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統一前蘇聯是怎麼做的

德國統一前蘇聯是怎麼做的

發布時間:2023-05-09 23:03:42

㈠ 蘇聯為何放任東西德國統一呢

蘇聯不是放任東西德統一,而是事態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並且蘇聯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這樣內因起主導,外因輔助,才有了東西德歷史性的統一。就讓筆者簡單地介紹一下蘇聯為何會放任東西德統一。

㈡ 二戰時德國入侵蘇聯之前 蘇聯做了哪些事情

蘇聯做了哪些事情:
1、迫於英法的「綏靖政策」,斯大林於1939年8月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納粹德國。
2、將大批軍隊與軍事物資部署在邊境線上。
3、蘇芬戰爭割占芬蘭的土地,聯合德國吞並波羅的海4國,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軍佔領波蘇邊境波蘭領土。將上述土地聯並在一起,建立著名的「東方戰線」,將國土向西戰略縱深推進了500—600公里。
4、與日本簽訂友好互不侵犯條約,穩定自己的遠東地區。

㈢ 東德和西德 ,是因為蘇聯解體,所以才兩德統一嗎

首先,東西德的統一和蘇聯解體有很大關系,但不是全部,有東德自身發展的困境,有東歐劇變的國際形勢。
第二,看一下兩德統一的基本情況。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經過東西德領導人的努力,1990年3月18日,美、英、法、蘇四個德國佔領國,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四國的特權全部取消。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
第三,東西德統一的原因。1、東德發展的困境。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率先脫離「蘇聯模式」,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此時的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周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要求實行和西德同樣的政治制度。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布集體辭職,東德政府在11月9日作出決定,開放東、西德之間的全部邊境,並實施拆除柏林牆。2、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東歐各國在蘇聯模式的發展下,經濟、民主發展困難重重,各國相繼發生政變,各國政體紛紛解體。此時的蘇聯已經無力控制局面,1989年,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烏克蘭等國都有民族分離的活動。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脫離蘇聯。接著,俄羅斯帶頭發表「主權宣言」,其他九個加盟共和國也相繼發表「主權宣言」,宣布本國是主權國家,本國的法律高於全蘇法律;全蘇的法律只有在不違背共和國法律或經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批准才具有合法性。為了結束國內的混亂局面,在徵得戈爾巴喬夫同意後,東德領導人提出了德國統一的方案。蘇、美、英、法四大國也意識到德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綜上可以看出,東西德的合並是大勢所趨,蘇聯在冷戰中消耗掉了巨大元氣,面臨解體,加上當時東歐混亂的局面,為東西和並提供了合理的條件。

㈣ 一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

㈤ 二戰時期,德國是如何統治自己佔領的蘇聯國土

德國佔領蘇聯領土後也是扶植傀儡政府來進行統治。特別是佔領區許多都是被蘇聯吞並的原獨立國家。如立陶宛,烏克蘭,拉脫維亞等等。他們原來就有一批爭取獨立組織。德國基本就利用了這些組織來搭建傀儡政府。表面上還是幫助他們獨立,擺脫蘇聯控制。所以一開始在這些地區有很多老百姓是歡迎德軍的。只是後來德軍過分掠奪和強硬控制。使他們慢慢認清了德軍並不真是為他們。這才也開始反抗。

㈥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准備如何德國是怎麼蒙騙斯大林的

㈦ 英、法、蘇聯集體反對,花了1.6萬億歐元!代價高昂的兩德統一

柏林牆倒塌後,要不要接受東德的回弊核配歸,成了 赫爾穆特·科爾 要處理的的頭等大事。這可是在分裂40年後,又一次決定德國命運的 歷史 性事件 。西德總理最初也像其他人一樣,對統一猶豫不決。

但當 科爾 仔細傾聽過東德人民的訴求,並得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支持後,他相信德國的統一已經勢不可擋了。另外西德的政治精英們也很清楚,阻止東德人口 非法湧入 的唯一辦法,就是與它合並。於是在1989年11月,科爾向聯邦議院提交了實現 兩德合並 的五年計劃。

