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的小學生是怎麼起來上下學

德國的小學生是怎麼起來上下學

發布時間:2023-04-29 20:04:49

① 小學生怎樣安全上下學

小學生 安全教育 常識 (3)
——上學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識
(1)指揮燈信號
綠燈亮時,准許行人通行;
黃燈亮時,不準行人通行,但已進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繼續通行;紅燈亮時,不準行人通行;
黃燈閃爍時,行人須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通行。
(2)人行橫道信號燈
綠燈亮時,准許行人通過人行橫道;
綠燈閃爍時,不準行人進入人行橫道,但已進入人行橫道的可以繼續通行;
紅燈亮時,不準行人進入人行橫道。
(3)行人必須遵守的規定
行人須在人行道內行走,沒有人行道靠右邊行走;
穿越馬路須走人行橫道;
通過有交通信號控制的人行橫道,須遵守信號的規定;
通過沒有交通信號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顧右盼,注意車輛來往,不準追逐,奔跑;
沒有人行橫道的,須直行通過,不準在車輛臨近時突然橫穿;
有人行過街天橋或地卜宴正道的,須走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
不準爬馬路邊和路中的護欄、隔離欄,不準在道路上推扒車、追車、強行攔車或拋物擊車。
(4)行走時,哪些情況最危險呢?
橫穿馬路很容易出危險。
三五成群橫著走在非人行道上,這樣最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上、下班高峰過後,馬路上車輛稀少,因為路中車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於危險。
行走時一心兩用,邊走邊看書,或邊走邊想問題,或邊走邊聊天,邊走邊玩……這樣做,可能車子不來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車子,因此也十分危險。
2.騎車安全
(1)不滿12周歲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騎車。這是交通規則規定的。
(2)不打傘騎車。
(3)不脫手騎車。
(4)不騎車帶人。
(5)不騎"病"車。
(6)不騎快車。
(7)不與機動車搶道。
(8)不平行騎車。
最後還要注意,在惡劣的天氣如雷雨、台風、下雪、或積雪型悔未化、道路結冰等情況下,也不要騎車。
3.乘車安全
(1)上車前先看清公共汽車是哪一路,因為公共汽車停靠站,往往是幾路公共汽車同一個站台,慌忙上車,容易乘錯車。
(2)待車子停穩後再上車或下車,祥滾上車時將書包置於胸前,以免書包被擠掉,或被車門軋住。
(3)上車後不要擠在車門邊,往裡邊走,見空處站穩,並抓住扶手,頭、手、身體不能伸向窗外,否則容易發生傷害事故。
(4)乘車要尊老愛幼講禮貌,見老弱病殘及孕婦要主動讓座。
(5)乘車時不要看書,否則會損害眼睛。

② 西方國家家長怎樣讓孩子獨立

一、兩種不同的育兒觀
西方國家育兒的著眼點在於,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從 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而獨立生活能力來自從小的鍛煉。所謂鍛煉是多方面的,諸如勞動鍛 煉、堅強意志的鍛煉、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鍛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適應各種艱苦環境和勞動能力的鍛煉。通 過參加勞動,讓孩子從小就形成獨立的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和愛勞動的習慣;在勞動和艱苦的環境中去克服困 難,磨煉意志,發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長,增長才智,並形成刻苦、節儉等品質。就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促其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育兒觀有很大不同。中國的一些家庭育兒往往著眼於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 業、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基於這種企盼,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孩子成長 中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一句話,若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為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智育。為使孩子學習好,能成龍成 鳳,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干。至於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公民意識等則很 少考慮,有的甚至不考慮。由此看出,中國家長的育兒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

