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精神的實質是什麼這種"精神"在希特勒上台後有什麼具體表現
忠誠,勇敢,團結就是德國精神,這也是一本書,網上有電子版你可以看看,二戰中德軍的光輝戰績離不開這精神,希特勒侵略也同樣離不開
❷ 什麼是德意志精神
每當想起德意志精神,總會不約而同地聯想起這些詞來:勇敢、堅韌、細致。
1.勇敢。說起勇敢,無論哪個民族對它都有一定的理解,但對德國人看來為了理想而犧牲一切的勇敢,確是責任和義務。仔細分析「光榮」與「責任」這兩個詞,當其他民族認為勇敢即光榮時,德意志精神卻視其為責任,也就是說勇敢是你應該履行的義務,無論結果怎樣你應很平靜地去面對。可再看看我們自己每當鼓起勇氣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否因為成功而慶幸或因為失敗而氣餒。
2.堅韌。德意志精神所體現的堅韌品質則是享譽世界的。海涅曾說過:「德意志不是一個輕舉妄動的民族,當他一旦走上任何一條道路,那麼它就會堅韌不拔地把這條路走到底。」穩妥的決定加堅韌的步伐,像坦克一樣緩緩駛向陣地。
3.細致。德國人的認真細致我想無人不曉。尤其在當今世界,德國在戰後迅速崛起,特別是在工業方面,「德國製造」已經成了高品質的標志。我想在這當中傳統的德意志精神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德國人的理念當中,細致和徹底性是分不開的,只有徹底性的分析,才能了解全面性的需求;只有徹底性的執行,才能達到細致化的結果。在當今人人競爭叫賣自己品牌的時候,他們是否想過自己做得夠不夠細致呢?其實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細致決定品質!
❸ 德國精神之成見作文
德國精神
一談到德國或者德國人,我們可能會想到很多,除了大師輩出之外,德國工業的發達和德國人的嚴謹恐怕常被想起或提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趣或者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我眼裡,德國人還挺矛盾,比如:「大小」、「粗細」、「冷熱」、「窮富」等。
大身材小空間
因為地理環境和人種的緣故,德國人大多天生高大魁偉,日爾曼男性一米八以上很常見,一些女性也很高挑,但是,德國人對空間的概念卻十分節儉,有時候到了「小氣」的程度。在德國最大的法蘭克福機場,為了方便乘客,甚至跟火車站毗鄰設計,方便德國全國甚至西歐乘客的往來。機場的辦理口多達上千,但是,每一個辦理口都很「迷你」,稱重、傳送帶都按照統一標准設計,超大號的箱子只要側身放置,基本都可以滿足乘客托運的要求。無形中既節約了空間,又規范了登機程序,還對乘客的排隊做出了限制——僅限一人依次辦理。同時,登機口也比較袖珍,基本可以滿足80%乘客的座位需求。不僅如此,德國的建築特別是住宅的高度也沒有想像中的高,一般在2.4 - 2.8米。問起來,才知道高空間雖然「敞亮」,但無形中浪費了很多資源。並且,德國冬天天氣寒冷,稍微緊湊一些,也能使人感到溫暖。
粗氣量精設計
德國人盡管粗獷,但設計製造上,「Made in German(德國製造)」卻鼎鼎大名。先不提傳統的製造業巨頭,或者百年來一直在火車模型生產製造上的隱形冠軍,單房屋裝修一件事,就很耐人尋味。德國街頭一些老舊房屋必須維護整修,工期一般在一年以上。雖然時間戰線很長,但德國品質確實令人仰慕。要知道,這里的樓房一般都可以使用200-300年之久。法蘭克福機場安檢兩端各設有一個寬廣的分揀台,可供4-6名乘客同時裝取自己的隨身行李。而盛裝行李則設有標准型號的安全籃,在傳送帶上來來回回。裝置雖然簡單,但安全、快捷、規范,可見德國人的嚴謹細致。
冷氣候熱心腸
德國冬季並不寒冷,美中不足的就是缺乏日照。長期缺乏日照,人的情緒便容易低落。據說,不少德國人在冬季容易患上憂鬱症。因此,德國的很多建築外牆都經過了色彩的精心修飾,紅、黃、藍、橙、紫等暖色調和艷色調佔了絕大多數。不僅如此,許多商家「夜不閉戶」,24小時櫥窗燈光閃耀,增加了熱鬧和喜慶的氛圍。不少德國人很熱心,路上遇見會主動招呼,面帶笑容。一次我兩手拎著行李上樓梯,竟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主動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
富國家窮打算
德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現在的很多州已經提前進入後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前社會主義時代。不少德國人都充分享受著國家全面、優良的福利待遇。盡管如此,這一歐洲富國依然過著精打細算的日子。德國所有的垃圾都實行分類處理,一般生活垃圾是一類,塑料製品是一類。而且塑料瓶之類都可以去定點廢品站回收處理,完全自助,按個數和「個頭」收費。據說,一般一個易拉罐1-2毛不等。這個價位,5-1O個易拉罐就可以換得一張車票了,所以一般家庭都有這樣積少成多的習慣。法蘭克福機場的登機口只設置一個檢票員,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看著「一字長蛇陣」的隊伍,雖然感覺服務有些「憋屈」,但卻很實用:低碳、環保、規矩。不知不覺,我也逐漸欣賞起法蘭克福機場這種「精打細算」的氣質了。
❹ 德國企業精神的培訓方法
(一)德國企業文化與德國社會文化的一致性。
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一個國家的企業文化必然與該國的傳統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在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德國的企業文化受歐洲文化價值觀影響很深。首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帶來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對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次,德國強調依法治國、注重法制教育、強調法制管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長期形成的完備的法律體系,為建立注重誠信、遵守法律的企業文化奠定了基礎。再次,宗教主張的博愛、平等、勤儉、節制等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德國企業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還有,德國人長期形成的講究信用、嚴謹、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使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的各個環節,無不滲透著一種嚴謹細致的作風,體現著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去處理問題,對企業形成獨特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幾方面的結合,形成了德國企業冷靜、理智和近乎保守的認真、刻板、規則的文化傳統。德國企業文化明顯區別於美國的以自由、個性、追求多樣性、勇於冒險為特徵的企業文化,也區別於日本企業強調團隊精神在市場中取勝的企業文化。
(二)德國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提高員工素質,開發人力資源。
德國企業文化十分強調以人為本,提高員工素質,這主要體現在注重員工教育,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上。
德國企業普遍十分重視員工的培訓。大眾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許多培訓點,他們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培訓:一是使新進公司的人員成為熟練技工;二是使在崗熟練技工緊跟世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知識技能。西門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更為細致,他們一貫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不斷培訓而提高的」,因此他們堅持「自己培養和造就人才」。
