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了些什麼
康德的三大批判內容如下:燃此
1、純粹理性批判:理論理性低於實踐理性,科學知識應該讓位給宗教信仰。
2、實踐理性批判: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人們的幸梁段芹福。
3、判斷力批判: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
(1)德國哲學批判是對什麼的批判擴展閱讀:
1、《判斷力批判》是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它對費希特、席勒、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實踐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造性的哲學名著,為近代哲學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學思路,對洪堡特的思想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3、《純粹理性批判》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治,是哲學史上的「哥白尼革命」。這部書常被稱作康德的「第一批判」,並與其後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並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
4、伊曼努爾·康德(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歲),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人,作家、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橡畢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B. 全世界為何後來要批判黑格爾
黑格爾是唯心主義!!
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耐宴碧》是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一部重要哲學昌舉著作,他代表了當時的唯物主義觀點,從認識論的根源上,對祥毀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的分析批判。
C. 費爾巴哈是如何批判宗教神學的
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質還原為人的本質,把天國生活還銷答沒原為現實生活,要人們相信自己,為追求現實生活而斗爭[1]。 對基督教的批判 費爾巴哈是德國哲學史上第一個自覺的、公開的同基督教決裂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國資產階級對傳統宗教地批判。 費爾巴哈從三個角度批判了基督教 ①揭露了基督教的本質,指出,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上帝是人們按照自己的本質幻想出來的;人對上帝的崇拜,實際上是對人的本質的崇拜。 ②揭露了宗教產生虧納的認識根源,指出宗教產生的基礎是人的依賴感和利舉猜己主義。 ③揭露了宗教的反動社會作用,指出宗教是科學的死敵。 在《論哲學和基督教》中,費爾巴哈認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對象,將宗教歸結為對無限的認識。宗教「不過是對於知覺的無限性的認識;或者說,在對無限的認識中,有意識的主體以其自身本能的無限性作為認識的對象」。也就是說,上帝不過是人的內在本性的向外投射。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發揮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類學的本質」,論及上帝作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為「愛」等方面,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本性的各種不同的需要。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費爾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虛偽的或神學的本質」,認為把上帝看成是離開人的存在而存在,會使人相信啟示和奇跡,不僅會「損壞和消除人類的最重要的感覺,對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儀式的「聖餐」和獻祭,導致「必然的結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個幻像[3]。
D. 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簡單介紹及理解
