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建立大德意志

德國人如何建立大德意志

發布時間:2023-04-28 20:20:38

『壹』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和過程是什麼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統一的過程是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1、普丹戰爭:在丹麥稱為1864年戰爭,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

沖突的導火索,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2、普奧戰爭

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使其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或兄弟之戰。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3、普法戰爭

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俾斯麥憑一己之力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俾斯麥,出生於勃蘭登堡的一個容克的家庭,從小便遺傳了容克的那種專橫暴戾的作風,好勇鬥狠,這種專橫的作風為他後來用鐵血手腕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定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從這句話中看出,德國的統一,必須通過戰爭。最後,由俾斯麥領導並發動了三場王朝戰爭,開始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普丹戰爭、網路——普奧戰爭、網路——普法戰爭

『貳』 二戰時期德國是通過什麼條件強大起來的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叄』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怎樣重新崛起的

■德國民眾的「強國夢」與納粹政府 從19世紀起,德意志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英、法等國,這刺激出德國人對國家強大的期盼和「落後就要挨打」的焦慮,由此逐漸形成了德意志必須強大的民族共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凡爾塞和約》的規定,戰敗的德國被解除了軍備,民族屈辱、經濟蕭條、社會混亂交互作用,讓驕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實現「強國夢」。而希特勒的納粹黨,敏感地把握住了這種國民心態,適時提出了「修改《凡爾塞和約》、收回失去的領土,把相信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聯想起來,團結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宗旨,並允諾要盡快改變戰後軍工企業停產造成的大量工人失業以及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這在當時的不少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使德國擺脫困境的良方。1928年後的幾次選舉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把納粹黨視為解決德國社會主要問題、實現德意志民族強盛的希望。納粹黨在1932年的選舉中大勝,希特勒由此獲得了組閣大權。 取得執政地位後的希特勒和納粹黨,用國家(民族)社會主義將國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國吞噬了市民社會,實現了國家與社會的合一,在「決斷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權主義的國家。這在當時的德國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在上上下下充斥著民族主義狂熱的時候,通過建立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以迅速實現德國的復興,很輕易地就成為了德國人最大的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納粹宣傳的所謂「德國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一下子就俘獲了民眾的心,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一圓「強國夢」,以犧牲思想自由和個人政治意識為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為如此,納粹的消滅異己思想、反猶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復興民族主義的旗下被德國人容忍。 ■希特勒的「三把火」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國人忘了,希特勒雖然不喜歡在個人生活上揮霍納稅人的錢財,但他從來不怕多流納稅人的血。在《我的奮斗》一書,希特勒早就透露過他的長遠擴張計劃,引導德國走向戰爭是他必然的選擇。而後的事態發展證明,那是一條德國的通往毀滅之路。

『肆』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伍』 普魯士是如何統一德意志諸邦國的

普魯士建國的歷程實際上就是掃清建國中阻礙的歷程。當然首當其中的是得益於俾斯麥在決心建立一個大德意志的同時,用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建立起來的一個「安撫迷惑」歐洲其他列強的外交體系,「俾斯麥體系」。

普奧戰爭塵埃落定之後,法國就成了統一事業最後、也是最大的攔路虎。同樣利用外交手段迫使法國開展,1870年7月19日,法國主動對普宣戰,德軍立即入侵邊境地帶,包圍梅斯。拿破崙族唯三世親率麥克馬洪元帥的第二集團軍前來增援,卻被兩個兵力占優的北德集團軍包圍在色當,被迫投降。

德軍隨後對巴黎進行了圍困,迫使新成立的法國共和政府放棄首都、並簽署了屈辱性的和約。1871年1月18日,南德諸邦君主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奉戴北大穗雀德意志聯邦盟長威廉一世為全德君主,德國的統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

『陸』 德國是怎樣建立起共和國的

1918年德國的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刻,停泊在德國北部基爾港的第一艦隊水兵首先發難,他們拒絕德國海軍部要德國海軍在同英國艦隊的戰斗中「光榮沉沒」的命令,拒絕起錨。當局逮捕了幾百名水兵。於是水兵們走上了街頭,與數千名基爾工人聯合起來,舉行巨大的示威遊行。11月3日,在城內街道上發生了軍官同水兵間的戰斗。各戰艦上升起了紅旗,建立了水兵代表委員會接管實權。基爾工人在5日用總罷工來支援水兵的行動。基爾城及近郊被革命者所掌握。

