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是德國贏還是英國贏
從戰術上是德海軍贏了,而從戰略是英海軍贏了,通過此役英海軍成功的取得了大西洋和北海的制海權,封鎖了德海軍前出大西洋的出海口. 事實上是德國輸了。
日德蘭海戰結束直到戰爭結束。
德國海軍一直未能打破英國的封鎖。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也是世界海戰史上最後一次 戰列艦大編隊交戰。日德蘭海面的硝煙散盡後,英、德雙方都不甘沉默地宣稱自己是 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從艦只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數字來看,德國人的確佔了一些便宜。 英國海軍在這次海戰中,共計損失3艘主力戰列巡洋艦,3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6艘 其他艦只受到重創,損失總噸位達115025噸,傷亡 6945人。而德國海軍損失1艘老式 戰列艦,1艘主力巡洋艦,3艘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其它4艘艦只受重創,損失總噸位 61180噸,傷亡 3058人,英國的損失幾乎是德方的一倍。但英國人認為從整個海軍戰 略著眼,自己是勝利者。因為通過日德蘭海戰,其封鎖圍困德國大洋艦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⑵ 為什麼說日德蘭海戰是海戰史上巨艦時代最後的巔峰呢
日德蘭」海戰的爆發,是英國和德國的海上對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里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是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戰斗,這一場的巔峰對決,讓世界看清了誰才是海上真正的霸主,也因為此戰,戰列艦成了稱霸海洋的王者。
⑶ 彩虹行動是怎麼回事德國水兵是怎麼把潛艇弄沉的他們不會淹死嗎
彩虹行動是發生在1919年6月21日德國海軍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的一次集體自沉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8年11月21日,德國公海艦隊的74艘戰艦被協約國扣押,駛入英國奧克尼群島斯卡帕灣。1919年,擬定凡爾賽和約的談判並不順利,最後,英國政府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盤接受和約條款,否則再次面臨戰爭。德國政府已決定接受和約條款,但是在斯卡帕灣的德國艦隊的軍官們看到當地英國報紙關於「停戰談判瀕臨破裂」和「可能恢復軍事敵對」的報道,以為雙方的談判已經破裂,為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開始預謀自行將軍艦鑿沉。1919年6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出海訓練。10:30,全體德國軍艦都收到來自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發出的預先制定的信號—「彩虹」。整個自沉行動歷時約6個小時。全部被拘留的德國軍艦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戰列艦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戰列巡洋艦。沉沒軍艦噸位為被扣押艦隊總噸位的95%。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被盟軍擊敗。1945年的5月8日,德國向同盟國遞交了由海軍元帥鄧尼茨簽署的無條件投降書,納粹德國正式宣告投降。盟軍通過廣播要求所有在海上的德軍潛艇浮出水面,並開到指定港口向盟軍投降。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水兵不顧不得破壞武器與自沉軍艦的命令,又一次私自傳開代號為「彩虹」的暗語,先後有兩百餘艘德國海軍潛艇在向盟軍投降後又被自行鑿沉。
⑷ 一戰努斯雷特號的戰果
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歐洲騎士退出了歷史舞台,冷兵器的戰斗方式徹底失效,機槍火炮和科技手段的運用逐漸主導了戰爭的走向。戰艦代表著當時人類科技與製造業的最高水平,在一戰中備受矚目、輝煌一時;彼時英國和德國在海軍裝備上的較量,可是說是戰爭雙方比拼的一個縮影。
為了紀念一戰百年,我們推出兩篇文章,將這些威風凜凜的戰艦按照戰爭陣營劃分,稍作展示和介紹。本文介紹同盟國戰艦。
德國戰列艦「腓特烈大帝」號(Friedrich der Grosse)通常排水量24330噸,裝備305毫米炮10門,最高航速21節。德國海軍將其作為公海艦隊的旗艦而建造,因此在艦上專門設置了艦隊司令部設施。1917年3月以前,本艦一直擔任德國公海艦隊旗艦,最後在英國斯卡帕灣自沉。
德國戰列巡洋艦「戈本」號(Goeben)通常排水量22616噸,裝備283毫米炮10門,最高航速25.5節。戰前正在地中海,由於無法回國而駛入土耳其,以出售的名義轉讓,隨後將土耳其捲入戰爭,成為一戰中作出最大戰略意義行動的艦艇。戰後正式成為土耳其艦艇,直到70年代才被拆除。
德國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 滿載排水量12985噸,裝備210毫米火炮8門,150毫米火炮6門,最高航速23.5節。開戰時該艦為施佩中將率領的東亞艦隊旗艦。1914年11月1日,在智利沿岸的科羅內爾海戰中,該艦與其僚艦成功地擊沉2艘英國裝甲巡洋艦。但是在12月8日的福克蘭海戰中,不敵英國的戰列巡洋艦而被擊沉。
德國小型巡洋艦「埃姆登」號(Emden)滿載排水量4268噸,裝備105毫米火炮10門,最高航速24節。一戰爆發後赴印度洋實施海上破交戰,在僅僅兩個半月的作戰中擊沉商船16艘(共70825噸)、軍艦2艘,並捕獲商船3艘,其輝煌戰果使之名垂戰史。1914年11月9日,該艦與敵艦交戰時受傷,最終擱淺放棄。
德國偽裝巡洋艦「狼」號(Wolf)滿載排水量11200噸,裝備150毫米火炮6門,還搭載水上飛機1架,最高航速10.5節。由商船改造的重武裝偽裝巡洋艦,1916年11月24日啟航,在世界各地神出鬼沒地打擊協約國的水上交通線。轉戰15個月,踏破64000海里,取得了至少29艘13萬噸的戰果,並於1918年2月盯激褲24日返回基爾鉛改港。
德國潛艇U-53號 水下排水量902噸,主要裝備88毫米火炮1門,6具魚雷管,最高水下航速9.1節。在傳奇艇長羅澤指揮下,這艘柴油動力的潛艇曾經護送潛水商船遠航美國,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進行戰略物資交易。羅澤艇長的戰績排名第五位,更為可貴的是,他在擊沉一艘驅逐艦後還積極參與救助傷員,甚至向敵方基地通報方位,贏得了雙方的贊譽。
德國潛艇U-9號 水下排水量611噸,主要裝備50毫米火炮1門,4具魚雷管,最高水下航速8.1節。這是一種採用石蠟油作為燃料的老式潛艇,航程比較短,但是在1914年9月22日該艇在魏迪賡艇長的指揮下,一個小時內一舉擊沉了英凱簡國三艘老式裝甲巡洋艦,將潛艇的威力展示得一覽無遺。
奧匈帝國戰列艦「聯合之力」號(Viribus Unitis)通常排水量20014噸,裝備305毫米炮12門,最高航速20.3節。奧匈帝國博採各國主力艦的優點而設計的在中心線上以背負式搭載4個三聯裝主炮塔的戰列艦。最後被義大利蛙人安防的吸附水雷炸沉。
奧匈帝國潛艇U-5號 水下排水量273噸,兩具魚雷管,最高水下航速8.5節。水滴性的霍蘭型艇身,其艦長是《音樂之聲》中男主人公的原型馮•特拉普。他在戰爭中擊沉了巡邏中的法國裝甲巡洋艦以及多艘艦船,故此成為奧匈帝國海軍的王牌之一。
奧匈帝國防護巡洋艦「岑塔」號(Zenta)通常排水量2524噸,裝備120毫米炮8門,最高航速21節。曾經參加過庚子事變後的聯軍海上行動,戰斗中艦長戰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便遇到了包括14艘法國戰列艦在內的強大艦隊,該艦單獨上前與之周旋,掩護同行的驅逐艦撤退,最後在一場懸殊之極的海戰中被擊沉。
奧斯曼帝國布雷艦「努斯雷特」號(Nusret)排水量365噸,裝備47毫米炮2門,可載40枚水雷。最高航速12節。在協約國艦隊強行突襲達達尼爾海峽前夕,曾經在聯軍經常出沒的水域布設了一列26枚水雷。這些水雷擊沉3艘戰列艦、擊傷一艘戰列巡洋艦,在迫使聯軍中止強襲行動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目前依然被保存在海峽。
⑸ 一戰結束,英國全面接管德國軍艦,為什麼德國軍官敢下令炸沉軍艦
一戰結束後,德國公海艦隊被英國艦隊扣押,此時協約國和同盟國正在關於戰後問題進行談判,既然有談判就不可能一切順利,由於談判情況沒有及時傳遞到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手裡,艦隊指揮官從當地報紙上了解到不全面和有誤的信息後,認為德英又恢復了戰爭狀態,由於艦隊已經拆除了武器的關鍵部件和全部彈葯以及攜帶的燃料也只是基本所需,艦隊沒有可能脫離英國艦隊的控制,為了不讓軍艦落入英國人手裡,艦隊旗艦發出了“彩虹”暗語。艦隊開始自沉。最後占整個被扣押艦隊噸位95%的軍艦沉沒!震驚世界!二戰結束後,德國向所有艦隊下達投降和不許自沉的命令。但是仍有軍官私自傳播“彩虹”暗語,結果兩百多艘潛艇選擇自沉!
