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建別墅

德國人怎麼建別墅

發布時間:2023-05-10 16:23:39

⑴ 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奇跡是因為有「匠人精神」請不要再搞笑了

前些日子有人一讀者在後台問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為什麼它們的經濟能在戰後很短的時間內再次飛速的發展起來?

比如,德國在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投降。戰敗後的德國被炸成了廢墟,而且被要求付出巨額的賠償款,然而僅僅過了20年德國又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並在1939年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差點就幹掉了整個歐洲。

要不是在蘇聯和英國的頑強抵抗下,再加上美國的參戰,現在的歐洲說不定就是一個統一的聯邦制國家了。

不管怎麼說,德國最終還是失敗了,整個國家再次化為廢墟,而且被要求賠償了更多的戰敗賠款。

然而,在二戰後不到30年的時間內,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並一直領先到現在。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日本身上!

二戰後期,為了逼迫日本投降,美國對日本所有的大城市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幾乎摧毀了所有的工業設施。而且美國還在廣島和長崎扔下了兩顆原子彈,整個日本幾乎都被炸成了廢墟。

然而,在戰後很短的時間內,日本經濟便再次恢復起來,並在1978年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為什麼兩個戰敗國的經濟都能在戰後很短的時間內再次發展發起?這是偶然還是必然?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網路上流傳最廣的原因是:日本和德國都有「匠人精神」。

我估計絕大多數的人可能都看過「德國百年油包紙」的這么個「毒雞湯」。

2010年的時候,網路上出現一個帖子:青島原德國租界區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一家德國企業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准,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范圍內,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裡面全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亮光如新。

這個消息太過「震驚」了,在網路上被瘋狂的傳播,於是「德國油包紙」就成了德國匠人精神的代表。

後來,這件事被辟謠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結束。

在2013年的時候,有人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個「升級版」的「油包紙」: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介面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這個謠言被一個很牛,但對下水道行業比較外行的名人給轉發了,再次引爆網路。

然而,事實的真相是:青島市市區的排水系統總長將近3000公里,「德國造」排水系統所佔比例不到1/1000,網傳「油紙包」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但是,辟謠哪有謠言來的快和傳播的廣啊?

於是,大家都記住了「德國油包紙」,並成為德國「匠人精神」的代表。

同樣,網路上也流傳著千奇百怪的日本「匠人精神」的案例。

當然了,在網路上分析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日德是多麼的重視教育、有信仰、是「民主」國家等等……

我們承認,這些可能會對日德戰後經濟有所幫助,但是絕非主要原因。

其實,日德經濟能在二戰後飛速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第一,它們在戰前就已經進入工業 社會 ,具有完備的工業基礎。

第二,佔了「美蘇爭霸」的光。

第三,依靠戰爭賠款,佔領了其它國家的市場。

第四,以「放棄」國防為代價,發展經濟。


01


我們都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歐洲。

在1834年的時候德國就進入了工業 社會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已經在工業 社會 待了80多年,各種工業體系已經比較完備了。

那個時候的工業種類不像現在這么多,主要是紡織、化工、建築、 汽車 、飛機製造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


同樣,日本大概也是在那個時間段進入工業 社會 的。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國力日漸強盛。


在1894年的時候,中日之間發生了甲午戰爭。


那個時候,雖然中國已經開展的「洋務運動」,但是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基本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的軍艦都是從西方國家花大價錢購買來的,而日本都已經可以製造先進的戰艦了。


正是因為日本和德國比我們提前 接近100年的時間進入了工業 社會 ,積累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所以日本和德國才能在戰敗後再次快速的發展起來(總的說來人家戰敗了,底子和相關的機構都在,有連續性)


其實,這個一點都不難理解,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會完全的明白。


很多人玩過網路 游戲 吧?


比如,一個網路 游戲 ,我已經玩到100級了,你才玩到20級,這個時候我的號被封了,得從頭開始玩。但是,即使我重新開始玩,我的升級速度也肯定要遠比你要快。


為什麼?


