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大選怎麼組閣

德國大選怎麼組閣

發布時間:2023-04-24 12:29:31

① 德國組閣談妥具體如何分配職位

據德國媒體報道,在漫長的四個多月等待後,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黨派聯盟終於與社民黨在周三(2月7日)達成聯合組閣協議,並確定了部長職位分配。知情人士透露,默克爾的基民盟將獲得經濟和國防部長等職位;舒爾茨領導的社民黨則將獲得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和勞工部長職位。

去年9月,默克爾帶領基民盟和基社盟順利贏得大選,但卻創造了聯盟黨歷史上最糟糕的選舉結果。此外,同樣支持率下滑的社民黨認為,此前與聯盟黨共同執政導致本黨喪失特色,並可能在未來被邊緣化,因此不願再與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無奈之下,聯盟黨與自由民主黨、綠黨開始就組閣問題舉行試探性對話,但談判破裂,這令默克爾陷入執政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重新舉行大選、組成少數派政府或是讓社民黨態度轉變,成為擺在德國面前的三條道路。

直到今年1月21日,社民黨黨代會才以56%的支持率投票通過了與聯盟黨進行正式組閣談判的決議。懸峙了119天的德國組閣談判終於取得重大突破。

② 默克爾贏得德國大選後內政外交會如何布局

9月24日,德國大選落下帷幕。初步結果顯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以32.9%的得票率位列第一。默克爾有望追平此前德國總理科爾的記錄,第四次當選德國聯邦總理並組閣。

有學者分析,默克爾需要一兩個政黨與其組建聯合政府,而這一過程可能需要100天的時間來進行協調、溝通、斡旋和討價還價。不過,目前德國的政黨政治日臻完善,預測這一次組閣不會出現「組閣危機」。



③ 德國戰後參政時間最長的是哪個黨

歐洲是近現代政黨制度的發源地,而西歐乃是「政黨之母」,當今歐洲主要國家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歷史,都與近代歐洲產業革命和工人運動密切相關。提起歐洲政黨制度,人們常常會聽到「左翼」、「右翼」、「中左」或「中右」政黨等稱謂,聽上去讓人頭暈,或許很多人也不大容易理解什麼叫執政黨「紅綠聯盟」或「黑紅聯盟」,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它們的政治主張和經濟政策有哪些特點,本刊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先生對此深入闡述。

德國大選帶出的政黨政治色彩

2009年9月27日,新一屆德國大選出了結果: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組成的聯盟黨獲得33.8%的選票,社民黨獲得23.1%的選票,自民黨獲得14.7%的選票,綠黨獲得10.5%的選票,左翼黨獲得11.9%的選票。根據德國基本法,主要執政黨聯盟黨將與自民黨聯合組成新內閣,而另一個執政黨社民黨將淪為最大的在野黨。德國現在的執政黨結構由聯盟黨—社民黨「大聯合政府」,將回歸於傳統的聯盟黨—自民黨「中右政府」,「黑紅聯盟」也將易幟於「黑黃聯盟」。 德國傳統的組閣形式是「一大帶一小」輪流坐莊,即聯盟黨帶自民黨、社民黨帶自民黨(或帶綠黨)聯合執政。二戰以後,這種執政模式比較穩固:聯盟黨執政時期分三個階段,1949年至1969年,1982年至1998年,2005年至今,其中,1966年至1969年,2005年至2009年屬聯盟黨與社民黨「大聯合政府」時期,其餘時期都是「一大帶一小」形式。在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屬兩大政黨。聯盟黨成立於1945年12月,代表的是企業主、農場主、職員和知識分子的利益,主張實行社會市場經濟;而社民黨全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它創建於19世紀70年代德國工^運動興起之時,代表的是德國廣大中下層人民的利益,主張公平分配利益,重視社會福利,保護弱勢群體。兩黨比較,聯盟黨更多地體現德國中上層的利益,社民黨則更多替中下層民眾著想。當令其它三個進入聯邦議會的小黨是自民黨、綠黨和左翼黨。自民黨全稱是德國自由民主黨,也是德國政壇上歷史悠久的一個政黨,它以自由主義為鮮明旗幟,以捍衛和擴大個人自由為己任,主張減少政府對民眾自由和私生活的干涉。綠黨創立於上世紀70年代末,它曾在1998年至2002年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其主要觀點是反對環境污染和核能的過分利用,推動社會公正。提倡男女平等。德國左翼黨是德國一個年輕的黨派,成立於2007年,主要由東部地區的德國民社黨(全稱民主社會主義黨,系東德共產黨演變而成)和西部地區的勞動與社會公正黨(系退出德國社民黨另組建的左翼政黨)聯合而成。左翼黨主張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停止私有化政策並實行最低工資標准,帶有一定的社會主義色彩。