德國企業在管理人才選拔與培養方面也頗具特色。大眾汽車公司除了最高決策層之外,擁有各方面的優異的管理人才。他們以高薪吸納了大批優秀管理人才和科研專家,並為其發揮才能提供廣闊的空間,使他們產生一種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門子公司也特別重視對管理人才的選拔和錄用。他們聘用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是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特別是沖破障礙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練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賴,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與他人協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認為「財富=人才+知識」,「人才就是資本,知識就是財富。知識是人才的內涵,是企業的無形財富;人才則是知識的載體,是企業無法估量的資本」。所以,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有一種好的傳統,即選拔人才並不注重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實際能力。
在尊重人格、強調民主的價值觀指導下,德國企業普遍重視職工參與企業決策。在培訓、考察中我們所到的企業,不論是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還是高依託夫、路特等中小企業,職工參與企業決策是一種普遍現象。
(三)德國企業文化強調加強員工的責任感,注重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
德國企業文化體現出企業員工具有很強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工作責任和社會責任,他們就是帶著這樣責任感去對待自己周圍的事物。企業對員工強調的主要是工作責任,尤其是每一個人對所處的工作崗位或生產環節的責任。
德國企業十分注重人際關系,努力創造和諧、合作的文化氛圍。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機影響,大眾公司在德國本土的公司經濟面臨困難,需要解僱2萬多名員工。然而,公司的員工在參與企業決策時卻表示:寧願減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為 4天,也不要讓那些人失業。同類的事情,當大眾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試圖這樣做時,卻被巴西員工拒絕了。
德國企業十分重視企業兼並重組過程中的文化整合。為解決企業兼並重組中的文化沖突,保持和諧的文化氛圍,保證企業兼並重組目標的實現,他們在公司並購、重組時,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融合。如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後,為解決兩國企業在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制定了3年的工作計劃,通過加強員工之間的聯系與溝通,進行文化整合。
(四)德國企業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識和注重誠信為本,追求產品質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務已成為企業員工的自覺行動。
德國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深深植根於廣大員工心目之中。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西門子公司以「以新取勝,以質取勝」為理念,使西門子立於不敗之地。就注重產品質量而言,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們認為高質量意識與員工的高素質是分不開的,十分注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職工隊伍,千方百計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第二,具有精工細作、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這種態度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質量關,嚴格檢查制度,做到層層把關,嚴格檢查。
通過培訓、考察發現,重視產品質量,追求技術上的完美是德國企業一種普遍的自覺意識。德國人愛好技術、鑽研技術、崇尚技術的價值觀已深入人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德國企業重視客戶,注重誠信合作,樹立創一流服務的企業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託夫公司提出,「對於客戶提出的要求,我們沒有『不行』兩個字」。
(五)德國企業文化注重實效,融入管理,樹立良好企業形象。
德國企業文化建設特別注重圍繞企業的具體實際進行。德國企業非常注重實際,他們以精湛的技術、務實的態度和忠誠的敬業精神進行經營。他們將企業文化建設融入企業管理,注重實際內容,不拘泥於具體形式,說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國企業還特別重視有效的形象宣傳,那些在德國乃至世界各地樹起的「賓士」、「大眾」、「西門子」等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時代氣息的德國跨國集團的品牌標識,已經成為企業實力的象徵。
總之,德國企業文化是規范、和諧、負責的文化。所說規范就是依法治理,從培訓中樹立遵紀守法意識和對法律條文的掌握,從一點一滴做起,杜絕隨意性和靈活性。和諧,就是管理體制的順暢,人際關系的和諧。負責,就是一種企業與職工雙方互有的責任心,即職工對企業負責任,企業對職工也要負責任,企業與員工共同對社會負責。
❺ 德國精神的實質是什麼,為了踐行這種主義希特勒是如何做的
我建議你去看一本書戴問天的《德國為什麼要二戰》完全顛覆人們普遍對德國的看法
《德意志之歌》的演變與德國人對歷史的反思
從魏瑪共和國到納粹德國再到聯邦德國,《德意志之歌》三度被定為正式國歌,但使用情況並不一樣。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德國的歷史變遷,更反映了德國人對歷史的反思。
《德意志之歌》的誕生
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促成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隨之高漲。1806年11月法國軍隊進入柏林,在當年腓德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βe,1712-86)作為「凱旋門」(triumphal arch)修建的勃蘭登堡門下耀武揚威地舉行了閱兵式,並且把門上四馬戰車青銅像擄掠回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70-1840)逃往東普魯士柯尼斯堡(Königsberg,二戰後劃歸蘇聯,現在叫加里寧格勒)。法軍佔領柏林三年,在此期間,德國哲學家、柏林大學首任校長約翰·菲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發表了系列演說《致德意志民族》(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其中說道:
我只有一個祖國,它的名字叫德國。只有它,而不是它的一個部分,才值得我把整個身心獻出。…我希望德國強大起來,重新獲得獨立和自主。
(Ich habe nur ein Vaterland, das heiβt Deutschland. Nur ihm und nicht einem Teil desselben bin ich von ganzer Seele ergben. …Mein Wunsch ist, daβ Deutschland groβund stark werde,um seine Selbständigkeit und Unabhängigkeit wiederzuerlangen.)