因為我經歷過0-100級之間的這個過程,哪個地圖有什麼好的裝備、哪條路走不通、那個怪給的經驗多、刷不同的副本需要什麼樣的技巧……


這些我都非常清楚,所以升級起來特別的快。


雖然德國和日本在大戰後整個國家都被破壞了,但是它們的工業基礎還在——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都還在,所以很快的就發展起來了。


這就是 德國和日本在戰後能快速發展起來的第一個原因:他們在戰敗前就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工業基礎。


02


日德快速發展起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美蘇爭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緊接著美國和蘇聯就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開啟了爭霸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和以蘇聯為代表的 社會 主義在這個星球上開啟了長達40多年的爭霸模式。


日本和德國是兩個戰敗國,也是美蘇爭霸的前沿陣地:美國和蘇聯都在這兩個地方囤積了重兵,防止對方向己方勢力范圍內進行滲透!


比如美軍和蘇軍同時攻進了德國,把德國一分為二:蘇聯控制了德國的東部,叫做民主德國;美國控制了德國的西部,叫做聯邦德國。

雙方在對抗的前沿布置了大量的軍隊、武器等。


為了便於對抗,美國和蘇聯在東德和西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促進了德國的經濟發展。


試問:你從美國生產大量 汽車 、飛機和大炮運到德國劃算,還是在德國本土直接生產劃算?


再加上,那麼多軍隊駐扎在德國,要吃、要喝、要玩、要用吧,小小的德國承擔著兩個超級大國對峙需要的海量物資,經濟發展焉能不快?


更何況,戰敗前的德國,工業基礎本身就非常強大。


日本和德國稍微有點區別,日本不是美蘇爭霸的最前沿,但是日本得到的好處更多、更大。


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在二戰的時候,蘇聯的海軍相對比較薄弱,所以無法和美國爭奪日本,於是雙方將爭霸的前沿轉陣地移到了朝鮮半島。

美蘇在歐洲對峙只是「冷戰」,但是在朝鮮半島卻形成了「熱戰」——雖然蘇聯沒有和美國發生直接的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但是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代替了蘇聯和美國在朝鮮發生了一場大戰。


正是因為這場戰爭,讓日本飛速的發展起來!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的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默許後,突然越過「三八線」,向韓國發動全面進攻——朝鮮戰爭爆發。


由於日本離朝鮮戰場非常近,又是美軍駐扎的主基地, 所以日本立刻就變成了美國在遠東的兵工廠和前沿基地。


戰爭對纖維、金屬乃至 汽車 等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國將大量的訂單給了日本,加速了這些行業迅速恢復。


比如,1950年7月31日,美第八軍後勤部向豐田公司訂購1000輛軍用卡車,1951年3月1日又從豐田訂購了各種卡車3679輛。


《豐田 汽車 二十年史》這樣記載了這段 歷史 : 「我公司正是因美軍的訂貨而擺脫了危機。」

戰爭結束後,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的石川七郎說道: 朝鮮戰爭是上天對日本經濟的恩賜。


日本戰後的首任首相吉田茂後來回憶:


由於朝鮮戰爭的軍需物資在日本訂貨,以及海外市場的全面繁榮,日本的商品輸出有了飛躍的增加……


美國駐日大使 R·墨菲說道:


日本以驚人的速度把四個島變成一大供應基地,沒有這一招,朝鮮戰爭是打不下去的。日本國民像支援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一樣努力生產。只是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是純粹的消耗,日本則是大大獲益。日本電力70%、煤炭80%、海陸交通90%、100萬人以上為朝戰服務。豐田卡車滿足了美軍需用,擺脫了積壓。


《第1 財經 日報》評論道:


日本通過充當美軍的後勤補給基地而成為朝鮮戰爭的受益者。在朝鮮戰爭「特需」的拉動下,日本經濟迅速擺脫蕭條。戰爭爆發僅4個月,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就超過戰前水平。此外,日本在二戰後被完全剝奪的軍事工業在朝鮮戰爭中得以初步恢復。更重要的是,日本公司在戰時引進了大量的美國技術。僅在美國國內交易所登記的知識產權轉移就從1950年的27件,到1951年的101件,再到1952年的133件,逐年遞增。更多的則是未登記的、由日本人超群的模仿能力而完成的「技術轉移」。正是這些技術奠定了日本上世紀50年代的經濟起飛。


