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小蠊 是什麼東西
德國小蠊,原產於德國,故稱「德國小蠊」。因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在商品流通運輸的過程中輸入我國,由於其體態與蟑螂極為相似,個體的大小如一般蟑螂成蟲的四分之一,屬蟑螂的一個品種。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數千倍,經半個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長成成蟲,群體數量比一般蟑螂多幾倍乃至幾千倍。小蠊的生活習性與一般蟑螂相似,喜在賓館、酒店的中西廚房、酒吧、餐廳、包房等場所活動。它對人們造成的危害與蟑螂類似,主要是它們在活動其間將許多有害物質及病菌等傳播到人們的食品及用具中,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國小蠊在室內蟑螂中最小的一種,體長在15毫米以下。成蟲為棕黃色。在前胸背板上有兩條平行的褐色縱紋。
德國小蠊一年能經歷4-5個世代。
德國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蟲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蟲才脫落。若蟲因此隨母體到處擴散。
若蟲經5—7次蛻皮後成為成蟲,若蟲期為30-56天。
德國小蠊的防治
德國小蠊正式大規模入駐中國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已經從開始的少數大城市蔓延到幾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鎮和農村地區,據國家疾控中心相關資料顯示,一隻雌性德國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萬只後代.隨著防治用殺蟲劑的大量使用,德國小蠊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抗葯性,多數殺蟲劑對其無效.因德國小蠊的存在和難以防治,導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為四害之首!如今,我國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一種環保、安全、高效的生物滅蟑方法-「毒力島」生物滅蟑餌劑。作用機理是:利用蟑螂病毒製造蟑螂瘟疫;以及利用生物的不適應性原理研製成功的「螂平1號」綠色滅蟑產品等...目前,國家疾控中心現已向全國推廣...該領域我國已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德四小蠊的危害
德國小蠊能傳播數十疾病 。據專家統計,在家庭常見的7種蟑螂中,以德國小蠊體型最小、繁殖最快和適應能力最強。以往居室內最為常見的是「美洲大蠊」等大型蟑螂,但如今這種身長不過12毫米、體表呈淺褐色的德國小蟑螂卻把大蟑螂逼出室內,佔有95%的「市場」。 德國小蠊傳播病菌能力毫不遜色於蒼蠅,它能夠傳播細菌性痢疾、傷寒、肝炎等三四十種疾病,其屍體還能導致人體過敏,誘發哮喘等疾病。在春夏季節,小蠊爬過的食品還可能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㈡ 請問螳螂卵鞘的化學成份是什麼
螳螂卵鞘的化學成份是「殼聚糖」。
㈢ 德國小蠊(德國小蟑螂)腹部掉下來一個像長方形棕黃色的塊狀物的是什麼
是蟑螂卵,而且不是一個,而是這個塊狀物里大概有一二十個卵。所以一定要清除掉,否則很快就要小蟑螂橫行了。
㈣ 德國小蟑螂的繁殖過程
德國小蠊一生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
雌雄通常同時成熟,羽化後7-10天中交配,雄蟲一生可多次交配,雌蟲一生只交配一次,就可終生產受精卵,一般在交配後2-3天就可產卵
小蠊卵鞘長7-9mm,略彎,比大蠊的卵鞘要短而細,色棕黃色。卵鞘一直拖帶在雌蟲的腹端,待若蟲孵化後脫落。雌蟲一生產卵鞘數在常見的蟑螂中是最少的,一般4-8個,但每個卵鞘中的卵是最多的,平均可達35個左右(最多可達44個)。卵期比較短,15-30天,平均17天。若蟲蛻皮5-7次,若蟲期一般30-56天,成蟲壽命100-200天,一世代一般64-109天。但環境因素對小蠊的生活史影響較大(溫度、食源),如氣溫在21℃以下時,卵期可達24天,若蟲期可達147天,一個世代可達144-240天。如在31℃時,卵期17天,若蟲期41天,一個世代64天。
㈤ 這是什麼蟲子
這是德國小蠊的幼蟲,德國小蠊在室內蟑螂中最小的一種,體長在15毫米以下,飛行距離短。成蟲為棕黃色。在前胸背板上有兩條平行的褐色縱紋。德國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蟲的尾端,直至孵出幼蟲才脫落。
這種昆蟲具備了極強的抗葯性,多數殺蟲劑對其無效。因德國小蠊的存在和難以防治,導致蟑螂已取代老鼠成為四害之首
㈥ 這是蟑螂的卵嗎
這個不是
2、地上一個一個膠囊狀的就是蟑螂的卵鞘,卵鞘在溫度25℃,相對溫度60-80%條件下,約28-40天便可孵化出幼蟲。