⑹ 多格爾沙洲海戰——英德兩大強國海戰的首次交鋒
1914年11月,英國大艦隊迎來了第一次低潮期——戰列巡洋艦「大膽」號沉沒,戰列艦「阿賈克斯」和「鐵公爵」號返廠改進動力系統,「獵戶座」號由於蒸汽輪機故障正在修理,「征服者」號也在進行改裝,新徵用的2艘土耳其戰列艦「阿金考特」和「愛爾蘭」號還未完成轉換訓練;戰列巡洋艦「無敵」、「不屈」及「大公主」號則被派出搜索斯佩艦隊。盡管當月戰列巡洋艦「虎」號和戰列艦「本鮑」和「印度女皇」號加入大艦隊,但這3艘新艦還未完成調試。此時大艦隊中只有17艘戰列艦和5艘戰列巡洋艦可動,同時,德國公海艦隊擁有戰列艦15艘,戰列巡洋艦5艘。這是整個大戰期間英、德雙方艦隊實力接近的時期,但德國海軍並沒有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而是採取打了就跑的偷襲帆掘帆戰術。
11月2日,希佩爾率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茨」、「布呂歇爾」、「毛奇」和「馮·德·坦恩」號在4艘輕巡洋艦及若干驅逐艦掩護下,炮擊英國沿海城市雅茅斯,而輕巡洋艦「斯特拉爾松德」號則乘機布設了約120枚水雷,然後在英國艦隊攔截之前趕回基地。12月15日,希佩爾又率領「塞德利茨」、「布呂歇爾」、「毛奇」、「馮·德·坦恩」和「德弗林格爾」號在4艘輕巡洋艦及2個驅逐艦分隊掩護下,對英格蘭北部斯卡伯勒進行炮擊,並與英國岸炮發生交火。英國平民在炮擊中122人死亡,433人受傷,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兒童。德艦隊再次安全返回基地。
1915年1月23日,在沒有月光的夜間,弗蘭茨·希佩爾海軍中將的四艘戰列巡洋艦、四艘輕巡洋艦和十九艘驅逐艦溜出了威廉港。他的目標是多格爾沙洲,那裡是英國和丹麥之間北海中途的一片廣闊沙洲,以鱈魚馳名。
1915年1月初,德飛艇發現多格爾沙洲海域經常有英輕型巡邏艦只出沒,公海艦隊參謀長艾克曼少將因此勸英格諾爾上將派出戰列巡洋艦編隊突襲它們,以雪赫爾戈蘭之恥。因為「馮·德·坦恩」號尚在船塢進行維修,英格諾爾起初不贊同態雹這個計劃。但在艾克曼極力說服下,他同意於1月24日採取行動。
1月23日16:45,希佩爾率領第一偵察中隊的4艘戰列巡洋艦和第二偵察中隊的4艘輕巡洋艦以及19艘驅逐艦從傑德河口出發,前往多格爾沙洲,准備在次日拂曉趕到該海域掃盪英國艦艇和漁船。
然而德國人卻不知道英國人已經取得了一種秘密優勢。早在1914年8月,俄國在芬蘭灣口擊沉德輕巡洋艦「馬格德堡」號,一名俄國潛水員清查這只船的內部時,在殘骸旁邊的淺水處剛巧碰到了一散哪只鉛制的箱子,在裡面意外發現了一份情況緊急時拋棄的德國海軍的密碼本和旗語手冊。密碼本浸了水,但還能看得清,裡面有德國北海的軍用方格坐標。俄國人把這無價的發現提供給英國。使英國海軍部輕而易舉地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密碼。由於德國人從不對密碼做大的改動,所以英國海軍通常總能預先知道公海艦隊的行動。英國東部海岸從蘇格蘭到多佛爾海峽一帶分布的無線電測向台截獲了德國人水面和水下的大部分電報,確定出發報位置後把電文報到海軍部破譯,為可能的行動提供情報。英國無線電情報系統正是這樣截獲和破譯了要希佩爾出航的命令。
英海軍部據此命令貝蒂第二天清晨率領第一、二戰列巡洋艦中隊的五艘戰列巡洋艦和四艘輕巡洋艦出港截擊。同哈里奇分艦隊的三艘輕巡洋艦和三十艘驅逐艦在赫爾戈蘭島以西約一百九十英里會合。這個海軍中隊在貝蒂的指揮下去迎擊德艦。當時海面平靜,能見度很好。貝蒂只稍微提前了一點兒。
希佩爾的先頭偵察艦,輕巡洋艦「科爾貝格」號從東南方向駛來,在上午7時過後不久,她看到了英輕巡洋艦「阿雷蘇薩」號。接到交火報告的希佩爾自然將英艦認定為巡邏艦只。他命令戰列巡洋艦迅速趕往交火點。
就在這時,編隊前方的輕巡洋艦「斯特拉爾松德」號發電報告:西北偏北方向出現大型戰艦的煙柱!希佩爾在截獲的無線電報中發現了英第二戰列巡洋艦中隊的呼號後立即掉頭向威廉港全速返航。隊列中,最前面的是旗艦「賽德利茨」號,最後面的是速度較慢的老艦「布呂歇爾」號。
英國人馬上開始追擊。08:52,貝蒂的旗艦「獅」號在20,000碼距離上開始射擊,09:09擊中了「布呂歇爾」號。09:11,希佩爾的旗艦「塞德利茨」號在18,000碼距離上還擊,其他德艦也紛紛開火,火力主要集中在英艦隊的先導「獅」和「虎」號上。09:28, 「獅」號被命中,炮彈穿透水線下裝甲並爆炸,海水浸沒一座煤艙,但不影響作戰能力。
英戰列巡洋艦追得越來越近,貝蒂發出信號:「攻擊各自的指定目標。」這道命令引起了一些混亂,德「毛奇」號沒有受到任何英艦的攻擊。然而「布呂歇爾」號因為在縱隊的最後,又慢又暴露,所以英艦都對准「布呂歇爾」號。09:40,「獅」號1發13.5英寸炮彈穿透「塞德利茨」號炮塔的炮座並爆炸,引燃了提升通道內的發射葯筒,致使火勢迅速向上方炮塔和下方彈葯庫蔓延,2座炮塔159名官兵無一倖免。「塞德利茨」號舷側火力頓時減少一半。10:01,「塞德利茨」號的1發280毫米炮彈命中「獅」號,打壞了2台發電機。10:18,「德弗林格爾」號的2發305毫米炮彈相繼命中「獅」號,其中1發炮彈穿透水線下主裝甲帶,造成左舷鍋爐水艙進水,鍋爐水被海水嚴重污染。這使得「獅」號以15節的速度落在後面。
可憐的「布呂歇爾」號被連連命中,炮彈一路鑽進了鍋爐艙,引燃了煤艙中的貯煤。一發炮彈在輪機艙爆炸,帶著火苗的油料四處飛濺。「布呂歇爾」號全艦起火並向左舷嚴重側傾,逐漸掉隊。在一個多小時內,這只船因內部爆炸而劇烈搖晃起來,但不肯下沉。
希佩爾利用機會加速返航。貝蒂不能「獅」號來追擊,指定「紐西蘭」號的艦長阿奇博爾德·穆爾海軍少將接替指揮,並發出信號:「攻擊敵人的後方」。他指的是還在開火的「德弗林格爾」號。但小心謹慎到膽小的穆爾,看錯了貝蒂的命令,帶領整個艦隊和英輕巡洋艦一起用暴風雨般的炮彈炮轟已經不能進行任何抵抗的「布呂歇爾」號。英國取得大捷的良機就這樣丟失了。
貝蒂立即再打旗語:「向敵人靠近些。」,於是穆爾就向「布呂歇爾」號靠近些。「布呂歇爾」號於12時15分徐徐傾覆了。當希佩爾的艦只在東南地平線上消失時,貝蒂轉移至快速驅逐艦「攻擊」號,趕上了他的中隊,再轉移至戰列巡洋艦「皇家公主」號,恢復了指揮。
此時,海面上布滿逃生的德國水兵,而德軍L5飛艇也出現在上空。乘員們並不知道下面的戰況,誤將「布呂歇爾」號認作沉沒的英艦,反而向正在打撈遇難者的英驅逐艦投下炸彈!當L5號飛艇返回基地後,報稱1艘英戰列巡洋艦沉沒,德艦上的一些軍官也信誓旦旦地聲稱看見英國列隊中第2艘戰列巡洋艦爆炸沉沒。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使德國大呼勝利。直到戰爭結束,當時並不在場的舍爾上將在撰寫回憶錄時,仍然堅稱擊沉英戰列巡洋艦「虎」號。
12時30分,海軍部的電報警告貝蒂,德國的整個公海艦隊已經開出,要把希佩爾的艦群護送進耶德灣。在貝蒂向英國返航時,主力艦隊開到現場,協助把打壞的「獅」號拖回羅賽斯修理。
英國報界把多格爾沙洲海戰作為皇家海軍的勝利而為之歡呼,但英國海軍高級軍官們得知具體詳情之後普遍感到氣憤。凱斯准將輕蔑地說:「還有那些被打敗的軍艦需要去擊沉,而穆爾和那伙人的望遠鏡卻都對准了可憐的、倍受折磨的『布呂歇爾』號,這是這場戰爭中最不幸的一幕。」
軍官們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穆爾應當根據常理行事,而不應該毫無疑義地盲目執行。老費希爾勛爵吼道:「只要他身上有一丁點納爾遜的氣質他就會追下去,而不管什麼信號!像納爾遜在哥本哈根和聖文森特角那樣!戰爭中的第一原則是不服從命令。任何傻瓜都會服從命令!」
貝蒂發狂了。他後來說:「那天的失望使我不堪回首。每個人都以為那是個大勝利,而實際上卻是一場慘敗。我原是打定主意要打沉全部4艘的。我們原是能夠擊沉4艘的。」
德國皇帝的火氣一點也不比費希爾勛爵的小。英格諾爾當初沒讓戰列巡洋艦做好准備,赫爾戈蘭灣海戰中沒用得上,現在他又沒能在多格爾沙洲海戰中讓戰列艦去支援希佩爾。德國皇帝立即解除了英格諾爾公海艦隊指揮官的職務,讓老邁多病但卻忠實聽話的海軍上將胡戈·馮·波爾接替。他告誡波爾要比其前任謹慎些。波爾完全忠誠地遵從皇帝的旨意。採取了艦隊絕對不活動的政策。波爾在1916年1月因絕症不得不辭職。這10個月內,他僅僅指派艦隊進行了5次「出擊」,而且沒有一次離開赫爾戈蘭灣192公里以上。
多格爾沙洲之戰未能以更有決定性的勝利告終,多半由於無能的穆爾少將,他立即被撤職。德國海軍的損失是一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沉,其他兩艘受損,九百五十四名船員陣亡。英國的損失包括兩艘船受損和十五人陣亡。德國海軍部最不安心的是英國人預先知道它的海軍行動。此後十八個月中,德國公海艦隊把重點放在潛艇活動方面。
舍爾在接任公海艦隊司令後,總結多格爾沙州之戰的經驗和教訓之後,制定了日德蘭的誘敵計劃,卻不知謹慎的傑利科每次出擊都將整個大艦隊置於戰列巡洋艦隊的後方。而貝蒂則對在多格爾沙州放走希佩爾耿耿於懷,發誓一有機會就要殲滅德國偵察艦隊。
「塞德利茨」號的損傷也給德國人上了一課。該艦在戰斗中僅中彈2發就嚴重喪失戰鬥力險些沉沒,其中隱患必須杜絕。而盡管「獅」號中彈16發,「虎」號中彈6發,但均沒有命中要害,使得英國人忽略了其中弊端。
英國的大艦隊與德國的公海艦隊之間的力量懸殊決定了雙方的海軍戰略。1914年,大艦隊擁有無畏艦21艘,而公海艦隊只有13艘。如果算上其餘大型水面艦艇如前無畏艦,戰巡,裝巡和普通巡洋艦,大艦隊對公海艦隊的優勢接近2倍。這也是英國自海戰史進入蒸汽時代以來一貫的戰略目標,即在海軍力量方面擁有比任何一個對手高兩倍的優勢。力量上的優勢決定了英國可以在一次集中各自全部海軍力量的艦隊決戰中穩操勝券,因此一次艦隊決戰對於英國來說是十分有利的,當然前提是投入決戰的力量必須是英國海軍的全部力量。但是對於德國來講,與英國進行主力艦隊決戰是下下策。因此德國的海軍戰略與英國不同,在建軍思路上也是以建設防禦型的海軍為准。德國海軍戰略是依靠艦隊防禦北海,通過其存在牽制英國的主力艦隊使其不敢離開英倫三島海域,同時以潛艇對英國主力艦隊進行騷擾或是讓潛艇在航路上攻擊英國商船。
