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為什麼會敗得這么慘
根本講,德國進行的是非正義的戰爭。這個歷史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很多人不能接受,因為他們覺得那些進行正義戰爭的國家未必能獲勝,而且代價往往巨大,所以我需要解釋一下:
德國進行這次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但是納粹巧妙的讓德國人民相信可以在這次戰爭中獲得利益,貪婪讓德國人行動起來。可是這樣一場戰爭就非常需要計算代價。
希特勒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樓上說希特勒無知完全是錯誤的,德國的失敗關鍵也不在實力上,這點我後面說明。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備受欺凌的民族。長期以來,歐洲各大國在德國肆意橫行,因此就和現在的中國一樣,很容易培養起窮兵黷武的民族思潮,因為大家總是想復仇,想奪回一切。普魯士的成功足以讓德國人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巧的是,這次戰爭是因為內部革命突然結束的,所以那些在資產階級教育下長大的德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進行的是不正義的戰爭,而是認為他們被出賣了,德國軍隊的威信沒有受到打擊。但是畢竟一戰的記憶太恐怖了,因此希特勒明白,要讓德國人士氣高漲的投入到又一次戰爭中,需要很少的代價,很大的成功,這時候,坦克閃擊的戰術出現了,希特勒才能去進行這次賭博。德國在波蘭和法國的巨大成功就讓德國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了。
對普通德國人來說,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很少的,但是他們卻贏得了空前的勝利,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這讓他們樂於繼續這場賭博,可是他們卻不明白,大多數的利益是流向了德國壟斷資本家,而不是普通德國群眾,負責戰時後勤供應和生產的希特拉的部長施佩爾曾經暗地裡批評道:如果後方新貴們不是這樣奢糜的生活,德國本可以聚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前線。可見,納粹並不像今
天某些極端傾向的國人認為的是「人民的政權」。
德國的整個國家戰略在蘇聯遇到失敗不是偶然的,蘇聯的實力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強,但是俄羅斯人有更強的精神力量。
蘇聯和德國的實力對比表面上蘇聯是極其不利的,在42年,蘇聯人力上比德國匱乏,因為40%的人口都留在了淪陷區,蘇聯只有700萬(其中很多是童工,女工,和退休工人)工人和德國的970萬熟練工人進行工業對抗,蘇聯軍隊數量雖然勉強維持了和德國的平衡,但是這些臨時徵召的部隊戰鬥力是低下的。蘇聯失去了烏克蘭的糧倉,庫爾斯克的鐵礦,頓巴斯的煤,北高加索的石油,還失去了最重要的幾個鋁廠,蘇聯在42年唯一能大量生產的武器是沖鋒槍和迫擊炮,坦克80%都是性能低下的輕型坦克,而德國人卻在這一年生產了虎型坦克。
關鍵在於蘇聯整合了經濟(計劃經濟的好處),能夠以更大的效率投入到這場競賽中,同時,蘇聯實用戰略無疑比德國人更優秀,在這里還可以繼續說一下:蘇聯的戰略依靠更大的數量獲得勝利,本來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德國人偏不走這條路,而是依賴質量優勢(如同 T-34對抗"虎「),其實德國人的勝利都是建立的數量優勢上的,比如41年6月,德國的前線部隊就要比蘇聯應對的部隊多得多(440萬:270萬),可是為什麼這時候要改變?因為非正義戰爭的弊端顯示出來了,蘇聯軍隊保衛自己的家園,自己熱愛的一切,付出多少代價都可以承受,德國卻不能,所以為了減少傷亡,維持德國軍隊的士氣 ,必須使用虎型這種戰略上低效,但戰術上高效的武器.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使德國軍隊不能不戰斗到底,那就是他們在蘇聯犯下的滔天罪行(雖然蘇聯政府沒有公布很多資料,但是事實是存在的,黨衛軍清除了猶太人,但是國防軍幾乎將整個白俄羅斯1/3的人口都殺死了!納粹是鼓勵士兵去犯罪的,因為很顯然,在這以後,德國軍隊就沒有選擇的只好戰斗到死了.而蘇軍寧可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徹底消滅他們也絕對不饒恕他們.
回過頭來,對於別的國家,反抗的,仇恨的力量讓他們漸漸的起來打擊德國侵略者.即使最懦弱的人,面對德國人奴隸般的壓迫也沒有選擇的會憎恨德國人.而對於德國人,戰爭的好處遠去了,仇恨的力量讓他們恐懼.
其實在上面我也已經談到了,首先讓德國失敗的是他們進行了非正義的戰爭,其次,各國人民的反抗最終將讓德國覆滅,第三,蘇聯軍隊的英勇戰斗和勝利直接將德國送上了墳墓.
⑵ 在二戰的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都已攻到城下,最後為何還會鎩羽而歸
在二戰的莫斯科戰役中,雖然德軍已經兵臨城下,但是他們最後還是失敗了。那是因為那個時候是冬天,氣溫很低,非常的冷,而德軍又沒有禦寒的棉衣,再加上他們低估了蘇聯的實力,所以最後他們失敗了。
但是接下來的行動卻很艱難,幾次進攻被蘇軍給擊退了,加上氣溫越來越低,德軍沒有棉服,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士兵們難以忍受,而機甲設備因為氣候原因發生了故障。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德軍已經是必敗無疑了。對於這一次攻打莫斯科失敗的原因,德軍的指揮官說,他們低估了蘇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高估了蘇聯惡劣天氣的問題,所以他們選擇停止進攻,這也算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⑶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為什麼失敗
莫斯科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系列重要戰略性戰事的總稱,那麼你了解莫斯科保衛戰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的原因,希望能幫到你。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的原因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原因,一直都是軍事學家們樂於研究的話題。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隊,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幾乎是戰無不勝,其推崇的閃電戰術更是在波蘭、法國、希臘等戰場所向披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支隊伍偏偏在莫斯科吃了癟呢?