可以看出,菲希特心目中的祖國(Vaterland),是普魯士(Preuβen)僅僅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的整個德國(Deutschland);德意志民族(deutsche Nation)則是普魯士人僅僅作為其一部分的整個德意志人(Deutschen)。德國人開始認識到,面對外來侵略,德意志「第一帝國」各邦團結起來還是不夠的,需要統一起來。
1841年,在北海當時還屬於英國的小島赫爾果蘭(Helgoland),一位名叫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74)的日耳曼語言學家、詩人寫下了著名的《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或「Das Lied der Deutschen」)。他本名奧古斯特·霍夫曼(August Heinrich Hoffmann),因為出生在沃爾夫斯堡(Wolfsburg)附近的小鎮法勒斯雷本(Fallersleben),遂以「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為筆名,意思是「法勒斯雷本的霍夫曼」。他參加過1948年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在德國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國民會議(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但在寫那首詩的時候,一個統一的德國還沒有形成,與當年菲希特發表《致德意志民族》一樣,表達的仍然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在德國,法勒斯雷本是人們熟悉的一位大眾詩人,還寫了許多兒歌,結集出版為《兒歌50首》(Fünfzig Kinderlieder)、《新兒歌50首》(Fünfzig neue Kinderlieder)和《老兒歌與新兒歌》(Alte und neue Kinderlieder)。他雖然沒有受過正規音樂教育,卻會作曲,為自己不少作品譜了曲。不過在寫《德意志之歌》的時候,他是按照奧地利國歌《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的旋律來寫的。原來,為了與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國王》抗衡,奧地利詩人羅倫茨·哈什卡(Lorenz Leopold Haschka,1749-1827)受命寫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以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皇帝四重奏」(Kaiserquartett)第二樂章為樂曲, 1797年2月12日在弗朗茨二世生日慶典上首演。——「皇帝四重奏」是海頓一首C大調弦樂四重奏,編號「Quartet No. 62 in C major,Opus 76 No. 3」,現在是他諸多四重奏中最為人知的一首,而這顯然與其第二樂章被用為奧地利和德國國歌有關。
從魏瑪共和國國歌到納粹德國國歌
但是,《德意志之歌》在半個多世紀里並沒有傳唱開來,遲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才引起德國人的注意。1914年在比利時境內蘭惹馬克(Langemarck)發生過一次德軍損失慘重的戰斗,據說年輕的德軍士兵(許多是還不滿16歲的「娃娃兵」)是唱著「德國高於一切」沖向英軍陣地的,在英軍機槍掃射下成排地倒在戰壕前。德國許多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壯烈的一幕,引起強烈反響。那個小村子後來又發生過多次慘烈戰斗,所以至今仍然有一個德軍士兵公墓,埋葬著超過44,000名陣亡者,包括一戰德國著名「王牌飛行員」維爾納·佛斯(Werner Voß,1897-1917),他共擊落敵機48架,這個戰績僅次於曼弗雷德·馮·李希霍芬(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的80架。
1922年8月11日,根據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 1871-1925)的建議,《德意志之歌》被正式定為德國國歌。
1933年1月納粹上台,《德意志之歌》被保留下來,和納粹黨歌《旗幟高揚》(Die Fahne hoch)一起作為「共同國歌」(co-national anthem)。《旗幟高揚》又稱《霍斯特·威塞爾之歌》(Horst-Wessel-Lied),詞作者霍斯特·威塞爾(Horst Ludwig Wessel,1907-1930)本是柏林大學一名學生,因為狂熱地參迦納粹沖鋒隊活動而放棄學業。1930年被刺身亡,納粹宣傳他是「殉道者」。
納粹保留《德意志之歌》作為國歌,直接與希特勒有關。原來,他雖然是奧地利人,一戰爆發後卻作為「志願兵」(Kriegsfreiwilliger)加入德國巴伐利亞第16步兵團(Reserve-Infanterie-Regiment 16),在比利時境內與英國軍隊作戰。應該承認他是個勇敢的傳令兵,曾兩次受傷(其中一次是因為英軍施放毒氣),也兩次受獎,第二次獲得的且是一枚很少授給普通士兵的一級鐵十字獎章。希特勒自稱「接受過蘭惹馬克炮火的洗禮」,曾經親耳聽見戰友們唱著這首歌向前沖。
《德意志之歌》共三段,但納粹只用它的第一段為歌詞。由於其起首句子是「德國,德國高於一切,高於世界上的一切」(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所以也被稱為《德國高於一切》。
擯棄「德國高於一切」
1945年德國戰敗,《德國高於一切》和其他一些納粹歌曲被同盟國禁唱。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貝多芬《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等多首歌曲都曾被提議用作國歌,但未能確定下來。1952年4月29日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1967)給總統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1884-1963)寫信,建議仍以《德意志之歌》為國歌,但只用其第三段歌詞。5月2日豪斯復信表示同意,就這樣定了下來。
下面是《德意志之歌》第一、三兩段的歌詞,並試譯為漢語:
1.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üderlich zusammenhä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über alles,
Über alles in der Welt! :|
3.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
1.德國,德國高於一切,
高於世界上的一切,
為了保衛它,為了它
我們始終兄弟般地站在一起。
從馬斯到麥梅爾,
從阿迪傑到貝爾特。
(副歌):德國,德國高於一切,
高於世界上的一切!
3.為了德意志祖國的
統一、主權和自由,
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手,
兄弟般地去奮斗。
統一、主權和自由
是幸福的保證。
(副歌):在這幸福的光芒中繁榮昌盛吧,
繁榮昌盛吧,德意志祖國!