1914年,費希爾的心腹,皇家海軍炮術專家,海軍上將傑里科被任命為大艦隊司令。時為海軍部首席海務大臣的丘吉爾對傑里科曾有一段著名的評論,他稱傑里科為「海軍軍官中唯一一位能夠在一個下午的時間內輸掉戰爭的人」。其實,這一評價對於傑里科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更何況在1914年臨陣換帥,任命傑里科當大艦隊司令的不是別人,正是丘吉爾本人。傑里科當時認為臨陣換帥不利於艦隊事務,建議海軍部該遷他為艦隊司令參謀長,但這一請求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傑里科上任後,以他特有的認真,嚴謹,冷靜及對待海軍事務一絲不苟的學者個性重整海軍。他是一個不喜歡讓運氣決定結果的人,他擔任司令後立刻開始猛抓大艦隊的炮擊訓練,迅速提高了大艦隊的官兵的戰斗素質。相比之下,英國海軍的另一位重要領導者,海軍上將貝蒂卻不具備傑里科的這些品質。貝蒂在成為被丘吉爾稱為「海上騎兵」的戰列巡洋艦隊的司令前經歷了流星一般的升遷,成為了繼納爾遜後英國海軍中最為年輕的海軍上將。貝蒂得以迅速升遷的原因在於他在數次戰斗中表現出的勇敢,以及他在倫敦的影響力,但是從治軍功績方面來講,貝蒂並沒有什麼成績,甚至從來沒有在海軍事務參謀部服務過,這是他與傑里科在履歷上的最大區別。
貝蒂無疑是一個勇猛的海軍將領,但是他治軍時的過分自信以及他在海軍內舉世無雙的名望使得他忽視了戰列巡洋艦的訓練。當傑里科率領大艦隊風雨無阻的進行炮擊訓練時,貝蒂的手下們仍然陶醉在貝蒂個人的戰斗精神光環下而充滿自信,他們認為在貝蒂的帶領下,他們是不可阻擋的。可是在後來的日德蘭海戰中,事實終於證明,在戰列艦時代的海戰中,只有訓練有素的海軍才是優秀的海軍,戰斗精神與昂揚的士氣僅是其次。該戰中貝蒂的戰列巡洋艦隊因為平時缺乏訓練,除了瑪麗皇後號的英勇奮戰之外,其餘戰艦幾乎毫無表現,而在戰前幾個月才臨時被調到貝蒂戰巡艦隊的大艦隊第5戰隊卻表現出色。在埃文托馬斯司令的率領下,由四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組成的第5戰隊在19000碼的距離迅速測距並精準命中德弗林格號,後來又重創了馮德塔恩號,呂佐號與賽德里茨號。低調的傑里科的治軍方法在這一刻得到了回報,但這是後話了。
大艦隊的母港處於斯卡帕灣,這一港口控制了北海連接大洋的出入口,但地理位置卻太過靠北,一旦敵人威脅不列顛的東海岸線,大艦隊無法快速反應並趕到。海軍部不止一次提議將大艦隊母港向南移動,但都被傑里科拒絕了。他的理由是只有斯卡帕灣的反潛工事最為完備。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國海軍來講,魚雷的破壞力一直是個被反復研究的話題。由於缺乏實際的戰例,並沒有什麼學說能夠對魚雷對艦隊造成的威脅進行估量。德國海軍十分重視魚雷艇與潛艇的發展。英國的魚雷驅逐艦的特點是艦炮口徑相對大,但魚雷管數量相對小,而德國的魚雷艇設計正好相反。傑里科為了確切評估德國的魚雷艇與潛艇威脅力,特地組織了一批相關專家,以數學模型的方式對每次發現或預估的魚雷攻擊破壞力進行分析評估。根據研究的結果,傑里科寫成報告並上交給海軍部。他預言,如果英國海軍母港南移,那麼就給德國潛艇提供了絕佳的襲擊機會。事實上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因為德國海軍本就打算在保持公海艦隊「存在」牽制大艦隊的同時,頻繁展開潛艇襲擊來消耗大艦隊。
由於英國海軍的母港仍然處於極北端,德國海軍修改了戰略。這次他們不僅僅要「存在並牽制」,而且決定時不時用戰巡艦隊快速在英國東部海域實行騷擾,然後在大艦隊的抵達前迅速逃離。由希佩爾指揮的德國戰巡艦隊已經在1914年進行過了一次這樣的炮擊,但德國方面並不知道在這個1915年1月,英國早已通過俄羅斯意外獲得的情報破譯了德國方面的情報碼,德國海軍一切調動都會被英國海軍部得知。1月15日,海軍部得知德國方面已有2艘戰巡出港,賽德里茨號與德弗林格號,但是英國海軍部卻不知道這次艦艇出港的具體目的地與行動計劃,於是命令由巡洋艦與驅逐艦組成的偵查力量前往海里格蘭去探知虛實。1月23日,英國海軍部確認了德國戰巡艦隊的大規模調動,海軍少將希佩爾率領以四艘戰艦為核心的編隊駛向多格爾沙洲,他接到的命令是「橫掃位於多格爾附近的一切英國力量」。他的四艘戰艦分別是旗艦賽德里茨號,緊接著是毛奇號,德弗林格號與一艘老舊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
在斯卡帕灣,傑里科下令進行啟航准備。貝蒂指揮的戰巡艦隊也已出擊,戰列分別是旗艦獅號,虎號,皇家公主號,紐西蘭號與不撓號,與此同時伴隨戰巡艦隊作戰的還有海軍中將布萊福德指揮的全部由前無畏艦組成的第3戰隊,古德諾准將指揮的第一輕巡洋艦隊。現在正值深冬,北海的海面冰冷而黑暗,在這片黑暗中,皇家海軍一支戰力強大的艦隊從羅西斯港啟航了。
多格爾沙洲海戰:
凌晨時分,天空漸漸白亮起來,獅號的艦橋上觀測到了遠方的艦影並立即發出暗號令,對方准確的回答了,是先前英國海軍部派到海里格蘭的偵查艦隊旗艦水精靈號。貝蒂命令古德諾准將的巡洋艦在戰巡艦隊前方展開,進行進一步偵查。不久,一艘巡洋艦,曙光女神號在4.5海里開外發現了一艘類似巡洋艦體型的艦影,曙光女神號發出暗號令,她得到的回答是由德國巡洋艦科爾堡號發射出的炮彈。多格爾沙洲海戰開始了。
現在天空漸漸明亮起來,科爾堡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三次擊中了曙光女神號,後者一邊將信息發給貝蒂,一邊開炮反擊,當炮彈開始在科爾堡號附近不停落下的時候,科爾堡號掉頭撤離。
7點30分,天空已經開始大亮了,古德諾准將的旗艦南安普頓號開始向希佩爾的戰巡艦隊方向航行進行偵查。在得知遭遇敵艦的信息後,德國海軍才藝很高的海軍將領希佩爾立即憑直覺感到這是個陷阱,不僅他面前的英國海軍力量強大,而且大艦隊正在准備啟航向這個方向航行。希佩爾立即下令,讓所有輕型艦艇向東轉向,然後自己率領4艘戰巡以單縱隊的陣型向東航行,返回母港。
一向勇猛善戰的貝蒂自然不願意放棄這個絕佳的戰斗機會,他在獅號上向戰巡艦隊下令,以25節的航速前進追擊!現在是8點15分。
25節的航速仍不足以追上希佩爾的戰巡艦隊,不過這已經是英國戰巡艦隊的最末尾的戰巡不撓號的理論最高速度了。令人敬佩的是,在不撓號的海員們的不懈努力下,這艘戰巡正在超越自己的最高速度,現在她打出了26節的信號旗。貝蒂在獅號上升起信號旗贊許不撓號的努力,「乾的不錯,不撓號」。
現在貝蒂的艦隊已經慢慢追上希佩爾的艦隊了,因為德國海軍艦隊序列中的老式裝巡布呂歇爾的關系,希佩爾無法以最高航速甩開貝蒂。但是貝蒂目前的速度仍然不足以達到作戰距離,為了縮短距離,貝蒂決定一拼了,獅號上很快升起了29節的信號旗,戰列末尾的戰艦無法達到這個速度也只好被甩開了。在這個高速下,即使是伴隨戰巡左右的驅逐艦也無法繼續跟隨,因為驅逐艦達到這個速度就會製造無數濃密的黑煙,這會影響到戰巡的火炮射擊。獅號的測距員們在因高速而顫抖的艦體上盡最大努力測量距離,然後報出2萬碼的數字,約為10海里。
8點52分,獅號前面的13.5英寸主炮在最大仰角狀態下開炮了,這枚炮彈在布呂歇爾號的船尾後方濺起水花。需要再次調整距離。
終於,獅號找到了合適的距離,炮彈開始落在布呂歇爾號的船頭前方,英國戰巡艦隊旗艦的前炮塔開始對布呂歇爾號展開齊射,可惜直到9點9分獅號才真正命中布呂歇爾號。
不久,虎號進入了交戰距離,將炮口對准布呂歇爾號,獅號於是將目標改為下一艘船,毛奇號。希佩爾的戰巡同時也開始還擊,她們將火力全部集中在獅號上,不久獅號附近水花四濺,被炮彈包圍。
9點28分,貝蒂的勇猛追擊帶來的不良後果顯現了,獅號在水線上被擊中,幸運的是並沒造成什麼嚴重損傷。貝蒂明白獅號承受不住四艘敵艦的集中火力,於是他下令將單縱隊變為斜縱隊,希望能以此分散敵艦的火力。同時他下令每艘戰巡都對各自對應的敵人戰巡展開攻擊,讓希佩爾艦隊每艘戰巡的射擊都受到干擾。當時貝蒂艦隊進入作戰距離的有四艘戰巡,獅號,虎號,皇家公主號與紐西蘭號。紐西蘭號開始對布呂歇爾號展開炮擊,老舊的布呂歇爾號在英國戰巡一系列猛攻之下已經漸漸支撐不住了。皇家公主號也開始攻擊毛奇號。此時虎號的艦長犯下了一個嚴重錯誤,他想當然的認為英國戰巡艦隊五艘戰巡已經全部進入作戰狀態,因此他決定與獅號一起夾擊賽德里茨號,而虎號對面的毛奇號卻在不受干擾的對獅號開展攻擊。
獅號漸漸開始找到狀態了。9點40分,一枚從獅號上發射出的炮彈重創了賽德里茨號的後炮塔,引爆了彈葯並引起大火,憑借三名船員的努力賽德里茨號才避免了毀滅,但是她的後炮塔已經被徹底打啞了。
但是在這次關鍵的命中之後,獅號的射擊又開始變得糟糕起來,在賽德里茨號與德弗林格號的夾擊之下,獅號被多次命中。一枚擊中其前炮塔的炮彈引起了大火,將前炮塔內的船員全部燒死。至於其餘的戰巡,他們在德國魚雷艇的濃密黑煙阻隔下,無法找到准確落彈點,炮彈打遠了也渾然不知,一個多小時內竟然無法命中德艦一次。直到伴隨戰巡作戰的巡洋艦編隊的古德諾准將發去訊息,告知他們的炮彈全部打遠了。古德諾的巡洋艦開始圍攻失敗命運已經註定的布呂歇爾號。這段時間內,貝蒂在混亂的戰場上誤判我方戰艦多次命中敵艦,認為決定性的勝利即將到來,事實卻並非如此。
10點18分,德弗林格號的12寸主炮2次命中獅號,並且都是水線位置,約100噸的水傾入了獅號的船底。獅號雖然目前可以保持速度,但是卻不能繼續在這種致命的火力下堅持多久了,他下令全體戰巡擺脫戰列主動與敵人接戰。
希佩爾的戰巡繼續向獅號上傾斜炮彈,但很快被貝蒂剩餘的四艘戰巡追上猛打,布呂歇爾號已經脫離了戰列向左舷區域偏移,勝利在望。
突然,獅號艦橋上傳出了潛艇威脅的警告(實際上只是一條漂浮的魚雷),貝蒂此時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下令全體戰巡向左舷轉向90度規避。這一過分敏感的決定將會讓英國戰巡艦隊丟失千辛萬苦追趕德戰巡的努力付諸東流,因為當貝蒂艦隊向北轉90度的時候,希佩爾的戰巡艦隊就可以趁機將他們甩開了。由於沒有布呂歇爾號的牽絆,這是很容易做到的。
貝蒂在下達轉90度的命令後立刻意識到這個彎轉大了。他收回先前的命令,然後升起向東北行駛的信號旗。他的意思是告訴其餘戰巡90度轉大了,德艦正在向東南行駛,在轉向90度後改向東北,可以彌補這一錯誤,追上希佩爾的戰巡。同時,他又打出「與敵艦隊後衛交戰」的旗幟。但就在這時,貝蒂的旗艦獅號突然失去了動力,只得退出戰列,現在戰巡艦隊由副司令,在紐西蘭號掛提督旗的莫爾海軍少將率領。莫爾並不知道先前轉向90度的目的,此時又見到獅號上面飄揚著兩個信號旗,「轉向東北」與「與敵艦後衛交戰」。莫爾錯誤的理解為貝蒂的命令是讓戰巡向東北方向繼續行駛並與已經被重創的布呂歇爾號交戰,他領著其餘戰巡立刻向東北行駛追擊布呂歇爾號,而希佩爾此時早已率領戰巡向東南方向逃遁了。
貝蒂當時並不知道莫爾的錯誤,以為其餘四艘戰巡已經追上了希佩爾的艦隊,又因為先前他誤判德國戰巡被多次命中,他此時認為決勝的時刻到了,發出了多格爾沙洲海戰的最後一道命令,納爾遜著名的「近敵攻擊」命令。
事實上,這個信號旗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時沒有一艘戰巡看見這個信號,她們全部在東北方向圍攻正在做最後的英勇戰斗的布呂歇爾號。終於,布呂歇爾號支持不住了,幾近沉沒,艦上的戰斗旗被降了下來,幾乎與此同時,英國的驅逐艦傾巢而出前去拯救如此英勇的船員。可惜的是,上空的德國飛機(根據某些資料,是L5飛艇)誤以為沉沒的布呂歇爾號是英國戰巡,於是開始對英國的驅逐艦與救生船展開攻擊,英國驅逐艦只得迅速放棄救援計劃。布呂歇爾號的792名船員中,只有237人倖存…