要研究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原因,就要先來看看閃電戰的特點。閃電戰顧名思義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打擊的戰術,其實是忽略掉了後方物資補給和持久力的,它對各項條件燃胡稿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在波蘭法國等氣候條件良好的地方,出其不意搞一次火力充沛的突襲,成功的機率自然是很大的。可蘇聯不一樣。正處於冰雪極惡天做大氣中的莫斯科,道路狀況惡劣,偏偏又面積廣戰線長,後勤保障中的嚴重缺陷暴露無遺,甚至連坦克需要的零部件都運輸不到位。士兵們食物和彈葯的補給都不能保障,還談什麼作戰呢?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里,處於防禦地位的蘇軍優勢反而愈加明顯。德軍在前幾次成功中獲取的自負終於被擊潰了。
撇開這些外在環境的影響不談,德軍作為侵略軍本身就代表著不正義的一方,而一場戰爭的正義性與否同軍隊的士氣是有很大關聯的。蘇聯的士兵和民眾,對侵略者的情感是相當激憤的。莫斯科保衛戰幾乎是一場全民戰爭,普通人民都被動員參與到軍事防禦線的建築中。這樣一場既沒有地域優勢又沒有立場優勢的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莫斯科保衛戰的時間
莫斯科保衛戰又稱莫斯科戰役,戰事開始於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此次戰役最終以蘇聯紅軍的勝利而告終。
莫斯科保衛戰時間從1941年9月底算起,德軍打開了通向莫斯科的門戶。9月底,德軍開始實施代號為「台風」的作戰計劃,進攻莫斯科,企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全力保衛莫斯科,為此,集中了蘇軍當時全部作戰兵力的近1/3,並先後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縱深300千米的3道防線。同時組織游擊隊,在德軍後方進行襲擾。蘇軍准備盡量阻止德軍向莫斯科推進,在這過程中大量殺傷德軍。為集聚力量反攻創造條件。在戰役初期,蘇軍的損失很大,超過半數的守軍被俘。但是,蘇軍立即作了部署調整,並從外地調來一些兵力。11月中下旬,德軍加強了進攻,蘇軍進行了英勇抵抗,終於粉碎了德軍的進攻,並耗盡了德軍的預備隊。
1941年12月5日,蘇 *** 入反攻。到次年1月初,德軍被迫向西撤退100~250千米,莫斯科的直接威脅被解除,莫斯科保衛戰時間就此結束。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是蘇聯紅軍先後解放了羅加切沃等地,德軍的失敗使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在冬季戰局中,35名高階將領,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被停職、博克元帥被取消中央集團軍總司令的頭銜,由克魯格取代,霍普納被開除軍籍,剝奪身穿軍裝和領取養老金的權利。
根據幾個可信的來源指出,大約700,000的紅軍士兵在戰斗中死亡、受傷或失蹤。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投降9萬,丟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以及其他技術裝備。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打破了希特勒吹噓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是德國東線走向滅亡的開始,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即二戰轉折奠定了基礎。此戰的勝利使得同屬於反法西斯國家的英、美意識到,蘇聯是他們擊敗法西斯必須團結的國家,這也促進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徹底打擊了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皮孝,使德軍再也無力在全線發動進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德國在莫斯科會戰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失敗,納粹德國企圖快速征服蘇聯的計劃破產,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其遭到無法彌補的物質損失。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志著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蘇聯紅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信心。
⑷ 在你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德軍為什麼屢戰屢敗呢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發動進攻,開始了殘酷的蘇德戰爭。起初,德國軍隊進展順利,贏得了斯摩棱斯克戰役和基輔戰役等著名的勝利。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包圍莫斯科時,芭芭羅薩的計劃也達到了高潮。希特勒甚至認為他可以在克里姆林宮過聖誕節。然而,德國的進攻在1941年12月初達到了極限,莫斯科戰役以蘇聯軍隊的勝利而告終。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也標志著巴巴羅薩計劃的徹底破產。
隨著戰爭時間的發展,蘇聯開始慢慢適應戰爭的節奏。從一開始,蘇聯就措手不及,倉促反應,放慢速度,開始了自己的反應戰略和部署。部隊的部署開始變得方便起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戰術開始了。最讓德國人煩惱的是,蘇聯遠東軍團也加入了戰場,遠東軍團的士兵世代生活在這片寒冷的土地上,非常適應這種條件,而外來的德國人只能像噩夢一樣迎接寒冷的時刻。
⑸ 莫斯科會戰德軍失敗原因是什麼
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間,德國和蘇聯捲入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鏖戰,戰爭之慘烈前所未見,莫斯科會戰是戰爭的高潮之一。當時世界上最訓練有素的德國國防軍試圖打敗蘇聯紅軍,為德國在東方贏得遼闊的版圖,但是,蘇德戰爭卻以德國的慘敗而告終。德國不但沒能閃電般地佔領蘇聯,反而遭到災難性的失敗,這一失敗標志著希特勒第三帝國走向衰落的開端。本文將從德國在莫斯科會戰前後所經歷的事實,系統地剖析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蘇德戰爭前德國的內政與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國會競選總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就千方百計地討好德國陸軍,希望在今後的一系列計劃和陰謀中得到陸軍的支持,但是德國陸軍素來具有的職業獨立性,使他們不願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當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並野心勃勃地夢想征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時,陸軍的將軍們表示得很冷淡,他們即沒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這個「門外漢」的領導,但是後來出現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實,德軍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佔領兵不血刃,對波蘭和挪威的勝利也是易如反掌,這些勝利使得陸軍的將軍們對希特勒的態度有所好轉,並開始支持他。這種支持雖然為希特勒領導陸軍掃清了某些障礙,但是馮·布勞希奇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的事實也表明,陸軍失去了他們以往的職業獨立性,陸軍總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發布命令的一個執行工具,這種一人獨斷專行的軍事作風,在未來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中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嚴重的隱患。
