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哪個國家的國王在德國有資產

哪個國家的國王在德國有資產

發布時間:2023-05-03 14:56:51

『壹』 德意志帝國的皇帝集中了哪些權利

(一)農奴制強化了容克的政治統治地位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奴制是一種野蠻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農奴不僅無償的為地主服勞役,還要自備牲畜和農具,他們的財產任意被剝奪,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被禁錮在地主的田莊里不許遷徙。通常認為,農奴制的存在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一制度置於普魯士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來看的話,卻會發現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今人可以批評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強化軍事容克地主的專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歷史的倒退,但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當時普魯士王國的柱石是貴族,而貴族的實力就在於佔有廣大的地產和對農奴的剝削。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農奴制就沒有容克,而沒有容克的支持,強大的普魯士王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推行重商主義,注重發展經濟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奧得河都流經勃蘭登堡的領地,這就使普魯士擁有了一個發展經濟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魯士的歷代統治者也把工商業看成是一種重要財富,他們開鑿運河、修橋築路、統一幣制、實行保護關稅的措施來發展經濟。同時普魯士還注重開拓海外市場,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國出口了1萬1千多噸生鐵。到18世紀80年代,普魯士建立起三個貿易公司:地中海東部貿易公司、中國貿易公司和孟加拉貿易公司。
(三)鼓勵移民,收容新教徒。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新教聯盟的獲勝,使得普魯士成為當時歐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間樂土。到1703年,大約有二萬名胡格諾教徒從法國遷到勃蘭登堡定居,占當時這座城市居民的1/9。這些人都是熟練的手工業者或擁有一定資本的商人,結果法國工商業因此遭受嚴重損失,而普魯士卻得到了好處。除法國移民外,還有其他國家的移民也大量進入普國。據統計,到1740年普魯士有人口240萬,其中光外國移民就佔去1/4,多達60萬。勃蘭登堡是三十年戰爭的重災區,移民對它的復興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魯士比德意志其他邦國更早的實現經濟肢槐復甦與高漲。
(四)統治者憂患意識強烈,較少陷入腐化墮落
與當時歐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風迥異,幾代普魯士統治者都近乎自虐的過著清教徒式的節儉生活,以便節省下寶貴的軍費與政府開支。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親威廉一世(與後來同名的普皇是兩個人)在位時,普魯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齷齪「馳名」歐洲。而顯赫的王室成員們,無論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國王本人,其飲食烹調拙劣,飯菜簡單菲薄,幾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於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以致人們在背後叫威廉一世為「乞丐國王」。
他的後繼者弗里德里希二世,則更具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般的堅韌與刻苦,他以過人的精力躬身勤政,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他還號召國民勤儉節約並以身作則,絕對禁止宮廷的奢華排場。他本人平時只穿士兵服,畢生只有一件禮服。在弗里德里希逝世20年後,拿破崙在耶拿大敗普軍,來到波茨坦弗里德里希的墓前。拿破崙用馬鞭指著墓碑對手下的將領們說:「要是他還活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里了」。
(五)統治階級能夠順應潮流,及時推進各項改革
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並非像其他歐洲國家的封建貴族那樣一味的因循守舊,頑固拒絕一切變革。他們善於審時度勢的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當然也迫於形勢),並牢牢的掌控著改革的領導地位,從而既順應了歷史潮流,又免於使自己大權旁落。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過場的改革不同,普魯士歷代君王大多能夠把改革堅持下去,而不是將前人成果半途而廢,這樣就既保證了普魯士大政方針的連貫性,又使整個國家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勢頭。