中午時分,貝蒂將艦隊重新編組,當他得知他希望的決勝並沒到來時,十分氣憤。多格爾沙洲海戰之後不久,莫爾就被解除了副司令的職務。
盡管戰果不佳,但仍是一場勝利。貝蒂的名聲更響了,在響徹的名聲背後,並沒人注意到皇家海軍最致命的問題,沒人注意到低下的射擊效率。傑里科本人並沒參加這次海戰,他手頭只有貝蒂的報告,而貝蒂錯誤判定英國戰巡多次命中敵人,因此即使是傑里科也沒注意到什麼嚴重的問題。海軍部甚至在後來不顧傑里科的強烈反對,將第5戰隊調給戰巡艦隊,貝蒂被認為是新一代的納爾遜。然而在日德蘭海戰中一切得到了驗證,賽德里茨號後炮塔的船員們沒有白死,貝蒂再次面對的希佩爾艦隊是由已經改善了炮塔彈葯管制系統的德國戰巡,和經過刻苦炮擊訓練的德國炮手,在第一階段的戰巡戰斗中,英國戰巡在德國戰巡的炮擊下吃盡苦頭,直到傑里科率領大艦隊趕到以近乎完美的艦隊指揮扭轉了局勢,但這是後話了。
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性質和結果是什麼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性質和結果是什麼?
詳細答案
解析:
1914~1918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燃遍歐洲大陸,延及非洲和亞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發生激烈的海戰。先後捲入這場戰爭的有33個國家,人口在15億以上。
大戰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時期,各國金融寡頭為獲取更大利潤、掠奪別國財富而進行的實力較量。它是由於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謀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決戰。
經濟和政治根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大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各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達到很高程度。各國金融寡頭憑借雄厚的資本力量,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各國 *** 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各資本主義強國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世界領土被瓜分殆盡。但帝國主義列強佔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去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還沒有殖扮首民地。德、美、日不滿意這種狀況,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間連續發生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和日俄戰爭。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為了轉嫁危機,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擴軍備戰,企圖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解決國內危機。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與法、英,俄國與奧匈矛盾加劇。1873年,德、奧、俄三國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戰爭後,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於1878年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使俄國在巴爾乾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引起俄國對德國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國與奧匈正式訂立軍事盟約。缺汪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建立後,俄、德兩國在貿易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乾的矛盾日益尖銳。1891~1894年法、俄訂立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國同日本簽訂盟約,企圖利用日本對付法、俄兩國,以保護自己的遠東利益。1904年英、法簽訂協定,承認各自的勢力范圍,英法協約關系建立。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見三國協約)。從此,以德、奧匈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正式形成。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各國加緊擴軍備戰步伐。1893~1913年,德國陸軍和海軍艦艇數量增加1倍多。奧匈帝國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並制定對俄國和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計劃。英國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設海軍。1906年,英國第一艘1.8萬噸級巨型裝甲艦無畏號下水。英國也擴充陸軍,建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准備開赴歐洲作戰。英國軍費開支總數達8600萬英鎊。1913年法國常備軍擴充到80萬人,1914年軍伏缺仔費開支增加到15億法郎,佔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國現役軍人達130萬人,同時加速修建通往德國的戰略鐵路和海軍建設。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使得戰爭危險日益增加。
局部戰爭 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並引起局部戰爭。1905和1911年,德、法兩國為爭奪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咽喉要地,引起兩次摩洛哥危機。1908~1909年,俄、奧、德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戰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亞危機。奧匈帝國兼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遭到塞爾維亞的反對。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年,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後,巴爾干同盟各國發生內訌,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俄、奧、德、英等列強利用巴爾干各國的民族矛盾,相互展開激列的斗爭。英、法、德各自為爭奪在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優勢,居間漁利。
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G.普林西普刺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密約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同時,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法國拒絕接受這一最後通牒。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軍已進入盧森堡。3日夜間,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曾對比利時中立承擔保證義務,於4日對德宣戰。5日,奧匈對俄國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和黑山(門的內哥羅)對德、對奧匈宣戰。
戰爭進程 大戰爆發後,奧匈軍隊向塞爾維亞進攻,德軍迅速繞道比利時向法國進攻。主要戰場在歐洲,歐洲有西線戰場、東線戰場以及巴爾干戰場、義大利戰場。歐洲西線的法國戰場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英、德、俄、法、日還進行了多次海戰,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空軍在大戰中第一次用於實戰。整個戰爭大體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 ①西線戰場。戰爭爆發後,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或稱小毛奇)於8月4日命令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從北部突入法國,企圖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以達到用速決戰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在激烈的邊境之戰中,德國與英法雙方投入350萬大軍搏鬥。英法軍一度被迫南撤,德軍侵入法國。9月5~9日,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反擊,迫使德軍撤退到馬恩河以北至凡爾登一線。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速決戰略破產,總參謀長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改由E.von法金漢擔任。馬恩河戰役後,11月中旬,雙方進入相持狀態,開始進行陣地戰。