上屆德國大選,之所以組成「大聯合政府」,主要是因為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得票35.2%,執政的社民黨得票34.3%,其餘三黨自民黨得票為9.8%,左翼黨得票為8.7%,綠黨得票為8.1%。無論紅綠聯盟(社民黨與綠黨)還是黑黃聯盟(聯盟黨與自民黨)都未能獲得超過半數的選票,故兩大競選對手不得不暫時「聯姻」,組成黑紅大聯盟。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民黨這三個傳統的主要執政黨,其代表色恰好對應了德國國旗黑、紅、黃三色,故人們常把它們分別用不同色彩來作比喻,當然也暗含不同的政治主張傾向。如聯盟黨的「黑色」來源於教士的黑色教士服,意指保守主義政黨;社民黨的「紅色」代表左傾或革命;自民黨則用「黃色」代表自由主義;綠黨採用「綠色」代表該黨的環保主義與和平主義的政治主張;左翼黨採用「粉色」,而粉色在德語中表示有些左傾、有些激進。

從本次大選結果來看,聯盟黨和社民黨都只能算「輸家」,它們的得票率分別比上屆下降了1.5%和10.8%,後者更是「損失慘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黑紅聯盟」執政4年,德國經濟並未走出困境,社會問題成堆,兩黨愈加貌合神離、爭執不休。相比而論,德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一些良策,化解了一些危機,這就為默克爾繼續「連庄」打下了基礎,相反,社民黨在默克爾領導的大聯合政府中失去了自己傳統的政治特點和色彩,加之黨內矛盾突出,出現分離傾向,導致大量選民流失,最終自釀苦果。大黨被削弱,而小黨崛起,標志著聯盟黨和社民黨主宰德國政壇的時代已經結束。

德國大選折射出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特點

作為歐洲政治中的核心力量,西歐政黨的主要功能包括參加選舉和平進入議會,執掌國家和地方政權,將自己的施政綱領付諸實施;控制議會成為多數,通過立法實現其政綱;而作為在野黨,也可在議會監督執政黨及其權力機構。西歐政黨從政治主張和意識形態來看,可將其劃分為左翼政黨、右翼政黨、中間政黨、極左或極右翼政黨,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左翼、右翼和中間政黨。

左翼政黨誕生於19世紀末期,是歐洲國際工運發展的結晶,它以歐洲工人階級為主體,主要包括社會黨、共產黨和綠黨。歐洲社會黨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稱謂:法國叫社會黨,德國叫社會民主黨,英國稱工黨,義大利稱左翼民主黨,西班牙稱工人社會黨,荷蘭叫勞動黨,等等。剛開始,這些政黨從事過許多工人運動,後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社會黨基本演變成為奉行「左翼改良主義」的「新中產階級政黨」,即強調社會公平與公正、重視社會保障與改革。在此基礎上,1974年創立了歐洲社會黨聯盟,試圖通過「同性相吸」的形式擴大其在歐洲政壇的影響力。然而社會黨聯盟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對各成員黨沒有約束力。冷戰結束後,隨著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西歐社會黨開始了從左翼黨向中左政黨(即中間偏左)的轉變。英國前任首相、工黨領袖布萊爾曾為社會黨聯盟提出「第三條道路」理論,強調它是超越左與右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條新道路。德國前任總理、社民黨領袖施羅德也提出「新中間派政策」,實質上是英國工黨「第三條道路」的德國版本,其最大特點就是實用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淡化左右之爭。法國社會黨領袖、前總理若斯潘也提出具有明顯左翼色彩的「現代社會主義」新理論,肯定國家在就業、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中的職責,推行所謂「現代社會主義」。

