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中國哪個地區發展模式和德國最像

中國哪個地區發展模式和德國最像

發布時間:2023-05-09 19:12:19

『壹』 德國面積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德國面積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

1、德國:

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柏林,領土面積35.7582萬平方公里。

雲南的地勢地貌:

雲南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

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山嶺和峽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常年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

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點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處德欽縣境內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點海拔76.4米,在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紅河交匯的中越界河處,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貳』 查閱有關德國魯爾工業區的信息,說說其哪些發展經驗可供我國東北地區借鑒

一、魯爾區的自然資源和工業發展情況
魯爾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之一。魯爾區位於德國經濟發展最發達的北萊茵——斯特法倫州(簡稱北威州)的中部,是北威州的5個區之一,包括了11個縣市,其中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比較有名的工業城市。魯爾區有全世界最大的內河港口,繁忙的內河航道和歐洲最密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二戰以後魯爾區產煤量約佔德國西部總產煤量的90%,鋼產量佔德國西部總量的70%。魯爾區集中了煉鋼、軋鋼、制鐵、煉油、汽車、造船、機器和電器設備製造廠等。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魯爾區的煤炭開采成本大大高於美國、中國和澳大利亞,加上石油和核電的應用,對煤炭的需求量有所減少。1957年,魯爾區共有141家煤礦,僱傭了50萬以上的礦工。從60年代起,魯爾區的煤開采量逐年下降。由於技術的發展,鋼鐵、汽車、造船業需要的人數較少,鋼鐵生產向歐洲以外的子公司轉移,鋼鐵產量也開始收縮。因此,從60年代開始,魯爾區傳統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開始衰落。煤礦和鋼鐵廠逐個關閉。70年代末期,魯爾區已全面進入了經濟萎縮時期。
二、魯爾區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成功經驗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過程。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協作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做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的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優化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設立微生物凈水站。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經全部建起,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了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重新振興之路。
三、如何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
德國魯爾工業區和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在自然資源、工業發展情況、本國國民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產業結構調整改造的動因等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和較大的可比性。脫胎換骨後的魯爾區工業基地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工業結構和經濟發展中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魯爾區域創新和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為振興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提供了鮮活的樣板。筆者認為,當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魯爾區的成功經驗,以便從根本上振興東北地區經濟。
(一)設立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由於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是一向綜合性的治理工程,涉及到諸多部門和地區利益,為協調各方利益,應借鑒德國魯爾區治理經驗,由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有關部門,共同成立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指導委員會,負責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的制定實施,部門間協調以及資金的管理和效果評價。(原作者:付天海)(二)突出調整改造思路反重點。從魯爾區的經驗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關鍵是地區經濟振興,而不是企業解困。因為只有地區經濟得到振興,產業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今後老工業基地的調整與改造應以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全面振興地區經濟作為目標,把著重點放在擴大就業,調整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上。
(三)對衰退企業退出實行授助政策。對衰退企業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這是一些發達國家的共同做法。聯邦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針對魯爾區的衰落趨勢,採取了一系列產業專業轉移援助政策,使其走上產業結構多元化的道路。當前町以考慮實行兩類援助政策:一是對煤炭、森工、有色金屬等資源性衰退產業的退出實行援助政策,重點放在因資源枯竭而導致礦井關閉以及相關產業的援助上。二是對那些缺乏競爭優勢,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國企退出實行援助政策。
(四)實行國家支持下的就業政策轉移。建議國家在總結遼寧阜新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范圍。國家應鼓勵這些城市培育和促進就業由資源枯竭或衰退性產業逐步向新興產業轉移,對此,中央應考慮予以一定資金補助,並提供減免稅收、低息、或貼息信貸、加速折舊等政策支持。刺激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發展。建立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制度,為就業轉移創造條件。
(五)支特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發展。東北地區在機床、航空、汽車、造船、發電設備等重大裝備製造業及零部件工業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有條件建成我國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國家在政府采購、買方信貸、賣方信貸、招標投標方面,給老工業基地以較多機會。在重大裝備國產化項目、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等方面,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技術創新和專業化分工協作,逐步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條件和產業鏈體系。
德國魯爾區曾經的衰敗給長期止步不前的東北經濟敲響了警鍾,而魯爾區痛定思痛之後的產業調整和奮力崛起同樣給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與改造帶來了很多啟迪。相信在得力的政策扶持和正確的思想指導下,通過大開發戰略,動員外部力量與挖掘東北自身潛力相結合,東北地區在未來的5-10年的時間里完全有可能初步建立和形成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完成以產業升級改造,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培育新興產業為主體產業開發,以此帶動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改造、國有企業改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的基本解決,促使東北經濟進入良性循環的快速發展軌道。

『叄』 有人知道德國的雷根斯堡(Regensburg)嗎它大概和中國的哪個城市比較相似.為什麼

雷根斯堡(Regensburg)