德國的統一,採取的是 先貨幣 後政治 的策略。1990年5月18日,兩德約定在貨幣、經濟和 社會 生活方面進行全面聯合。聯合約定承諾,7月1日起,東德人民可以按1 1的比例,把他們手中貶值的貨幣兌換成德國馬克,且每人最多可兌換4萬馬克。留在東德工作的人,可以得到用德國馬克支付的薪水,此舉給 東德的就業狀況 、和 西德的財政預算 都帶來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8月23日,東德民眾投票通過 成立聯邦共和國 。一個星期後,與波恩政府的合並條約也簽訂了。10月3日條約正式生效,這意味著,東德即將加入西德,擁有41年 歷史 的民主德國解體了。

德國分裂是二戰的產物,1990年的再次統一,自然也離不開當年 同盟國 的表態。東德一直依附蘇聯,直到1989年,還有36萬蘇軍駐扎在那裡。其租指實德國分裂後,由於駐軍問題,兩邊都沒有獲得完全的自主。柏林的命運一直受制於佔領過它的國家——英、法、美和蘇聯。

起初,英、法兩國並沒有特別關注德國局勢的變化。因為他們相信,東歐列國最終都會統一的,但必須要歷經重重險阻、和漫長的變革之後,才有可能實現,鬼知道那一天什麼時候才來。可誰也沒想到 事情會來的這么快 !柏林牆剛塌了兩德就要合並,前後連一年都不到。

第一個坐不住的就是英國首相撒切爾,在一次與法國總氏差統密特朗的會晤中,撒切爾拿出一張二戰前的德國地圖,表達了對歐洲未來的深深憂慮。密特朗則表示,以前法國在身處危機時總會與英國聯合,現在他覺得這樣的時刻又來了。他倆都預感, 歐洲又要變得不太平了


上愁的並非只有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也不無憂慮,如今的蘇聯已大不如從前,東德解體會加劇它的衰落(類似赫魯曉夫的古巴之辱)。但英國人還算克制,在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前,他們對德國問題採取了一定程度的默認。反應最激烈的其實是法國, 歷史 上不堪回首的往事,讓 密特朗 難以接受兩德合並的事實。

巴黎的本能反應就是阻止其統一。密特朗在1989年12月遠赴東德,對他們的獨立主權表示支持,鼓勵其領導層要「挺住」。同時,他拒絕參加西德的邊境開放儀式,並且試圖說服蘇聯跟法國聯手,一起阻止德國的「狼子野心」。

法國人自信的認為,像兩德統一這種事,蘇聯怎麼可能會看著不管呢?戈爾巴喬夫早晚會出手的。1989年11月28日,密特朗向他的智囊團露骨的說道:我不需要親自去阻止這件事情,蘇聯人會替咱們做到的,他們不會允許一個更強大的德國站在跟他們對立的陣營里。


但是,當看到 科爾 支持的「 德國聯盟 」在1990年3月的東德大選中獲勝後,識相的法國總統臉色馬上就變好看了。密特朗提出:德國當然可以統一,但需付出代價。具體說來,就是兩德合並沒有問題,但不能謀求恢復德國戰前在中歐的霸權。

同時,密特朗要求科爾必須緊緊的擁抱法國、延續 德法共管 的歐洲模式。為保險起見,還得把德國放在一個「比以往更緊密」的歐洲聯盟中,也就是次年在荷蘭簽訂的 馬斯特利赫特條約

面對這些近乎神經質的要求,德國人表示:全盤接受、隨時滿足!為了放鬆友邦緊綳的神經,科爾在對法談判中一路都在退讓,只為換回密特朗對德國統一的容忍。(雖然法國人不靈活的外交手腕曾使他們的關系一度陷入僵局)。

不過客觀的講,法國人的條件也沒有令 科爾 很難堪,他出生於路德維希港,跟西德「開國」總統 康拉德.阿登納 是老鄉,又同樣身為 基民盟 的領袖,這一脈的政治人物本身就傾向於擁抱西歐,並不反感加入一個更緊密的歐洲共同體。


