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德國十大名將
二戰德國十大名將分別是: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2、勃勞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4、凱特爾(Wilhelm Keitel,1882-1946)
5、克盧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6、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8、保盧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
9、維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10、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一譯"布洛姆貝格"。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歷任預備19師、預備18軍、第7軍團司令部參謀官。一戰後在國防軍歷任軍訓處處長、陸軍管理局(實即陸軍總參謀部)軍隊辦公室主任、第一軍區(東普魯士)司令。曾代表德國出席日內瓦裁軍談判。1933年1月被總統興登堡委任為希特勒內閣的國防軍部(1935年改稱軍事部)部長。1934年8月興登堡死後,下令國防軍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主持納粹德國早期的擴軍工作。1936年獲元帥銜。1937年11月,在最高軍政秘密會議上,對希特勒提出的具體擴張步驟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納粹德國軍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期間猝死獄中。
2、勃勞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炮兵上尉,1912年調總參謀部任參謀。1933-1937年歷任第一師師長、普魯士軍區司令、第一軍軍長、第四集團軍司令。在施萊歇暗殺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為上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德軍進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1939-1940年相繼指揮進攻波蘭、荷蘭、比利時和法國諸戰役,連連獲勝。1940年7月晉升元帥。1941年指揮入侵南斯拉夫、希臘和蘇聯。由於對蘇閃擊戰失敗,於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強迫辭職。轉入預備役後隱名度日。1945年被英軍俘虜。後因心臟病死於漢堡戰俘營。
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皇家高級軍官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騎兵師師長(少將),1931年調任第2師師長(中將)兼第2軍區司令,1935年任第3集團軍司令(上將)後轉任第1集團軍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團軍司令,率軍進占奧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團軍群司令,率軍侵佔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1939年任入侵波蘭的北方集團軍群司令。1939年10月調任西線B集團軍群司令,在戰線北翼攻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年7月晉升元帥。1941年任進攻蘇聯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擔負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方向的主攻。反對希特勒在佔領區進行集體屠殺,但同樣不贊成反抗運動。同年12月,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而被迫辭職。1942年1月重新出任蘇德戰線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編的B集團軍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對分兵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兩個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職。死於盟軍空襲。
4、凱特爾(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陸軍元帥。1901年入伍服役於野戰炮兵第46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炮兵連長和師參謀官。戰後在國防軍內繼續任職。希特勒上台後,積極同納粹黨合作。1933年任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主席,獲少將軍銜。1936年任軍事部長。勃洛姆堡的參謀長。1936-1937年接連晉升為中將和上將。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見的高級將領職務後,被委任為新成立的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實際上是希特勒的總參謀長)。1940年獲元帥銜。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始終是希特勒最親近的軍事顧問和忠順的助手,深信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直接參與策劃、制定和實施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以及從進攻波蘭起到德國戰敗止的各種戰爭計劃和侵略暴行;頒布一系列殘害和屠殺戰俘、對佔領區實施恐怖統治和掠奪的命令。由於對希特勒忠順和牽承,在同僚中有"點頭驢"的綽號。1945年5月8日代表納粹德國武裝部隊,在柏林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戰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受審,以共同策劃或密謀、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而判處絞刑。1946年10月16日執行。
5、克盧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陸軍元帥。曾受訓於普魯士軍官學校,1901年開始任野戰炮兵第46團營副官(少尉)。1912年畢業於軍事學,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第3軍區步兵指揮部任職。希特勒上台後,歷任通訊兵總監(少將)、第6軍區司令和第6步兵軍軍長(中將)。1936年晉升炮兵將軍,1938年任第6集團軍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團軍司令,參加入侵波蘭,後升為上將。翌年進攻法國,晉升元帥。1941年參加閃擊蘇聯,曾一度進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蘇軍反擊下敗退,但仍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10月受傷後,調回大本營預備軍。在此期間,上層的反希特勒密謀分子曾與其聯絡,但未獲其支持。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於7月出任西線德軍總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職,返國途中自殺。
