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哪個部族最厲害

德國哪個部族最厲害

發布時間:2023-04-26 18:22:29

㈠ 歐洲三大蠻族為什麼現在厲害

1、斯拉夫人代表國家:俄羅斯,歐洲的總人口約7.4億,斯拉夫人就有3億,約佔40%,且歷史非常悠久。斯拉夫是榮譽、光榮的意思。這個歐洲的古老民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波蘭維斯瓦河河谷,到公元4世紀後,斯拉夫人中出現了部落聯盟。斯拉夫人有著牢固的村社制度,住房比較簡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大都選擇在罩拆山林水澤附近。農耕制度的建立,讓斯拉夫人強大起來。當部落聯盟強大後,就開始覬覦外面的世界,開始挑戰東羅馬帝國的權威,侵襲東羅馬帝國的巴爾干屬地。於是,東羅馬帝國與斯拉夫人開始了不間斷的摩擦和戰爭。在戰爭中,促進了斯拉夫民族的遷移,逐步分成了三支。西支斯拉夫人分布在中歐地區,如今變成了波蘭人、捷克人等。南支斯拉夫人變成了黑山人、馬其頓人、保加利亞人。東支最牛,變成了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2、日耳曼人代表國家:德國,日耳曼有兩種解釋,高盧語中的日耳曼是鄰近的意思。不過,在凱爾特語中,意思是「吵鬧的」。根據資料記載,青銅時代晚期,日耳曼人居住在現今瑞典的南部、丹麥半島以及德國北部介於埃姆河、奧得河與哈次山脈之間。公元前1世紀末,羅馬奴隸制共和國被帝國所代替後,遂將其北部直接為鄰的日耳曼部落作為征服對象。公元2世紀,日耳曼人與羅馬人發生大規模的戰斗,此後爭戰不斷。經過多年的斗爭,日耳曼人逐漸意識到,要戰勝裝備精良、經驗豐富的羅馬軍隊,必須改變各個部落各自為戰的渙散狀態。於是部落聯盟開始出現了。此後,日耳曼民族開始了民族大遷移。這種遷移持續了2個世紀,他們與當地的奴隸、隸農起義一起,摧垮了羅馬帝國,在羅馬領土上建立了許多日耳曼人王國。經過過漫長的發展,日耳曼人演化出來了德國人、荷蘭人等等。二戰時期,希特勒為了鼓動民眾,增強國家榮譽感,德國人重新提起了日耳曼民族的概念,說德國是日耳曼民族,德國人是全世界最大優秀的種族。
3、凱爾特人代表國家:英國,在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日耳曼的名氣比較大,凱爾特人很多人沒聽說過。不過,在歐洲歷史上,凱爾特人是非常彪悍的,也發跡最早。根據資料記載,凱爾特人的發源地在法國東部塞納河、羅亞爾河上游、德國西南部萊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區。之後,他們建立了以武裝為基礎的部落聯盟,學會了製造、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憑借鐵制武器戰勝了尚處於青銅時代的部落。一次的勝利,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所以,凱爾特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遺民。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差不多在與進犯不列顛島的同時,一部分凱爾特人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東北部,在塞納河以北,阿登山區以西和以南的地區定居。在公元前385年,凱爾特人洗劫了羅馬城,這段慘痛歷史一直被羅馬人銘記,公元前59~49年尤利烏斯·愷撒大敗凱爾特人,才得以一雪前恥。被愷撒打擊後,凱爾特人昌悶中開始走下坡路。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耐山個半世紀之久。這過程中的一位部落將軍的英勇事跡,再結合了凱爾特傳說中的三個英雄人物,在歐洲傳講,終於在後世成就了那位著名的亞瑟王的傳說。到了公元6世紀末,不列顛諸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如今,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英格蘭的康沃爾人和法國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其中以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為代表。

㈡ 德國的民族狀況,各民族的比重和演變過程謝謝

德國的民族與宗教

民族與外來人口

(一)德意志民族與少數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前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紹德國歷史時,就想到了古老的日爾曼人,在此,不妨進一步說明一下。

日爾曼人是歐洲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紀,他們就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他們為日爾曼人。就其歷史發展而言,它可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發展,成為現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牧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支系本身及其語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後又形成了三個區域性集團:一是北海沿岸集團,它包括巴塔維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哥牧人等,前二個後來成為荷蘭人的祖先,後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支後來去了不列顛各島,發展成為今天的英格蘭人;二是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團,其中的斯維.比人後來演變為施瓦本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源於此。這一支的馬科曼尼人和誇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到公元8世紀,除去不列顛各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外,整個西支的日爾曼人都統一在法蘭克王國之中,以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今天雖然原始形態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與部族同名的聯邦州,但由於德國歷史上小邦分治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繼承了部族傳統,並把這些傳統、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徵保留下來,一直延續至今。由此,在德國,人們被分為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萊茵蘭人、黑森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威斯特法倫人等。人們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倫堡人沉默寡言、萊茵蘭人豪放開朗、威斯特法倫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儉用、薩克森人勤勞機靈等等。他們不僅在性格上有差異,就是在建築和居住區的風格、日常習慣、服裝以及食譜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點。

在德國還居住著少數的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國唯一的少數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勞齊茨山區,他們是斯拉夫人的後裔。他們的先輩隨著6世紀的民族大遷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薩勒河地區,在此後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和文化。在萊比錫大學有一個索布學研究所,專門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和文化。

在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石勒蘇益格地區,尤其是弗倫斯堡周圍居住著少數丹麥人,他們在石荷州的州議會中還佔有一個席位。

(二)外籍人

我們知道在德國8180萬居民中有720萬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外籍人。在這720萬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佔191.8萬人,它已成為德國外國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其次是從原南斯拉夫來的移民,有近124萬人。再其次是義大利人(56.3萬)、希臘人(35.1萬)、波蘭人(26萬)、奧地利人(18.6萬)及羅馬尼亞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國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國南部經濟發達地區,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亞州。而且他們之中有50%的人在德國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國孩子是在這里出生的。不過根據德國的法律,外國人很難加入德國籍。但長期以來,在德國的外籍人已不僅僅是客人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成為聯邦德國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與德國同事間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幾十年來,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對德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每年為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創值1000多億馬克。在德國企業中共有200多萬名外籍雇員,每年支付的稅款和社會保險金達900億馬克,而他們得到的只有160億馬克的社會保險金。可以說德國財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這些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分擔的。如今,在德國的一些世界性大企業中,外籍雇員都佔有相當的比例,如西門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員就佔到40%。

德國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勞動力缺乏,自60年代以來,大量外籍雇員的湧入為蓬勃發展的德國經濟增添了其國內所無法提供的勞動力。戰後德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

