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作戰行動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德軍妄圖快速攻佔蘇聯的大片領土。
在最初階段,德軍沿用「閃擊」戰法,殲滅並俘虜大批蘇聯紅軍,但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和冬季戰場的嚴酷條件,攻克莫斯科的企圖落空,導致巴巴羅薩計劃失敗。
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
整場巴巴羅薩作戰在11月開始的莫斯科戰役中達到最高潮,盡管負責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飽受秋季泥濘所造成的補給短缺之苦,仍被下令繼續進攻。
巴巴羅薩作戰的目標從一開始便相當不切實際。戰爭開始於乾燥的夏季,是最適宜德軍行動的季節,德軍在最初數周里突襲並殲滅了大量的蘇聯軍隊。
但當理想的季節過去、嚴酷的秋季和冬季來臨時,蘇聯軍隊已經恢復一定實力,而德軍的攻勢則開始遭受阻撓。德軍在經歷漫長的戰斗後卻無法取得足夠的補給;石油的缺乏也註定了德軍不可能達成預定中的目標。
『貳』 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硬傷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該計劃由時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第1軍需部長保盧斯起草和指導,1940年8月底制定完畢。原名為「奧托」計劃,後於1940年12月改為「巴巴羅薩」。整場作戰於1941年6月22日展開。計劃為快速攻克蘇聯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蘇聯西部領土。「巴巴羅薩」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里,德軍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個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戰術不佳的蘇聯紅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導致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該計劃開啟了長達數年的蘇德戰爭,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死亡。
背景;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對法國的戰爭勝利後,進攻蘇聯的議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傳《我的奮斗》一書中他清楚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亦即土地和原料,而這個生存空間應該能在東歐找到。納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羅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應該加以殺害、驅逐出境、或奴役之,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都屬於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應該讓給德國人民居住。計劃中這些地區的都市人口會經由飢荒加以徹底滅絕,以剩餘的農產品養活德國人,並改由德國人居住,盡管希特勒也說德國會與那些願意支持他們的俄國人「一同合作」。德國的意識形態理論家阿爾弗雷德·羅森堡認為斯拉夫民族也是屬於雅利安人,提出建議應該將攻克的蘇聯領土依照以下形式劃分行政區:
奧斯蘭(Ostland)──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
烏克蘭──烏克蘭和鄰近疆土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帶
土耳其斯坦──中亞國家領土
在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聯手侵吞波蘭之前,兩國便簽訂了《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表面上這是一個互不侵犯的條約,藉由分割波蘭等國家來劃分德蘇兩國的邊界,在條約中波羅的海三國乃至芬蘭被劃分為蘇聯的「影響范圍」,這個條約震驚了全世界,因為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對彼此抱持敵意,而且兩國的意識形態也完全相反。由於這項條約,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展開了大量的外交關系和貿易,蘇聯提供石油和原料給德國,而德國則提供高科技給蘇聯。盡管這項條約的簽訂,兩國仍然對彼此的一舉一動抱持強烈猜疑心,不久後這段短暫的和平關系便以戰爭的徹底爆發告終。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剝削當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簽訂這項條約只是為了短暫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兩人都對攻克領土抱有極大野心,而雙方的意識形態差距則導致最終的沖突爆發。