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德國人愛鮮花的資料
德國人愛花,可與丹麥人媲美。
不僅僅是德國人,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喜歡在窗外種種花、或是放一些觀葉盆景。窗上掛著白色的蕾絲窗簾,你可以透過蕾絲看到屋內的風景:修剪很好的觀葉植物和各種應季盆花。這對路人來說,是很養眼的。
很多人喜歡在戶外開辟出一塊小地,種種花,或是擺上幾盆盆栽,也是非常愜意的一種享受。
我也想讓路人路過我家時有同樣的感覺,於是在三樓的陽台上放了個大的木製花盆,裡面種的是紅艷艷的天竺葵。
玄關前的陽台也並排放了三個木製盆栽,同樣種了鮮艷的天竺葵,還有常春藤。
天竺葵非常抗寒,只需要定期修剪一下,或是澆澆水就可以了。不費事,不嬌氣,非常適合種植在戶外,但卻能給您帶來一年的好心情。
屋內的窗邊放盆開著小白花的植物,與窗外的天竺葵交相輝映,非常具有立體的美感。
2. 德國人養花的風俗,泰國人和象的風俗,威尼斯的小艇和非洲人與彩色
德國人養花的特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泰國是產象大國,一向被稱為「象之國」。在泰國的密林間,經常有象群出沒。泰國人與象關系密切,相處和諧。大象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愛,而象也給人們多種幫助,尤其是在重體力勞動方面。
在泰國,白象被視為象徵國運昌盛的國寶。泰國政府規定,白象是王室財產,任何人發現白象,必須獻給王室(可獲報酬)。白象生活在皇宮中,被當作神獸,受到極佳的待遇。公元15世紀時,暹緬兩國曾為兩頭白象而發生戰爭,白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泰國民間有一種傳說,認為人從象腹下穿過可走好運;孕婦走過象腹,會生產順利。因而,有人專門將飼養的象帶到街上,供人們穿過象腹,以獲取收入。
在泰國素輦府,每年11月下旬舉行富有特色的傳統宗教節日——象節。節日活動由檢閱戰象開始。人們給挑選出來的最美麗最威風最矯健的大象披上蓋布、綵帶,掛上小鈴鐺,然後裝扮一新的大象,傲然闊步行進在會場上。最後是表演節目。有「跑象拾物」:在跑道每隔10米處放一些小物件,如香蕉、瓶子、火柴盒等,最遠處放一面小旗。參賽的象在起點站好,一聲令下,個個向前奔跑,用長鼻子將小物件一個一個依次檢回到起點,最後先將小旗撿回的就是優勝者;「象步跨入」:自告奮勇者成排卧在草地上,中間留一定距離,象要從一個一個人的身上跨過去,而卧地者則安然無損;「大象足球賽」:開場後,大象在馴象師的指揮下,用腳和鼻子截球、傳球,動作靈活有趣,常常引起觀眾的熱烈掌聲和笑聲;「人象拔河賽」:一隻塊頭最大的象可和多達百名的人進行拔河比賽。還有一個節目是古代象陣表演。
在泰國北部南邦以北大約54公里的邦拉村,有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馴象學校。「學生」是從幼齡開始,4-5歲的小象入學接受訓練,大約10歲左右「畢業」,開始終生的艱苦勞作。16—42歲年齡段是最有工作能力的年富力強時期,到60歲「退休」,有的象可活到100歲。
象校「學生」從開始就有兩個終生陪伴的馴象師:脖上馴象師和腳旁馴象師。學習生活第一階段,是讓小象認識馴象師,熟悉他們發出的各種號令、指揮動作。先馴練走(循跡前進)、停、抬前腿、跪前腿、起立、四腳放平、卧倒,教它們幫助脖上馴象師上下。經過一段馴練和一起生活,「學生」們熟悉了馴象師的聲音、命令指揮動作及他們的身體氣味後,如果有陌生人去牽時,它們就會大聲吼叫,不跟生人走。接著是「撿拾物品課」、「方向課」。前者是馴練「學生」用鼻子拾取物品,後者是馴練它們按脖上馴象師的指揮,找准各種不同的方向及轉身。
最主要的課程是勞動技能馴練,包括拖拉和搬運木材。馴象師首先將鋼鏈的一端系在象身上的勒具上,另一端系在一截樹段上,讓它們拖著走。接下來是馴練象用鼻子和牙搬運和碼放木材。與此同時,還馴練它們腳下躲避的工夫,以防萬一樹段從堆上滾下時被打傷。
最後的課程最輕松,「學生」們不幹活,只聽「音樂」,就是馴象師敲打物件,撥弄弦子,用各種聲音刺激它們敏銳的耳鼓。還讓它們熟悉汽車以及森林交通工具的聲音,目的是使在寂靜山林中生活慣了的象,聽到各種聲音時不致受驚嚇。
「學員」的來源,一是馴養象生的小象,二是捕捉野象。每年旱季末,開始捕捉野象。這也要藉助馴象。象夫騎馴象到野象經常出沒的地方,緩緩地走著,野象把馴象當成領袖,跟著走進早已設好的柵門,當聰明的野象發覺「上當」要退回來時,為時已晚,結果被逼到院子里。捕到的野象經過挑選,將不合格的放回山林,將合格的小象圈養幾年,去掉野性,變得溫順後,就可教它們工作了。
