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起看看德國是如何鋪路的

一起看看德國是如何鋪路的

發布時間:2023-05-12 15:01:50

① 從德國的歷史得到怎樣的歷史啟示

1、民族團結和民族意識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德國怎麼會在西歐大力擴展殖民地時落後呢?
2、注意向外國學習,不管是經濟,政策,制度,只要是好的,合適的,就可以拿回來手念握
3、政府要注意政策的合理性。德國就是高敗因為在經濟危機中沒辦法在讓希特勒有可乘之機走了法西斯道路
4、要抓住民心,從人民出發。其實希特勒就是在經濟危機中抓住了民心,他執政期間德國的人民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他也因畢慶此得到了擁戴
5、知錯就改。看看德國,再看看日本。德國在戰後積極認錯,與各國重歸於好,大力發展經濟,現在繁榮起來。而日本,二戰戰敗了還不認錯,一天就想著當政治大國,全世界攪局,到處讓人罵
6、團結就是力量,聯合發展才是王道。二戰後德國與法國結束了數百年的矛盾,兩國率先聯合,後來促成了歐洲聯合。

② 一戰後德國是如何重返政治大國地位的呢

一戰的戰敗,使德國不得不面對割地賠款的結果,一切殖民地都放棄,就連本土,也切割大塊,分給波蘭等國。

但德國並沒有被完全打敗,尤其是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達成凡爾賽和約的修改,擺脫二等公民的待遇,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再度騰飛,成為歐洲大陸上不可或缺的強國。

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德國確實有這個機會。原因主要有兩點:

法國曾打算給賴賬的德國人一點顏色看看,所以1923年,法國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結果英美一片嘩然,“譴責法國這一行動是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③ 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 資本主義 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下面是我分享的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 政治 體制分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為政權組織形式,以聯邦制為國家結構形式,實行多黨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法四國對德國實行分區 軍事 佔領和管制。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暫不設立」中央政府,但「應盡速恢復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 三國 佔領區先後合並,統稱西部佔領區。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國支持下,西佔區各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著手起草憲法。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8月,根據《基本法》舉行聯邦議院大選。同年9月20日,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占區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國仍根據1949年4月頒布的「佔領法規」以及所成立的「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繼續實行控制。事實上,公署是居於聯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當時,聯邦政府不能設置國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1955年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訂的《巴黎協定》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終於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屬全部5個州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實現統一。 政權組織形式 聯邦德國採取「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設立聯邦議會、聯邦政府和聯邦司法機關,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制衡。

國家元首 根據魏瑪共和國二元行政體制的教訓,《基本法》設聯邦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統由各政黨提名,經聯邦議院全體議員與同等人數的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聯邦大會不經討論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可連任1次。總統不是聯邦政府的成員,不擁有實際行政權力。其職責主要是:簽署並公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由聯邦和有關部長副署的 法律 、法令;根據聯邦議院的 決定 任免聯邦,根據聯邦的提名任免聯邦各;主持國家 禮儀 性活動等。

聯邦議會 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通過普選產生,每屆任期4年。主要職權是:制定和通過法律,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和撤換聯邦;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 國際 條約; 對聯 邦總統蓄意損害《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進行彈劾;等等。聯邦參議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員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統一,由派出的州政府決定撤換。聯邦參議院的主要職權是:提案權(其提案須經聯邦政府提交聯邦議院),並對聯邦議院通過的法案有審議權;對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財政的法案或聯邦政府頒布包含上述內容的 條例 擁有否決權;仲裁聯邦政府與某一州的糾紛或沖突;批准聯邦政府對某一州採取強制性 措施 ;參與宣布立法緊急狀態;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法官;參與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國際條約;對聯邦總統蓄意損害聯邦法律的行為提出彈劾;參與對預算、國庫和債務的監督;等等。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派駐聯邦的聯合機構。各州政府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務,對聯邦立法和行政起輔助和牽製作用。聯邦參議院在聯邦與州以及各州之間起平衡和協調作用。