斯大林在國際上的惡劣名譽給了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同時也增加了德國對於勝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後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殺害和囚禁了數百萬計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備經驗和能力的紅軍軍官和戰略家,導致紅軍的戰力和領導力大為衰退。納粹也不斷的宣傳蘇聯政權的殘暴,並且瞄準斯拉夫民族作為主要宣傳對象。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是導致蘇德分裂的最後因素。在德國於義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成為軸心國的一部分。在經過兩天於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議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了加入軸心國的條件,而蘇聯則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從此德國沒有再進行回復。隨著蘇聯加入軸心國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沖突也日漸明顯,盡管他們在1941年1月還會針對邊界和貿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協定,然而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殺害了無數紅軍的基層和資深軍官,導致紅軍整體的脆弱和無能。在針對斯拉夫人進行的宣傳上德國一直強調蘇聯政權的殘暴,同時也宣傳紅軍正在准備攻擊德國,並主張他們先行的攻擊只不過是先發制人的舉動罷了。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應該先解決大英帝國後才開辟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希特勒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時間里,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佔。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紅軍在1939—1940年間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腐敗,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准備冬季的配備,這在後來成為德軍受挫的主因之一:
納粹的整個政策都是為了依照地緣政治學的生存空間概念徹底摧毀蘇聯的政治實體,以替未來的「雅利安」世代准備發展的環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國戰爭機器的資源缺乏問題開始越來越嚴重,而德國與蘇聯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沖突也開始浮現,這使得侵略蘇聯逐漸成為希特勒唯一的未來途徑,盡管德軍將領們也曾跟希特勒說過,佔領整個俄羅斯西半部對於德國戰爭機器運作來說是利大於弊。
希特勒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下好處: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軍對入侵蘇聯的計劃,並且全部批准,預期在1941年5月開始進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簽下了「21號指導」,要德軍最高統帥部准備「快速的擊倒蘇聯」,並且制定侵略的預定時間為1941年5月15日。巴巴羅薩計劃假設的是德國國防軍可以在短期間內消滅紅軍道加瓦河和第聶伯河以西的大多數步兵師,事後證明盡管德軍的確消滅了原先在此地區的蘇聯紅軍數量,蘇聯紅軍不斷從後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導致了這種假設的失敗。
為了准備發起攻擊,希特勒將320萬人調遣至德蘇邊界,多次派遣偵察飛機潛入蘇聯領空勘查,同時也在東線儲備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已在羅馬尼亞—蘇聯邊界部屬了680,000人。即使進行了如此龐大的准備過程,蘇聯依然沒有預料到德軍的意圖,在戰爭爆發時完全措手不及。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堅信第三帝國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簽訂不到兩年內便發起攻擊,他也堅信德國會等到拿下英國後才會開辟新的戰場。盡管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多次發出戰爭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絕改變心意,認為這是英國故意設計要讓蘇聯和德國開戰的假情報。德國政府也助長了這種騙局,向斯大林透露德軍的調動只是為了遠離英國轟炸機的航程。德國甚至向蘇聯解釋他們故意要讓英國以為他們正准備進攻蘇聯,而事實上他們正在准備進攻蘇聯的軍隊和物資。因此,直到戰爭爆發前斯大林都沒有認真准備應付德軍的可能入侵。應該注意到的是,潛伏德國的共產主義間諜理查德·佐爾格在戰爭爆發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確的進攻發起日期,但這項情報也沒有獲得重視。德國還在1941年4月發起了一連串佯裝進攻英國的作戰,假裝正在挪威聚集部隊。這些行動配合了大張旗鼓的海軍艦只聚集、飛行勘測、和演習行動,並且還故意透露虛構的入侵計劃細節。