以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為例,拿破崙戰爭期間普魯士接連慘敗,幾近亡國。戰爭的慘敗和屈辱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人從封建的德意志與資本主義的法蘭西的較量中,愈來愈看清農奴制社會的衰敗。一批深受英法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對舊有的封建秩猛咐序進行改革。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枝飢純普魯士開始艱難的改革。1807年10月,主持國家事務的施泰因男爵頒布了解放農民的「十月敕令」,使得普魯士終於在從封建農奴制向資產階級社會轉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但第一輪改革並不徹底,這使得普魯士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於容克繼續霸佔大量土地和人力十分不滿,於是他們在歐洲1848革命中曾一度倒向共和反對帝制。為了互相勾結,協調利益以便鞏固政權,容克地主階級政府於1850年3月頒布了《調整地主與農民關系法》,從而最終完成了始於1807年的農奴制改革。改革的結果,資本家得到了發展大工業所必需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對君主制感到滿意;通過收取農奴的高額贖金,大量被割讓的份地和財富迅速積聚到容克手中,地主階級也發了橫財;而只有農民卻紛紛破產,喪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淪為半無產者,進而變成了資本家工廠和容克庄園中的雇傭工人。普魯士統治階級的這一「經驗」,為後來的1861年沙俄農奴制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效仿「樣板」。
(六)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
普魯士的崛起,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德意志民族有一種復國興邦的強烈願望,這是幾百年來造成的。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人眼裡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且也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德國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
也由於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這方面普魯士王國的成就最被後人所稱道――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從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1763年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准軍事訓練。這一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則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
(七)善於利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的為本國謀求利益
無論是早期的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還是後來的首相俾斯麥,他們都被公認為是當時最機敏的外交家之一。雖然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可謂是「背信棄義、貪狠奸詐」,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他們高超的外交手腕,很難想像普魯士能在列強環伺的歐洲得以生存和壯大。
團結盟友,孤立對手,是普魯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比如,1834年開始運行的關稅同盟是普魯士的一個巨大成就――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整個德意志在政治上開始向它靠攏,既增強了普魯士領導德國統一的能力和決心,又逐漸從政治經濟上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可謂是一箭雙雕。關稅同盟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歐盟,各(邦)國通過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來最終向統一的國家共同體邁進。普魯士善於籠絡德意志各邦國,作為關稅同盟的成員,這些邦國從中得到物質上的好處,加上它們的發展程度都沒有達到哪怕是接近普魯士的水平,於是普魯士成了這些邦國資產階級嚮往的中心。這些資產者把普魯士看作是自己在經濟上的前衛和將來在政治上的靠山。這樣,普魯士就開始躍居德意志的領導地位。
(八)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外力推動。
1805-1807年的軍事勝利使拿破崙占據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普魯士王國充當了了法國反英反俄的附庸。為維護和實現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在對普魯士實行軍事佔領,政治統治和外交操縱的同時,也按照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模式,在當地強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廢除農奴制,解除農民對地主的封建義務;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會法規等等。
雖然由於戰爭的頻繁,以及反法勢力的極力阻撓,拿破崙在德意志的資產階級改革最終沒能堅持下去,但此舉已經對德意志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由於拿破崙猛烈盪滌著封建割據勢力,扶植正在生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才使德意志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也使德意志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因此恩格斯曾說過:「德國資產階級的創造者是拿破崙……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掘墓人」。
綜上所述,正是經由這樣一條特殊的發展道路,普魯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內迅速崛起並完成了近代德國的統一,所以普魯士有時就成為了德國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而一部「普魯士道路」的演進史,也在某種意義上不斷給予著我們警示和啟迪。