《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創作的批判哲學著作。該書首次出版於1781年,是康德三大批判之一。該書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具有轉折意義的哲學著作。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家中的代表人物,其哲學被稱為先驗的唯心主義。所謂先驗,即先於經驗。康德是先驗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康德持的是先驗觀。先驗主義源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柏拉圖在認識論上持的是靈魂回憶說,這便是西方哲學近現代先驗論的前身。先驗論認為,人類心靈中天生存在著許多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知識,它們是人類先天具有的,先於後天經驗而存在。 書名中的「純粹理性」,指的是獨立於一切後天經驗的理性。此處的「純粹」一詞對「理性」進行了規定。而此處的所謂「批判」,並不是說要進行批評,這里的「批判」是一種考察的意思,指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康德為該書冠以這一名稱,是為了弄清人類認識的來源、范圍及其界限。
《純粹理性批判》主要是一部認識論著作。認識論是哲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是哲學的一個傳統的研究領域。哲學的研究領域極多,除了認識論,還有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等。認識論主要是對人類的認識進行研究,包括人類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范圍、認識的來源等。康德的認識論屬於先驗主義認識論,這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不一樣的。但是,哲學單純從學理上來說,並沒有誰對誰錯可言。它們只是視角不同、思路不同而已。雖然從政治上講,我們國家的執政黨是提倡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但這主要是出於一種政治上的考慮。單從學理上而言,這些學說其實是無所謂誰對誰錯的。
康德撰寫《純粹理性批判》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應對當時歐洲哲學界的懷疑論危機。所謂懷疑論,指的是對人類知識的正確性、有效性進行懷疑,同時也懷疑人是否具備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當時懷疑論的帶頭者是蘇格蘭的休謨。休謨在《人類理解研究》《人性論》等哲學著作中提出了系統性的懷疑論思想。休謨否定了因果關系的客觀存在,他把因果關系理解為人的一種主觀的習慣性聯想。比如,我們通常認為,因為陽光撒到石頭上,所以石頭被曬熱了。而如果按照休謨的說法,這種因果關系並不客觀存在,石頭被曬熱了和陽光撒到石頭上並沒有客觀存在的因果必然聯系,只是我們經常看到陽光撒到石頭上,然後石頭熱了,然後習慣性地將兩者聯系起來。「休謨的懷疑把我從獨斷論的泥潭中驚醒。」康德如是說。
《純粹理性批判》除了「序言」和「導言」外,還可以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闡述「先驗原理論」,第二部分闡述「先驗方法論」。康德先是考察了人的知性范疇等人類理性中先天地存在著的東西,意圖對人的理性本身、人類先天具有的認知能力進行一種批判性的考察,探討人能認識哪些東西和人不能認識哪些東西。《純粹理性批判》書中有一個二律背反的論證。康德從純粹理性的角度,從正反兩方面,考察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問題)、人類是否有不滅的靈魂(靈魂不朽問題)、人類是否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自由意志問題),然後康德發現,這三組命題存在二律背反的現象。所謂二律背反,指的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結果都發現可以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康德是從純粹理性的角度來對這幾組命題加以證明的,他不是從經驗的,或者說科學的角度。他是從單純思辨的角度。康德在發現這幾組命題存在二律背反的現象後,就認為,這些問題不可以用理論理性來解決。然後,康德就把它們轉變為實踐理性的、信仰的問題,把它們轉變為一種道德領域的東西。康德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你就要去信仰它們,並以其作為實踐理性所依據的原理。至於這方面氏好陪的探討,詳襪敗細可以看康德的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第一批判,康德有三大批判,分別為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其實還有第四批判,《歷史理性批判》,但它沒有前面的三大批判影響力大。
《純粹理性批判》譯本的話,國內有李秋零本、鄧曉芒本等。我個人更加推薦鄧曉芒本。鄧曉芒是我們國家當代的一殲蠢名學者,他是一個哲學教授,現在在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教哲學系。他是專門研究德國古典哲學的。康德哲學屬於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除了康德哲學,還有黑格爾哲學、費希特哲學、謝林哲學。鄧曉芒對這方面很有造詣,大家閱讀德國古典哲學著作時可以參考鄧曉芒先生寫的句讀,作為工具書或輔助材料。
我們在閱讀《純粹理性批判》這類的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著作時,可以獲得很多收獲。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德國的古典精神和德語文化所具有的一種思辨特徵。通過研讀這類書籍,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異質文化,還可以顯著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E. 康德三大批判的核心: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自康德以後哲學的偉大傳統徹底沒落了!