……


我們公正客觀的說:美蘇爭霸原本就是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如果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那麼對蘇聯的威脅更大,因為那時蘇聯和美國的主戰場在歐洲,蘇聯的亞洲部分是比較貧瘠的西伯利亞地區,兵力比較薄弱,一旦朝鮮半島完全被美國佔領,那麼蘇聯就會被美國東西夾擊,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


正是因為如此,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時候,蘇聯才答應給中國大量援助——這就是後來的「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的由來。


所以, 日德戰後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它們都是美蘇爭霸的前沿,美國和蘇聯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促進了它們的經濟飛速發展。


03


日德戰後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原因就是: 戰敗後巨額賠償加快了對周邊國家的市場佔領。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


戰後在是否要德國戰敗賠償款的問題上,當時就有很多人提出了異議。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


他一針見血的指出:


如果希望德國支付賠款,就要允許它大規模出口,而德國的出口必然侵蝕英法的國際市場。於是,德國越能支付賠款,就越會削弱英法的製造業,等德國支付完賠款,英法的末日也就到了。


結果,完全被凱恩斯給說中了!


一戰失敗後,德國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商品快速的佔領歐洲市場,並在短短的20年後,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在二戰後的經濟發展,也是同樣如此。


朝鮮戰爭以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各行各業的產能開始大量過剩,想要保持經濟繼續發展下去,就必須要佔領別國市場。


然而,由於二戰剛剛結束不久,整個亞洲的反日情緒非常嚴重,日本商品根本就賣不動。


那個時候,亞洲國家也因為戰爭的破壞,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急需購買大量的物資發展經濟,於是日本採取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 利用提供廉價商品來代替戰爭賠償款。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是種地的,我欠你100萬,根本還不起,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想我能快速的還上你的錢,只能購買我的糧食來抵債。由於我欠你很多錢要還,所以肯定會把糧食便宜點賣給你。就這樣,你的農業就被我搞廢了,以後都得依靠我。


日本採取的就是同樣的辦法。


二戰後,日本需要賠償亞洲國家很多錢,如果日本給他們錢的話,那麼就有兩種選擇:


第一,亞洲國家拿著賠償的錢去日本購買各種物資、商品和技術,這就等於我給你錢,然後你拿著我給你的錢購買我的東西。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還不如讓日本直接賠東西。


第二,亞洲國家拿著賠償款去其它國家購買物資、商品和技術。


對於日本來說,當然希望大家選第一種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大家選擇第一種,而不是第二種呢?


日本採取了兩種辦法:

第一,日本提供全套服務,而且價格便宜。


比如日本對緬甸的2億美元戰爭賠償,就換成了向緬甸提供運輸設備,包括公共 汽車 、小轎車、鐵路運輸車輛及其他能源設施(如緬甸首都仰光的巴魯河水電站)等等,全部技術人員和成套設備均由日本提供。


你要是買美國的,美國人是不可能給你提供全套服務的,而且價格會貴很多。


第二,日本賠償給戰勝國的不是美元,而是日元。


賠償日元有什麼好處?


日元是日本的貨幣,不是國際貨幣,其它國家是不認的,所以你拿到日元以後只能到日本購買東西。


這就變相的等於賠償給你商品了。

大家想想,你用日本的賠償款購買了日本物廉價美的商品,這些商品的技術服務、零部件供應、標准都是日本的,你本國的還能發展起來嗎?


以後,你都得依靠日本。


舉個簡單的例子:供電設備。


目前世界上的電壓主要有美國型(110v-130v)和歐洲型(220v-240v),但日本型比所有型都要低,只有110伏。


你用了日本人的電廠供的電,就得配日本出的電氣產品,否則根本帶不動。以後維修自然也需要日本的技工,如果要更新換代,最方便替換的肯定也是日本的產品……


比如,我們中國的電壓是220伏,如果現在都要改成110伏,誰能受得了?誰能改得起?需要海量的時間和金錢。


就這樣, 日本依靠戰爭賠款出口成套商品、技術和服務,不但很快償還了戰敗賠償款,而且還順帶佔領了整個亞洲市場。


直到現在,很多亞洲國家還沒有擺脫日本「戰敗賠償」帶來的嚴重後果,很多國家的很多行業依舊採取的是日本標准。


二戰後,我們沒有要日本的戰敗賠償款,很多人一直耿耿於懷。


現在看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


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吃虧有時不一定是壞事。


一個人,最重要的知識。


沒有知識和頭腦,就算給你100萬,很快也會被你給敗光;相反,有了知識和頭腦,哪怕就是身無分文,你也能白手起家。


所以, 日德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第三個原因就是:依靠戰爭賠償迅速佔領了周邊國家的市場,讓它們離不開自己,從而促進了經濟的飛速發展。