在經濟和工業生產方面,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讓希特勒更為頭疼的是,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領先突擊角色,但是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再也無法將坦克的生產達到質的突破,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以德國在未來時間內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提高到800-1000輛/月,最低的標准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仍管軍事工業的運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氣,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而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卻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所生產的坦克數量就達到了22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給方面,德國已無法通過貿易手段購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實現對巴爾乾和南歐的控制,德國需要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每一滴石油以維持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運行。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爾干戰役,義大利擅自對希臘開戰,盡管德軍的「馬里塔」行動徹底肅清了英軍在巴爾乾地區的勢力,保證了德國對該地區的資源控制和運輸,但是,由於義大利軍隊的拙劣表現,使得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不得不推遲近一個月,這間接地為今後德軍在對蘇戰爭中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目標埋下了伏筆。當然,我們說,這個不利因素是德國人始料未及的。
由於巴爾乾和南歐地區對德軍燃料供應的重要性,德軍對該地區的原則是扶植傀儡為主,軍事佔領為輔,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得到為德軍充當炮灰的仆叢國軍隊的戰爭支援。希特勒也同樣利用一些與蘇聯接壤的小國與蘇聯的矛盾,將他們利用,成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蘭,嚴格來說,到了蘇德戰爭後,芬蘭的對蘇戰爭與法西斯侵略沒有必然聯系,他們是真正的收復自己在1940年被蘇軍強占的領土。而對蘇聯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將閃電戰達到最理想的條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麻痹蘇聯領導人的意志,使其放鬆警惕。德國不但與蘇聯簽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與蘇聯加強了雙邊互助貿易,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戰爭開始前的最後一刻,仍然認為德國的威脅只不過是嚇中唬人而已。
軸心國同盟方面,德國與義大利、日本的結盟在形式上雖然擴大了法西斯的力量,但是由於三個國家在總戰略方針上沒有達成默契,而義大利和日本和德國結盟,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德國的實力,加之義大利與日本自身軍事實力上的不足,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註定成為德國侵略戰爭中的累贅。在日本人眼裡,他們的海軍實力要比陸軍更強大,更可靠,更有威懾力,而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更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日本連被芬蘭打得一敗塗地的蘇聯都無法取得任何優勢,那麼即使他們不怕蘇聯人,他們也很清楚自己的陸軍不是蘇聯人的對手,因此日本放棄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的石油的計劃是必然的,日本也必將放棄對德國侵蘇戰爭的兵力支援。而義大利人的野心,就其軍事實力來說,與其是野心,倒不如說是幻想,義大利軍隊在英國遭到沉重打擊的情況下出擊地中海和北非,在結結失敗後不得不請求德國的支援,德軍抽調了兩個裝甲師到了北非,也許兵力上的減少對德軍的侵蘇戰爭還不至於造成太多困難,然而少了一名優秀的將領,就無法估計將給德軍的實力造成多麼大的損力了,當然,這個將領就是埃爾溫·隆美爾將軍。
德國的失敗不是少了2個裝甲師,也不是因為缺少了隆美爾,他不是神.德軍的失敗在於戰略目標的模糊.
1941年德軍就有取勝的機會,問題是希特勒和軍隊對戰略目標的選擇不同.希特勒作為老闆深知戰略資源對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張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團軍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線,佔領烏克蘭的產糧區,頓巴斯的煤炭產區和工業基地,進而兵進高加索,佔領格羅茈尼和巴庫的油田.而軍隊更注重莫斯科的戰略地位,期望與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決戰,佔領莫斯科的榮譽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樞紐,佔領莫斯科就等於將蘇軍分割成南北兩個無法產生戰略協調的部分.
這兩個目標完成一個,蘇聯都將整體癱瘓,多少美援都沒有用,很可能斯大林被迫與德國談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話.問題的軍隊與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給了蘇聯活命的機會.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裝甲軍直取莫斯科,以當時德軍進攻的勢頭相信蘇聯首都不過是囊中之物,佔領莫斯科對於蘇聯將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卻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轉,歸南集團軍群建制,配合南集團軍群進行了基鋪會戰.殲滅了蘇軍60萬人.既然希特勒已經將戰略目標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應該繼續留在南集團軍群,席捲頓巴斯盆地,直取羅斯托夫,進而佔領高加索南麓,以當時德軍的能力,這也不是問題.那麼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對蘇聯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於軍隊的壓力,命令古德里安裝甲軍歸還中央集團軍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進攻.但寶貴的時間已經喪失了,綿綿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來臨了.德軍的進攻成了強弩之末,在中央方向,雖然在維亞茈馬又殲滅了蘇軍60萬人,但攻勢不得不終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線德軍也只到羅斯托夫,無力前進了.客觀的說,不能說希特勒的思維是錯的,也不能說古德里安和布勞希奇是錯的.錯就錯在沒有一個戰略行動是堅決的,在兩個戰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1942年德軍依然有取勝的機會,德軍的實力雖然有所削弱,但意見是統一的,就是在南線用兵.德軍首先粉碎了蘇軍在哈爾科夫的攻勢,然後4個集團軍(包括兩個裝甲集團軍)發動了進攻.意圖由左翼突破蘇軍防線,然後沿頓河南下,攻克伏爾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在頓河和伏爾假河之間的狹窄陸橋上建立一條防線,掩護右翼2個集團軍南下高加所,佔領蘇聯的產油區.這實際上也是兩個戰略目標,既首先控制伏爾加河這條重要水道,其次是控制蘇聯的石油命脈.實現一個都可以獲得重大戰略優勢,蘇聯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7月上旬德軍在卡曼斯克地區殲滅大量蘇軍,假如按原定計劃直取斯大林格勒,該城市無兵可守其實是唾手可得.西特勒擔心蘇軍向南撤退,增加日後攻取高加索的難度,命令左翼最具戰鬥力的第17裝甲集團軍向南首先奪取羅斯托夫,致使左翼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攻擊前進的只有第6集團軍,第6軍兵力不足行動遲緩,而17軍在羅斯托夫也撲了個空.假如第17集團軍不歸還左翼b集團軍群建制,繼續配合a集團軍群南下,至少奪取格羅茈尼和巴庫是很有希望的.可惜希特勒又犯了去年同樣的錯誤,在兩個戰略方向上喪失了現實感.命令第17軍歸還b集團軍群建制,掉頭繼續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前進.此時已是9月間.蘇軍已經將撤退的兵力組織起來,並補充了戰略預備隊,在斯大林擱勒城下嚴陣以待.攻堅戰已經不可避免.而右翼a集團軍群也因為兵力不足頓兵高加索北麓,無力前進了.此後強攻斯大林格勒不過是絕望之下沒有辦法的辦法,兵疲將沮,如何抵擋冬季蘇軍6個集團軍的反擊?
