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如何看待德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

如何看待德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

發布時間:2022-02-15 00:22:55

① 德國在二戰後如何從分裂走向統一呢

從根本原因上來看:
造成分裂是因為以蘇維埃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和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兩大國際勢力的較量。戰敗的德國一分為二(波茨坦協議),各自成為東方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的模版。
統一的前提是兩大陣營根本對立的結束和對話的開始(始於勃蘭特總理的緩和政策)。此後,華沙條約各國的自主意識增長、蘇聯的歷史反省(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東德內部的民主運動、統一總理科爾明見卓識,對歷史時機的正確把握、以及歐共體的積極支持等,使柏林牆(1961-1989)終於轟然倒塌,德國自此走出分裂的陰影。
補充:世界大國的說法對德國來說不很貼切,還是稱為世界強國之一吧。(德國是G8成員國) 戰後,德國漸漸發展成為世界世界強國,在政治上她不僅是歐洲德法軸心的支柱,而且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和較好的形象;在經濟上,德國無論就技術含量而言,還是在銷售額方面都已經連續五年蟬聯全球最大出口國。

② 有誰能告訴我德國的分裂和統一過程

之前的2戰不多說了……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根據雅爾塔條約,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柏林牆就此誕生它劃了一道弧形並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東德有蘇聯掌管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西德有美英掌管實行資本主義。一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前德國才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統一後的德國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續沿用原西德的國旗、國微和國歌。德國分裂了41年之久,統一後的德國出現在歐洲中心地帶,是除俄羅斯外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僅次於西班牙和法國,國民生產總值接近英法的總和,成為歐洲名列前茅的經濟大國,現在德國工業發達、科技領先,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就拿汽車來說,寶馬,賓士,大眾,奧迪,保時捷
除此像賓力(寶馬),勞斯萊斯(大眾),邁巴赫(賓士)這樣的世界名車都已經被德國人收購了!

③ 法國和德國,為啥一個走向了統一,一個走向了分裂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在經歷過內戰之後分裂成了三個部分,是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在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過後,西法蘭克王國逐漸轉化為了法蘭西王國,即如今法國的雛形;而東法蘭克王國則轉化為了神聖羅馬帝國,即如今德國的前身。雖然二者皆為法蘭克王國的直系分支,但在中世紀時期,兩個國家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

十幾年後,也就是公元987年,統治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因君主沒有子嗣能夠繼承王位,因此王權便落到了雨果·卡佩的頭上,卡佩王朝和法蘭西王國的歷史也由此開始。從公元10世紀末期開始,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就正式宣布分道揚鑣,二者開始尋求符合自己需求的新的發展道路。

④ 德國統一和分裂

1、德國統一使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團結了起來,停止了相互之間的爭斗,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一體化,從來促進了整個德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了德國走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步伐。

2、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的傳統政治格局,在歐洲近代以來,歐洲大陸的傳統政治強國是法國、俄國和奧地利。德國的統一改變了這一格局,德國統一使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出現在中歐平原之上,大大削弱了法國對歐洲的影響力和俄羅對中西歐的危脅,更進一步使奧地利退出了歐洲爭霸的舞台,便整個歐洲大陸的面貌為之改變,對後代歐洲歷史的進程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3、德國的統一在經濟上有機會超過英法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長期保持第二的位置,戰後雖被日本超越,但是德國在西歐一直持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德國的經濟強大,促進了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對於歐洲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和歐洲保持世界經濟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⑤ 德國為什麼會長期處於分裂

德意志分裂,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國際環境、民族構成、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眾多邦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歐洲封建制度。

一、從地理及國際環境說起。1、地理上德意志王國處於歐洲中部,位於波德平原上,其東西南邊都沒有天然的分界線,沒有明顯的標志,如某條大河,某座山。國際慣例是,國家之間分界多以河流,山脈,湖泊,海洋為標志。又以我國為例,東到大海;東北是鴨綠江,黑龍江,厄爾古納河;西北是阿爾泰山脈,帕米爾高原;西南是喜馬拉雅山脈,這樣,在一個幾乎封閉的環境中,再加上民族沒有強烈的擴張性,中華的主體基本上就定住了。德國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疆域想要固定是不容易的。
2、再說國際環境上。德意志具有很大的擴張性,總是試圖殖民。最開始已經說過了,德意志周圍的國家很多。德意志要擴張,主要是向東方擴張,必然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對,東邊的斯拉夫國家,西邊的法國。德意志沒統一時各個公國都要擴張,而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實力都很強,如果統一之後再擴張,對歐洲其他國家是嚴重的打擊,因而,歐洲各國都強烈反對德意志統一,一開始就從經濟,政治,軍事各方面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進程,造成德意志各邦國之間的矛盾,最明顯的是普奧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德國中沒有奧地利在,也知道希特勒在大戰之前要吞並奧地利的原因了。