其實,還有第四個原因: 由於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戰敗國,所以它們在軍事上被「閹割」了,不得發展軍事重工業和重點航空業,這讓它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發展經濟上。


本質上來說,這是拿國家安全來換取經濟發展——在和平時期這沒有問題,但是一旦發生戰爭,它們就是「養肥的豬」,任人宰割。


我相信大家現在應該明白日德戰後經濟為什麼能快速的恢復了吧?


並不是什麼「匠人精神」,那是別人想要誇你,當事人自己編的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勤勞的民族很多,哪個民族沒有大量的「匠人」?


我們在近現代落後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匠人,也不是文化、信仰和制度的問題, 而是因為清朝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我們在工業上落後日德近百年,缺少工業積累所導致的。


現在我們不是已經逐漸的追上來了嗎?


當然了,由於 歷史 欠賬太多,在有些方面,我們依舊和西方發達國家有一些差距。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國人的努力下,現在已經有很多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領先的方面會越來越多。


對於取得的成績,我們固然不能驕傲自滿,但是在落後的方面,我們也不宜妄自菲薄,過度神化美國、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

⑵ 德國為什麼看不到現代建築

我用親身經歷跟你補充一點吧:

首先,不是沒有新建築,是有的不想讓你看見。這是出於保護「歷史風景」的原因。

比如我所在的德累斯頓這個城市市區有三座很有歷史的鍾樓;當地法律規定,市內所有建築高度不許超過三座鍾樓中任意一座的高度。

這樣一來,高度被限定後,不可能有更高層的建築,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比老鍾樓更顯眼的建築了。

另外,夠不夠住的問題:答案是夠住。德國移民少,人口穩定,暫住人口雖然近幾年增長幅度較大但是比例不大。本地(德累斯頓)學生公寓這兩年開始緊張起來,但是沒聽說要建新公寓樓。我沒搶到學生公寓就租了和普通德國老百姓一樣的「私房」,也是公寓。大部分公寓式住宅建築建於70年代(獨立式住宅更老),雖然經歷數十載質量卻非常好(例如我住的樓建於72年,用的就已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了,我裝修的時候用Bosch的新沖擊鑽打牆也很費力),根本不用重新建。它們到現在基本都經歷過翻修,有的已經翻修過數次,外部換了表面材料、內部換了機電設施後看起來跟新建的一樣。所以所謂的「madeinGermany」質量可觀。

最後,很多德國人不住在市內,有數據顯示64%以上德國人開私家車上下班,50%左右德國人住處和工作地距離超過10公里。咱們中國的城市都很大,10公里不算什麼,但是這邊從市中心開始定個方向走20公里就是另一個城市了,所以這半數的人是住在鄉下。我昨天從外地回來的路上看到兩個城市間的大片大片的住宅區,都是頂多三層的住宅,別墅和公寓都有,看起來也很普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內部裝修都非常齊全,住宅區的超市、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也相當齊全。

⑶ 為什麼德國超過一半家庭不買房

首先德國是後工業化國家,城市化已經達到90%。當然這里的城市化是指從事非農業勞動的人,而不是指住在城市的人。後工業化的國家,居民更喜歡住在郊區或者農村,德國60%的人住在農村。有錢人會在郊區或者農村建造自己的別墅。

因此房地產市場,尤其是城市裡的居住性的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炒房子的事情更是不會發生。因此,買房容易,賣房就比較難。

其次,由於德國沒有戶籍限制,德國人哪個城市都可以居住。在一個新城市找到工作和落實居住地後,只要到有關部門登記一下就可以了。

因此德國人口的流動性強。而引導人流涌動的,當然是工作機會。由於德國用人單位跟應聘者簽定的合同往往不長,比如2年,因此經常換城市是德國人必須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年輕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買房居住,尤其貸款買房子就不是正確的選擇。