3、蟑螂卵呈窄長形,乳白色,半透明,在卵鞘中整齊排列成兩列。胚胎頭向孔縫。孵化時,若蟲向上頂,使閉合歲襪的卵鞘縫裂開而逸出,很像貝鞘張開的樣子,這也是「卵鞘」的由來。
4、卵鞘中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即同一種蟑螂卵鞘中的卵數也可因環境條件以及產卵次數而在所差異,少則幾粒,多則達50多粒。
5、德國小蠊剛孵化出來的若蟲是乳白色的,沒有翅膀,幾個小時後逐漸變為深棕色。若蟲經過3-4次蛻皮之後才能看到翅芽。
㈦ 把蟑螂和其卵熬成黃水,那水有什麼用
說一個親身經歷吧,坐標廣東。喝過蟑螂煲的水,專治感冒,咳嗽效果不比醫院的差,
喝過老鼠屎沖的水,治啥我也忘了。蟑螂水味道酸中帶一股鐵銹味,還有被太陽暴曬過後的地板味,最後有點澀澀的。老鼠屎水是酸酸的,農村的偏方多。
可以的,不過要足夠的熱的開水,也可以火燒。因為蟑螂卵是防水,防霉的。
德國小蠊的卵
那蟑螂卵要怎麼消滅才好?畢竟隨便一隻卵裡面可能就有少則10幾只,多則50隻的小蟑螂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生。這個時候我們一般建議從生物角度上滅了它。雖然蟑螂耐冷耐熱,但超過50度的時候,蟑螂母體也會s亡。因此,使用開水或者火燒,就能將蟑螂卵ss。
但在日常生活中,蟑螂卵鞘一般不常見,因為蟑螂卵鞘,或者被蟑螂麻麻藏在隱蔽的角落,有的則隨身攜帶,因此許多人還是將蟑螂的消殺工作放在它出生之後。居家環境是蟑螂和神最好的生活場所,建議在居家中,養成定期消滅蟑螂的習慣喚悔虧,這樣子才能將蟑螂徹底滅絕。
欖菊雙智星殺蟑餌劑,雙倉雙餌料設計,對大小蟑螂都有極強引誘力。中國專利配方,速殺大小蟑螂,蟑螂只要食用後,迅速s亡,同時鏈s效果讓食其屍體的蟑螂也同樣中毒而亡,達到一鍋端效果。
㈧ 蟑螂在死的時候噴出的白色一粒一粒物體是什麼
那是蟑螂的卵,它在死之前會產卵。應該及時滅掉。不要用腳踩。燒了才會死掉。
㈨ 蟑螂的卵鞘有哪些特點
雌雄蟑螂成蟲在羽化後的一周左右就能進行交配。雄蟲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蟲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終生產出受精卵。
雌蟲產卵在特殊的膠質囊內,形成卵鞘(卵莢)。卵鞘由雌蟲分泌物生成,光滑,質較堅硬,具有防水功能,可保護其內胚胎的發育。卵鞘的形狀搜擾、雌蟲一生所產卵鞘數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數因種類而不同,就是同一種蟑螂也可因環境條件和營養狀況而有所差別。
未經交配的雌蟲,也能產生卵鞘,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蟲。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個別種類有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未經交配可產生能育的卵。
蟑螂產置卵鞘的行為因種類而不同,室迅漏納內的蟑螂主要有3種方式。
①雌蟲在產出卵鞘後1-2天,選擇比較隱蔽的場所,先在畝沒物體表面咬成凹陷,將卵鞘產在其中,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紙片等碎末把卵鞘蓋住。它們有時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棲息場所,如櫥、木(紙)箱及桌子的角落或雜物堆中。這類卵鞘含有足量的營養物質,滿足胚胎發育的需要。美洲大蠊、黑胸大蠊等的產置卵鞘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②雌蟲產出卵鞘後,一直拖帶在腹端,並不產下,直到若蟲將從卵鞘出時,才從母體脫落。卵中胚胎在發育過程中,不斷從母體獲得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加上卵鞘由母蟲攜帶,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如果卵鞘早期脫落,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德國小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③雌蟲先產出壁薄而柔軟的卵鞘,產卵在其中。產卵完成後,卵鞘又收縮進體內的「育室」中,一直保持到若蟲孵出。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種形成。蔗蠊的產卵方式屬於這一類型。
㈩ 蜚蠊簡介
fēi lián
cockroach [GB/T 31721—2015 病媒生物控制改虧術語與分類]
蜚蠊(cockroach)為昆蟲綱蜚蠊目(Blattaria)昆蟲[1],俗稱蟑螂,全世界約有4000種,我國記錄有168種。
蜚蠊成蟲橢圓形,背腹扁平,體長者可達100mm,小者僅2mm,一般為10~30mm,體呈黃褐色或深褐色,因種而異,體表具油亮光澤。
小且向下彎曲,活動自如,Y字形頭蓋縫明顯,大部分為前胸覆蓋。復眼大,圍繞觸角基部;有單眼2個。觸角細長呈鞭狀,可達100餘核轎神節。口器為咀嚼式。胸部:前胸發達,背板橢圓形或略呈圓形,有的種類表面具有斑紋;中、後胸較小,不能明顯區分。前翅革質,左翅在上,右翅在下,相互覆蓋;後翅膜質。少數種類無翅。翅的有無和大小形狀是蜚蠊分類依據之一。足粗大多毛,基節扁平而闊大,幾乎覆蓋腹板全部,適於疾走。