基爾水兵起義就成為十一月革命爆發的信號。到11月8日止,除柏林而外,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工兵代表委員會並充作臨時革命政權機構。11月9日清晨,被反動軍警和社會民主黨領導嚴密控制的柏林也終於爆發革命。斯巴達克派號召總罷工。數十萬工人和士兵湧向柏林市中心。及至此時,帝國首相馬克斯親王以及興登堡等還想用「皇帝退位」的辦法來阻遏革命。首相用急電向世界宣告:「皇帝和皇儲已經遜位。」躲在斯巴德軍統帥部中的德皇威廉二世聞訊後氣急敗壞地高叫「背叛,背叛」,然後急忙逃往荷蘭。帝制被推翻,但革命浪潮並未停頓。革命的工人和士兵佔領了警察總局、政府各部、電報局、國會和其他重要機關。馬克斯親王等不得不把全部政權交給社會民主黨的右派領袖們,讓他們來收拾殘局並承擔簽訂投降協定的責任。到9日中午,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社會民主黨右派領袖見革命的勝利已成定局,於是也就匆匆發出「總罷工」的號召,力圖把革命領導權抓到手中,他們在柏林建立了一個工兵代表委員會,以取代革命中產生的柏林工人代表執行委員會。艾伯特在接替帝國首相職務以後,把哈塞等三名獨立派社會民主黨人拉入政府,並把政府更名為「人民委員會」,力圖把革命納入資產階級民主的軌道。9日午後,社會民主黨領袖們正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開會,消息傳來,總部設在德國皇宮的斯巴達克派准備宣布成立工兵代表委員會共和國。他們大驚之餘,謝德曼就沖到俯瞰國王廣場的窗檯前,伸出腦袋,向廣場上示威的群眾宣布:「自由德意志共和國成立!」艾伯特對此氣得跳了起來,他原來還想挽救霍亨索倫君主政體。兩個小時以後,即11月9日下午4點左右,卡爾·李卜克內西在皇宮陽台上向眾多的工人和士兵發表演說,宣布德國為「自由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就這樣經過兩次宣布而誕生了,但它的前途還很難預卜。

11月9日晚,柏林首相府艾伯特書房裡的秘密電話鈴響了。這是設在斯巴的德軍統帥部軍需總監格律納將軍打來的。艾伯特和這位陸軍第二號人物訂立了一個秘密協定。艾伯特答應要結束「無政府狀態」,鎮壓布爾什維主義,按傳統維持陸軍地位,格律納則保證陸軍支持新政府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實現它的目標。

11月10日,在柏林布施馬戲院舉行工兵代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承認了「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為德國新政府,其成員主要有右派社會民主黨人艾伯特、謝德曼等及獨立社會民主黨人哈塞等。艾伯特—哈塞政府的綱領並沒有越出資產階級制度范圍內的社會改革。迫於人民的壓力,政府不得不宣布實行普選權,並賦予婦女選舉權。但整個專制反動的國家機構原封未動,德國軍國主義的陣地也未受損傷,經濟上的統治權仍操在地主和資產階級的手裡。綱領既不提土地改革,也不提沒收或懲處戰犯及其財產。人民全權代表委員會保障私有財產和個人自由,宣布要選舉一個制憲的國民議會以建立「合法」的國家制度。由於大部分工兵代表委員會對實現社會主義的方法和途徑缺乏認識,許多工人同意艾伯特—哈塞政府的綱領。斯巴達克派一再提出和呼籲的「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委員會」的口號沒有被接受,卡爾·李卜克內西在大會上告誡不要讓反革命混入會議的講話也遭到敵視。