②巴爾干戰場和東線戰場。7月28日奧匈帝國軍隊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爾維亞奮起抵抗,迫使奧匈軍隊全線退卻,俘敵5萬余眾。奧匈軍於9月再次對塞軍發動進攻。塞軍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帶。12月中旬,塞軍得到協約國提供的武器、彈葯和糧食,迅速收復貝爾格萊德並將奧匈軍趕出國境。在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羅馬尼亞邊境形成另一個主要戰場。德國在東線僅有一個第八集團軍放在東普魯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備部隊,共30萬兵力。俄軍最高統帥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為最高統帥)決定以其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1914年8月17日,俄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德軍。德軍任命P.von興登 堡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加強東線兵力,於8月26日對俄軍兩翼展開攻擊。經20多天的激戰,俄軍慘敗,損失兵力25萬人。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在波蘭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加里西亞地區,俄軍西南方面軍同奧匈軍發生激戰,雙方兵力超過100個師。經過盧布林赫爾姆戰役、加利奇萊姆堡戰役和哥羅多克戰役,奧匈軍損失40萬兵力,退守喀爾巴阡山脈一線。德軍為了支援奧匈軍,於9月下旬及11月對俄軍發動進攻,雙方均未突破對方防線。
③日本、土耳其參戰和英、法、德在非洲的爭奪。1914年8月6日,中國北洋軍閥 *** 宣告中立,並准備收回德國在山東膠州灣和青島的租借地。日本帝國主義8月23日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宣戰,趁火打劫,進攻中國青島,奪取德國在華權益。青島遂淪於日本之手。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先後佔領南太平洋德屬馬紹爾、加羅林和馬里亞納諸群島。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2日宣布「聖戰」。俄、土軍隊立即展開作戰,土軍第九集團軍被圍殲,損失7萬多人。戰前德國在非洲佔有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多哥、喀麥隆、德屬東非等地。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皆為協約國集團所佔有。多哥和喀麥隆為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劃為英國勢力范圍。德屬東非大部分劃歸英國,小部分劃給比利時。
第二階段(1915~1916) ①東線戰場。1915年2月,德奧軍隊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對俄軍展開全面進攻。交戰8個多月,俄軍丟失大片土地,退到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條直線的戰線上。俄軍傷亡、被俘達170多萬人。這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一次敗仗。
②西線戰場。1915年德軍在西線處於戰略防禦狀態,部署著200萬軍隊。法英聯軍共有300萬人,以法軍為主。1915年春,法英聯軍先後在香檳、阿杜瓦等地區對德軍發動進攻,聯軍傷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軍反擊法英聯軍,發動第二次伊普爾戰役。德軍不擇手段,在伊普爾以北英法軍結合部放置6000個毒氣罐,藉助西北風向英軍陣地施放大量氯氣,英軍1.5萬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死亡。伊普爾戰役後,雙方都使用化學武器。因軍隊配備了防毒面具,殺傷力不大。9~11月,法英聯軍在法國將領F.福煦統一指揮下連續發動進攻,但僅向前推進2~4千米,損失巨大,被迫停止攻擊,雙方憑陣地對峙,再次處於僵持狀態。
③義大利、保加利亞參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正式向奧匈帝國宣戰,開辟了意奧戰線。為了配合俄軍在東線作戰,1915年6月,意軍集結39個師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蘭提諾一帶奧匈軍發動進攻。意軍多次進攻未獲重大戰果。到1915年底,意奧戰線轉入陣地對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亞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分別與德、奧、土簽訂了軍事條約,形成德、奧、土、保四國軍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亞正式宣戰,立即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僅以20萬裝備不良的軍隊抵抗德、奧、保三國60多萬大軍的夾擊。10月下旬塞軍被擊潰,塞爾維亞全境被保軍和德奧軍佔領。
④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⑤羅馬尼亞、希臘參戰。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經過長時間觀望後向奧匈宣戰。羅軍統帥部以收復被匈牙利占據的特蘭西瓦尼亞為主要目標,發動進攻。在德奧土保聯軍兩線夾擊下,羅軍潰敗,傷亡25萬人。羅馬尼亞大部分領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為同盟國佔領。1917年6月底,希臘向同盟國宣戰。
⑥海上戰役和空軍的出戰。1914年8月28日,英國艦隊進入北海同德國艦隊進行海戰。德國3艘巡洋艦被擊沉,幾艘驅逐艦受重創。隨後,英國海軍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德兩國艦隊還在安的列斯群島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發生海戰。1916年5月31日,英國艦艇150多艘在日德蘭海面同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激戰,英國損失大小艦只14艘,德國被擊沉11艘。針對英國海軍的封鎖,1915和1917年德國兩度展開「無限制潛艇戰」。它的潛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處攻擊協約國以及中立國的艦船,擊沉英、美等國許多商船,給協約國造成一定威脅,但未能扭轉海上被動局面。大戰中,空軍發展迅速並用於實戰。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戰役中,英、德雙方不斷出動飛機空戰,爭奪制空權。大戰結束時,德奧方面擁有3300架飛機,協約國方面擁有8000多架飛機。
第三階段(1917) ①戰場形勢。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嚴重。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1917年初,協約國西線總兵力近400萬人。德國在西線僅有250萬兵力。德軍為避免決戰,撤退到興登堡防線設防。1917年法軍英軍分別發動進攻,但未能擴大戰果。西線戰局仍陷入僵持狀態。
1917年8月意軍在伊松佐河向奧匈軍發動幾次進攻,均無進展。10月,德奧軍在卡波雷托突破意軍防線。意軍全線潰退,被俘33.5萬人,傷亡13萬人。
②俄國退出戰爭。在東線戰場,1917年3月12日(俄歷2月27日),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權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 *** 決定繼續進行戰爭,7月初在西南戰線對德、奧發動進攻。德奧聯軍反擊,俄軍全線潰退。9月,德軍在里加灣對俄軍西北防線發動強大攻勢,佔領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無產階級舉行武裝起義,取得十月革命勝利。蘇俄 *** 決定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並於1918年3月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俄國完全退出戰爭。