聯邦政府 由聯邦和聯邦各組成,對所有有關聯邦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事務作出決策,進行管理。根據1968年通過的作為《基本法》的補充的《緊急狀態法》,政府在「非常時期」擁有獨攬一切的大權。聯邦是政府首腦和國家行政機關的最高領導人,由總統提名並經聯邦議院全體大會選舉產生。各由提名經總統批准。和各均不設副職,但可有1位部長兼任副。聯邦對聯邦議院負責,各對負責。但聯邦議院只能以積極性不信任投票,即以大多數議員選出繼任者並請求聯邦總統將免職,來表示對聯邦的不信任。聯邦的權力廣泛,主要有:①可不經議會批准或同意改組政府,設置部級機構,規定內閣工作程序,劃定各部職權范圍。②在組閣和政府活動過程中,對各行使提名任免權。③在政府工作過程中,行使制定總的政策指導方針的權力。④如果聯邦要求對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沒得到聯邦議院的支持,他可請求聯邦總統在21天內解散聯邦議院。但聯邦議院如選出新的,則解散權立即終止。

聯邦法院 司法機關享有廣泛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法院組織系統分設聯邦高等法院、專門法院和憲法法院。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地區法院、州高等法院和州憲法法院。聯邦法院在各州不設單獨的基層法院。州的法院就是聯邦高等法院的下屬法院。聯邦和州是同一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的地位高於其他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有權就與聯邦機構的權利義務有關的憲法問題作解釋;裁決聯邦與各州或各州之間關於憲法的爭議。其成員半數由聯邦議院選出,半數由聯邦參議院選出。

聯邦制度 聯邦德國沿用魏瑪時期的聯邦制。《基本法》規定了聯邦與各州的權力分配及其關系的基本原則:「聯邦的權力得置於州的權力之上」。立法權主要由聯邦行使,行政權和司法權主要由州行使。聯邦有《基本法》列舉的專有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各州有保留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凡經聯邦立法,州與其相違背的立法即 自然 失效。各州無不可剝奪之權,各州憲法也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僅大部分由州行使,而且聯邦還委託州行使部分屬於聯邦的權力。在財政預算方面,聯邦和各州是自主的和獨立的。

選舉制度 聯邦總統和聯邦由間接選舉產生。聯邦議院由直接選舉產生。聯邦議員有一半是按單名選區的多數代表制選出,另一半按比例代表制選出。凡年滿18歲的公民均有選舉權,凡已達法定成年者均有被選舉權。每個選民選舉2次,其中1次投個別候選人的票,1次投政黨的票。全國分248個選區,每個選區選1名議員,選區的候選人均以個人而不以政黨身份出現。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則按各政黨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分配時要扣除本黨以個人名義獲得的席位,餘下的名額由各黨自行安排。這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一種選舉制度。

政黨制度 實行多黨制。但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在大選中能獲得議席的政黨主要是____民主聯盟-基督____聯盟、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 根據選舉法規定,在全國沒有獲得5%的選票或直接取得3個席位的政黨不能進入聯邦議院。這加強了大黨的地位,排斥了眾多的小黨。聯邦德國的執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有半數以上的多數席位,通常都是兩個政黨聯合組織政府。60年代以來,主要是由基督____聯盟-基督____聯盟與社會民主黨輪流組織政府,自由民主黨只是作為兩大黨的聯盟角色。
德國政治形成背景
二戰後,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國真正運行和鞏固,在盟國的主導之下,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政治 文化 重建。重建運動首先從反省納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礎上對公民進行民主政治意識的再 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聯邦共和國框架內運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則和方式影響和引導民眾政治意識的轉變。其次是學校教育在再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政治教育開始被視為系統地學習民主的重要途徑,而民主不僅被理解為政府的組成和運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公民都必須去認知、掌握和實踐的。再次是大眾傳媒在肅清納粹餘毒方面發揮了史無前例的作用,通過報紙、雜志和廣播將納粹的罪行公諸於世,使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認識和了解了納粹極權統治的真相, 更引發德國人自身的 反思 。為了使大眾傳媒不再像納粹時期那樣成為獨裁統治的宣傳機器,戰後德國對媒體也進行了改造,開始建立公法廣播電視,使其擺脫受制於政府的地位和命運。通過向民眾徵收廣播電視稅來保障其資金來源,維持其運營,在管理方面也保證其獨立性,但由政府和社會各利益團體共同組成的理事會對其進行監理,這樣媒體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場,從而保障了充分的資訊自由,使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公開和透明的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念的交流,形成公眾 意見 ,監督並影響政治生活。在這一發展時期,特別是經歷了1967 /1968年被稱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學生運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受到了洗禮。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努力,德國 成功 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轉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也促進了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德國走出了戰爭的廢墟,成為經濟強大的西方民主陣營中的重要一員。

