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希特勒得以上台的根本原因是
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德國的法西斯黨建立於1920年,該年希特勒把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其影響一步步擴大,終於在1932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藉助該黨的力量,於1933年1月30日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開始在德國建立法西斯獨裁專政。德國持續了14年的民主政體結束了,德國歷史翻開了最黑暗的一頁。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希特勒上台的歷史根源。
雖然德國和英法等國都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它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過是通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所以封建殘余保留的較少,具有良好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因此盡管當時面臨經濟危機時法西斯主義也曾喧囂一時,但卻沒有能夠上台。
而德國則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事封建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盡管後來經過11月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統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並沒有徹底摧毀舊制度的根基,舊的國家機器幾乎被全部保留下來。所以舊官僚、舊軍官等繼續控制權利。
由於軍國主義傳統,軍隊在國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軍國主義者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由於長期的專制統治和專制文化的影響,在很多群眾思想中,對民主自由輕視,而對專制卻很渴望,盲目崇拜權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傳。
第二、經濟危機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觀條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德國。因為它的經濟沒有緩沖的餘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海外投資;除了龐大的國外債務,另外交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民處於飢寒交迫之中。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殺,這還不包括凍死和餓死的。
德國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對外宣布停止賠款,對內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而且還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爆發出來。全德國都爆發了暴風雨般的罷工和失業者的示威遊行,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對魏瑪共和國已經徹底失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德國統治階級對面對危機無能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滿,他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這次經濟危機給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希特勒抓住了這一機遇,掀起了納粹運動的第二次高潮,納粹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從1929年開始,經過了緩慢發展階段的納粹黨進入了飛速發展和奪取政權階段。納粹運動之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利用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利用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是經濟危機為法西斯力量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紀初,德國盛行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德國《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鐵礦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資和殖民地,還有巨額的戰爭賠款。列寧稱之為搶劫一空、駭人聽聞。當時的德國外長因不敢簽字憤而辭職。和約不僅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奇災大難,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使德國從上到下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十月革命和德國11月革命的影響,下層群眾對社會主義的渴望也十分強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這種情緒,在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上大做文章。納粹黨的名字中二者都有,黨的綱領中也包含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容,它在宣傳上也是如此。他在宣傳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現,宣揚亞利安民族至高無上,高叫要復興德國;向工人許諾要實行民族社會主義,消除失業;向農民保證給予土地,向軍國主義者保證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納粹黨在宣傳上傾盡了全力,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組織了數千名宣傳員和大批學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到最基層進行大肆宣傳。在1932年的選舉中納彩的宣傳活動也達到了高潮,他們在大小城市張貼了100萬張彩色招貼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在各地舉行3000次大會。而且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電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傳車。希特勒還租了一架飛機在全國各地奔波講演,有時一天講演竟達49次。整個德國都被納粹黨攪動了。被危機推入絕境的下層民眾,感到終於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向納粹黨。