雷根斯堡是多瑙河邊一個美麗的古都,在慕尼黑以北140公里處。它歷史悠久,自羅馬時代便是沿多瑙河的重要城鎮。雷根斯堡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窄窄的石板路曲折蜿蜒,舊城區內大教堂屹然聳立,教堂周圍各式磚紅色的房子,構成一幅古老的風景畫,特別是隔著多瑙河眺望街市,那種古香古色的氣氛令人嘆為觀止。

多瑙河北岸城市雷根斯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9年。那時,羅馬皇帝奧勒爾下令在這里為6000名士兵建一個營地。這個營地的北門Porta Practoria今天還立著。

中世紀,這個主教所在城發展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繁榮的遠程貿易使這個城市成了德國最富有、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806年,雷根斯堡是「永恆帝國大會」的所在地,這是公爵們和各城市的議會,他們在這里的長凳上永遠地推遲著他們的決議,以致一個推遲到「長凳」上的成語也從這里誕生。

雷根斯堡老城是德國第32處世界文化遺產。

雷根斯堡的大教堂建於13世紀,到14世紀才完成,內部的彩繪玻璃非常漂亮。另外雷根斯堡少年合唱團十分著名。如果星期天在雷根斯堡,就可以參加9點開始的彌散,欣賞合唱團那美妙動聽的歌聲。

到了雷根斯堡,一定要去看看多瑙河岸邊小山上具有希臘神殿風格的瓦爾哈拉神殿。19世紀前半期,路易一世為祭祀德國英雄偉人下令建造了這座神殿。神殿位於雷根斯堡下游10公里的小山丘上。從神殿台看到的多瑙河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另外架在多瑙河上的Steinernebruecke是德國最古老的石橋,走過這座古橋,從對岸回望雷根斯堡,又是一番如畫的景色。

雷根斯堡的主要景點:

大教堂 Dom

瓦爾哈拉神殿 Walhalla

帝國議會博物館 ReichstagsMuseum

『肆』 現在的中國是不是跟二戰前德國的社會現狀很相似

大不一樣,就社會環境而言德國的主要問題是對凡爾納條約的不滿,對猶太人是納粹蠱惑百姓,當時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基顫,畢竟33年以後德國的經濟還是飛速發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我們現在沒有不平等條約比德國強多了,問題主要集中在九品絕襲中正、世襲罔替。現在搏宏敗急需的是一個武則天一樣的人物,來徹底摧毀關隴集團。還有不要拿納粹和我們偉大光榮正確來比好不呀。要非說像那個國家,我感覺蘇聯和更像。

『伍』 在美國模式,德國模式,瑞典模式中對中國有何借鑒

其實小平先生最初倡導的改革開放,就是向西方學習。在實踐中卻慢慢走樣為,科學技術向西方看齊,政治制度向朝鮮看齊。
中國共產黨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利益的,改革開放後,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符咒,逐漸走入國際大家庭。不管是美國模式,德國模式還是瑞典模式,對中華民族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德國模式的社會民主模式,瑞典的高福利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美國的立憲共和國模式雖然有很多糟粕, 但可以供我們可以借鑒的東西遠比朝鮮多,更比我們的封建社會多,但我們似乎更熱衷於繼承傳統。
"五不搞"讓人想到新的兩個凡是。其實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是西方知睜的東西,共產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從西方吸收了營養,成長壯大起來。今天更應該州鎮敞開胸懷,面向世界,向世界上任何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學習。
瑞典模式的典型特徵就是社會福利項目,從父母帶薪長期產假,到醫療保障病假補助,從失業保障和養老金,到義務教育,內容廣泛,被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但這種高福利,助長了平均主義,人口老齡化,年輕人缺乏就業積極性。瑞典的福利制度也因為歐洲經濟衰退而面臨困境,目前正在進行一系列改革,增強經濟活力,完善制度。
德國模式中的社會保障系統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很值得我們借鑒,人人有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全面義務教育,大學從近年開始也只是象徵性收費。
美國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當然西方國家的議會民主,多黨競爭,全民選舉是否符合我國國情,還需要時間觀察,但無論如何,理論研究不能設立禁區。其實也可以順應香港居民的要求,將香港全面選舉的時間表提前,作為政治試驗田,在這里不管成功與否, 都不會對大陸政治造成態冊猛粗度沖擊。

『陸』 中國哪裡受德國影響最大

德國是一個強大和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在經濟、文化、科技和其他領域享有較高的聲譽。中國受德國影響較大的領域如下:

1. 經濟:德國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之一,且在製造業、技術創新、智能製造等方面具有相當水平。德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和製造技術已被廣泛採用到中國企業的管理中。

2. 教育:德國的教育體系在全球范圍內被普遍認可,其學術嚴謹、理論性強、實踐性好的特點為世界所稱道。如中國的部分中學及大學推崇與實踐德國的硬科技教育和實習機制,以及研發合作的機遇。

3. 文化和藝術:德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和藝術傳統,其音樂、電影、文學等領域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也對中國的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一些大城市舉行的德國季活動、柏林電影節等都是互耐謹動的平台。