二、民族構成。德國從來是說自己是純粹的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是純粹的。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在公元前1世紀已經遍布多瑙河以北和萊茵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分布在這里的日耳曼人大致有五支:
a,溫底爾人,居住在現在德國的西北部,說哥特語。包括哥特人,斯基台人,勃艮人,魯吉人,汪達爾人,巴斯泰爾人。
b,印蓋窩內人,他們是最早進入大日耳曼尼亞德日耳曼支。居住在今德國北部日德蘭半島和北海沿岸,包括弗里斯人(包括著名條頓人和基姆布利人),喬克人,薩克森人,盎格魯人,米特人和舍魯斯奇人。
c,伊斯泰窩內人,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右岸到威悉河。包括巴達維人,布魯克泰人,哈馬維人,卡騰人,哈圖阿里人,馬西佩特人,馬昔人,鄧克泰人,蘇剛布利人以及 後來起巨大作用的法蘭克人。
d,厄爾米諾內人,居住在易北河畔。包括蘇維匯人,馬克曼尼人,誇地人,赫蒙杜利人,塞姆諾人,以及倫巴德人。這是德意志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e,佩夫金人,居住在易北河地區東面,現已絕跡。
不是所有的日耳曼種族都成了德意志人,構成早期德意志人的主要是法蘭克人,阿勒曼尼人,弗里森人,薩克森人,士瓦本人,圖林根人,阿爾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亞人,後來才融入了普魯士人,和奧地利人。德意志的統一是由普魯士完成的,普魯士不是純粹的日耳曼人。德意志根本就不是單一民族。德意志人同其他歐洲民族一樣,是不同種族的混合體。就算是希特勒正吹噓純粹的「德意志人」的同時,德國國內也有猶太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後裔。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是很復雜的,民族思維也不是完全統一的。尼采說:「德意志人的靈魂首先是多重性的,多源頭的,混合重疊的,而不是實實在在建立起來的,這是由於它的起源:德意志民族是多種族民的最特殊混合體……」在中世紀,直到俾斯麥統一之前,德意志民族實際上也是不完全統一的,民族之中的各種族都有自己的邦國,種族邦國之間也僅僅是邦聯關系,鬆散,各邦國與歐洲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關系,國際地位也不盡相同。民族成分的復雜,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個重要阻礙。