對於外籍雇員和外籍企業家對德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聯邦政府和德國人對此表示感謝。但是近年來,特別是兩德統一後,隨著經濟的惡化、失業人數的增加、大量難民的湧入和人們不滿情緒的增長,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開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單是1993年德國發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納粹和極右勢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標是難民和移民。他們縱火燒毀移民住房或難民居住營,褻瀆猶太人公墓,焚燒猶太教堂,明目張膽地為希特勒鳴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爾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發生的兩次針對外國人的兇殺案,有8名土耳其婦女和兒童被焚身亡。這一重大惡性暴力事件震動了德國和全世界。這種排外活動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國人對現狀的不滿情緒,也反映了新納粹、極右勢力在統一後的德國有所抬頭,它造成了德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了德國的國際聲譽。最令人擔憂的是,據對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調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齡不道20歲,30%以上是不足18歲的年輕人。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業者的比例較高。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人並非都是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組織的成員,也無共同動機或政治概念,他們只是感到德國人受「外國」人、尤其是申請避難者的威脅和吃了他們的虧。他們的這種排外情緒被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利用,並在其操縱和唆使下,採取了極端主義的犯罪行為。

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重新抬頭,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這一現象的出現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政治、社會原因的。

二戰後法西斯主義思想在德國並沒有被徹底肅清,它仍深深地殘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爾曼人種優越論仍有相當的市場,這種思想一遇到適合發展的環境便會乘機抬頭。

兩德統一後,德國進入了一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新時期,它對德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

統一後,德國背上了東部這個沉重的包袱,經濟不斷滑坡,失業率扶搖直上,難民潮洶涌,東西部矛盾尖銳。西部居民認為他們為統一付出的代價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為此多付出3000馬克。而東部居民則普遍感到,統一後他們淪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視,因而有一種失落感,特別是年輕人感到前途渺茫,對未來失去信心,悲觀情緒日甚。在急劇的社會政治動盪中,年輕人喪失了原有的價值標准、思想方向和倫理觀念。而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在所謂「民族主義」的掩護下提出的一些口號正迎合了這部分年輕人的心理,使之成為新納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國的統一改變了德國昔日在歐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懷舊的極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歐洲,拉起了所謂「民族主義」的大旗。他們煽動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爾曼種族優越論,把矛頭直指外國人,提出了「德國人的德國」的口號。從歷史上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非但未能給歐洲帶來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卻一再把歐洲拖向戰爭的深淵,它是保持德國和歐洲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危險。

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為德國廣大公眾敲響了警鍾。它使得人們行動起來,採取堅決手段,譴責這一犯罪行經,維護統一德國的社會安定。

在新納粹暴力開始之初,德國政府並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他們認為極右黨派只是曇花一現,成不了大氣候,因而也未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納粹的凶焰逐步升級,氣勢更為囂張,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近幾年科爾政府為了維護德國的威望和利益,公開承認極右勢力的暴力排外活動是「德國的恥辱」,明確表示他譴責仇外活動,要毫不留情地追究並嚴懲這些暴力行為,並對極右暴力組織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取締了極右的新納粹組織。德國舉行了一系列群眾集會,在慕尼黑舉行的群眾集會有幾十萬人參加,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集會。集會上人們譴責極右勢力的排外行為,並手持點燃的蠟燭拉成手鏈,以此來表達德國人對外來移民的關心及對暴力排外活動的抗議。

在對極右勢力嚴懲的同時,聯邦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與仇外行動作斗爭的青年計劃,並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對極端主義與仇外行動的宣傳運動,以此來限制有政治動機的暴力行為的泛濫。

超越國界的德語

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爾曼語族,它與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荷蘭語及英語均為親屬語言。德語語法較難掌握,句形為「框形結構」,動詞(謂語)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賓語、表語、狀語、副詞等)放在句中。德語還根據人稱和時間的不同,動詞要變位和變時態,名詞要變格,而且名詞還有性屬之分。雖說德語的語法比較難,但它的單詞還是比較容易書寫和記憶的。一般來說,只要發音準確,就能正確地書寫。

在德國,標准德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早在標准德語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區存在著許多日爾曼部族的方言,如法蘭克語、薩克森語、巴伐利亞語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語只存在於各個地方方言之中,並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語言。作為社會上層人物的學者、傳教士和權貴們,他們不用德語,而是用拉丁語交流。最早的德語文字記載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詞典,它出現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語自其文字出現之日起,就為封建上層人物所壟斷,並以詩歌語言的形式為主,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無法掌握的,而且對德語成為統一的文化語言形成阻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6世紀,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國人所能看懂的,人們要像學外語那樣學習,才能看懂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德語已為廣大市民所運用,統一的、大眾化的語言文字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者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的出版成為標准德語形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後,隨著出版業的興起以及各種書籍的出版,德語散文體替代了古代詩歌語言。17世紀以後,德語語言學家、詩人、文學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語在表現能力、結構嚴謹、修辭優美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萊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詩聖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壇。他們為統一的、完美的、大眾化的德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尤其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德語也經歷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語言詞彙方面,德語詞彙已超過1000萬,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經歷了千年發展之後,今天的德語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衡量,都可同法語、英語相媲美,它已成為世界語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們在前面曾談到德國古老的部族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差異,其中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國的方言很多,人們可以從絕大多數德國人的方言和口語上辨別出他來自何方。盡管在二戰後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廣播、電視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廣,但方言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如果一個巴伐利亞人和一個下薩克森人用他們純粹的方言說話,那他們必須需要一個翻譯才能聽懂彼此的話。在德國,北方人一般將標准德語,如漢堡人將的德語聲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講的施瓦本德語,那就像北京人聽廣東話,不知所雲。正是由於德國存在著眾多的方言,所以一個學過多年德語的外國人,即使德語學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的土地時,也會感到發怵。

世界上有一億多人以德語為母語,除德國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的南蒂羅爾、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及盧森堡沿德國邊境地區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語,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普遍認為已超過一億人。雖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經濟方面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作用較少,但它在文化領域的地位卻是比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書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語寫成的。作為被翻譯的文字,德語僅次於英語和法語,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將別種文字譯成德語方面,他是當仁不讓地佔據首位。

宗教信仰與宗教團體

(一)基督教在德國

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國大約有將近5800萬人信奉基督教兩個教派中的一個。其中大約2950萬人信福音新教,280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屬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團體,如福音會-衛理會教、浸禮會、老天主教會、門諾會、貴格會和救世軍等,這些都是自由教會。

在德國,新教教徒在北方佔多數,南方則多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符滕堡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則是兩個教派勢均力敵。不過總的說來,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信教的人正在減少,尤其是年輕人。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後去教堂洗禮,長大成人後很少去教堂做禮拜。對於他們來說,宗教節日就是假日,屆時他們多是出遠門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禮拜。

目前,在德國共有24個州立基督教會和27個教區、4.2萬名神職人員。德國幾乎每個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兩個牧師從事教會工作。由此不難看出,宗教在德國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國家同教會的關系

德國今天基督教教派的劃分以及它同國家的關系源於宗教改革時期。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樣得到承認,並規定了「誰的地盤,誰的宗教」的原則,各邦君主有權決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1618-1648年,新教與天主教進行勒30年宗教戰爭,最終簽定了《威斯特法倫和約》。和約給予了各階層人民自行決定其宗教信仰的權力,但國家同教會間的緊密聯系,即君主同時也是各自邦國的最高主教這種狀況並未改變。直到1919年魏瑪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才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但國家與宗教的聯系仍未完全消除。