③美國參戰。1914年大戰爆發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物資,大發橫財。1917年3月,美國 *** 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聯盟反美,在國內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1917年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賴比瑞亞、暹羅(泰國)、漢志(今沙特 *** 西部)等國家。到大戰結束時,陸續派往前線的美國軍隊達200萬人。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美國成了協約國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集團的軍火和各種物資及直接貸款總額將近100億美元。
④中國參戰。1917年2月,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採取一致行動。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取得歐洲幾個大國對其承襲德國原在華權益的承諾後,也支持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 *** 正式對德、奧宣戰,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大戰結束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將兵力集中於西線。1918年3~7月,德軍發動5次大規模進攻,均未取得重要的進展。此時幾十萬美軍抵達歐洲參戰,德軍已再無力組織進攻。從7月下旬至8月底,協約國聯軍對德軍連續發動進攻,德軍退守興登堡防線,處於被動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聯軍對德軍發動總攻。德軍無力抵抗,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開御前會議,德軍統帥興登堡和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承認已無力繼續戰爭。德皇改組內閣,任命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為總理,向協約國提出停戰談判要求。與此同時,從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在協約國軍隊的攻擊下先後投降。奧匈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要求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1918年10月11日,波蘭國會宣布波蘭屬地脫離奧匈帝國,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10月28日,維也納爆發工人總 *** 和士兵 *** *** ,迫使奧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奧地利共和國。德國已處於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 *** ,宣布成立共和國。
11月11日清晨,德國 *** 代表M.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必須在15天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出其軍隊。同時須從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及非洲撤出軍隊。還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25000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5000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了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⑻ 一戰後德國海軍剩下的戰艦去哪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停戰協定,德國公海艦隊遭到扣押。1918年11月21日,74艘德國戰艦在協約國艦隊的押解下,駛入斯卡帕灣。所有火炮的開火裝置已被拆除,水兵數額被限令到最低,所攜帶的燃料幾乎不能讓艦隊駛離奧克尼群島周邊水域。1919年,擬定凡爾賽和約的談判十分不順利,德國人認為並沒有輸掉戰爭,把和談看作是爭取權利的最後機會,然而英國卻不這樣認為。最後,英國政府向德國政府下達最後通牒:要麼6月21日中午之前全盤接受,要麼再次面臨戰爭。此時的德國人決定屈服,但需要兩天時間「體面的准備」。但沒有人把談判最新進展及時告訴在斯卡帕灣的艦隊指揮官馮•路特。看到當地英國報紙關於「停戰談判瀕臨破裂」和「可能恢復軍事敵對」的報道使德國軍官們以為雙方的談判已經破裂,敵對狀態已經恢復,防止艦隊落入敵人手中的唯一機會,只有在敵人行動鄭滾之前自行將其鑿沉。不甘讓這些重型水面艦艇落入腔滑敵人手中的艦隊官兵,事前就做好了沉船准備。
1919年6月21日,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出海訓練。10:30,全體德國軍艦都收到來自旗艦「埃姆登」號巡洋艦上發出的預先制定的信號——彩虹。軍官下令升起被禁止的艦隊旗、戰旗和Z信號旗,打開通海閥門和水密艙門,12:16,「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首先沉沒,其餘軍艦也一艘艘相繼沒入水中,最後沉沒的是戰列巡洋艦「興登堡」號。英國艦隊急忙從訓練中返航,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補救,但是根本無法阻止如此大規模的集體自沉行動。海軍史上最壯烈的自沉行動歷時約6個小時。全部74艘被拘留的德國軍艦中有52艘沉入了海底,包括11艘戰列艦中的10艘和所有5艘戰列巡洋艦。沉沒軍艦噸位為被扣押艦隊總噸位的95%。
喊圓余協約國對沉船行動很憤怒,作為補償,指定德國將另外8艘戰列艦和8艘巡洋艦交給協約國,此外還有協約國指定之大量的輔助艦艇。結果,戰後的德國海軍的主力艦僅保留下來6艘老式的戰列艦。
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哪些國家參戰
1914~1918年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這場帝國主義戰爭歷時4年3個月,戰火燃遍歐洲大陸,延及非洲和亞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發生激烈的海戰。先後捲入這場戰爭的有33個國家,人口在15億以上。
大戰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時期,各國金融寡頭為獲取更大利潤、掠奪別國財富而進行的實力較量。它是由於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謀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決戰。
經濟和政治根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大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尺褲,各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的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達到很高程度。各國金融寡頭憑借雄厚的資本力量,實際上成為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各國政府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各資本主義強國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世界領土被瓜分殆盡。但帝國主義列強佔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去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還沒有殖民地。德、美、日不滿意這種狀況,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間連續發生美西戰爭、英布戰爭和日俄戰爭。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化,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為了轉嫁危機,各帝國主義國家加緊擴軍備戰,企圖以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解決國內危機。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19世紀70年代陵爛簡以後,德國與法、英,俄國與奧匈矛盾加劇。1873年,德、奧、俄三國建立三皇同盟。俄土戰爭後,德國宰相O.von俾斯麥於1878年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使俄國在巴爾乾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引起俄國對德國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歷謹,德國與奧匈正式訂立軍事盟約。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建立後,俄、德兩國在貿易上的競爭加劇,俄、奧兩國在巴爾乾的矛盾日益尖銳。1891~1894年法、俄訂立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建立。1902年英國同日本簽訂盟約,企圖利用日本對付法、俄兩國,以保護自己的遠東利益。1904年英、法簽訂協定,承認各自的勢力范圍,英法協約關系建立。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見三國協約)。從此,以德、奧匈為主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正式形成。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各國加緊擴軍備戰步伐。1893~1913年,德國陸軍和海軍艦艇數量增加1倍多。奧匈帝國追隨德國也加緊擴充軍備,並制定對俄國和塞爾維亞作戰的軍事計劃。英國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設海軍。1906年,英國第一艘1.8萬噸級巨型裝甲艦無畏號下水。英國也擴充陸軍,建立一支1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准備開赴歐洲作戰。英國軍費開支總數達8600萬英鎊。1913年法國常備軍擴充到80萬人,1914年軍費開支增加到15億法郎,佔法國全部國家預算的38%。1913年,沙皇俄國現役軍人達130萬人,同時加速修建通往德國的戰略鐵路和海軍建設。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使得戰爭危險日益增加。