根據經典的政治 經濟學 原理,經濟制度是上層政治制度的基礎,政治體制的轉變也必將帶來經濟體制的轉變。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自1948年問世。「社會市場經濟」是西德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的、以社會補充和社會保障為特徵的經濟制度,市場自由同社會平等相結合是其原則。一方面,整個經濟的運轉以自由競爭為基本准則,使生產諸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從而保證經濟以最節約、最高效的形式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國家以社會救濟、養老金、補貼等再分配手段來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和縮小貧富差距,從而避免社會沖突,保證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盡管在其60多年的發展中遭遇過種種困境與挫折,但卻表現出驚人的連續性,是德國政治「變與不變」 歷史 進程中最大的恆定因素。

德國獨特的傳統政治文化,逐步衍生了德國的政治發展史。相對於其它國家的發展而言,德國在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易言之,分析、總結德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不僅對於了解德國的政治發展史,而且對於認識今天德國的政治現實及其發展走向,均具有可資借鑒的地方。

第一,國家主義

德國的國家主義首先表現在德國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國家統一問題上。德國的歷史——確切地說,是民族國家建立、國家統一問題——一直是德國人憂心的話題。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前,德國一直都處在四分五裂和落後的狀態,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自到第二帝國的建立,德意志才結束了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從此,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在歐洲崛起。在德國的古典哲學家的中,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課題之

一。在他們看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和復興的根源和力量在於發揚「民族精神」。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根本在於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風尚等精神力量。他們甚至誇大德意志文化的成就,提出日爾曼是優秀民族,因此應當承擔起領導世界責任的謬論。德國的國家主義,還表現在二戰前希特勒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佔領奧地利等一系列行動中。這種國家主義還可以從側面得到明證。德國在20世紀霸行歐洲的歷史,是很多歐洲國家不可忘卻的「集體記憶」,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使得德國的鄰國一直將德國視為真正的威脅。在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之後,東德之所以能夠實現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轉型,這一點在後 社會主義 國家被視為一個例外。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它通過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流血政治或者說是充滿血淚的戰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民主和市場經濟轉型的實現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感情沖動——東德人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東德的民主和市場的轉型又被視為內生的民主化過程。

總之,德國的國家主義,貫穿於德國發展過程的始終。既要解決將所有講德語的人都統一於唯一的德國之下,也要解決由於與領國相比自身建國的遲滯、國家主義者抱負的失敗而導致的人民內心的普遍創傷和挫折感,還要解決由創傷和受挫所導致的更極端的國家主義,或許後兩者比單純的「統一」問題更難解決。

第二, 傳統文化 的禁錮

雖然德國戰後在政治文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鞏固了聯邦共和國的民主體制,促進了政治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但是轟轟烈烈的重建運動並非沒有局限性。直至今天,德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在相當的程度上模鑄著其政治生活, 這既體現在其政府運作方式方面, 也體現在公民政治參與方面。表現主要如:第一,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影響。從公民的政治參與角度來看,由於德國在歷史上形成了國家至上主義和避免沖突的政治文化傳統,不同個人、階層和集團之間公開的利益競爭被認為並不一定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第二,電視傳媒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公法廣播電視所播出節目的44% 是信息和教育節目,它們為戰後的

政治文化轉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1984年以後在聯邦德國才出現私人廣播電視,以播出 娛樂 節目為主,其市場佔有率和廣告收入直線上升,很快就形成了與公法廣播電視相競爭的局面。而公法電視台近年一直受到批評,因其日常經費來自 稅收 ,使其難免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

戰後德國的經歷表明, 外在的因素「社會市場經濟」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德國的市場經濟是創新的第三條道路。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它是自由與秩序的結合,強調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有德 國學 者指出:效率與公正不是彼此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效率的對立面不是「公正」,而是「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就意味著浪費,就是在毀滅資源。效率亦是公正的一個組成部分,效率與公正兩者兼而有之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艾哈德領導實施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