在德國沒有國家教會,即國家對教會沒有行政監督作用,國家對宗教信仰持一種中立態度,但教會並不是一個私人團體,而是同國家保持有夥伴關系的特殊形式的公法團體。在現實生活中,教會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政黨。教廷通過同國家簽定協議與和約來處理它與國家的關系。為了在聯邦政府和議會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會在波恩駐有自己的全權代表。教會有權要求國家提供財政幫助,教會辦的幼兒園、醫院、學校的費用全部或部分是由國家承擔的。在德國,教會從事的慈善事業遍布全國。天主教有24033個社會福利機構,重點是醫院和幼兒園,其擁有113683個床位,工作人員40.7萬人。新教有27885個社會福利機構,擁有91.2萬張床位,有32.6萬名工作人員。德國75%的養老院在教會控制之下,教會是僅次於全國公共機構的第二大「僱主」,提供有120萬個工作崗位。由於教會辦的青年旅館、教會托兒所和幼兒園等收費比較便宜,因而深受人們歡迎。如今,教會的社會福利和慈善活動已成為公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德國,教會有權向教徒征稅,通常由國家以報銷費用的方式代理徵收,教會的後繼神職人員也多在國立大學中接受培養。在聘任神學教授方面,教會擁有發言權。

今日的德國,盡管青年對宗教的信仰不像老年人那樣虔誠,每年還有幾十萬人退出教會,但宗教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國社會的宗教氣氛還是很濃重的,單純的全國性的宗教節日就有13個,如三聖節、狂歡節、復活節、聖體節、聖誕節等等。每逢這些節日,全國都要放假,由此不難看出宗教對國家及社會的影響。

(三)宗教團體

1.福音新教教會

這是一個由24個基本上獨立的路德教派、聯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會組成的聯盟。1991年它成為全德范圍上的聯合組織。它的最高領導機構是德國福音新教教會理事會,最高立法機構是教會代表會議,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門是設在漢諾威的教會辦事處。

2.天主教會

統一後的德國,天主教有27個主教區,其中有7個大主教區。其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們通過參加每年春秋兩季召開的德國主教會議全體大會,就一些共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協商。大會的秘書處設在波恩。當今教皇約翰內斯.保羅二世曾於1980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訪問聯邦德國,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保羅二世的訪問對世界基督教教會運動和促進國家同教會間的對話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德國每兩年更替舉行德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和德國福音新教大會,以此來加強教會的影響,引起社會對教會的關注。平時就是通過大量的慈善工作來擴大教會的影響力。不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有自己從事慈善工作的專門機構。天主教進行慈善工作主要是通過德國慈善協會,新教是通過教會救濟署。教會用於慈善救濟事業的資金主要靠善男信女們的自願捐贈。此外,就是辦醫院、養老院、康復院、幼兒園、學校等。雖說這部分資金全部或部分來自國家。但這些活動已成為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難以替代的社會福利活動,它填補了國家在此方面的空缺,因而深受公眾歡迎,反過來這些慈善活動也極大地擴大了教會的影響,加深了它對國家的影響力。

3.其他宗教團體

在德國除福音新教、天主教兩大宗教團體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宗教團體。其中主要有「自由教會」,這是一個具有自願性質的教會,加入這種教會由自己決定,而不是在兒童洗禮時由家長決定的。福音會-衛理會是最大的自由教會,此外還有浸禮會、老天主教會、門諾會、貴格會和救世軍,這些教會仍屬基督教範圍。
「猶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種族的名稱。二戰前,約有50萬猶太人居住在德意志帝國,在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之後,今天生活在德國猶太區的猶太教徒只有約5萬人。最大的柏林猶太教區有近1萬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國東部德累斯頓、萊比錫的富有傳統的猶太教區集中了一些猶太教徒。此外,還有一些生活在非猶太區的猶太人。在德國,各猶太教區的最高組織是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創建於1979年的海德堡猶太學大學是一所專門從事猶太學研究與教學的高等學府,該大學有一個中央檔案館,它是由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於1987年承辦建立的。在此檔案館中存放著有關猶太人歷史的相關檔案,它為人們從事猶太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我們知道在德國的8180多萬居民中生活著720萬外國人,他們在遷到德國的同時,也把他們的宗教帶到了德國。今天在聯邦德國約有170萬穆斯林教徒,他們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為外國人中最大的群體。大量外籍雇員的到來,是德國出現了一些原本沒有的宗教團體。

(四)宗教建築

作為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基督教不僅是人們普遍的宗教信仰,而且在其近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客觀上它為德國留下了一大筆文化遺產。那些遍布全國各地的金碧輝煌、風格各異、傲然屹立的大教堂,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建築標志,這些古老的宗教建築充分體現了古代德國人的建築天才,是德國傳統的象徵,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的到來。有關德國古老的教堂建築,我們在後面另闢章節作詳細敘述。

介紹幾個網站:
http://www.fxyn.cn/gnjs/shjjsh/200609/6783.html

㈢ 德國有多少個民族

德國人口有7700多萬,其中90%以上是德意志人,只有少數丹麥人和猶太人。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德語為官方語言。德國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也是人口高城市化的國家之一。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國人、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國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德國人。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外國人
德國的7700萬居民中有730萬外國人,即平均約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外國人。一直以來,210.7萬土耳其人是外國人中最大的群體,其次是從今天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來的72.1萬人。生活在德國的來自波黑地區的約有28.14萬人,來自克羅埃西亞的20.66萬人。大約60.8萬義大利人、36.3萬希臘人、18.5萬奧地利人、13.2萬西班牙人、13.2萬葡萄牙人、11.5萬英國人、11.3萬荷蘭人和10.4萬法國人構成了來自歐盟國家的最大的居民群體。約有28.3萬波蘭人、9.5萬羅馬尼亞人和11萬美國人生活在德國。
此外還有例如來自原蘇聯的5.05萬人、匈牙利5.2萬人、摩洛哥8.4萬人、突尼西亞2.55萬人、迦納2.2萬人、巴西1.96萬人、阿富汗6.65萬人、中國3.67萬人、印度3.6萬人、伊朗11.4萬人、黎巴嫩5.6萬人、巴基斯坦3.8萬人、斯里蘭卡6萬人和越南8.8萬人。
幾乎將近一半的外國人在德國至少生活了10年,30%已經在這里生活了20年或更長時間。在這里居留了至少10年的外國人中,大約90萬人年齡在25歲以下;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是在這里出生的。
德國還將繼續限制外國人的移居,並且1973年頒布的停止從非歐盟國家招聘僱員的規定繼續有效,非法入境和就業要受到懲罰。自2000年1月1日起,德國開始實行新的《國籍法》。

㈣ 德國有哪些民族

兩個民族,德意志民族與索布族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千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其各自的傳統、風俗和方言延續至今。由此,在德國,人們被分為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萊茵蘭人,黑森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威斯特法倫人等。人們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倫堡人沉默寡言、萊茵蘭人豪放開朗、威斯特法倫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儉用、薩克森人勤勞機靈、不一而足等等。他們不僅在性格上有差異,就是在建築和居住區的風格、日常習慣、服裝以及飲食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點。在德國還居住著少數的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國惟一的少數民族。

㈤ 德國是什麼民族

德國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成立聯邦共和國,仍以三色旗為國旗。)