同時期德軍軍事計劃人員開始研究拿破崙在侵略俄羅斯戰爭中的失敗,他們推估蘇聯紅軍無法在侵略開始後大規模的向俄羅斯內地撤退,因為他們認為斯大林無法在政治上和軍事補給上拋棄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等地。
但在侵略蘇聯的計劃和主要目標的設計上,希特勒則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以及許多高階將領意見分歧,最高統帥部認為應該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則認為應該先奪取烏克蘭和波羅的海地區的豐富資源後才轉向莫斯科。希特勒認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於消滅莫斯科以西的紅軍主力。但由於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軍被迫於1941年4月6日發動巴爾干戰役,以救援義大利,6月1日,德軍攻佔希臘全境,但巴巴羅薩計劃被迫延遲了一個多月,這導致了德軍未能在俄國嚴寒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最終輸掉了德蘇戰爭
(二)硬傷:
1.低估蘇聯的潛力
德國大為低估了蘇聯紅軍的動員潛力:紅軍的主要動員人數(已經受過訓練、可以在短期內參戰的單位)比德國所預估的高出了兩倍。到了8月初時,大量原先被殲滅的單位已經被新服役的單位替代。正如德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於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200個師,但現在已經察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而到1941年底,蘇聯重建和擴張了等同825個師級單位的數量,而且這還沒有到達蘇聯存在的一千萬動員潛能。這個事實幾乎就代表了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德國必須暫緩作戰行動一個月以等待新的補給,等他們再度展開攻勢時,距離秋季泥濘期的開始只剩下6個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紅軍也即時替補了之前的大量損失,當師級部隊在戰前徵召的士兵陣亡後,新的士兵馬上加以替補,戰爭中蘇聯每個月幾乎都徵召了超過50萬人從軍。蘇聯在短期間內動員大量部隊(雖然都是一些訓練不足且缺乏裝備的部隊)的潛力最終使蘇聯得以撐過關鍵的前半年,而德國對蘇聯潛力的低估則導致了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不切實際。
同時,蘇聯情報單位正確的分析出日本不會加入對蘇的戰爭,這使得蘇聯能夠將駐扎在遠東的部隊抽調回東歐戰場支援。
即使德國真的達成了作戰原先的目標推進至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戰線,戰爭也不太可能就此結束。蘇聯在東部依然有著廣大的領土,同時蘇聯也已經將戰爭工業遷移至烏拉爾山脈、中亞和西伯利亞了,因此戰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2.後勤計劃的缺陷
巴巴羅薩作戰的目標從一開始便相當不切實際。戰爭開始於乾燥的夏季,是最適宜德軍行動的季節,德軍在最初數周里突襲並殲滅了大量的蘇聯軍隊。但當理想的季節過去、嚴酷的秋季和冬季來臨時,蘇聯軍隊已經恢復一定實力,而德軍的攻勢則開始遭受阻撓。德軍在經歷漫長的戰斗後卻無法取得足夠的補給;石油的缺乏也註定了德軍不可能達成預定中的目標。
這種困難甚至在戰爭之前便已經被德國的後勤單位所察覺,但他們提出的警告卻被德軍高層所忽略。整個德國的計劃是根基於一個假設上:5周內紅軍便會徹底崩潰,到時德軍將能取得完全的戰略自由,只需替少數機動單位補給必要的石油便能佔領整個國家,因此並不需要擔憂5周後的補給問題。這一假設基本上是基於之前蘇芬戰爭時蘇聯紅軍的表現做出的,然而以蘇德戰爭的表現上來看這一假設是不切實際的。
德國的步兵和裝甲部隊在第一周里快速推進了300英里,但他們的補給線卻很難跟上進攻的速度。由於鐵路軌距的差異,俄國留下的鐵路網也無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軌距的火車生產出為止。鐵路和公路上速度緩慢的運輸載具也成為蘇聯游擊隊的理想攻擊目標。補給的缺乏嚴重延緩了德軍閃擊戰的進度。
德國在後勤上的計劃也嚴重高估蘇聯鐵路運輸網的可用狀況。在波蘭的道路和鐵路狀況尚稱良好,但深入蘇聯領土的部分則情報有限,地圖上標示深刻的道路在實際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塵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沒有鋪設完成。
3.
