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去德國讀漢學博士現實嗎
如果是讀博士的話,將來你是不是想留在歐洲並找工作呢?其實讀出來似乎並不太難,難的是繼續在這一行里呆著.
『貳』 德國華人會講中文嗎
有的會。
中文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社區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漢文。
當然,任何語言的形成都要靠勤奮與環境造就。所以,在德國的華人子女們若想說得流利的普通話,也得下苦功。
『叄』 德國留學 在德國會說中文的人很多
在德國會說中文的人很多。中文是非常難學的一種語言,文字含義很多,讓外國人摸不著頭腦。“小呀么小二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這么熟悉的中國經典兒歌,演唱者卻是一群年齡各異的德國人。他們是德國柏林文化中心學習漢語的學生,年齡最大者76歲,最小者僅3歲。 17日在德國柏林藝術大學音樂廳舉行的“中德語言年”主題活動上,學習漢語的德國學員與在德中國留學生合作,以說唱、朗誦、京劇、小品、快板和相聲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德國民眾的漢語學習成果。
小品《老外學中文》道出了外國人學習中羨備鍵文的不易。“聽老師說,中國人很謙虛,可我卻發現,中國到處都是‘中國很行’、‘北京很行’,”一名德國中文學習者說。原來,他是把“銀行”看成了“很行”。
為什麼飯店門口會擺出“小心地滑”的標志,難道在這里要滑著走路嗎?為什麼離開家時只能說“出門”而不能說“出家”?為什麼“方便”有那麼多意思……對於這些初學中文的德國人來說,中文真的很奇怪。
尼克拉斯·多納特帶來的快板書《糊塗縣官》贏得台下掌聲笑聲一片。剛學中文2年的他不僅咬字清晰,竹板打的也是十分地道。漢堡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泰耶·於爾赫特用他動人的歌聲和琴聲獻上了歌曲《完美生活》。於爾赫特2010年至2011年在中國雲南支教,在那裡學到了一口流利中文。
不僅台上演員對中文的掌握令人稱道,台下的德國觀眾也基本都能講上幾句。他們當中既有大中小學的學生,也有從事不同職業的中文愛好者。
觀眾特奧·席爾鮑姆自學中文已5年,說起普通話來幾乎沒有口音。“我常把語言比喻成一把鑰匙,能幫我開闊視野,”他說,“中國有著偉大的歷史文化,我想通過語言學習與更多中國人交流,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席爾鮑姆說,他非常感謝中德友人們帶來的精彩演出,類似活動有助於拉近兩國文化的距離,幫助德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他坦言,會說中文的德國人比他預想得要多,現在不僅在德國,全世界學中文的人都在不斷增多。
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說,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中德關系發展,德國人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德國300餘所中小學推出漢語課程,60多所高校教授漢語。“中德語言年”更是令德國已有的漢語學習熱潮進一步加溫。
在德國推廣中文也得到了德國政府支持。“德國人對中國的興趣不斷增長,不僅是語言,還包括政治、經濟、科學等多個方面,”德國外交部文化與交流司司長漢斯-烏爾里希·賽特說,“中國將是德國優秀且可靠的夥伴,希兄巧望德國能有更多人學漢語,讓滾激我們將來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共創未來。”
“中德語言年”2013年5月26日在德國正式啟動。中國駐德大使館教育處統計數據顯示,自語言年啟動至今,全德14所孔子學院和3所孔子課堂、各高校、中小學等開展各類漢語體驗班650餘次,學員1.1萬餘人,中國文化活動800餘場,觀眾總數超15萬。
專家點評:隨著德國人學說漢語的不斷增加,中德交流將更加便捷,中德的合作加深,將進一步推動留學事業的發展。
『肆』 我在德國教中文十三年
柏林華德中文學校建校已有13年,現有490餘名學生,年齡從5歲到20歲,分成28個班上課,其中含一個由外國家長組成的對外漢語班。每班每個周六上3個小時課。如何能讓學生在如此少的時間內不僅能認字讀課文,還能快樂地學慣用中文寫作?這對每位海外華文教師來說都是一項相當艱巨的工作。我校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比較國內外學生的不同特點,總結摸索出以下幾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靈活機動找素材
海外中文學校的學生每周只有周末上3個小時的中文課,其他時間沒有漢語環境,這無疑對學習中文很不利。
但是在海外教學生寫作也有兩個很有利的因素。一是德國小學主張快樂學習,學生的課余時間多,課外生活豐富。德國的假期比中國長得多,學校組織的春遊、秋遊和家長帶領的旅遊及回國探親很頻繁,學生普遍閱歷廣,眼界寬,而且思想上沒有任何條條框框,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都是他們的長處。二是海外中文學校的教師在教學進度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雖然生活給海外的學生提供了很多寫作的素材,可是他們自己往往並不知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作用就至關重要。自主靈活的教學氛圍使教師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指導他們用筆寫出對生活的愛,因勢利導,順勢而發,讓學生真正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乾巴巴地寫作。這樣的寫作才有可能成為快樂寫作。