就像中國民族與各個民族的關系,如果德國是單一民族,那麼日耳曼民族跟德意志民族同意,如果德國有多民族成分,那麼德意志民族便是代表所有民族,日耳曼民族就像中國的漢族,而德意志民族包括日耳曼民族及德國的少數民族和猶太人。

【現在德國的少數民族和猶太人】

在德國生活著的少數民族有:索布人(60000),弗里森人(10000),丹麥人(50000),德國的辛梯人和洛馬人(70000)(即:德吉卜賽人的兩個部族),猶太人(120000)。

索布人他們在6世紀的民族大遷徙中移居易北河和薩勒河以東地區。關於索布人的最初文獻記載源於631年。16世紀,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下產生了索布書面言語。

佛里斯人是北海邊(萊茵河下游和埃姆斯河之間)的一個日耳曼部族的後裔。他們不僅保持了自己的語言,還保持了很多傳統。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石勒蘇益格部分,尤其是在弗倫斯堡周圍,居住著一個丹麥少數民族。

持德國國籍的辛梯人和洛馬人的人數只能估算。從 1982 年起,由聯邦政府資助的德國辛梯人和洛馬人中央委員會致力於對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賠償,保護少數民族權利和保護洛馬倪語,反對歧視和偏見。

現在的德國猶太人大多是戰後從別國遷移過來的,大都不是地道的德國人,土生德國猶太人已經很少,主要居住在柏林等大城市,德國政府大力保護猶太文化,還興辦猶太學校。

㈥ 法蘭克王國或者叫帝國是當代法蘭西義大利德意志的三國始祖,那麼分界點到底在哪兒

法蘭克王國的奠基人克洛維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蠻族"國家中,以法蘭克王國最強大,對後來西歐各國的影響也最深。

法蘭克人最初居住在萊茵河下游(今比利時境內)。他們分為兩支,濱海各部落稱薩利克人,住在萊茵河兩岸的稱里普阿爾人。4世紀,在民族大遷徙的洪流中,法蘭克人趁機侵入高盧北部。到了克洛維時代(481~551年),法蘭克才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

486年,克洛維聯合其他軍事首領,經蘇瓦松之戰,擊敗西阿格里烏斯,奪佔了羅馬人在高盧最後一塊領地。西阿格里烏斯逃往西哥特王國。克洛維遣使去見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叫他交出逃亡者。阿拉里克害怕激怒法蘭克人,終於交出西阿格里烏斯,克洛維秘密地把他處死了。

接著克洛維又東征西討,496年向東征服阿雷曼尼人,507年清鬧又南征西哥特王國。普瓦提埃之役,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二世戰死,克洛維將亞奎丹地區並入法蘭克王國版圖。當克洛維凱旋迴都爾的時候,他接到東羅馬帝國皇帝阿納斯塔西烏斯(491~518年)的敕書,任命他為執政官。在都爾聖馬丁教堂里,他穿上紫色袍服,披上披肩,頭戴王冠,接受人們對他的歡呼,此後克洛維被公認為全法蘭克的國王。

克洛維執政期間做了四件大事:一,在征服羅馬帝國的過程中,他沒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並把它分封給自己的親兵、廷臣和主教。但克洛維所沒收的土地,主要是羅馬皇室和國庫土地,因此高盧地區仍然保留了許多羅馬大土地所有者,他們在政治上與法蘭克貴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階級,這對克洛維的統一是有利的。二,皈依基督教。羅馬帝國末期,教會已擁有龐大地產,形成一股特殊的政治勢力。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教會極力向"蠻族"統治者靠攏,而"蠻①參見龐茲:《中世紀歐洲經濟史》,第43頁。阿·魯·科爾松斯基認為:6世紀至7世紀時比利牛斯半島居民中,哥特人只佔5%,見《中世運正纖紀》,論文集,第10集,第29頁,莫斯科,1957。族"國王也需要教會的支持。最先採取行動的便是克洛維,496年他率領3000親兵在蘭斯地方,接受神聖的主教雷旁仿米吉烏斯的洗禮。從此克洛維在教會的支持下,不斷地取得勝利。507年,在征討西哥特人的戰役中,由於羅亞爾河沿岸城市主教的支持,克洛維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為了表彰教會的功勞,511年克洛維下令在奧爾良召開宗教會議,重申古代羅馬法所規定的神廟特權,凡犯殺人、盜竊、姦淫罪的,可到教堂避難,任何人無權進入教堂搜捕。教會及神職人員的財產免稅。教會法與國家法規具有同等的性質,這樣教會成為政權機構的一部分,新的封建的上層建築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剪除政敵。克洛維採用各種陰謀手段,消滅他的政敵,使法蘭克走向統一。其中最強大的對手是西吉貝爾特,他是里普阿爾法蘭克人的首領,占據萊茵河兩岸廣大地區,都於科倫。他曾參加征服阿雷曼尼人的戰斗,因膝部受傷而成了跛子。克洛維暗中唆使西吉貝爾特的兒子,說他父親已年邁,而且是跛腳,如果把他父親除掉,權力和財富都屬於他。於是西吉貝爾特的兒子派人刺殺他父親,企圖藉此奪取權力。西吉貝爾特被害之後,克洛維又借口將他的兒子克洛德里克處死,萊茵河兩岸土地都歸克洛維所有。接著,同族軍事首領卡拉里克和拉格納卡爾,也被克洛維陰謀殺害。他以這種方式將其統治擴展到高盧全境。四,編纂著名的薩利克法典。其目的是加強統治。在總共418條的法典中,其中有343條是禁止犯罪的。偷盜、殺人放火和侵犯地界,都要受到制裁。如法典第二十七章第十三條規定:"偷竊葡萄而被擒獲,應罰600銀幣,摺合15金幣"。法典還規定:"如果有人放火焚燒住宅及其附屬建築物,應罰2500銀幣,摺合63金幣"。(當時兩個金幣可買一頭牛)這都是維護封建秩序的措施。

從薩利克法典的一些條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法蘭克王國農村公社的分化,如耕地和草地已停止分配,而且可以繼承,但最初只限於男性直系親屬繼承。法典第十九章第四條最初規定:"土地遺產無論如何不得傳給婦女,而應把全部土地傳給男性,就是兄弟"。
克洛維還以高額罰金來維護新興的封建特權和封建等級,例如法典規定:"不遵守國家命令,拒絕到法庭去,罰款600銀幣,摺合15金幣"。"執國王敕令的移民,社員不得反對,否則罰款200金幣"。國王權力明顯增長。償命金的不同也反映出封建等級正在形成。法典規定:殺死自由法蘭克人是200金幣,殺死國王親兵是600金幣。殺死主教是900金幣,比自由人的身價高出許多倍。