6、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陸軍元帥。1909年軍校畢業後開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表現出色升至少尉。戰後在國防軍歷任步兵連長、軍校戰術教官、騎兵營長和軍校校長。1938年其《步兵進攻》一書受希特勒賞識,被任命為元首大本營衛隊長(上校銜)。1940年調任第7裝甲師師長,參加進攻法國。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揮非洲軍團。在北非作戰中,善於以裝甲坦克部隊迅速機動,突破對方防線,深入穿插,多次擊敗英軍,被稱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晉升上將。同年6月,因攻佔英軍北非要塞圖卜魯格,晉升元帥。但不久因兵力和後勤補給不足,被迫停止進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戰役中敗退。1943年3月被召回國。同年7-11月任駐義大利北部的B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駐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籌劃和准備在法國海岸抵禦盟軍登陸。戰爭後期,對國社黨持否定態度,不過未有實質上的反抗。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被英國飛機炸傷。後受七.二零事件牽連,被迫服毒自殺。
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陸軍元帥。1898年開始服役。1912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巴伐利亞第2軍。戰後歷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校長、師長和軍長。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升步兵將軍。對國家社會主義持中立態度。1938年任侵佔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指揮新建的第14集團軍,參加入侵波蘭。次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晉升元帥。1941年率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繼而任巴爾干佔領軍司令。1942年6月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邦德國。
8、保盧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
陸軍元帥。1909年加入海軍,翌年轉入陸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國防軍擔任參謀。1935年任坦克部隊參謀長。1939年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侵略波蘭的戰爭。由於希特勒對裝甲兵的重視,保盧斯逐漸擁護希特勒的政策。翌年調任第十集團軍(後改番號為第六集團軍)參謀長,參加進攻法國。同年9月升任陸軍副總參謀長,參加制定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2年調任第六集團軍司令,擔任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同年11月,被蘇軍包圍於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下令死守,並在1943年1月31日晉升他為元帥,但隨即被俘。在蘇聯俘虜營參加反納粹運動。1944年加入德國軍官反法西斯聯盟,後又加入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主要戰犯時,曾出庭作證。1953年獲釋,定居民主德國。
9、維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陸軍元帥。畢業於普魯士武備學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歷任國防軍步兵師師長、第三軍區(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職。此後開始參與上層的反希特勒密謀活動。1939年被委派指揮駐防西線的德軍第1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獲元帥銜。同年10月任D集團軍群司令。1941年任西線德軍總司令。翌年調回大本營任總協理官。1944年參與策劃七.二零事件,內定政變成功後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失敗後被處死。
10、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
德國陸軍一級上將,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於1888年6月17日生於但澤南部魏克塞爾河附近的Culm(當時屬德國,現屬波蘭)。從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讀於軍事學校和柏林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他作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親指揮部隊。古德里安關於裝甲兵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及閃電戰的戰術思想在德國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他能把此理論付諸實踐,所以,他有德國裝甲兵之父及閃擊英雄之稱。
『貳』 出色的軍事家,二戰時德國著名將領都有哪些
古德里安,他是閃電戰的發明者。
曼斯坦因,德軍陸軍總參謀長,一手策劃了德軍閃擊西歐的計劃,最終逼迫法國投降。
隆美爾,二戰名將,被譽為「沙漠之狐」
鄧尼茨,海軍司令,「狼群」的代表
隆德斯泰特;
馮·包克;
至於戈林,他算不上是個名將。
『叄』 德國足球隊的名將
德國
門將:諾伊爾(沙爾克04)、維澤(不來梅)、布特(拜仁慕尼黑)
後衛:弗雷德里希(柏林赫塔)、默特薩克(不來梅)、傑羅姆-博阿滕(漢堡)、拉姆(拜仁慕尼黑)、塔斯齊(斯圖加特)、巴德斯圖貝爾(拜仁慕尼黑)、奧戈(漢堡)、揚森(漢堡)
中場:赫迪拉(斯圖加特)、托尼-克禪運塌慎羅斯(勒沃庫森)、施魏因斯泰格(拜仁慕尼黑)、厄齊爾(不來梅)、馬林(不來梅)、特羅肖夫斯基(漢堡)
前鋒:卡考(斯圖加特)、戈麥斯(拜仁慕尼黑)、克洛澤(拜仁慕尼黑)、基斯林(勒賀衫梁沃庫森)、波多爾斯基(科隆)、托馬斯-穆勒(拜仁慕尼黑)
『肆』 二戰德國十大名將