局部戰爭 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系列國際危機,並引起局部戰爭。1905和1911年,德、法兩國為爭奪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咽喉要地,引起兩次摩洛哥危機。1908~1909年,俄、奧、德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戰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亞危機。奧匈帝國兼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遭到塞爾維亞的反對。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年,巴爾干半島的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等4個王國結成同盟,發動共同反對土耳其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後,巴爾干同盟各國發生內訌,又爆發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俄、奧、德、英等列強利用巴爾干各國的民族矛盾,相互展開激列的斗爭。英、法、德各自為爭奪在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優勢,居間漁利。
薩拉熱窩事件與大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軍隊,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的青年波斯尼亞成員G.普林西普刺殺。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密約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同時,德國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法國拒絕接受這一最後通牒。8月3日,德國對法國宣戰。在此前一日,即8月2日德軍已進入盧森堡。3日夜間,德軍侵入比利時。英國曾對比利時中立承擔保證義務,於4日對德宣戰。5日,奧匈對俄國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宣戰。塞爾維亞和黑山(門的內哥羅)對德、對奧匈宣戰。
戰爭進程 大戰爆發後,奧匈軍隊向塞爾維亞進攻,德軍迅速繞道比利時向法國進攻。主要戰場在歐洲,歐洲有西線戰場、東線戰場以及巴爾干戰場、義大利戰場。歐洲西線的法國戰場是決定全局的主戰場。英、德、俄、法、日還進行了多次海戰,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空軍在大戰中第一次用於實戰。整個戰爭大體分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4) ①西線戰場。戰爭爆發後,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或稱小毛奇)於8月4日命令德軍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從北部突入法國,企圖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以達到用速決戰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在激烈的邊境之戰中,德國與英法雙方投入350萬大軍搏鬥。英法軍一度被迫南撤,德軍侵入法國。9月5~9日,在馬恩河戰役中,法軍反擊,迫使德軍撤退到馬恩河以北至凡爾登一線。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速決戰略破產,總參謀長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職,改由E.von法金漢擔任。馬恩河戰役後,11月中旬,雙方進入相持狀態,開始進行陣地戰。
②巴爾干戰場和東線戰場。7月28日奧匈帝國軍隊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塞爾維亞奮起抵抗,迫使奧匈軍隊全線退卻,俘敵5萬余眾。奧匈軍於9月再次對塞軍發動進攻。塞軍一度退入中部高原地帶。12月中旬,塞軍得到協約國提供的武器、彈葯和糧食,迅速收復貝爾格萊德並將奧匈軍趕出國境。在東線,從波羅的海沿岸到羅馬尼亞邊境形成另一個主要戰場。德國在東線僅有一個第八集團軍放在東普魯士,加上柯尼斯堡要塞警備部隊,共30萬兵力。俄軍最高統帥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大公為最高統帥)決定以其西北方面軍進攻東普魯士德軍。1914年8月17日,俄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德軍。德軍任命P.von興登 堡為第八集團軍司令,加強東線兵力,於8月26日對俄軍兩翼展開攻擊。經20多天的激戰,俄軍慘敗,損失兵力25萬人。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在波蘭與奧匈帝國接壤的加里西亞地區,俄軍西南方面軍同奧匈軍發生激戰,雙方兵力超過100個師。經過盧布林�赫爾姆戰役、加利奇�萊姆堡戰役和哥羅多克戰役,奧匈軍損失40萬兵力,退守喀爾巴阡山脈一線。德軍為了支援奧匈軍,於9月下旬及11月對俄軍發動進攻,雙方均未突破對方防線。
③日本、土耳其參戰和英、法、德在非洲的爭奪。1914年8月6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宣告中立,並准備收回德國在山東膠州灣和青島的租借地。日本帝國主義8月23日參加協約國方面對德宣戰,趁火打劫,進攻中國青島,奪取德國在華權益。青島遂淪於日本之手。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先後佔領南太平洋德屬馬紹爾、加羅林和馬里亞納諸群島。1914年11月2日,土耳其在德國拉攏下,宣布同英、法、俄斷交,12日宣布「聖戰」。俄、土軍隊立即展開作戰,土軍第九集團軍被圍殲,損失7萬多人。戰前德國在非洲佔有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多哥、喀麥隆、德屬東非等地。第一次大戰爆發後,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皆為協約國集團所佔有。多哥和喀麥隆為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劃為英國勢力范圍。德屬東非大部分劃歸英國,小部分劃給比利時。
第二階段(1915~1916) ①東線戰場。1915年2月,德奧軍隊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對俄軍展開全面進攻。交戰8個多月,俄軍丟失大片土地,退到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條直線的戰線上。俄軍傷亡、被俘達170多萬人。這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一次敗仗。
②西線戰場。1915年德軍在西線處於戰略防禦狀態,部署著200萬軍隊。法英聯軍共有300萬人,以法軍為主。1915年春,法英聯軍先後在香檳、阿杜瓦等地區對德軍發動進攻,聯軍傷亡巨大,收效甚微 。4月下旬,德軍反擊法英聯軍,發動第二次伊普爾戰役。德軍不擇手段,在伊普爾以北英法軍結合部放置6000個毒氣罐,藉助西北風向英軍陣地施放大量氯氣,英軍1.5萬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死亡。伊普爾戰役後,雙方都使用化學武器。因軍隊配備了防毒面具,殺傷力不大。9~11月,法英聯軍在法國將領F.福煦統一指揮下連續發動進攻,但僅向前推進2~4千米,損失巨大,被迫停止攻擊,雙方憑陣地對峙,再次處於僵持狀態。
③義大利、保加利亞參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正式向奧匈帝國宣戰,開辟了意奧戰線。為了配合俄軍在東線作戰,1915年6月,意軍集結39個師的兵力向伊松佐河沿岸和特蘭提諾一帶奧匈軍發動進攻。意軍多次進攻未獲重大戰果。到1915年底,意奧戰線轉入陣地對峙。1915年9月,保加利亞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分別與德、奧、土簽訂了軍事條約,形成德、奧、土、保四國軍事同盟。10月14日,保加利亞正式宣戰,立即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僅以20萬裝備不良的軍隊抵抗德、奧、保三國60多萬大軍的夾擊。10月下旬塞軍被擊潰,塞爾維亞全境被保軍和德奧軍佔領。