6世紀至7世紀封建關系的發展公元511年克洛維死後,法蘭克王國陷於分裂,逐漸形成三個獨立的王國:東北部是奧斯特拉西亞,西北部是紐斯特里亞,東南部是勃艮第,他們彼此爭權,造成長期封建混戰,一切重擔都轉嫁到農奴頭上,從而加速了農村公社的瓦解與封建大地產的形成。這首先表現為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遭到進一步破壞。在希耳佩利克統治時期(561~584年),女子已獲得對不動產的繼承權。希耳佩利克的敕令中明確指出:"如果兒子都死了,而女兒尚存,可同兒子一樣得到這些土地。"①女子繼承權的確立是對土地公有制的進一步破壞,因為女子出嫁,便可將她所繼承的一份遺產,轉到別的家族手中,這實質是變相的割讓。從此,份地①《中世紀史料遜,1953年俄文版,第1卷,第121頁。

開始有所變化而進入新階段,即自由割讓和自由買賣的階段,而大土地的集中只是時間問題。

自由農民份地的喪失,除了自由買賣和轉讓外,封建暴力也起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談到地產集中的原因時指出:"一方面是由於內戰和沒收,另一方面多半是由於時勢的逼迫,為了求得安全而把土地轉讓給教會。"②7世紀,教會已成為大地主,它佔有將近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土地。不少教會擁有7000~8000處庄園。擁有2000以下庄園的教會只算是小有產者。法蘭克國王為了取得教會支持,也大量冊封土地給教會。國王希耳佩利克曾驚呼:"看,我的國庫變得多麼空虛!看,我們所有的財物,全都送給教會了!"國王達哥伯特一世(692~739年)甚至把都爾的全部收入都贈給了聖馬丁教堂。613年紐斯特里亞國王洛塔爾二世在大貴族的支持下,一度統一整個法蘭克,因此他頒布了對教俗大貴族讓步的敕令,承認他祖先所賜給大貴族的一切封地和司法行政特權,國王只能從各伯爵轄區的大地主中委任伯爵,這就大大加強了地方貴族的勢力。7世紀中葉,實權已落到宮相手中。宮相原系主管王室田產的官吏,進而成為宮庭總管,主管國王財產和收支,後來逐漸成為掌握實權的人物。687年奧斯特拉西亞的宮相赫斯塔爾·丕平戰勝紐斯特里亞的宮相之後,成為全法蘭克的主宰者,而國王則成了傀儡,國王閑散不問政事的期間,被稱為"懶王"時期(639~751年)。

查理·馬特的改革714年赫斯塔爾·丕平去世,他的兒子查理·馬特繼任宮相,並於717年鎮壓了紐斯特里亞貴族的反叛和薩克森人的起義。

720年,阿拉伯人以西班牙為根據地,在亞奎丹公爵和勃艮第貴族的支持下,侵入了南高盧。查理·馬特與阿拉伯人進行了長期的斗爭,732年在普瓦提埃附近的戰役中,使阿拉伯人遭到決定性的失敗,從而制止了阿拉伯人繼續向歐洲推進。接著亞奎丹公爵和普羅旺斯地方的貴族也被查理所征服。從737年起,墨洛溫家族的國王死後,便不再立新王,而由查理獨自實行統治。查理·馬特任宮相期間(714~741年)曾對土地佔有形式作過重大的改革。由於墨洛溫王朝所實行的完全私有的賜地辦法,耗盡了國王的全部土地,不僅在經濟上削弱了王權,而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據,因此查理·馬特便採取"采邑"分封制,受封者的領地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世襲,而且以服兵役為條件,這就防止了領主勢力的坐大和加強自己的武力。由於自由農民的破產,騎兵已取代步兵而成為戰斗的主力,因此查理的分封主要以騎兵為對象,從而為後來騎士階層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采邑的分封導致土地所有權的相對鞏固和農民進一步農奴化,采邑所有者強迫其領地上的居民服徭役或交納代役租。廣大封臣是靠剝削依附農民來維持生存的。采邑制的建立加深了封主與封臣的從屬關系,促進了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等級制的形成和鞏固。查理·馬特的改革是法蘭克封建化的結果,而土地關系的變革又導致法蘭克封建制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查理·馬特沒收教會和反叛貴族土地,這在墨洛溫王朝初期已經有過,但從沒有像查理這樣大規模地進行。例如他曾將蘭斯和特里夫斯兩大主教區賜給侍從官邁羅;將巴黎、盧昂、巴榮納等地的大主教區和寺院賜給他的侄兒休,羅馬教皇曾提出抗議,但他置之不理。

查理·馬特在騎士、親兵的支持下,使中央政權暫時得到加強,為他的②恩格斯:《法蘭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547頁。後繼者篡奪王位打下了基礎。

矮子丕平與教皇國741年查理·馬特病逝。他在世時曾將所轄領土分為兩部分,長子卡羅曼獲得奧斯特拉西亞和貝爾曼諸伯領,次子丕平獲得紐斯特里亞和勃艮第。747年卡羅曼削發為僧,矮子丕平統治整個法蘭克,但名義上依然是宮相。矮子丕平為了篡奪王位,極力尋求教會支持,調整和教會的緊張關系,追認所有被作為采邑的教會土地是教會的財產,封臣應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但封臣必須為國家服兵役,非得國王同意教會無權收回他們的土地,此種地產稱為"王賜恩地"。這一協議暫時緩和了教會和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利於丕平篡權。751年,他遣使問教皇扎迦利誰應做國王?這就開創了教皇有廢立君主的特權,為教權高於王權找到理論根據。同年,在蘇瓦松舉行的法蘭克貴族會議上,丕平被推選為法蘭克國王,這是加洛林王朝的開始。

丕平為了酬謝羅馬教皇的支持,他曾兩次遠征義大利(754年和757年),迫使倫巴德國王愛斯托夫把所侵佔的羅馬地區諸城市和拉文那總督區交給教皇統治,與此同時,教皇又引用偽造的"君士坦丁贈禮"說,亦即:早在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已將"羅馬城、義大利以及西方各地的城市"贈予教皇,於是,在丕平的協助下,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一個"教皇國"。

查理曼帝國的形成768年丕平死後,法蘭克王國由他的兩個兒子查理和卡羅曼分別繼承,771年卡羅曼去世,查理統一了整個法蘭克王國。在查理統治時期(768~814年),法蘭克王國處於極盛時代。他在位46年,曾參加53次戰役。他東征西討,把疆域幾乎擴大了一倍,其版圖包括今法、德、荷、比、奧、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因此在法蘭克的歷史上被稱為查理曼,即查理大帝之意。

他即位不久,便向義大利進軍,774年兼並倫巴德王國的領土,自稱法蘭克和倫巴德國王。接著與阿拉伯人展開斗爭,778年他越過比利牛斯山,佔領巴塞羅那,建立了西班牙馬克(801年)。在這次戰役中,查理的部將羅蘭所率領的後衛部隊,在比利牛斯山中遭到巴斯克人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羅蘭本人也陣亡。中世紀著名史詩《羅蘭之歌》便是以此為題材而寫成的。

查理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是和薩克森人的斗爭,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772~804年)經過18次重要戰役,才使薩克森臣服。其中782年凡爾登之役,查理在一天之內便處死4500名薩克森人質,後來又將1萬名薩克森青年分居各地,以防叛亂。780年前後,查理曾發布薩克森地區敕令,強迫薩克森人接受基督教,違抗者處以死刑。敕令第十一條還規定:"凡對國王表現不忠誠行為者,處死刑"。後來查理把所征服的薩克森人土地,劃分為若干伯爵領地,成為帝國的一部分。

