉土意識,認為由來自同鄉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對於士氣有相當幫助而設計的補充兵制度。
當然這個「新訓營」底下再依任務不同而分成數個連級單位,有專門負責徵兵召集的「徵召中隊」和專門負責訓練的「訓練中隊」,另外結訓的士兵則集中到「轉送待命中隊」待命等著下部隊到前線。
然而從「新訓營」的「轉送中隊」送往野戰部隊時並不是直接到所屬野戰部隊報到,而是先到野戰聯隊的「銜接訓練中隊」,最前線的野戰部隊在需要補充兵員時是由「銜接訓練大隊」抽調,而非直接由「新訓營」。這就是德軍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
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了接受由「新訓營」送來的新兵之外,由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這里銜接待命。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編制和最前線的戰?部隊擁有完全相同的編制,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兵器連構成,在這里新兵老兵混合編組接受訓練,好處是可以讓新兵在此先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同時在實際下部隊時已經能有認識的老兵,這對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增加部隊的向心力。
另外,「銜接訓練大隊」的編制和一般野戰步兵營相同,基本上就等於是野戰部隊的預備隊,在兵力調度上必要時可直接當成一般部隊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單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隊也都有類似的補充兵系統。 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德國陸軍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前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的10萬兵力迅速擴編到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1939年8月,為了入侵波蘭做准備,陸軍緊急在這一個月裡面發動4梯次動員令,第一梯次先讓廢約後擴編的35個師滿編(第1師到第46師,中間有跳號),第二梯次16個師(部隊番號50到60左右的步兵師),第3第4梯次則分別擴編了21及14個師(部隊番號200開頭者)。
其實德軍每波擴編的部隊其編裝都會因人員素質,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及更新,戰術變化而有所變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師的差異性很大。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隊時通常會由現有野戰師撥調三分之一的兵力成為新編部隊的主幹,也就是說把其中一個步兵旅或步兵團分出來升格為師,再依師級編制補充兵力。這一點也和德軍喜歡採用老兵新兵混合編組的傳統有關。
開戰後陸軍仍持續發出動員令,伴隨著英法正式對德國宣戰,對波蘭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又發動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國時第十梯次入營,到第十梯次時所擴編的步兵師其部隊番號已經用到90,另外100,200,300開頭的步兵師也開始出現。當然這些百位數字開頭的一般步兵師和專門負責國境警備的500開頭,國內補兵營管理的400開頭的步兵師又不同,500,400字頭的部隊是不會調動換防的(又400字頭的部隊只是行政司令部組織)。
1941年對蘇開戰前夕,德軍的裝甲部隊加倍計畫也是採用和歩兵師一樣的擴編方式,又因為裝甲師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師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師被撥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師之後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員就直接改編成裝甲師的。
第12裝甲師由第2步兵師,第13裝甲師由第13步兵師,第14裝甲師由第4步兵師,第15裝甲師由第33步兵師,第16裝甲師由第16步兵師,第17裝甲師由第27步兵師,第19裝甲師由第19步兵師在這個時期由上述方式改編而來。另外第18裝甲師是由第4,第14步兵師,第20裝甲師是由第19,59步兵師各撥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當然這些裝甲師的戰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從原有的裝甲部隊調撥而來。
然而,後方的「新訓營」已經無法像野戰師一樣的擴編,開戰前前線部隊和後方補兵營那種一對一的關系已經無法維持,這時便成數個步兵師共享一個「新訓營」了。
其實一開戰,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野戰部隊根本不可能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出來讓軍方拿來作為擴編新部隊的基幹,所以波蘭之役結束後真正抽調的是各野戰師的「銜接訓練部隊」,這些野戰部隊在對蘇開戰前夕才又自行新編出「銜接訓練部隊」。也就是說對法國開戰時在法國戰線的德軍其實都只是臨時由「銜接訓練部隊」所擴編出來的單位在打的。 到1940年為止的前線作戰,德軍就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不斷擴編,補充兵源,橫掃歐洲。將在1941年執行的對蘇作戰計畫扺定,為了再擴大軍備,軍方又發動了第11~14梯次動員令,而在1940中又擴編了37個步兵師。
然而進入1941年真正展開對蘇作戰,由於短時間里過度擴編,加上前線兵員損耗的增加,德國國內開始出現裝備及兵力不足的問題。以至於在第15梯次所擴編的700字頭步兵師,其下只有兩個步兵旅,只能拿來做法國及比利時佔領地的駐防部隊。不過至少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屯駐的正規部隊抽調出來去支持最前線了。
