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走過了怎樣的百年垃圾分類史
當上海市民正在為7月1日起實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而忙碌時,一向以嚴明紀律性著稱的德國人卻已經將垃圾分類認真執行了將近30年。對於制定條條框框頗有心得的日耳曼人顯然更希望挑戰高難度的分類操作。德國走過了怎樣的百年垃圾分類史?
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這段歷史很快也被人們所遺忘。垃圾分類這個概念第二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即便在今日也無人願意肯定納粹黨在垃圾分類利用領域的些許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隨著萊茵經濟奇跡的爆發,百廢待興的德國走上了快速復興之路。捱過了20年苦日子的德國人腰包漸鼓,他們甚至將繁雜的產品包裝或者包裝垃圾的數量視為攀比的標的。
這一切終於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迎來了轉機。
1973年,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發布了著名的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個認知開始在民間迅速傳播。同時期開始興旺的綠黨運動也逐漸將這一觀念植入了德國人的思維中。
此時,已經有大量德國人開始自發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對垃圾自願進行分類,甚至成為了那代德國人時代精神的注腳。
到了1980年代,德國各個居民區內已經開始大規模放置廢舊玻璃以及廢紙張回收桶。盡管彼時垃圾分類仍然只是建立在個人自願的前提下,但是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帶來的收益及寶貴的二級原料使得垃圾分類獲得了民眾與工業界的一致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彼時的西德政府卻從未表露過任何有關垃圾分類的立法打算。畢竟,窮鄰居東德始終願意從西德進口塑料垃圾以換取寶貴的西德馬克外匯。
1990年,東德並入西德。失去了塑料垃圾出口市場的德國政府迅速通過了《包裝條例》。該條例不僅是目前德國垃圾分類體系的雛形,更是宣告著垃圾分類理念終於在德國迎來了第三次復興。
那麼,經歷了一百餘年起起落落的德國垃圾分類體系就完善了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根據德國《時代報》的報道,德國大城市分類垃圾桶的「誤投率」高達40%,而作為萬金油的其他類垃圾誤投率更是高達60%。盡管詳盡的垃圾分類列表可以在網上以及市政廳免費領取,但是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考證諸如「用過的尿布屬於哪種垃圾」或者「貓砂屬於其他類垃圾與否」之類的瑣碎問題。
2015年,德國《循環經濟法案》正式生效,明確將垃圾分類列為公民應盡之義務,而拒絕履行者將處以30歐元至5000歐元不等的罰款。
如果把沒喝完的酸奶盒子扔進黃色垃圾桶,這屬於「普通誤投」;但如果把塑料馬桶塞扔進黃色垃圾桶,那就屬於將面臨罰款的「刻意誤投」,因為此舉顯然是經過了一番思考後作出的不負責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