歷史給了德國機會,這是德軍士兵艱苦奮戰取得的.而德國政治決策者在戰略上犯了如此重大的錯誤,焉何不敗?一次次機會抓不住,失敗已經是必然.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不過是賭命,沒有成功的可能,即使德軍佔領庫爾斯棵和奧廖爾又如何?能挽救德國最後的失敗嗎?
拋開政治道義因素,德軍毫無疑問是偉大軍隊,是誰葬送了它?
二、德軍的武器配備及其在蘇德戰爭前的軍事行動
根據古德里安將軍的設想,德軍在未來戰爭中將具備兩種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主戰坦克,另一種是裝備近、中距離射程榴彈炮的步兵支援坦克。這種設想最終形成潘澤爾III和潘澤爾IV型坦克。然而,由於《凡爾賽合約》的限制,德國不允許裝備裝甲車輛,使德國在坦克的設計上還處於不發達的程度,拋開無線電技術,就坦克的三項基本性能——火力、防護力、機動性而言,德國坦克,特別是在1941年以前,較比法國和蘇聯坦克在總體性能上要差許多,法國坦克雖然不重視機動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瑪35的時速要在馬克II型之上,法國還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國在重型坦克方面的發展更是一項空白。而蘇聯在坦克開發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國人遙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時速達到了80公里/小時,其裝備的45毫米炮可以與蘇德戰爭前德國3號坦克裝備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雖然BT系列的坦克裝備較薄,容易被擊毀,但是相對而言,在同樣的距離上,BT系列坦克同樣可以擊毀德國的3號坦克。當然,德國人更不知道蘇聯在1940年已經裝備了更先進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業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產方面的超負荷要求,使得德國坦克不僅生產速度慢,而且經常出現新的技術問題。潘澤爾III型坦克作為德國的主戰坦克被研製出來,原本計劃安裝50毫米的L-42炮由於技術原因而被迫改裝37毫米炮,威力減小了許多,更嚴生的是,就是正常的坦克生產也難以進行,最後只能擇中生產一種火力強於1號坦克的潘澤爾II型坦克,2號坦克裝備了一門20毫米炮,可以對空射擊,其總重量只有13噸,原本是作為輕型偵察坦克研製的,沒有人會想到這種坦克竟然成為德國閃擊波蘭和法國的主戰坦克,雖然德軍在整個對西歐的作戰行動中牢牢把握著制空權,但德國坦克本身的弱點卻明顯暴露出來,即:裝甲防護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蘭西戰役後,希特勒下定決心要強化潘澤爾III型坦克,將原來的37毫米炮改裝成50毫米的L-60速射炮,如果德軍在對蘇戰爭前的所有3號坦克都安裝了這種炮,那麼蘇德戰爭的結局可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了。但是,技術工程師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當然也有其個人對希特勒的反感因素,他們蒙蔽了希特勒的眼睛並擅自將L-60炮改裝成L-42炮,這使得新加裝了50毫米正面裝甲的3號坦克顯得強壯有餘卻威力不足。奇怪的是,一向易發神經質的希特勒對這個擅自的變動只是大發雷霆,卻沒有處理相應的責任人。
其它武器方面,德國在對蘇戰爭中可以投入的作戰飛機只有2400架而無法再增加了,而在法蘭西戰役中,德國空軍投入的作戰飛機高達4000架,即便是這樣,德國坦克的損毀也達到了50%,我們不難想像以比法蘭西戰役中投入的戰機數量的一半多一點的數量,要想在對付領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的蘇聯時完成所有的對地面支援任務將是多麼的困難和不現實。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軍吸取了法蘭西戰役中的教訓,設計出了威力更強的派克38反坦克炮,這種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內在理想角度下擊穿80毫米的裝甲板,當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還差得遠,因為裝備了威力強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論上可以保證德軍遇到任何蘇軍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將其擊毀。
1939年秋至1941年初夏,這段時間是希特勒第三帝國在軍事上的發展時期,德國軍隊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幾乎沒有遇到一個對手,但是,歐洲國家自中世紀以來有一個即成的事實:陸軍強大的國家一定無法在海上稱霸。在希特勒心中自然意識到德國要想從海上進攻英國,很可能會造成日德蘭海戰的結局,他所能做出的率先選擇絕不是在英國登陸,要麼以空軍力量的打擊使英國屈服,要麼在法蘭西戰場就將英國的主力部隊消滅。前者不可靠的地方在於,如果英國政府拒絕和談,德國將永遠無法通過空中力量打敗英國,因為德國無法攻擊到英國北部的兵工廠。後者雖然對英國本土沒有給予任何打擊,卻能使英國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喘息,更無力向德國發動進攻。希特勒想盡早結束對英作戰的理由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蘇聯正在大力擴充軍備,時間的一再拖延將使蘇聯的准備更加充分,到那時德軍再想打敗蘇聯就要困難得多。但是,希特勒自以為是的「民族優劣」信條卻使他相信英國人是除德國外「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幻想能與英國「共同稱霸世界」,這個不可理喻的荒唐邏輯,使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故意放走了33萬英法聯軍,並在不列顛上空白白浪費掉了1700多架飛機。這個愚蠢的結果,是使英軍保存了戰鬥力,卻使德國能夠投入到對蘇戰爭中的飛機只相當於法蘭西戰役的一半,面對著擁有1萬3千架作戰飛機的蘇聯,德國飛行員的前景是努力所永遠也無法看到的。
三、德國對蘇戰爭前的軍事部署及作戰思想
巴爾干戰役一結束,德軍的裝甲部隊就開始朝東部進發,與已經在蘇德邊境就位的部隊匯合,對蘇作戰開始的時間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規模作戰中,德軍將75%的陸軍總兵力投入到東線作戰中,共305萬人。但是,德國的全民總動員尚未開始。一個原因是,希特勒和陸軍大本營過低地估計了蘇聯可以投入的兵力,他們認為蘇聯在境內部署了200個師,而實際上蘇軍在境內一共部署了超過360個師,當然,由於沒有獲取到准確的情報,使希特勒沒有作出總動員的決定是情有可原的,不過,在法蘭西戰役中,希特勒尚且儲備了45個師的兵力作為總預備隊,而在對蘇戰爭前夕,希特勒只儲備了15個師的兵力,這表明希特勒在對蘇作戰的思想准備遠遠不夠,導致後備兵力和某些特需補給嚴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絕為德軍預備過冬補給的提案,這就產生了兩個隱患,如果德軍在對蘇戰爭中因為兵力不足而在歸定時間內達不到預定目標,則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調集;如果德軍在冬季到來之前不能完成對蘇作戰的決定性勝利,那麼德國士兵就只能穿著單衣在惡劣的俄羅斯寒冬作戰,其結果可想而知。希特勒再一次神經質地犯了嚴重錯誤,而這種錯誤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否是德軍所承受得起的,完全要憑天由命了。
