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二戰德國國歌,注意是二戰時的,不是現在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NjY3MDU2.html
不過據我所知,現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歌與二戰時是一樣的!就是《德意志高於一切》,也有叫《德意志之歌》。歌詞取自德國著名詩人海因里希的同名詩作。曲調用的是海頓為奧地利作的國歌《上帝保佑吾皇》。這兩位一直代表著德意志精神。無論希特勒還是現在的德國人都接受。就一直沿用到現在了。不過二戰後好像是去掉了最具好戰味道的最後一段。
B. 關於德國國歌
歷史上德國曾經很長時間沒有國歌,通常簡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全名「HeilligesR觟mischesReichdeutscherNation」)其實只是眾多諸侯國的鬆散聯合體,沒有固定的首都,也沒有中央政府,自然也就談不上國歌。德國國歌的出現,與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有關;而後者又直接導源於拿破崙大軍橫掃歐陸,使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內的許多歐洲民族備受屈辱。
在歐洲民族主義發展進程中,法國大革命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那以前,代表國家的就是國王,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1638-1715)的名言「L』Etat,c』estmoi.」正是其真實寫照。這句話中國通常翻譯為「朕即國家」,其實嚴格按法語詞序譯作「國家即朕」也許更合適。法國大革命才使人們有了忠於「祖國」(法語「patrie」)的概念,在大革命中誕生、後來成為法國國歌的《馬賽曲》,起始便唱道:「Allonsenfantsdelapatrie!」(前進,祖國的孩子們!)
在德國,稍遲一點也出現了與法國類似,不與君王相聯系的「祖國」概念,而且與法語表示這一概念的詞「patrie」類似,德語作「Vaterland」,二者直譯成英語都是「fatherland」。值得注意的是這也與拿破崙有關。1806年7月12日由他策劃並由他當「保護者」的「萊茵邦聯」(Rheinbund)成立,8月1日退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同一天原來的德國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宣布自己改稱奧地利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國壽終正寢。這年10月14日,普魯士軍隊在德國中部的耶拿和它北邊不遠處的奧爾斯泰德同時被法軍打敗。11月,法軍進入柏林,在普魯士腓德烈大帝(FriedrichderGroβe,1712-86)作為「凱旋門」修建的勃蘭登堡門下耀武揚威地舉行了慶祝勝利的盛大閱兵式,這不能不讓德國人感到屈辱。更讓德國人痛心的是,法國軍隊在擄掠大量珍寶、藝術品的同時,還把腓德烈大帝的佩劍以及勃蘭登堡門上的戰車當作戰利品運回了巴黎。
第二年6月25日,在東普魯士麥梅爾河一條木筏上,拿破崙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I,1777-1825)商討了處置普魯士的問題,作為當事人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卻只能在岸邊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他們決定自己的命運,接著便不得不在那個不允許他參與討論的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普魯士把易北河以西的所有土地割讓給法國,拿破崙用它建立了威斯特法倫王國(West鄄phalen),封他的一個兄弟熱諾莫(Jérome)為國王。普魯士還被迫退出1793年和1795年兩次瓜分波蘭所得到的土地,拿破崙用那些土地重建了華沙公國。重要海港城市但澤(現在叫格但斯克)則被規定為「自由市」。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普魯士失去了將近一半領土,當然這些土地的相當一部分是它以前通過征戰從「鄰居」那裡掠奪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普魯士改革家斯泰因(H.F.K.Stein,1757-1831)聘請威廉·洪堡(K.W.Humboldt,1767-1835)來內政部主持教育司。洪堡於1810年創辦柏林大學,擔任首任校長的費希特(J.G.Fichte,1762-1814)便是那時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拿破崙大軍佔領德國期間,費希特發表了《致德意志民族》(RedenandiedeutscheNation),號召德國人民奮起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心目中的「民族」,是普魯士人僅僅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的德意志民族,即費希特所說的「deutscheNation」;他們所愛之「國」,是那時還只具有抽象意義的「Deutschland」(德國)。斯泰因的一段名言集中表達了這個思想:「我只有一個祖國,它的名字叫德國。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個部分,才值得我把整個身心獻出。……我希望德國強大起來,重新獲得獨立與自主。」
拿破崙侵俄失敗後,歐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1841年,盡管統一的德國還沒有形成,一位名叫法勒斯雷本(HoffmannvonFallers-leben)的大學教授卻已在當時還屬於英國的北海小島赫爾果蘭島上寫下了一首題為《Deutsch鄄landlied》(德國之歌)的詩。它有三段,從1922年起被選作魏瑪共和國國歌的歌詞。二戰以後德國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從1952年起選它作為國歌,不過只用了它的第三段,樂曲則選自奧地利作曲家海頓(JosephHaydn,1732-1809)的《皇帝四重奏》。下面是《德國之歌》第三段。我想它應該有中譯文,遺憾的是我手邊資料不足,沒能找到,這里試譯成中文,供讀者參考。
為了德意志祖國的統一、主權和自由,
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手,兄弟般地去奮斗!