實行經濟領域的 民主制度 。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實行經濟領域的民主制度, 即在企業內部實行共決權制度,即企業雇員有權參與企業的決策。共決的形式主要表現在雇員通過企業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特別是關於勞動權利和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決策。通過實行這一制度,在企業這一微觀單位里,雇員與僱主之間形成了合作的關系,而這樣的制度安排首先是針對保護勞工權益的,它的作用已經超越經濟范疇,成為維系社會團結和整體利益的有效工具。不僅在企業這一微觀層面,與之相適應地二戰後德國在宏觀層面上也形成了一種協商體制,即在勞動領域牽涉勞工的工資、津貼、勞動條件和解僱等切身利益問題時,不是由僱主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由勞工與僱主兩大利益集團平等協商共同制定相關的標准。

聯邦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跡不僅使經濟迅速恢復活力並取得巨大發展,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從客觀上驗證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巨大成功,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深刻的認同。它的影響和貢獻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因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社會市場經濟所體現的自由競爭和經濟民主、公正的原則與戰後德國建立的政治民主原則和體制是一致的。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既奠定了民眾認同戰後德國民主體制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通過經濟生活對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深刻影響,奠定了民主體制的觀念基礎。
德國的政體與我國的比較
無論是在國情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德國與我國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德國走過的道路也許也就是我們將來要走的路。我國要在發展的各方面借鑒德國的 經驗 和教訓。在傳統文化方面我認為它的積極作用要大於它消極的一方面。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排斥傳統文化,而是學會去利用,就像德國在充分的利用的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正確利用傳統文化。當然,這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需要我們要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我們現在需要的沉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挖掘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的地方。這樣的結果是雙贏。

伴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然的。我國現在要建立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應該說這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但是在一些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方面

應該多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的第三條道路就是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標,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把效率和公平並重的結合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理念,然後法律和制度安排等都遵守著這個理念,這樣發展才不會出現誤差。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這諸多問題,效率和公平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對等,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太完善。另外,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保持著良好的延續性,在遇到問題是不斷的完善體制而不是否定根本,這也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德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成功的,現階段我國也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文化方面我們要借鑒德國的經驗,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我相信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一定能夠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志斌.《德國政體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敏.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分析[J].《德國研究》.2002

3、吳志成.《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瑞士和德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猜你感 興趣 :

1. 19世紀末德國崛起的原因

2. 高二下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題

3. 德國二戰歷史簡介

4. 廣東惠州市高三歷史調研試卷

5.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歷史介紹

6. 高考歷史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復習題

④ 當年德國那麼窮,希特勒哪來的錢發動戰爭呢

一戰後德國不僅割讓了重要的煤礦產區,而且還承擔了沉重的戰爭賠款,使德國的經濟恢復舉步維艱。而1929年到1933年的全國經濟大蕭條,又讓極度依賴美國援助的德國陷入了崩潰的境地。

當時的德國究竟窮到什麼樣的地步呢?失業人口維持在600萬左右,一塊麵包一萬億馬克,社會十分動盪,這個時候希特勒的納粹黨便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希特勒宣稱執政後將大力解決失業問題,並且將大量的失業青年編入納粹黨的,軍事組織也就是當時的沖鋒隊。

再次獲得了美國的大量貨款,德國財政部前往美國尋求經濟援助。德國用一部分錢購買美國的軍火和技術,用一部分錢發展國內的軍工企業,然後向美國提供軍火訂單,這樣大家都有錢賺。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銀行向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貨款。

綜上所述所以說,當時的德國窮困潦倒,希特勒是通過這些方法來籌錢,從而發動戰爭。

⑤ 經過一戰之後,德國戰敗,他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恢復經濟的,從而發展二戰

在希特勒上台之初,首先是加緊擴充軍備。1933年德國軍費為8億美元,而到1938年,軍費已經達68億美元,而同期英國的軍費是16億美元,美國的軍費是10億美元。德國通過發行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來募集資金,這種證券一般不予兌現,到1938年,德國稅收收入320億美元,而冶金證券收入就達42億美元。一年總共收入480億美元,而軍費開支超過一半。這種軍費開支刺激了德國軍工產業的繁榮,吸收德國失業人口進入軍工生產行業。解決了德國的失業問題並提高社會的整體購買力。同時德國要求人民求溫飽不求小康的生活,任何奢侈消費被宣傳為墮落行為。1936年8月,希特勒提出4年計劃。由戈林開始負責全國的軍工生產。開始控制對生產的投資,加大對軍事物資的生產。各種工業品的生產1942年較1936年同期增長2倍到136倍不等,製造業投資在1942年是1928年的兩倍半。通過這樣募集資金和加大生產,德國很快把軍力發展為世界第一。