對蘇戰爭前,北非的戰事已經開始,墨索里尼為了在德國發動對蘇戰爭前抓住機會讓希特勒幫自己解決義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不利形勢,強烈要求希特勒調兩個裝甲師前往北非支援。由於即將所要發動的對蘇戰爭,希特勒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來考慮其它戰場的形勢,更沒有多餘物資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這個盟友還是需要照顧一下的,盡管不情願,希特勒還是調了兩個裝甲師前往北非幫助義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關心並沒有讓希特勒進一步仔細考慮北非德軍方面最高指揮官人選上的重要性,或者說,他沒有更多考慮到這個決定是否會對即將進行的蘇德戰爭造成影響。做為一名軍人,希特勒應該清楚「強將手下無弱兵」的道理,此時此刻,蘇德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時刻,一名出色的指揮員將會給他的部隊乃至整個戰爭帶來勝利的砝碼。埃爾溫·隆美爾將軍被調到了北非戰場,我們無法評估如果這位將軍在蘇德戰場任職會對戰爭造成某種程度的改變,不過,雖然北非這塊土地使他在二戰中擁有了國際的聲譽,他本人也於1942年被晉升為元帥,但實際上隆美爾卻由於被派到了希特勒莫不關心的地區作戰,使他傑出的軍事才能白白浪費,他的軍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德軍為進攻蘇聯,在總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團軍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納、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裝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強干、雷厲風行的優秀指揮官,而隸屬於南方集群的第1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則是德軍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陸軍軍官,他是步兵出身,對裝甲部隊向敵方縱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懷疑,在法蘭西戰役期間,他下達的保守命令常常成為克萊斯特與古德里安爭執的主要原因。希特勒讓這位將軍出任裝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團軍群的戰術突破能力大為下降,使得這支擁有三支集團軍群中最強大步兵的南方集團軍群在開戰後不久便幾乎陷入了陣地戰的泥潭。
就整個巴巴羅薩計劃中,其主體計劃為:北方集團軍群合圍波羅地海沿岸地區,中央集團軍群通過合圍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殲滅蘇軍在西線防禦的主力,之後,兩個集團軍群將合力攻取列寧格勒,德軍將佔領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維持補給,並完成北方作戰計劃。而南方集團軍群則將自身兵力深入烏克蘭,並沿第聶伯河挺進,之後向蘇聯西南方面軍後背猛插並將其殲滅,之後南方集團軍群將向高加索進擊,主要目的是切斷蘇聯主要的石油運輸。也就是說,德軍必希須在佔領列寧格勒、斯摩棱斯克並由南方集團軍群獨立完成殲滅烏克蘭蘇軍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發動總攻。但是在具體的細節和在進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況上,希特勒並沒有從正面考慮問題,他只是說「是否以莫斯科為主攻方向,應當視情況而定」。這個簡單的想法使其在蘇德戰爭中一再輕率地改變主動方向,並放棄戰略的優先位勢。除了希特勒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很多「想當然」的細節問題。如:希特勒強調一定要在第聶伯河和得維納河以西將蘇軍主力殲滅之,但是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卻沒有明確指出在向西南縱深挺進時須跨越第聶伯河,很明顯蘇軍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樣輕易讓德軍從第聶伯河截斷其後路,因此,座落在第聶伯河上的基輔,要麼將其攻去一半,並集結大量的部隊以阻止蘇軍在河對岸實施反突擊,要麼跨越第聶伯河,以重兵向基輔進攻。從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團軍群無論實施哪一種方案,都將無法達到預定計劃,屆時,德軍也必然要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側翼部隊給予支援,這就又產生了一個新問題:被抽調南翼的中央集團軍群又如何完成與北方集團軍群合圍列寧格勒的計劃?結論只有一個:巴巴羅薩計劃是一個草率的、不可操作的計劃,德國在精心准備了一年之後,卻要在最重要的環節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⑹ 莫斯科保衛戰的時間和經過:德軍二戰第一次失敗
發起戰爭
根據「台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裝甲集群1在維亞濟馬方慎燃向,相繼開始了進攻。盡管蘇聯紅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仍然突破了防禦。德軍第2集團軍突破了蘇聯紅軍第50集團軍的防線,於1941年9月下旬奪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奧廖爾 陷落。德軍沿著奧廖爾-圖拉 的公路推進。莫斯科以西的維亞濟馬方向,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斗。德軍10月7日則進抵維亞濟馬地域,兩方面軍大部分軍隊在此陷入合圍,一直頑強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蘇聯紅軍維亞祥鏈濟馬集團大部被殲,被圍軍隊一部後來突出重圍,有的留在敵後開展游擊斗爭。布良斯克方面軍陷於戰役合圍的困境後也向後退卻,23日,蘇聯紅軍布良斯克集團大部被殲。德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俘虜蘇聯紅軍58萬人。而這58萬人中只有85000人突出德軍防線。
但實際上,由於希特勒堅持中央集團軍在佔領斯摩棱斯克 後向北圍攻列寧格勒,向南進攻烏克蘭,導致了德軍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來將目標瞄準莫斯科,這實際上為蘇聯鞏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線贏得了時間。
在十月中旬,德國中央集團軍結束了對維亞濟馬一線的蘇聯紅軍的圍殲,此時朱可夫有抽調了一批新部隊,前往莫斯科。這時,秋雨季節開始了;泥濘的道路給兩軍都帶了不便,它在阻礙德軍進攻的同時也妨礙了蘇聯紅軍的防守,雙方的許多作戰車輛都陷入泥濘中了,還有部分車輛需要坦克拉出。(並不是某些資料說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頑強抵抗