在德國的很多城市,經常會見到被荒棄的房子,這就是人搬走了,房子賣不掉,租不出去的結果。

第三,德國人行業感非常強,一般在失去工作後,不會輕易改行,因為一方面改行失去自己的優勢,其次是改行要經過復雜的職業培訓,還有就是國家福利制度健全,從而讓德國人沒有太多憂慮去尋找新的工作。

正是這些原因,很多德國人一生中都有面臨失業的危險。在失業時期生活是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要交房貸,德國人是不會願意承受這樣的壓力的。

第四,德國銀行貸款很嚴格。德國的年輕人一般不會依賴父母,因此很多人要貸款只能靠自己。德國銀行可以憑借工作合同提供貸款,根據你的工作合同期限和工資額確定最長貸款時間和最高貸款額。由於很多人的工作合同只有2-3年,因此想從銀行一次性得到長期的高額貸款辦不到。

第五,德國房屋的養護費用很高。德國的房子不像國內的房子,從建好到拆掉幾乎很少維修。德國的房子是隔幾年都要進行維修、粉刷。正因為這個原因,德國的房子看起來都很新,但實際上很多都是很老的房子,只是經過維修罷了。隔幾年就進行維修保養,這個花費自然不菲。

第六,租房子有潛在的利益。德國人遇到失業的情況,如果他是租房住,那可以向政府申請住房補貼,甚至全部租金政府都會給你,或者政府給你提供出租房。但是如果是自己的房子,那就得不到住房補貼了。

第七,德國人沒有為下一代留下房產的想法和做法。德國人自立的能力比較強,當然這和國家福利保障制度健全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德國人絕對不會為兒女買房子的。

⑷ 有人知道德國錫爾特工藝嗎   我有套房子要裝修,最近有個公司給我

錫爾特工藝是歐洲大戶豪宅、高端別墅建造應用工藝技術,錫爾特工藝以德標工程嚴謹的建築工藝品質為標准,吸收歐美環保、健康的工藝元素,在更加註重安全、耐用、環保和精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家裝現狀對工藝的原創性提出更高要求。
博採眾長 兼收並蓄。錫爾特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團赴歐洲、北美等各發達國家進行考察,吸收各國建築施工工藝之長,不斷改進。錫爾特工藝在經過百餘年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甄選最好的工藝和材料,集各方所長,逐漸形成現有的高標准施工工藝體系。
錫爾特工藝起源於近代歐洲時期。在盛產地標性建築的歐洲,建築施工工藝逐漸形成體系,並被廣泛流傳應用。
現代歐洲時期,以嚴謹精工聞名的德國,在建築施工工藝上的造詣逐漸超越歐洲其他地區。德國人根據近代歐洲時期形成的建築施工體系,加以完善。1916年,德國著名建築工程師威廉·理查德(Wilhelm Richard)在德國地標名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成立德國錫爾特(WSP Siirt)技術研究中心,同期成立德國錫爾特(WSP Siirt)建築工程集團。此後,正式形成錫爾特工藝體系。
德國錫爾特建築工程集團經歷百餘年發展,從施工工藝、材料、裝飾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工程管理體系,在歐洲列國享有盛譽。此外,錫爾特技術研究中心每年派考察團赴歐洲、北美等各發達國家進行考察,吸收各國建築施工工藝之長,不斷改進

⑸ 荷蘭、德國民居,窗里窗外有乾坤

居住在德荷邊界,開車幾分鍾就可出國。但德荷邊界沒有明顯的標志,只是在進入另一個國家前幾百米處,路邊豎著一塊界牌:歡迎你來德國,或者是歡迎你來荷蘭。荷蘭界內是荷蘭文,德國境內是德文。

手機漫遊到了國外,按理說應該有簡訊提示,國內的移動網路已做到無縫覆蓋,漫遊到外地都會得到簡訊提示,且異常敏感。但德荷的移動網路反應比國內慢不止半拍。當你在荷蘭境內返回德國的路上,可能會收到手機簡訊:「歡迎來荷蘭」。德國的移動網路索性收不到,德國人沒有這個「節目」,來去自由。你出國,不送;回國,不迎,迎來送往禮節全免。

沒有參照物,怎麼才能知道這是在荷蘭境內還是德國這旮?