⑥ 為了留住員工的心,看看德國人是怎麼做的

一、重視人力資源的優良傳統

在德國,很多人進入了一家他們認為很棒的公司之後,服役20年以上是很常見的事,甚至有些終身不換東家。

在寶馬工廠,就有很多不足60歲的工人,卻在寶馬幹了40年左右。隨處可見的員工高忠誠度是德企的特色。當然,員工們認為這是因為老闆先對他們好,因為任何「忠誠」都是雙方的。

德企有重視人力的傳統,國際化後也會把「德國式HR」搬到海外公司或是工廠,四處俘獲員工人心,效果卓著。德國化工製造企業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博士表示:全球來看,巴斯夫全球員工在入職後的前三年,自願離開公司的比例平均為1.3%。歐洲的員工流動率為0.6%,北美為1.5%,亞太為3.6%。

另一家德國大型企業高管透露,在德國,他們公司在部門總管級別的員工流動率只有不到1%,當然,因為在中國和印度,人們比較樂意跳槽,所以這個比率要高一些。即使如此,德國公司員工流動率依然比當地市場的同行們低得多。

對於「德國式HR」,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創始人及監事會主席羅蘭·貝格點評說:德國企業,或者說歐洲企業對員工的尊重,已經成為歐洲特色,主要體現為關懷普通員工的身心健康。但在美國企業看來,股東價值可能更重要。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中國企業家接下來該怎麼走,可能需要找一條最合理的路。未必是歐洲模式,也未必照搬美國模式。

二、讓法國人眼紅的勞工政策

德國聯邦政府雖然很專注保持就業增長率和提升生產力,但首要前提是公民實際收入必須增加。

這個原則一直十分明確。哈佛商業評論之前發評論說,德國人的薪水和各項福利比美國高出66%。更重要的是,美國收入差距的不斷加大,這在美國社會很具爭議。

2015年,德國政府開始發福利,其中一條就是最低工資定在大約1.1萬人民幣。

若與西歐國家做一個比較,德國的工資並沒有高得很離譜。從2015年1月1日起,德國逐步推行稅前每小時8.5歐元(約合人民幣62元)的最低工資標准。這低於盧森堡最低時薪11.1歐元(人民幣81元);法國9.53歐元(人民幣69.6元);略高於英國(6.5英鎊,約合人民幣61.38元)。

但事實上,在現實操作中,德國這輛工業戰車對公民待遇保障又著實令人望塵莫及。德國經濟被定義成世界上最健全的經濟。是不是「最健全」很難說,但德國式福利的確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例如,如果德國工人不想兩地分居,勞動局可以支付行李搬運費。又例如,父母雙方雙職工又要帶孩子,二人可以有一人申請帶薪假在家帶孩子,薪水為原工資65%。若一方無業,則可申請每月300歐元的補貼。這份福利叫「父母金」,是很多國家聞所未聞的。

在過去的十年間,德國政府針對勞工市場,進行了多項改革,其中除了對有孩子的家庭,或單親父母有很多特殊政策,政府還催生了很多「迷你工作」——即以短工形式存在的工作,工資低但僱主繳納社會保險。

這種工作時間靈活的小零工大大豐富了德國的就業市場,保證了就業率,減輕了很多企業的負擔。法國曾有官員公開指責德國大量「迷你工作」的存在對法國的就業市場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三、出手闊綽的德國企業

先不說德國聯邦政府的態度,從企業層面來說,與寒酸的最低工資相比,大多數德國企業給工人發工資時出手其實都很大方。

EM Motive(編者註:戴姆勒與博世組建的電機合資公司)主席Alex Humpert坦言,他們在德國Hildesheim工廠一線工人的薪資按小時計,時薪大約在36歐元到40歐元之間。一周工作時間大約為40個小時。這樣計算下來,一名熟練技工的月薪約為6400歐元。

