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希特勒是如何掌握德國政界的大權的
12月2日,施萊徹爾擔任總理後,立即邀請納粹黨二號人物施特拉塞當副總理,企圖分裂和控制納粹黨。但希特勒提前罷了施特拉塞的官,同時又回頭和巴本聯姻來算施萊徹爾將軍的賬,與此同時,他還大走興登堡兒子的後門,通過威逼和許諾使他在其父面前多多美言,進言「必須讓納粹黨參加政府」。就這樣,希特勒比想控制他的一個個陰謀家都計高一籌,在較量到最後一分鍾時終於被任命為總理,掌握了德國政界的大權。
⑵ 關於納粹德國的歷史
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拆橡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旅坦旁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信寬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 *** 國家。
⑶ 納粹德國對侵佔的地區是怎麼統治的
首先是派軍隊駐扎的前提下建立集中營,到處懸掛納粹萬十字的旗幟,廣播曠音器,以隨時收聽到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演說,戈培爾博士的宣傳機器鼓舞德軍鬥志,然後建立軍營,軍用機場,防空堡壘,軍需品生產工廠,安排醫生,設計政府機構,跟戰敗的一方商量賠償事宜,戰後秩序維持,強制徵招佔領區的男人到兵工廠生產軍火,裝備,飛機,然後四處搜捕猶太人到集中營,把戰線往國界推移,繼續實施德軍最高指揮部簽署的作戰計劃,最後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鋪設通信電纜,方便前線部隊作戰。
⑷ 二戰結束時蘇聯和美國是如何佔領德國的,是平分嗎
不是平分 蘇聯從東面攻入 佔領柏林 沒有向德國腹地發展 德國腹地及柏林以西大部分地區是被美英盟軍佔領的 後來又從美英佔領區劃出來一部分由法國佔領。 柏林也被一分為二 分別由蘇聯和西方控制。
其實關於攻打柏林的問題還有一些故事 當時的盟軍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沒有下令盟軍攻打柏林 他認為攻打柏林代價太大 但丘吉爾卻說:這傢伙根本不懂政治! 事實上佔領柏林的政治意義自然很大 但看看蘇軍付出的代價 戰死者 就達到10萬之多!之後 蘇軍與盟軍 將柏林分為倆個部分 蘇聯還在冷戰時修築了著名的「柏林牆」。
⑸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全民公投”在西方是個很時髦的詞,它的本意是指在某個國家或特定地區內,享有投票權的人民全體就本國或本地區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投票表決,是全體公民對重大問題投票作出決定。聽起來是挺雷人的,但這種貌似最公平、最民主的方式一旦被某些人甚至某些國家做為手段加以利用,就會給本地區甚至全人類帶災難性的後果。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納粹德國是如何以“民意”入侵他國、擴張領土,並取最終把全世界拖入戰爭深淵的。
薩爾州位於德國的西部,北鄰萊法州,西鄰盧森堡,西南與法國接壤,原本是德國一個盛產煤炭和鋼鐵的小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人口為日爾曼人,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薩爾區從德意志帝國分離出去,由法國管轄並開採煤炭。在納粹黨的鼓動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離出去的薩爾人舉行全民投票,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性多數要求重新並入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將之稱為納粹黨最偉大的勝利,對他的國民宣稱:15年的不公正已經結束。
當初,在《凡爾賽條約》問題上,英、法兩個歐洲大國就曾出現過分歧,英國不願對德國制裁過狠,更不同意肢解德國。大家別以為英國人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是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支獨大,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對法國最有效的牽制。因此,對德國在薩爾地區的行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刻意迴避,表示“不幹涉”,以此表明對德親善。英國人的這一綏靖政策持續到德國進攻波蘭,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戈培爾掌管的宣傳部開足馬力四處造謠,說“捷克野獸擊倒懷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蠻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謠是納粹黨的拿手好戲,不僅在手法上與兼並蘇台德時的手法一致,甚至連標題都不願意改動一下,可見其肆無忌憚,毫無廉恥。
可憐的哈查病急亂投醫,與外交部長富蘭蒂斯卡·切瓦爾科夫斯基為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竟跑到德國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盡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極為悲慘的一幕。
哈查的火車還沒有離開捷克國境,德國軍隊就佔領了捷克重要工業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發。到了德國以後,哈查先後受到希特勒、里賓特洛甫和戈林的輪番恐嚇,歷史學家評價,這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最厚顏無恥的一場戲”,希特勒先是例舉了“捷克斯洛伐克種種對不起德國和德國人的事情”,並且說: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應德國的條件“就會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毀滅”。
戈林則威脅,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將用空軍毀滅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轟炸布拉格的話,我將甚為抱歉”。哈查被當場嚇得心臟病發作,差點喪命,經過緊急搶救才緩過氣來。