785年薩克森貴族的代表人物,領導薩克森人起義的威都金也投降查理,並接受洗禮。

與此同時,788年查理又向南征服了巴伐利亞。在法蘭克貴族的支持下,他廢除了原巴伐利亞公爵的權力,由他任命的伯爵來治理。

法蘭克的勢力不斷地向東擴張,796年摧毀了多瑙河下游的阿瓦爾人。

查理一系列的征服戰爭,形成東自易北河和多瑙河,南至比利牛斯山和義大利,西起大西洋,北至北海的龐大帝國。

國王的稱號已無法使查理感到滿足,他等待著加冕稱帝的有利時機。799年羅馬貴族殘酷迫害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把他的舌頭割掉,逼得他倉皇逃出羅馬,查理親自帶兵護送他回去,而且整個冬天都住在那裡。為了報答國王的支助,800年聖誕節,利奧三世在羅馬聖彼得教堂為查理舉行加冕禮,並讓他接受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這引起拜占廷皇帝的不滿,因拜占廷統治者自認為是古羅馬皇帝唯一繼承人。一直到814年,拜占廷皇帝邁克爾一世才不得不承認查理的皇帝稱號。
但查理曼帝國是靠武力維持的,它沒有鞏固的經濟基礎。就人種而論也極其復雜,除法蘭克人外,還包括勃艮第人、倫巴德人、薩克森人、羅馬人以及其他人種。這些部落或部族在經濟上彼此都沒有關系,說著不同的語言,並處於社會發展不同的階段。有的部族仍保存濃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殘余,有的部族已開始封建化,由於法蘭克人的征服和殘酷壓榨,他們經常起義,這也加深帝國內部矛盾。

查理為了加強統治,將全國分為98個州郡,由皇帝任命伯爵進行統治。

伯爵往往是當地最大的領主。他代表皇帝負責收稅、司法、徵兵、維持治安等事。國家三分之一的稅收歸伯爵支配。在邊區設馬克,由邊侯治理。為了檢查各地工作,防止伯爵勢力坐大,他建立巡按使制度,經常由中央派出巡按使團,巡行各地,進行調查。802年他頒布巡按使團敕令,規定巡按使團由教俗封建主組成,其中包括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還有忠誠於皇帝的世俗官吏。在敕令中還規定:凡年在12歲以上的人都應向皇帝宣誓效忠。查理還下令興辦學校,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材。他邀請英國著名學者阿爾昆主持宮廷學校,訓練皇室和貴族子弟,並管理全國教會所辦的學校。阿爾昆十分領會查理的意圖,他在都爾興辦教會學校時,曾給查理致函:"我積極致力於許多工作,以便培養很多人,為教會神聖的上帝服務,並裝飾你的帝國政權"。

盡管查理採取許多加強政權的措施,但隨著封建特權階級的興起與自由農民農奴化,帝國的武力支柱瓦解了,起而代之的是割據一方的地方豪強,他們日益肢解了帝國。

封建制的確立與帝國的分裂查理大帝連年不斷地征伐,軍役和賦稅成為公社社員的沉重負擔。佔有三至五胡菲土地①的人,都有出征義務。完全沒有土地但佔有價值五個索里達②動產的自由人,也必須每六人出兵一人,其餘五人各出一索里達,以資助出征者。因為出征戰士要自備半年軍糧,為逃避軍役,社員成批地或整村地被迫向教會和世俗封建主請求庇護。據記載,約在820年,在紐弗勒特有14個自由人把他們的土地送給聖澤門寺院,而自己做了農奴。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來滿足國王要他們為戰爭服役的要求。所以恩格斯指出:"毫不奇怪,早在查理時代,在五個人中間,事實上連一個真正能服兵役的人也不大能找到了。"①811年,查理大帝《關於出征隊的詔令》中也透露:"窮人忿恨不平地說:他們從自己的土地上被逐出來,他們受主教和修道院長及其代理人的驅逐,也同樣受伯爵及其百夫長的驅逐,他們說:如果一個窮人不願交出他的①某些大小相等的農民份地,即"胡菲"。

②法蘭克國家所使用的羅馬貨幣。索里達即金幣。每一個索里達重1/72磅,每一個索里達為40個銀幣(得那裡)。

①恩格斯:《馬爾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2頁。

土地給主教、修道院長或伯爵,這些大人們就捏造出種種借口,把他送交法庭,或命他長期服軍役,直至這些人完全破產,不得不交出或出售土地。"農民從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變成自由租佃者,他們失去了對土地的所有權,只保留佔有權和使用權,因此被迫將自己剩餘勞動和剩餘產品的一部分交給土地所有者--領主。數代之後,他們就逐漸喪失人身自由,變成依附於領主的農奴。

當查理大帝在世時,根據巴黎聖日耳曼修道院地產清冊,該寺院領地共住2788戶,其中2080戶是隸農,35戶是半自由民,220戶是奴隸,只有8戶是自由佃農,由此可以看出,隸農占絕大多數,而半自由人、奴隸和自由小農的人數在急劇減少,其中大部分已加入依附農民的隊伍中。

查理大帝為了維護神權政治,十分注意教會利益,他一生親自主持16次宗教會議。789年根據宗教會議決議,發布通令,共82章,對教會利益和僧侶應遵循的生活細則都作了詳細的規定。802年又頒布敕令,重申"任何人都不得將教產加以瓜分,據為己有。凡是已經捐獻給教會的財產,就成為教會的合法財產,不得索回。凡敢於破壞上述法令者,必須賠償損失,並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產迅速膨脹。810年,在阿亨宗教會議上,把教會財產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擁有3000~8000處領地,第二等級擁有1000~3000處領地,第三等級擁有不到1000處領地。其中日耳曼著名的富爾達修道院竟擁有15,000處產業。查理大帝臨死前把他的全部財產分為三份,其中兩份又分為21份賞賜給由21個大主教所管轄的城市。①教會領主和世俗領主一樣在其管轄的范圍內享有種種特權,除征稅外,還擁有對居民的審判權,地方武裝也由主教和修道院長統轄。教會還利用宗教迷信對農民進行恐嚇、敲榨,以獲得巨大財富。以教皇為首的羅馬教會,佔有西歐將近三分之一的耕地,除徵收地租外,還有權向農奴徵收什一稅,它把整個西歐聯合成為一個巨大的政治體系。因此,後來任何反封建的斗爭,都會觸及教會的神經中樞。
814年,查理大帝死後,他的兒子誠篤者(又譯為虔誠者)路易(814~840年)繼位。他是一位不理朝政,沉溺於宗教,受教士愚弄的人,因此博得"誠篤者"的綽號。他以巨資辦各種"慈善"事業,每逢宗教節日都向朝臣贈送禮品。所以即位剛三年時間,便將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羅退爾獲得帝國東部,次子丕平獲得亞奎丹,三子路易獲得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亞及其附近地區。並宣稱長子羅退爾為帝位繼承人。829年誠篤者路易推翻817年的劃分,為他後妻所生的小兒子禿頭查理劃出一部分領土。他的三個兒子均反對這一決定,於是父子之間進行了近十年的內戰,840年誠篤者路易死,羅退爾繼位,直至843年才簽訂凡爾登條約。依據條約,日耳曼路易獲得法蘭克東部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地區;禿頭查理獲得法蘭克西部,即萊茵河以西地區;羅退爾獲得法蘭克中部地區包括義大利在內的狹長地帶,這就構成後來德、法、意三國的雛型。