『貳』 普魯士統一德國為何要在法國加冕稱帝

歷史記載,普魯士統一德國以後,卻沒有直接在德國稱帝,而是在法國加冕。好像從表面上來看,僅僅是因為普魯士仗著戰勝法國的緣由,而向法國乃至歐洲炫耀自己。除此之外,普魯士在法國加冕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國王王冠一抓一大把,皇帝皇冠卻很少,少到只需要一個手就可以數出來還有多的,所以政治正統性就值得讓人追求了,所以說普魯士在法國加冕不僅僅只是為了羞辱示威法國,還因為皇冠的珍貴性呀。

『叄』 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是哪個國家

最近很多人對這個世界上存在王室的國家比較感興趣,很多人也都問了,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王室呢?這些王室又是怎麼排名的呢?還有全世界最富有的王室排行又是怎麼樣的呢?這些問題也都非常的有意思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分析分析。

以上就是在世界排名中較為富有的是個王室。

『肆』 德國歷史上有幾位皇帝 分別是哪些

1.法蘭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 ,曾任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2.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年), 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國已經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年),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3.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他是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 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 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 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 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4.蘇普林堡王朝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 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5.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裂出來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亞的帕拉丁伯爵謀殺,原因據說是菲利普拒絕吻帕拉丁伯爵女兒的手。
6.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7.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1212-12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 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康拉德二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8.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 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 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編輯本段]9.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曾任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 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和卡尼奧拉公爵。他是哈布斯堡伯爵阿爾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選侯選舉毫無勢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為德意志國王,目的顯然是為了剝奪德意志王國的中央權力。但受到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的反對。魯道夫一世不顧自己六十高齡,親自討伐奧托卡二世,並在1278年將奧托卡二世擊敗並殺死。 魯道夫通過這次戰爭,從波希米亞手裡奪取了奧地利公國,卡林提亞公國(今奧地利卡林提亞),斯蒂利亞公國(今奧地利格拉茨),卡尼奧拉(在今天的斯洛維尼亞),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間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躍而為勢力極大的諸侯。並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核心,此後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奧地利達六百年之久。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曾任德意志國王和拿騷伯爵。他是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選侯選舉毫無勢力和影響力的拿騷伯爵為德意志國王取代勢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間由於提出對鄰近的圖林根的領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其王位被德意志貴族廢黜,阿道夫試圖奪回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戰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殺死。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曾任德意志國王和奧地利公爵。1298年,阿爾伯特聯合諸侯,廢黜了阿道夫國王,並被選為新國王。阿爾伯特在位期間,力圖使自己的兒子繼承波希米亞國王,並對西北的荷蘭,澤蘭,西南的圖林根和麥森都提出了領土要求,但遭到德意志諸侯的反對,無一得手。1308年,在士瓦本被其侄子約翰刺殺。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曾任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1308年阿爾伯特一世遇刺後,德意志選侯再次挑選了毫無勢力的盧森堡伯爵繼任德意志國王。1310年,在羅馬由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指定的樞機主教(當時克萊門特五世的教廷,已被法王腓力四世遷往法國的阿維尼翁)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自腓特烈二世後第一位被加冕的皇帝。1313年亨利七世出征西西里,在錫耶納附近死於軍中。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曾任奧地利公爵和德意志國王。他是阿爾伯特一世的次子。1314年,被四個選侯在法蘭克福選為德意志國王,但其他德意志諸侯對哈布斯堡家族勢力感到憂慮,所以選舉巴伐利亞公爵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為國王,雙重選舉最終導致內戰,1322年腓特烈戰敗被俘,1325年被路易四世接受為共同執政者。1326年後,其影響僅限於奧地利。
6.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1314-1347),曾任上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帕拉丁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二世之子。1314年被部分德意志貴族推舉為國王,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對抗,1322年在巴伐利亞擊敗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亞,帕拉丁和萊茵等地,1340年合並了上巴伐利亞,任聯合巴伐利亞公爵。1328年進軍羅馬,羅馬貴族為其「世俗」加冕為帝(當時的羅馬教皇在阿維尼翁), 教皇約翰二十二世質疑其加冕的合法性,但受到了德意志諸侯的抵制, 德意志貴族宣布德意志選侯有權選舉皇帝,從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再需要到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了.
7.查理四世(1347-1378),曾任盧森堡公爵、勃蘭登堡邊疆伯爵、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是盧森堡家族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和波希米亞公主伊麗莎白之子, 1346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355年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1356年查理四世發布著名的《黃金詔書》,正式承認七大選侯有權選舉國王和皇帝,同時承認諸侯各邦,在自己的領土內擁有行政權、司法權、關稅權、鑄幣權,規定各邦的民眾均隸屬於他們的邦君,由此從法律上確立了德意志諸邦的獨立地位,並正式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聯邦體制,而將其轉為了 鬆散的邦聯體制,在原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版圖里,同時獨立了七大選侯國,十幾個大諸侯國,兩百多個小諸侯國,上千個獨立騎士領地。此後的500年,德意志一直處於這樣四分五裂的狀態下。查理四世時期,歐洲遭受了黑死病的襲擊,歐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