第一段歌詞聲稱「德國高於一切,高於世界上的一切!」是因為包括菲希特在內的不少德國思想家在喚起德意志民族覺醒、奮發的同時,又把拉丁民族(尤其是法國人)、波蘭民族、猶太民族等看成是腐朽的民族,認為能夠「復興」的只有德意志民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格奧爾格·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也預言說「德意志時刻」將要到來,德意志人將要承擔起振興世界的歷史使命。這消極的一面被希特勒繼承下來並且發展到極致,「德國高於一切,高於世界上的一切!」正符合他的思想。二戰結束後新成立的聯邦德國擯棄這段歌詞,反映的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不再自命高人一等,而要做國際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員。
聯邦德國擯棄第一段歌詞,還因為它所劃出的疆域實有「大德國」之嫌。「從馬斯到麥梅爾」,表示的是德國的東西跨度:馬斯(荷蘭語Maas, Maes)發源於法國,流經比利時而在荷蘭注入北海,法國稱默茲河(Meuse);麥梅爾發源於白俄羅斯,注入波羅的海,部分地段是東普魯士與立陶宛的界河。「從阿迪傑到貝爾特」,指的是德國的南北所至:阿迪傑(義大利語Adige,德語名字Etsch)發源於鄰近義大利、奧地利和瑞士三國邊界的阿爾卑斯山,注入亞得里亞海;貝爾特(Belt),指丹麥日德蘭半島與菲英島之間的小貝爾特海峽(丹麥語Lillebælt)。
二戰後德國損失了大片領土,擯棄第一段歌詞,反映出它面對現實,承認是由於自己發動戰爭,傷害了別人,理應受到懲罰。1994年8月1日,當時的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1944-)便在華沙說:「德國人清楚地知道是誰發動了戰爭,是誰首先成為受害者」。別忘記,二戰後東普魯士小半劃給蘇聯,大半劃給波蘭,原來的德波邊界更是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對於德國那不啻有「斷臂之痛」。丘吉爾在他那著名的回憶錄里便曾表示:「德國的糧食大部分就是從波蘭人奪去的那片土地得來的,……就歐洲未來的和平而言,這是一個大錯,……總有一天德國人會想要回他們的領土,而波蘭人將無法阻止他們。」但是,丘吉爾的擔心的事到今天也沒有發生,這證明德國人對當年發動二戰的悔罪是真誠的,甚至對在一般人看來過於苛刻的懲罰,他們也接受了,並無反悔。
二戰結束後德國失去的土地不但面積相當大,對民生十分重要(就像丘吉爾指出的,那是德國重要的糧倉),而且是不少德國名人的故鄉,這些人里有德國古典哲學奠基人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首先闡明能量守恆原理的物理學家赫爾曼·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電學、光譜學奠基人之一古斯塔夫·基希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2-1887),以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che Vermutung)聞名的數學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1764),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186-1934),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Friedrich Karl Rudolf Bergius,1884-1949),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托·施特恩(Otto Stern,1888-1969),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瑪麗亞·格佩特-邁爾(Maria Goeppert-Mayer,1906-1972),還有包括興登堡、魯登道夫、布隆別格、克魯格、維茨勒本、李希霍芬等德軍元帥,古德里安、布拉斯科維茨等德軍大將在內的大量高級將領。此外,在失去土地上的柯尼斯堡大學(1544年建立)和布雷斯勞大學(1702年建立),都是德國非常重要的大學,《德意志之歌》作者霍夫曼就在布雷斯勞大學學習過。
對於《德意志之歌》,納粹德國欣賞的是第一段的「德國高於一切」,聯邦德國重視的則是第三段的「統一、正義和自由」(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這句話還取代第二帝國的「上帝與我們同在」(Gott mit uns),用作德國軍人的銘言。
只看一個國家的過去,恐怕還不足以判斷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更看它如何對待過去,那才能對它的現在做出准確的判斷。
❻ 德國精神——德版「我們不一樣!」
Forest Wang 2011.11.02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 一百多年前, 德國人在山東修建了膠濟鐵路,包括立在淄博八陡鎮的一座鐵路橋。 在那座橋使用了近百年後的2004年,濟南鐵路局收到了那座橋德國建造方發來的傳真,大意是說,那座橋設計壽命只有一百年,現在時間已到, 建議立即拆除, 否則因為橋過期使用所造成的事故, 德國方面不負任何責任。。。 。。。
德國人做事就是這么有點與眾不同, 給好多人留下的印象是慢條斯理,不急不忙,按條條框框來,過於認真,有點死板。。。 但在人類近代歷史上, 德國的發展與成就卻是非常出眾, 在世界各國中屈指可數的。
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比英國晚不少, 而且剛開始時,德國還是四分五裂, 在當時只是個地理概念上的名稱。 在19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化革命開始後, 大部分邦國之間先逐步實現了經濟領域的統一,到50、60年代, 工業革命進入了高潮時期。 之後「鐵血宰相」俾斯麥憑借著其超人的才能和膽識以及強硬的武力政策,於1871年最終實現了德意志統一, 結束了德國長達九百多年的長期分裂狀態。 完成了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騰飛的力量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用短短30年的時間走完了英國差不多200年走過的路程,迅速崛起而成為當時世界第二經濟軍事強國, 震撼了整個世界。 後來德國先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 走了兩段很大的彎路。 二戰後西德又一次從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迅速崛起, 東西德也能在分裂幾十年後走向了統一。 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除了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成功, 德國在科學技術, 哲學, 文學,音樂等等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孕育出來的巨匠級傑出人物數不勝數,有黑格爾, 康德, 馬克思, 恩格斯, 歌德, 席勒,巴赫, 貝多芬,愛因斯坦。。。 自諾貝爾獎開始頒發以來,已經有超過76位德國人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德國先後歷經了三次幾乎毀滅性的打擊, 之後卻都能在很短時間內重新站起來, 並迅速崛起, 不是一般國家,民族所能做到的。 那靠的絕對不是偶然因素,肯定離不開這個國家,民族長期積淀下來的深層次的某種很特別的精神,德國精神!