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於育兒觀上存在著根本的差別,導致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國家的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對孩子的教養採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進行。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 們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讓他們在各種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普遍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和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動手中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院庭;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1]。這顯然是從小鍛煉的結果。在中國家長看來,這似乎不可思議,可在西方國家並非個別現象。至於西方國家的中小學生兼報童的例子,更是枚不勝舉。據英國報紙推銷站聯合會統計,全英約有50萬送報童[2]。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也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因而懂得不要亂花錢。上述各例,都說明西方國家家長在培養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謂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個方面。第一,寧苦而不嬌。西方國家的家長特別重視鍛煉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較量」活動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練中集體動手准備野餐,有的孩子帶病堅持拉練,個個都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強。這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時吃苦鍛煉的結果,也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這對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是難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認為這是「殘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國家的家庭,經濟條件多數優於中國國民的家庭,但他們對孩子的零用錢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如德國的家長給孩子零用錢 的原則是:定期發給,數額多少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而定。如孩子需預支某些「必需品」用 錢時,家長會斷然拒絕,其良苦用心是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而且,零用錢絕不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目的是 教育孩子懂得,他們努力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材。對孩子的零用錢,美國家長更為「苛刻」。 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約有68%的受訪青少年學 生以打零工賺取零用錢[3]。更令人驚嘆的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家帳本扉頁上印著孩子零用錢的規定: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 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錢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 父親檢查。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則減少。洛克菲勒認為,「過多的財富會給自己的子 孫帶來災難」[4]。這句蘊含著哲理的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第三,嚴教而不袒。西方人對孩子的缺點錯誤絕 不聽之任之,更不袒護,而是設法教孩子自己知錯改錯。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納夫 婦並未道歉,而是讓兒子自己抱一塊玻璃去賠償認錯,還要求朋友對孩子不要有絲毫原諒的表示[5]。西方國家 家長這種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優長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法有不少欠妥之處,大致可歸納如下幾點。第一,社交上的「過度保護」。不少家長怕孩子吃虧或學壞而限制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旦孩子與小朋友或同學間發生爭執或 不愉快的事情,多數家長採取袒護自己孩子而指責對方的態度,由此常常發展成家長間的爭端或摩擦,對孩子產生的卻是負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辦代替」。中國的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為快,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的邊。總之,這種「包辦代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帶。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武裝到牙齒」。第三,經濟上的放任。為數不少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經濟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且不說經濟寬余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要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慾望,以適應互相攀比的消費風氣。對孩子的零用錢普遍表現「大方」,隨要隨給。孩子上街一、兩站也要乘車,甚至發展到一些中、小學生上下學「打的」、花錢僱人值日、做作業,更有甚者,有個別學生(大款子女)考試時花錢僱人替答卷。這純粹是由家長的溺愛、嬌慣,特別是經濟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兩種不同的教育結果
由於育兒觀和教養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結果也表現出明顯不同。西方國家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 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國一位教授正在讀大學的女兒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館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幹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②。(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於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奠定了基礎。
與此相反,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上不亞於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怕苦 怕累,只要求別人照顧,卻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知關心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筆者曾親耳聽一位母親傷心地講述她念大學的兒子時說:「我兒子學習很好,但什麼也不會干,而且非常自私 ,只關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裡。我們有病他從不在意,可他自己有點小病,就催我們帶他到大醫院 去看醫生,嫌校醫院水平低而不去那裡就醫。」她接著自責地說:「這不能怪別人,都怪我們從小把他慣壞了 。」試想,只關心自己,連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還會有什麼社會責任感可談呢?
綜上不難看出,兩種不同的育兒觀和不同的教育方法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孰優孰劣非常清楚。

結語
國人十分清楚,要保證未來世紀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最關鍵的問題是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這首先應從家教做起。因為家庭教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 法取代的。從中國獨生子女比例日增的特定國情來說,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系統工程中,必須大力改善家庭教育工作,使其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真正形成培養人才的「合力」。這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家教觀念。首先在育兒觀上走出家庭小圈子,即從考慮吾兒(女)將來如何出人頭地,到考慮一定把吾兒(女)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好公民(社會人)乃至能適應國際大環境的世界人。這要求從幼小時的家庭教育開始,就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勞動意識、自立意識、吃苦精神和節儉意識、合作意識及關心他人的精神,等等。而所有這些品質的形成,要求孩子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嬌慣」、「保護」、「放任」的教子方法。從前面的比較中,可以說西方國家的家教方法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③ 法國德國兩個國家小學生,上課學生老師之間用英語還是本國語還有100年前也是一樣么還有是任何一個法