初來乍到肯定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時間久了就看出了門道,發現了參照物。

這就是,民居風格和窗戶大小。

1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游歷荷蘭、德國交界處時,會對這句話有深切的體會。

就說房子,荷蘭和德國人居住的連排別墅、獨棟和兩戶連體的別墅等風格不盡相同,但荷蘭民居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窗戶出奇地大。

有多大?通常的情形是:窗戶占據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一面牆的面積。荷蘭的房子一般高度在2.5-2.7米之間。一層客廳的窗戶有三四米寬、一米五左右高,窗戶下面有一段不高的窗檯。碩大的玻璃窗外,可以清晰地看到屋內人的活動,或看書看電視、或吃飯、或朋友坐在沙發上交談——窗內的風景外人盡收眼底。

通常每戶客廳的大玻璃窗上會掛著白紗窗簾,就像舞台上的帷幕,有的半遮半掩,有的索性全露。在陽光和隱私之間做取捨,荷蘭人似乎不太在意暴露隱私,和德國人不同。每家窗檯前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無一例外地擺放著花盆。花盆和鮮花千姿百態,家家不同,戶戶爭艷。

民居是沉澱的歷史。民居的建築風格反映的是這個國家民眾的心態、習慣和特定的地理環境。可能你不禁要問:荷蘭人家的窗戶為什麼要造得這么大?

聽荷蘭朋友說:荷蘭人酷愛陽光,所以盡可能地造大窗戶,這樣室內接受的陽光才可能更多。荷蘭的天氣和德國相似,一年中有半年陰天下雨,陽光稀少,故異常可貴。荷蘭人希望撲捉陽光普照的每一個瞬間和片刻,盡可能地增加採光量,不讓陽光「擦窗而過」。

另一個原因是:荷蘭地勢低窪,三分之二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國內運河水道眾多,地基松軟,建築物下陷風險高,所以荷蘭人將窗戶造的盡可能大,用玻璃窗代替牆體,以減輕房子重量和對地面的壓力。

大窗戶還有一個實用功能——搬運傢具的通道。荷蘭民居通常有三層,房子里的樓梯狹窄、九曲十八彎,像山間羊腸小道,寬大的傢具很難搬運上樓。對此,荷蘭人有自己的辦法:傢具從窗戶搬運進房內。在荷蘭,我曾經親眼看到,吊車長長的手臂伸進大窗戶中,輕而易舉地將傢具送入二樓、三樓的房內。

近幾年,荷蘭興起建設更節能更環保的房屋,大窗戶雖然有利於採光,雙層玻璃,但冬季依然不利於室內保溫,不利於節笑悉能。相比老房子,一些新建的房屋窗戶面積稍小了一些,但相比德國房屋的窗戶面積,依然大很多。這顯然是兩國人性格差異使然。相比德國人,荷蘭人更開放、開朗和熱情,似乎更不懼暴露隱私。

荷蘭新建房屋的窗戶為了節能可能建得比傳統房屋小一些,但相比歐洲其他國家的房屋,依然很大。荷蘭房屋風格隨著環保的實施有了一些變化和改進,但不變的是荷蘭人的性格,這方水土養育了依舊是熱情、友善和寬容的荷蘭人。

2

我所在的德國小城,民居以獨立和兩戶連體別墅居多。

相比荷蘭民居,德國民居的窗戶要小一些。盡管這里的氣候、天氣和荷蘭相差不多,一年中至少半年陰天,但德國人的性格也像其窗戶尺寸,比荷蘭人內斂談態、深沉很多,或者說冷漠,遠沒有荷蘭人「大氣」,更注重住房的私密性和隱私保護。