德國是典型的後崛起的工業化國家, 其驚人的崛起速度和力度, 使得德國成了許多國家探索自身發展道路過程中努力研究和學習的成功典範。 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日本就奉德國為學習的榜樣, 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那時中國和德國也有些接觸, 但上面提到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這么一位歷史強人,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那時通過自己銳利獨到的眼光,切中要害的分析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和日本的競爭,日本必勝,中國必敗。因為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國人到歐洲來的,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了回去就算了。」 也許中國人不服, 但之後的甲午戰爭,以及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 讓後人不得不佩服這位德國偉人的精準預言。
當今中國經過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 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就,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我們現在的經濟總量已超過德國(但德國國土面積只是我國江蘇省的三倍左右,總人口則和江蘇省差不多)。了解德國精神的內涵,研究和學習德國精神, 對於一個企業, 一個國家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約十年前, 我有機會在德國呆過一段時間,期間也游覽了德國中南部大大小小不少地方, 這里我結合我在那裡的所見所聞, 簡單地介紹一下德國,德國社會和德國人都有些什麼特別的地方。
那一年, 剛到德國不久, 就趕上了南方的狂歡節。 那年當地的狂歡節恰好和我們的春節是同一天。 狂歡節快要結束的時候, 剛好是我們春節午夜敲鍾時間。 德國朋友們熱情邀請我們一起喝啤酒狂歡,喝的過程中,我發現朋友家不到8歲的小女兒一直站在一堆正在狂歡的大人旁等著收集大人們喝空的啤酒瓶, 先是不解,後來問了才知道,退空的啤酒瓶是能拿回錢的。 德國人不差錢,但這么小的小孩就已經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不浪費的好習慣,而且有實際行動。
在德國, 很多飲料瓶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回收再用。 德國人習慣於買整箱整箱的飲料運回家或者放到辦公室, 喝完後再整箱整箱地退回空瓶。
在德國, 五十多萬人的城市已經算得上是相當大的城市了, 而且城裡高樓不多, 遠遠比不上中國的城市。 很多人都住在郊外, 甚至很偏僻的地方。 為了節約費用, 住在郊外的不少德國家庭都是自己建房屋。 一般是請上幾個有建築, 電工資質的專業人員保證質量(多為朋友或熟人介紹),施工則主要由朋友,親戚一起幫忙完成。 如果資金跟不上,或者時間不夠(因為幫忙的人多數只在周末空多點), 一般蓋好第一層後先住進去, 然後有時間, 有錢了, 再慢慢往上加蓋, 前前後後歷時好幾年是很常見的。 如果條件允許, 還要盡量利用上多餘的房間賺點錢,比如開成家庭旅館。 我住宿的地方就是這樣的,房東擁有很多的奶牛, 和大片的綠草地, 樹林, 據他介紹, 他家那棟房子就是他家人和親戚朋友一起慢慢建起來的,前後斷斷續續一共花了有五年時間。
在德國, 主人招待客人哪怕是喝白開水, 都常常是要先問清楚是要倒一杯還是半杯,如果你要了一杯, 卻沒喝完是很不好的事情。
德國人平時飲食很簡單, 最常見的是就是麵包,似乎只要填飽肚子就行了, 不像中國有那麼多的美食。德國人差不多隻是為了生存而吃, 不像很多中國人幾乎可以說是為了吃而生存。
在德國人有業余愛好, 有專長的比較多, 有的喜歡開飛機, 有的精於滑雪, 有的喜歡帆船, 有的喜歡獨木舟, 足球就不用提了。 實用一點的, 不少男人會自己搗鼓汽車, 有的人會理發, 有的人會裁縫等等。 這樣,朋友, 親戚之間就會利用各自專長互相幫忙, 節省費用。 有一次正漫步在一片非常開闊的綠草地里欣賞遠處雪山美景呢, 碰到一對朋友夫婦正開車經過, 他們停下車來打招呼, 一問才知道他們正開車去親戚家, 就是為了去請親戚幫忙理個發。
德國提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垃圾分類回收開始得比較早, 而且做得非常好, 家家戶戶都很自覺。 比較特別的是,除了一般紙類和玻璃類可回收垃圾要分類放外, 還有有機垃圾分類, 主要包括果皮之類的, 可以收集起來當很環保的有機肥料。
據說是為了照顧周末大量去外地看德甲球賽的球迷, 德國火車運營公司推出了周末優惠票價, 可以五個人共用一張票, 全境內火車都有效(除去部分快車), 價格非常優惠。 有一次我們坐上斯圖加特往北的列車, 剛坐下來一會兒, 就先後有兩個人過來問我們是不是用的周末票, 希望能和我們共用,這樣他們就不用另外花錢買票了,可以省錢, 我們很爽快地答應了。 後來通過交談了解到,他們一個是來自牙買加年輕男孩,另一個是趕去波恩上班的年輕德國女孩, 這樣一來,是來自三大洲,三種膚色的人共用了一張周末票。 後來車箱里來了個列車員查票,我說我們幾個是朋友, 買的一張票,他看看我們, 笑了笑說:「 哈哈,我知道你們是朋友」。
美國的著名大超市沃爾瑪店開遍全球, 靠的是量大, 以較低價格擠垮世界各地眾多本土競爭對手,它在很多國家都很成功, 但在德國卻是失敗的, 據說後來乾脆退出了。 在德國, 全國從大城市到小鎮,到處都可以見到德國本土的阿迪超市。 阿迪更知道精打細算,節約經營成本, 既幫顧客選好的商品,同時又能提供更低的價格。 華麗的裝飾, 布置,貼身周到的服務不是阿迪的特色,迎合德國人不求華麗只求實在的口味才是阿迪成功的根本, 據說阿迪裡面的員工很少, 但要求每個人卸貨, 上貨,收銀什麼工作都要能做, 為了節約,商場里對暖氣, 照明的使用有詳細的規定。
其實德國人勤儉節約的習慣不是現在才有的, 也不分貧富貴賤,是傳統美德。 十八世紀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父親威廉一世就非常節儉,他平時飯菜非常簡單, 幾乎食不果腹,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有「乞丐國王」之稱。 而腓特烈大帝在節儉方面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他工作也非常勤奮, 每日只睡四個小時。 他號召全體國民節儉並以身作則,絕對禁止宮廷的奢華排場,他本人平時只穿士兵服,畢生只有一件禮服。 他只希望國家能夠強大。 在他逝世二十年後, 拿破崙率領法軍大敗普軍, 之後拿破崙來到他墓前,用馬鞭指著墓碑對手下的將領們感嘆道:「要是他還活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里了」。
在德國街頭甚至很偏僻的地方,深夜雖然很少有車來往了,往往還能看到有行人孤零零地站在人行道旁耐心地等綠燈。 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附近, 車子看到有行人等著過馬路,是要主動停下來, 揮揮手, 示意行人先過的。 而中國只是仿製了西方馬路上的紅綠燈, 斑馬線,卻沒人在乎其准確定義。有些人行道綠燈,斑馬線對行人反而成了危險信號。 好在最近幾年已經有個別城市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有一次領著一大幫德國同事一起拜訪中國客戶, 他們大多是第一次來。 看到中國城市裡人車交匯,汽車鳴笛聲此起彼伏的混亂景象他們很驚奇, 很是看不懂交通規則,邏輯,只感覺眼花, 說在中國他們根本不敢開車。 還開玩笑說, 他們來過中國才終於想明白一件事:F1方程式賽車中最傑出車手有德國的舒馬赫,卻沒見過有中國車手參賽, 難怪呢,恐怕就是因為賽車上沒有裝喇叭!