有德企的管理層表示:寶馬車的一條生產線可能就價值幾百萬歐元甚至更高,這些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待遇豐厚。德國產品售價高,背後的人力成本真是不容小覷。

德國化工製造企業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博士解釋說:「除了按照市場水平設定工資,巴斯夫承諾應有的福利、個人發展的機會以及舒適的辦公環境。在很多國家,員工除了享受養老保障,還有補充醫療保險,以及股份項目,也就是投資公司股份享受收益——這都是為了鼓勵員工做巴斯夫的『老兵』。」

「那些讓員工感覺沒有歸屬感的企業,我覺得是公司把錢看得太重了,對員工不夠好。一家企業要辦得長久,關注的重點就應該是公司的長期目標,而不是盯著短期利潤。當一家企業發展到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規模,所謂企業的『中央集權』式慣例已經很難奏效了,每名員工必須都要能得到驅動力、薪水、福利和公司氛圍同等重要的待遇。」一位不願具名的德企高層坦言。四、獨有的員工關懷文化

在寶馬我學會了一個新英文單詞,叫「人體工程學」。對於如何關懷工人,寶馬的廠房一直有口碑。

在寶馬德國Dingolfing工廠,對於一些年齡大的工人更是貼心,從廠房設置到醫療護理,甚至理療師都有,實現了一條龍服務。

「人體工程學」這個詞在寶馬的生產部門出現頻率很高,主要因為他們認為工廠生產線的設置和安裝必須考慮到適合人體結構。

這些符合人體工程學基本原理的零部件和生產線,都體現都在細節中。

例如特殊的木地板,可以顯示更大字體的旋轉架顯示屏;為防止工人站立過久而隨處提供的舒適板凳;為防止員工閃到腰所做可調整高度的貨架;為視力不好員工加強照明度。在交班的間隙,工人們甚至可以在廠房內休息間里提供的便利床上小憩。

寶馬集團生產部發言人SaskiaEbbauer解釋說:「自動化可以很大程度解放人力,一些需要不斷重復,又消耗體力的簡單任務以後都可交給機器人,由他們承擔所有繁重勞動,這也是未來工廠的特徵。即使如此,人力依然是工廠運營的重要組成。」

所以寶馬一直朝著把員工照顧好的方向努力。

寶馬集團有70%的員工都在德國工作。寶馬集團的用人原則和人力資源計劃,基本可以與德國的情況相匹配。據寶馬的分析數據顯示:到2020年,德國工人的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比例將從15%增長到超過35%。

2004年,寶馬集團發起了一個全面的「今天為明天」(Todayfor Tomorrow)的項目,主要就是探究如何在工人年紀變大的同時,還可以保證工人們的創新力和生產力。

「簡而言之,我們要創造適合各年齡段的工作環境。其實並沒有所謂的『老年生產線』,更沒有『輕量級工作站』,只有可適合各年齡層的生產線。即使是年輕的工人,也要保證他們在歲數增長的同時身體健康,可以長期保持生產力。」Saskia Ebbauer說。

五、捨得對員工的未來進行投資

再來說說弗朗茨·菲潤巴赫的故事。他1975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博世公司做培訓生,理由是博世的工人待遇好,投入研發和設備都很闊綽。28年後,菲潤巴赫從培訓生升至博世公司主席,並在2014年7月受任為公司監事會主席,成為博世工業信託公司(RBIK)合夥人。

「為什麼我會一直在這家公司工作,因為這家公司的國際化程度相當高:350個國家的生意運作,不同的業務板塊,意味著不用換公司,就可以學到很多,給每個人的機會巨大。我曾經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又在不同的生意板塊都有工作經歷。所以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間公司,事實是,我都找不到要離開的理由。對於其他忠實的員工,我覺得他們是對於我們公司的運作模式很滿意。」

我問菲潤巴赫:「假設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應聘博世公司的職位,可他三年內換了三家公司,你是否會聘用他?」