二戰時期德國三大名將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戰略家,被後人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首。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1940年,法國戰役。曼施坦因為德軍制訂了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曼施坦因的計劃充分展示了閃電戰的思想以及其個人獨特的創造力。德軍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穿越了阿登森林,然後迅速佔領了馬斯河的橋頭堡,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將英法軍切斷在北部。法國戰役中德軍裝甲洪流席捲而下,英法聯軍全線崩潰,著名的馬奇諾防線成為擺設,英法軍部隊被迫丟棄大量的武器裝備,從敦克爾克撤回英國,很快法國便被德軍佔領。
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軍逮捕,被送到戰俘營關押,後來又被轉到紐倫堡。1949年8月戰爭罪犯審判期間,曼施坦因被判入獄18年,不過在1952年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享年86歲。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7~1954.5.15),德國"陸軍大將",軍事家、理論家、戰術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稱為"德軍裝甲兵之父"。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閃電戰術有三個要素,即奇襲、快速和集中。他認為在作戰中應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坦克與飛機密切配合,突破對方的某一狹窄地區,其後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軍隊著手掃盪對方的陣地及據點,迅速擴大佔領區域,實施包圍、合圍,殲滅對方部隊,迅速向縱深發展勝利。古德里安認為這種戰術對進攻戰役的勝利和整個戰爭的勝利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1939年8月,率領裝甲集群參加閃擊波蘭。1940年5月,參加法國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最快的進攻速度,指揮他的裝甲軍在短短幾天時間里長驅直入400多公里,橫貫法國,將幾十萬英法聯軍合圍。1941年6月,參加蘇德戰爭。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向美軍投降,隨後被關押了三年。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因心臟病去世。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1891-1944),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他不僅成為戰時軍民的偶像,同時也贏得了敵人的尊重。
隆美爾出生於符騰堡邦的首府海登海姆市。1910年7月從軍,一戰後曾擔任過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38年隆美爾少將任元首大本營司令。1940年2月任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使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1941年1月希特勒挑選隆美爾中將任駐非洲軍團軍長。在北非戰場上,隆美爾進入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在這里,他充分顯示了他的戰術天才,指揮非洲軍數次以少勝多擊敗英軍,贏得了不朽的聲名,被提拔為上將。1942年6月隆美爾上將被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戰爭後期,隆美爾被卷進了密謀推翻希特勒的計劃中,被迫於在1944年10月14日在卡車上服毒自盡,時年53歲。
『伍』 德國十大名將
第十位:愛德華·迪特爾,德國山地步兵大將,和南方驕陽將軍隆美爾並稱的北國雪之將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供職。1938年晉升為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入侵波蘭的作戰。1940年4月10日起率領山地師在挪威納爾維克作戰,首獲騎士十字勛章,晉升中將。蘇德戰爭初期率部隊從芬蘭侵入蘇聯北極地區。
第九位:阿爾貝特·凱塞林(德語: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躋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勛章獲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第八位: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Otto Moritz 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德國陸軍元帥。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參謀本部技術司司長。他當時的長官曼斯坦因將軍誇他是群人中的強者,並喻之為「鯉魚池中的梭魚」。
第七位:倫德施泰特(1875-1953),納粹德國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最能乾的指揮官。曾指揮第2集團軍入侵捷克,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入侵波蘭。對蘇聯的入侵期間,倫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圍殲了當面蘇聯元帥布瓊尼部隊的主力。」1945年5月1日,倫德施泰特被美軍俘獲,後來又被引渡給英國人。1949年因身體虛弱,他在一所養老院里度過餘生,1953年2月24日死於心臟病。
第六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國「陸軍大將」,軍事家、理論家、戰術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也是「裝甲戰」、「坦克戰」的倡導者,被稱為「德軍裝甲兵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大將。
第五位: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馮·萊溫斯基(Erich Von Lewinski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名將,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與隆美爾和古德里安,並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第四位: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 綽號「沙漠之狐、帝國之鷹」,與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
第三位: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Moltke, Helmuth von, 1907-1945),德國名將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的侄孫,從1940年開始結合中產、軍方、教會、社會主義及工會人氏,意圖推翻納粹政權以重整德國秩序。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失敗後被捕,於1945年1月在柏林被處決。