由於帝國分裂,削弱了抵抗外族的力量。阿拉伯人由西班牙向法國、義大利進攻,他們控制整個地中海西部,佔領其中大小島嶼。馬扎爾人(匈牙利人)在多瑙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而且不斷騷擾東法蘭克和斯拉夫人。最嚴重的是諾曼人對歐洲的侵襲。他們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9世紀時,諾①《查理大帝傳》,第34頁,商務印書館,1979。

曼人大批侵入法蘭克西部,853年攻佔法國南特城,將守城主教殺死,大肆劫掠而去。885年4萬諾曼人,乘700艘船,將巴黎圍困。皇帝胖子查理(884~887年)用重金賄賂,諾曼人才離去。911年法王不得不將法國西北部濱海之地割讓給諾曼人,這便是諾曼底名稱的來源。

封建內爭與外族入侵,加速了自由農民的農奴化。847年西法蘭克國王禿頭查理在墨爾森法令中明確規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須選擇一個主人,或是國王,或是國王的臣屬。"877年禿頭查理又頒布克爾西敕令,使領地世襲合法化。敕令規定:"領主可以把自己的特權與榮譽(爵位)移交給自己的兒子或親屬。"自由農民農奴化與封建特權的興起,世襲領地制的確立,都表明法蘭克王國封建化的完成。但這一發展過程不是和平演變的過程,而是在奴役與反奴役的殘酷斗爭中進行的。查理大帝在805年的一份詔令中,曾禁止一切形式的秘密結社,並指出參加這種組織的既有自由人也有塞爾夫(農奴),對秘密結社的主謀要處以死刑,脅從者則施以各種酷刑:鞭笞、割鼻、斷肢等。這說明起義給統治者以巨大威脅。822年,誠篤者路易頒布敕令,禁止佛蘭德爾沿海地區的"塞爾夫陰謀"。此間最大的一次起義,是841~842年薩克森地區的"斯特林迦"(意為"古法之子")起義。編年史家尼塔爾德在談到這次起義時曾指出:起義分三個階層:貴族、自由人和半自由人,而第二、第三階層占絕大多數,是起義的主力軍。由於農民的不斷反抗,迫使統治階級把農奴的義務固定下來。在8世紀至9世紀,加洛林王朝時期,農奴義務已按慣例交納租稅和服勞役,並登記在特別的地籍冊上。三節9世紀至11世紀的西歐封建割據的法國9世紀至11世紀是西歐封建制度普遍確立的時期,其中以法國最為典型。根據9世紀初巴黎聖日耳曼修道院的地產清冊,典型的封建大地產已經在法國普遍地建立起來。聖日耳曼修道院就擁有36,500公頃的土地,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領主自營地,一半是農奴份地。除勞役租外,還以實物形式徵收各種代役租,單以母雞一項,這個修道院每年就收到5,887隻,而得到的雞蛋則有30,865個。由於封建化的完成,奴隸、隸農與破產的自由農民已經合流成為廣大的依附農民階層。被稱為塞爾夫的農奴,大多數是奴隸的子孫,他們不僅被束縛在土地上,而且在人格上和法律上都依附於領主,可以隨同土地一起出售。農奴不經主人許可不能結婚。許可結婚的農奴須交納"結婚稅"。繼承遺產也須交稅,這就是所謂的"死手捐"。法國農民還有一部分稱為"維蘭"的依附農民,他們大多數是由公社破產農民演變而來的。他們的境遇比塞爾夫好一些。維蘭的人格是自由的,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世襲佔有份地,所負擔的勞役也有一定的標准,在法國南部一年不超過80天。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農業技術也有所改進。這時三圃制已廣泛流行,注意深耕細作,刈草、施肥,用幾對牛牽引的重犁也普遍使用,耕地面積擴大,糧食收成達到播種量的四倍到六倍。這一切變化都有利於領主勢力的加強,他們獨霸一方,稱雄割據。當時法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分裂成許多大小公國與伯爵國。如諾曼底公國、勃艮第公國和亞奎丹公國;還有法蘭德斯伯國、香檳伯國、安茹伯國、土魯斯伯國和巴塞羅那伯國等。從887年加洛林王朝的國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形成兩個王朝(加洛林王朝與羅伯特王朝)爭奪王位的斗爭。羅伯特王朝的創始人是強者羅伯特,因抗擊諾曼人入侵有功,被封為法蘭西島公爵。他的兒子巴黎伯爵埃德又因擊退諾曼人對巴黎的圍攻,所以在法王胖子查理被廢以後,被一部分封建主擁為國王。但有一部分領主仍堅持加洛林王朝世襲帝位,推選簡單查理為法國國王,這兩個王朝相互斗爭近一個世紀。後來羅伯特王朝勢力逐漸強大,而加洛林王朝的領地只剩下琅城及其附近一帶領土。987年,在教會和世俗領主代表大會上,羅伯特王朝出身的休·加佩被選為國王,他擁有五個伯爵領地,分散在塞納河和羅亞爾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全部面積不超過6816平方公里,境內只有巴黎和奧爾良兩個城市。加佩王朝統治初期,王權十分微弱。在名義上國王是最高宗主,大家都應向他行附庸臣服禮,並承認他們的官職和領地是國王授予的。國王即位時主教也為他塗聖油,成為神授政權的君王。但實際上各領主幾乎都是獨立的,他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有權宣戰和講和,有權鑄造自己的貨幣、制定法律並對其臣民進行審判。在他們看來,國王只是同輩中的第一人。蒙勒利領主的堡壘把國王從巴黎到奧爾良的通路截斷了,因此,國王必須帶武裝侍從保護自己,才能從領地這一端走到那一端。加佩王朝初期的國王和普通領主差不多。他們沒有固定的駐節地,經常帶著隨從由一個庄園轉移到另一個庄園,消耗從農民身上搜刮來的糧食和其他物品。有時他們甚至攔路搶劫,來擴大自己的收入。例如腓力一世(1060~1108年)曾對過境的義大利商人進行搶劫。但在對外關繫上,加佩王朝極力顯示自己的尊嚴,先後與英國、德國和拜占廷的君主互換使節。國王亨利一世(1031~1060年)曾與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的女兒安娜結婚,其目的是提高國際威望。11世紀末,由於城市興起,在市民階級的支持下,不斷地戰勝封建割據勢力,使法國逐漸走向統一。

階級斗爭的激化,也促使一部分封建主依附於王權。10世紀末,正當年輕的查理二世繼位為諾曼底公爵時,所有伯爵轄區的農民紛紛舉行秘密集會,他們不顧各種禁令,決定製定新的有關使用森林和水源的法律。997年,參加起義的代表在田間集會,公爵聽到這一消息,立刻派副將拉烏爾伯爵帶領大隊騎士前往鎮壓。他假意允許農民代表申訴疾苦,將代表們誆騙在一起,砍掉他們的手足,起義遭到血腥的鎮壓。1024年布列塔尼又爆發了一次農民起義,一位編年史家在敘述這次農民起義時說:"他們既沒有領袖,也沒有武器",完全出於對領主的仇恨,自發地起義。法國封建主調集大批騎士,才把起義鎮壓下去。

