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是如何實現鐵血統一的
德國的鐵血統一是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見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輝煌,而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麥了,他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他使得德國邁向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以上三步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統一」政策,他採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他的步步為營,縝密細致,也正是令我欽佩的地方。
毋庸置疑,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鐵血統一」的政策下德國經濟發展是進步的,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可能是這種「鐵血統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也正是人們對鐵血政策褒貶不一的根源所在,但單看這次的問題,那麼俾斯麥的「鐵血統一」三步的政策必然是有重大作用的。
❷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❸ 一戰結束後,德國是憑借什麼迅速崛起發動二戰呢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兵工廠迅速崛起發動了二戰。在全球人民來看和平才是最重要的,和平穩定的發展才是每一個人民希望得到的環境,但是在很久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消耗了很多國家的銳氣,使得他們的經濟急速的下滑,而且使得他們居住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很多人渴望和平,但是德國這個國家就不一樣,他們憑借著以上的兩個原因迅速的崛起,而且還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非常殘暴的,他們是違背著人民意願去進行戰爭的,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希望戰爭,接下來就給大家仔細的講解一下,德國憑借什麼能夠迅速的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這個事情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❹ 德國為什麼那麼強大
納粹黨則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別人爭辯理論的它,此時幾乎被建成了一個大公司,黨員們無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產自救的活動中去:有搞市場情報的,有搞推銷的,有搞組織的,有搞運輸的,有搞培訓的,有搞財會的,對窮人們有求必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體貼他們,簡直和宗~教組織或紅十字會一樣。不管什麼人,只要一加入他們的行列,便能保證天天吃飽肚皮,從此不再失業。工人們不領工資-反正此時馬克的價值同廢紙一樣-而是領大鍋飯和一些實物補貼,比如衣服、工具之類,還負責介紹福利住宅。 對勞苦大眾來說,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刺激啊!負責發放大鍋飯的納粹黨員一邊往窮人們的碗里倒土豆、麵包和副食,一邊淳淳善誘地對他們說:「您瞅,咱們這國家披山帶河,沃野千里,要物資有物資,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醫學,照單全收過。可說起這經濟,咱就能搞成現在這樣子呢?還不是因為當權的都被帝國主義收買了,什麼正經事都不幹,整天就知道貪~污腐~敗,禍國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氣活現的,其實個個不都是賣~國賊的小**嗎?這些混帳王八蛋全都是德國人民的公敵!啥時候咱們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時候咱們這苦日子才能有盼頭哇!」 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萬工農群眾對他們的再生父母-納粹黨感激不盡的淚水中,1932年德國總理大選的勝負就已經很清楚了。
❺ 德國一直極力維持歐盟,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現在的德國之所以一直極力的去維持歐盟,主要就是因為歐盟實際上就是德國的一個政治工具。大家都知道德國早先發動第1次世界大戰和第2次世界大戰,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統治整個歐洲,但是一直以來德國都沒有辦法用武力去統治。而現在在歐盟當中,德國就相當於是一個家長一樣,在歐盟當中的話語權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只要能夠維持歐盟,那麼德國從表面上來看就是“統一”了歐洲。
事實上,現在也有很多的國家已經脫歐了,而這部分國家之所以要脫歐,實際上就是不想再去成為別人的一個政治工具,為別人做嫁衣,很多國家事實上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但是有一部分國家之所以沒有選擇脫歐,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也需要尋求歐盟的一種庇護。
❻ 德國經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德國西佔區分別由英、美、法三國主持。三占區中,美國的實力最為雄厚,它的佔領政策因而舉足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影響了英法的對德政策。隨著戰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美國統治集團逐漸將前蘇聯視為其控制歐洲和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和對手,為鞏固在歐洲的地位,美國對德政策轉向扶植德國。1947年1月1日,美英聯合佔領區(簡稱雙占區)成立,這為整個西佔區的經濟恢復和經濟改革開辟了道路。