菲潤巴赫笑答:「他根本不可能從我這里獲得面試的機會。」

「『持續性』對於我們公司是十分重要的。所有作出的承諾,都要去履行,而且不能中斷。」他說。

菲潤巴赫不跳槽的理由和戴姆勒的RobertFrederick Veit何其相似。Robert Frederick Veit是德國戴姆勒卡客車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CEO,當被問到為什麼德國企業員工對老闆很忠誠的問題時,這位身材高大、語速飛快、語鋒犀利的戴姆勒「老兵」拍拍自己胸脯說:「看看我就知道了。我在戴姆勒工作了22 年,從學徒做起,之後很幸運的參加了管理培訓,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崗位,難道還不是個好例子?」

Robert Frederick Veit進一步解釋說:「公司的發展很穩健;國際化程度很高;給員工很多機會——我自然不會跳槽。」

戴姆勒卡車中國合資項目總裁兼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史蒂芬(Stefan Albrecht)坦言:「德企的員工忠誠度很高,是因為企業文化的問題:公司肯對員工投資,讓員工開心。員工自然也會付出更多,對老闆忠誠。這是雙向的。」

當然,所謂「投資」,不止是薪酬那麼簡單。給員工不斷學習提升的機會,是很多德企的留人秘訣。

進一步培訓看起來是鼓勵員工「終身學習」,可在巴斯夫(BASF))集團人力資源總裁Wolfgang Hapke看來,保障員工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也是對巴斯夫未來的投資。對員工持續培訓是為了未來的人力需求有所保障。

與很多優質德企一樣,巴斯夫集團在金融危機時也沒有裁員,這是因為他們為了渡過難關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減少超時工作,控製成本,更靈活調動人員。在Ludwigshafen,有600名雇員轉做臨時職位或者是調動到其他崗位。

「事實證明,在金融危機期間,要避免企業裁員是完全可能的。」Wolfgang Hapke說。

⑦ 德國前後經歷過六次浩劫,是如何走向強大的呢

談到德國,我們首先想到是一戰和二戰,想到的是納粹和集中營,以及死去的600萬猶太人。但即便今天,很多國人都不知道,在二戰中我國死亡了2000多萬人,傷亡數字遠遠大於同時期的猶太人,而南京大屠殺更是人間地獄。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我們都沒有猶太人更受關注。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極端主義者定義為是人類有計劃地掠奪和屠殺,是動物本性里弱肉強食的原始體現。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德國崛起之前,這個苦難的國家曾經遭遇過幾百年的浩劫。當然,這不能作為他後來傷害別人的借口。即便這樣,德國在國家主權長時間消失的情況下是如何實現崛起的呢?



對於德國崛起,除了德國的教育、德國的工匠精神,以及戰後德國的自我反思,讀者您認為還有那些因素促使德國快速崛起了呢?

⑧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⑨ 德國、義大利如何通過【統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的主體是當年的普魯士,「普魯士道路」就是指普魯士的資本主義歷程。即農業資本主義。自1807年始,頒布法令(似乎是《十月敕令》),宣布農奴自由,1811年《調整敕令》,宣布農奴可以贖買土地,成為小農。而大批的容克地主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資本的原始累積。
這樣,既解決了勞動力,又解決了資金問題。
而軍國主義主要是他(普魯士)的尚武傳統,且德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統一的,自然尚武。俾斯麥的鐵與血政策的提出也可謂順理成章,其通過於奧 法兩國,尤其是法國,擊潰了兩國對普魯士敵區的發展限制。而在一戰前,德國是整軍備戰。一戰後,被過度盤剝的德意志人便渴望復仇,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武力。於是在希特勒的鼓吹下,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
義大利的資本主義之路相對比較麻煩於艱難,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半島仍舊是國家林立,並且處於外國勢力的宰割下:北部、中部部分地區是奧地利的勢力范圍,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則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統治,中部有教皇國。只有以皮埃蒙特為中心的撒丁王國是獨立國家。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統一過程可分為:①對奧戰爭:1859聯合法國對奧作戰,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義大利的統一。

②加里波第遠征:l860年加里波第組成「紅衫軍」,遠征南部兩西西里王國,成功後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於撒丁王國。

③義大利王國成立:1861年義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統一,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⑩ 德國在近代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德國人有非常強的嚴謹的科學精神,他們做事認真而且有很強的組織性,所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後,德國開始一步步的崛起,成為了世界強國。雖然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全戰敗了,但是現在德國仍然是國際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閱讀全文

與一起看看德國是如何鋪路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