1. 德法規定公共教育直至研究生階段前都要用本國語。所以肯定是本國語交流

2. 100年前?我沒有考證過所以不知道。但是感覺我對法國人的認識來說,他們那種固執決定了他們肯定用本國語了

3. 法國人懂英語的較少,我個人感覺在巴黎十個法國人能有一個會英語的。德國人懂英語的較多,能有一多半吧。但是他們的語音聽起來也挺糟糕的。所以你指望任意兩個德法人用英語交流,不太現實。

④ 小學生上下學都怎麼走啊

上學路徑:

進入校門口到教純畢學樓前,在西中心路雙黃線至白色虛線內行進,做到兩人成排,三人成行,不從指定區域外行走。到教學樓前雙黃線終點處分流,教學樓西區班級沿向西分流虛線經圖書室前進入教學樓。

教學樓東區班級沿向東分流虛線經教學樓大廳西門口至大廳後通道過後花園進入教學樓。騎自行車上學同學騎自行車上下學的同學進入校門口禁區線前即下車,推車步行進入校門,把自行車停放於指定位置後返回至西中心路,進入雙黃線至白色虛線內行進路線。

(4)德國的小學生是怎麼起來上下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上學、放學路隊要按規定路線走,不能追跑雀態、打鬧。

2、要按時放學回家,不能在學校或路上逗留。

3、在回家的阿路途中不準瘋鬧,更不許追逐車輛。在上學路上做危險的游戲、嚴禁瘋鬧打仗。

4、注意安全,不得攀登高處,嚴禁攀爬做歲芹花牆和圍牆、山崖。

5、集合時要求安靜,整齊。

6、要按照學校規定的時間上學、放學,不得提前到校或離校。

⑤ 世界各國的小學生是怎麼迎接開學的

進入九月,世界大部分國家迎來開學季。不同國家的中小學課堂迎接開學的方式不同,德國以歡快玩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做好暑假與課堂的准備,法國有的地方會給家長們專門放假去陪孩子上第一堂課,韓國新入學的孩子將會體驗到老生們熱情周到的校園向導服務,為他們盡快熟悉校園提供很多便利。讓我們一起看國外的熊孩子如何萌萌噠開始迎接新的 semester吧。
法國
大企業會給家長專門放假陪孩子
法國小學秋季開學日是每年九月的第一個周二。父母十分重視開學日,一般都會陪伴孩子到學校,法國一些大型企業還會專門給有孩子上學的家長放假一天,這樣就方便家長帶孩子去購買文具。
而學校方面,一般不會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孩子們只需到校半天,認識老師、同學,熟悉教室,了解校規,氣氛相當輕松。另外,學生還會拿到一張學慣用品購買清單。不過,法國孩子在開學第一天無法像中國孩子一樣領到新課本,因為這里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都是從學校的圖書館免費借課本來用的,一個學期結束後必須完璧歸趙。這種免費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在法國已經有百年歷史。
俄羅斯
開學第一課叫做「勝利課」
「這是我們期待已久的第一聲鈴響,馬上就要開學啦!你好,愉快的節日!你好,親愛的學校!」這首歌在俄羅斯耳熟能詳。每年9月1日,俄羅斯學生都會唱起這首歌。對他們來說,開學第一天就是隆重的節日,而鮮花和蝴蝶結則是節日不可缺少的元素。按照傳統,這一天,孩子們要將鮮花送給老師,而所有女生都要在頭發上系白色蝴蝶結。在開學日活動的最後,一名高年級的男生要將一名1年級的女生扛在肩上,同時她會得到一隻大鈴鐺。當男生帶著她經過所有人時,她要搖響鈴鐺,鈴聲將標志著新學年的開始。
而俄羅斯學生每年開學第一課「勝利課」,也獨具特色。2010年,莫斯科教委決定在開學第一課講授國家和民族勝利史。「勝利課」每年一節,內容並不相同,目的是增加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德國
收到特色糖果,包塞滿文具小玩具
德國小學生入學第一天,學校會為他們舉行盛大的入學儀式。這一天,新生和他們的家長都會盛裝參加入學儀式,最有特色的是每個新生都會捧著一個碩大的圓錐形糖果包。這種糖果包外表是色彩鮮艷的各式圖案,裡面塞滿了文具、小玩具、糖果等各種小禮物,慶祝孩子真正邁入人生課堂。