統一、主權和自由是幸福的保證,
在這幸福的光芒中繁榮昌盛吧,德意志祖國!
附帶說說,當年民主德國有另外一首國歌,由JohannesR.Becher作詞,HannsEisler作曲。不久前(5月21-23日)德國女總理默克爾首次來華訪問,她是唱著那首國歌長大的,然而現在伴著她出訪的卻是這首《德國之歌》了。
C. 德國的國歌!
德國國歌的由來
德國國歌名稱為【德意志之歌】,或【德國人之歌】。
作曲【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創作時間【1797年1月】。
作詞【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創作時間【1841年8月26日晚】。
詳細資料:
作曲【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創作時間【1797年1月】
原曲名【上帝保佑弗朗茲皇帝】
最初曾被定為奧地利帝國國歌
首次演奏時間是【1797年2月12日】
作詞【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
創作時間【1841年8月26日晚】
歌詞共3段
1922年,全部歌詞、曲調被首次定為德國國歌。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為西德、東德。東德的國歌是《從廢墟中崛起 》。
1952年,西德政府定此曲為國歌,但只採用第3段歌詞【統一、正義和自由】部分,其餘2段歌詞因可能引起爭議而不被採用。
1991年8月19日,被正式確認為統一後的德國國歌。
D. 德國國歌的簡介
德意志之歌(德語:Das Deutschlandlied)或德國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現行國歌。曲譜為著名古典音樂家海頓作於1797年,後被定為奧匈帝國國歌的《帝皇頌》(即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德國版歌詞為自由主義詩人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August H. H. von Fallersleben, 1798年-1874年)作於1841年8月26日晚。1922年全部歌詞曲被魏瑪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首次定為德國國歌。在納粹德國統治時期,第一段特別受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2年,在聯邦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西德政府定此曲為國歌,但除了第三段歌詞統一、法制和自由(德文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以外,其餘幾段歌詞可能引起爭議,不被採用為官方版歌詞。1991年8月19日,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德意志之歌」被正式確認為統一後德國的聯邦國歌。這首歌也也常以首句歌詞「德意志勝過一切」稱呼,但事實上從未以此為正式曲名。
二戰後同一時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國歌是《從廢墟中崛起》。1990年德國統一,只有第三組歌詞統一、法制和自由確認為統一的共和國國歌。然而,統一、法制和自由只是西德的國家格言,並非德國。
E. 德國國歌叫什麼,是誰作詞,作曲
說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歌歌詞採用的是19世紀德國詩人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所寫的一首反映當時德國人民心願的詩《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所創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F. 德國國歌叫什麼名字
《德意志,高於一切》
歌詞大意: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
兄弟們永遠站在一起。
從馬斯(Maas)到默默爾(Memel),
從埃施(Etsch)到貝爾特(Belt),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遍及世界,卻永遠保持
他們古老而高貴的名聲;
激勵我們從事高尚的事業,
即便要用去我們的一生。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統一、主權和自由,
為了德意志祖國;
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象兄弟那樣團結起來,獻出我們的雙手和真心。
統一、主權和自由,
是我們千秋萬代的誓言。
為了實現這使命的榮譽,
為了德意志祖國永遠的繁榮昌盛!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歌歌詞採用的是19世紀德國詩人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所寫的一首反映當時德國人民心願的詩《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曲調採用交響樂之父弗朗茨.約瑟夫.海頓所創作的《皇帝四重奏》的旋律。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建立的歐洲新秩序,並未使德國成為一個自由統一的國家,只是建立了一個以法蘭克福邦聯會議為代表的鬆散的邦聯。德國人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下的分裂狀態。人民強烈要求政治自由、民族統一。《德意志之歌》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寫成的。它號召人民以國家民族為重,投身到爭取民族統一和自由的斗爭中去。這首詩反映了民眾的心聲,因而被廣泛傳頌。人們還用海頓所創作的膾炙人口的《皇帝四重奏》為該詩譜上了曲調,使這首庄嚴的詩歌在人們熟識的旋律下,具有更強的感召力。在此後的1848年革命中,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1922年在紀念魏瑪共和國成立三周年之際,共和國總統弗里德利希.艾伯特正式宣布將這首採用海頓譜寫曲調的《德意志之歌》作為德國的國歌。
1948年在起草《基本法》、籌建聯邦德國時,以首任總理阿登納為一派、首任總統特奧多爾.豪伊斯為另一派就國歌問題產生了重大意見分歧。阿登納力主恢復魏瑪時代的國歌,即《德意志之歌》。而總統豪伊斯認為這首歌的歌詞有徵服世界之嫌,在德國戰敗投降的歷史條件下不易再用,並提出用歌詞婉轉溫和、曲調民族性濃郁的《德意志頌歌》來取代之。但這首《德意志頌歌》又為大多數人所反對。在國歌問題上,總理與總統的意見分歧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1952年4月底,豪伊斯總統才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意見,接受了議院和阿登納總理的建議,批准採用《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為聯邦德國的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