三、歷史上的遷移和戰爭。1、遷移。在現在的德國(大日耳曼尼亞)這片土地上,最早遷入的是雅利安人,先是希臘人和拉丁人;然後是以絕種的斯基台人;再後是凱爾特人;接著是日耳曼人;最後是斯拉夫人。這些先後進入波德平原的種族不斷的戰爭和融合。在戰爭中有的種族遷出,有的滅亡,有的壯大了,更多的是融合了。遷移,融合的結果,是造成了更多的民族,這是第二條「民族構成」的原因。多民族,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時代,就是意味著分裂。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後, 在日耳曼尼亞這片土地上,隨著易北河以東的日耳曼部落西遷,阿蘭人(屬伊朗高加索語族)和斯拉夫人跟進。其次在萊茵河美茵河和多瑙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此時是阿勒曼尼人諸部落在活動,並於西邊的法蘭克人爭奪。阿勒曼尼人中許多部落是條頓人的後代,他們沒有在祖先的土地之外建立自己的王國,而是被當地同化。逐漸形成諸如阿爾薩斯人、士瓦本人、巴伐利亞人等,構成後來南德的居民;最後,在日耳曼人最原始的定居點,美茵河以北,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外遷的是少數。這里的部族的融合化和地方語言化進程相當快,逐步形成弗里斯人、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人、圖林根人等構成的中德和北德的居民。可以說,民族大遷移,使日耳曼民人改變,部分與凱爾特-羅馬居民和斯拉夫人融合,構成了以後的德意志人。這是德意志人大致的形成。有關民族遷徙的具體內容,可以參看12-13世紀的德文偉大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
2、戰爭。說到德國,我們想到的可能是一戰,二戰。德意志民族似乎是有軍國主義傳統的。德意志人和德意志國家的出現,同古代日耳曼人有著直接的淵源。戰爭,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之一。小的掠奪戰不說,單說最早的大型戰爭,即日耳曼與羅馬的戰爭。這一部分內容在愷薩的《高盧戰記》提過。
公元前一世紀,日耳曼人跨過萊茵河入侵高盧人的地域,後來被羅馬帝國征服;
公元前113年左右,條頓人(屬於弗里斯人)攻入羅馬行省諾里庫姆(今天奧地利一帶);
公元前103年,基姆布利人(也是屬於弗里斯人)和條頓人聯合,想進入義大利。但公元前102年,馬略的統帥下的羅馬軍隊,在高盧的普羅旺斯的埃克斯殲滅了條頓人,一年後,在義大利北部的維切利殲滅了基姆布利人。
半世紀後,愷薩又擊敗了日耳曼的蘇維匯人、烏西佩特人和鄧克泰人,這引起了西歐地區的羅馬化。
羅馬對日耳曼的征服一直到公元6年,才將大日耳曼尼亞歸屬羅馬帝國,實際上這種歸附是鬆散的。日耳曼人從開始就激烈的反對羅馬的統治。
公元9年,羅馬征服日耳曼人僅僅3年,發生了條頓堡森林的會戰。日耳曼部落在赫爾曼(羅馬名是阿米尼烏斯)的統帥下,將羅馬軍隊引入條頓堡森林,予以襲擊。四天的激戰後,日耳曼人大勝,三個羅馬軍團,幾個輔助大隊的15000官兵被全殲!羅馬統治者奧古斯都震驚之極,為此幾月不理發不刮須。這使得日耳曼尼亞永遠的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也是德意志國家/民族形成的開始。僅僅是1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看日耳曼對羅馬的戰爭極多,極慘烈。這樣的戰爭,最後雖然使日耳曼沒有被羅馬化,保持了獨立性,可是戰爭帶來的是國破家亡。德意志德開始就是如此的慘烈和充滿血液。

⑥ 德國在中世紀的時候,面臨分裂的同時是如何發展的

常讀歷史的人一定知道,現代意義上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曾於中世紀一度經歷過數百年的分裂與不安定。而英法兩國卻在相同時期形成了民族意識,在大多數人的願望驅使下形成了足夠強大的中央力量。中世紀的德意志為什麼會一直分裂?它造成的後果又是什麼樣呢?

一、封建時代西歐各國的不同選擇

封建時代的「德國」遠不能被視為通常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其存在的形式多是分裂林立的:一眾蕞爾小邦在一種模糊的認同感下共生,如同眾星拱月般環繞在為數不多的大邦周圍。盡管德國人也享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蔭蔽,但這不過是徒有虛名。啟蒙時代的偉大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說過,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難稱之為帝國!」


路德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

許多天主教儀式和傳統儀式在歐洲范圍內被大量廢除,軟弱的帝國政府與高度自治的領地國家並存,這也長期固定了德國今後發展的雛形。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不僅僅是新教和新思維在歐洲范圍內的傳播,宗教改革的一大歷史功績,是它在不知不覺中催生了德國的市民階級的強大。但各邦國間因為信仰不同而產生的敵視,還在不斷阻礙著德國的發展。德國的統一還需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中世紀德國的地方分立狀態持續了相當之久,歐洲愈演愈烈的民族國家認同形式最終也是沒能蔓延到德意志人的心中。長期以來,學者們過多強調了德國地方力量與中央的分離狀態,而忽略了討論德意志人民曾經選擇過的「聯合」嘗試,這樣是有失偏頗的。我們要全面看待德國地方的發育過程:看出德國地方領主們在西歐「權力合並」的潮流下,雖然沒有進一步達成統一,但大領主還是吞並了相當數量的小邦國的。這種保守的前進,即將為德國進一步的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