第二位: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瓦爾施塔特侯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魯士元帥,在數次重大戰役中名聲遠揚。他積極進攻的指揮風格為他贏得了「前進元帥」的稱號。布呂歇爾在1816年被評為柏林和羅斯托克的名譽市民。德意志名人紀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第一位:克勞塞維茨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陸』 納粹德國三大名將
第一位: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全名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1887-1973),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三大名將之首,被稱為「閃電伯爵」。1939年9月,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在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德軍連續圍殲波軍主力,並包圍了波蘭首都華沙,在炮兵和空軍轟炸下,波蘭被逼迫投降,而德軍死傷人數才3萬餘人。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制訂了著名的入侵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曼施坦因的計劃充分展示了他自己的獨特創造力和閃電戰的理念。按照計劃,德軍將集中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迅速佔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這次戰役中德軍裝甲席捲而下,法國等聯軍全線崩潰,很快就淪陷了。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將軍,被授予騎士勛章。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里,攻佔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後,幾乎就沖進了列寧格勒,這為他贏得了「閃電伯爵」的稱號。
第二位:隆美爾
隆美爾全名埃爾溫·約翰內斯·尤根·隆美爾(1891年-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被稱為「沙漠之狐」,更是德國以中產階級出身以及未進入過參謀學校而獲得此頭銜的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隆美爾作為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指揮官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5~6月間,在閃擊西歐的侵略戰爭中,隆美爾指揮德國裝甲第7師沖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時,接著是阿拉斯、索姆,最後直搗法國西海岸,被法國人稱之為「魔鬼之師」。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盟友義大利軍隊。他以「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結論改變「固守防線」的命令,指揮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勇猛穿插,全速前進,使得英軍猝不及防,節節敗退,直逼亞歷山大和蘇伊士。隆美爾因此名聲大振,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並被晉升為元帥。
第三位: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全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德國陸軍一級上將,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裝甲戰的倡導者,著名陸軍戰術「閃電戰」創始人,被譽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閃電戰和裝甲集群,僅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便佔領波蘭全境,更在一個月余令法國戰敗。德國最高統帥部包括希特勒在內都對裝甲部隊高速進攻獲得的巨大戰果感到驚疑,為防止法軍發動翼側反擊,急令各坦克部隊停止前進。若非如此,33萬英法聯軍也許會被他完全
『柒』 德國三大名將是哪三位
德國的三大名將: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一譯曼施泰因)出生於德意志帝國的柏林,出生名為弗里茨·埃里希·格奧爾格·愛德華·馮·萊溫斯基。
出身名門貴族,是炮兵上將愛德華·馮·萊溫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個孩子。
曼施坦因的母親海倫的小妹妹赫德韋格·馮·希普林和步兵上將喬治·曼施坦因(1844-1913)結婚之後很長時間沒有子嗣,所以曼施坦因還沒有出生前就決定過繼給他的姨父。
不僅父親是普魯士將軍,曼施坦因的舅父、祖父都是普魯士的將軍,後來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是他的伯父。
1894年起,曼施坦因在時屬德意志帝國的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學教育,直至1899年。1900年至1906年,他在位於普倫和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少年候補軍官團度過了六年時光。
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為一名見習軍官參加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晉升為少尉。1913年,被選送到柏林軍事學院學習。1914年,晉升為中尉。同年,又回到近衛步兵第3團,不久後擔任近衛第2後備團的副官。
『捌』 德國二戰名將
第1位: 赫爾曼·威廉·戈林,納粹德國政軍領袖。
第2位: 閃擊伯耐悔毀爵前虧,曼施坦因。
第3位: 「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
第4位: 「沙漠之狐」——隆美爾。
第5位: 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茨。
第6位: 龍德施泰特,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一生四次被昌備罷免。
『玖』 德軍有哪些名將