歐洲共產黨包括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共產黨,其稱謂基本一致。它們是20世紀上半期從社會黨中分裂出來的左翼組織,二戰後曾經一度迅速壯大。但從60年代以後,歐洲社會中產階級力量增強,歐洲政治進一步向右傾斜,西歐共產黨被迫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及「暴力革命」等傳統提法,為求生存而嬗變。至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後,西歐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義大利共產黨改名為義大利左翼民主黨,曾經在90年代中期一度成為執政聯盟的中堅力量。法共也曾在1997年參加社會黨若斯潘政府。但總體看來,西歐共產黨在當今歐洲政壇的影響力很有限。

歐洲綠黨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典、芬蘭和比利時等國綠黨,它們堅持綠色政治的基本宗旨,強調環境責任、個人自由、民主多元、社會正義、男女平等、可持續發展等。2004年,歐洲綠黨聯盟更名為歐洲綠黨,所有國家綠黨在競選中都採用共同綱領,其政治影響力日益擴大。

歐洲右翼政黨也有著悠久歷史,主要包括德國聯盟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英國保守黨、義大利力量黨、西班牙人民黨等。其政黨基礎以資本家、高級管理人員、高級知識分子及社會保守人士為主,其政治主張都集中體現出維護這些階層的利益。如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系2002年由保衛共和聯盟、法國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大部分合並而成,目前是法國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現任主席是法國總統薩科齊。當今歐洲右翼政黨在台上執政的主要有德國聯盟黨和法國人民運動聯盟等,英國保守黨有可能在2010年大選中重新上台。歐洲右翼政黨也有其聯盟——歐洲人民黨,它成立於1976年,實際上是歐洲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的聯盟。之所以自稱人民黨,是想表明自己並非代表某些特定階級或集團的特殊利益,而代表不同階級或集團的利益。2009年6月,新一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屬於中右翼的人民黨黨團在歐洲議會736個議席中占據了267席,成為歐洲議會的最大黨團。這預示著歐洲右翼或中右翼政黨影響力正在「復甦」。

歐洲中間政黨則系介於左翼和右翼之間的政黨,主要包括英國自由黨、德國自民黨、比利時自由黨、挪威中央黨和芬蘭中間黨等,其更多代表自由職業者、中層管理人員、公務員、農場主、農民及小企業主的利益,主張改良資本主義,實行自由市場經濟。支持中小企業,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中間政黨也同綠黨一樣,是歐洲政壇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常常扮演「黑馬」角色,德國自民黨最具代表性。同樣,歐洲中間政黨也有其聯盟組織——歐洲自由民主改良黨。

此外,歐洲政壇還存在極右和極左兩種政黨,雖然其政治力量不強,但其政治殺傷力有時也很大。所謂「極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極端,為獲取經濟利益上無差別的公正而取消絕大部分公正。法國今年出現了一個新的極左政黨,叫「新反資本主義黨」,它提出要對整個社會進行結構調整,對主要的行業實行國有化,關閉證券交易所,禁止公司解僱工人。所謂「極右」,往往表現為權貴資本主義與寡頭專政,德國統一後出現的新納粹黨——德國國家民主黨,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其極端主張都屬此列。2002年法國上屆總統選舉,極右翼候選人、國民陣線主席勒龐曾在首輪角逐中出人意料地獲得17.02%的選票,擊敗了呼聲很高的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使法國政壇為之震驚。

西歐大國執政黨的經濟政策透視

在中西傳統政治文化中,右翼指朝庭中靠右邊坐的官僚,左翼則相反。由於靠右邊者比靠左邊者的權力大,所以「右翼」意指主導和控制傳統社會的政治力量,它們是傳統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故政治主張固守舊制,屬保守主義;「左翼」處於權力下層,是利益被壓制者,故主張變革和改良,是社會「革命」的主要力量。二戰後一段時期,西歐政壇多為德國聯盟黨、英國保守黨等傳統右翼執政,它們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維護中上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德國前總理艾哈德提出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強調自由和社會平衡原則,個人對社會負責和中庸原則,對50至60年代德國經濟的騰飛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樣,80年代英國保守黨奉行的「撒切爾主義」,是當代西方「新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混血兒」,撒切爾政府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改革,旨在對國家過度干預經濟趨勢做一個根本性糾正,的確對當時英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90年代布萊爾提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也曾造就了英國經濟的繁榮。然而,當今歐洲大國的執政黨鮮有過去「艾哈德主義」或「撒切爾主義」明確的理論和政黨特有的政治主張,相反,倒是越來越在意識形態上「同流合污」或黨派政治立場「中間化」,左右翼區分逐漸失去原意。