氣候
在整場戰爭中,或許沒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氣一般被後人如此誤
21號訓令第一頁(1張)
解其影響。氣候是戰爭中的「中立」角色,對於氣候准備最佳的一方將能獲得最多優勢,而忽略准備的一方則會嘗到其後果。對於紅軍力量的低估使得德軍面臨氣候不利的威脅。
一項由美國進行的軍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計劃在嚴酷的冬季氣候來臨前便已經失敗;他對於快速勝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於他對戰爭會拖延至冬季根本沒有心理准備。在入侵的前5個月里德軍總共遭受734,000人死傷(約為總人數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國陸軍的軍需部門將軍愛德華·瓦格納宣稱:「我們已經到達人力和物資資源的極限了。我們即將面臨寒冬的危險威脅。」
但德軍仍然沒有準備應付嚴酷的氣候和蘇聯運輸網路的惡劣狀況。在秋季,惡劣的路面狀況延緩了德軍的進展。蘇聯的地面在夏季時是鬆散的沙地、在秋季時是黏稠的泥濘地、到了冬季地面則會被大雪所覆蓋。德軍坦克的狹窄輪距使其在泥濘地行動時非常缺乏附著力和漂浮力。相較之下,新的蘇聯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坦克的設計都考量了這些問題。德軍有600,000匹用於提供補給和運輸火炮的西歐馬,但體型龐大的馬匹在這種氣候下卻很難發揮作用。而紅軍所使用的體型較小的矮種馬則更適合當地的氣候,
德軍對於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嚴酷氣候幾乎毫無准備。德國已經擁有足夠的冬季裝備,但由於交通運輸能力的限制,卻沒有辦法將這些裝備完全發放至前線。結果導致軍隊無法取得適當的冬季裝束,有些士兵們還將報紙塞進夾克來保暖,而當時的氣溫卻已經低達-30 °C。為了運作暖爐和暖氣,德軍士兵不得不將已經非常缺乏的汽油用來當作燃料。而蘇聯士兵卻配備了溫暖而加襯的大衣、有襯底的軍靴、以及覆蓋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軍武器配備在如此寒冷的氣候下也無法正常運作。普通的潤滑油在極低溫下無法發揮效用,導致坦克和卡車引擎故障、機槍等自動射擊武器無法正常開火。為了將炮彈裝填進坦克的主炮里,坦克兵還必須先以小刀刮下黏附於炮管內結凍了的潤滑油。蘇聯軍隊則較少受到這些問題所苦,因為他們早已經歷當地的寒冬許多年了。德軍必須將毛毯覆蓋於飛機引擎上以免引擎結凍。而運作所有坦克和卡車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會因為寒冬而結凍。大多數蘇聯卡車和舊式坦克同樣使用汽油,但新生產的坦克則已改使用不會結凍的柴油了。
對於俄國冬季作戰的一個普遍錯誤認知是:所有軍事行動都會因為泥濘、大雪而停止。但事實上軍事行動只是被這些因素所緩慢,差別只在於德軍遭受的緩慢程度較大、而准備充足的蘇聯紅軍遭受的影響較小罷了。蘇聯在1941年12月展開的反擊,在某些地區將德軍擊退遠達100英里,證明了只要准備充分,在冬季嚴寒下仍有可能進行機動性的作戰。
當嚴酷的冬季開始後,希特勒擔憂德軍會重蹈拿破崙當年從莫斯科匆忙撤離的覆轍,於是下令德軍部隊必須死守他們的據點抵禦蘇聯的反擊。
『叄』 「巴巴羅薩」行動是德軍哪一年制定入侵蘇聯的戰爭計劃有誰制定的
1940年7月主要內容該計劃主要內容有: 一、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 二、先以突襲的辦法殲滅前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使其無法退往內地,然後以坦克部隊為先導,並輔之以空軍支援,分三路向蘇聯腹地進攻,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 希特勒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時,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 為了進攻蘇聯,德國又開始在外交上、經濟上和軍事上進行一系列准備,同時採取一些偽裝和欺騙手段。1940年德國佔領法國後,曾經制訂過一個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後來被放棄了,目的是為了全力進攻前蘇聯。但為了掩蓋「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想讓世人相信,它要實施「海獅計劃」。德國採取了許多手段來迷惑人們的視線。他們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英吉利海峽和加萊海峽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造成部隊要大規模進攻英國的假象。然後,德軍大規模東調,但他們卻放風說,他們是為了在進攻英國之前,到東部地區去休整。 等到這一切都布置完畢後,德國開始從外交上入手,進一步迷惑蘇聯人。他們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種對蘇聯的攻擊,而把矛頭轉向英國。德國駐前蘇聯外交官,主動會晤前蘇聯高級官員,向他們解釋說,德軍調往東部,只是為進攻英國而稍作休整,至於德國向波蘭大舉增兵,實際上是派年輕的士兵去替換將要退役的老兵。 