8.盧森堡家族的文策爾(1378-1400),曾任德意志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他是查理四世長子。1376年,查理四世通過重金賄賂,使其子文策爾當選為德意志國王,1400年,德國貴族們以其無能和過分關注其波希米亞本國事務而廢黜了其德意志王位。此後文策爾統治波希米亞,但捷克很快爆發胡斯運動,文策爾處死胡斯後,捷克國內爆發了胡斯戰爭。
9.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魯佩特(1400-1410),是帕拉丁選侯人物,曾任德意志國王。他是 帕拉丁選侯魯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10.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0-1437), 曾任勃蘭登堡選侯、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 匈牙利國王、波蘭國王和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查理四世次子,文策爾的弟弟, 1382年繼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稱路易大帝)的波蘭王位,成為波蘭國王。1387年,繼承其妻路易一世之女瑪麗的匈牙利王位,成為匈牙利國王。 1410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1419年其兄波希米亞國王文策爾在胡斯戰爭中受驚嚇而死,他即位波希米亞國王,此後西吉斯蒙德在捷克的胡斯戰爭中屢屢失敗,因此遲遲未能加冕為帝,直到1433年,他才被加冕為帝。 西吉斯蒙德由於長期關注於匈牙利王國的事務,於是在1415年,將他的勃蘭登堡侯國及選帝侯爵位贈與其武將霍亨索倫家族的腓特烈,由此開始了霍亨索倫家族在勃蘭登堡及此後普魯士王國的統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414年西吉斯蒙德參加了在亞琛召開的全教會議, 該次會議將當時歐洲並存的三個教皇一並廢黜,並確立了世俗權利控制下的全教會議凌駕於教皇之上的原則,從此教皇干涉世俗政治的歷史一去不返。西吉斯蒙德死後無男性繼承人,盧森堡家族世系就此中斷 。
10.哈布斯堡王朝
1.阿爾伯特二世(1438-1439) ,曾任奧地利大公、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他是阿爾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奧地利大公阿爾伯特四世的兒子, 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兒伊麗莎白。 西吉斯蒙德死後,1438年被擁立為匈牙利國王,同年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2. 腓特烈三世(1439-1493),曾任 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是斯蒂利亞、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公爵歐內斯特之子,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阿爾伯特二世的堂弟, 1439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452年,在羅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為帝,是德意志最後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尼德蘭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後通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 「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羅爾伯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瑪麗去世後,法國入侵勃艮第,合並了法國東南部勃艮第公國大部分領地,但馬克西米連卻獲取了勃艮第東部(稱勃艮第伯國),尼德蘭伯國的領地。1490年,他獲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羅爾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羅爾領地。1486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1508年,經教皇同意,馬克西米連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長孫。他可能是歐洲歷史上君主頭銜最多的君主,而其絕大多數頭銜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成果,這里讓我把這些成果總結一下:
馬克西米連的長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亞女王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生女胡安娜, 於是菲利普一世死後, 查理五世於1506年繼承了勃艮第公爵頭銜,獲取今比利時、荷蘭的領地。 1516年,他繼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國王,巴塞羅那伯爵、瓦倫西亞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西西里國王頭銜。 同年,他又從其母胡安娜那裡,繼承了卡斯蒂亞國王頭銜。 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並繼承了其祖父的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提羅爾伯爵頭銜。1520年,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但同時內憂外患不斷。 他在位期間,從德國暴發的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席捲了整個歐洲, 並贏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為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確保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統治.。1526年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敗死,1529和1533年,蘇萊曼大帝兩次攻打維也納,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對奧斯曼帝國稱臣。 此後哈布斯堡王朝始終處於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戰,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約翰終於打敗土耳其人,解除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5.斐迪南一世(1558-1564),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 提羅爾伯爵、 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他是卡斯蒂亞女王胡安娜和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菲力普的次子。
6.馬克西米連二世(1564-1576),曾任奧地利大公、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 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妹妹安妮之長子。
7.魯道夫二世(1576-1612),曾任 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 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她是馬克西米連二世和查理五世的女兒、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馬克西米連的堂妹)的長子,馬克西米連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親婚配的歷史。(為避免繼承權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間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馬蒂亞斯(1612-1619),曾任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 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他是馬克西米連二世的三子。
9.斐迪南二世(1619-1637) ,曾任內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斐迪南二世起,德意志國王頭銜被中止)。他是 斐迪南一世的孫子,奧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之子。
10.斐迪南三世(1637-1657), 曾任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二世與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長子。
11.列奧波德一世