扁闊,分為10節。第6、7節背面有臭腺開口;第10節背板上著生1對分節的尾須。尾須的節數、長短及形狀亦為分類的依據(圖1)。雄蟲的最末腹板著生1對腹刺,雌蟲無腹刺,據此可分別雌雄。雌蟲的最末腹板為分葉狀構造,具有夾持卵鞘的作用。
圖1 蜚蠊生活史
蜚蠊為漸變態昆蟲,生活史有卵、若蟲和成蟲3個發育階段(圖1)。
雌蟲產卵前先排泄一種物質形成卵鞘(卵莢)。其鞘堅硬、暗褐色,多為長1cm,形似錢袋狀。卵成對排列儲列其內。雌蟲排出卵莢後常夾於腹部末端,少數種類直至孵化,大多數種類而後分泌粘性物質使卵鞘粘附於物體上。每個卵鞘含卵16~48粒。卵鞘形態及其內含卵數為蜚蠊分類的重要依據。卵鞘內的卵通常1~2個月後孵化。
蜚蠊有一個預若蟲期,即在剛孵出時,觸角、口器及足均結集在腹面不動,需經一次蛻皮,才成為普通活動態的若蟲。若蟲較小,色淡無翅,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若蟲經5~7個齡期發育才羽化為成蟲。每個齡期約為1個月。帆棚
成蟲羽化後即可交配,約交配後10天開始產卵。一隻雌蟲一生可產卵鞘數個或數十個不等。整個生活史所需時間因蟲種、溫度、營養等不同而異,一般需數月或一年以上。雌蟲壽命約半年,雄蟲壽命較短。
蜚蠊為雜食性昆蟲,人和動物的各種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為食,尤嗜食糖類和肉食類,並需經常飲水。蜚蠊的耐飢力較強,德國小蠊在有水無食時可存活10~14天,在無水有食時存活9~11天,在無水無食的條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過度飢餓下,有時可見蜚蠊殘食其同類及卵鞘。
大多數種類蜚蠊棲居野外,僅少數種類棲息室內。後者與人類的關系密切。這些種類尤其喜棲息於室內溫暖、且與食物、水分靠近的場所,如廚房的碗櫥、食堂的食品櫃、灶牆等處的隙縫中和下水道溝槽內。蜚蠊晝伏夜行,白天隱匿在黑暗而隱蔽處;夜間四齣活動,夜晚9時至夜間2時為其活動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鍾可達21m。有翅種類的飛翔力甚差,飛行距離一般僅限於室內。蜚蠊活動的適宜溫度為20~30℃。低於15℃時,絕大多數不動或微動;高於37℃時呈興奮狀,超過50℃時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種氣味特殊的棕黃色油狀物質,是其驅避敵害的一種天然防禦功能。該分泌物留於所經過之處,通常稱之「蟑螂臭」。
蜚蠊的季節消長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同一蟲種在不同地區可表現不同的季節分布。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蜚蠊通常始見於4月,7~9月達高峰,10月以後逐漸減少,直至消失。當溫度低於12℃時,便以成蟲、若蟲或卵在黑暗、無風的隱蔽場所越冬。
體長1.2~1.4cm,呈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兩條黑色縱紋。卵鞘小而扁薄,內含卵20~40粒。是我國的廣布優勢種,多見於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內。
體長約3.5~4.0cm,呈暗褐色。觸角甚長。前胸背板邊緣有淡黃色帶紋,中間有褐色蝶形斑。卵鞘內含卵16粒。亦為我國廣布優勢種。多見於廚房、貯物間和衛生間等處。
此外還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黑胸大蠊(P.fuliginosa)和東方蜚蠊(Blattaorientalis)。
蜚蠊能通過體表或體內(以腸道為主)攜帶多種病原體而機械性地傳播疾病。近年來,國內報告從蜚蠊體內分離到疾病桿菌5株,沙門氏副傷寒甲、乙菌5株,綠膿桿菌43株,變形桿菌8株,青黴、黃麴黴等多種黴菌,腺病毒60株,腸道病毒血清型15株,脊髓灰質炎病毒8株和肝炎表面抗原,還檢出蠕蟲(蛔蟲、鉤蟲、鞭蟲、蟯蟲、絳蟲等)卵和阿米巴、賈第蟲包囊。
蜚蠊還可作為美麗筒線蟲、東方筒線蟲、念株棘頭蟲和縮小膜殼絳蟲的中間宿主。
此外,國外報告蜚蠊可成為過敏原,引起變態反應。
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時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時根據蜚蠊的季節活動規律,集中力量,反復突擊,以徹底消滅之。
人工清除櫃、箱、櫥等縫隙內的卵鞘,予以焚燒或燙殺。
除用誘捕器或誘捕盒捕殺外,主要採用化學葯物殺滅。近年來,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等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製成「蟑螂筆」在蜚蠊出入處塗劃,或製成葯片、葯紙、葯板等放置於其活動場所,或製成塗料噴於室內牆面,效果均較好,適合於家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