比如這周剛下了一場大雪,學生們來校時都很高興地講他們在雪地里的見聞,教師立刻指著窗外的大雪引導學生以「雪」為主題寫作,結果學生寫出了一批生動的文章,其中一篇《有雪的冬天》還在第xx屆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中得了三等獎。假期剛過,學生們少不了要相互交流自己的旅遊經歷,上課鈴響了還安靜不下來。這時與其去指責學生不守紀律,還不如馬上指導學生寫游記,同學們的《游大連》、《游巴黎》、《到珊瑚礁潛水》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
在德國,小孩子過生日都要邀請朋友慶祝,有時還要在班級里發糖果,那麼,教師組織全班用中、德、英文為過生日的同學唱生日歌,必定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時讓孩子們寫下這個過程和感受,再配上他們自己的小畫或照片,就是一篇優美的短文了。當我校7歲女孩蔡藍天的《過生日》一文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版上後,學生們像發現寫作新大陸一樣開始紛紛寫自己的生日。學完了《齊白石畫蝦》的課文,啟發學生們睜大眼睛去觀察生活,看看每天月亮的變化,觀察種子的發芽,注意一下螞蟻之間的信息交流,或者留心一下香蕉是怎麼慢慢變黃的……這之後再讓他們寫觀察日記可就熱鬧了,交來的作文有的寫螞蟻搬糧、蜘蛛結網,有的寫鄰居家的貓、自己家裡的金魚缸。講評這些文章時聽的和寫的都特別認真,有時聽著聽著就爭論起蜘蛛是8隻腳還是6隻腳,蜘蛛的絲是不是吐出來的等等問題,爭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鼓勵大家再去觀察,重新寫作。這樣練寫作文,孩子們都很有參與感,主動性很高。
海外中文學校每周只上一次課,所以指導寫作時教師的敏銳觀察力和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很少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寫命題作文,而是大量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隨機安排的非命題作文,必要時甚至改變教學進度,根據學生的作文及時跟進指導,比如學生交來的作文中常常會既有寫人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也是他們的觀察對象),也有寫事的。那麼就把這兩種作文的寫法要素都在講評時告訴學生。關鍵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始終感到是他們自己想要寫,有內容可寫,漸漸地,他們就能自己從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了。
二、揚長避短給詞語
學生有了敏銳的眼睛,有了足夠的寫作素材以後,往往苦於沒有足夠的中文詞,而越來越喜歡用德文寫作,而中文寫作反而顯得乾巴巴的。這是海外學生的普遍短處。作為教師,這時就要給學生補充中文詞彙,也就是說,開始時是以一種連詞成句的方法讓學生寫作的。教師給出相關場景的5個詞語,先讓學生逐一造句,再要求學生用這5個詞語連成一篇短文。慢慢地可以增加到給20個詞語,讓學生逐一造句後選用其中的10個連詞成文,直到他們最後能自己靈活地選用合適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把詞的教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既有了框架———生活素材,又有了建築材料———詞語,蓋房子時的難度就小多了,這樣就減少了學生用中文寫作時的畏難情緒,使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和德文寫作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除了連詞成文,仿照課文寫作也是引導學生寫作入門的方法。學完了一封信,讓學生仿照課文給爺爺奶奶寫信,但他們詞彙不夠,難以表達,於是教師就指導學生畫插圖: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色彩繽紛的花朵、亮晶晶的小貼片都被孩子們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時教師將每篇小文的內容用計算機列印出來,再根據他們畫的插圖指導他們用漢語語匯來表達,學生們感到很新奇,學得很有興趣。
三、堅持不懈勤講評
學生寫完作文後,教師一定要及時在全班進行講評。盡管7到8歲的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一個班上往往只有三五個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文作業,教師也要將這幾位學生的作文讀給全班聽,並講評其優點和不足,讓全班同學幫助修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有參與感。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就是從聽別人的作文中學習寫作的。
在講評的過程中,要防止輕易否定學生的作文,不可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即使學生的作文很稚嫩,教師也要當堂修改給全班同學聽,看看怎麼才能寫得更好。比如說:當低年級學生以「春天」為題寫作時,絕大多數同學都按照老師範文的思路寫了春天的美景並以「春天很美麗,我喜歡春天」的句子結束。可是有一個男孩卻這樣寫道:「春天來了,一棵小草長出來了。突然來了一陣大雨,小草倒在泥水裡,小草不喜歡春天。」這篇小文在班上一讀,學生們都說不好,並評論說「一點都不美」。寫這篇文章的孩子也非常緊張。這時教師首先肯定這個男孩觀察仔細,寫的是事實,因為柏林的春天確實常有「倒春寒」現象,然後發動大家動腦筋,怎麼把這篇文章改美?最後改為「小草不喜歡這樣的春天,它盼望真正的春天快一點到來!」大家都說好,寫文章的孩子更是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海外,由於學生接觸中文的時間少,從學生開始第一次學慣用中文寫作到他們能完全自如地用中文寫作,常常需要五到七年時間。在這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每一任的教師都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作文指導講評,從低年級起慢慢地「熏」才有效果。操之過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拔苗助長更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促提高