⑦ 德國為什麼要分裂 是怎麼分裂

眾所周知,二戰後聯邦德國(指1949—1989年間的西德與1990年後的統一德國)對納粹德國的罪惡歷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與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70年聯邦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的鏡頭,已成為德國悔過自新的經典象徵。但是,除此以外,國內對德國反思歷史的情況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蘭特下跪一幕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傾向於過於簡單化的結論:二戰後,德國人徹底反省了。這一結論雖然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戰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與迴避階段
與我們今天的德國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數起聯邦建國後15年裡的歷史態度。在這個階段的西德,反思與清算納粹歷史只是點滴現象,沒有形成規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對納粹歷史的無視、沉默與迴避。

這里我們應該從1945開始講起。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哀鴻遍地。普通的德國人丟魂失魄,流離失所,每日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對納粹歷史的清算,是西方佔領當局的事情。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審判。納粹官員被驅逐出政府機關。對普通德國人,美軍在美佔區以表格登記審查的方式進行了的「非納粹化」措施。但是,因與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德國民眾的抵觸情緒強烈,不得不交由德國地方政府設立的特別法院處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讓無數的納粹分子過關,「非納粹化」運動因此半途而廢。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也沒有積極進行對納粹歷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聯邦眾議院便通過了赦免納粹分子一般犯罪行為的法案(1954年,眾議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納粹罪犯)。1951年,又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的職位的法律。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佔領國也失去了徹底清洗納粹分子的興趣,他們更關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實力成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鼓勵西德總理阿登納重建軍隊。為了藉助原納粹高級軍官的專業能力,同盟國與西德政府提前釋放了曼斯泰因等納粹高級將領。阿登納又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其餘納粹將領,而且還邀請曼斯泰因到總理府座談。阿登納本人屬於保守派,自己也受過納粹政權的迫害。他主張與西方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和解,也支持與以色列建立友好關系,對猶太人作出賠償。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國,盡快從西方戰勝國手裡獲得西德的國家主權。為此他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這些人的納粹歷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在阿登納時期,大批的原納粹高級文武官員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機關。沒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法官受到起訴或丟掉職位。阿登納總理府國務秘書戈羅布克就是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與評論者。因此,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戈羅布克現象」。東德因此攻擊納粹主義在西德復辟了。納粹主義在西德雖然沒有復辟,但因冷戰的掩護與阿登納本人的保守傾向,許多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幸運地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轉折與突破階段
在50與60年代初期的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清算無從談起。到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此時,西方國家與西德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的共同反對目標是美國的侵越戰爭以及本國的保守勢力。在西德,納粹德國的歷史及其在西德殘余勢力是西德學生運動攻擊的獨特目標。當時離二戰結束只有二十餘年,在政府、軍隊與教育機構佔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納粹歷史。這些人相對安穩地度過了50年代。學生運動爆發後,他們的納粹歷史遭到了年輕一代的無情清算。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廣眾之下,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非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她說,她是以年輕一代的名義打這個耳光的。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1969年初,聯邦總統呂布克因其在納粹時期在一個曾設計過集中營的建築公司的工作經歷受到輿論的攻擊,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學生運動的大力推動下,社會民主黨聯合自由民主黨上台執政。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任聯邦總理。勃蘭特上任後,對內實行民主自由改革,對外謀求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解(「東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就在當天,他弔唁了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就在那裡,他作出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在西德國內,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擊與非議。但是他偉大的舉措感動了世界輿論。1971年底,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了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他贏得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他也為聯邦德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從此以後,世界輿論對德國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

應該提及的是,西德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也出現了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深信「資本主義導致法西斯主義」,組成了所謂的「紅軍團」,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義的歧途。1977年秋天,極左的恐怖主義達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強硬打擊下,「紅軍團」失敗並走入低谷。