『伍』 此國獨立時沒國王,從德國請了位王子做國王,現在國家富得流油

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的國王或者皇帝,那基本上是本民族或者本國人。最典型我國古代幾百位皇帝,那基本此渣上都是中華民族體系內的人。即使現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如英國、日本等國的王室,那基本上也都是本國人。但是下面這個國家很是例外,其獨立建國的時候,因為沒有國王,於是從德國請了一位王子做國王,現在國家富得流油。

這個國家就是比利時王國。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備扒敏是歐洲小國之一,國土面積3萬平方公里,人口1100萬,還不倒我國一個市大,可以說彈丸小國。從歷史來看,比利時那是非常凄慘的,不斷的被佔領入侵,先後被羅馬人、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等統治,幾乎沒有獨立的時間。

為此,比利時人一直那是渴求自己的獨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是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比利時還是被西方大國塞給了荷蘭王國,成為荷蘭的一部分。為此比利時百姓尤其不滿,於是不斷的反抗,起義, *** *** ,反正就是不願意跟荷蘭過日子,要自己獨立。

終於十幾年的鬧騰,讓荷蘭忍無可忍,讓法國和普魯士等大國也進行干涉。於是在1830年,在法國和德國的參與下,荷蘭被迫承認比利時獲得獨立。但是獨立建國後的比利時遇到了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國王,在當時沒有國王,那麼國家那是很難具有凝聚力的。

而當時比利時歷史上的大家族都想當國王,這很容易引起內亂,一旦如此,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比利時經過合仿枝計,沒有國王,就乾脆從鄰國德國請一位國王。於是比利時看中了當時德國薩克森-科堡家族的利奧波德王子,於是將其接到比利時,任命為國王。這就是利奧波德一世,現在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利奧波德·路易·馬里就是這位的後代。

因此,比利時的國王一直都是德國人,還是請來的,可見多麼兒戲。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何自己國家沒國王,要到德國去請一位,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沒那麼簡單,當時比利時這么做,主要是兩點。

一方面是穩定內亂,從外面請一個國王來,總比國內幾大家族相互爭奪,最後釀成內亂要好多了。另一方面也是想獲得德國的支持,以保障自己的獨立,畢竟當時比利時剛獨立,荷蘭還是不甘心,因此要獲得保障,得到最強大德國的支持,那是最把穩和安全的。

所以比利時人不可謂不精明啊,因此,選一個德國人做國王最合適不過了。而且這位利奧波德上台後,比利時果然獲得了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到現在比利時已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現在人均GDP超過4.5萬美元,可謂是富得流油啊。

參考文獻:《比利時史》。

『陸』 德國還有皇室嗎

問題一:德國現在有皇室嗎 沒有啦,以前的德國皇室,巴伐利亞王室都在一戰後弗有了,二戰時德國雖然是第三帝國但是只有元首也就是希特勒,二戰後德國又變成共和了,沒皇室了。可能還有幾個皇室後裔存在著。

問題二:為什麼歐洲有那麼多國家能保留皇室 中國和西方的文絕基山化很不同。中國古代皇室經常要改朝換代,但歐洲不喜歡改朝換代,因為改朝換代代表亡國的意思,歐洲人不喜歡,在古代歐洲即使農民起義把皇帝殺了後還是把政權交回給皇室,也即是叫皇室換過另一位皇帝,古代中國人的話,早就自家當皇帝了。象英國存在那麼久皇帝是換了些不同姓氏的,也換了女人當皇帝,但人家的皇室始終是那個皇室沒變過,雖然現在政治上的大權不在,但皇室依然成為國家象徵繼續存在,這就是歐洲人「忠於」皇室的表現。裁掉皇室代表「改朝換代」,這樣歐洲人肯定不喜歡,所以他們選擇繼續保留皇室。象東歐、德國、法國都沒有國王了,就是因為一戰、二戰期間這些國家都受過了「亡國」的經歷,加上民主時代到來皇室已經沒有實權,所以皇室也就沒有再重建。
歐洲人的思想還是比較傳統的,至今他們感情上還比較「忠於」皇室,思想上還允許這種不平等現象的存在。當然只要有一天歐洲人已經不再留戀皇室,他們會通過全民投票廢除的,但至少目前不太可能。