農民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領主的貪婪,迫使封建地租按"慣例"交納,這是農民斗爭的勝利果實之一,從而稍許改善了農民的處境,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9世紀至11世紀的德國、義大利和教皇國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德國對義大利的侵略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不僅對義大利的統一帶來不良的後果,而且加深了德國的政治分裂。教皇國是義大利國中之國,它既阻礙義大利的統一也有礙於德國的強大。主教授職權的斗爭,削弱了皇帝對教會領主的控制權,減少了帝國的經濟收入,教權高於皇權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至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教權達到了極盛時代。
843年凡爾登條約之後,東法蘭克王國逐漸發展成為後來的德國。從9世紀到11世紀這段時間,德國也處於分裂局

㈦ 德國、德意志、普魯士、日耳曼和雅利安,這五者之間有什麼關系

在日常話題中,這幾個概念的確存在嚴重混淆。其中最關鍵的是雅利安人、德意志兩個概念,隱藏著德國歷史鮮為人知的冷知識。可以敘述如下: 條頓騎士城堡 一,對雅利安人的嚴重誤解 雅利安人容易與「原始印歐人」相混淆。考古學上,原始印歐人發源自南俄草原,他們的文化遺址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稱為「 」顏那亞文化」。顏那亞文化向東傳播,在中亞稱為「 」阿凡納沃羨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200),再向東還有分支。原始印歐人也同樣向西傳播,但規模似乎不大,可能與歐洲早期的凱爾特人之類的有關聯。 雅利安人是公元前1600年才出現在南俄草原的。他們的故鄉也是南俄草原,這就容易造成混淆。他們的遷徙路線也同樣存在爭議,很可能是先往中亞,再進入南亞印度。往後比較長時間,才進入伊朗。這是語言學證據支持的觀點。 雅利安人與原始印歐人的區別,主要是雅利安人已經掌握了遊民文明(游牧文明需要畜牧技術和馬車技術,是比較高級先進的),馴馬和馬車均已成熟。由於掌握游牧優勢,雅利安人在歐洲出現了大面積擴張。這就是雅利安人神話在歐洲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泰國的羅摩衍那壁畫 二,日耳曼尼亞 日耳曼是羅馬人對公元前後生活在歐洲中部的諸多族群的總稱,約有20餘部蠻族。最早見於凱撒的《高盧戰記》,而後由羅馬史家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詳細記錄。由於塔西佗有意借用蠻族文化反諷羅馬的腐朽,所以對「日耳曼人」有了很多溢美之詞。這應該就是日耳曼自豪感的最初源頭。實際上,所謂「日耳曼人」包含了諸多不同族群,主要是一個地理族群概早賣族念,就像我們古代說的「東夷、西戎」一樣,其中陸弊有復雜的成分,只是一個統稱而已。 維京人 三,德意志地區 中世紀,日耳曼20餘部蠻族中最強大的法蘭克人統一諸部,建立法蘭克王朝。但王朝很快崩潰,其東部地區(今德國范圍)後分裂為「東法蘭克王國」,這個王國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絕嗣,權力輾轉落入薩克森部之手。 薩克森王系強大時,就建立了一種奇特的王朝模式,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奧托一世)。這是一種利用宗教統治的諸侯霸政,猶如春秋五霸。這種模式一直非常鬆散,幾乎沒有統治可言,七個選帝侯各自為政,僅僅維持著名義上的體系。但它確實也維持下來了。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可能與羅馬帝國的餘威有關。 經過這輪變遷,法蘭克部的影響自然就會被排除,「條頓」和「德意志」成了新的認同(他們的自稱)。近代以後的德國人就吹噓這個模式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實際上,德意志認同只是潛在的,官方名稱始終是「羅馬」。因為德意志的范圍比較窄,並不能涵蓋20餘部日耳曼人。確切的說,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族群概念,僅僅包含薩克森、巴伐利亞、勃蘭登堡、美因茨等等幾個核心部族圈子,類似我們的「 」諸夏」。 中世紀繪畫 三,普魯士公國 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太過鬆散,長期以來不能崛起權力中心,七大選帝侯和各種封建主之間處於均勢之中。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才出現了「條頓騎士團」。 這個武士團體由日耳曼諸部的尚武之士組成,在後來幾百年的血與火的戰爭中,成長為日耳曼地區最強大的勢力。他們向北奪得了普魯士地區,最終在16世紀由騎士團長阿爾布雷希特成立「 」普魯士公國」。又因為他本人是勃蘭登堡藩侯的兒子,於是順利組成了「 」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直到此時,德意志地區才出現一個壓倒性的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與宗教改革有關。路德宗對這個邦國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粘合劑作用。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自此與普魯士公國和德意志地區的民族主義融為一體。以後成為德國右翼民族主義的主要支柱。 條頓騎士城堡廢墟 四,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強大之後,在德意志地區成為壓倒性勢力,它的「普魯士軍官團」實際上就是條頓騎士團的繼承者,這些人是四五百年的軍事家族,有強悍的軍事能力。隨著普魯士興起,資本主義將德意志地區各邦緊密聯系起來。俾斯麥依託這種騎士團勢力和資本主義的合力,經過巧妙運作,建成了德意志民族國家(但奧地利沒能並入版圖)。嚴格說,這才是德意志地區的第一個民族配純國家。 德國的歷史太過復雜,摻雜了太多民族主義的想像。實際上,普魯士崛起才帶動了民族主義運動,所謂的「自古以來的德國」是不存在的。這個特點,造成了德國人擁有極其濃厚的種族情結。他們經常會玩過界,超出德意志地區,把日耳曼人納入民族認同,甚至把上古的雅利安人也納入民族認同。這個傾向十分危險,隨著未來右翼再次崛起,歐洲的歷史恐怕又要進入古代的輪回。 德國士兵

㈧ 雅利安民族是德國的么他們和日爾曼民族有什麼區別還是就是德意志民族

德意志是一個地域名詞,德意志明搜民族指的是全部的德國人,雅利安民族是德國最大的凱槐模民族。日爾曼民族是羅馬帝國盯緩時期的一個游牧民族,包括德意志,法蘭西,不列顛在內的許多民族大多都是日爾曼民族的後裔和分支

㈨ 德國的主體民族是哪個民族

德國主體民族是德意志族。德意志族是日爾曼人的一支,日爾曼人還包括北歐人、尼德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等等,一般以德意志人為日爾曼人的直系後裔。日爾曼人的種族特徵是身材高大,金發碧眼。

㈩ 德國有什麼人種

德國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前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

在德國北部有少數丹麥人居住,薩克森地區則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德國境內有大約七百萬定居的外國人,包括了外國雇員、政治庇護人士以及他們的家屬。還有一些來自土耳其、克羅埃西亞、義大利、俄羅斯以及波蘭的移民。

閱讀全文

與德國哪個部族最厲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