以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和自由黨為參照對象,我們可以看出西歐大國執政黨黨派意識形態日趨「中間化」,其政治和經濟政策主張更加包容或相似。當今的「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概念已不再能確切地表示它們之間的差別,三黨都維護議會制民主,都注重國家干預的作用。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由於中間階層日益壯大成為社會主體階層,還由於意識形態的「包容性」,致使西歐各種黨派重新審視自己的政治經濟主張,盡力爭取社會中間階層的支持,因此,都更多地強調實現公平正義這類不帶意識形態色彩的價值目標,傳統的左、中、右資產階級政黨格局逐漸向中左、中右的態勢演變。今天的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充其量可稱之為德國中右、中左政黨,因為無論它們怎樣標榜,「中間階層」已是「大頭」,它們根本無法堅持傳統而獨善其身,忽視中間階層的利益。

於是我們發現,德國兩大傳統執政黨的施政綱領或經濟政策,沒有太多的區別,分歧只是體現在較為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政策上。兩黨均主張建立社會福利國家,重視幫助弱勢群體,但在方法上存在分歧。聯盟黨認為發展經濟的關鍵是讓企業主賺取合理的利潤以鼓勵他們擴大投資。社民黨則認為只有維護職工利益,實現社會公正,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聯盟黨反對實行法定最低工資制,而社民黨則主張實施最低工資制。德國新一屆政府有意在2010年削減公司稅,支持向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將推動德國在未來4年內減稅150億歐元,以刺激經濟復甦。為減少政府財政赤字,德國新政府有可能傾向於出售德國鐵路的部分資產。盡管德國新政府將重啟「自由市場經濟」之門,實施以增長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減少對市場的干預,但面對金融危機給德國經濟復甦帶來的負面影響,默克爾新政府也未必能迅速走出陰影。

英國工黨近年來執政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飆升,布朗政府重點關注教育、住房和醫療保險等民生問題,還公布了「憲政改革綠皮書」,提出限制政府權利、讓政府更具責任心的主張。法國執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則立志經濟改革,在2007年通過一攬子減稅法,提高企業競爭力,收緊移民政策,改革特殊退休制度。義大利貝魯斯科尼政府則對勞動市場進行改革,解決婦女和青年的就業問題。總之,當今西歐大國執政黨都在積極進行變革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扎堆」的西歐,社會福利制度、醫療保障制度、人口老齡化現象、沉重稅收制度等難題也成堆,無論何黨何派上台,無論何種政治色彩,它們都將面對這些棘手問題,都不可能開出輕而易舉的經濟社會良方。

④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_

德國總統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那德國的總統是怎麼選舉出來的?是什麼時候才選舉?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德國總統什麼時候選舉
聯邦總統由聯邦大會(Bundesversammlung)經討論而選舉產生。凡年滿40周歲並享有聯邦議院選舉權的德國人均可參選。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和同等數量的由各州議會機構根據比例代表制選舉產生的州議員組成。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長召集。

聯邦總統任期5年,經再次選舉僅可以連任一次。

對聯邦總統故意違反德國《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聯邦議院或聯邦參議院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彈劾請求。聯邦憲法法院經確認可宣告聯邦總統喪失職權。

聯邦總統在無法行使其職權或提前卸任時,其職權由聯邦參議院議長行使。

德國聯邦總統作為國家元首行使以下職權:

對內對外代表德國(參加國家、社會和文化活動,訪問各聯邦州和城市,在外國進行國事訪問,接待外國國家客人); 在國際法意義上代表德國人民,以聯邦的名義同外國締結條約,但調整聯邦政治關系或涉及聯邦立法事項的條約應以聯邦法律的形式,取得聯邦立法機構的同意; 簽發國書和派遣德國駐外國使節,接受外國國書並接待外國駐德國使節。 聯邦總統還行使以下職權:

提出聯邦總理的人選,交由聯邦議院選舉; 任命聯邦議院選舉產生的聯邦總理; 任命聯邦總理提名的聯邦政府各部部長; 發生聯邦總理不信任案時,根據聯邦議院的請求罷免聯邦總理,或根據聯邦總理的提議解散聯邦議院; 任免聯邦法官、聯邦公務員、軍官和下級軍官; 簽署並頒布聯邦議院通過的法律; 代表聯邦行使赦免權。
德國歷任都有哪些總統
德意志國聯邦(魏瑪共和國)大總統

1、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9年2月11日—1925年2月28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代總統 漢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2月28日—1925年3月12日 無黨籍

代總統 沃爾特·西蒙斯(Walter Simons)1925年3月12日—1925年5月12日 無黨籍

2、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925年5月12日—1934年8月2日 無黨籍

德國總統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納粹德國)

1、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4年8月2日—1945年4月30日 納粹黨

2、卡爾·鄧尼茨(Karl Dönitz)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 納粹黨

德國總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元首(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49年10月7日—1949年10月11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1、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1949年10月11日—1960年9月7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總統 約翰尼斯·狄克曼(Johannes Dieckmann)1960年9月7日—1960年9月12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

1、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960年9月12日—1973年8月1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代主席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73年8月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2、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3、埃里希·昂納克(Erich Honecker)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0月1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4、埃貢·克倫茨(Egon Krenz)1989年10月18日—1989年12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5、曼弗雷德·格拉赫(Manfred Gerlach)1989年12月3日—1990年4月5日 東德自由民主黨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議會主席

1、薩賓娜·伯格曼-普爾(Sabine Bergmann-Pohl)1990年4月5日—1990年10月2日 東德__民主聯盟

德國總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統

代總統 卡爾·阿諾德(Karl Arnold)1949年9月7日—1949年9月13日

德國前總統克里斯蒂安·武爾夫

__民主聯盟

1、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1949年9月13日—1959年9月12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2、卡爾·海因里希·呂布克(Karl Heinrich Lübke)1959年9月13日—196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3、古斯塔夫·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1969年7月1日—1974年6月30日 社會民主黨

4、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7月1日—1979年6月30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5、卡爾·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1979年7月1日—198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6、里夏德·馮·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1984年7月1日—1994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7、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1994年7月1日—1999年6月30日 __民主聯盟

8、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1999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9、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2004年7月1日—2010年5月31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延斯·伯恩森(Jens Böhrnsen)2010年5月31日—2010年7月1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10、克里斯蒂安·武爾夫(Christian Wulff)2010年7月2日—2012年2月17日 __民主聯盟

代總統 霍斯特·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2012年2月17日—2012年3月18日 __民主聯盟

11、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2012年3月18日—2017年3月22日 無黨派

12、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2017年3月22日—今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總統選舉的新政制度
組織形式

德國實行責任內閣制,其原理是,公民把立法權和行政權交給議會,議會又把其中的行政權交給以聯邦總理為首的內閣政府。而行政權主要由聯邦政府、聯邦總理和聯邦總統來擔負。

聯邦政府的存在以聯邦與聯邦議院的信任為條件,對聯邦總理提出「不信任案」是聯邦議院最重要的權力之一。

德國政治制度國家元首

德國的國家元首為總統,總統不是聯邦政府成員,地位相當於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只擁有形式上的權力,不直接領導內閣(政府),不負行政責任。

德國政治制度政府首腦

德國的首腦是總理,總理擁有組閣權,挑選各部部長和政府主要官員,提出對聯邦總統有約束力的任免名單;決定聯邦政府的內外方針政策,並對此項聯邦議院負責;決定聯邦政府的建制;戰時直接取代國防部長,擔任三軍統帥,指揮聯邦軍隊;必要時有權要求聯邦議院提前召集聯邦議院全體議會,提請聯邦總統解散聯邦議院,舉行全國大選等大權。

