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還有主權

二戰後德國為什麼還有主權

發布時間:2023-04-29 14:28:01

A. 聯邦德國在過去有真正意義的獨立軍事主權嗎

二戰結束後,日本和敏嘩德國都被限制了軍事力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國家在軍事上也有了一定的獨立性。你日本不同,德國人很懂得自律,歐洲在經濟,德國的貢獻功不可沒!只有日本還在窮兵,獨舞。所以如果在軍事上毀啟,即使獨立,也不會對世橋余行界構成任何威脅,日本才是真正的危險

B. 德國在二戰後是怎麼統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被當時國際兩大陣營的老大——美國和前蘇聯接管,從中修起一面柏林牆,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不過90年以後柏林牆被推倒,東德西德又合並,於是成為現在的德國。
雖然合並,但是東西德經濟差距還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補助給前東德500億歐元左右的資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根據《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戰敗的德國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沒有出現以前,德國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由於東西方盟國的立場、目的和利益不同,對各項協議都作了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就德國的統一和柏林問題等,四國及其佔領區的各派政治力量展開了激烈復雜的斗爭。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並於1949年5月23日單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自此,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時出現兩個德國。兩個德國均是主權國家,都獲得了許多國家的承認,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3年又同時被接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雙方又都參加了不同性質的軍事、政治、經濟集團。近年來,兩國之間的關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簽訂了《關系基礎條約》,各自承認對方為主權國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兩國領導人進行互訪,就兩國關系和國際問題交換意見。兩個德國要不要統一,在什麼基礎上實現統一,應由兩國人民自己決定。
「西柏林問題」是怎麼回事?

柏林原稱「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德國的首都。戰後,根據有關國際協定,柏林同整個德國一樣被蘇、美、裂運英、法或襲四國分區佔領,初期還設有統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佔領區合並,成立了「三聯占區」;同年,蘇聯佔領的東部地衫源兄區成立了大柏林臨時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國又在西部搞市議會選舉,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個完整的柏林分裂成東、西柏林兩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國境內,成了「孤島城市」;東柏林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首都。

西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占整個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萬,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個不獨立立的特殊政治單位。它遠距離聯邦德國,最近距離也有180公里。它與西德的交通聯系,有航空線三條(稱為空中走廊)、鐵路三條、公路三條和二條水路。它雖然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西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組成部分;盡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處於西方三國軍事佔領之下,美、英、法三國還是西柏林的最高當局。四國的軍事車輛仍可以在整個柏林市巡邏。

由於蘇、美、英、法四國及兩個德國的立場、利益不同,東西方就有關西柏林的主權及其重大問題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個柏林也同兩個德國一樣在六十年代初以前關系非常緊張,特別是1961年8月民主德國在西柏林周圍修築「柏林牆」後,柏林的緊張局勢達到了頂峰。後來隨著兩個德國關系的不斷改善,特別是1971年9月四國簽訂了「四方協定」後,柏林局勢有所緩和。但由於各方對關協定條文均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因此,雙方圍繞柏林的地位等問題仍不時發生爭執

C.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和日本又成為最強大的國家

以下是我從教科書上找到的答案: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和軍國思維,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集中進行經濟建設
3,來自美國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實可行的政策,對經濟宏觀調控
5,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
6,兩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雀蘆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頃困帶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尺悶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D. 二戰戰敗國德國為何還能擁有軍隊