保羅.馮.興登堡(1847-1934)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奧古斯特.馮.馬肯森(1849—1945),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伯恩哈德.卡爾.阿道夫.馮.迪姆林(1853-1944)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巴伐利亞王子利奧波德(1846-1930)德國陸軍元帥。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1869-1955)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科爾瑪.馮.德.戈爾茨男爵(1843-1916)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卡爾.馮.貝洛(1846-1921)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瑞摩斯.馮.沃爾希(1847-1920)德國陸軍元帥段春。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1862-1929)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元帥。符騰堡公爵—阿爾布雷希特(1865-1939)德意志第二帝國元帥,肢攔赫爾曼.馮.艾希霍恩(1848-1918)德國第二帝國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海因里希.魯道夫.馮.克盧克(1846-1934)德國陸軍大將。赫爾穆斯歷燃胡.馮.毛奇(1848-1916)德國陸軍大將。費里克斯.馮.伯斯梅爾(1852-1937)德國陸軍大將,伯爵。卡爾.馮.艾內姆(1853-1934)德國陸軍大將。亞歷山大.馮.弗雷坦格—羅林霍芬(1849-1926)德國陸軍大將。奧托.馮.貝洛(1857-1944)德國陸軍步兵上將。弗雷德里希.克雷斯.馮.科萊森斯坦因(1870-1948)德國陸軍中將,奧托.里曼.馮.贊德爾斯(1855-1929)德國陸軍大將。弗里茨.威廉.西奧多.卡爾.馮.貝洛(1853-1918)德國陸軍上將。埃里希.格奧爾格.安東.塞巴斯蒂安.馮.法爾肯海因(1861-1922)德軍步兵上將。
『拾』 德國一戰中有哪些名將
一戰德國名將如下:
1.全名:約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奧波德·馮·澤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生卒年:1866年4月22日-1936年12月29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一級上將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塞爾維亞之戰(1915)
歷史地位:澤克特在一戰中並沒有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他軍事生涯的前期,也只是作為一個出色的參謀人員而引人注目。他主要的聲望來自於戰後擔任德軍總司令是在德軍重建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貢獻。他所組建的幾乎「無瑕」的「十萬陸軍」,奠定了德國陸軍得以重新崛起的基礎。他是二戰德國輝煌戰績最大的幕後功臣,被尊為「二戰德軍之父」。
2.全名: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
生卒年:1833年2月28日-1913年1月4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元帥
主要戰爭:普魯士-奧地利戰爭(1860年);普法戰爭(1870-1871);
主要戰役:克尼格雷茨之戰(1860)
歷史地位:施利芬是一個天才的戰略家,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著名的「施利芬計劃」——這一計劃被小×奇修改之後在一戰中遭到失敗。對於該計劃的爭論延續至今,有人認為計劃本身就出了錯誤,另外一些人則認為是執行者犯了錯誤。
3.全名: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
生卒年:1857年-1934年12月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步兵上將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里加之戰(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戰(1918)
歷史地位:在戰爭史上,胡蒂爾主要是以「胡蒂爾戰術」為人所知。這種戰術也被稱為滲透戰術或者風暴部隊戰術,是德軍後來機械化全兵種學說的前身。他對這種戰術的發展並沒有什麼貢獻,但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該戰術的集團軍司令官。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堅定的指揮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塹壕戰為特色的一戰中是非常出眾的。
4.全名: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
生卒年:1870年3月20日-1964年3月9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少將
主要戰爭:鎮壓義和團愛國起義運動(1900-1901);鎮壓霍屯督人和赫雷羅人起義(1904-1908);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東非戰役(1914-1918);坦噶之戰(1914);馬希瓦之戰(1917)
歷史地位:萊托-福爾貝克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或者可能在任何時期都是極具天賦的游擊戰指導者之一。他是一位純粹的職業軍官,極為靈活和機智,經常使正規而保守的英軍對手驚慌失措。他長期對抗20倍左右的敵軍,卻僅僅因為戰爭正式結束而投降。他從未在戰場上被征服過。他還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和壓倒性的優勢敵人作戰,獲得了他的戰士,無論黑人和白人的一致熱愛,而且還贏得了他的敵人的尊敬和欽佩。但對於中 國人而言,他和鴉片戰爭時期的其他侵略者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
5.全名: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海軍元帥
主要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無
歷史地位:提爾皮茨是一個冷酷和狡詐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忠實的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但作為德國遠洋艦隊之父。
6.全名: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生卒年:1849年12月6日-1945年10月8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陸軍元帥
主要戰爭:普法戰爭(1870-1871);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古姆賓嫩(古謝夫)之戰(1914);坦能堡戰役(1914);第一次馬祖里湖之戰(1914);羅斯之戰(1914);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塞爾維亞之戰(1915);羅馬尼亞之戰(1916)。
歷史地位:奧古斯特·馮·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魯士軍官,更是一位能乾的、充滿活力並足智多謀的將領。作為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的征服者,他是德軍在東線最為成功的陸軍指揮官之一。
詳細內容參見:http://tieba..com/p/175186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