象的出生率很低,母象懷孕期長達21—23個月,而且每胎只產一隻。所以,人們在開發利用象的智慧和勞力的同時,必須確保野象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切實保護它們免遭偷獵及其他殘害。泰國政府早在1921年就頒布了《野象保護法》,至今認識到這個問題重要性的人越來越多。
威尼斯的小艇叫貢都拉(音譯),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貢都拉漆成五顏六色。從1562年起,貢都拉改漆黑色,直到現在。小艇的外形像新月,又像一張弓、一種樂器,給人以美好的聯想。劃船的船夫穿著統一的制服,戴著黃色的帽子,上面有一根紅色的飄帶,十分引人注目。
非洲人和彩色是因為非洲太熱了,臉又是黑的,很容易烤糊了,所以弄點彩色防止臉曬壞了.
3. 了解德國民俗風情養花…
德國人養花的方式很特別,不同於我們酷愛盆栽,喜歡在室內把簡單的花卉「收拾」的極為「靚麗」。德國人更喜歡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德國人酷愛大自然,傳統式的二三層小樓散落在山坡、田野、林間或河邊,樓前房後都配有別致的小花園。
在德國幾乎家家都有盆花,有的家庭還有室內花壇,栽種著木本和草本的各種花卉,就是陽台、宅邊也被充分利用種上了花草。
德國家家戶戶的窗前門外都栽種著各種花草(尤其是小城市),到春夏季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彷彿進入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但鮮花店的生意卻絲毫不受影響,德國每年消費的鮮花數量,在歐洲排名第一。
城市、鄉村、小鎮、弄堂、小巷都會隨時發現花店,鮮花常年盛開。在書店也有許多介紹花草種類的圖書。
在春夏之季,藍天、白雲、綠草地,鮮花到處盛開,自然環境非常優美,但德國人仍然在自己的院落種花種草,把自己的小家和周圍大環境綠化、美化起來。
養花已經成為德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愛花源於他們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德國人對於名貴的花卉並不是很狂熱。也許就是簡單的一些小花,但當全城的窗檯上都種上了同一種小花時,那種別樣的魅力豪不遜於那些世界聞名的名貴花卉。
4.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為什麼說這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
耐人飢臘敗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局歲細體會琢磨。在文中德國人養花,自己的花是給點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爛顫花,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5. 五年級下冊第二十五課的讀後感,二百五十字左右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主要講述了德國人一種特別的養花方式.德國人養的花朵都朝外開,在屋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可是走到街道上,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在屋子裡,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為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了解了德國人的養花方式,同時也對他們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感到欽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需要的就是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為大家做好事.如果大家都這么做,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所以,我認為要實現「人人為我」,必須先做到「我為人人」.