但是,學生運動引發的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對原納粹分子的清洗卻在繼續進行。1978年,原納粹海軍法官、時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長的漢斯?費賓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戰結束的最後日子裡還繼續判決士兵死刑。而且在戰後堅持認為,「如果當年是合法的話,那麼現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電視台在四個晚上連續轉播了美國電視系列片《大屠殺》。電視片中一個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家庭的悲慘命運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據統計,當時共有僅兩千萬人收看了該節目。對於只有六千萬人口的西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該節目的成功使得新納粹分子惱羞成怒,他們試圖通過迫害電視設備來進行干擾,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復與爭論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態度又出現了波動。這與在1982年底以科爾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關系。保守派對60年代中期以來左派對納粹歷史以及德國保守傳統的批判一直耿耿於懷。科爾上台之後,宣布要實現「政治與道德上的轉折」。科爾本人並不想給納粹歷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卻認為重新評論德國歷史的時候來到了。

1983年,西德出現了所謂的「希特勒日記丑聞」。著名的《明星》雜志推出了所謂的「被發現的」「希特勒日記」。德國輿論一片震撼。保守勢力欣喜若狂,叫囂 「應該改寫納粹德國歷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記」很快被證實是偽造的。「日記」雖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來的篡改歷史的心願卻是真實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隨著這一歷史日子的逼近,歐美各國都在准備隆重的紀念活動。聯邦德國也因此再次興起了反思納粹歷史的高潮。但這次反思卻變了調。有人認為,5月8日對於戰勝國來說是一個「勝利與解放的日子」,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一天卻意味著戰敗與災難。難道德國人還能與戰勝國一起把它作為「勝利與解放的日子」來慶祝嗎?5月初,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西德,要與西德總理科爾一起在紀念二戰結束的同時,表示德美兩國人民的和解。科爾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戰德國陣亡士兵墓地弔唁。但媒體很快披露,該墓地還埋葬著幾十個納粹黨核心組織「武裝黨衛隊」成員。猶太人組織因此呼籲里根與科爾放棄該弔唁計劃。但科爾還是堅持與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聯邦德國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的光輝形象被抹上了一層陰影。

5月8日,聯邦德國在眾議院舉行庄嚴的二戰結束40周年的紀念活動。面對西德輿論中對這一歷史日子的性質的疑惑,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5月8日」,對於德國人來說首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解放之日」,因為它把所有德國人都從納粹的暴力統治中解放出來了。德國人不應該把戰爭結束時自己承受的災難與這個日子,而應該與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聯系在一起。德國人不應該記恨於當年的戰勝國,而應該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罪惡的納粹統治。魏茨澤克的精彩演講不僅贏得了德國眾議院的熱烈掌聲,澄清了德國公眾的歷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輿論的一片贊賞,除去了德國國際形象上的陰影。

但是,西德對納粹歷史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1986年又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這場爭論源於右翼歷史學家諾爾特。他在一篇報刊文章中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過去」。他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的類似的大屠殺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對諾爾特的進攻,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與左翼歷史學家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了整體性滅絕性大屠殺,而且這種罪行又發生在屬於歐洲文明國家的德國。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一個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並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願意把自己與落後國家一樣看待,逃避良心的譴責。至於諾爾特的第二個觀點,則完全屬於無稽之談,是挖空心思為希特勒開脫罪責。

四、90年代以來:深入與多面化階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統一了。統一德國沿襲了原西德的國名,也繼承了其反思納粹歷史的優良傳統。統一後,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納粹歷史的矛頭主要對准前納粹政權的重要人物與機構組織或者聯邦德國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納粹歷史。而現在,進入批判視野的是納粹時期的普通人物與組織。

90年代初期,美國歷史學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題為《希特勒心甘情願的儈子手——大屠殺中的普通德國人》的博士論文。在此書中,格德哈根通過對納粹時期參加大屠殺的德國協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凶的結論。該書翻譯成德文後,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所謂的「格德哈根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觀點,而他們的父親一代,即那些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顯得有些落後了,因為他們過於挑剔格德哈根著作的專業缺陷。

隨著辯論的深入,納粹德國軍隊在二戰與大屠殺中的角色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此以前,德國流傳著「國防軍是干凈的」 的粉飾性說法,認為他們只是「服從了命令」,參加了「正常的」戰役,沒有參迦納粹大屠殺等罪惡行為。對此,屬於左翼自由派的德國煙草商富豪林茨瑪及其社會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題為《滅絕戰爭——國防軍的罪行1941—1945》的歷史攝影展覽,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國防軍是干凈的」的謊言。展覽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過,它也引起了極右翼的攻擊。他們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術錯誤,試圖推翻整個展覽的結論,但未能得逞。