莫扎伊斯克防禦線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區,蘇聯最高統帥部採取了各種緊急措施來保衛首都。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線指揮部獲得了新組建的5個機槍營、10個反坦克炮兵團和5個坦克旅,這些部隊被重新編成了第5集團軍,由列柳申科將軍指揮。
為了改進軍隊指揮,10月17日,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合編為新的西方面軍,朱可夫大將任司令員。同日,根據朱可夫的建議,在西北方向上掩護莫斯科的西方面軍右翼部隊第22,29,30,31集團軍組建為加里寧方面軍,由科涅夫上將出任司令員,方面軍的指揮機關則在原第10集團軍司令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後,著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羅斯拉韋茨——卡盧加一線建立新的防線,並組建第二梯隊和方面軍預備隊。並想方設法抽調了14個步兵師、16個坦克旅和40多個炮兵團,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個集團軍,但總兵力依然只有9萬餘人。他還特別注意將富有作戰經驗的將領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開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寬宴虛的第5集團軍在莫扎伊斯克,葉菲列莫夫的第33集團軍在納羅福明斯克方向,43集團軍在小雅羅斯拉韋茨,49集團軍在卡盧加等地展開防禦。
莫斯科市民也被動員起來。在3天之內,組織了25個工人營,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發動60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築起三道防禦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佔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僅婦女兒童就構築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處於防禦狀態的莫斯科城,被街壘、路壘、工事嚴密地封鎖起來,食品因此嚴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禦地區展開的多次激烈戰斗中,蘇聯紅軍對德軍優勢兵力進行了頑強抵抗,將其阻止於拉馬河、魯扎河、納拉河等地區。莫斯科疏散許多 *** 機關和最重要的企業;1941年10月20日,國防委員會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實行 *** 。當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築起防禦工事,連克里姆林宮 附近都不例外,組建新的民兵師,使全城做好巷戰准備。
10月23日,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剩餘部隊突出重圍,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團依然緊追不舍,並於29 *** 近莫斯科左翼重要軍工城市——圖拉。由於第50集團軍的紅軍戰士和圖拉民兵的堅守,德軍始終無法突破圖拉防線,這使得德軍的右翼大大延長,導致其在戰線中部無法以足夠的戰術密度作戰。
11月初,莫斯科蘇聯紅軍又得到了10萬人,300輛坦克,2000門火炮的補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閱兵式。當時納粹德國軍隊已經到達,為了提升國民及軍隊的士氣,斯大林在命令在1941年11月7日在紅場 舉行閱兵典禮並發表著名演說,他說道:「我們的國家正在遭到入侵,全體蘇維埃公民和軍隊都要不息用盡每一滴鮮血來保衛蘇維埃土地和村莊」。當天蘇聯所有廣播站都播放了這次演講。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點准時閱兵,但在後來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點10分。這一次閱兵是有巨大意義的,蘇聯向全世界表明了戰斗到底的決心。蘇軍隊伍在克里姆林宮 前檢閱,然後直接開赴前線。蘇聯紅軍以預備隊和補充兵員加強了西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撤銷。各方面軍受領命令扼守所佔領的地區,阻止德軍從西北和西南迂迴莫斯科。
再次進攻
十一月後,莫斯科地面的積雪近1米厚,為了不被德國空軍發現,部隊延最短的路徑開路,而開路工具也是最簡單的,是馬拉壓路機,並設置了分流點,道路兩旁豎起了2-3米高的雪堆,還將汽車漆成白色,這樣便很難讓高空偵察機發現。
11月13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德爾在中央集團軍群總部召開了各軍團參謀長會議,下達了「1941年秋季攻勢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為此共集中了51個師。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是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團軍,其任務是分別從北方和西方包圍莫斯科;於是德軍第三,第四裝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寧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線;他們的部隊繞開伊斯特拉水庫,佔領了克林和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軍團則從南方向莫斯科包圍,他們突破了圖拉防線,但被一支蘇聯紅軍中隊拖了幾個小時。
蘇聯紅軍經過11月底-12月初的頑強防禦和多次反突擊,德軍突向莫斯科的最後企圖破產了。蘇聯紅軍雖然經常處在危急狀態,但終於堅持下來並消耗了德軍。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這段時間內,德軍在莫斯科附近就死傷15.5萬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飛機近1500架。
據說,霍普納推進了工程營摩托車兵,在1941年11月30日沖進一個距離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區,關於這件事,有一種說法是摩托車兵全部陣亡,另一種是說他們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國人的標准來看都異常地嚴寒。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既沒有設防禦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准備。11月上旬入冬,雖然道路能夠使用,但德軍的冬季裝備不足,由於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而蘇聯紅軍則士氣高漲。
對莫斯科的蘇聯紅軍而言,情形則恰好相反。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軍已成強弩之末,在各個方向上的進攻都已被遏制。此時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將預備隊第10集團軍,第20集團軍和第1突擊集團 *** 隸給西方面軍。此時,蘇軍的實力是,總兵力110萬人,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餘架飛機。德軍共有170萬人,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雖然德軍兵力要多於蘇軍,但由於其戰線過長,兵力分散,戰線並不穩固。