德國人的窗戶上大多懸掛著窗簾,不像有些荷蘭民居,連含升源窗簾都不拉上。如果在陽光和隱私之間作取捨,德國人寧願犧牲點陽光也要兼顧隱私,與荷蘭人的習慣不同。

另外,德國民居相比荷蘭民居,更加講究和精細,更注重細節。德國民居牆體厚實,堅如堡壘,尤其是門窗質量不得不服,嚴實無縫隙,民居建築質量高,二三十年的房子看上去像新房。但與荷蘭一樣,夏天不需要空調。厚實的牆體冬暖夏涼,窗外30多度,窗內基本可以保持在25-28度。由此看來,窗戶過大的確不利於保溫,且德荷兩國電費價格不菲,不得不考慮節能問題。

不管是德國還是荷蘭,窗戶的設計有一個共同點:每扇窗戶除了兩層玻璃的窗戶外,還裝有金屬或塑料拉放式窗簾或者叫百葉窗、遮光簾,這種窗簾不僅遮陽還能防盜,全部放下來就像多了一層金屬或塑料窗戶,外觀簡潔且整齊。想起國內的居民樓,很多家庭的陽台和窗戶為了防盜,加裝了金屬護欄,家家都像是「鐵窗之家」。如果戶戶都安裝這種拉放式百葉窗該多麼美觀!當然前提是,內窗也就是玻璃窗必須是向內拉開的。向內拉開的窗戶在清潔時很容易,很方便,不必探出身體擦窗戶。國內曾經報道過,有些人就是因為清潔窗戶時不幸墜亡。

玻璃窗還有一個打開方式,也就是縱向小角度內傾,像開了一個大風斗,即便是窗外下大雨也不會漏雨。既通風透氣,又不會漏雨,這種開窗方式真是好處多多。

民居窗戶的設計思路、質量、風格等,從感官上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從中透露出很多信息,不僅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民眾的生活水準、建築質量、習俗等,更能看出這個國家民眾的性格。如此看來,窗戶裡面的乾坤真是不少呢。

⑹ 萬國建築群源於哪一歷史事件

青島萬國建築群——八大關。這個建築群里有各種風格的建築: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臘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二十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 八大關建築群的建築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德佔青島時期,為鞏固軍事佔領,建立統治秩序,集中進行軍事設施和應急房屋的建設。德國人完全按照歐洲市鎮的建造模式,建設一座典型西方建築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築風貌深受西方建築的影響。德國、英國等建築師設計的歐洲田園式別墅建築,現存很少;這一時期,在大鮑島、小港北等中國人居住區,出現了二、三層為主,圍合成天井狀的院落式建築,是豎向劃分的西式商住一體的樓層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式住宅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單棟又似裙聯的建築,被稱為「里」。至1949年,青島市區的「里」有400餘處。這種「里」改變了中國鄰居交往的傳統模式,加強了同里居民的聯系,是青島特有的一類民居。 二是20世紀20年代末來青購置產業的美國、俄國、日本等業主,按照本民族文化傳統特色及個人意願建造的風格各異的庭院別墅。歷史上,日本侵略者曾兩次佔領青島,實行殖民統治累計長達15年之久。在奪取現成的港口、鐵路後,日本侵略當局便把主要精力用於盤剝見效簡便的市政建設和工業、商業建設,瘋狂掠奪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1915—1919年的5年間,日本投入建築費6200萬元,新增建築面積58677坪(一坪為33.057平方米),為當時全市建築面積85858坪的68%、全部建築費8470000萬元的73%以上。至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時,城市規模擴大了3倍[4]。 三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受歐美建築學教育影響的中國建築師,吸納原有建築風格及形式創作建造的一大批具有歐美建築情調的建築。不同時期的建築師都比較注重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注重單體建築與建築群體的整體相協調。 1949年以後,中央政府和青島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遺留建築的保護,對青島市海濱建立了風貌保護區並予以立法保護。對萬國建築群列入文物保護的范圍。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將其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文教資料

⑺ 德國買別墅產權多少年德國買別墅好處有哪些

在德國購買房產後,即擁有永久房屋產權以及永久土地產權,也就意味著在德國購買的房產沒有使用期限的限制。1.別墅房的綠化、景觀是一般多層難以相比的,這種低密度住宅的環境和空氣好。2.有些別墅房價格較為實惠,目前市郊的別墅價格較為合理。3.是路程不是距離,交通好。雖然一些別墅在郊外,在擁有一輛私家車後,交通方便不會給出入帶來多少困難。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建別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