德國的火車站, 地鐵站入口見不到檢票閘口,也沒有工作人員檢票,月台是可以隨便出入的。 只在火車上偶爾有人查票。 據說如果沒票,給查到後, 罰款會很重, 也會記到個人信用記錄裡面, 以後想貸款等等就麻煩了。 在德國社會里,誠信很重要, 沒有信用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與德國隔鄰的法國就明顯不同了, 巴黎地鐵有比人還高的自動檢票門, 世界聞名的埃菲爾鐵塔前的草坪是由人隨便踩踏的,一大塊一大塊的土都露了出來, 大風吹過, 空中滿是塵沙, 路邊也不時有小販突然沖到你面前兜售小商品。
在德國公共場所,大家交談時一般盡量壓低音量, 力求不影響周圍的人。 在火車上,安靜地看書學習的人也很多。有一次在火車上碰到一幫中國留學生,他們帶著小電視機等家當轉去新的學校上學, 幾個人席地而坐, 圍坐在電視機紙箱旁打牌, 很有中國特色, 但與周圍的氛圍卻顯得極不協調。
德國人做事喜歡講原則, 凡事總是力求在法律條文, 規定等等里找到依據。
有個小笑話:一次有個德國官員在大街上被人用柿子砸了, 證據確鑿,打人者被抓了起來。 按法律規定, 用柿子打人的話, 用青柿子砸要罰重些, 而用紅柿子罰得輕些, 主要是考慮兩種柿子軟硬不同, 被打者疼痛程度不同。 後來經過認真調查, 那次用來砸人的既不是青柿子, 也不是紅柿子, 而是黃柿子。 因為法律條文沒有寫明用黃柿子砸人該怎麼處罰, 於是砸人者又被釋放回家了。
十八世紀領導德國統一的皇帝威廉一世,就曾經因為強行拆遷問題,吃過他行宮旁的磨坊主的官司,而最後法院判下來,竟然是皇帝輸了, 還要賠錢。 現在已經到了二十一世紀, 中國還在為拆遷鬧騰著呢, 不知道150年前德國的那樣的事何時也能在中國發生。
前任德國平民總理施羅德在任期間,如果要選擇住政府提供的豪華別墅,需要按規定付房租, 但實在太貴了,他付不起,只好花少點的錢和妻子一起租住在辦公室旁的一套兩室的小公寓里。 如果是周末或因私事外出, 他是不能隨便用政府給他配的防彈車的, 要用就得付費。 如果因公外出, 妻子隨行用車或者搭乘飛機, 妻子也是需要付費的。 這樣太麻煩了, 所以施羅德自己出去經常寧願開著自己破舊的大眾車,讓保鏢們坐在那輛豪華防彈車里跟在後面。 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就憑這樣的規定, 估計德國總理這樣的職位對中國的小村長們絕對沒有吸引力。
德國人的嚴謹認真是全世界有名的, 這樣的態度不僅僅體現在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說事無巨細都力求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有一次下班後路過附近一個村莊, 看到一家子正好在給自己家院子草坪的安裝圍欄,那點事看起來很簡單, 就是在地上豎幾根木頭柱子, 然後在柱子之間拉上繩子。 但男主人立柱子的時候, 不是用錘子猛砸幾下了事, 而是蹲在地上,用一些專業的儀器,仔細校準每一根柱子的垂直度!
如果一根針不小心掉到草地上, 很難找, 德國人會先確定一個比可能有針的地方更大的搜尋范圍, 然後將此范圍用垂直線隔成一個個小方格, 逐個找(可能用放大鏡), 找過的區域就做個記號, 直到找到針為止。 聽起來似乎有點誇張, 其實一點也不, 德國人工作中就是這樣, 不是依賴小聰明,而是更講究系統化的科學方法。
煮雞蛋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日常事,德國人煮起來不是靠感覺,估計時間差不多就行了,而是往往根據個人口味, 確定好火力大小,以及需要煮的時間, 精確到秒,比如三分三十秒,然後每次遵照執行,有的還要用個小定時鬧鍾來協助控制。煮的時間短雞蛋不夠熟, 時間長就是浪費了。
在德國公司里, 你經常可以看到工程師們端著咖啡杯聚在一起閑聊, 顯得悠閑自得,不急不忙,其實大家工作起來都很賣力,而且重要的是很講究工作方式,都是按計劃,流程走,一步一步有板有眼。 這樣開發出來的產品一般很難在其中找到哪個零件是多餘的, 哪個是缺失的,為什麼這么做, 為什麼不那麼做, 總是有根有據。
以前陪德國同事見國內客戶, 聽到最多的抱怨就是嫌德國人做事慢,對此德國人往往一笑了之, 他們相信項目結束後好好比較結果,質量, 客戶會慢慢明白德國人是不是真的慢, 或者這樣的慢是不是值得的。
德國人一般是不怎麼喜歡平凡跳槽, 更不會隨便換工種,在德國公司你會見到不少年齡偏大的人, 在同一家公司一干就是十幾二十年,而且工作變化不大。 很多人經過多年的專業積累,能在某一方面鑽研得很深, 成了這方面的專家,別人很難替代。
德國人的認真態度,還體現在幫助別人方面。
有一次坐火車去德國南部小鎮菲森游覽著名景點新天鵝堡,在一個中途小站要換乘另一趟火車。 一列火車到了, 但由於廣播通知講是德語, 我不太肯定是否就是我們該上的火車, 我就趕忙去問站台上一個等車的年輕人。 他非常熱心, 說就是這趟火車。 但他害怕搞錯了會耽誤了我們的行程, 就要我們稍等, 然後飛快地跑到車頭去問司機, 確認了以後再跑回來告訴我們。 怕我們時間來不及,他還讓司機等了我們幾十秒,等我們上車了才開。我們很感激這位德國小夥子, 但可惜的是恐怕永遠也無法找到這位曾經熱心幫助過我們的人了。
還有一件事我一直都不會忘記,一天晚上颳起了大風,我們放在住處陽台上已看過的半張中文報紙給風從陽台上颳了下去。 因為不準備留了, 自己也沒怎麼去多想。 但第二天下樓時, 發現房東已經幫忙從院子撿回了報紙, 疊得整整齊齊, 放在我上樓必經的樓梯口了。看到那半份報紙時,我心裡滿是慚愧和震撼! 細心處事, 盡力幫人同時又盡量避免擾人, 堪稱完美!