二戰時,德國在歐洲戰場橫行霸道,讓歐洲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熱之中,而日本作為亞太地區的霸主,也對亞洲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然而雖然他們兩個國家都是二戰的戰敗國,可是二戰後的德國可以擁有軍隊,日本為什麼不可以呢?
第一,當時戰敗之後的德國在國際上是有一定地位帶慧前的,雖然德國戰敗被一分為四,蘇聯佔領一邊,西北部由英國佔領,西南由美國佔領,西區由法國佔領,可是各個國家都想將德國據為己有,所以導致德國最終分裂為東德和西德,隨著之後的實力上面的對應,美國和蘇聯想要一舉吞並德國。然而一直等到蘇聯解體,西德的戰爭儲備和武器裝備也就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德國聯盟國防軍是仰仗蘇聯和美國兩個國家冷戰所致。也就導致德國現在是可以擁有軍隊的,不過大規模性殺傷武器以及核武器就不要想了。
而二戰之後的日本,它蠢清的分割方案和美國和德國就不一樣了,元貝日本境內會被中美蘇英4個國家佔領,稱日本分治計劃!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中國,蘇聯以及英國放棄了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要求,最後由美國統一管理,所以日本絕對是不能擁有自己的軍事實力的!碧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戰略方針也開始有所轉變。
1951年,日美簽署安全保障協議,日本正式組立了海陸空三軍自衛隊,也形成了一直無法形成的國防力量,時至今日,日本也已經開始行使國防的責任,武裝力量也開始有所成型。至於是否能夠和世界對抗,那還是要畫一個問號的。

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是個什麼性質的國家

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東德是社會主義國家,西德是資本主義國家,直到 1990年10月3日0時德國再次統一。

F. 德國在二戰後成為經濟,政治大國的原因,要詳細點哦~謝啦~別的地方復制的也行,要詳細,准確一點~

德國在二戰後成為經濟,政治大國的原因:
經濟方面:
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

第四,利用外國資本。

1950年,聯邦德國的工業生產已超過了戰前1936年同一地區的水平,農業生產超過戰前水平的2%。在此基礎上,聯邦德國的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政治方面: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德國回到了歐洲的懷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當聯邦德國重新以經濟強國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台的時候,它不願再在外交上處處追隨美國,作美國的「小夥伴」,而要以獨立自主的姿態開展外交活動,改變「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的國際形象。

60年代末,德國正式實行「新東方政策」。1970年,聯邦德國先後與蘇聯、波蘭簽訂條約,承認歐洲各國現存邊界不可侵犯。1972年御絕渣同民主德國簽訂《關系基礎條約》。條約規定宏悉:彼此承認是主權國家,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相互之間的正常睦鄰關系」。1973年兩個德國同時加入聯合國。

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在東、西方關系中取得了主動權與發言權,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重大問題上鎮悄可以直接同蘇聯、東歐打交道,而不必再仰仗美國。新東方政策使聯邦德國積累起來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有力的政治態勢,使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發生重大變化。聯邦德國終於以一個經濟—政治大國的形象崛起於歐洲大陸。

G. 戰斗結束後,那時候德國經濟近乎癱瘓,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內實現復興

二戰後,雖然德國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德國卻能夠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為歐洲一大強國。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來自德國內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國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進了德國的迅速恢復。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很快就開始了冷戰。當時,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損傷嚴重,美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小隊伍,便實施馬歇爾計劃,這給德國再一次帶來了空前的恢復機會。再加上德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更是將德國的發展推到更高的層次上。

再到後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德國再一次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機遇,不僅與周邊打好關系,更是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國家合作。

就這樣,德國在二十年內不僅恢復過來,並且成功變回歐洲一大國。

H. 二戰後德國被分區佔領,後來為什麼又有了國家主權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蘇聯佔領區誕生。德國正式一分為二。

I. 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能快速崛起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快速崛起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

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J. 同樣是戰敗國,德國已經恢復不少主權和其他國家一樣正常國家,日本還是受美國控制,是不是還死性不改

德國和日本現在都受著美國的控制,在這兩個國家(還有同是戰敗國的義大利)都有美國的駐軍,同時這兩個國家到現族鄭在都不容許有自己的培答軍隊,日本只有自衛隊,德國只有國防軍,而且這兩個國家都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和核武器。所以日本和德國是一樣的,不存在國際地位上的差別。另外,如果你對日本的現狀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後,你就知道了現在的日本根本就沒有對外侵略兆中頌的想法了,同時美國也在嚴密地監控著日本政府和選舉,防止激進派上台

閱讀全文

與二戰後德國為什麼還有主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4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4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5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8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7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