德國政治制度決策形式

內閣會議是聯邦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會議由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參加,總理(缺席時由副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實行集體決議,集體負責原則,會議必須有半數部長出席時才能作出決議。依基本法規定,在由聯邦總理制定的政治方針范圍內,聯邦各部部長可獨立地負責領導各自主管的部門。聯邦各部部長之間出現意見分歧,不是由聯邦總理一人說的算,而是要由聯邦政府裁決。這就是聯邦政府決策的三原則:總理原則、部門原則和集體原則。

猜你喜歡:

1. 中國希望誰當美國總統

2. 2016美國大選票數結果

3. 美國總統大選每隔幾年一次

4. 2017美國總統大選時間

5. 2016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時間表

6. 英國提前舉行大選原因

⑤ 德國大選罕見結果:一個沒全贏,一個沒輸透.說明了什麼呢

德國大選,選情極其膠著。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肖爾茨所在的社民黨以25.7%比24.1%的微弱優勢戰勝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贏得優先組閣權。

本次德國大選因連續執政16年的默克爾不尋求連任而撲朔迷離、難以預測,這種情況在以「可預期」著稱的德國政壇十分罕見。

默克爾之後,其所在的聯盟黨推出拉舍特逐鹿總理府。盡管默克爾本人在選前多次為拉舍特站台,但遺憾的是,拉舍特最終還是未能扛起大旗,聯盟黨以1.6%(初步計票結果)的差距敗給昔日的執政小夥伴社民黨。

緊隨社民黨、聯盟黨之後的是綠黨,獲得14.8%選票。另外,自民黨、德國選擇黨、左翼黨分別獲得選票11.5%、10.3%、4.9%(以上均為初步計票結果)。

圖為2017年德國選民拿到的選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


第一票投給所在選區內自己中意的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得票最多者成為「直選議員」,直接獲得聯邦議院的一個席位,所以第一票將確定299個席位。

第二票投給自己信任的政黨,政黨再把議院席位分配給本黨議員。

相比之下,第二選票更為重要,因為這張選票影響著每個政黨在聯邦議院中能獲得的席位,及其組建政府的機會。比如說,一個政黨贏得了30%的第二選票,它今後便也可以在聯邦議院擁有30%的席位。

不過,要進入聯邦議院,一個政黨必須獲得5%以上的第二選票,這是為了避免政黨數量過多導致立法僵局。

而如果某個政黨通過第一票獲得的「直選議席」比例高於其第二票得票比例,就會取得所謂的「超額議席」。為了消除各黨之間的不平衡,其他政黨也可以按得票比例獲得「補償議席」,最終導致聯邦議院總議席數升高。

當聯邦議院的所有議員都被確定之後,政府的組建就開始了。

按照德國法律,在聯邦議院中取得半數以上議席的政黨和政黨聯盟可以組閣,但由於通常沒有哪個政黨能直接過半,大選結果公布後各個政黨就會進行組閣談判,確定新政府的政策綱領以及內閣職位人選等問題。通常而言,得票最多的政黨擁有組閣主動權並產生總理,但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得票第二多的政黨聯合其他黨派組閣成功的先例。

組閣確定後,聯邦議員正式舉行總理選舉,總理由總統提名,議員進行投票表決。由於執政聯盟擁有過半多數議席,其總理人選通常能通過投票。

本屆大選結束之後,新政府將如何配色,我們拭目以待。

⑥ 德國政府組閣變局甚多對政治有什麼影響

在大選結束兩個月後,德國的政府組閣卻依然遲遲不見進展。11月27日,德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領導人安格拉·默克爾表示,她願意與目前擔任反對黨的中左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展開"嚴肅"對話,以組建一個"穩定的政府"。此次德國政府組閣存在哪些變局?原因何在?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有何影響?