更重要的是,德國總理找到了強大靠山,美國人終於肯出來為德國統一做背書了!最初,老布希跟歐洲領袖們的想法差不多:認為德國的統一隻能在 蘇東劇變 結束、並得到 蘇聯允許 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但華盛頓很快捕捉到了德國的民意,特別是1990年2月的民調顯示:58%的西德人更青睞於一個統一而中立的德國。

德國人的 中立傾向 讓美國和許多歐洲政治家非常驚悚。眼下德國是中歐地區阻擋東歐劇變向西蔓延的唯一屏障,一旦德國因為承受不住西歐和蘇聯的壓力,而選擇通過中立的方式 強行完成統一 ,在中歐產生的政治真空勢必造成 整個歐洲的混亂

於是,美國開始不遺餘力地支持科爾的計劃,以確保德國不需要在 自身統一 擁抱歐盟 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迫於華盛頓的壓力,法、英雙方同意坐下來,與蘇聯代表就兩德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就是所謂的「 4+2」會談 ,即1990年2月至9月的外交部長會議。最後,本著對德國的尊重,他們於9月12日在莫斯科簽署了一份條約。

該條約正式承認了未來德國的邊界,也就是現在的兩德邊界。四國對柏林的佔領終於在1990年10月2日的午夜宣告結束。蘇聯同意讓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並達成了撤出在德紅軍的協議。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柏林。


為什麼 戈爾巴喬夫 會這么輕易的讓德國實現統一呢?幾十年以來,蘇聯的戰略目標一直是維持中歐的現狀。莫斯科和倫敦、巴黎、華盛頓一樣,早就習慣了德國的長期分裂,也丟掉了單獨佔領柏林的想法。但與英、法兩國不同的是,戈氏之前蘇聯領導人一直都頑固的阻止兩德合並,從未想過要放棄。

1990年的 戈爾巴喬夫 卻一直處於茫然中,就像當時所有人一樣。東西兩邊沒有一個國家預見到 東德的解體 ,德國的統一也沒有藍本可循。西方國家還可以對這種局勢的未來表達一下憂慮,或趁機搗搗亂,但蘇聯卻沒有這么多選擇。主要原因還是在戈爾巴喬夫身上,他太愛惜自己「 溫和改革家 」的名聲,性格也太軟弱。

「4+2」會議前期,蘇聯本來是反對德國統一後留在 北約 的,結果沒頂住四大國的反對,做了讓步。為挽回一絲顏面,戈氏強烈要求,北約部隊不得挪動到300公里以外的 波蘭邊境 ,這其實也是美國國務卿 詹姆斯·貝克 給蘇聯的承諾。但是後來美國變卦了,戈爾巴喬夫也束手無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蘇聯為這一次讓步付出了 慘痛的代價 ,所以要點精神損失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戈爾巴喬夫最初要求的「 統一談判擔保金 」為200億美元。最後商量下來的大概是80億美元,還多要了2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結果,從1990年至1994年,波恩給蘇聯(後來的俄羅斯)打了將近 710億美元 ,另外還有360億給了蘇德中間的東歐諸國。科爾是個爽快人,不僅給錢,也沒有在領土問題上與蘇聯和波蘭發生爭執。

撈到心滿意足之後,莫斯科同意了東德的解體,但依然假模假樣的對美國政府表達了「不滿」。之前統治東德的一幫老人可就真覺得十分窩火,但也沒流露出多少遺憾之情。蘇聯明白,同一個強大的新德國建立友好關系,比與他為敵要有利的多。而且統一的德國會受到歐盟的嚴密控制,這也不是件壞事。


喜歡東德的人不算太多,但它的解體還是在很多人心中造成了遺憾。前東德公民們突然發現,他們的精神家園不見了, 「德國」不存在了 ,強烈的空虛使他們的 情感 變得非常復雜。

40年間,有兩代人在東德出生、長大,他們既不願面對 愈來愈強烈的迷失感 ,也不能理解新政府的各種所為。1989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在東德讀過書的孩子們仍然堅信:把他們從 希特勒 手裡解放出來的,是勇敢東德的軍隊、和蘇聯的無私援助。