漫長的學校生活就要開始了。為了使嚴格的學校生活多一份甜意,德國的家長都要為新入學的孩子准備一個紙喇叭筒。喇叭筒各式各樣,有大有小,有的畫著米老鼠、唐老鴨、獅子王等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有的畫著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等童話人物,也有的做工精細,色彩斑斕,傾注著家長的一片愛心。孩子去學校報到的那一天,家長就要將喇叭筒送給孩子,回家後繼續由家長保管。等分班那天,也就是等孩子正式成為學生後,才允許孩子將喇叭筒打開,孩子才知道裡面的內容。一般,除糖果外,喇叭筒里還有彩筆、卷筆刀、小玩具等。
韓國
享受學長關愛,開學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韓國的學校雖然說也是有兩個學期,但與我們不同的是,3月份開學是第一個學期,九月份開學是第二個學期。所以,眼下九月的開學季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活動。學生是在3月份的學期升入高一年級,那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學年裡,新入校的學生都會享受老生熱情的「校園導游」的服務,學期初始的各種集體活動也會幫助新生迅速的融入新環境、結交新的朋友。
韓國小學開學的第一堂課通常不講課,也不傳授學生任何知識。因為學生之間都是陌生的,每個人心裡都充滿了好奇。大家非常注重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班主任和學生會做一番自我介紹,讓班級關系變得更加融洽,具有親和力。老師會特別向學生強調,進入小學後應該抱有一種怎樣的態度去學習,並且讓學生們懂得熱愛和遵守禮節。
英國
請家長離孩子遠一點
小學一年級新生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的主要活動就是認識新同學和老師們,而老師往往會在開學第一天對陪孩子來學校的家長提一點要求,那就是「離孩子遠一點」。因為孩子們一般會對第一天上學表現出興奮和積極的態度,反而是他們的父母會因為擔心孩子在學校不適應、遇到各種問題而焦慮不安。
日本
安全防災教育很重要
在日本,新學期的第一天不上課。師生們從打掃衛生開始一個新學期,然後才是開學典禮、校長講話、唱校歌等。開學儀式後,學生回到自己的班級教室,教師會檢查學生的健康狀況,看是否發生過傷害事故;老師會帶領學生們了解新學期的日程安排,制定學期目標,了解在學習和生活(包括安全問題)上需要注意的事項,最後是學慣用餐禮儀。
此外,日本的開學第一天也是全國的「防災日」,學校會安排一系列以防災、安全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包括學生避難演習、安全回家指導、交通安全教室等。教師和家長進行交接學生的訓練後,學生由各自的家長領回。新學期第一天的「功課」結束。
美國
老師家長共同制訂學期計劃
美國小學的老師會在開學的第一天站在教室門口,和每一位新生握手,並帶領學生到早已安排好的座位坐下。開學伊始,學校大都要將新學期開設的課程以及學校的活動安排告訴學生和家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老師也可以結合家長的建議為學生制訂新學期的計劃,通過召開家長會設定新學年的目標。
有的老師還會交給家長一本「老師——家長日誌」,這將成為老師和家長聯系的紐帶。從開學第一天起,學生的種種表現,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會被記錄下來,老師和家庭共同關注孩子的發展。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可以從第一天起就努力糾正自己過去的缺點,在新學期里養成好的習慣。