海外學生使用中文的機會很少,又幾乎沒有中文的課外閱讀材料,極易產生「學中文無用」的想法,這是海外華文教育的一大難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以致用,才能持之以恆」,因此採取了以下4項措施:
1、組織學生參加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
2、組織學生給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專版投稿。
3、組織學生參加國家漢語辦公室的漢語水平考試(HSK)。
4、組織學生參加國務院僑辦的「尋根之旅」夏令營。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得到國內外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給我校全體中文教師訂閱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每期的《學中文》專版都成了我們的好教材。我們還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讀《快樂作文》和《學中文》專版上的文章,讀完後還要分析這些作文好在哪裡。學生們先是很好奇,既而越來越感興趣,每次上課都主動要求老師讀範文。不久就躍躍欲試,自己也想寫些稿件了。
特別是當我校學生在第xx屆華人小學生作文比賽中取得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和三個三等獎之後,學校特地張貼紅榜予以鼓勵,家長高興得要帶攝像機攝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每個周末都有學生主動交來自己寫的作文,紅著臉問:「老師,你真能給我們寄到中國去嗎?」為了鼓勵學生,我們每學期都把學生交來的作文集中投稿,僅2005年就已經有十多篇習作在報紙上發表,一旦有學生的習作發表,師生家長奔走相告,激動萬分,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第xx屆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有七名學生獲獎,其中還有一名是特等獎;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學生不僅連年全部通過考試,有五名學生還因為成績優異獲國家漢辦的獎學金回國短期學習;2004年回國參加國僑辦「尋根之旅」夏令營的學生大開了眼界,返回德國後寫出了一批優秀作文,促使2005年的夏令營報名踴躍,有的學生剛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打手機報名,一天之內名額全滿!
總之,學以致用的四條措施使我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習氣氛濃厚,家長滿意,學生也學會了「快樂寫作,快樂學習」!
『伍』 德國人學中文難還是中國人學德語難
學中文難啊,中國人學德語比較有經驗,因為都被英文折磨了那麼多年,英語德語還屬於一個語系,而且德語教學機構在中國挺普及的。雖然語序語法很多是比英語難,但中國人肯吃苦,呵呵。
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象形文字,發音和寫法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白話文和文言文就好像兩種語言,還有四聲,還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還連個語法都沒有,很多外國人就是發不出四聲,他們的舌頭也不能很好地發平翹舌,而且寫字像畫畫一樣。況且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是寫毛筆字、作詩填詞,這些外國人更加搞不清了……而且漢語教學機構在德國可沒有歌德學院在中國這么普及。
所以,慶幸我們能完美地掌握中文吧!
『陸』 德國懂中文的德國人多嗎
都不多,很少。亞洲語言畢竟還沒在國際上流行起來,除了一些專門在大學中學習這么語言的人,一般人也就會說「你好」。
德國在學校里普遍的第三門語言是法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我上次聽說北部有幾個城市在中學中有教中文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
『柒』 德國懂中文的人多嗎
德國人懂中文的不多,不過目前德國在華企業是最多的,有5000多家,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國。我們不看現在,用老美的思維,就像兩國的電影一樣,我們看未來,未來德語除了在歐盟好,在中國也應該很有市場。目前來看肯定是日語的最多,其次是韓國。
『捌』 本人大四學生,本科讀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想去德國留學。不知道可以選擇什麼有前景的專業。
去德國讀研究生是不允許轉專業的,如果轉專業就得從桐臘本科重新讀起,所以漢語言文學不知道在德國有沒有什麼可以選的專業啊,這個方向的專業就可以的,比如說學的德語就可以選日耳曼語言學、德語作為對外交流語言、翻譯專業,有的學校還可以選傳媒,所以你的專業具體可以有什麼專業,你可以打電話咨詢一下中介,你出國不一定要中介,但有問題可以先問他們。各個專業研究生時間不同,局褲滑短的話2到3年,現在不免學費了,差不多加生活費什麼一年10萬左右(網上看的,不同地區也有差距,節省程度不同也有差距)。但是去德國留學你要先學會德語,考德福,還要APS審核,英語授課的我不是很了解,但肯定也要純叢考什麼吧,大四才准備有點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