4. 科學和技術:德國在科技領域擁有雄厚的實力。一些領先的德國公司,如西門子、寶馬、戴姆勒、慎畝拿海德堡等已在中國設立了生產研發基地,並協助中國企業提高技術能力、增強競爭力。

以上這些領域,可能有感於德國的軟硬科技、可持續發展、醫療壓縮機和制葯、金融、建築設計和環保清潔等領域的優異表現,而受德國影響更多的城市則具體情況則還應涉及到准確評估,氣候、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都可能是影響因素,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有可能受德國影響較大的城市和領域:

1. 北京、上海和廣州: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這三個城市在金融、貿易、製造等方面與德國關系密切。

2. 大連市:大連科技園內有很多德國企業,如西門子、寶馬等。

3. 蘇州市:擁有保持著與德寬搭國慕尼黑的友好關系,同時德國的知名汽車廠商如寶馬、賓士等都選擇了蘇州作為他們在華的重要生產基地。

總而言之,在當今全球化的環境下,中國的許多城市與德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受到德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柒』 德國的氣候與中國哪裡的氣候最接近

中國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城市,整個亞洲也沒有。

德國大部分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按照經緯度來分辨,德國跟中國的黑龍江屬於差不多一個維度甚至到俄羅斯境內了,但是他們的氣候有著很大的差別。

中國的沿海城市比如天津,青島,上海這樣的海濱城市是溫帶季風氣候,跟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很大的區別。

德國處於溫濕的西風帶,屬於西歐海洋性與東歐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西北部主要呈海洋性氣候,夏季不熱,冬季不冷,比較舒適。東部和東南部的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冬冷夏熱,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超過30度。

平穩溫和是德國氣候的總體特徵,溫度比較平穩。冬季平均溫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區)之間,夏季平均溫度為18度(平原)至20度(南部谷地)左右。通常4月份是德國氣候變化最無常的月份,暴雨、颶風、雪雹交替而至,因此在這段時間出門最好攜帶雨具。

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國人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好時節,各種活動一般都安排在這五個月內進行;7月、8月是德國人休假的季節,也是德國境內的旅遊高峰期;德國的冬季日落時間較早,多雨雪。

『捌』 中國和下面哪個國家的經濟模式比較接近

中國的基首經濟模式比較像60-70年代的日本,70-80年搏掘數代的台灣韓國,都是靠著承接西方發達國家的低端製造業,出口拉動經濟發展起來的。沿著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樣的階梯,一步步升散梁級。

『玖』 為什麼說一百年前的德國和今日的中國很相似

毫無疑問太像了。這跟國家大小、人口多少、文化構成無關也不是軍事戰爭方面,主要指的是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100年前世界的中心就在歐洲,其中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是英國和德國,德國屬於後期發展的帝國,但是在一些工業產值和科技實力卻超越了英國,英國做了100多年的老大,能不恐懼嗎,能不打壓德國嗎。當時英國媒體有2類新碧如聞是最受歡迎,一個是貴族的花邊新聞,一個嘲笑抹黑德國,把德國描繪成英國的敵對勢力。很多方面難道不是跟現在的美國中國很像嗎?不過中國現在暫者慧巧時還沒有達到當時德國的國力首鍵,跟當時德國的外交政策也不一樣。從英德到美蘇,再到現在的中美是不是很神奇。當然現在不會打戰,最多也就是經濟戰。

『拾』 德國和中國在發展上有什麼不同

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著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有人稱之為中國版的「德國工業4.0」,因為兩者在重要目標和核心手段上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應該看到,「中國製造2025」不等同於「德國工業4.0」,中國和德國在國情、製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這也決定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
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德國製造業以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居多,創新活力較強,整體的創新體系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法律體系已很完善。而中國製造業多種所有制、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都有。相比德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升級是更宏觀長遠也更復雜的戰略規劃,需要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讓各種經濟主體開放融合,同台共舞,共同發力,也更需要重視法律體系、創新體系的配套完善。
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中國和德國製造業基礎差異很大,不在同一起點上。德國是老牌的製造業強國,而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卻大而不強,在製造業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等基礎領域創新力和保障力還不夠,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德國已普遍處於從工業3.0向4.0過渡的階段,中國製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所以「中國製造業2025」的重點既需要謀劃工業4.0、搶占技術高地,還需要彌補基礎不足和歷史欠賬,特別是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促使其盡快提升,實現跨越式發展。
著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德國製造業已經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德國工業4.0」也因此更重視硬體和技術的升級,對智能化工廠等微觀和技術層面頗為看重。而對於中國製造業來說,數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也更重視在宏觀層面將我國部分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與製造業變革結合起來,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互聯網+」對於製造業的要義所在。因此,「中國製造2025」應注重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相匹配,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這是「中國製造2025」更加寬廣的發展方向和提升空間。
「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有諸多不同,但卻「殊途同歸」,也因此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這在前不久舉行的漢諾威IT展上已經得到證實。我們相信,未來10年,中國製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製造業強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哪個地區發展模式和德國最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