好多人對德國人的印象是做事非常死板, 其實也不全對。除了前面提到的小伙讓火車司機等我們一會兒之外, 還有一次, 我坐火車時第二次碰上了住在同一小鎮上的一位退休老人,兩人聊得很多, 等我准備下車轉車的時候, 她發現我轉車時間可能來不及, 就要幫我聯系車站管理人員, 要求下一趟火車等我一會兒, 我怕麻煩, 謝謝她了。 到現在我都不明白, 這樣的事在德國怎麼會經常可能發生的。 另外還有一次是我們坐夜車去盧森堡, 中途要多次轉車,天黑前過了美因茲, 沿萊茵河北上, 河兩岸風景很美, 有不斷跳出來的古老城堡。 後來很夜了, 要在一個無名小站轉車, 沒看清, 上錯了一輛國際長途火車,火車方向到是對的, 只是我們手上的周末票不能用, 應該另外買票。 我就跟列出員做了解釋, 他了解清楚情況後, 答應我們不需要另外買票, 到下一個停靠站下車就行了。 下車了, 列車員還友好地跟我們打招呼, 祝我們旅途愉快。
德國人確實也有些習慣, 或者思維方式我們比較難理解。 有一次我混在一大批同事浩浩盪盪的隊伍里去大教堂開工會會員大會, 輪到「領導」演講了, 在演講者走上台的時候, 我照習慣准備鼓掌歡迎, 但發現大家都沒有任何反應。 我不解, 問同事為什麼沒人鼓掌歡迎。 同事回答說, 我們還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呢,怎麼好鼓掌呢? 等他講完了說不定我們不滿意,還要給他喝倒彩呢。 還有個小笑話, 有一次在公司里和同事聊天的時候,有一隻大蒼蠅叮在了同事的咖啡杯上。他好像看到了,卻沒見有什麼反應,過了一會兒還是沒有,我愣住了, 用手一直指著他的茶杯,想提醒他,卻愣得講不出話來。他還是沒反應,後來我終於喊出」蒼蠅。。。」。 只見他朝茶杯撇了一眼,又輕輕地撥了撥手,說道:「隨它去吧, 蒼蠅只不過是肚子餓了而已」。
只有事事都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 才可能有德國製造, 才能出德國質量。
全世界都知道,現在的德國製造就是質量信得過的代名詞。 而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 在英國市場上,德國產品還是假冒偽劣產品的代名詞,質量很差的德國貨是靠低價格占據市場一角。 後來英國不得已強制要求所有產品必須標示原產地。 德國企業無法再混下去,痛定思痛, 下大決心提高產品質量,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 終於徹底改變了德國產品質量, 重新樹立了德國製造的國際形象。
有一次受邀到當地一位有名的電子技術專家家裡做客, 吃過飯,老人領我們參觀了他引以為豪的房子。 整棟樓是他自己設計, 自己家人和朋友們一起幫忙搭建起來的,他的愛妻是電腦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建造這棟樓的主力。 樓內所有燈都是節能電子自動開關, 是老人自己設計裝配的。 地下室是他的私人實驗室, 排放著很多高級電子儀器。 而在頂層閣樓, 擺放著老人酷愛的業余無線電台, 他玩了幾十年了。 他介紹說, 那個主電台是電子管的,體積比較大,是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戰場上用過的。 雖然歷經戰火, 之後又差不多過了六十年, 電子技術也早已進步了好幾代, 那電台卻一直工作得很好!
也就在那段時間, 有一位德國朋友向我抱怨他剛剛在超市裡買了雙中國產的塑料拖鞋, 雖然價格很便宜, 但他只穿了三天就壞了, 搞得他很後悔, 很郁悶。
德國人做事喜歡在行動前先做好詳細周密計劃,做好各種應對准備, 計劃時間精確到分鍾甚至更短。
有了計劃就堅決執行。 德國人的恆心和執行力是令人驚嘆的。
坐落在德國南部的烏爾姆有個大教堂, 不是世界最大的, 卻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 教堂始建於1377年,經過166年的時間,教堂才開始投入使用。這時的教堂高度為七十多米。到了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修建教堂的塔尖。最後完工是在1890年, 這樣從設計到最後完工, 前後有五百多年的時間。 工程本身並不算十分巨大,比我們的高鐵差多了, 但其工程的時間跨度以及延貫性很是令人吃驚,很能提現德國人的「慢」, 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城市的街道經常是今天挖了明天填, 後天再挖,這樣練就出的修建路橋的本領屬世界一流確實是沒話說的。 房子,建築情況也差不多,建成短短幾年後換個市長什麼的, 前面一屆的規劃就要改,工程也要給拆掉一些重建了。 而在德國哪怕是個小鎮, 鎮中心的路多是用石塊鋪建的,很牢,估計人家的規劃就是用幾百年。
德國人很講究團隊合作。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盃上,德國戰車先在1/8決賽中橫掃英格蘭, 後又在1/4決賽中4:0羞辱阿根廷,靠的就是團體作戰, 比賽中球員互相配合,有大批人專門輸送炮彈, 不會只為自己出風頭浪費更好機會。 足球比賽比的就是團隊配合。 德國歷屆世界盃成績穩定, 而中國不太可能進得了世界盃決賽圈, 並不讓人覺得奇怪, 在體育賽場上,中國人出成績的項目多集中在單人項目上, 人一多就搞不好了, 男足就是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在德國周末街上是很少有人的,尤其是周日, 所有店鋪關門。 我住在風景秀美的小村裡, 窗外就是偌大的鋪滿綠草的山丘(比我們電腦上常見的大片綠草的背景圖片還要漂亮許多), 而遠處就是阿爾比斯山脈, 可以看到山上皚皚白雪。 晚上天黑後, 大家基本上都閉上門窗,安靜地呆在自己家裡,只不時從遠處的教堂傳來報時的鍾聲,在這樣遠離喧囂的環境中你自然會放鬆身心,只剩下思考, 再思考。。。。。。 寧靜致遠,身在其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能孕育出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音樂家, 思想家, 諾貝爾獎獲得者, 而近代中國。。。
德國詩人海涅這么形象地形容德國哲學家:「戴一頂小睡帽,睡帽下面的頭腦里卻醞釀著翻天覆地的思想 」。
我們仰望康德,而康德仰望星空 - 這是對偉大哲學家所處高度的最恰當的描述了。 康德曾經連續11年沒成果發表,這期間他頂住了好多來自各方的壓力,成日望著遠處的教堂頂獨自沉思,在芸芸眾生難以企及的高度孤獨地探索著哲學問題,最後一蹴而就寫成哲學史上的不朽巨作《純粹理性批判》。
不可迴避的是,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不僅給其它國家, 人民帶來了嚴重傷害, 也給德國人民自身帶來了深重苦難。 該怎麼對待這段歷史問題呢? 1970年, 西德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突然下跪, 並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 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 同時, 時任西德總統的赫利也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 勃蘭特一跪, 讓受害民族淡化了心中的憤怒, 並轉化為感動的淚水,也讓德國後人放下了心頭沉重的包袱,贏得了自尊,能夠抬起頭來, 重返世界, 回歸到正常的發展道路。 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德國總理的下跪謝罪,是日本人怎麼也學不到的,也是不願意學的,那是日本人到達不了的境界。 日本戰敗投降後,戰犯一直被供奉在「靖國神社」, 不少屆首相和內閣都高調前去參拜。 而在中國就有點可悲了,1937年日本在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30萬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或者沒有武裝的軍人被日本人殺掉, 這么駭人聽聞的慘案發生後過了快半個世紀, 直到1985年當地政府才在大屠殺遺址之一的萬人坑建成一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而在2004年之前老百姓還是必須要先交錢買了門票才能被放進去的, 門票錢去了哪裡也不知道。