⑥ 搜集世界各地的小學生是怎樣上學的。

各國情況不一樣:
英國公立中小學生一般是上午9時左右到校,15點30分左右離校。高年級和低年級稍有差別,但相差在半小時之內。比如最高年級上午8時45分到校,最低年級9時15分到校;有一條是統一規定的,所有中小學必須在17時前凈園。同時國家還明文規定兒童每天學習不得超過6小時。?
另外,英國的教師資源嚴重缺乏。中小學教師很多是從北愛爾蘭等遠地而來,他們每天上完課還要回家,因此學校必須早放學,才可以使這些教師從容趕路。而且,他們的工資是按課時計算的,通常學校不允許隨便加班。?
美國小學生每天8時45分到校,15時15分離校。除了中午有一個小時午餐,上午的課都不分明確的課時,也就是沒有45分鍾一節課的制度。老師會調換上課內容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時,如學生要上廁所,可隨時舉手示意,獲准後即可前往方便。沒有統一的「方便」時間。中學生也是早上8時45分上學,15時15分放學。他們每天的課是1.5小時一節的課三節,1小時的課一節,總共是5.5小時的課。中午有一小時吃飯時間。?
阿根廷公立學校(中小學一般合校)都是二部制,即分上午和下午班。上午班8時到12時上課,下午班13時到17時上課,都是4小時。學生大部分就近入學,家遠的有學生車接送。私立學校是全日制,一到放學時間,接孩子的汽車塞滿大街。?
墨西哥中小學生都是8時上課,14時放學。上午10時30分是加餐時間,公立學校由免費提供牛奶和小點心,私立學校則由學生自帶。另外,公立學校分上午班和下午班,每節課40分鍾,一天共6節課。私立學校有校車專門接送孩子。公立學校離家遠的學生家長接送。?
委內瑞拉公立小學因校舍緊張,分上下午班上學。上午班早上7時上課,11時下課,學習4個小時,下午在家自學。下午班13時上課,17時下課。上午和下午兩次下課時學校都供應點心,學生吃完後回家。少部分學生由家長接送,多數學生乘桔紅色的校車往返學校。?
巴基斯坦學校8時上課,13時放學,下午就沒有課了。作業幾乎沒有。家境好一點的都用車接送孩子,但開車的多是家裡的司機。條件不好的家庭就讓孩子坐校車上下學。?
德國小學生早上8時開始上課,每天低年級只上4小時課,高年級最多上6小時,最遲13時20分放學。德國的學生一直教育學生要,要求學生自己上學,但許多媽媽還是自願送孩子到校。?
羅馬尼亞小學生每天8時整到校,一般有家長送。他們每天只上4節課,每節50分鍾。通常每個班有30名學生。?

⑦ 各國校車制度分別是怎樣的

校車安全在國際上早就引起高度重視。例如,美國校車的安全系數是小轎車和公共汽車的40倍,並擁有優先路權;英國、日本等國家也根據各自的情況,通過立法等手段,以避免不達標車輛上路和超載等問題發生。

美國:校車堅固安全擁有優先路權

美國擁有l00多年的校車歷史,已逐步形成一套較完備的校車制度。美國校車有著優越的硬體條件、嚴格的安全標准、完善的管理措施和科學的人力安排,軟體、硬體雙管齊下有效保障了校車內學生安全。

堅固超悍馬 安全系數高

2006年,美國印第安納州首府發生一起車禍,一輛悍馬撞上了一輛校車的尾部,悍馬迎頭粉碎,而校車尾部卻無大恙。悍馬在車輛中以堅固著稱,它最早是為軍隊和政府建造的,美國校車的堅固和安全程度可見一斑。

據統計,在美國,校車的安全系數是家庭轎車和公共汽車的40倍。校車事故發生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百萬公里事故發生率僅為0.01,火車是0.04,飛機是0.06,其他公路車輛是0.96。

美國校車之所以如此安全,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產標准嚴格。美國交通部近年來頒布了36項用於校車的安全標准,包括校車車體結構、防傾覆保護、制動裝置等,校車必須由專業廠商製造。在這種高標准下,美國校車質量高,造價昂貴,有「客車的設施、卡車的骨架」之稱。

硬體條件優越,安全設施齊全。美國校車外形厚重,黃色車身加黑色大塊條紋,並噴上黑色「Sch00l Bus(校車)」的醒目字樣;車上指示標志明顯,有黃色閃光燈和紅色停車標志;車內座位上裝有防撞安全裝置和安全帶;車內還附帶衛星定位與聯網系統,全時監控車輛行駛情況。

安全檢查到位。每天早上,校車司機接送完孩子後都要對車輛進行安全檢查,以確認自己的車輛是安全的,而後填寫表格。每半年,校車要接受一次由專業機械師進行的安全檢查,平均每個車輛需要檢查一個小時。

法律保障校車「優先權」

美國校車的「待遇」與警車、救護車、消防車相仿,甚至優於救護車和消防車。美國50個州大都明確規定了校車的「優先權」。

緩解交通壓力 減輕家長負擔

據美國校車委員會介紹,全美大約有48萬輛校車,每天運送學生大約2600萬人,佔美國中小學生的一半以上。

英國:循序漸進推廣「黃色校車」

英國由於公交系統發達、私家車普及程度高,目前乘坐校車上下學的中小學生較少。為減少私家車使用,降低碳排放,英國政府已通過立法、試點項目等方式鼓勵更多學生使用校車,效仿美國的「黃色校車」項目也受到熱烈歡迎。但記者發現,由於部分地區缺乏有效監管機制,一些校車質量仍低於規定標准,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學生上下學交通方式多樣