馬克龍和默克爾

法國《歐洲時報》21日,因組閣談判破裂,德國總理默克爾政治生涯遭遇重挫,法國媒體表示,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失去一位必不可少的夥伴,其一系列振興歐洲的計劃,都離不開與德國的對話。德國政治危機影響的將是整個歐洲。而法國《世界報》網也發表社論稱,德國政壇的危機將會使整個歐洲遭殃。

對於德國自身而言,大家更關注是否會重新大選。首先,9月份大選時較高的投票率以及選民穩定、嚴謹的態度決定了即使重新大選,其基本格局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其次,通過德國憲法《基本法》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到,重新舉行選舉的過程漫長而繁瑣;最後,此次的組閣失敗以及各政黨背後各有想法也為此平添了些許不確定性。這一系列因素決定,未來是否重新大選、結果又將如何,仍是個問號。

四、總結

此次德國政府組閣擱淺,無論是對德國自身還是對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一旦重新大選,不管最後結果怎麼樣,對於整個歐洲的信心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目前,默克爾已表達出與社民黨展開"嚴肅"對話的意願,期待這場變局能以喜劇收場。

國家的政權應該是能夠維持下去的。

⑦ 法國,德國總統是否可以任命內閣

議會君主立憲制。議會君主立憲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的政體形式。這種政體形式又稱議會君主制。國家的行政管理由內閣負責。內閣的首腦為首相,他由通過選舉而在議員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首相再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然後提交君主任命,組成內閣。君主只是在名義上代表國家,並無實際行政權力。內閣向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向議會報告工作。內閣如失去議會信任,則必須辭職或提請君主解散議會。這時,君主亦只能照例表示同意,所以,君主是按內閣的意見行使形式上的權力,並代表國家進行禮儀活動。君主盡管是「虛位元首」,但仍具有顯赫的政治地位和象徵國家的尊嚴。這種類型的政體之所以存在,是由於某些國家情況特殊,當由封建社會轉向資本主義社會時,革命不徹底,而保留下君主制的形式特點所致。它首先於1686年出現於英國。通過「光榮革命」,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然後,一些國家亦仿效英國建立此種政體。目前,除英國外,君主立憲的國家還有西班牙、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瑞典、挪威、日本、泰國等國。
1)總統制。總統制是指總統既擔任國家的元首又擔任政府的首腦的一種政體形式。它不在於國家是否有總統。例如,義大利設有總統,但是在義大利,總統只擔任國家元首,而作為政府的首腦則是總理。因此,盡管在義大利有總統這一職位,但是義大利實行的並不是總統制,而是內閣制。
總統通常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議會的議員也是定期由公民選舉產生。但是,總統與議會是相互獨立的,總統只向人民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總統直接組織和領導政府,政府只向總統負責,不向議會負責。總統不能解散議會,議會也不能用不信任票迫使總統辭職。總統雖然可以對重大問題進行個人決策,但是議會最後通過的議案,總統必須執行。
總統制始於美國。在1787年,美國在制定國家憲法時,採取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通過選舉來確定總統,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腦,還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具有極大的權力,同時又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
總統可以指定人員擔任政府公職和組成內閣,有權接受部長的辭職或解除其職務。總統領導內閣,但內閣只是總統的集體顧問,重大事務由總統個人決定。總統與國會的關系是國會有立法權,對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可以否決,但國會可以再以2/3多數通過後,不經總統批准即可成為法律。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但要得到國會的認可,同時國會還有權根據法律對總統與政府高級官員的違憲犯法行為進行彈劾。最高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國會認可方能擔任,而最高法院可以對國會通過的法律以違反憲法為由宣布無效。
總統制是當前各國較為普遍採用的一種政體。除美國外,實行總統制的國家還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印尼、埃及等國。
(2)內閣制。內閣(cabinet)一詞來源於法語,有「內室」、「密室」之意。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於英國,它是由英國國王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該詞後來被其他國家採用,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名稱和組織形式。
內閣制是以議會為基礎而形成的。內閣的首腦由議會中通過選舉而產生的議員中佔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內閣的成員由內閣的首腦從與其政見相近的議員中挑選,或由參加內閣的各黨派協調分配名額產生,然後提請國家元首任命。國家元首隻是在名義上代表國家,執行些禮儀上的活動,並無實際權力。國家實際權力在內閣,由內閣代表國家元首向議會負責。國家元首頒布法律、法令和發布文告都必須由內閣首腦或有關閣員簽署。內閣向議會負責,定期向議會報告工作,接受監督。如議會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內閣就只有向國家元首提出總辭職,由國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腦重組內閣,或者是由內閣提議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議會大選,然後,根據大選結果組織內閣。內閣總攬國家政務,其首腦有權任命所有政府高級官員,負責制定和執行國家對內、對外的一切重大方針與政策。
由於內閣制政府是以向議會負責為特徵,故亦稱之為責任內閣制或議會內閣制。屬於這類政體的國家有義大利、德國、希臘、印度、新加坡等國家。
不論是內閣制還是總統制,由於各個國家的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不盡相同,其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形式也不盡相同,可以說大同小異,依其主要特點可分屬於二者中的某一類。但是,也有介於二者之間的,例如法國就是這樣。法國有總統,也有總理。總統權力很大,是國家的權力核心。總統除擁有任命高級文武官員,簽署法令,軍事權和外交權等一般權力外,還擁有任免總理和組織政府、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宣布緊急狀態等非常權力。總理領導政府的活動,雖向議會負責,但卻聽命於總統,起輔佐總統的作用,其政府成員亦由總理提請總統任免。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雖擁有立法權、預算表決權和監督權,但卻受到總統與政府的限制。由於上述職權的劃分,故稱法國的政體為半總統制或總統制內閣制。

