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時期,德軍的單兵裝備是怎樣配備的
不同的步兵配備了不同的裝備。
普通步兵使用的是毛瑟k98k(Kar 98k)步槍,就是現在吃雞中喜聞樂見的狙擊槍了,這是一種栓動步槍,但是有五發的彈夾。
精英步兵使用的是G43半自動步槍,這種步槍有十發彈夾,並且只要開火,下一粒子彈會自動填裝(類似於美國的加蘭德)。
沖鋒槍有很多種,包括Mp36、Mp38、Mp40、Mp41和Stg44(Mp44),其中最後一種已經近似於突擊步槍了,性能很優良,是德國精銳部隊的首選槍支。
手槍主要是瓦爾特P38和魯格08手槍,一般是軍官佩戴。
二戰末期,德國還製造過Gew43步槍和Mp3008沖鋒槍,前者可以作為半自動狙擊槍使用,後者是性能更好的沖鋒槍。
機槍有MG34和MG42兩種。
一般德國單兵是一把大槍+一把手槍(很多時候也沒有配備,因為造手槍也需要資源,但是手槍未必用得到)+手榴彈,但是反坦克槍手、工程兵和機槍兵是一定會配備手槍,因為他們需要近身防禦能力。
㈡ 二戰時,德軍為何把手槍佩戴在身體左側難道都是左撇子
每個人都喜歡把重要的必需品放到自己的順手一側,以備緊檔鋒信急時刻能迅速取出使用。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行輪說,最要緊的要數他們的第二生命——槍。不管任何地方,總的來說還是右撇子居多,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的右手側是順手的一側,所以從常理思維上配槍應該在右側。但是二戰時期的德軍將士卻不這樣,他們的手槍多數是佩戴在左側,這是為何呢? 網上有傳言說德國人左撇子居多,出於個人習慣,才將手槍佩戴在左側,其實這只是謠言不必當真。德國人的嚴謹是出了名的,不管做什麼事,肯定要通過各種已有條件,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精細的科學計算,最後才去定型一種物件,這種態度甚至形成了德國國民的一基基種習慣。 手槍掛在左邊是有來歷的,這與軍人的斜挎式武裝帶出現有關。最早發明它的是英國將領山姆布朗,他用一根斜挎胸前的皮帶將佩劍固定在腰間。不料他的這個不得已的裝束讓其他軍官覺得很威武很有范,這樣斜挎式武裝帶就開始在各國軍隊中流行開了。後來當佩劍改為佩槍時,人們很自然就會將手槍像佩劍一樣別在左腰上。 在戰場上,手槍往往是一個人最後的防禦武器,槍放在身體左側,那麼取槍的時候,左手先打開槍套,右手跨過腹部到達身體左側,伸進槍套去把槍拿出來,然後左手蓋好槍套,然後上膛,射擊。這樣子的好處是,槍是被很好的保存在槍套里的,不會磕磕碰碰,不會隨便走火。用右手去拔槍的時候,右臂也會對自己的致命部位起到一定的掩護作用,從而減少致命部位受到傷害的概率。 不過壞處是慢,拔槍,上膛,射擊,這一套搞完可能都被對手打死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就有這個場景,霍瓦特中士和一個德軍短兵相接,兩個人的長槍都沒子彈了,於是霍瓦特中士單手完成了拔槍,上膛的動作,先發制人。但是德國人的性格嚴謹、保守、認真,所以今天的德國人把槍插在左側 這就不奇怪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㈢ 毛瑟C96為什麼在二戰時期還有黨衛軍裝備使用