同時,企業失去活力,生產無從發展,市面一片蕭條,貨幣體系已經名存實亡,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渴望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這種形勢的發展和人心所向為西佔區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輿論基礎。1947年,佔領當局任命路德維希·艾哈德為雙占區的「貨幣與信貸特別委員會」主席,具體負責籌劃貨幣改革的措施,這標志經濟改革的時機成熟了。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是艾哈德針對德國的病症所開的處方。
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包括五大要素,即:私有制下的自由市場競爭制度。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中,私有制是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佔主體地位,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必要的國家干預調節措施必須始終保持與市場一致的原則。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通過社會保險制度和救濟制度來實現。共同決定製度,通過立法手段保障工人在企業中的共同決定權力,即工人參與企業管理的決策。收入再分配措施。國家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市場的初級分配進行再分配,以防止社會過度的兩極分化,保障社會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
1948年6月進行了貨幣改革,把經濟活動的組織、調整交給了市場,為治理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成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起點。
幣制改革和隨後的稅收改革、取消配給和放開價格改革及加強國家干預與社會經濟秩序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很快扭轉了西佔區經濟混亂局面。從1948年起,德國經濟進入恢復和發展階段。
1949年,阿登納組成聯邦德國的首屆政府。繼續推行已初見成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即是在靈活適應市場行情的基礎上,採用一種綜合性經濟政策的有機手段有計劃地刺激經濟。
與此同時,聯邦德國還實行了一整套使人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經濟生活有一定保障的措施。由於這些措施的推行,聯邦德國在1951年就完成了經濟的恢復,實現了國民經濟從戰時體制轉移到「社會市場經濟」體制軌道上來的過渡,為往後經濟迅速、順利的發展打下了比較牢固的基礎。
❼ 被德軍重兵圍困,列寧格勒為什麼還可以堅守這么久
列寧格勒,二戰中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蘇聯的交通和工業中心。在戰爭中,列寧格勒遭到了德軍的圍攻,長達九百個日夜。這座城市有太多的人死去,太多的鮮血流淌,它曾經在戰火和死亡中搖搖欲墜。但最後,它成功守住了,頂住了戰火,飢餓,死亡。是什麼讓它堅持了那麼久呢?
一.蘇軍堅實的防禦工作
自古有這么一句話,孤城不可守,這是一條軍事定律。意思是被敵人合圍,孤立無援的城市是無法堅守的。從世界上第一場攻城戰爆發時,這條軍事定律就已經出現了。列寧格勒也不例外,這座被稱作永不陷落的城市,並非真的不會陷落,它之所以還沒有陷落,是因為它還沒有被徹底合圍。
拉多加湖位於列寧格勒的的北面,這是一個極其寬大的湖泊,因為它的存在,德軍始終無法徹底合圍這座城市。換言之,蘇軍雖然被圍困,但是拉多加湖仍舊可以作為通道,盡管危險重重,但是蘇軍還是可以通過它進行運輸。德軍的指揮官勒布將它作為幫手,因為列寧格勒的蘇聯人背靠拉多加湖而無路可退。殊不知,拉多加湖無形之間也讓蘇軍得以通過它輸送物資和援兵。
列寧格勒的堅守,不僅僅在於,蘇軍准備的充分,更在於蘇聯軍民的頑強。他們曾經面對戰爭的恐怖,也飽受飢餓的折磨。在1941年9月至1942年12月這段最危險的日子裡,死神日日夜夜的對他們發出咆哮。柏林的希特勒更是狂妄的叫囂,他要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抹掉,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戰爭還是飢餓,不管是死神還是希特勒都不能讓列寧格勒屈服。列寧格勒永不陷落,是因為它擁有無數的英雄為它戰斗,和死亡抗爭。而這場保衛戰,也成為了戰爭史上的永遠閃耀的人性光輝。
❽ 德國堅持在明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完成全面棄核,德國為什麼要這么做
德國堅持在明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完成全面棄核,德國這么做的目的是:
1.德國認為核電站不是很安全,萬一發生災難,德國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2.德國認為核電不夠環保,這會對他們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從而放棄核電站;
3.不同國家對核電和環保的意識完全不同,這也是德國面對核電這么極端的真正原因。
核電作為一種威力巨大的物質,在世界上也出現了幾次災難,離我們最近的應該就是日本核泄漏,這讓日本陷入了困境之中,核電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給我們威脅。德國堅持在明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完成全面棄核,德國這么做的目的是他們認為核電站不是很安全,萬一發生災難,他們沒有辦法承擔這樣的後果;核電也不夠環保,可能會污染環境,這是德國放棄核電最主要的原因。
三、對於德國放棄核電站你怎麼看
不同的國家,對於核電和環保的認知完全不同,選擇能源的方式也不一樣,德國這樣做有自己的目的和看法,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沒有必要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