⑧ 為什麼說默克爾組閣陷絕境

德國媒體19日晚報道,德國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當天宣布退出正在進行的試探性組閣談判。分析人士認為,組閣的試探性對話破裂,使德國總理默克爾面臨執政10餘年來最嚴峻局面。

自民黨發言人尼爾斯·德羅斯特當晚說,自民黨退出當前由德國議會第一大黨聯盟黨(由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組成)所主導的、自民黨和德國綠黨參與的組閣談判試探性對話。

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當晚表示,該黨退出談判原因在於各方沒能建立互信,而互信是建立穩定政府的前提。

大選之後,圍繞組閣問題,得票第二的社民黨已宣布不參與組閣。此次基民盟、基社盟與自民黨和綠黨兩個小黨的組閣談判出現波折,為默克爾帶來不小挑戰。

接下來,無論是重選執政夥伴、嘗試組建少數派政府,還是重新舉行大選,都不會是輕松的任務,都將考驗默克爾是否有足夠能力把控德國政壇的微妙變化,尋求各派共識,繼而鞏固執政地位。

今年9月24日,德國舉行聯邦議院選舉。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雖在選舉中保持了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但需要同其他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

10月下旬以來,聯盟黨、自民黨和綠黨開始了組閣談判的試探性對話。但在財政政策、環境政策、移民政策等議題上,各方存在較大分歧。

按計劃,各方本應於11月16日達成初步一致,並形成成果文件,但這一目標並未實現。談判此後繼續至19日夜。

⑨ 德國的領導人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23日生效。基本法確定了德國五項基本制度:共和制、民主制、聯邦制、法制國家和社會福利制度。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

《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德國聯邦總理是德國的政府首腦,領導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給予它們政治上的指導。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共同組成內閣,任期四年。

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德國實行兩票制選舉制度。德國的《基本法》是聯邦德國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2005年5月12日,德國聯邦議院表決通過了《歐盟憲法條約》。2006年,德國通過了聯邦制改革法案,採取「以權力換權力」的辦法,重新調整和明確了聯邦與各聯邦州的管轄許可權,將部分立法權下放到聯邦州,同時減少主要代表各州利益的聯邦參議院的立法參與權和審批權,從而提高了政府決策能力和立法效率。

根據德國《選舉法》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具有德國國籍的公民都有選舉權,每位選民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用於選出選民所在選區的議員候選人,並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由獲得選票最多的人當選。選民的第二票用於選舉政黨。各黨獲得第二票的多少將決定其在聯邦議院中擁有席位的比例,對該黨能否上台執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⑩ 德國政局還有什麼選擇

據目前形勢分析,此次談判失敗猛老後德國政局面臨三個選擇:

其一,聯盟黨單獨同自民黨或綠黨組成少數派政府,但這樣的政府在今後推行政策時將面臨較多不確定性;

圖為11月20日拍攝的德國總統府貝爾維尤宮。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小紅認為,自民黨此番宣布退出談判,可能更多地是一種談判策略,物亮以期增加己方今後談判籌碼。盡管四黨組閣試探性談判耗時長、成效低、各方存在不少分歧,但由這四方組閣仍是目前最優選擇。

閱讀全文

與德國大選怎麼組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