毛瑟C96並不是黨衛軍的制式裝備,可能僅僅是少數的黨衛軍軍官,對於這把造型奇特的槍情有獨鍾。毛瑟C96手槍僅僅在一戰時期被德國軍隊少量采購過,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德軍的采購名單上,一戰結束後生產的毛瑟C96步槍大多被出口到了中國。二戰時期黨衛軍的主要裝備是98K步槍和MP40沖鋒槍,手槍是軍官們的裝飾品。因為毛瑟C96的槍身笨重,射擊的時候後坐力非常大,容易出現上挑的現象。軍官們都喜歡佩戴輕便靈活的魯格手槍,極少數有人佩戴外觀醜陋,實用性低的毛瑟C96手槍。這個設計讓毛瑟C96手槍能夠充當沖鋒槍使用,因為當時國內的裝備落後,毛瑟C96手槍是游擊隊和軍官們最喜歡的武器之一。隨著國內武器裝備水平的提升,毛瑟C96才逐漸的退居二線,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就已經很少使用。毛瑟C96在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很少裝備,更不是主力裝備,可能僅僅是一些部隊的魯格手槍數量不足,軍官拿著毛瑟C96充數。
㈣ 二戰時期的德國為什麼武器裝備十分先進呢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例如,古斯塔夫加農炮、V1導彈、V2導彈、Me-262噴氣式戰斗機、虎式坦克等。開發和設計這些武器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團隊;製造這些武器需要許多熟練的工程師和熟練工人;使用它們需要一大批訓練有素的優秀官兵。所有這些都來自德國發達和完善的教育體系。之所以德國擁有這樣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和他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
在軍事觀念方面,德國軍隊的戰術觀念比同時期其他軍事大國高出一個層次!德國閃電戰充分發揮了多兵種立體聯合作戰的作用。這種先進的戰術使德國軍隊能夠以弱勝強。在法國戰役中,德國坦克的數量和質量不如英國和法國,但德國閃電戰優化整合了坦克、飛機和其他武器,形成了最強大的戰鬥力。
總得來說,德國之所以在二戰時期的武器裝備如此先進,就是因為他們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占據了上風,而且這個國家的工匠精神很厲害。
㈤ 二戰時期的步兵為什麼都是使用步槍為主,為什麼不是沖鋒槍,沖鋒槍火力更猛
從兩個角度來回答你,一個是戰場環境,一個是戰場需求,第三是國力。
1.二戰你要分很多地方的,比如亞洲戰場,因為種種原因,大平原陣地戰,類似38式步槍這樣的武器就很好用,穿透力極佳,(還因為中國平原風沙氣候設計了防塵蓋)。
基本上陣地戰,大平原作戰,半自動步槍栓式步槍要優於沖鋒槍,因為射程與口徑的原因。
城市搭讓兄作戰,陣地掃盪,沖鋒槍優於步槍。(但是還有很多武器的,都要講究配合。)
2.二戰除了亞洲戰場,因為作戰水平武器裝備知襲,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之前,與歐洲有很大區別。那麼我們說回初期的歐洲戰場,德國人發明了閃電戰,步兵班為坦克掩護並發現目標,機械化為核心。要以機槍組,火炮,載具多兵種聯合為核心去打的,所以初期進攻蘇聯進展很快。
二戰班組要分兵種的,美國普通步兵班一般為12人。基滑正本上副班長是要配沖鋒槍的。其他以M1加蘭德,還會有M1,勃朗寧機槍,M1卡賓槍,春田步槍等等。
德國擲彈兵12-14人,標配鐵拳,一挺MG38 42,二戰後期裝備了STG44突擊步槍,其餘為98k。
二戰期間的沖鋒槍也很多呀,比如芬蘭M1931,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湯姆遜 M3,德國的MP38 40,英國司登。產量都是很高的。
3.國力上的支持,所以基本上美國實現了全面半自動化。二戰後所有國家結合了步槍與沖鋒槍的特點發明了現在的突擊步槍也就是適合300-400米內作戰,還有精確射手步槍(長槍管)等等
軍事理論與科技是在逐漸進步的
㈥ 德國也緊缺金屬資源,為什麼二戰德國大量裝備沖鋒槍而日本不能
德國也緊缺金屬資源,為什麼二戰德國大量裝備沖鋒槍,而日本卻做不到呢?