對於這種因「回歸」而產生的迷茫,新成立的聯邦德國無能為力。為重建國家認同,他們只能盡量將東德地區的公眾生活、還原到1933年以前的樣子,比如更改街道、城鎮、建築物的名字,或者恢復一些消失了很久的 儀式 紀念活動

這些做法與其說是在彌補 歷史 ,倒更像是在 抹消東德的 歷史 存在 ,是政府在驅使人們忘卻那段混亂的過去。這一幕,簡直西德在50年代試圖遺忘 歷史 的再現。


1989年後,聯邦德國終於找到了解決 歷史 問題的 終極殺器 ,如同搞定蘇聯一樣,德國人決定花錢開路, 用錢買斷 歷史 !雖然有點不情願,可東德人民還是別別扭扭的接受了,因為他們日子實在太難過了。不僅老的國家機關陷於癱瘓,大多數的基礎設施也破舊不堪:2/5的建築是1914年以前的老樓,1/4的房子沒有浴室,1/3的房子只有室外廁所,超過60%的房屋缺少中央供暖系統。

在接下來的3年裡,聯邦德國在原東德地區花了1.2萬億歐元。到2009年,兩德合並的總成本達到了 1.6萬億歐元 。東德民眾在工作、退休金、交通、教育、住房方面的龐大的開銷,都由聯邦政府來買單。

在短期內,這種做法效果奇佳。與過去貧窮的信仰相比,東德人似乎更相信聯邦德國無窮無盡的錢袋子。但隨著統一帶來的新鮮勁消退,西德兄弟們開始瞧不上 投降的「東德佬」 了,這種態度雖令人不爽,卻在無形中增加了東德人的政治資本,甚至讓他們贏了未來的大選。


當然,西德的老選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為了打消不必要的驚恐,也為了使他們對統一抱有熱情,科爾沒有提高稅收。反之,為了兌現巨額的承諾,聯邦政府甚至 不惜花光賬戶里所有的餘款 。這么做註定要陷入財政危機的,聯邦銀行對此深感不安。

1991年,德國的利率開始上漲,經濟蕭條也跟著一起來了,雙重打擊下的德國遭受了失業率上升和經濟增速放緩。這些連帶效應不僅影響了德國,也通過歐洲貨幣體系波及到整個西歐。想當初,為了收緊對統一德國的控制,歐洲大國們編織了一張 無比嚴密的合作網路 。現如今,科爾卻通過這個網路將德國統一的成本轉嫁到了國外,讓歐洲的合作夥伴們一起負擔。

㈧ 有誰能告訴我德國的分裂和統一過程

之前的2戰不多說了……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根據雅爾塔條約,德國被分為東德和西德,柏林牆就此誕生它劃了一道弧形並向左右兩邊延伸將整個柏林隔成兩半。東德有蘇聯掌管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西德有美英掌管實行資本主義。一直到1990年蘇聯解體前德國才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實現統一。統一後的德國稱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續沿用原西德的國旗、國微和國歌。德國分裂了41年之久,統一後的德國出現在歐洲中心地帶,是除俄羅斯外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僅次於西班牙和法國,國民生產總值接近英法的總和,成為歐洲名列前茅的經濟大國,現在德國工業發達、科技領先,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就拿汽車來說,寶馬,賓士,大眾,奧迪,保時捷
除此像賓力(寶馬),勞斯萊斯(大眾),邁巴赫(賓士)這樣的世界名車都已經被德國人收購了!