德國哲學家康德毫無疑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在他的著名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中,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做了完整的理性分析和倫理價值觀上的判斷。
康德之所以成為人類思想精神史的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在於他思想上的深邃和個人的道德自律精神。無法想像的是,這位一生都未離開過自己生活的德國東普魯士格尼斯堡的老人,如何在方寸空間中孕育了如此偉大的思想,以至於多少年過去了都無法有人可以在哲學邏輯推理體繫上超越他的成就。
據說,康德每天都在他的小屋中思考哲學問題,唯一的運動就是每天下午三點半出門,到小屋附近的一條種滿菩提樹的小道上散步,以至於當地的人都要在他出行的時候對表,因為他的出行時間比教堂的鍾聲還准時。唯一的一次,他有一個星期沒有出門,害得當地人無法對表以確定準確的時間。
後來有人關心地問他是否生病,他才說:「沒有,我只是在家看盧梭的《愛彌爾》入迷了,忘了出來散步。」
盡管常人看康德的生活顯得那樣單調乏味,但很少有人在那個時代里發現他們身邊盡然有這樣一個思想深邃,精神生活豐富的大思想家。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天,格尼斯堡全城的人為這位「偉大的兒子」送行。在下葬的當天,天氣寒冷把地上的土凍住了,直到16天後才正式將遺體下葬。
康德思想是可以說在人類理性思維的發展上,最為精密復雜的理論體系,幾乎可以說達到理性思考的極致境界。但最後,康德仍然推翻了他所有的先驗判斷,理由是他最終意識到受人類的理性的局限性是永遠無法達到事物的本質,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對上帝的信仰和道德上的自律。
所以,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他提到這樣一句話「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令。」
康德說這句話的目的,其實是提醒人們,不要太相信人類理性可以達到的高度,要清醒地看到理性可以達到的邊界。與這個世界和宇宙相比,人類是永遠也無法真正認識世界的本質。對最本質的東西,人類只能在心中存在著敬畏和感恩之心,通過不斷提高完善修養和道德境界水平,去感知生命和自然的美好。只有在這個層純稿面人類才能感受到自我的真實存在,與整個世界和宇宙融為一體。
在這個意義上,康德在他的三大批判中,系統論述了三個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人生問題即:人應該認識什麼?人應該做些什麼?人應該希望什麼?。
最終在其著作《邏輯學講義》中,將這三個重大問題又合並成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人是什麼?
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主要想解決的是「人應該認識什麼?」的問題。在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組「二律悖反」理論:
1、 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限。反題 :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
推理證明:因為如果承認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沒有開端的,那麼就等於說到了一個時間點上(比如到目前為止),一段無限的時間序列已經結束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限」就是沒有結束之意,怎能說無限的時間結束了呢?由此看來,時間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認時間有限,則等於說,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在此以前宇宙還不存在,這也就等於在開端之前,時間是空的,而在空的絕對時間中是不可能形成萬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時間是無限的。這種證明說明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和有限的這兩個命題都是正確的。空間是無限的與有限的這兩個命題也同樣可以證明都是正確的。
2、 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的。反題: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合的。
推理賣拍證明:正題說復合體是由單一的不可分的原子組成,如假設復合體不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則復合體就不成為復合體,因而正題為真;反題認為一切都可分至於無限,沒有單一不可分割的東西,其證明是假如復合體由單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構成,但空間不是由單一的東西構中褲羨成,它可以分至於無限,故宇宙中占據空間的復合體也可分至於無限。
3、 正題:世界上有出於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則。
推理證明:正題假設宇宙中有自由,即認為有超越於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證明是: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變化,有果必有因,這樣就可以推至於無窮,所以必須假設有自由因作為變化的起點。其反題認為宇宙中根本無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發生,其證明是假如自然界作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有自由,就有一個超越於因果性的自由因,那等於說這個自由因本身不是為其它原因所產生,但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因為自然中的一切不可能是沒有原因的。或者說產生這個自由因這件事本身就是由因果決定的。
4、 正題: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反題:里邊沒有必然的東西,在這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
推理證明:正題說宇宙中有一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或者是它的部分,或者是它的原因,其證明是就必然存在來說,假設一系列的原因和條件,從原因推原因,從條件推條件一定有一個必然的存在;反題認為並無必然存在於宇宙內的宇宙主體或存在於宇宙外作為宇宙的原因,其證明是假如有必然的存在,則它成為宇宙的開端或成為構成宇宙的全體,但成為宇宙的開端必須使時間有開端,故不可能;成為宇宙的全體則因宇宙現象由偶然的東西所構成,故也不可能。如認為必然存在於宇宙之外,等於存在於時間之外,這也不可能,因此沒有必然的存在。
在以上這四組「二元背反」問題,在每組二元背反的論點中,都可以通過理性邏輯的推理,論證出兩個觀點都具有內在的合理性,無法證明哪個更正確一些。康德其實想證明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度的,事物的本身是無法認識的。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之外,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西方哲學自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都在研究形而上的問題,哲學家都認為在這個世界所有現象的背後,都確實存在一個超越具體形式之外的終極實體,這個實體被稱為「邏各斯」或者「上帝」。自古希臘哲學的開端,所有的哲學體系都是建立在這個體繫上發展起來的。
而康德這個「二元背反」的觀點其實就帶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假設人生如果最終無法靠理性來認識這個現象背後的實體,人最終無法接近這個世界本源的「邏各斯」或「上帝」,人生就缺乏一個終極追求的意義,人生就容易陷入到虛無的狀態中。
但是問題是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天,他就無法迴避對生存根本意義的追問,否則內心就永遠無法得到安寧,人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生存的精神根基。在這個意義上,康德需要在這個對立矛盾的觀點中,尋求一種人類行為上的突破,也就是要考慮一個問題:人應該做些什麼?