英國中小學生上下學交通方式較為多樣化,主要包括走路、騎車、公共交通、校車和私家車,其中使用校車的中小學生不到10%。英國政府鼓勵家長讓孩盯芹子使用前4種方式上下學,而盡量少用私家車接送孩子,以減少馬路擁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從而保護環境。

英國公共交通體系發達,安全系數較高,並且15歲及15歲以下兒童可在任何時段免費乘坐公交車,16至18歲學生可享受半價優惠。盡管如此,仍有41%的英國小學生和21%的中學生上下學由家長開車接送,在早高峰時間,送孩子上學的私家車占總車流量的20%左右。

近年來,英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過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校車服務,讓更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坐校車上下學,從而減少私家車對馬路和環境造成的壓力。

英國的校車服務由公交、巴士公司提供。各中小學在每年夏季開學前夕對學生進行調查,統計需乘坐校車人數以及住址,然後提供給公交、巴士公司,由這些公司確定校車數量、種類和路線。在校車費用方面,私立學校晌頌由家長承擔,公立學校宴則鄭的租車費用由各地方政府承擔,學生乘車費用由家長支付,通常使用較優惠的學期卡。此外,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兒童可免費乘坐校車。

開展「黃色校車」項目試點

目前,英國大部分地區的學校使用的校車缺乏統一外觀及規格。為推動校車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管理更加規范,增加家長對校車的信心,由英國多個黨派的官員、專家等組成的「黃色校車委員會」已在部分地區開展了「黃色校車」試點項目,該項目因效仿美國校車使用黃色外觀而得名。

日本:部分偏遠地區設立校車制度

為方便偏遠地區中小學生上下學,日本部分偏遠地區設立校車制度,頒布並實施校車管理運行規則,對校車實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明確校車管理者、司機、學校、乘車學生等相關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同時,日本各地的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指導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偏遠地區校車列入教育成本預算

日本城市中小學生絕大多數就近入學,上下學一般靠步行或利用公共汽車、地鐵等城市交通工具。但在偏遠地區,由於人口稀少、學校離家較遠且交通不便等原因,中小學生上下學有一定困難。為此,日本不少偏遠地區的地方教育委員會為當地中小學生建立了校車制度。

日本校車制度在經營上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由地方政府購買車輛作為專門的校車使用,並招聘校車司機;二是地方政府或學校與交通公司簽訂合同,將接送學生上下學的任務委託給對方。不管哪一種經營模式,校車司機和受委託的交通公司都要接受地方教育委員會的管理和監督。

購買及運營校車所需經費,大多數情況下列入地方教育成本預算,由地方財政支出。根據日本《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國家財政在特定情況下給予一定補助,即如果符合國家規定的偏遠地區學校的認定標准,在需要購買校車時,國庫負責承擔購車所需經費的1/2。

在日本很多地方,學生可以免費搭乘校車。但也有部分地區出於成本以及財政壓力等考慮,規定乘坐校車付費。付費方式類似於乘坐公共汽車,現金購票或者提前購買月票或乘車券。

實行規范化管理明確各方責任

日本各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校車運行規則,對校車實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特別是注意明確地方政府、校車司機、乘車學生等各方責任,以此增強相關人員的安全和責任意識。

⑧ 德國課外輔導班真實情況

德國輔導班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呢?下面是一位大師的相關報道。跟著來看看吧!歡迎閱讀。

德國輔導班

媒體關於課外輔導班的連續報道清晰顯示出我國校外培訓的「瘋狂」和父母的焦慮。盡管父母們大多也不認同這種課外培訓,卻依然趨之若鶩。因為別的孩子都在參加,自己的孩子若不參加難免會吃虧,於是家長只好跟著一起「瘋狂」,相互裹挾著越來越多地陷入一種類似「囚徒困境」的尷尬境地。