問題三:德國和法國的皇族是不是被滅門了 沒有。
法國的波旁家族依然健在,其西班牙和盧森堡的波旁家族還依然是兩國的王室。算上正統的法國波旁王朝及後來的奧爾良王朝等路易十四的直系後代還有上千人生活在法國。
而德國的霍亨索倫家族也沒有被滅門。依然分布在德國,鋒雹荷蘭,列支敦斯登和羅馬尼亞。

問題四:法國、德國現在還有皇室嗎? 法國是資產階級革命最徹底的國家,從波旁皇朝後就是資產階級國家,拿破崙曾經短暫盯稱帝,但是最後失敗了。德國革命也使得德皇威廉二世逃亡。

問題五:全球有幾個國家有皇室 王室~一般是指君主家族吧,以下是目前的君主制度國家,不過不好分,下面還有註明. 歐洲: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斯登.... 亞洲:日本、柬埔寨、泰國並中、馬來西亞、尼泊爾,不丹,汶萊,沙特,阿曼, *** 聯合酋長,約旦,科威特 非洲:模里西斯.... 美洲:加拿大、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貝里斯、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牙買加........... 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吐瓦魯、索羅門群島.紐西蘭 ........ ........................ 其中, 紐西蘭 安地卡及巴布達 澳大利亞 巴貝多 巴哈馬 貝里斯 加拿大 格瑞那達 牙買加 巴布亞紐幾內亞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索羅門群島 吐瓦魯 以上15國還是奉英女皇為國家元首,所以他們是多個國家,一個王室,屬於一種聯邦式的.

問題六:德國現在還有皇室成員嗎 場要說皇室成員,那肯定有的,霍亨索倫家族的成員和後代在威廉二世退位以後一直生活的好好的。
但皇室是肯定沒有了。

問題七:在德國皇室是屬於什麼身份 德國沒有皇室,德皇在一戰失利以後淘到荷蘭,至今那一脈應該還在荷蘭

問題八:德國有皇室嗎? 當然有皇室的中國以前也是一樣的

『柒』 德意志帝國的國家制度

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專政、帶有濃厚的封建主義、軍事官僚主義和資本主義色彩後起的國家。德意志帝國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德意志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聯邦制國家。
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
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佔有決定性,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
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資產階級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德意志帝國前期,內外政策的實際制訂者是俾斯麥。其對內政策的出發點是維護普魯士和容克的特權,照顧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1872年開始反天主教會的文化斗爭,1878年公布《社會黨人法》,1879年採取高額保護關稅政策。外交政策是以爭霸歐洲大陸為目標的大陸政策,為此1873年恢復德、俄、奧三皇同盟,1882年訂立德、奧、意三國同盟。
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孫威廉二世即位後於1890年將俾斯麥解職,以加強自己的決策權。
90年代後期,資產階級同容克之間進一步融合,對外積極擴軍備戰,赤裸裸地宣揚侵略、擴張、強權和殖民主義,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0世紀初,國內矛盾加劇,與英、俄、法等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化,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在戰爭中失敗,1918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倫王朝的統治,德意志帝國終結。 容克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
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庄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Elbe)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
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庄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
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列·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
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
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庄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
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庄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在容克庄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
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麥。
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志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
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阿道夫.希特勒執政。

『捌』 連英國都不例外,為什麼歐洲各國都熱衷於從德國進口國王

之所以出現這個現象,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要知道歐洲這些國家的文化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現有的歐洲文明其實都來自於古希臘和古羅馬。並且大多數歐洲的國家也信仰的是基督教長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可以說很多國家都通用拉丁字母,這些共同點讓歐洲文化非常相近。

第3個原因就是因為德國一直是分裂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行統一,但是這時有其他的幾個國家紛紛獨立。那些國家似乎更願意從這些,小的諸侯國選擇出來一個人當成國王,這種做法也可以讓歐洲戰略變得更加平衡。當然我認為第3點原因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從德國進口國王,最主要原因其實是當時這些國王登上王位之後,那些存在造反心思的人邊上,大家似乎都對這新一任國王感到認可,也更願意聽從這些國王的命令

閱讀全文

與哪個國家的國王在德國有資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