康德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其《實踐理性批判》里給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麼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人有道德上的自由選擇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什麼意思?其實康德想說,在人們確實無法靠自己的理性去認識這個世界背後的本質時,只能靠意志的自由選擇,通過對自我精神和道德修養的建構,來達到符合世界自由意志的終極目的。這個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積極人生態度。
但是,問題又來了,既然這個代表世界本體的「邏各斯」或「上帝」是永遠無法靠人的理性去接近的,那人們憑什麼一定要去不斷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修養呢?這么做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最後,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給出了模糊的答案:我們能希望什麼?做與不做,這個要取決於每個人的自由意志選擇。雖然現實中靠人的理性是無法直達世界的本質,人生顯得沒有終極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人總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必須要有希望。這個生命的希望,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即使我們無法真正觀察到世界的本質,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內心建立起「邏各斯」和「上帝」,假設有他們的存在,這樣人的生命就有了希望,就給了自己一個積極向上的理由,就會努力提升自我的精神和道德修養,以達到內在心靈與自然世界的完美融合與和諧統一。
雖然這個理性的推論確實說明了人之所以為人所要遵循的自然規律和道德法則,但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意識到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為康德很清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有善惡之分,人天生就有追求本能滿足的內心需求,就好比一個人喜歡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追求感官上的愉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如果要一個人向善,那就必須在本能上要有節制,要用到的倫理的自律來約束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精神理性的彼岸。
那也就是說,如何引導人的理性向善的方向轉變,讓人類自覺地根據世界自然法則來用理性意志的選擇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不至於落入本能滿足的局限性中,前面的理論推導才能最終成立,才是有意義的,這其實就是擺在康德面前最大的難題。
所以,最終康德提出了三條著名的絕對命令:
1、純粹實踐理性的基本法則:無論做什麼,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立法原則。
2、你的行動,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時候都看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手段。
3、每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理念。
這三條絕對命令可以概括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個論點。三條絕對命令的提出,都指向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人是什麼?
康德想說明的是,一個好的善良意志是不摻雜絲毫的個人情感和符合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因素,因為這種善良意志是符合自然世界法則的普遍意志的理念和立法原則,人之所以要憑借自由意志選擇向善之道,取決於一個最根本的認識:責任與自我尊重的需要。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最終選擇向善的道路,不僅僅是精神上的內在需要,更是對自己的一種道德責任,對自我尊重的態度,這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生存法則和依據。如果一個人不選擇向善,只以滿足自我本能需要為目的,那就等於把自己降格歸入到動物的行列,那對這個人來說,他只是把自己的生存當作了一種手段,一個沒有道德境界的非理性生物。
而當一個人有了責任和自我尊重意識的時候,通過對自我本能的約束,自覺地以理性的道德法則完善自我,過一種合乎理性的節制生活方式,那這樣的人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他把生存當成了一種遵從普遍立法意志的目的,而不僅僅把自己的生存當成了手段和工具。所以,一切道德倫理法則之所以要求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是基於其他任何目的,只是為了人的本身,以人為最高「絕對目的」
這就是康德全部道德倫理學的理性推理依據,之後的西方文藝復興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直到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種需要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尊重與自我實現」,都是基於康德「人是什麼」的闡述而來的。
從康德的道德理論體系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邏輯推理思路,即:
1、人應該認識什麼?