④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前線所有大炮對凡爾登附近狹窄的三角地帶連續轟擊10多個小時,將這一小塊地區的森林、山頭、戰壕夷為平地,隨後以6個師兵力向前推進。法軍總司令霞飛增派援軍,任命H.P.貝當為凡爾登地區司令,組織法軍拚死抵抗。雙方出動飛機進行空戰和轟炸對方的機場與補給線。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殺傷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但未能取勝。法英聯軍於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帶對德軍陣地發動強大攻勢,英軍首次使用新發明的36輛坦克,德軍頑強抵抗,守住了防線。10~12月,法軍在凡爾登調集部隊,開始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德軍戰略進攻終於失敗。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⑤羅馬尼亞、希臘參戰。1916年8月27日,羅馬尼亞經過長時間觀望後向奧匈宣戰。羅軍統帥部以收復被匈牙利占據的特蘭西瓦尼亞為主要目標,發動進攻。在德奧土保聯軍兩線夾擊下,羅軍潰敗,傷亡25萬人。羅馬尼亞大部分領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為同盟國佔領。1917年6月底,希臘向同盟國宣戰。
⑥海上戰役和空軍的出戰。1914年8月28日,英國艦隊進入北海同德國艦隊進行海戰。德國3艘巡洋艦被擊沉,幾艘驅逐艦受重創。隨後,英國海軍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德兩國艦隊還在安的列斯群島水域、印度洋、太平洋、南大西洋多次發生海戰。1916年5月31日,英國艦艇150多艘在日德蘭海面同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激戰,英國損失大小艦只14艘,德國被擊沉11艘。針對英國海軍的封鎖,1915和1917年德國兩度展開「無限制潛艇戰」。它的潛艇在北海和大西洋到處攻擊協約國以及中立國的艦船,擊沉英、美等國許多商船,給協約國造成一定威脅,但未能扭轉海上被動局面。大戰中,空軍發展迅速並用於實戰。1916年7~11月的索姆河戰役中,英、德雙方不斷出動飛機空戰,爭奪制空權。大戰結束時,德奧方面擁有3300架飛機,協約國方面擁有8000多架飛機。
第三階段(1917) ①戰場形勢。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嚴重。軍事實力大大削弱,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1917年初,協約國西線總兵力近400萬人。德國在西線僅有250萬兵力。德軍為避免決戰,撤退到興登堡防線設防。1917年法軍英軍分別發動進攻,但未能擴大戰果。西線戰局仍陷入僵持狀態。
1917年8月意軍在伊松佐河向奧匈軍發動幾次進攻,均無進展。10月,德奧軍在卡波雷托突破意軍防線。意軍全線潰退,被俘33.5萬人,傷亡13萬人。
②俄國退出戰爭。在東線戰場,1917年3月12日(俄歷2月27日),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沙皇政權被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決定繼續進行戰爭,7月初在西南戰線對德、奧發動進攻。德奧聯軍反擊,俄軍全線潰退。9月,德軍在里加灣對俄軍西北防線發動強大攻勢,佔領里加。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無產階級舉行武裝起義,取得十月革命勝利。蘇俄政府決定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並於1918年3月同德國及其同盟國——奧匈帝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俄國完全退出戰爭。
③美國參戰。1914年大戰爆發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物資,大發橫財。1917年3月,美國政府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聯盟反美,在國內掀起反德浪潮。同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1917年隨美國之後對德宣戰的有巴西、古巴、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賴比瑞亞、暹羅(泰國)、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西部)等國家。到大戰結束時,陸續派往前線的美國軍隊達200萬人。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美國成了協約國的支柱和主要基地。大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集團的軍火和各種物資及直接貸款總額將近100億美元。
④中國參戰。1917年2月,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採取一致行動。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取得歐洲幾個大國對其承襲德國原在華權益的承諾後,也支持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大戰結束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將兵力集中於西線。1918年3~7月,德軍發動5次大規模進攻,均未取得重要的進展。此時幾十萬美軍抵達歐洲參戰,德軍已再無力組織進攻。從7月下旬至8月底,協約國聯軍對德軍連續發動進攻,德軍退守興登堡防線,處於被動局面。
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聯軍對德軍發動總攻。德軍無力抵抗,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開御前會議,德軍統帥興登堡和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承認已無力繼續戰爭。德皇改組內閣,任命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為總理,向協約國提出停戰談判要求。與此同時,從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奧匈帝國在協約國軍隊的攻擊下先後投降。奧匈帝國境內被壓迫民族要求擺脫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1918年10月11日,波蘭國會宣布波蘭屬地脫離奧匈帝國,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並成立獨立的共和國。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10月28日,維也納爆發工人總罷工和士兵遊行示威,迫使奧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奧地利共和國。德國已處於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 ,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9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
11月11日清晨,德國政府代表M.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必須在15天內從法國、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出其軍隊。同時須從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匈帝國及非洲撤出軍隊。還必須交出5000門大炮、25000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5000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了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⑽ 一戰中德國的損失是多少
德意志帝國在1913年擁有6690萬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其軍事人員死亡177.3萬人,連同負傷和被俘失蹤者共714萬人;因飢餓、貧困、瘟疫、戰爭而死亡的人數高達630多萬人,接近全國人口總數的9.5 %。它的直接軍費支出約800億馬克(按1914年不變價格計算,摺合190.4億美元),相當於其同期國民收入的40 % 以上。整個工業生產下降43 %。在貢比涅森林簽署停戰協定時,德方除承諾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遣返所有協約國戰俘以外,還要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以及5000台機車、1.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此前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以及其他被奪去的海外資產,德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傾家盪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