蘇聯紅 *** 入反攻並粉碎莫斯科城下德軍的條件已經具備。斯大林任命華西列夫斯基 中將擔任代理總參謀長,並命令他立即擬定反攻作戰計劃。蘇聯紅軍反攻的指導思想是,同時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威脅莫斯科的最危險的突擊集團。反攻的基本任務賦予了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分別在其北面和南面實施突擊。
蘇聯紅軍反擊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 致電斯大林下達反擊命令,當晚,斯大林下達反突擊的命令。
但這沒有引起德國的注意。1941年12月4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根據所獲情報得出結論:蘇聯沒有能力發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擊行動。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寧方面軍 的第30集團軍首先轉入反攻,此時德軍進攻能力顯然已經衰竭。德軍裝甲集群側翼遭到強烈打擊,進攻的蘇聯紅軍迫使他們向克林方向撤退。
12月6日,西方面軍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對德軍發動反擊,德軍部隊在氣候和蘇軍的雙重夾擊下,被從莫斯科附近擊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圖拉 的古德里安部決定退回原來的防線。
希特勒簽署了在蘇德戰場全線包括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的訓令。
12月9日,蘇聯紅軍解放了羅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 ,12日解放了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 ,15日解放了克林 ,16日解放了加里寧 ,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 的職務,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他發布命令說:「每一個人應站在其現在位置上打回去。當後方沒有既設陣地時,絕對不許後退」。雖然德軍將領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納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職,可是希特勒卻認為萬萬不可以退卻,否則就會重蹈拿破崙的覆轍。雖然是由於他的固執,才會使這個戰役走到了慘敗的邊緣,可是也因為他的固執,才使他不曾跳入這個深淵。毫無疑問的,因為他不肯撤出蘇聯或是斯摩棱斯克以東的地區,才使他的大軍避免了一個比1812年還更可怕的浩劫。希特勒的計劃與拿破崙不同,不是全線撤退而是向後方運動,將原前進的補給線都變成了抵抗據點,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蘇聯紅軍收復了卡盧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寧也被蘇聯紅軍收復。東南方向,蘇聯紅軍解除了德軍對圖拉的包圍。莫斯科會戰結束,蘇聯紅軍取得了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德軍損失人員50餘萬,坦克1300餘輛,火炮2500門。德軍不得不改「閃擊戰」為持久戰。
1942年1月7日蘇聯紅軍重奪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寧 。1月初,西部戰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軍已經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軍38個師,內15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遭重創。進攻莫斯科的突擊集團被擊潰,使德軍驚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個居民地,一步也不後退,直到最後一兵一卒。
由於缺乏實施大規模進攻行動的經驗以及缺少快速兵團,蘇聯紅軍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賦予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的任務,2月初,來自西歐的德軍增援部隊(12個師又2個旅)和中央集團軍群北翼部隊,分別實施反突擊,蘇聯紅軍的態勢惡化。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命令西方向部隊轉入防禦、撤回外線作戰部隊,會戰至此結束。
1942年4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傷亡人數達50萬人,被蘇聯紅軍趕到了距離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帶。而蘇聯付出了傷亡和被俘70多萬人的慘重代價,卻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在反擊戰中,由於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廠的撤離,使得蘇聯紅軍在反擊中出現了彈葯不足的情況,使得蘇聯紅軍的反擊被迫中止,不然也許會殲滅更多德軍。
⑺ 請問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蘇德戰場上莫斯科戰役失敗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後果和對以後戰局的影響
逐一回答
莫斯科戰役為何失敗
1.1 發動時機因素,曾有後世者分析得出結論,本來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在3-4月開始,可可愛的義大利人發動了對希臘的入侵,為了幫助義大利朋友,德國不得不派出部隊進攻東南歐,導致巴巴羅薩計劃延期開始。
如果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間提前1-2個月,完全可能在嚴冬來臨之前進入莫斯科
1.2實力問題,建議去看一下當時的統計數據。到了布良斯克雙重合圍戰之後,德國的技術兵器損耗已經到了一個相當驚人的地步。飛機、坦克、火炮的完好數量已不足編制數的1/3,空軍面臨的問題尤其嚴重。以致當時的戰斗機總監都只能說,我們的勝利遙遙無期
由於之前過於輕視毛子的力量,把希望放在速勝上面,後方補給沒有做足功課,導致後期前線部隊挨餓受凍
1.3戰術問題,眾所周知,德國人走的是閃電戰路線,其實際上就是坦克部隊在前面猛沖,破壞敵人的通訊、聯絡、指揮和後勤設施,讓敵人陷入恐慌和混亂,然後由後續跟上的步兵部隊掃尾
但當時德國步兵部隊缺少機動工具,兩者速度差比較大。銜接有問題。而裝甲部隊缺少伴隨的自行化炮兵,攻擊能力有所不足,基本依賴空軍的斯圖卡作為補充
這套戰法在西歐沒有太大的問題,可到了毛子這邊,前期是一招鮮,後期就遇上問題了。
正如上面說的,當時空軍能出動的俯沖轟炸機數量不足,突擊威力受阻,而坑人的道路限制了後續步兵的機動性,兼之毛子抵抗到底的韌性。讓德國人陷入僵局,技術和戰術優勢無法發揮,而毛子的人力優勢可以充分發揚
這么看下來,莫斯科戰役失敗也是天意
2.如果在莫斯科小鬍子贏了會怎麼樣
個人覺得將有兩方面後果
2.1 蘇聯方向。當時蘇聯人已經是人心惶惶(根據解密檔案,當時許多老百姓都喊出老希特勒會給我們麵包的,這種口號,拒絕搬遷和服從命令),另一方面,莫斯科是俄國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一旦切斷,交通將陷入僵局,所以說莫斯科沒了,蘇聯很可能會和德國媒合