此後的日子裡,根據艾伯特的指示,軍隊中恢復了舊軍官的指揮權。法令還規定所有工人必須交出武器,而與此同時,許多武裝的軍官團體、志願隊等反革命組織紛紛出現。以往所有的容克、資產階級政黨,在歷經革命的最初驚恐之後,現在都披上了「民族的」、「民主的」和「人民的」外衣。他們一夜之間都變成擁護民主和共和國的角色,集結在支持艾伯特政府提出的「民主」和「制憲國民議會」的旗號下,同「無產階級專政」和「代表委員會政權」相抗衡。只有斯巴達克派要求繼續推進革命,爭取成立代表委員會共和國,但是形勢對左派卻是越來越不利了。

12月16日至21日,全德工兵代表委員會代表大會開幕。代表大會閉幕以後,社會民主黨領袖開始向革命工人展開進攻。聖誕節前夜,政府企圖解除擁護革命的人民海軍師的武裝,激戰後政府的企圖被粉碎。獨立派社會民主黨人不得不因此退出艾伯特政府,以保持自己在工人中的影響。聖誕節後兩天,艾伯特任命社會民主黨人諾斯克為國防部長,統率所有反革命武裝。屠夫出身的諾斯克在受命時就宣稱:「總得有人來做嗜血狗,就由我來做吧,我不怕擔這個責任。」越來越多的反革命部隊和志願隊集結在柏林的周圍。在這革命的緊急關頭,斯巴達克同盟改組為德國共產黨,徹底斷絕同獨立派社會民主黨的組織關系。

1919年1月初,艾伯特政府免去獨立派社會民主黨人艾喜荷恩的柏林總監職務,促使中派同左派聯合行動。1月6日,柏林爆發總罷工。就在這時,獨立派社會民主黨領袖卻又堅持通過「和平商談」解決沖突。1月8日,艾伯特政府中斷談判,聲稱「總清算的時刻」已經到來。於是發生了激烈的戰斗。工人遭到大規模的屠殺。1月15日,德國工人階級的偉大戰士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也慘遭殺害。就在這種氣氛下,1月19日的國民議會選舉保證了反革命陣營的勝利。3000萬居民參加了選舉,社會民主黨獲1150萬票,165席,獨立派社會民主黨獲230萬票,22席,其餘54.5%的席位則為資產階級政黨所取得,共產黨抵制了這次選舉。制憲的國民議會於2月6日在小城魏瑪開幕。2月11日,國民議會選舉艾伯特為共和國總統。2月13日,謝德曼出任總理,組織聯盟政府,社會民主黨人公開同資產階級政黨聯合執政。魏瑪共和國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繼一月戰斗後,全國各地幾乎都爆發了一系列旨在保衛革命成果的戰斗。但是這些戰斗都是孤立地進行,沒有統一的領導,相繼被鎮壓下去。1919年4月底,巴伐利亞工兵代表委員會共和國最後被反革命武裝所顛覆,德國工人階級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十一月革命就此結束。

十一月革命的成果僅僅限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即推翻了君主政體,建立了共和國。

『柒』 比英國統一晚四百年的德國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強大的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捌』 德國怎麼成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玖』 德國是如何實現鐵血統一的

德國的鐵血統一是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見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輝煌,而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麥了,他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他使得德國邁向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以上三步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統一」政策,他採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他的步步為營,縝密細致,也正是令我欽佩的地方。

毋庸置疑,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鐵血統一」的政策下德國經濟發展是進步的,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可能是這種「鐵血統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也正是人們對鐵血政策褒貶不一的根源所在,但單看這次的問題,那麼俾斯麥的「鐵血統一」三步的政策必然是有重大作用的

『拾』 德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德國是普魯士通過兩次戰爭建立起來的。

近代的「德意志邦聯」是由數十個獨立小國組成,而這些邦聯國家有一個形式上的議會,奧地利的代表主持著這個議會。這些國家中,最強盛的普魯士一直在謀求由它統一德意志。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統一的條件逐漸成熟。這時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橫空出世,他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支持下,開始了統一德意志之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在戰爭中,南德諸邦與北德並肩作戰,戰爭以法國投降而告結束。在這個基礎上,1870年11月,俾斯麥與南德4邦締結了聯合的條約,南德4邦正式與北德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終於完成了統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1990年10月3日,東德並入西德,德國重新實現統一。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建立大德意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