那麼,德國中小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情況是怎樣的?多項德國學生和家長關於課外輔導班的數據,清晰呈現了目前德國的課外輔導現狀。

課外輔導德國最不普及

調查顯示:就數學科目而言,德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比例(28.6%)不僅洞圓遠低於日本(69.8%)和韓國(66%),也落後於芬蘭(47.4%)、英國(41.7%)、丹麥(40.9%)、瑞典(39.6%)、法國(35.6%)和美國(29.7%)等歐美國家。

貝塔斯曼基金會委託完成的一項德國全國性調查顯示,在2014至2015學年,德國有14%的中小學生(6歲至16歲)參加了課外輔導。其中,參加課外輔導的小學生比例是5%,中學生的比例是18%。可見德國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僅佔少數。此外,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調查顯示,德國課外輔導主要集中在數學和外語兩個科目。德國15歲中學生參加各個科目課外輔導的比例分別是數學28.6%、外語28%、德語16%、自然科學15.3%。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德國15歲中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方的平均水平(37.9%)。就數學科目而言,德國的比例(28.6%)不僅遠低於日本(69.8%)和韓國(66%)這兩個東亞國家,也落後於芬蘭(47.4%)、英國(41.7%)、丹麥(40.9%)、瑞典(39.6%)、法國(35.6%)和美國(29.7%)等歐美國家。在發達國家中,德國是課外輔導最不普及的國家之一,這自然也可以被視為對其學校教育質量的一種認可。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在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中,39%的人每周參加課外輔導的時間是1小時,39%的人是每周2小時,11%的人是每周3小時,11%的人是每周4小時及以上。這一調查結果與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調查結果基本吻合,即德國大約90%參加課外輔導的15歲中學生每周的輔導時間在3小時以內。只有約10%的人參加課外輔導的時間多於3小時。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還顯示,在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當中,26%的父母不需要為此支付費用。因為他們所參加的主要是全日制公立學校下午提供的課外輔導或者其他由政府資助的課外輔導項目。69%的父母選擇的是自費的課外輔導。其中,18%的父母每月為課外輔導的支出少於50歐元,30%的人每月支出是51至100歐元,15%的人每月支出是101至150歐元,4%的人每月支出是151至200歐元,僅有2%的人每月支出超過了200歐元。根據該調查負責人科里姆教授的計算,德國父母每個月為此平均支出87歐元。若以德國家庭平均每月收入2988歐元來計算,課外輔導的費用佔比不足3%。

多數為提高學習成績

調查顯示:有34%的參加數學課外輔導的學生有著「優秀」「良好」或「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當考試成績不好、學習出現問題或者當老師指出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時,德國學生才會參加課外輔導和補習。但在今天,情況有所改變。在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中,有34%的參加數學課外輔導的學生有著「優秀」「良好」或「令人滿意」的學習成績。在德語和外語兩個科目中,參加課外輔導的此類「中上游學生」的比例分別是40%和33%。

以此來看,大部分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彌補學習上的不足,跟上學校的教學進度,避免學習上的失敗(如留級)。空顫嫌另有一小部分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改善學習成績,斗手以便於升入自己所希望的學校,改善自己日後的就業機會。

在德國,除了大學生、退休教師或在職教師、失業的學術人員或者高年級中學生等「個體戶」提供課外輔導之外,也有專業化的課外輔導機構。目前,德國最有影響的課外輔導機構是「學習圈」和「中小學生幫手」。它們在全德國擁有1000多個特許經營的站點,服務范圍還覆蓋了奧地利、瑞士、盧森堡等周邊德語國家。此外,德國各地還有許多地區性的課外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

就接受輔導的形式而言,在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中,有55%的人得到的是一對一的單獨輔導,44%的人得到的是集體輔導。還有少數學生接受網上的課外輔導。

為了讓父母放心,便於他們選擇,德國的課外輔導機構通常會爭取通過中立的評估機構的認證。目前,「學習圈」和「中小學生幫手」均已經通過德國權威檢測機構的認證。德國的評估機構為此也制訂了專門針對課外輔導機構的認證標准。例如,權威機構的認證標准包括100項左右的指標,比如免費的、無約束力的咨詢和免費的分級測試;均質的學習班,班級規模不超過5人;輔導教師經過專業和教學法方面的培訓;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定期與父母對話,提供回饋;與公立學校的各科目教師進行溝通,以更合理地協調安排課外輔導課,更好地滿足個體學生的學習需求等。