德軍向芬蘭大量增兵後,德國駐蘇大使便去拜會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予以解釋,並且通知說,德國將取道芬蘭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隊,又解釋說,德軍進入羅馬尼亞是派軍事代表去幫助羅馬尼亞訓練部隊。 由於「海獅計劃」的存在成功地掩蓋了希特勒的作戰意圖,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國已經在其東部同前蘇聯的邊境上集結了190個師、共約500餘萬人,3800多輛坦克,5萬門大炮和5100多架飛機。但是蘇聯人卻對希特勒的種種承諾和解釋信以為真,因而對德軍的軍事部署並未加以注意。在德國發動進攻前,蘇聯西部邊境各軍區軍以上的司令部均駐在城市裡,部隊也照常進行野營訓練,前沿各師的陣地上只有個別連隊值班。各軍區的通信部隊還在參加國防施工,野戰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擊場打靶或在軍區集訓。蘇聯空軍的飛機多集中於少數幾個機場上。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不宣而戰,以190個師,5100架飛機,大舉進攻蘇聯。德軍就象在進行軍事演習一樣,十分順利地實施著「巴巴羅薩計劃」,而前蘇聯方面毫無防備。德軍航空兵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陸海空軍基地及部隊營房施以毀滅性轟炸,致使蘇聯幾乎完全癱瘓。德軍又空襲了蘇聯西部地區的66個飛機場,使蘇軍損失了1200架作戰飛機。蘇軍面對敵人狂風暴風般的猛烈突襲,差不多完全喪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內地撤退。 來歷 原來的名稱是奧托計劃,但希特勒非常喜歡德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皇帝--腓特烈一世(1123-1190),他的一句話備受希特勒追崇,「生存與毀滅只有在戰爭中才能證實」。但歐洲歷史上曾經有過5位叫腓特烈一世的皇帝。希特勒就採用了外號的形式,腓特烈一世有個「紅鬍子」的外號,因為他長著紅色的鬍子,也有人說這個外號的來源是因為他殺人如麻,鮮血染紅了鬍子。義大利是他征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最早這個外號就從義大利人那裡傳開的,而義大利語紅鬍子的發音是「巴巴羅薩」,所以這個計劃名稱的名字就改為了巴巴羅薩計劃。
『肆』 二戰時德國的仆從國都是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派了多少兵力幫助德國
仆從國有很多:羅馬尼亞,保加桐升利亞,匈牙利,芬蘭。其中芬蘭是為報復甦聯而加入的,而其餘幾國均是國內法西斯勢力取得政權,因此加入。另外西班牙宣稱中立,實際是行唯支持的;日本還在亞洲有個仆從泰國。
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參加過獨當一面的戰役,除了匈牙利在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時配合侵佔過外喀爾巴阡之外,他們的軍隊大多時候作為德國下轄的某某軍團存在,歸屬德國統一指揮,屬於炮灰性的角色。例如巴巴羅薩計劃中就有29個羅馬尼亞師和芬蘭師參與。在二戰後期,隨著國內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起義和蘇軍的強大攻勢,這些國家基本一觸即潰。
ps.此外還有個克羅埃西亞國,因為屬於德意扶植建立,戰前並不存在,所以未歸入討論。
另外再次鄙視那個門吏級別的,抄襲很有品局帶老是么?不勞而獲的心理真是要命。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德國於1939年10月即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准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這一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採取欺詐、突襲的手段,越過丹德邊境佔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爾後向內地發動進攻,佔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德軍集中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及若干獨立坦克營、摩托化營共14萬人,以1個加強步兵師和警察師佔領丹麥,其餘兵力用以奪占挪威,並以1300架飛機及234艘艦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隊行動。希特勒任命福爾肯霍斯特上將為德入侵部隊總指揮官。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伍』 二戰時除了日本和義大利,還有哪些國家協助德國
蘇聯,早期和德國秘謀瓜分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