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工業4.0,我們可以借鑒什麼
工業4.0,將在整個價值鏈上,科工網從供應商到客戶,將人、機、物聯結起來,使其成本越來越接近大規模高效生產才能實現的低成本,還將使得整個價值鏈上的效率顯著提升,從而達到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效果。工業4.0最終將引導人們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改變工業生產的格局,掀起變革浪潮。德國工業4.0源自於其企業界、產業界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戰略,而中國製造2025是自上而下的戰略,是圍繞未來做強中國製造業所提出來的。無論智能製造還是工業4.0的實施,要有頂層的指導思想和細化方案,對地方政府、中國產業界,都需有更清晰的定位和指導。再看德國實施工業4.0,美國實施工業互聯網,都有強大的技術體系做支撐,遺憾的是,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體系,也沒有企業能夠牽頭整合,更沒有完整的工業4.0或智能製造的解決方案。現在中國企業使用的核心設計軟體、三維設計軟體、工程分析軟體,全部都是進口的。這意味著,推動和實施工業4.0還要解決很多基礎性問題,需要分步分類實施,在一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一些優勢行業形成典型經驗,再向其他領域和行業推廣。有一些重點領域值得關注,一是高危行業,這是未來智能製造推動的重點;二是高負荷行業,比如高體力勞動;三是高精密行業;四是個性化定製行業。與此同時,著力培育一批智能製造的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其構建自身的產業生態,並建立體制機制及政策保障。科工網將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能相互聯系,交換信息,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范圍的高速寬頻網路,以應對在未來出現的大量數據傳輸交換的需求,建立一個支持經濟轉型的大環境。
B. 德國有什麼政策,法律,措施來應對人口老齡化
一、改革養老保險制度。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自957年以來, 一直實行著 年德國政府第一次承認了這種養老保險體系已無法支付足額的養老金,並推行了「里斯特」改革,將原來單一的法定養老保險制度發展成 為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該項改革削減了第一支柱養老金,通過津貼和稅收減免,發展基金制的第二、第 三養老保險體系。
為了鼓勵補充養老金體系的建立, 德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例如:直接養老儲 蓄津貼、稅收抵免特別指出、延期納稅等此外,德國還延長了法定養老金繳費年限: 年齡滿63少工作35年才有權利提前退休, 但每提前退休一個 月就會扣除其退休金的 0.3%, 年滿 65 歲並且工作 45 年才有權退休並且不扣發養老金, 殘疾人則需要 年滿62 歲並且工作35 年才有退休的權利。
二、延長退休年齡。
為了保持一定的繳費人數,以保證足夠的養老金供給,德國政府不得不逐步提高退休年齡。 1997女性為60歲;2004 目前,德國已經決定將強制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 歲,現在兩個智庫正在研究,要把退休年齡再延後3年,到70歲歐洲執委會在去年7月也進行了類似研究, 預測歐盟的27 員國到2060年,可能需要把退休年齡延長至70歲。
三、教育改革。
自2010 年起,德國的高等院校將全面實施「博洛 尼亞進程」,本科學業時間為3 年,碩士學業時間一般為4個學期,博士學習時間由原來的5年縮短3~4年。其次,強化職業培訓,提高教育與職業相關性,培養能夠適應市場需要的人才。 2009 德國政府拿出近150 億歐元作為對大學和培訓機構的投資,2010 年又提出了新的措施: 與經濟聯合會和各州文化部簽署職業教育和專業技術人才接班 人國家公約,特別約定了職業教育數量目標。 德國 政府相信由此可以提高社會效益,延長人們一生中 的工作時間, 從而也延長了交納各種捐稅和保險費 的時間。
四、鼓勵移民。
通過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增加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可以從其他勞動力供給較為充足的國家引進勞動 力來解決德國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 因此,德國政府積極鼓勵移民,特別是吸引優質移民,通過同化和 整合移民來提高就業人員所佔的比例。 據統計,2010 年德國8200 萬人口中就有1500 萬是移民。德國已然 成為歐洲移民人口最多的國家。
五、鼓勵生育。
隨著新生兒的減少, 提高生育率已經成為德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根據2010 年聯合國人口發展報告,德國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 預計2010 年-2015 年每名 婦女的生育數僅為1.3。對此,《法蘭克福匯報》編輯希爾 馬赫爾博士說:「不生孩子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競爭 力,它早晚會毀了德國。 」為了鼓勵生育,2010 德國政府又一次提高了用於兒童和家庭的補助支出:有孩子的家庭將獲得每個孩子 100 歐元的額外補貼。
六、提供多種養老方式。
入住「專業護理老人院」是德國老人最普遍的一種選擇, 這些養老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硬體設備和人員管 理方式。 不過近年來,德國又興起了一種名為「老年之 家」的互助養老方式。 德國一些社會團體和地方政府也 探索出了包括「多代屋」在內的多種互助養老模式。
七、發展長期護理保險。
1995 日德國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法案。長期護理保險成為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事故保 險、失業保險四大險種之後的「第五大支柱」險種,所有醫療保險的投保人都要參加護理保險,保險資金由 政府、企業、個人和醫療保險機構四方負擔,政府承擔 1/3 以上。護理分為在宅和住院護理兩大類,按需要強度又可分為三類。 可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在一定 范圍內解決老年人的長期照料問題。
C. 說出這些城市經濟轉型中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哪些成功經驗 解析 啟迪慧想
以魯爾工業區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區還包括:英國伯明翰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中南工業區等。傳統工業區普遍面臨著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如遼中南工業區的長期發展,使當地成為污染嚴重、「三廢」排放量大的地區。同時,遼中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源污染又使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近年來,遼中南工業區的經濟增長比較緩慢,低於中國平均水平。中國政府正試圖採取措施振興以遼中南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區。
魯爾區是位於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境內的城市群,它擁有530萬人口和4435平方公里的面積。他是萊因-魯爾城市群的一部分,整個城市群一共擁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和將近10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整治。
魯爾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轉型大致分為3個階段[4]: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60年代。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訂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並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為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德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綜合整治,魯爾區經濟結構趨於協調,工業布局趨於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環境優美地區。魯爾工業區的振興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閑區。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