筆者認為,如果僅僅拿德國和日本都缺乏金屬資源這一點為依據的話,顯然是不準確的,首先,這兩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以及所要面對的作戰對象實力,還有就是他們各自的軍工技術水平都不一樣,所以,即使德國在二戰期間能夠大量裝備沖鋒槍,日本也未必能夠實現大量裝備,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要知道,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化程度和基礎可視要遠遠強於日本的,別看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當中戰敗,甚至導致其經濟一度出現凋零,但即使是這樣,德國當時的工業基礎也要遠遠強於日本。
畢竟,德國的作戰對象,可要比日本的作戰對象強太多了,再加上日本的本身屬於島國,自身的資源是非常匱乏的,所以,當時的日本還想著佔領更多的地盤,以此來掠奪亞洲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綜上所述,日本當時無法大量裝備沖鋒槍,主要有3個因素所致,分別是金屬資源匱乏,軍工技術儲備有限,以及作戰對象相對落後,當然,也正是由於日本當時的作戰對象相對落後,才使得日本當時並沒有大量裝備沖鋒槍的迫切需求。
㈦ 二戰時期德軍要隨身佩帶的手槍是哪個型號,二戰期間
二戰中,德國主要的軍官配槍有:
1、P-08魯格
魯格是世界上第一種軍用制式半自動,裝備德軍30多年,以做工精良著稱,售價也極貴。盟軍以繳獲一支為榮。
㈧ 為什麼德國人手槍帶左邊
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兩個人狹路相逢的時候,先拔出來槍的人,往往就能夠提前鎖定勝局。因此在戰爭時期,人們都會把武器放在順手的位置上,這樣就能夠減少反應的時間。在大部分國家的軍隊中,軍官的佩槍都是放在右側的,然而在二戰時期的德國,軍官們的佩槍卻放在了左側。人的習慣性用手是右手,將槍放在左側不利於在危急時刻拔槍,假如對方是右側掛槍的話,那麼左側掛槍的人會喪失先手權。這個問題德國軍官肯定也考慮過,不過手槍在二戰時期最大的作用是裝飾品,很少有軍官會拿著手槍上戰場作戰,從左側改到右側,實際意義並不大。一些人受影視劇的影響,認為在戰斗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軍人會拿著手槍進行巷戰。
實際上無論是巷戰還是遠距離作戰,步槍的作戰能力都要強過手槍,即使軍官想要身先士卒,也會拿著步槍或者沖鋒槍上陣,絕不會拿著威力小射程近的手槍。在二戰時期,軍官裝備的手槍,只有在彈盡糧絕的時候才會使用,不過這時候軍官們常常不是用手槍殺敵,而是給自己的太陽穴來上一槍。
㈨ 二戰德國為何沒有大力發展半自動步槍和重機槍和大口徑機槍呢
因為二戰德鋒族國是大部分傾向閃電戰,然後歐洲戰場主要是塹壕戰,半自動步槍無法彌補火力不足,所以自動步槍比較好,比如就像德國研銀仔弊發的MP44,原稱STG44突擊步槍,但是MP44屬於自動步槍
㈩ 美軍溫特斯少校,為什麼允許戰敗的德國軍官保留配槍
1945年4月18日,駐守在德國魯爾區的美軍第101空降師迎來了勝利的日子,32萬德軍投降了。506團E連解放了一座難民營,這些難民十分願意幫助美軍,他們幫廚、做雜物。從此,官兵們再也沒有削過一個土豆,打掃過一間宿舍。
總之,E連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的德國之行。吃、住、行是無可挑剔的,基本上是想要什麼就拿什麼,他們一邊欣賞阿爾卑斯山,而另一邊是投降的德軍邁著整齊的步伐走向戰俘營。在難民的「伺候」下,E連過得十分安逸。
隨後這些德軍邁著的鏗鏘有力腳步,跟著押送他們的美軍向戰俘營走去。在他們的臉上,既沒有失敗者的失望表情,也沒有驕傲的神情。他們只是通過整齊的步伐,告訴自己和所有人,我們曾經是一個集體,團結是戰勝一切的精神支柱。
作為勝利者,E連的官兵們對眼前的德軍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在他們看來,優秀軍人的標准就是在什麼時候都有一種讓人側目的精氣神。溫特斯允許德國軍官保留自己的配槍,允許德軍憲兵持槍維持秩序,就是對昔日的對手最好的認可。
溫特斯的做法對嗎?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兄弟連》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