二戰期間, 位於柏林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被盟軍炸彈擊中,教堂頂部被削掉一大截。 德國人沒有因為其有礙觀瞻而拆除,而是保留炸毀後的原樣,連教堂外的時鍾至今還停留在被炸時的時刻,只是在其旁邊新建了一座教堂, 以此時刻警示著後人。
法蘭克福市中心的教堂和廣場二戰中被夷平, 之後德國人在重建過程中,盡量使用原來的磚頭, 所以現在還能看出重建的痕跡, 那簡直是個奇跡。 法蘭克福剛被炸毀後的教堂和周圍街區的珍貴黑白照片還被做成了明信片, 我自己也買了一張留著紀念。
德國和德國人, 有點不一般, 甚至有點怪怪的, 但德國的近代成功崛起的歷史告訴我們, 重視教育,科學為上,團隊合作,不屈不撓,開拓進取,嚴謹細致,勤儉節約,服從執行, 實而不華等等構成了德國精神的內涵,是推動其不斷進步的動力。
❼ 什麼是德國精神
德國民族精神:一是講理性,守紀律,辦事嚴謹認真、一絲不苟。二是文化素質普遍較高,說話有修養,知識面廣,不怕辯論。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大國崛起,軟實力至關重要。在德國崛起的歷史進程中,教育和文化到底對德國的崛起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其成功的經驗對當代中國有何啟示?日前,本刊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前駐德大使、前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梅兆榮先生。
《人民論壇》:德國二戰失敗後,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歐洲經濟第一強國。在德國崛起過程中,教育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梅兆榮:德國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高度重視國民教育,著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國民素質,從而為國家的振興提供強大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對此,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早在1717年,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頒布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明文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的義務,而國家則為它的公民提供免費教育,通過教育,灌輸民族統一的思想,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當有些大臣勸威廉一世考慮辦學經費問題時,國王斬釘截鐵地說:「這些錢相對於我的長遠收益來說,算得了什麼?我推廣教育,改善的將是我整個國民的素質啊!」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
德國在發展教育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變革。主張公民受教育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在將來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其二是提倡教育和研究的有機結合。三是建立靈活的教育制度。四是職業技術教育十分發達。
德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19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柏林大學的活力與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全世界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
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國民素質的大幅提高使德國終於在1871年實現了統一,並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強國。19世紀中期後,德國的科學家所做的貢獻,比英國、美國、法國的總和還多得多。從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方面,德國取得的成果達到202項,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國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國之一。
❽ 德意志精神是什麼
嚴謹、專注、專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西門子總裁所說,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當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成為企業的天職時,那就是一種工匠精神的追求,這種追求超越一切成為企業生存的最高法則。
而所謂工匠精神不正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可延伸為對精品執著追求的精神理念。這種執著與追求成為「德國製造」獨特的精神文化。
在德國,專注、標准、精確是其「理性嚴謹」民族性格的行為方式,他們幾十年、幾百年專注於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並成就大業。
(8)德國精神是怎麼煉成的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下的德國:
德國人甚至把產品的質量與人的素質掛鉤,他們認為,人的質量是一切產品質量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製造出來的產品質量就是這個國家人民的質量反映,人們往往是通過一個國家製造出來的產品來認識這個國家人民的素質的。
德國人不僅追求打造的製造業的百年老店,甚至力求製造出可以使用100年的產品,比如德國出名的鍋具。德國鍋具具有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❾ 德國人的精神是什麼
德國人最重要的精神是嚴謹,也就是就事論事,按照機器的思路做事,我們會以為是死板,但是這就是負責任的態度。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❿ 德意志精神是什麼
德意志精神,可以算作是日爾曼人自身的民族優越性吧,就相當於我們總是說我們是龍的子孫一樣。但是怎麼能和法蘭克王國有關系呢。法蘭克只是日爾曼民族中的一支而已。
德意志精神可以這么詮釋:
既不會屈服權貴,也不會無視使命。
是一種 永不退縮,不卑不亢,勇往直前的 精神。
二戰的德國人就是用這種精神魄力征服了近整個歐洲;
二戰後的德國人還是用這種精神飛速地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