第16梯次動員,擴編的部隊開始變成「警備師」,因為底下只有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營,戰力約為正規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只好駐守德國本土,負責後方保安的任務。
偏偏對蘇作戰失利,靠著上述方式所擴編的部隊幾乎在東線戰場損耗殆盡。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為止,蘇聯戰線的兵力損耗已經超過100萬名。其間雖然又發動第17到20梯次的動員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第三軍全軍覆沒,又喪失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3個步兵師約20萬人。此時現有的徵兵制已經無法維持補充喪失的兵力了。
這個時候德國軍方開始把由希姆萊所指揮的SS武裝親衛隊及佔領地的外國人全部納入徵兵動員系統里。 從這個時期開始,位於各地區的「新訓營」每6個編成一個「新訓旅」,之後每6個「新訓旅」再編成一個「新訓師」,每訓練完一批,整個師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線野戰部隊,野戰軍在前線進行銜接教育後直接升格為正規野戰師,由於是在前線駐地訓練,所以訓練完之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力較高,也因此,德軍開始把新訓單位調往國外以利新兵提早適應環境。
由於德國本來就是個人口密集的國家,軍用演習場地本來就有限,所以漸漸變成國內召集,然後直接在德國佔領地國家的演習場進行新兵訓練,結訓後直接駐守該地,好處就如上述對環境適應較快。不過這項措施在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由於盟軍節節進軍,常常是德軍在國內召集到新兵後整批送往法國佔領地新訓營區受訓時才發現該營區已經成為第一線戰場,加上佔領地逐漸縮小,德軍只好再度把新訓改回在德國國內進行。
就在這個戰況中,希特勒又開始要求陸軍擴編新的部隊了。前線部隊及軍方高層均認為應該優先補充現有部隊的缺員,那至少可以讓身經百戰的老兵帶著新兵適應戰場。但是希特勒卻認為這些戰損過度的單位已無剩餘價值。軍方於是只好將這些殘敗了的單位解散,再同樣的人員為主幹成立新部隊。也因此1943年之後有些部隊雖然和過去被解編的部隊有著相同的部隊番號(被解散過),但是實際上卻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這個時期新成立的部隊編裝已經變得很小了。原本三個步兵營所組成的步兵旅現在只由兩個步兵營構成,一個步兵師也從17000人變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來部隊數量還可以,但是實際上每支部隊的戰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年德軍在庫爾斯克作戰失利,希特勒於是為了提高士氣,把步兵師改稱為「國民擲彈兵師」。1944年第30梯次以後所動員成立的新部隊,或是由老部隊重新改編的都冠上「國民擲彈兵師」。當然還有原本是500字頭的部隊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隊番號再在後面加上「國民擲彈兵師」的也有。
此時,軍方開始擴大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次擴大的范圍已經包括那些曾經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年齡層了,也可見德國已經漸漸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都用盡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都列入徵兵范圍,例如由患有胃潰瘍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部隊單位進行飲食療法執行作戰任務。還有由耳聾者所組成之部隊,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語的。
另外,蘇聯軍的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突擊隊,還有在徵兵范圍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組成的「國民突擊隊」等,雖然在數量上看起來還有不少可用的部隊,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隊根本不能作戰,國民突擊隊不僅沒有制服,步槍,訓練都根本不足。
大戰末期德國就靠著這個動員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戰場,隨著連續的敗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萬後備軍人到1944年下半已經降到100萬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國陸軍喪失了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雖然同一時期又增編了60個步兵師約200個步兵旅,姑且不論其素質,至少這個動員令仍然維持有效的運作。相對的蘇聯雖然在德蘇開戰初期喪失的部隊比德軍還多,但是到1943年後期蘇聯部隊的戰力反而比開戰時還強。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發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補充,後備為名擴編或調度部隊!!」。於是所有的德軍部隊全被送到第一線戰場去,同時再也沒有可以訓練新兵的現役軍人了。
德國本來就沒有和全歐洲連打六年的國力,終於在1945年5月用盡所有兵力之後以戰敗收場。
一句話,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

『伍』 二戰的時候是不是所有德國人都當兵了啊 後來戰後德國士兵有沒有回到家的 德國人名呢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當兵了,但是能當兵的男人幾乎全都當兵了,德國的戰爭人力已經擴展到極限,十幾歲到60歲的男人都有服役義務強征入伍。戰俘一般會被抓去當若干年不等的勞役後釋放或者就地遣散,戰爭犯或有不同情節戰爭罪行的人會被抓去坐牢若干年不等,釋放的當然回家了

閱讀全文

與到德國當兵回來會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5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