2.2美國方向,當時美國對是援助蘇聯搖擺不定,是在莫斯科戰役毛子勝利後才下定決心大力援助蘇聯的,並且最終確定先歐後亞的戰略的
如果莫斯科沒了,美國很可能改變策略,在收拾完日本之後轉手對付德國,德國的失敗將延緩至少2年
3.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人失敗原因
3.1戰略方面
建議去看看利特哈特的《間接路線戰略》,裡面提出了6正2反,8大原則。看看元首的規劃就知道了。先是在目標之間搖擺不定,先想著拿下巴庫,然後又靈機一動,想同步拿下斯大林格勒(屬於瞎帥說的,五心不定,輸個乾乾凈凈);其次,選擇目標時超越自身能力,只能把側翼放給羅馬尼亞和義大利部隊,結果被人家包餃子了;其三,直接攻擊目標,而沒有充分利用此前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的結果,先消滅外圍蘇軍;其四,沒有充分動員本方力量。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克里米亞的11集團軍就在看戲,沒有被投放下去
3.2戰術方面。有一本書叫《車臣戰訓》,是總結城市戰的經驗。看了那個,再回頭看看德國人作戰方式就知道了
此外,始終無法切斷伏爾加河上的運輸線,導致崔可夫始終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後方增援
3.3後勤
在整個戰役之中,後勤始終不充分,人員、彈葯補充不足。當時空軍彈葯嚴重不足,坦克油料和彈葯也出現了不足
4.斯大林格勒戰役對戰局的影響
此戰之後,德國人最痛苦的當屬機動兵力嚴重不足。南方集團軍群之前最重要的一個野戰集團就是第六集團軍,此戰之後,第六集團軍沒了
在高加索的部隊雖然在曼施坦因的配合下撤了出來,但第17集團軍被滯留在克里木區域,最後只能撤回克里米亞半島。此外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和1個義大利集團軍都沒了,這造成了43年德國在南線的機動兵力捉襟見肘,而毛子得以進行全面進攻,在任意他們選定的地點發起攻擊,讓德國把血流干
但對於東線而言,曼施坦因在此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挽回了局面
真正的較量在於此後的庫爾斯克和一系列反擊戰
這些戰役在戰術上將德國最後的機動兵力消耗殆盡,德國最終死於失血過多
⑻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 德軍為什麼失敗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的莫斯科保衛戰,蘇聯最終守住莫斯科,取得戰役的勝利,而此戰也宣告德軍閃電巧搜戰的失敗。那麼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
蘇聯紅軍在莫斯科城下進行的防禦,完全是背水一戰,可以說佔劣勢。德軍進攻的是俄羅斯族生活了幾百年的核心地區,抵抗強敵,為國盡忠的決心和報復侵略者的力量支撐著蘇聯紅軍。在這里引用朱可夫元帥的一句話:「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止了法西斯軍隊,而是受到蘇聯人民、首都和祖國支撐的蘇聯紅軍的不屈不饒、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打敗了德軍百萬以上的精銳部隊。」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他們的戰斗相當英勇,這不可否認。而這種士氣的力量是在首都城下聚集起來的, 精神力量使蘇聯紅軍士兵們對德軍拚死一擊。另一個方面,德軍仇視蘇聯人的事實也令莫斯科人倍感懼怕。 *** 許諾的獎賞和己方強大的後備力量則讓他們安心。兩個因素疊加起來,鑄造了對德軍視死如歸的蘇聯人。 但蘇聯紅軍在士氣上不佔太大優勢,那麼在實際軍事實力上呢?據俄羅斯公布資料,蘇聯紅軍自9月30日到12月5日的戰役防禦階段,共戰死和失蹤514338人,負傷143941人。戰役反攻期間的12月5日到1月7日蘇聯紅軍共戰死和失蹤139586人,負傷231369人。戰役中總共損失約103萬人。與此同時,德軍在整場戰爭中兵員損失還未滿100萬人。 蘇聯紅軍大反攻前夕,雙方在莫斯科附近兵力情況:德軍比蘇聯紅軍多60萬人,6000門火炮,500輛坦克。只有飛機方面,蘇聯紅軍略勝300餘架。況且當時的蘇聯紅軍武器,在技術和質量上都遜於德軍。可見蘇聯紅軍對德大規模進攻確實有些實力不足。蘇聯紅軍部隊的人員素質也相形見絀,直到1944年,蘇聯紅軍還要以犧牲6個人為代價消滅1名德兵。 援軍方面,蘇聯紅軍固然可以從遠東調兵譴將,但德軍更可以從北方、南方兩集團軍群、西線的大量守備軍、國內駐防軍和法西斯盟邦處搜集大量實力。(莫斯科戰役末期,德軍從西線調來的12個師又2個旅對抵擋反攻起了不少作用。當時還曾下令將因汽車報廢而無所事事的司機們編成戰斗部隊、裁減後方機關並由戰俘替換德國工人。1942年中期,德國又從其盟邦處搜集了52個師的炮灰) 從宏觀的全局上看,德國人在莫斯科戰役後仍擁有占蘇聯總人口45%,工孝裂歷業總產量33%和耕地面積的47%的廣大土地。當時蘇聯的牲畜頭數也減少了一半。蘇聯的軍工生產更是在1942年才恢復戰前水平。親德的日本人(1942年前期,他們一直壓著美國打)和土耳其人牽制著不少蘇聯紅軍部隊。隆美爾從南面攻過來的危險也不得不讓蘇聯人防備。(1942年他曾創造過這種情況) 而德國方面,當時英國的威脅可以忽略不記(這一點丘吉爾曾多次承認),美國人剛剛參戰,而且歐洲最富饒的地區幾乎都在希特勒掌握之下,在1941和1942年,論國土和人口蘇聯也不佔上風。反之,1942年,希特勒的土地卻達到了巔峰。所以,從戰爭全局上看,德國仍占上風(雖然失敗的種子已在成長,但還沒有長成大樹)交戰雙方至少是勢均力敵。
德軍為什麼失敗?
閃電戰顧名思義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打擊的戰術,其實是忽略掉了後方物資補給和持久力的源或,它對各項條件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在波蘭法國等氣候條件良好的地方,出其不意搞一次火力充沛的突襲,成功的幾率自然是很大的。可蘇聯不一樣。正處於冰雪極惡天氣中的莫斯科,道路狀況惡劣,偏偏又面積廣戰線長,後勤保障中的嚴重缺陷暴露無遺,甚至連坦克需要的零部件都運輸不到位。士兵們食物和彈葯的補給都不能保障,還談什麼作戰呢?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里,處於防禦地位的蘇軍優勢反而愈加明顯。德軍在前幾次成功中獲取的自負終於被擊潰了。 撇開這些外在環境的影響不談,德軍作為侵略軍本身就代表著不正義的一方,而一場戰爭的正義性與否同軍隊的士氣是有很大關聯的。蘇聯的士兵和民眾,對侵略者的情感是相當激憤的。幾乎是一場全民戰爭,普通人民都被動員參與到軍事防禦線的建築中。這樣一場既沒有地域優勢又沒有立場優勢的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⑼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原因有幾個
一、戰略失誤,軍事指揮方面存在極大的錯誤。二、國力不支,德國的綜合國力與蘇聯相比,尤其是國土面積和人口總量方面差距太大,遑言資源差距。三、國際環境不利,德國進攻蘇聯,緩和了英國的壓力,再加上美國的參戰,導致德國雙線作戰,且自身盟友勢力不夠。四、德國團叢國內的反塌頃櫻對派也使民心逐漸動搖。乎敏五、正義與非正義終究要分出勝負。
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發生革命。
1918年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魏瑪共和國。1918年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