我是誰?我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我與這個世界有沒有一種必然的聯系?
2、人應該做些什麼?
我該通過什麼方式去過一種有價值的人生?我該如何建構自我的素質修養和道德境界?
3、人應該希望什麼?
我一定要這么做的理由和依據是什麼?我對自我有那些希望和期待?我對自己具有什麼樣的責任和義務?
4、 人是什麼?
我這一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該如何去充分體現?我該如何獲得一種自我實現和自我尊重的心理滿足感?
說到現在,用康德做擋箭牌兜了一大圈,相信聰明的讀者會明白筆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其實,這個世界大道理上都是相通的,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問題,在我們之前好幾百年、上千年就有無數的思想家在思考,並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和觀點,筆者現在無非是借古人的口,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僅僅就是跟著他們的思路再走一遍而已,因為這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是對自己的一種無法推卸的義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問題,過一種合乎世界普遍意志法則的道德生活。
既然本書是討論生涯,也就是人生發展的問題,我們無法避開「人是什麼」這個離我們現實生活比較遠的話題,所以筆者希望從這個康德所提出的人生認識問題入手,為讀者展開一幅「人生意義的全景圖」,啟發大家的深入思考和內心感悟,最終探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發展道路。
通識教育實驗機構教育規劃師、職業規劃師
黃銘峰
F. 科學社會主義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什麼
德國古典哲學是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為代表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導的科學社會主義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並且進一步加以改造,創建了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觀點,吸取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創建了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把辯證唯物主義應用於社會歷史的研究,創建了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完成哲學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G. 德國古典哲學的特點
德國古典哲學的特點?我來回答,德國古典哲學廣泛吸收了以前哲學家們的思想成果,對它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以R.笛卡爾和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17~18世紀英法經驗主義學派和啟蒙運動學派、德國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和以G.E.萊辛為首的啟蒙運動學派。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在總結前人哲學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並探討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學問題,把哲學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但是,德國古典哲學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康德是二元論者,費希特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另有一種意見認為費希特後來已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費爾巴哈則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然而德國古典哲學又有其內在的首尾一貫的發展規律,康德開始了德國哲學的革命,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努力,最後由黑格爾集德國唯心主義之大成,完成了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到了費爾巴哈,德國哲學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費爾巴哈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同時也充分暴露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礎上已不可能繼續前進了。這樣,德國古典哲學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宣告終結。
H. 誰能具體介紹下德國的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哲學。
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成者,費爾巴哈為第一個走出德國古典哲學的人,而不是最後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更是在哲學史占據著樞紐的位置,將傳統形而上學推向頂峰的同時,黑格爾又是第一個對現代性展開批判的哲學家,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興起奠定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范疇,標志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人。
德國古典哲學廣泛吸收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並對其產生了直接影響,主要有:以笛卡爾、斯賓諾莎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17~18世紀的英法經驗主義學派和啟蒙運動學學派。德國古典哲學家在總結前人哲學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並討論了一些重要的新哲學問題,將哲學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8)德國哲學批判是對什麼的批判擴展閱讀:
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宣告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直接繼承者,已步入世界歷史舞台。
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德國古典哲學的積極成就,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把辯證法從神秘哲學體系的束縛中解救出來,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文主義,吸收了他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核心。
他們把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開創了哲學史的新紀元。德國古典哲學的重大歷史意義在於,它為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提供了理論前提,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淵源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國古典哲學
I.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哪一部主要是分析美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
《判斷力批判》是講美學的,主要是分析美的。
康德的哲擾棚學著作主廳首要是:「三個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其中,《純粹理性批判》是講它的唯心主義緩伏則哲學體系的,《判斷力批判》是講美學的,而《實踐理性批判》則是講他的道德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