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當一場大雪過後,你第一個拿起掃帚,走出家門清掃門前的積雪,方便大家行走,大家也會清掃積雪,一起清掃出一條干凈的街道;當你做值日時,把每個角落都認認真真的打掃干凈,那麼輪到別人值日的時候,人家也會把每個角落打掃干凈;你把課外書帶到班上讓別人看,別人也會帶來課外書讓你看.別人表演節目時,你送上熱烈的掌聲,你表演節目的時候,別人也會送上熱烈的掌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德國人的思想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每個人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都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在生活小事中從我做起,這樣,我們的生活必將團結安康,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和諧美好!
希望你自己寫啦,自己寫的才屬於你的,就算寫得再差也不怕,努力過,不後悔啊.考試沒得上網抄得
6. 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時新體第25驗答案是什麼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後記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課文的教學,歷來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解讀過多過細,小學生難以接受;草率了沒派嫌事,又有褻瀆之嫌。近日教學羨明季羨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感受頗多。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淳樸恬澹,於天然本色中見「繁定絢麗之美」,總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令人難記忘、發人興思的藝術境界」。他的文章意蘊豐富而深遠,大氣磅礴,意味雋永。《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篇短文選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講述了季老先生在闊別哥廷根三十五年後,重返哥廷根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
早在1935年,25歲的季羨林先生帶著祖國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圖大志遠赴德國,求學於歌廷根大學。他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才回歸祖國。三十五年後,1980年當他再次踏上這第二故鄉的土地,感慨萬千。後來,季老先生寫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組散文。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長,卻包容了一個相當廣闊的世界:德國的人情風俗,作者的求學經歷,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賞的奇情異景,再加上作者獨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創造出一個浪漫溫馨的美好世界。走進文本,就彷彿走入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花的世界,一個美的世界,一個充滿溫情的世界,一個意蘊深遠、耐人尋味的世界。季羨林先生從德國人獨特的養花方式中,領悟到一種至高無上的人生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是一篇十分經典的美文,語言樸素而洗練,含蓄而蘊籍,既有娓娓動聽的故事,又有色彩瑰麗的描寫,既有淡遠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議論,既充滿著異國他鄉的奇情異彩,又滲透著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感悟與思考,令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在文章的結構上,季先生首先從人類愛美的天性寫起,從宇宙間堪為美之典範的鮮花,寫到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大氣磅礴,自然曉暢,浮想聯翩,而又結構綿密,緊扣主線。接下來,季先生帶我們來枯手到一個奇異的國度——德國,把我們引入德國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國人奇特的養花方式展示給我們看,「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的確,從德國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滿窗的綠色,凌亂的花枝,很難看到鮮花的爛漫。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這么做似乎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習慣了孤芳自賞,習慣了關起門來欣賞自己的花。但是,隨著鏡頭逐漸伸展,季先生帶我們來到大街上,抬頭仰望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豁然開朗,「家家戶戶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在這片花的海洋中,人們不禁感慨萬端,很自然地體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最後,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總結和回味的語言,再次讓讀著陷入深深的思考。