輔導班效果存在爭議

調查顯示:參加課外輔導並未對小學生的數學和德語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對課外輔導效果的評價方面,研究者的發現並不一致。大多數研究指出,難以證明課外輔導對於改善學生的成績有積極影響。因為課外輔導的效果受到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型、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所接受的課外輔導的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魯普洛夫和施耐德2014年對德國四年級小學生的實驗研究發現,參加課外輔導並未對小學生的數學和德語能力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霍森菲爾德的調查也發現,課外輔導對於從五年級升入六年級的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沒有影響。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發現,課外輔導對於中小學生特定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例如奧拓和米勒的實驗研究顯示,對於五年級至九年級中學生自我調節的學習行為和數學成績,課外輔導沒有帶來顯著的改善。不過,在動機性和情緒性變數以及數字能力方面,接受輔導的學生比控制組的學生有顯著的增長。

雖然研究者們至今對於課外輔導的效果認識不一致,但是參加輔導的孩子和父母有他們自己的認識。德國父母在調查中對於課外輔導的質量多數情況下是滿意的,認為課外輔導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課外輔導機構「學習圈」在2013年對300名客戶的電話調查顯示,97.6%的客戶對其課外輔導質量感到滿意,願意將其推薦給別人。80%的學生經過半年的課外輔導後,成績會改善1分。因為德國是1分至6分的等級評分,若真如此,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

那麼,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否受到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的影響呢?對此,目前的調查結果存在矛盾。有的調查發現,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收入越高,越是傾向於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有的研究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發現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對於學生是否參加課外輔導的影響並不突出。貝塔斯曼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具有高級、中級和初級畢業文憑的父母,其子女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大體相當;父母經濟收入對參加課外輔導也只有微弱的影響。來自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都是12%,即沒有區別。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的比例是15%,稍高一些。這說明,德國課外輔導尚不足以影響教育公平。(作者孫進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作者短評】

理性課外輔導才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德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僅佔少數。即便是參加課外輔導,每周投入的時間也不多,費用也不高,並未成為學生及其父母的沉重負擔。多數德國學生參加課外輔導是為了彌補學習中的不足或跟上學校教學的進度。少數學生是為了變得更加優秀,但並未出現競爭心理驅動的群體補習恐慌。此外,德國的課外輔導並未威脅到教育公平。因此,德國的課外輔導是一種理性的、良性的存在。課外輔導是為了平衡和彌補學校教育中的不足,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盡管課外輔導的效果遭到了研究者的質疑,卻得到了父母和學生的認可。

相比德國,我國課外培訓的目的似乎不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而是為了滿足部分患有「落後焦慮症」的家長的需求,幫助他們「逼著」孩子以超越他人的方式來為自己贏得競爭優勢,將家長的焦慮連帶著這種錯誤的學習價值觀傳給了孩子,最終一起陷入競爭壓力不斷攀升的惡性循環。也正是基於這種邏輯,這些課外培訓機構才無視正規學校的教學進度和孩子的認知規律,通過高強度的強化訓練提供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這種培訓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機械式的知識增長,但難以促進深度學習,更別提促進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了,甚至還有可能造成長期的傷害。

這種校外培訓已不是對中小學教育的有益補充,而成了一種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干擾學校正常教學、放大家長教育焦慮的社會病態性存在,並且嚴重違背了我國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亟需加以治理。理性的課外輔導以理性的父母、理性的學校教育和理性的社會為前提。

⑨ 美國小學生怎樣上下學

家長接送,校車接送,自己走
都有。。。。。。

⑩ 德國的學生作息時間是什麼

德國的中小學學制是非常復雜的,有數種類型的學校上課放學的時間,全國沒有統一規定,整體上分三種情況:

1、小學1到4年級是早上8點上課,中午12-1點左右放學

2、小學5年級開始到中學畢業,早上:30上課,也是中午12點-1點左右放學。

3、大學就全看各個專業的安排和自己選課,有可能一整天沒課,也有可能某天從早上7點上到晚上7點。

閱讀全文

與德國的小學生是怎麼起來上下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