第四、在德國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德國,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會力量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革命群眾。作為德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德國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上台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同時也積極進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聯合的對象就是社會民主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黨,德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響之下。如果社共兩黨聯合,力量將超過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總統選舉中,德共建議與社會民主黨共同提候選人來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絕,社會民主黨自己也不提。這時共有4個候選人:興登堡(現任總統,軍國主義分子)、希特勒、台爾曼(共產黨)、杜施特堡(民族黨)。共產黨的選舉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社民黨的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打擊希特勒」,其根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結果興登堡當選,其後果被共產黨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黨呼籲立即舉行全國的總罷工,來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動,工人的罷工挽救了共和國),但社會民主黨以希特勒上台沒有違反憲法為理由給予拒絕。結果,由於他們一再拒絕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工人階級被分裂了,沒有力量打退反動派的進攻。德國的工人階級最終也沒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納粹黨在爭取下層群眾支持的同時,十分注意同統治階級勾結。由於納粹黨進行社會主義宣傳,壟斷資產階級一開始對它有所戒備。但希特勒積極努力,多次與經濟界的重要人物進行會談,他保證決不侵犯他們的利益,而且還要為他們開辟海外市場。壟斷資產階級開始在政治和經濟上對他進行大力支持。
鋼鐵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三天就給了300萬馬克的選舉活動費。不僅給納粹黨大量資金,而且還獻計獻策,進行幕後活動。1932年11月,一些德國著名的大壟斷資本家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等人聯名寫信給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就連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為止也給了希特勒200萬馬克,被廢的皇太子兩次上書興登堡,勸他讓希特勒上台組閣。納粹黨還得到了外國資本家的支持,如英國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等都資助過納粹黨。
我們看到,壟斷資產階級是納粹黨的後台,沒有他們的直接支持和積極扶植,納粹黨別說上台執政,就連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六十年,但我們永遠忘不了人類歷史上這最為殘酷的一幕。希特勒上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歷史往往有驚人相似 一幕,其實就在今天我們也常常會發現適合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土壤。貧困,兩極分化,極端民族主義的喧囂,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么?但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貳』 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上台時間
德國法西斯上台的時間是1933年1月底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內閣總理,這標志德國法西斯的上台。日本法西斯上台時間是1936年二二六兵變之後,上台的廣田弘毅內閣,作為日本法西斯上台的標志。不過也有人認為1941年十月東條英機上台才標志日本法西斯上台,日本法西斯的上台時間,一直有爭論。
『叄』 希特勒什麼時候成為德國元首的
希特勒成為「元首兼帝國總理(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是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的事情。當時希特勒把總統 、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於一身,廢止共和國,建立了 獨~裁政權,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
1933年大選,希特勒僅僅是總理
『肆』 希特勒是1933上台嗎﹖
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半年以後,德國全民投票,希特勒得到90%德國人的支持,成為了合法的德國總統。
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獲得了36.8%的選票
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
1932年8月13日,總統興登堡召見希特勒並試圖說服他與佛朗茨·馮·巴本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絕,聲言作為最大政黨的領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個國家權力」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通過「後門」交易終於登上了總理的寶座
『伍』 希特勒是怎麼上台的為什麼當時的德國人忠於希特勒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希特勒的上台是合法的。他取得權力都是按照法律步驟取得的。但是,要說是當時的全部德國人都忠於希特勒,那就太過分了。
有人對理性的德國人會選擇希特勒當德國的領導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我們從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解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等到興登堡一死,希特勒馬上就利用他手中的權力,修改了法律。總理和總統的職務合二為一,總統的職銜取消。希特勒接管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權力。他的頭銜是元首兼國家總理。他命令,軍隊全體官兵不再向憲法效忠,而是向他個人效忠。
這樣,希特勒成為德國的獨裁者。可是,他成為獨裁者的道路都是合乎德國憲法的。他雖然只擁有37%的支持率,但是,他的對手四分五裂,他的上司興登堡年老昏聵無能,使得他最終掌握了德國的國家權力。
『陸』 德意志共和國歷屆領導人是誰
魏瑪: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菲利普-謝德曼 古斯塔夫-阿道夫-鮑爾 赫爾曼-米勒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 約瑟夫-威爾特 威廉-古洛 古斯塔夫-史特雷斯曼 威廉-馬克思 漢斯-路德 海因里希-布呂林 弗朗茨-馮-巴本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第三帝國:
阿道夫-希特勒 戈培爾 鄧尼茨
聯邦德國:
康拉德-阿登納 路德維希-艾哈德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維利-勃蘭特 赫爾穆特-施密特 格哈德-施羅德 安格拉-多蘿西婭-默克爾
民主德國:
奧托-格羅提沃 維利—斯多夫 霍斯特-辛德曼 漢斯-摩德羅 羅塔爾-德梅齊埃
PS:以上均為德國總理,因為德國是總理有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