進入9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了,影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國電視系列劇《大屠殺》就為西德社會反思納粹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美國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也在德國引起很大反響,德國中小學都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並舉行討論。在這方面,德國影視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矚目的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德國影片都是以納粹歷史及其影響為主題的。早在1980年,以著名作家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鐵皮鼓》為腳本的德國同名故事片在好萊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非英語故事片獎。2002年,一部敘述一個在納粹時期流亡非洲的猶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獲得了這一殊榮。在90年代中期,諷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記丑聞」的德國故事片《施東克》曾獲得該獎項的提名獎。去年,德國電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滅亡》,在德國引起轟動,又於今年在好萊塢獲得了提名獎。另外,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自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納粹歷史的紀實性電視片,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與正面的歷史教育不同,影視作品能夠使戰後出生的年輕人更為直覺地接觸納粹歷史。以猶太人命運為主題的影片更能使他們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心,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則能使他們通過「一場與魔鬼的約會」對其幽靈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後一種影片的成功不僅表現了德國電影界的藝術水平,也反映出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舊世紀之交,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歷程又取得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經過二三十年的反復討論,聯邦眾議院於1999年6月25日通過在柏林建造紀念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受害者的大規模紀念碑的決議。眾議院採用了美國建築師埃森曼的碑林設計。碑林建造在處於柏林統一後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廣場,面積約為150米見方,包括2711個從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紀念碑林將告誡世世代代的德國人牢記納粹時期的罪惡,永遠不讓黑暗的歷史重復。今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結語
但是,即便進入新世紀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仍然充滿了波折,2002年,德國歷史學家約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書。該書詳細敘述了二戰期間戰勝國對德國城市的空襲以及德國民眾遭受的災難。作者把戰勝國對德國的狂轟濫炸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提並論,又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新納粹分子又借機挑撥德國與戰勝國的關系,他們稱戰爭國1945年2月13日對德雷斯頓的大轟炸為「炸彈大屠殺」,並且揚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徵建築勃蘭登堡門示威遊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過電視看到了來自德國首都的動人一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手持火燭默立在勃蘭登堡門周圍的街道上。他們在為永久的和平祈禱,同時他們也以此行動阻擋在周邊街道上挑釁的新納粹分子前往勃蘭登堡大門,不讓他們玷污德國的國際形象。

這一幅畫面可以作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與現狀的象徵。德國的反思是徹底的,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已經深入人心,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它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進行。讓我們為它祝福吧!

⑧ 2.德國的分裂與統一有幾次分別是什麼原因

三次。

1、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首先1474年奧地利皇帝把帝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獲得統一。

2、被拿破崙分裂後,在1871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成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國,1938年德國加入了老成員——奧地利,德意志王國所有國家獲得統一。

3、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還有奧地利三個國家,東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8)如何看待德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確實很悲痛也很歡樂,值得慶祝。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

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

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德統一

⑨ 如何評價德國統一

東西德的融合使德國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德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⑩ 德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艱難歷程中,我們得到怎樣的啟示

二戰結束後世界形成了由兩個不同政治及社會體制的超級大國掌控著的局面,雙方勢力都很大,但都不願意服軟,更不願由自己先發動戰爭,怕被世界其他國家咒罵,也怕因戰爭使自身的經濟、政治等方面受影響,因此了互相牽制,互相監督,互相競爭的策略,直到其中一個超級大國——蘇聯的解體,這一局面才算結束。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冷戰時期。當時的世界不但有兩極,還分成了兩極——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蘇聯為首的華約。你想世界都能分化為兩極,一個國家豈不更加容易分化為兩極嗎!所以當時二戰後德國就分為了東西兩德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又再次聯合起來。「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根據二戰時同盟國的有關協定,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東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蘇聯從水陸兩路封鎖西柏林,後解除封鎖。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由於有了建立聯邦共和國的經驗及教訓,這次的聯邦共和國就不再是像一個早產的嬰兒了,而是一位足月兒生的各方面都健康正常的嬰兒了,要不怎會在08年在全球颳起的那場金融危機風暴中,還能挺得住,並復原得最快呢!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德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9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8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7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5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8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1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7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7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6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4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6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