最後,在納粹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的命令下,備受折磨的哈查給布拉格打電話,勸說放棄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點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為他准備好的公報上簽字。公報說:“……會談中,雙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
雙方一致認為:所有努力的目標必須是在歐洲中部保衛安靜、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布:為了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並實現這一最終和平,他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和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元首接受這一宣言,並表達了他的意圖,即讓捷克人民處於德國的保護之下,並保證他們的獨立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民族生活。”
公報簽字後不到兩個多小時,德國軍隊全面進入捷克,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法兩國政府在民意的壓力下,才想起對德國政府提出抗議,而德國人的態度是:斷然拒絕。德國國務秘書馮·維茨薩克的回答是:“我立刻把照會放回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裡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
當希特勒在波蘭問題上故伎重演的時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盡的國際社會終於清醒過來,這一次,波蘭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綏靖主義者們得到的是一場世界性的殘酷戰爭,全世界為之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
⑹ 誰知道希特勒是如何是德國走向強大的
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組國民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建立戰爭經濟體系,為進行侵略戰爭建立經濟基礎。希特勒將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用於擴大工業的生產,其中主要是投資軍事工業以及與此有關的工業部門。希特勒首先向失業現象開刀。上台後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奇跡般地降到了1.3%,而同期英國失業率為8.1%。第二個目標是經濟增長。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第三個目標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廣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僅1937年1年內,就有1000萬工人在療養地享受了有薪休假。另一方面,德國秘密重整軍備,重建海軍和空軍。短短幾年內,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超過法國。然後又通過蠶食的方法,兵不血刃地逐步收回了了薩爾地區、萊茵非軍事區,佔領了奧地利、立陶宛日耳曼區、捷克斯洛伐克。還有一個重要行動就是舉辦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形式,在全世界面前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 1933~1939年的六年半備戰時期,納粹德國軍火工業生產增加了11.5倍,而消費工業的生產只增加43%。
由於希特勒政府把國民經濟轉上軍事化軌道,德國的工業發展速度超過美、英、法等國。在1937~1938年資本主義世界新的經濟危機到來時,美英法的工業生產都下降了,德國的工業生產仍然在上升。
1937年,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德國工業產值佔13.4%,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而把英法拋在後面。
到戰爭全面爆發時,德國許多最重要的合成產品的生產,如氮、燃料、橡膠和人造纖維等,都遙遙領先,居世界第一位。
⑺ 德國在二戰時期都佔領過哪些歐洲國家又是如何佔領成功的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⑻ 二戰後對德國的分區佔領是依據那次會議決定的如何佔領的
摘錄:二戰後美、蘇、英、法分區佔領德國和兩個德國的形成 二戰後歐洲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戰敗國德國的問題,這個問題越來越成為美蘇斗爭的焦點。德國投降後,蘇、美、英、法4國分區佔領德國:東區由蘇聯佔領,西北區由英國佔領,西南區由美國佔領,西區由法國佔領。大柏林也由4國分區佔領。但是由於各佔領國都想把德國問題的處理納入本國戰略方針的軌道,盟國管制委員會形同虛設。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美蘇都是各行其是。唯一的例外是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對德國戰犯的公開審訊和判決。戈林、里賓特洛甫等12名首要戰犯被判處以絞刑。在世界人民經歷了二次大戰的空前浩劫之後,任何國家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為納粹罪行辯護。但是,一涉及到戰後德國去向這一問題,美英與蘇聯的固有的不同利益就明顯暴露出來了。美國企圖扶植德國,藉助其物力、人力和戰略地位為自己的霸權政策服務,便逐步對德採取了分裂和扶植政策,強調德國的統一必須先實行經濟統一。1946年7月20日,美國提出合並佔領區的建議,得到英國的支持。簽訂了美英佔領區經濟合並協定。1947年1月1日成立了雙占區。這是美英分裂德國的重要一步。1948年2月至6月召開了美、英、法、比、荷、盧6國倫敦會議,提出一個分裂德國的「建議」。主要內容是:雙占區與法佔區採取協調經濟政策的措施,共同管制對外貿易;召開西佔區制憲會議;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參加「馬歇爾計劃」,國際共管魯爾。倫敦會議建議的中心是成立西德國家,分裂德國,並以西德為中心復興西歐,達到把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歐全面納入美國戰略軌道的目的。