讀過養花的詩文不少,大多以花反觀自己的人生經歷,抒發自己的人生際遇。古人從養花中感悟到情感的細膩和精神的高遠,曹雪芹從黛玉葬花中表達了對生命的憐憫,老舍從養花中感受到勞動的價值。但國人對花的感情,大多局限於一己之世界,有秉燭夜遊式的及時行樂,也有惜香憐玉式的溫柔繾綣;有走馬觀花式的狂放不羈,也有孤芳自賞式的對鏡自戀。國人寫花,大多都是個體生命狀態的自我寫照,這與中國文人亘古而來的自戀情結一脈相承,總讓人覺得美中不足。而季先生從德國人養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氣和風尚,把養花上升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當「我」為別人奉獻的時候,別人也在為「我」付出;互幫互利,互相贈予,共同營造並享受生活的美麗。這正應了那句國人耳熟能詳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可惜的是我們只將這種愛掛在嘴上,而德國人卻不聲不響地將其發揚光大。這是一種開放的美學境界,是一種平易而淳厚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彼此奉獻的民族傳統。
花朵相似,芬芳不同。心隨花動,感慨良多。
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總覺得難以入手。文章的語言之美,意蘊之豐富,讓我不敢輕易觸及,唯恐褻瀆了這道美麗的風景。
思考再三,我還是決定在教學時盡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啟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
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慾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去查找資料,各組交流資料。一是有關德國民俗風情的資料,對德意志這個「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二是查閱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國留學的歷史,進而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個中心句,藉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後,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內容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並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藉以對文章進行細致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美好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小組交流評改,再全班展示。
下課後,總覺得意猶未盡。短短一節課,很難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給學生,由於朗讀指導不到位,滲透在字里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名篇的教學總是帶著缺憾。也許,缺憾也是一種美。畢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個人而言,在教學方法上許多地方值得商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優勢,也許大家集思廣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學做得更好。
7. 五年級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什麼說德國人是個奇特的民族
因為德國人都把花放在窗戶或陽台上,把自己的花供別人欣賞,而且家家都養花,還美化環境,讓他人欣賞自己的老當成果與美麗,是一種很高尚的精神品質。 (小妹妹,這是我自己想的,我也對這課文有點生疏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8. 德國人為什麼要養花
德國人養花的特點,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德國戰後民生凋敝,城市滿目瘡痍。人們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蓋城市創傷,也藉此來撫慰心靈的創傷。戰後重建,經濟沖上快速道後,各種社會問題接踵而來。很多人心靈苦悶,無處派遣,於是養花種草就更進一步的傳播開來了。這種奇特的現象,造就了德國無論大小城市都有連片的綠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初來乍到的外國人看後都驚嘆並贊賞不已,但老一輩的德國人都知道,這滿目繁盛背後的辛酸與無奈。說到底,深層次講,是一個倔強民族的社會心理問題。
9. 德國人為什麼愛花
因為愛花是德國人的天性,德國人之所以愛花是因為他們有著一種精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10. 德國人愛花表現在哪裡
在德國家家戶戶都養花或擺在窗檯或裝飾房間。即使是二戰時期生活再艱難桌子上也擺放一盆鮮花,二戰結束在即,德國人的防空洞里都有小小的盆花。足以證明德國人有多麼愛花。德國戰敗後城市滿目瘡痍,人們只能用植物來裝飾城市的創傷,同時也撫慰受傷的心靈。
在德國的市政建設中,環境保護被列為重中之重。為了盡快造就城市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德國在舊廢料場的清理、垃圾處理以及擴建和新建喊模廳凈化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環保已成為人們的習慣,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
漫步大街小巷,花花綠綠的垃圾桶映入眼簾。每戶德國居民的住宅前面一般都有黃、藍、黑、綠4隻色彩鮮明的垃圾桶,上面貼有簡明易懂的垃圾分類圖案。其中「黃桶」專門用來裝廢棄金屬鄭隱、商品包裝盒和塑料,「藍桶」「吞食」廢紙,「黑桶」裝普通垃圾,「綠桶」則收集從普通垃圾中新分類出來的茶葉、蛋皮和殘羹剩飯等生態垃圾。至於廢舊的破玻璃瓶,則要求送往指定的地點,然後認真地按不同的顏色分類投入規定的箱子里。有些大件的舊家電必須送到專收處,再做處理,如此等等。大多數德國人都能一絲不苟地按照規定去做。由於實施多年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德國城市的垃圾都能得到及時的科學處理,垃圾污碼森染顯著降低。
德國很重視對青少年一代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使他們從小就開始樹立環境意識。現在,許多中小學生自願地走上街頭,種樹栽花植草,清理雜物。全國森林覆蓋面積已經佔了1/3,其中有11個受到特別保護的「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