㈨ 德國怎樣實現統一

自從德國分裂以後,雖然重新統一德國一直是東、西德乃至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受到整個國際形勢尤其是歐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制約,關於重新統一德國問題一直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80年代末,隨著美、蘇關系的緩和和歐洲政治形勢的變化,德國統一問題再度成為各國輿論關注的焦點,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預言,德國將在10年內實現統一。法國總統密特朗說,德國統一將是本世紀末主要的事情之一,然而德國統一進程的發展之快則大大地超出人們的預料。 1987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揭開了兩國關系中新的一頁。 1987年9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50多萬東德人從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承認這些東德人是它的公民,接著民主德國接二連三地發生全國規模的遊行示威,黨和國家領導人發生重大改組;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以及同西德的邊界,西方人士認為,民德發生的這些事件,是德國「事實上重新統一的預兆。」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兩個德國統一的10點計劃,在東、西方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美國國務院當天立即表示支持科爾的建議,發言人塔特懷勒說:「科爾總理反映了他的人民對德國統一的最深切的願望……,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一直爭取的目標」。 東德總理莫德羅斯斷然拒絕科爾的計劃,但建議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東德政府認為:科爾的計劃幾乎沒有注意到兩個德國的主權和獨立,如果採用「聯邦」一詞,人們就懂得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存在,2月1日,即莫德羅訪蘇兩天後提出了一項歷史性的兩德統一方案,根據其方案,在統一的德國保持「軍事中立」的前提下,東西德首先簽訂條約,建立把經濟、貨幣和運輸系統統一起來的聯邦。此後兩國建立議會委員會等聯合機構。第三步則是將兩國主權交給已建立的權力機構,最後通過選舉,召開統一的議會會議,制定統一的憲法和決定統一的政府,以德意志聯邦形式統一德國,首都設在柏林。 莫德羅的統一方案大大促進了德國統一的進程,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科爾發表聲明「堅決拒絕德國中文化的概念」。認為新的德國採取中立政策是危險的,統一的德國應留在西方聯盟內,不能中立化,也不能非軍事化。 美國則強調,必須在德國繼續同北約結盟並不斷加強同歐洲共同體的聯系的條件下實現統一,統一的德國仍應是北約的正式成員,法國也反對德國保持中立。 英國對統一的德國深有戒心,撒切爾夫人強調:「德國的統一不能影響歐洲的邊界和安全。 蘇聯則強調:一個統一的德國留在北約組織內是不能接受的,戈爾巴喬夫還發出警告說,統一後的德國必須尊重歐洲的邊界,任何破壞軍事——戰略均勢的行動都是蘇聯所不能接受的。 波蘭總理馬佐維耶茨基強調,西德應「最終和無條件地承認奧德——尼斯河是波蘭西部邊界,並強烈要求參加關於德國統一的談判過程。 鑒於德國曾是兩次大戰的策源地這一事實,統一後的德國是否會對歐洲各國再次構成威脅,自然是東、西歐國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這也成了德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個主要症結,但在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對德國統一所持的態度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德國統一問題受各種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因素所制約,但統一的列車已經起動,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國將在歐洲重新出現,似乎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0年7月1日,兩德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第一個國家條約生效後,7月6日,兩德又開始就實現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進行談判,並於8月23日鑒署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德「統一條約」,又稱政治條約,或第二個國家條約,條約規定,民德於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 由於德國統一已大勢所趨,而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式卻相當嚴峻,為了減少統一後的德國對它自身安全利益的損害,同時為得到德國的經濟援助,並盡可能為自己在歐洲新格局中爭取一個較為主動的地位,蘇聯由過去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轉而改為採取順水推舟的作法,1990年7月14日至16日科爾訪蘇時,雙方就德國統一問題最終達成協議,雙方宣布統一後的德國將享有「充分的主權」,「它有權獨立地決定屬於哪個聯盟」,協議內容還包括統一後的德國的疆域,3至4年內蘇軍撤出民主德國地區;美、英、法軍隊在此期間留在西柏林,未來德軍最高限額為37萬人;未來德國不得製造、擁有和支配原子、化學和生物武器等。由於統一後德國聯盟歸屬問題得到解決,消除了德國統一外部因素的最大障礙,9月20日,在莫斯科召開的「2+4」外長最後一輪會議上簽訂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其後兩個德國在10月3日實現了統一,這一天,在整個德國,特別在被重新定為首都的柏林,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至此困繞歐洲40多年的德國問題獲得最終解決,這標志著以德國分裂為特徵的歐洲戰後的政治地理格局的結束,而以德國統一為起點的歐洲新的政治地理格局的開始。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德國統一前蘇聯是怎麼做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