6月18日,美英法宣布從6月21日起在西佔區實行單獨的貨幣政策,規定西方占區將發行一種新馬克即「B」記馬克。這是正式分裂德國的第一個重大實際步驟並成為引發「柏林危機」的導火線。針對美國分裂德國的計劃,蘇聯於6月22日在蘇占區開始實行貨幣改革,發行加上特別印記的「D」記新馬克,並於6月24日封鎖柏林,全面切斷了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和貨運,「柏林危機」由此爆發,並形成戰後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6月25日,美國派出大批飛機向西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煤和各種日用品。同時,美英法對蘇占區實行反封鎖。11月,蘇占區建立了柏林的市政機構。12月,西佔區也採取了同樣的行動,大柏林市正式分裂成兩個城市,各有獨立的立法、行政系統和貨幣制度。經過長達11個月的斗爭,雙方於1949年5月5日達成協議;取消一切封鎖;召開4國外長會議討論柏林形勢引起的諸問題。「柏林危機」暫趨緩和。美國利用「柏林危機」所造成的緊張局勢,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柏林封鎖剛結束,西德於5月23日通過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根本法》,確定波恩為首都,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9月20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皮克為總統,格羅提渥為總理。從此,在德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德國。這對戰後歐洲和整個國際局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⑼ 二戰 德國瓜分 過程
過程如下:
一、美、蘇、英、法4國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戰爭結束後,美、蘇、英、法4國於1945年6月5日發表關於管制德國的聯合聲明,決定4國分區佔領德國,並由4國佔領軍總司令組成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作為最高權力機構。雖然聲明強調在佔領期間應視德國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各國在自己的佔領區內卻擁有自行其是的權力,潛伏著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國的3個佔領區位於德國西部,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西方3國佔領區首先進行清除德國軍國主義及納粹分子的工作,審判了戰爭罪犯,解散了一些壟斷組織,但保留了按規定應拆除的軍事工業設備。
為了使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西方佔領國採取了「重建德國」的方針。1946年12月美英達成協議,合並兩國佔領區,以促進經濟上的統一。1947年1月雙占區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擴大為類似國家的實體,成立了聯合州議會和行政管理委員會。6月7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了《倫敦協議書》,法國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區。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國開始在3占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用新馬克代替舊馬克。為了發行和監督新的貨幣,成立德意志聯邦銀行。艾哈德根據其社會市場經濟的設想,取消了管制經濟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的穩定和增長。西方3國的貨幣改革被蘇聯視為違反了波茨坦協定,蘇聯因此也採取相應的貨幣改革措施。東、西佔領區的經濟被完全分割開來。
二、政治分裂
與此同時,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劇。1948年7月1日,西方3國駐德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召開西佔區11個州
總理參加的會議,向各州總理散發 3個文件,後被稱為「法蘭克福」文件,闡明了西佔區發展的設想,並為未來西德的國家機構及其職權范圍定下了基本方針。會上還授權各州首腦著手召開立憲會議,制訂「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議會委員會,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阿登納任主席。議會委員會根據法蘭克福文件精神討論和制訂憲法。
1949年4月,西方3國制訂了對西部德國的《佔領法規》,規定西德國家成立後,軍政府將撤銷,代之以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范圍內自行制訂立法。5月8日,議會委員會會議結束,制訂出臨時憲法——基本法。新的國家以議會民主制的面貌出現,國家結構為聯邦制,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鐵路、航空、郵電等屬聯邦管理,並給予各州較大的自治權。基本法於1949年5月12日經西方佔領區的軍事長官批准,又經各州議會通過,於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三、分裂時期
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整合為一,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縮寫: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政體。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 。
西德於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約,相對的,由蘇聯扶植、共黨主政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加入了華沙條約組織,使得東西德間的交界成為兩大對壘陣營的最前線、冷戰的焦點。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 。中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